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是孩子13岁叛逆期而我家的现在2岁多也在叛逆期开始很头疼怀孩子养孩子都容易教育孩子操心虽然年龄不同,都是同一个问题叛逆,你可以换种心态
我孩子2岁之前很爱哭在家折腾,出门很内向胆小2岁多一点我发现她和过去有些变化了。我说往东她往西,越不让做什么越做什么。三天两头的给我气哭。那段时间就觉得不该生孩子,每天几乎都是崩溃的状态。我气哭时,她都会帮我擦眼泪,然后拍拍我抱抱我说不哭乖。有次我说她(我小时候也没你这样气人)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开始换种心态
一 叛逆期不是坏事,说明她开始懂和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争取,和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很多时候我不让她去玩碰一些东西,谁怕有危险伤害到她,凶她,打她只好几分钟一会该啥样还啥样。就像玩插座,我用了插座保护盖,一会看不住她就想法扣出来。连续好几天她扣保护盖时,我不拦着她,陪她一起扣。突然一天我扣保护盖时装着让电着了一边打颤一边哭。她看着害怕,一边哭一边跟我说不哭乖。过会我说跟她讲原因之后,她就不再碰插座了。其他的一些危险东西也是用的这个办法
二 打骂吓唬孩子,除了让她学到这些习惯。没太大改善。就拿她吃药来说。她2岁半之前很少生病。上学后就生病。喂点药很难哭的嗓子都哑了好不容易喂嘴里点还吐的哪都是。没法了才想起用零食哄(说你喝一口奖励你个巧克力豆)果然喝一口这样折腾了23天我觉得是错的。她每次喝药之前就先问她(要不要喝药)她就说药喝(我就跟她说以后你做任何事,我都不会奖励你就像你喝药就是对自己的奖励你想体验下吗)然后他就喝药,我还是会给她巧克力豆吃,还会夸她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她很棒只是告诉她今天她该吃了而不是奖励。她现在也不再排斥药了,只是她每次喝完都会说棒。我觉得这样也不对。现在还没想起更好的办法
三 换种方式。从她初生我就买了很多婴儿的卡片和书。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爱撕书。她不紧撕书,还不爱看书。直到现在看到我看书就抢走扔了。上托班后,老师让家长教三字经。我彻底崩溃了。哪种画册她都不看。我发现她很喜欢听音乐,就放三字经的。她偶尔跟着学。平时就跟她玩 游戏 击掌现在勉强能念出几句。给她买贴纸教她认识东西。然后装着不认识。问她让她告诉我。她小时候我总怕她比别人孩子差。输在起跑线就买了很多书,可孩子不学。我心态也改变了。我问自己(为何让她上学,让她学习是为了一个成绩单,还是为了让她能懂一些知识)如果是让她懂一些知识能不能换种她喜欢的方式
现在想想陪孩子成长,自己也从新成长一次。亲子关系应该是开心的。如果这段关系不开心。我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回想自己这个年龄想要什么。
从知道她是个女孩哪天起,直到现在我都不反对她早恋。等她再大些我也会跟她说(妈妈不反对你早恋,前提是保护好自己,不伤害他人。有个人能和我一起真心爱你,我替你感到高兴。你有选择和体验一切的权利。也建议你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告诉爸爸或者妈妈其中一人)
以上纯属个人建议
13岁孩子有叛逆心理,几个做法:
1、要理解孩子。
几乎没有不逆反的初中生,这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2、家长老师同孩子交心。
孩子为什么总是和家长老师“叛逆”?
而不和要好的同学“叛逆”呢?
3、先改变自己,再去改变孩子。
变“督导”为“疏导”,变“说教”为“行动”,变“家长”为“朋友”,
这样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叛逆期”。
总之不要和孩子去“硬碰硬”要借助孩子自身的力量,逐渐把孩子调整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3岁的学生,叛逆的后果是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
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初中生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
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坏习惯。
3、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4、人际关系紧张。
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5、影响自身发展。
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
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
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叛逆心理对初中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 健康 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所以对初中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首先不是处理小孩,而是自己!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成长了!我们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而您提问,就是在做准备,是好的开始!
13岁基本到了初中了,接着就是高中。
为什么这时他们的心理变化那么大?? ?孩子叛逆?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10-15岁,正处在青春期。
这时的孩子, 生理发育、认知发展、自我发展 (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社会 性发展、情绪 ,都进入了一个 发展的转折点上 ,前所未有,所以我们会感到 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大,行为“异常”。
这时候家庭没有做好准备,自己不适应,就会说孩子叛逆。
首先,先理解孩子这个年龄的正常反应。
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规律,就会慌乱焦虑,甚至误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学习青春期的问题识别与应对。
第二 ,有了对孩子正常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就 自己做好心理准备,适当引导孩子,为孩子成长提供条件 就ok了。
台湾某心理学家说:一个有自信,也有方向的家庭,当然就会出现一个对未来有希望的年轻孩子,也就会觉得生育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不是充满担忧的负担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保持这个感觉,为我们青春期孩子做些准备吧!
就等于看一本书吧!一个故事,一个 游戏 吧!
我选自我们专业发展心理学和大家分享下核心知识,当您知道下面5点就好办了!请往下看:
青春期生理发育、认知发展、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社会 性发展、情绪方面!
(一)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身高和体重加速增长,正经历着人生生长的第二个高峰。随着身体的增长,体内机能也在增强。
(二)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性激素分泌量提高,促进性腺发育。女生来月经,男生发生遗精。生殖系统也在不断发育,男生长胡须,变音,女生胸部也开始变大。
在有的比较开放的地方,男女会有好感,有的还吃了禁果。那对于他们都是新鲜的,就像亚当夏娃创世纪。这时候引导很重要!
生理身体的变化,会引起他们的意识和情绪,行为也会出现异常!这个下面再讲!
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
主要体现在思维、感知觉、记忆和注意加工上。
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和同一性的发展。
(一)初中生的自我发展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初中生内心世界丰富,经常沉溺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觉中,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从家庭中独立出去。也就是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提出的“心理性断乳”。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我意识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增强。
(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话说就是,发展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
这个发展的好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密关系: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质和 社会 行为上。
多少青少年这时候走向犯罪,染上恶习?
社会 性发展的好也利于将来孩子事业的发展。
(一)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一般特点
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
青少年的这些情绪表现特点完全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所导致的。其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二)常见的情绪困扰
青少年的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是这时候常出现的问题。
一、做好思想准备,学习
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朋友来说,很容易不知所措,我非常理解,所以我们要学习啊!
当我们知道上面这些就可以理解孩子行为了,教和育孩子就有了方向了,就可以更好的做他们成长道路的goodenough父母了。
很多家庭家长不知道,就自己心慌,甚至与青春期的孩子对立,去控制控制这时候的孩子,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自己气的不行,孩子也失去很多成长机会!
大吼大叫和强制命令,对孩子家暴,这些不仅伤害孩子,影响孩子 健康 成长,而且也是违法的。不能用落后的方法教育我们孩子了,我们要学习,甚至求助相关专家。
父母和孩子是双向成长。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父母持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在你们的带动下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二、做好自己,很多孩子问题也是父母问题
大量观察研究发现:逆反的孩子家一定有个强势的父母。
教育心理学家说:这个 育儿 问题要从家庭的互动模式看,当家庭决策存在差异,是否能民主协商,能合作,协商的时候能保持平等,友好。
平等,友好,民主,协商,创造这样的环境,这样家庭的孩子就不容易逆反。
说孩子逆反的时候,父母的倔劲儿>孩子的倔劲儿,父母的人格问题>孩子的人格问题,父母是偏执型人格,缺少灵活和变通,才会出现孩子的逆反。
太强势的人把别人整成弱势,抢占道德制高点,这个弱势的人逼到活不下来的时候,就会以其他方式显示出来,比如逆反。
作为家长我们说教育孩子,处理孩子逆反心理,可曾反思过自己?
多少父母听了我上面心理学知识的分享,对孩子青春期心理有了了解,都会为孩子的逆反感到高兴,因为孩子要长大了!孩子想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做主了!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曾奇峰说过,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更亲密,而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陪伴和呵护,从而独立生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那么,我们正确的心态不是担心和恐惧,而是开心和接纳!正确的应对方式不是打压和控制,而是尊重和引导!正确的沟通方式不是大吼大叫和强制命令,而是倾听和分享,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孩子!
在逆反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形成病态型人格!要么变得自卑退缩,要么变得张扬跋扈、父母彻底丧失掌控!孩子通过上网、逃学、喝酒打架、恋爱等等形式显示自己的长大和成熟! 做为父母,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自己受益,家庭受益,孩子更受益!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作为家长,教育者,我们要做好准备,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积极引导,懂得放手,陪伴他们 健康 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长不理解,没有做好准备,打击孩子,会对孩子造成童年的创伤。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日渐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去看,且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孩子的叛逆期一般分为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等特点,应对的方法也不同。
1,2到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成为宝宝叛逆期
2,6到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成为儿童叛逆期
3,12岁到18岁时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的青春叛逆期
青少年叛逆行为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1,年龄特点,14岁左右的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
2,性别特点,具有反叛性格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反叛
4,诱因特点,主要表现在孩子和家长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激烈对抗
5,行为特点,叛逆期的青少年大多会不计较后果,做出十分极端的事
孩子叛逆期的发展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
1,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2,追求自主探险,
3,变得更为倚赖人,
4,挑战父母爱说不要
5,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原因
1,我已经长大了,我行
2,为什么我不能?
3,试探家长的底线
5,我在表达我自己的观点
一般而言,处理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一,放手让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只做一个旁观者,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这才是不引起叛逆期,叛逆的孩子的方法
二,和孩子做朋友,叛逆期的孩子喜欢和朋友谈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孩子能给父母说一些心里话,有事的时候也愿意求助父母,而不是会孤立独行,一交流有吵架
四,把决定权留给孩子,什么事都为孩子做主,等于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五,充分相信孩子,大部分而言,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并不是孩子变了,而是父母没有做好准备接受孩子出现叛逆期,父母要相信孩子自己能行,要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要让孩子形成自主的好习惯
六,父母要提前做好功课,要对孩子的叛逆期,可能发生的这种情况有一个初步认识,才能对孩子的叛逆期进行合理的引导
七,注意家庭氛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在叛逆期,会发生剧烈的冲突,严重的时候,孩子会不想回家,父母应考虑板家庭氛围搞好,这关系还这孩子以后性格的形成。
很多家长虽然早做好心理准备,却还是会在发现自己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惊慌失措。有的家长发现苗头时便直接野蛮镇压,直到“听话”为止;有的家长则在尝试多种方法无果后干脆听之任之,让他自生自灭。其实这是两种最极端的解决方式,好的话能让孩子“安全”渡过青春期却让亲子关系紧张到无法沟通甚至破裂,坏的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认知彻底崩坏而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重新认识下“叛逆”,本文将会用最简单直白的文字去阐述,让大家明白“叛逆”其实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不是“处理”它,而是学会跟“叛逆”和平相处。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了,这些我都承认,可叛逆仅仅是我主观判断的吗?当然不是,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叛逆跟长牙长高一样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发生的。
好了,有限的文字总会有未尽详细的解读,而每个家庭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也大不相同。所以上面的文字并不能对每一个家长都会有用,而就算能对极少数家长有一些些的启发或帮助,都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所谓“叛逆” 心理学解读 就是要自己长大 自己做主 自己做决定~ 不再甘心完全听命于父母 老师的“指教”…
此时的家长 要多注意孩子的“主张” 鼓励孩子做“自我” 探索 … 支持孩子的要求~哪怕看来是“无理取闹”~ 孩子常常是以过激的方式在试探父母老师会给自己多大的自主“空间”… 很多“叛逆”行为并非是无底线的(他们自己有尺度)…
父母大可不必谈“叛逆”色变… 只想着如何“对付”孩子…
方法对了 孩子会顺利度过“叛逆期”…
需要注意:青春期没有“叛逆”的孩子 过了28-32岁 后“叛逆”期 或许延续期会更长 …
叛逆是十三岁左右时期最突出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转折,很关键注意把握,这个时期的人,尤其是女性要比男性更早熟一些,而由于女性的早熟性可能会有一些隐蔽性,和忍耐性,而男孩子就容易表现得表里如一,这也要看过程中是否温暖温柔体贴的度过,也有激烈火花似度过,温柔体贴的有温柔体贴的度过汇报,火花碰撞有火花碰撞的度过的汇报,也就哲学里说的因果关系了,不过人们有些时候不是问,而是要学了,因为你是为人父母了,以人为本是根本,这个理念太大了,点到为止一切都是缘分。
父母多些耐心、了解和理解,多多关爱,正心正念引导。父母不能居高临下,用管理去强迫孩子。而要以身率范,慈悲于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关心、支持。面对 社会 复杂、诱惑太大,劝导孩子本分做人,跟人品、学习好的同学玩,做好同学。远离人品差、学习差的同学。希望针对学习中,与同学相处中等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可以与父母探讨,更好地应对处理。
学着理解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果,站在孩子角度去关心理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的世界观,和我真得不一样,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孩子去做什么,你如果越要求你越要求他做什么,他越给你对着干。所以要正确引导他做事情,不要去强迫他做事情。
我前段时间购买的双面镜计划课程还有最后两节没有学习,今天下午我点开视频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学完了最后两节课程。
这两节课的内容是曾奇峰老师督导一位女性咨询师的全部过程 。自从去年有幸接触到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法 ,我就非常喜欢他的 课。
首先 这个咨询师简短的介绍了她咨询的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这个来访35岁 ,大学生,公司职员 ,有两个孩子 ,一个女儿,六岁,一个儿子,三岁 。
她的老公也是单位上班 ,他们结婚后,一直和公公婆婆居住 。这位女性来访咨询的目的是,她患了抑郁,非常讨厌现在的生活想和老公离婚 。
她想离婚的原因是 ,他的公公经常打婆婆 ,她担心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老公对她也很冷漠,让她对现在的婚姻很失望。
她的公公是做生意的老板 ,性格非常粗暴 ,她的婆婆是家庭妇女,从年轻到老都没有工作 ,但是婆婆非常唠叨,每次他们打架都是因为婆婆先唠叨,公公才动手打人 。
每当公公打婆婆的时候,她的老公就会摔门出去喝酒,不管孩子,也不管老婆 。他们一大家人住的是别墅 ,他们的两个孩子主要是老公的小姑姑在家里帮忙带 ,孩子的奶奶只是稍微帮一些忙 。
这个女性来访说自己娘家很温暖,父母从来不吵架 ,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现在在 500强企业工作 。
来访小时候成绩一般 ,从小母亲都是夸奖哥哥。母亲从小教育比较传统,认为女人要会做家务, 所以来访比较能干 。
来访感觉她的老公性格有些冷漠 ,经常在外面喝酒,打牌也不怎么管孩子。
来访想和老公离婚,但是又不想两个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 。但是她在现在的这个大家庭中又没有 能力去改变谁, 所以她感觉生活很痛苦,因此寻求咨询师帮助 。目前来访和咨询师已经产生了19次咨询 。
当咨询师介绍完来访的所有情况后 ,曾奇峰老师开始点评这个案例 。
曾老师:“我们可以帮助这个来访探索自己成长的原生家庭 ,她家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妈妈一直不断的强化哥哥的优秀 ,她一直无法追赶上哥哥 ,其实她的内心对哥哥是有嫉妒和恨的 。所以她对老公的抱怨和攻击,这背后表现的其实是她小时候对哥哥的攻击 。”
咨询师:“虽然她咨询了19次 ,但是我无法 触碰到他的原生家庭 ,她一直强调她和哥哥关系很好, 强调他的娘家父母很温暖,爸爸还和她开玩笑 ,逗她玩。她小时候从没有觉得压抑 。”
曾老师:“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咨询19次远远不够 ,可能要190次才能真正的达到咨询的目的 。可以从分析她的公公婆婆的婚姻开始 ,这个婆婆一直唠叨,每次公公打婆婆,都是因为婆婆先唠叨 ,其实这个婆婆表面上是受害者 ,实际上她才是控制者。意思就是当有一天,这个婆婆不再唠叨了,不再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自己有力量了,那么她的老公就不会打他了 。”
曾老师:“来访如果看明白了公公婆婆的相处模式 ,就能帮助她看见自己 。其实来访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角色 ,她之所以抑郁,就是想提醒老公关心她,关心孩子。”
曾老师说受害者其实才是真正的施暴者。以前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是理解不了的 ,这次曾老师再次讲到这个内容我一下就能反应过来了。
精神分析法真的非常有意思,它会颠覆我们平常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就这个案例的家庭情况我心中有些明白了,其实浓缩为一句话还是,家庭关系中谁痛苦谁改变。
这个来访如果不是受害者角色,她就不会被公公婆婆打架的事情困扰,也不会被老公的性格困扰。比如给她带孩子的姑姑就厉害,姑姑在这个乱糟糟的家庭里不会去改变谁,自己做好分内带孩子的事情,把孩子带得很好,谁都不会欺负她。
而来访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让自己形成了受害者角色,但是她自己又没有力量改变当前的环境,因此她就痛苦焦虑抑郁。
最后总结,我认为这个来访后面还要坚持咨询,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深入的探索自己,真正的了解自己,最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最终像老公的姑姑一样,不去改变任何人,只管做好我自己。但是,谁也别想欺负我,因为我自带气场和力量。
而姑姑那样厉害的人,基本都是原生家庭的结果,所以她不需要咨询,就自带能量。而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当遇到痛苦时,只能通过咨询或者学习的种种途径,让自己重新生长一回。
曾老师还提到了心智不成熟这个方面,我理解受害者角色可能都有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因此不断走向成熟应该就是我们咨询的终极目标。
齐2021年度读书写作营
第171篇:1710字。
累积字数: 267978字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s?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Bob Dylan
情感隔离比我想象的对我影响大,我以前从没想过这样一些行为竟是因为情感隔离导致的,也让我更加认识了身边的人和事,包括我自己。
情感隔离就是把情绪掩藏起来,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一个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也就是缺乏共情的能力。
我们生活中的情感隔离比较常见也比较重要的是出现在亲子之间和亲密关系之间的。
亲子之间的情感隔离
1 用工作忙来避免和孩子交流。这种情感隔离比较常见,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父母早期因为自己的父母工作忙而和自己疏离,所以利用代际传递,来把这种感受传给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2 用缩小话题来和孩子情感隔离,比如说只和孩子谈学习。当孩子很兴高采烈地用其他话题来突破和父母之间的情感隔离时,父母马上就把话题拉回学习,问孩子,你作业写完了吗?因为父母怕激活孩子的情绪,然后自己面对不了,所以赶快采用情感隔离。这种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我感觉到我自己就是这么被对待,以及现在在采用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学生对我还不是特别热情的时候,我是不害怕表达自己的,甚至会表现出自己比较热情的一面。但当学生被我点燃了,我马上就会用情感隔离来保护自己,因为我感觉我hold不住那么大的能量和热情。
这个自我觉察很早就有感受了,但是这次彻底清晰了,到了意识层面。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隔离
1 因为手机产生的情感隔离。手机可以被视作人的一部分,人沉浸在手机中其实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为什么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配偶?因为看人会激发更多的情感,因为没有自信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所以宁愿看手机,看自己,自恋。
2 夫妻吵架,这个被看做是偷偷摸摸的亲昵。双方一起情感隔离,都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情绪,所以就用冲突的方式掩藏情绪,但是其实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所以看来最可怕的还不是吵架的夫妻,而是冷战的夫妻。
3 用孩子隔离夫妻关系。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忽视夫妻关系。这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疏离,而承担了父母身上太多的感情,容易会撑破,再加上孩子自己还有很多要处理的压力。所以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是让孩子远走高飞最好的动力。
最后一段不是很看得懂,曾老师提出什么是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是认知和情感都饱满,也就是智力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情感得到了充分满足。
对于这一段我深有感受,如果说在一个阶段我经历高密度学习,就算有每天一个小时的长笛、半小时的运动调剂,但是还是会感觉到非常的空虚。就还想干点什么,比如说看剧,但是理智又告诉我不可以。今天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又找到了答案,美育,提升自己对美的品味,可以看艺术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建议真是很好的满足了我的需要,我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是又觉得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剂。果然,最后的答案总是艺术。
然后看不懂的一段来了,先说精神分析是一门让情感和智力相互支持的学问,提到隔离情绪是因为我们的智力hold不住,不是智力障碍,而是因为智力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比如说堕落,投机取巧、背叛父母等。这里首先就看不懂。
下一段,我们在谈论情感的时候是在谈论情感中智力的比例,极端的两头是智力缺损就是歇斯底里,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
问题就是,刚刚还说智力不足,所以hold不住情感,但是现在又说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让人费解。
最后一句我能够理解,健康的人格是分布在两个极端中间的一个连续谱,是一个线段,展示了各种人格。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44.性行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愿。(李银河)
45.自我防御机制的失败带来心理症状。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47.健康的人是在现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
48.总是让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让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自己。
50.如果一个女人叫床不好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乱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压抑。
52.欲望得不到宣泄叫憋着,应该有的欲望而没有叫压抑。
53.男人过度肥胖是拒绝自己吸引女性。
54.男孩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是攻击性压抑。
55.肥胖的男孩有一个很小的生殖器,因为他拒绝它长大。
56.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长。
57.歌德名言: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前。
58.女人喜欢年龄大并成功的男性。
59.男人一辈子的任务就是把攻击性象征化。
60.过度上网是在现实层面的攻击性被压抑的结果。
61.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62.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构成自我防御机制。
63.心理咨询师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把保护自己的措施变得成熟而坚固。
64.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65.一切影响治疗关系的言行都叫阻抗。
66.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关系,是课题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67.要不顾一切地保护病人的面子,让他优雅地改变。
68.慢,语言才有渗透力。
69.在快节奏的社会提供慢节奏的享受似乎很奢侈。
70.心理咨询中最浪费时间的是快。
71.永不直接回答问题。
72.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双性恋者。
73.不愿意面对曾经的伤害才进行情感隔离。
74.人必须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里,太多会造成冲突,太少就活不下去。
75.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的,而是自己内心的。
76.自做多情是不当投射。
77.禁欲是拒绝快乐,是对愉快的否认,以此来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
78.强调孩子学习是害怕自己被抛弃。
79.“大人不记小人过”是用理性代替情感,是理智化防御。
80.“挂羊头卖狗肉”是反向形成防御机制。
81.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是大人在表达仇恨。
82.洁癖的本质是喜欢脏东西。
83.画画是涂抹大便欲望的升华。
84.一切过度的情感都是反向形成,有外遇的丈夫会突然对妻子好。
85.转移防御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安全方面来。
86.抑制防御就是为避免焦虑而缩小活动范围。
87.合理化防御就是为错误找个理由。
88.被动攻击防御一般是用自己生病来惩罚别人。
89.否认是人们常用的防御机制。
90.孩子撒谎一定是父母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不撒谎活不下去的理由。
91.尽管现实明确存在着仍加以否认是本质否认。
92.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是现实不是真的”是行为中否认。
93.坚守不正确的信念不去看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是幻想中否认。
94.使用特殊的词语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是语言中否认。
95.过度夸张是掩盖内心的平淡。
96.认同,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
97.女人是比男人进化较好的动物,是因为女人一生要完成两次认同。
98.男女吵架是有性别认同障碍。
99.个性永远大于共性。
100.恋爱的状态是典型的边界不清楚。
101.想念一个人想的抑郁了就是爱,没有抑郁只是喜欢。
102.只要是领导就关系不好,以不喜欢的方式喜欢是反向认同。
103.抑郁症是攻击性的逆转。
104.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施虐和受虐。
105.小时候受到虐待,容易英年早逝。一般用玩命工作把自己虐待而死。
106.分裂是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好或坏。边缘性人格。
107.分离是把自己的意识分为可控制的多个部分。癔症。
108.退行就是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
109.没有退行就没有心理治疗。
110.减少退行的办法是目光接触。
111.抽烟是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现。
112.见诸行动就是用行动表达内心的不安。一切反社会行为都是内心冲突见诸行动的行为。
113.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方式来行为或作出反映的人际行为模式。
114.“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依赖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同情。
115.“没有我你就活不下去”是权力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情绪是无能和无力感。
116.父母的权力投射:“我不说你你就不知道学习。”
117.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118.“只有我才能让你满足”是性欲投射认同。诱导出来的是兴奋。
119.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感觉到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就进入了投射性认同中。
120.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121.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暗示的过程。
122.升华是唯一成熟的防御机制。自我协调了超我与本我的关系并与现实相和谐。
123.一切艺术都是性欲的升华。
124.军人是攻击欲的升华
125.咨询师是偷窥欲的升华。
126.自私是一种疾病,过度利他也是心理障碍。
127.幽默是最高的防御机制。
128.培养游戏精神。
129.幽默是冲突的润滑剂。
130.防御机制的强度,约等于人格的强度。
131.严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口欲期的问题。
132.机械、固执、呆板等人格障碍一般是肛欲期的问题。
133.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里浦斯期的问题。
134.亢龙有悔---说明成功者的内疚感。
135.俄里浦斯情结是我们现在已经遗忘的、针对我们一生中第一个女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一生。
136.俄里浦斯情结的引申含义是,一个人在渴望成功和惧怕成功后的惩罚的冲突。每一个正常人都不同程度存在。
137.考试焦虑症是典型的俄里浦斯冲突。
138.处女情结是俄里浦斯情结。
139.尊重说明了距离感。
140.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体液交换的关系。
141.忘记自己是咨询师就使病人减少防备。
142.老人一般通过疾病来控制别人。
143.凡是抱怨太多的人都是没有长大的人。
144.遇到阻抗就绕开。
145.精神分析不谈遗传,因为遗传是精神分析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况且说遗传是说人家种不好。
对精神生活的六点忠告: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未知的。
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三、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四、只有保持了恰当的人际距离,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五、培养细腻的情感。任何简单的情感都可能会是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六、活在当下。在时间的坐标上,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好好地活在当下,既可以修复过去,也可以制作美好的将来。
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
第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体系
理解人性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础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德国保险公司付费的心理治疗项目之一(另一个是行为主义治疗)
三句话说精神分析
一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二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三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使这些措施变得成熟与坚固
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估计所有人都想知道:心理疾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经过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的努力,现在我们似乎有了答案。
这些答案凝缩成两个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匮乏的和冲突的模型。
这两个模型的形成,也冲突过很长时间,后来,就像其它一些完全对立的理论一样,对立变为统一,意思是两者都对。比如,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最后的结论高中生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这些往事告诉我们:在冲突时别全力以赴,因为你和你的争论对手都可能是对的。
匮乏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早年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
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就可能缺乏对婴儿的足够的回应,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 母亲回应的婴儿,自恋会受损,各种能力会因为缺乏镜影和赞美而萎缩,成年之后的表现就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
冲突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内心冲突; 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 。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冲突会变成孩子的“内心打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
简单地说:能力因为被压抑显得有点弱的人,是匮乏型的;能力比较强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是冲突型的。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匮乏加冲突的混合型的。
我们开始说冲突。我打算“一条路走到黑”,还是用说多少个个什么什么的办法,说8个常见的冲突。
按照心理发展阶段分类,有三个冲突。
一、0到1岁,口腔期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依赖和成长。在成人身上的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以及一些成长停滞的“证据”:像进食障碍、口腔对刺激物的依赖(烟、酒精等)、用语言对他人施虐等等。
二、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力成瘾等等。
三、4-6岁,俄狄浦斯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爱与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成人身上的表现是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我把它叫做“爽透不能型人格”;不知道自己要快乐还是痛苦,回避所有快乐的事情;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防成功于未然”,这都已经说过,就不啰嗦了,否则会被认为口腔期发育停滞。
以下冲突是按照冲突内容分类。
四、幼稚与成熟
中国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农耕社会的传统,大家意识和潜意识都认为,年纪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权”,这当然不是坐公交车免费之类的“特权”,而是心理上的某种预设“权力”,使他们对年轻人有某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其实是对年纪大的人的恶性催眠。同时也是对年轻人的攻击,使年轻人总是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最后结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来的位置上。年轻人向往“变老”,年纪大的向往更老,把对年轻人的嫉妒变成了对年轻人的攻击。所以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之后,一个也许仅仅大他几岁的人可能叹气说:此人还是太年轻了。
对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损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现,比“世故通达”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质 。成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内心的和跟外界的冲突,而是hold得住那些冲突,以及能够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卫自己的“幼稚”部分继续“幼稚”。
似乎上一代对下一代有着本能的敌意,看看下面对下一代的称呼: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不负责任的一代,等等;显得把世界交给下一代很不放心;其实是自己这一代不想离去,就预设还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压制;就像“犀利哥”不是“犀利”,而是“智障”的一个症状。(我无意攻击智障人士,只是反对对这样的患者过度“搞笑”)。
五、传统与现代
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现,避免了大规模的病死事件发生;生活条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但是仍然有人“厚古薄今”到了, 认为一切都是过去的好。
这是人格层面发育停滞向历史轴投射的结果,他们内心的“反进步”或“没进步”部分对应着历史上的落后阶段。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有知识的、美学的、情感的价值,而没有多少指导我们生活的价值。每一代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活着。
当然,一个成年人也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隔离孩子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就几近反文明、反进步了。
最高级别的对传统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六、疾病与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个著名悖论是:一个人花钱花时间来找你做分析,但却千方百计不让你把Ta分析好。
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说有无数个,因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
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个:
1、疾病带来的痛苦,可以缓解你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有点像一个人的“原罪”,不妨称之为“原内疚”,它是在早年关系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是你满足本能欲望的一种象征性形式,你当然不会允许分析师“坏你的好事”,也不会让自己“坏自己的好事”。一位强迫症者说:Ta每天睡觉前都要把从早到晚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细节“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觉了。
3、当你压抑自己的愿望时,瞬间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你随之对压抑上瘾。这个压抑是会泛化的,可能演变成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压抑。然后你赋予这种宁静以某种神圣或者超越的意义。某些邪教,就是用这种方式吸引信众的。
4、疾病会带来一些好处。已经说过,就不啰嗦了。
5、你以旧的模式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改变意味着不熟悉和充满危险。
七、工作与生活
现实中各种事件,本来可以“和平相处”的。它们之间如果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个人内心冲突向外投射的结果。比如男女的差异是一对矛盾,有人用这种差异制造幸福,有人则制造冲突。
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一样。 有人让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了绝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亲情。这可能是因为 :
1、用工作自虐
2、回避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
3、让自己的孩子体验自己早年的亲情的缺失
八、人际冲突
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情理和法律范围内的冲突很正常。但有些人在冲突中会经常突破底线、不择手段。 尤其是冲突导致的恶性躯体暴力,可能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无法把冲突控制在象征性的、也就是语言的层面,是前语言期即2岁以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症状,被称为见诸行动。
频繁的人际冲突,可能是因为:
1、你无法升华你的攻击性,无法用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获得比你的“对手”更多的财富、知识和荣誉
2、你无法亲近他人,你用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亲密
3、肆意表达攻击性等于当众情感“裸露”,这是婴儿行为的残留。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于这样做。
4、你把对早年成长环境的攻击,转移到了在此时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当然还有很多冲突,因为一次音频课程的容量有限,所以我们以后再聊。
想起昨晚的对话,老公向我表达关心,表达爱意。
不知道说到什么,他说我有老公孩子,有工作,有房子车子,我截住了他的话说,我哪有老公,我只有一个合法的孩子,他问那我是鬼呀,我说不然呢。
他说这是好事,说明我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了,我说也没有什么不好,还不如以前不知道,还能麻木地活着。
他明显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说的有些重,语气里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
今早还是第一时间想到昨晚的这句话,不知道他会不会受伤害。
脑子里很多东西一闪而过,比如我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怨念,怨恨他为什么不在我身边陪我,我敢怨他吗,他会因为我怨他,离我更远吗,他会伤心吗,会很脆弱吗,我做了什么吗,我有没有为现在的情形付出什么,我在期待他像我想象中那样做吗,我岂不是像父母做的那样,对对方含有强烈的期待。
我是不是把脆弱的父母投射给他了,觉得他也很脆弱,承受不了我的怨恨,突然就觉得小时候什么东西闪过,就是父母没能给我发泄自己情形的机会,我潜意识里以为他们很脆弱,无法承接我的情绪,更要命的是我承担了做他们父母的责任,拼命想要通过自己的好表现来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我的脆弱和怨恨无处安放。
无处安放。
这大概就是父母的容器功能吧,父母能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
我为什么会选择老公做我的爱人呢,我是因为缺爱,他给我了很合宜的爱,距离上离我很远,言语情感上离我很近,小心细致呵护我的感受,仿佛遥远的摇篮,能及时关注到我情绪的没有情绪的好妈妈好爸爸,满足我对于爱的渴求,对距离太近的恐惧。
是的,你没看错。
我曾经对距离太近感觉很害怕,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我曾经工作很多年,孩子很大了,我看着我前边的同事们紧挨着,或者勾肩搭背,有说有笑地从我身边走过,心里又羡慕又疑惑。
羡慕她们之间的热络和情感,疑惑她们不害怕彼此这么近不舒服吗。
所以我注意到肢体上自己的僵硬,我不敢和别人靠的太近,怕被讨厌,让别人不舒服,怕人家不喜欢我。
突然我觉得我了解了社恐和现在婚姻状态的根源,我还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父母吵架,相爱相杀的伤害,我还是那个恐惧委屈哭泣无助的小女孩,抱着脑袋,蜷缩着,不知所措。
这个部分可能慢慢减弱了,我大概开始进入释放怨恨的阶段了吧,对于一个委屈的孩子,不只是有无助难过,还有对养育者的怨恨,这个怨恨到哪里去了。
写着写着我有些明白了,我表面上是在抱怨老公,实际上是在抱怨父母,怨他们不能接住我的负面情绪,心里一阵轻松。
莫名想起读书里的故事,人物对话总是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我之喜欢读书,就是为了寻找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妈妈喜欢看薛平贵、花木兰之类的电视剧,我感受到的是剧中男女主在各种时候的对话都充满着爱,光明和温暖,她一直寻求的就是那种爱的感觉,我,和她也一样。
想到这里,我不自觉吐出一口气。
那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怨恨父母吗?
我想大声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这和孝顺不冲突,对父母有怨恨不代表我们不爱父母,也不代表我们不孝敬父母。
我们不是神,我们不可能没有负面情绪,父母是这样,子女也是这样。
就像李雪说的那样,孩子婴幼儿时期,哭闹没有得到父母抱持,ta的负面情绪没有在负面那里得到释放,孩童时期,被教育不能哭闹,男子汉不能流眼泪,女孩子哭了就不好了,实在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因为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开始释放攻击性,又有多少人能接住呢,这个破坏性远远超过孩子小时候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原来压抑自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觉得我们的父母很脆弱,经不起打击;我们小时候被教育要听话,要做乖孩子,是父母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小时候被这样教育,他们心怀怨恨,他们没有存在感,没有自我,所以生了孩子,让孩子来听他们的话,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恋,掌控欲和价值感。
我强烈建议:即将做父母和已经是父母的人们,不要给孩子提听话的要求,这里的听话,是单方面的孩子听父母的话,而不是父母听孩子的话,突然发现,是呀,怎么没有人提父母听孩子的话呢,细想想,也有,比如尹建莉、李雪、武志红、曾奇峰等等,以及国外的心理学家,他们一直在呼吁家长听孩子的话,或者说家长要学着放手,建立边界,孩子才能有成长的空间。
想想我父母的婚姻状态,互相骂,吵架,其实是在释放彼此的攻击性,所幸两个人不是你来我不往,而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妥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释放了攻击性吧,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互相吵架的两个人反而没有离婚,而静静相处的反而离婚了。
我立马想到杨绛和钱钟书,我的邻居两口子,他们都是不怎么吵架的夫妻,但是感情都很好。
就像多年前我同事说的吵架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不怎么理解,现在可能理解地更深一些吧。
原来我是害怕的,因为常年见父母言语伤害的时时现场,更被母亲拉下战场,成为她的同盟军,让我害怕,害怕和人吵架,尤其是和配偶吵架;而不吵架的夫妻,又被说成是会婚姻破裂。
就是往左走不对,往右走也不对,没有路可走,因为既不想伤害别人,又不想伤害自己,于是就石化了,僵硬了,呆立原地,动弹不得。
这就是为什么我老想说非暴力沟通了,父母可以痛快淋漓地吵,然而如果有了孩子,会怎样,大概率会让孩子要么害怕胆小,要么像他们一样,继续和自己的配偶吵架。
这感觉就像钻进风箱的老鼠吧,怎么都不的劲儿。
最近这段时间,确切地说当我需要考虑孩子小升初的学校,要不要买房子,是租房还是把旧家具扔掉,这些重大事情来临的时候,手足无措,无法思考,无法决定。
这大概就是李雪说的,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我这里提到了两种:友情或者说人际交往,再一个是财富。
就是我眼下的情况,我该如何决定房子的事情。
我不是在这里指责父母,指责父母对我做的不好,他们无法给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我只是想,有幸看到的朋友,引以为戒。
这条路很痛苦。
人是个有感情的动物,不是机器,我们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把他们当作机器一样的养育,耳边响起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小孩子知道啥,什么是当作机器一样,就是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让孩子听家长的话,告诉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只能学习好,表现好,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不如父母意的地方,父母就要求孩子改正。
其实这是父母的害怕,害怕自己如果不告诉孩子,ta就会不知道怎么处理。
我想大可不必。
学习是痛苦的一件事,这是我前一秒中脑子里想到的,现在我想不是的,人会主动学习的啊。
但是孩子长时间呆在学校,接收学习内容,ta也是会累的,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怕是怎么让孩子恢复精力,而不是怎么督促ta放学后还要继续学习,这个有点不是太清楚的感觉,就是我想说,可以让孩子喘口气,在家里放松,情感有地方安放。
前天开始读《毛选》,总共有4本,但是我已不再觉得这个就是很大的任务,怎么都读不完。脑子里想出一句话,读完能写出啥,还是能学到啥,自己回答,不要对我抱有期望,写不写出来啥,学不学到啥,都可以。
原本想给老公道歉的,却无形中写到了这里。
亲爱的,对不起,请你接住我的怨气吧,接不住也没有关系。这是我的人生课题。
这些天都发的旧文,几乎没写什么东西,恰恰是有些小确幸,小感动呢。
班里学生自己管自己还管的不错,比如中午扫地的同学扫好地,在群里发谁那有垃圾,自己负责,彻底解决课间督察,教室有违纪的情况,你说孩子们的智慧高不高。
没再收手机,违纪似乎也没有增多,当然,这只是一周的表现,还不知道未来。
我想过,收手机正好剥夺孩子们的最爱,以此让她们不违纪,可是背后传达的是什么,是大人可以利用她们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爱呢,还要不要收手机呢。
邻居给我盛了一碟子菜,还有的给我拿来豌豆、锅盔,还有的带来打包的排骨,大姐们和我聊天,孩子什么事也么有,老公的认可,父母和弟弟的关心,呵呵呵,我的世界,一切都很好呀。
从怀孕开始,我们就被告知,母亲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孩子。生完孩子后,我们被告知,父母的好心情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每个人都知道真相,但实际上他们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是圣人,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家里琐事太多,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和伴侣吵架也很正常。
我们在讨论育儿的时候,不能只立足于孩子的舒适,也不能忽视父母的感受。家长和孩子都觉得可以,那个平衡点是最好的。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确实不好,但毕竟我们也是普通人。能控制的时候尽量控制,不能控制的时候尽量补救。
与其喊着口号告诉父母不要吵架,不如在孩子面前重新认识吵架。
1父母吵架,孩子会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和伴侣吵架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方的“不喜欢”和“不认同”,是我们情绪的宣泄。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父母吵架时的内心,就知道这真的是一件“值得”我们尽可能克制的事情。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父母吵架了你怎么办?
这是所有“成年孩子”的问题,但我们在留言区看到了无数“年幼的孩子”。
原来,在创伤面前,我们真的永远长不大。
有人说我会躲在自己房间里,捂着一只耳朵不让他们打,我真的很怕他们生气打起来。
当他的父母吵架时,他很紧张并祈祷。屏住呼吸,祈祷不要再有更严重的后果。
有人说,我不说话,眼泪肯定会下来。
父母吵架时,她不敢释放自己的感情,怕自己的眼泪让事情变得更糟。
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的心,我就觉得很心疼。
孩子只有一个家,只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住,但是这个地方不稳定。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即使有了家庭,也是四处流浪。
在原始社会,人类会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建造一个洞穴,并确保它是稳定的。如果外敌入侵,他们会誓死保卫家园。
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人类对家和稳定的渴望已经写入潜意识。
孩子渴望家庭的温度,就像原始社会的人类用生命保卫洞穴一样。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孩子判断家庭是否稳定的基础。
当父母和孩子吵架时,他们的内心洞穴在地震。
2有什么比吵架更可怕?
“好好学习对孩子有好处。大人的事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有多少父母想过这个。那些只有大人之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没什么好关注的。
但这就是问题所在。孩子无法理解这些东西,所以觉得很可怕。
夫妻俩可以床头打架,床尾讲和,但孩子却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在这本书里,有一封高三学生的求助信。
孩子说他要高考了,但是他根本没有心思学习。爸爸经常喝酒,每次半夜醉醺醺的回来,回家都是醉醺醺的。
为了这件事,父母多年来经常吵架。最近,事情似乎变得更糟了。
在她的信中,使用了“可能”和“好像”等许多词。她在猜测,猜测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猜测这个家庭是否稳定。
她说,“好像”我父母之间有第三者。前不久我妈打算开个个体店铺挣钱,貌似借了不少钱开店。开店不久,出现了第三者。“如果”父亲不肯离婚,母亲无意开店。离婚还涉及财产和债务的分割
这个孩子,在父母觉得“孩子不用管”的角落里,编了一出大戏。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是一对。我们吵架是因为生活压力和经济问题。但是孩子可能不理解。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喝酒吵架欠债不一定意味着离婚。在孩子眼里,婚姻是美好而宁静的,就像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到了孩子的年纪,他们还不能理解婚姻是要吵架的。
更可怕的是,父母往往认为这是“大人”的事,不需要向孩子解释什么。
父母吵架的时候,随便爱孩子不是一种保护。
孩子看到冲突的影像,心里会产生疑惑,这与他们对父母的认知是相悖的。这样一来,父母吵架的画面就会形成孩子内心的冲突,父母之间的战争就会变成孩子内心的战争。
他们也会去想,怀疑父母吵架是不是因为自己,担心父母会不会因此离婚,害怕父母吵架会转移到自己身上
那一刻,他们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战争的火焰,但他们不能也不敢问父母。“战争”无法指向外界,只能指向自己,在自己的内心燃烧成熊熊烈火。
明明是父母吵架,最后却成了孩子的自我攻击。长期自我攻击的积累和压抑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长大后,他们要么找各种方式释放自己,比如喝酒打架,要么继续压抑自己,小心翼翼地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陷入自己的“心理漩涡”。
本质上不是战争,而是父母没有告诉孩子战争的原因,战争已经结束,即使有战争也不是你的错。
3“优雅”的吵架能给孩子带来成长。
父母吵架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会给孩子带来羞耻感和羞耻心。
他们羞于别人一提到家庭就低头,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
他们惭愧的是,父母之间经常爆发的战争,可能是因为自己,但他们没有能力去缓和这一切。
但是,这种羞愧和羞耻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他们的父母只是观念不同,但他们仍然彼此相爱,所以家庭仍然可以让他们感到骄傲。同时,我们也需要向孩子解释,这不是他的错,他也不需要维护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会降低孩子的羞耻感。
李松蔚老师有一句话:吵架是件坏事,让人不舒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接受“吵架是坏事”并不一定意味着“父母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未免过于苛刻。
作为一个母亲,每天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有时候生活真的会压垮我们。
对父母的角色有这么高的期望,要求我们“不敢大声说话”,真的很苛刻。
我们可以为了孩子尽量克制,情绪稳定,但每个人都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吵架也没关系。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面前“出头”是不现实的。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我们的孩子解释这场争吵。
在755-79000,伦纳德和佩妮,我们已经表明,解释父母如何与他们的孩子吵架。
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孩子,即使我们是成年人,我们也有心理阴影,有时我们不得不接受内心的沮丧。
同时,我们也要向孩子解释,父母依然相爱,依然爱他。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一场争吵变成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看似失控,但一切都在安全范围内。我们吵架是为了释放情绪,解决问题,不影响我们小家的美好。
告诉孩子,生活不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人,父母的情绪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你要接受,这就是生活。
你可以吵架,但你必须道歉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童年的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孩子的出身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我不认同所有的父母都是谦让的,他们也不是和尚。他们怎样才能戒掉世俗的欲望?
这个时代做孩子不容易,做父母也不容易。
如果我们没有控制好自己,在孩子和伴侣面前“打架”,请记得道歉。
**《家庭塑造孩子》里有一段叫教科书式的家长道歉。
女主角朱莉家境贫寒,邻居家的小男孩曾经嘲笑过她乱糟糟的院子。
朱莉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父母,但她没想到这会引起父母之间的争吵。他们家很穷,因为他们的父亲花了很多钱来照顾他智障的弟弟。而母亲心疼孩子,就问父亲:你弟弟比你孩子重要吗?
这句话刺激了一个中年男人脆弱的自尊心,朱莉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
归根结底,谁也没有错,只是生活太苦了。吵架可能是为了释放苦涩的汁液。
晚上,大家冷静下来后,家长来给朱莉道歉。告诉我妈朱莉,我爸有多深情,有多欣赏这个男人。
告诉我父亲朱莉,亲情对他来说很重要,我很感激母亲的付出,也很感激我有多爱我的妻子和孩子。
同时,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
看到父母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后,她也决定为家庭做点什么,于是主动打扫院子。
一个好的道歉胜过很多教育课。
作为父母,不要太吝啬自己的面子,也不要羞于向孩子低头。
当我们意识到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当我们看到他们的焦虑,羞愧,羞愧,就应该知道,也许我们的几句话就能化解他们内心的冲突。也许通过一些解释和道歉,我们可以将伤害转化为成长。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写作的职场妈妈。她是一个认真又风趣,美丽又有才华的90后女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