3岁孩子在奶奶家住,周五接回家,孩子爸爸妈妈总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怎么?

3岁孩子在奶奶家住,周五接回家,孩子爸爸妈妈总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怎么?,第1张

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总是吵架呢?是因为教育理念的问题啊,那两个人可要好好的沟通啊!或者是因为孩子的奶奶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的妈妈不能认同而爸爸却觉得不错。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都看一看儿童心理学还有教育学方面的书籍,然后好好的沟通千万不能总是吵架。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话,非常影响孩子的成长的知道吗?就算是你们吵架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

有时间要多带孩子去户外玩。

班里一个学生最近经常不交作业,还丢三落四,早上,我再一次教育了他,因为没有控制住情绪,我说话声音大了一点,结果他哇哇大哭,还用手使劲挠自己的胳膊。

男孩的妈妈在他出生不久就跑了,爸爸在外务工,男孩的奶奶对孙子甚是疼爱,学习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孩子 健康 平安就可以。

其实,我并没有很凶,只不过以前和他说话我一直是温柔细语,结果,稍微严厉一点他就承受不了了。

下班回到家后,我越想越害怕,虽然他才二年级,但考虑到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怕他想不开,又赶快给孩子奶奶打了电话,安抚了一下孩子。

我在农村教书,说起农村的学生,有人会说他们更坚强,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比城市的孩子耐搓力强,其实,并没有。农村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老人们生怕孩子出问题,被子女责怪,把孙子当成宝一样。加上学校现在每天强调安全,孩子们基本两点一线,生活在农村,却很少接触大自然、 社会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心理脆弱,受不了批评责怪,逆商很低。

我们看见高智商的孩子总是很羡慕,认为他们凡事一学就会,长大后肯定是成功者。其实,智商虽然很重要,但它只反应一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面对生活,我们更需要的是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改变挫折的能力。

1、高逆商孩子面对逆境情绪稳定,低逆商的孩子则会情绪起伏。

高逆商的孩子在面对逆境时,他们很少会大哭大闹,他们往往会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虽然会悲伤、难过,但负面情绪不会停留很久,之后便会寻找解决方法。

低逆商的孩子在面对逆境时,他们往往大哭大闹,不会寻找解决方法,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2、高逆商孩子“合理化想象”,低逆商孩子“灾难话想象”

高逆商的孩子面对困难,想的是如何战胜困难。他们着眼于问题本身,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夸大。而低逆商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认为自己承受不了,困难就像灾难一样无法解决。

1、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

如今的孩子越来越娇贵,父母舍不得孩子受半点苦,于是,孩子一遇到困难,父母就冲到孩子前面,帮他们解决。

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可是,孩子长大了,和父母分开以后,他们遇到困难,父母想帮忙也无能为力。此时,孩子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只能承受生活的种种打击,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解决困难,是父母真正的爱孩子,也是提高孩子逆商的关键。

当孩子和朋友吵架了,让他自己学着解决;当孩子闯了祸,让他自己学会道歉;当孩子比赛输了,安慰过后,让孩子学会接受,并发现自己的问题等等,总之,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学着解决问题。

2、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人小,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所以,他们也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次手工制作中,小侄子把一杯水不小心推翻到了卡纸上,卡纸用不了了,本子上的纸太软也用不了,天也晚了,商家都关门了,侄子大哭着说:“明天别的小朋友都有手工制作,就我没有”。

表哥看着儿子说:“那你想想,我们家有什么可以代替卡纸的吗,它的硬度和卡纸差不多。”侄子想了想说:“纸杯和卡纸一样厚,可是它是卷起来的。”“那你用剪刀把它拆开是不是可以呢!”表哥耐心地说。

在表哥的循循善诱下,侄子开心地想到了方法。

表哥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解决办法,而是给孩子提供方法,这不仅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同时,让孩子有成就感,下次遇到问题时自己有勇气去面对。

3、让孩子阅读提高逆商的书籍

孩子遇到的困难大多都是学习上的,加上现在的父母都比较忙,孩子参与 社会 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很少有在 社会 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机会。

怎么办?让孩子阅读有关孩子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书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凯叔的《荒野大冒险》就是一套描写孩子们绝境求生的书籍。

本套书共有四册,主人翁是孩子们都耳熟能详的吴天天、董晓雨、张小胖和郑大海。

他们在丛林中动手搭“树枝帐篷”,在雪山自制滑雪板“穿越丛林”,在沙漠制作暖床保暖,在海岛用蘑菇珊瑚黏液防晒……迷路、饥饿、野兽、毒虫。他们一路遭遇种种苦难,可是都没有退缩,而是一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次次实践中,他们收获了许多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中,有野外生存必备法则,还有学龄孩子即将学到的地理、自然、科学和 历史 知识点,所以,阅读本书可以还让孩子积累许多知识。

许多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荒野大冒险》中有很多惊险刺激的情节,它可以帮孩子们实现“英雄梦”

《荒野大冒险》,是生存,更是成长。

孩子的智商影响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情商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的逆商,可以觉得孩子的成败。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逆商的培养。

小孩不爱看爸妈老师推荐的书?因为,他们有自己想看的书!《》与中、小学经年推广阅读的学校与教师合作,邀请6-15岁在校学生推荐喜爱看的书,结果共回收约700份问卷,理由真实又精采!

注音学习不再只有死背!温美玉注音趴线上课程,10堂课轻松学会ㄅㄆㄇ >>

常常听到许多爸妈说,自己推荐给孩子的书,本本都是好书,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欢,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可以换个观点,让孩子自己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他们会选哪些书?或许借此,我们可以更了解真正的读者──孩子的喜好与需求?

出于这样的好奇,《》编辑群制作「儿童少年阅读100+」数位专辑时,与部分经年热心推广阅读的中、小学教师们合作,针对6-15岁的孩子,发出了约700份问卷,请孩子们推荐「一翻开就欲罢不能」、「好想推坑朋友」,以及「想要推荐给爸妈或老师」的三种书。

在整理筛选问卷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们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推荐理由,像是国小二年级蔡幸彤说,「因为爸爸妈妈或老师都很健忘,都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所以推荐爸妈看《健忘先生》这本书;国小二年级邱妤萱推荐《不摸鱼老师》,因为「不摸鱼的老师都不偷懒,我觉得很好笑。」都让编辑们忍不住偷笑。

也有令人心酸不舍的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推荐了《我的魔法爸爸》这本书,他写道,因为父母时常吵架,希望爸爸可以做一个「不再喝酒的好爸爸」。看到这,编辑真想紧紧拥抱这个孩子啊。

小孩推荐给小孩

到底有哪些好书这么神奇,能让孩子中「读」好深,一翻开就欲罢不能,一读再读,甚至「好书道相报」,强力推荐朋友一起看?透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发现这四类型的书,小孩的支持度最高:

1真是太爆笑了!

让孩子看了心情就会很好、觉得非常有趣、搞笑幽默,满足「悦」读乐趣的书,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是从图像阅读,跨入文字世界的6-9岁孩子,特别喜欢。像是运用创意,幽默闯关的怪杰佐罗力系列、让人捧腹大笑的《爆笑校园》、屁屁超人系列等等。推荐《爆笑校园》的国中生陈进富说,「这本里面都是笑话,会让人看了一直捧腹大笑笑个不停,我笑到肚子都快破了。」

2真想拥有超能力!

许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学会魔法、拥有超能力,甚至完成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所以这类关于魔法、充满想像力,可以带读者前往脱离现实世界的奇幻故事,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哈利波特、猫战士、妖怪医院等系列,都是许多小孩点名喜欢、朋友们也都在看的书。对哈利波特深深着迷的国小四年级陈圣恺说,「如果有这种魔法学校,我一定要去参加,让我也能学会魔法,变成很厉害的人。」

         “小说不是逻辑,但是小说讲逻辑。”1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形象思维让读者心驰神往,严密的逻辑思维让读者长久地迷醉其中。

        于是,我又对“山羊不吃天堂草”这个问题中的逻辑产生了兴趣。

       我先了“天堂草”,然后打电话请教了牧草种子店老板,请教了养山羊的老农和山羊养殖场的有关人员2。我向他们请教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天堂草有毒吗?山羊会吃吗?

          二、民间有没有另外一种草被叫做“天堂草”的?

          三、能不能像马戏团训练其他动物一样,把山羊训练得宁可饿死也不吃草?

        结果除了第二个问题没有人知道外,其它二个问题都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草是科学意义上的“天堂草”还是别一种草,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天堂草除了名字中的“天堂”给人以宗教般的敬畏之外,它就是一种草。

          天堂草要么有毒要么是山羊天生不吃的草,这样的话,作者拿这个现象赋予山羊“高贵”的品质还是十分妥帖的。

           那么,如果天堂草无毒,并且对山羊来说简直称得上“羊间”美味的话,这群山羊会不会宁可“高贵”到饿死也一口不沾呢?

           山羊的饥饿极限无法用实验得知。读者只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看待这个问题。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晁错说:“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古代饥荒之年,流民会吃大户的。《热爱生命》中这样写主人公:“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一吮一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

            再说动物,只要了解一下发生在伊拉克摩苏尔动物园3和英格兰沙弗雷动物园4的惨剧,就能充分认识到人和动物在本能上保持着怎样高度的一致性:在饥饿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人和动物是会失去理智的。

            记得小时候放牛,无论多么听话驯良的牛遇到机会都会啃吃庄稼的,似乎啃吃庄稼是一种与训练毫无关联的本能,因此在田间劳作时,人们都会给牛或者是马戴上嘴笼子。

           那么山羊中会不会有“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道德楷模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的兽性和人的人性的区别。戴上人类道德的眼镜看动物世界,即使拙劣的卫道士也会觉得匪夷所思,甚或危险如救蛇的农夫一样丢掉性命。我打电话向与山羊打交道的牧场人员请教:有人在书上写山羊宁可饿死也不吃草,能不能把山羊训练到这种地步呢?对方哈哈大笑,说:“那是蒙人的,山羊这鬼东西最坏了。”

          因此,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原因只能是第一种情况:这种草要么有毒,要么山羊天生不吃它。

           我又把《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本书往前边翻了翻,发现了这么一段文字:

          ———— 他们面对的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   

           他们把羊群放进自家的庄稼地。那已是初夏时节,地里的麦子长势喜人,麦穗儿正战战兢兢地抽出来到清风里。

           母亲站在田埂上哭起来。

           但羊们并不吃庄稼。 

           母亲哭着说:“乖乖,吃吧,吃吧……”她用手掐断麦子,把它送到羊们的嘴边。

          明子大声地命令着黑点儿:“吃!吃!你这畜牲,让它们吃呀!不吃会饿死的。你们饿死,于我们有什么好!”他用树枝轰赶着羊群。  

          羊们吃完庄稼的第二天,小豆村的人发现,明子和他的父亲以及那一群羊一夜之间,都突然消失了。————

              山羊“高贵”到连刚刚抽穗的麦子也不吃,主人又是哭着求它们,用鞭子抽着要它们吃,这群羊才不情愿走进庄稼地,把满地的庄稼吃光了。”

              看到这里,我才知道山羊是吃天堂草的,只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把这群山羊当作人中的贵族:不愿意“忘恩负义”吃自己主人家辛辛苦苦养活的庄稼,看到天堂草,感觉天堂草生长得那么“高贵”,而自己是一群“高贵”的羊,于是宁愿饿死也不吃天堂草了,这还是食草动物羊吗?这是披着山羊皮的天使。

            文学可以虚构,但不可以虚假。《陶罐与铁罐》的作者可以写陶罐与铁罐吵架,但不可以写陶罐与铁罐“打架”,安徒生可以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但不能写丑小鸭变大老虎。

             否则就是失真,就是虚假。

             鲁迅先生说:“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5

           《斑羚飞渡》6已经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剔除出去,说明假冒伪劣对文学领域的侵蚀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那么,山羊不吃天堂这种脱离生活,没有逻辑,于情不通,于理不合的情节不也该予以摒弃吗?

跟孩子一起交流,弄清原因,不管同学有什么过错,同学之间都要以和为贵,因为同学之间能在一起就是缘分,把别人的书撕了,可以让老师或家长跟已经毕业的学生手里借或买,到书店去买肯定买不到了。要教会孩子,学会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广交友,交真友。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吵架了家长如何处理:

1.镇定自己的情绪,弄清事情的经过

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最忌讳的是直接到学校职责训斥对方孩子,或直接找对方孩子家长兴师问罪。父母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怒骂“谁欺负你了,老子帮你找他算账去”“你这个窝囊废,你不能打他吗?”等类似的话语。

甚至训斥或是辱骂对方,从而导致家长之间的矛盾,这是极其不应该的。这样,孩子会产生“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容易使自己的孩子滋长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不良习气,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2.分析事情的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找到事情的根源后,父母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该先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对待纠纷的真实态度,便于父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巧与对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

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父母深刻的印象。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成长过程中,不做“小霸王”。

简单的说《童年》主要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下面是具体的情节,你可以挑一两个重要的: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候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么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着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妨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作者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艳、清新,很容易

回答者: caixiadajia - 助理 二级 8-23 14:22

《童年》简介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6�1马克西莫维奇�6�1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3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