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昆明,但是我的第二故乡在福州。
每年春夏之交,昆明最早成熟的水果是樱桃,而福州最早成熟的水果是枇杷。
初春的昆明,细雨蒙蒙,樱桃树贪婪地吮吸着雨雾带来的水分,一片片嫩叶和一个个花蕾在逐渐膨胀。天晴了,才几天,树上就开满了樱花,花瓣白里透红,花蕊是**的,微风吹来,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引来许多蜜蜂和蝴蝶。
到了五一节前后,樱桃树上结满了果实。樱桃的颜色开始是青的,渐渐变成了淡红、大红,就象一张张小红脸蛋,嫩嫩的,一碰就破,非常惹人喜爱。吃起来甜中带酸,不过,看着樱桃可爱的样子,我真是舍不得吃。
几乎与昆明同时,福州的土壤和气候在孕育着枇杷。其实枇杷比樱桃稍早开花结果,在冬末,枇杷就已经顶着寒风长出花蕾。花开后,花冠是淡黄白色的,有一种它特有的芳香。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象锯齿,很厚,背面有茸毛。往年,要到四月份才有枇杷卖,可是这两年,三月中旬你就可以吃到枇杷了。成熟的枇杷是**的,等到熟透了,它会变成橙**。福州的枇杷是椭圆形的,大个的象鸡蛋一般大小,不象昆明的枇杷都是圆形的。
摘一个枇杷仔细看看,黄橙橙的枇杷皮上长满了茸毛。剥开皮,黄橙橙的汁水似乎就要滴下来,咬一口,啊!甜津津的,让人越吃越爱吃。
这就是我的故乡,两个故乡,两种鲜果,世世代代养育着故乡的人们,也养育了我。我想,我真幸运,我要吸收更多的樱桃的养分,枇杷的养分,故乡的养分。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这就是我家乡的花生。
春天,农民伯伯们满怀希望的到农地里去播下一粒粒种子。渐渐地,它就长出了细细长长的茎,茎上长着一片片圆润光滑的绿叶,宛如一个个小手掌。它的花黄黄的,只有手指甲一般大,一朵朵藏在枝丫里,仿佛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花落之后,地下的根上就结出一个个花生的壳是米**的,表面十分粗糙,里面却很光滑。剥开花生壳就可以见到粉红色的花生仁了。
花生全身都是宝。花生壳和花生藤可以做饲料、燃料。嘿嘿,“良药苦口利于病,梅李花生制百病”。花生具有止血功能等。花生仁是榨油的好原料。用它榨出的油清亮、纯净,是上等的是用油。
花生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可以把它做成盐水花生、五香花生等。其中,我最喜欢“奶油花生”:把花生炒熟以后,再加上一层厚厚的奶油“糖衣”。最后再撒上一些黑芝麻。这样吃起来既甜又香。而且十分的脆,令人回味无穷。
相信你听了这么多,一定口水直流了吧!那就赶快到我家乡梅李来吧,我一定会拿一大盘好吃的奶油花生招待你的!
春节,南方人不仅喜欢在家里摆放年橘,还喜欢带上一两盆年橘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在南方人的眼里,没有什么比年橘更适合表达心意的了。
年橘的故乡在广东省顺德市陈村镇。
陈村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毗邻港澳,位于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交界处。史载公元前111年,陈村已经开始栽培年橘。
在古老的岁月里,春节前后是花农们最繁忙的季节,他们摇着船橹把年橘运到陈村市场上去销售;后来,陈村自发地形成了花市,花农们只要把年橘摆到大路两旁,就有人来买。
这个季节的陈村,处处散发着年橘的芬芳,挂满了金黄果实的一盆盆橘果向人们告之着又一个丰收年的来临。年橘的品种多种多样,主要有金橘、四季橘、朱砂橘、代代橘等,每个品种的外形都不相同。
可别小看年橘,这里面蕴涵了深厚的南方传统文化。
南方人喜欢年橘,不仅是因为其色美味香,更是因为年橘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年橘的千年之乡陈村,每年都向世界各地销售年橘,有海外亲人的花农也总不会忘记给远在天涯的亲人送上一两盆年橘。因此,陈村人说:“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年橘。”
工艺品游艇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故乡没山,只能在天晴的时候,隐约地看到太行山的轮廓,年少的我对山里无限向往;故乡也没有水,唯一一条流经村外的小河还叫干河,童年时关于水的记忆大多来自田地里用来灌溉的机井和沟渠。但是记忆里的故乡依然美丽可爱。春天,返青的麦苗整齐得仿佛被城里的园丁修剪过,我和它们分享着成长的快乐;夏天,金色的麦穗簇拥着汗流浃背的男女老少,村里村外随处可见收获带来的忙碌和喜悦;秋天,一米多高的玉米地象是连绵的小树林让人对丰收、对自然多了一些敬畏;冬天呢?那弥漫在田间地头的雾霭与房前屋后光秃秃的老树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交流……记忆中故乡的男人们那么容易满足,为女人一天三顿做的好吃的手擀面;女人们那么容易开心,为新添的一件又便宜又好看的花衬衫。他们尽情享受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我仍记得每一种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所有环节,记得在田间劳作时父母给我讲过的为人之道。我还记得村办小学的校长如何受到全村人的尊重,我们的课余生活是那么开心、那么丰富!
故乡是我童年生活的天堂,长大后再回去看,却发现与记忆相差很远。家门口那条长街怎么变得那么短?那高大明亮的堂屋为什么变得低矮又阴暗?旁边就读过的小学校怎么不是当年的校园?曾经是村长的二叔怎么病得连我都认不出来?爱到我家窜门爱讲笑话的隔壁二奶呢?当年我那么崇拜的语文老师怎么会离开学校到城里去卖菜?还有跟我一起长大的堂妹,怎么一点也不象当年亲密无间?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离长江较近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水产品和农作物,所以,我的家乡常被称为“鱼米之乡”。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美食,我最爱吃的是江虾、菱角、锅块。
我们这里的江虾可不像海虾一样大,它只有一到两厘米长,头上长着两根很长的胡子,这些虾子还没炒时是白色的,有些地方还是透明的,像水晶做的一样。但是你把它下锅一炒,它们立刻卷了起来,还慢慢地变成了粉红色,隔着老远就可闻到它的香味,馋得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在水产品中,不但有动物,还有植物,那是菱角。菱角外面有一层黑不啦叽的壳,样子就像老牛头上的一对角,角尖上长着刺,如果你拿的时候不小心,还会被刺伤。虽然它外面长得不好看,但只要你把它剖开,里面就会落出白生生的肉来。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当菜炒着吃。蒸的时候,最好用沙木蒸笼,蒸一个多小时后,开盖就是香味。我们那里,一到夏天,大街上都是卖菱角的,“卖菱角啦,沙木蒸笼蒸的菱角”的叫卖声,离很远都听得见。有时候家里图方便,会直接去了壳,放上辣椒用猛火炒,绿色的辣椒衬托着雪白的菱角肉,又好看又好吃。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美食,那就是锅块。锅块只有冬天才有得吃。冬天里,在街头巷尾,你总能找到锅块摊。只要有人来,老板就会拿出一小块面团,里包了肉或菜,再摊成饼状,在饼上拍上芝麻,然后把它贴在用油桶改成的火炉的内壁上,火烧得很旺,不一会儿,锅块就膨胀起来,表面变成了金**,冒出一阵阵浓浓的香气,烤好了,你还可以在外面刷上辣酱或是甜酱,在大冬天里能吃上锅块,可是一种享受。
对我们家乡的美食,你感兴趣吗?如果你的家乡没有这些食物,那就到我家乡来做客吧!我请你吃遍我们家乡的美食。
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居宅用具
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饭、米、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表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
(一)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
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我认为农村不是这样,但离婚的有,不是向你提问这样,如果这样 社会 成了什么了,但总的来看相对而言离婚的比以前多了,离婚的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现在实在是离婚的真是比过去多了,唉,这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人们的心态有所变化,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不和谐的婚姻得到了自由,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现在农村的离婚率确实有些高,最开始原因出现在电脑上,手机上的聊天,让很多人有了其他的想法,因为一些不纯洁的想法,造成了家庭婚姻的失败。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老家我有一个堂嫂就是这样和我堂哥离的婚。农村现在都很清闲,即使是忙碌的季节,农活也有机器代替,几乎没有什么农活干,那么到了冬天的时候就是特别闲的时候了。没事闲着干嘛呢,网上聊天啊,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我堂哥又是那种特别直性子的人,从来也不会说那些漂亮的话哄媳妇,其实如果没有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嫂子和哥哥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吵架吧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自从嫂子上网聊天之后,每天看堂哥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哪里都不是对的,就是找很多的理由和哥哥吵架,终于有一次哥哥爆发了,把嫂子打了一顿,嫂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没过一星期就接到了法院的传票。说嫂子要和哥哥离婚不和他过了,原因是哥哥经常打嫂子,她受不了了所以要和他离婚。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嫂子因为在网上聊天认识了一个男的,每天对她花言巧语,每天说着她喜欢听的话。所以她就认为那个男人才是最好的男人。就坚决要和哥哥离婚,谁去劝也不好使,哥哥给他认错保证不再那样了,她还是没有原谅哥哥,叔叔和婶婶去劝他回来,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要和堂哥离婚。最后还是导致了离婚。
就是因为上网聊天一个段很好的婚姻,就这样的结束了。
像哥哥和嫂子这样情况在我们村里也有好几个,其实并不是说婚姻不牢固,而是网络这些东西,让那些似懂非懂的人,感觉像飘了起来似的,网络是虚拟的,人还要活在现实当中,日子还是需要过的,不是靠甜言蜜语就能过得很滋润的,还是要好好的干,踏踏实实的过日子。那才是真正美满甜蜜的好日子。
农村小伙找到一 条挣钱门路太不容易了
我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后来由于上学、工作离开了老家,但经常听老乡们说老家那边离婚的事,我有一个发小也离婚了,确实在农村现在离婚的越来越多了。我的感觉是,因为她们有的结婚太早了,思想和人生观都不太成熟,也没有看过外边更大的世界。那个年纪自己没有多少的判断力,可能被骗了感情,可能时间长了发现了对方自己无法容忍的缺点,所以导致离婚。有的是一方来到了大城市,看到外边世界的精彩,导致离婚。看到身边的这些例子,我希望结婚的时候你思想是成熟的,遇到那个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的人,有爱情的感觉。这样的感情才会更加牢固。
过去农村是真穷,农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赚钱养家,至于婚姻问题,穷着穷着也都过来了。现在农村富了,农民衣食无忧了,但婚姻反倒成了大问题。相当大的一批农民到了婚娶年龄,却一直找不到愿意结婚的女孩。还有不少的农民虽然结婚了,但也不长久,没过几年就又离婚了, 总体上农村现在是离婚比结婚容易,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离婚都是女人提出来的。 现在不止是农村,就全国而言也是男多女少,专家层预言按照现在的人就结构,未来会有几千万的光棍大军。在这种悬殊的性别比例下, 女人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 女人也知道,在这种形势下,对男人而言能找到个媳妇儿就已经不容易了,如果对方再不知道珍惜自己,那就没必要过下去了。因为 就算是离婚了,也不愁找下家。
按照农村的传统观念,女人结婚后只能是相夫教子,这样才是贤妻良母。但现在很多农民都出去见过世面了,早已接受了城市男女平等,甚至 女权至上的观念 ,不愿意在窝在厨房里,干那些永远干不到头的家务,不愿意在伺候男方一家,当全家人的“免费保姆”了,她们渴望能有工作,能有事业,能够被尊重。
农村现在衣食无忧,但城里却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不少农村的女人出去后,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差距,并且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差距。客观来讲,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想过好日子,只不过女人过好日子的办法或者途径更多,在这种渴望的控制下,不少女人就提出了离婚。
现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过得很自我,太注重自我的感受,内心里都渴望着幸福,但都想按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幸福,稍不如意,就会另寻幸福。
现在很少再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 很多通过相亲结婚的,结婚前也没什么感情,感情都是在结婚后培养的。 可现在的年轻人呢,把感情看的太重,现在还有几个人想过着凑合的婚姻?然后在凑合着磨合?也许能磨合出感情来,但已经没人想凑合了。
当今 社会 充满了诱惑的时代,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没有对婚姻忠诚的信仰,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再说了,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天天莺歌燕舞的,难免没有把控不住的时候。
而女人也是自从有了经济地位以后,也不肯受着婚姻中的一点点委屈,也会耐不住寂寞, 红杏出墙,这样的婚姻,一旦被对方发现能不离婚吗? 出轨是踏破了婚姻契约的底线,男人女人再怎么调整自己,其实都很难走过自己内心的那道槛,所以,也许在婚姻中,忠诚度,契约意识似乎是现代人更加要培养的价值观吧。
总结:“婚姻就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婚姻不是恋爱,不要过分强调浪漫,不要总是算计,要懂得示弱, 不管在任何时候,婚姻是我们每个人最坚实的后盾,不要轻易的去羡慕那些已经离婚了的人的随心潇洒,要知道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的生活。婚姻出现了问题不要破罐子破摔,及时改变及时努力,婚姻才会更幸福。
我不知你说的是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我老家广东廉江这边农村的就没有发生过这样事情,基 本没什么人离婚的,吵架都很少。都是和我父辈一样。一般嫁过来我村了,都不会轻易离婚的 。一般在农村的都是早结婚多,都生三四个小孩比较多。有能力的就在县城买套房,没能力就 在村子里平淡生活着。打打厂工,种点菜就这样过日子了。我村子里附近比较多工厂的。
农村离婚的是有,但是却没有那么夸张,离婚的比结婚的都多,未免危言耸听,离婚的只是个别现象,所占结婚比例并不是那么高。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确实不像老一辈人对婚姻那么忠贞,但是,他们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婚姻家庭。农村虽然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不如城里好,但是,很多家庭还是能够维持温饱,生活还过得去。
请尊重农村人,不要把农村的个别现象拿来说事,这是对农村青年妇女的歪曲和玷污,是对农村青年妇女赤裸裸的侮辱。
农村的婚姻结构非常多元复杂,很难简单总结说离婚多还是结婚多,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基础的等等方面不同的人群的婚姻观一定有区别,参与话题讨论的目的在于列出现象、共同剖析,最好能助于农村婚姻走向更稳定。
以下列举自己身在农村所见所闻的常见离婚情形(也可以叫原因吧):
一、婚前感情基础薄弱
农村夫妻不少在结婚之前缺乏足够了解,如经催婚、相亲等仓促结婚,很多还伴随高价彩礼,感情基础不牢,大多与父母同住,也增加了矛盾纠纷的爆发;
二、婚后两地分居聚少离多
农村增收难,迫于生计一方外出务工,或双方分别在两地务工,长期疏于交流、无法互相照顾关怀,聚少离多、生了隔阂,易婚外生情;
三、缺少婚姻、家庭规划,责任意识淡薄
未计划好按部就班仓促结婚、草率要小孩,缺乏对婚姻的神圣意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面对生活压力、面对 社会 诱惑,面对日渐丰裕的物质生活,一些人婚姻家庭观念淡薄,丢下了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四、婚姻质量意识逐渐提高
注:插图是我本人及爱人平头哥:我们都是农村出生,我是家乡的三农新人,他是常年省外工作的消防战士,很快他就要回来共同从事我们的甜蜜小事业,身在两处的这几年,我们感受的是距离下的无尽的美!
家庭稳定是农村 社会 稳定的重要一环,我认为首先是每个人都应保持对另一半、对婚姻的敬畏,祝愿朋友们都拥有幸福的婚姻。
可能是结婚太早了吧,年轻人不懂得什么是家庭和责任……所以导致离婚率这么高
承蒙邀请,身在农村的我,针对我们周边的现状,只是感觉现在离婚率比以前要高,但与你所言的“离婚比结婚的多”这个定论我不敢苟同。 首先,当今 社会 ,农村人不在像以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80%左右的农民不再以种地收入为主,逐步向城镇化发展,周边企业增多,妇女也不像以前那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也成了企业务工的主力军,夫妇两人基本在企业上班,朝九晚五,三班倒状态,双方相处的时间减少,造成感情的缺失;其次,再加上被现实诱惑打败 现在的大城市诱惑太多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诱惑,大家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多数的夫妻之间离婚,都是因为第三者的出现,因为长期的心理空缺,让第三者趁虚而入。婚姻的背叛本就是不忠的,这样离婚也是早晚的事情这个世界上,“不无聊”的人,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在我们村就有几个在企业上班出现出轨而造成家庭的分解;再次,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村人,一是缺乏精神世界,二是缺乏 娱乐 设施。以前通过串门聊天来打发时间,现在基本上都把时间花在手机上了。手机上的各种视频、交友、打擦边球的软件,让很多已婚的男女,在无聊的农村生活、单调的夫妻生活之外,躁动的心找到了新的着陆点。所以像“微信,你毁了我的家庭”这种抱怨,也并非毫无根据;还有就是家庭暴力 、沾染恶习(赌博、毒品、酗酒等等)也是造成离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人这一辈子总的来说是为别人而活,为父母妻儿等等 ,为自己活一把回真的很难。“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希望天下伉俪能够相互改变,互相包容共同经营好爱的港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