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庭生活让人非常压抑,也很容易造成精神上心理孤僻我建议如下:
1 紧急号召召开家庭会议,会议主体:继续维持家庭生活还是另作选择,另作选择要如何选择,怎样保障你母亲的后续生活经济来源等,将家庭成员全部召集,因为此事已经不再是她们两人之间的事情(如果可以将那位小三也一块请过来)
2像亲朋好友做宣传工作,给你爸爸造成负面心理压力,尤其是你爷爷奶奶,在亲朋好友中辈分越高越好(如果他们都还健在的话)
3经常和你爸爸做思想工作,让他了解你们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反问他是否希望子女的婚姻生活也和他一样毕竟他是一家之主,是你们的榜样,不要说以身作则,最少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就好好过,不想好好过也不要吵闹,直接安排好你母亲的后续生活经济费用这就是他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告诉你母亲,并不是没有这个父亲 她就活不下去,请她独立,自信,要让她清楚女人不管在任何年龄下都可以依靠自己而活
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对于处在情感、道德建设时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每一句争吵都是可能造成他心理创伤的帮凶。
家庭对孩子来说是温暖的巢,是他最不愿离开的地方。可是如果父母的争吵不断,给原本温馨的环境营造了黑暗的气氛,那孩子也就生活在了黑暗的笼罩下。
7月份的时候一则新闻引起热议:
看到此条新闻的人都会既心疼又愤怒:什么天大的事能够让这对父母忽视了骨肉的安危?
孩子是带着对世界的美好期待来的,可是有些父母总会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击碎这些美好。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就已经开始对世界失望,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陷入对善恶、美丑的扭曲判断。
这则新闻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让人震惊,印象深刻。
当这个孩子刚开始学会真正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还有很多新事物等着他去探索,还有长长的路要走……人是脆弱的,有那么多人挣扎着想要活下去,可是他却被迫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母亲给了他生命,于是便能决定他的死亡吗?
有的家长认为:我自己的孩子想怎么管就怎么管,生在我家就得接受这些。先不说过激的那些触碰法律的举动,单是这样的观点就实在是太自私,很多家长在冲动时都会爆出这样的一两句话,可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他们的骨血连在一起,怎么可能做到如此冷漠呢?
先前爆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将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
原生家庭 ,决定着一个人的“出厂参数”,是后续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塑造性格、品质、价值观的第一站,自然极为重要。
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 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原生家庭中缺失什么,那么他在以后的道路上可能会更加突出的追求什么。
从小不受母亲待见,未成年就不得不独立的小妹苏明玉,见谁都说“苏家的事和我没关系”。
但是,亲人又始终是明玉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出钱出力为母亲办葬礼,带父亲买新衣服,帮大哥找工作……她内心依然渴望着亲情和认可。 越是缺失,她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对亲情展露渴望。
这其实已经是较好的情感成长的方向了,有一部分人无法在这种黑暗里学会正常的心理调节能力, 孩童时期积攒的情绪累加在成长后的世界里,往往出现心理问题,有些会伴随其一生,甚至引导他走上不归路。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父母给他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就会给自己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幸福的家庭里长大,有健康的心理与性格。
如何看待孩子喜欢闹脾气,把自己关起来?
孩子在小的时候淘气、叛逆等是很正常的事。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事业,如果想安度晚年就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科学教育。
孩子年龄小动不动就哭闹这很正常。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但孩子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是很危险的,家长要引起重视。
一、先冷静分析原因,给孩子做正确引导。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多半是家长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不是违反原则问题的小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二、允许孩子们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现在就处于哭闹的阶段,家长要正确面对,不是孩子一哭家长就要发火,这样只能激化矛盾,甚至会养成孩子胆小懦弱的坏毛病。
三、要讲安全,时刻关注安全。孩子反锁在屋里是很危险的。要跟孩子非常严肃的讲清楚这个行为的严重性。平时家长也要经常去跟孩子讲安全知识。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是万万不能掉以轻心的。
双手加双脚赞同此观点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真的对孩子的性格有非常非常非常(此处省略无限个非常)大的影响
我就是深受其害的一个,而且到现在也没完全修复童年心灵的阴影
我的性格最大的特点是:自残,疏离,敏感却又强势
首先说自残,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活在父母的争吵中,总是很害怕突然之间会失去爸爸或者失去妈妈,父母吵架时的每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是不会完全入睡的,只要听到门的响声,我会立马飞奔过去哭着拉着我妈的衣服,不让她开门离去
我总是会有莫名的恐惧,哪怕是平时他们没有争吵时,我也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总是随时随地的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这种警觉压的小小年纪的我喘不过气,压力特别大,我特别特别希望我爸不要在家,只要他在家,我就感到从头到脚般的压抑和恐惧
最初我还在他们争吵时经常哭,后来,我突然发现我不哭了,反而异常冷静,在再一次我又目睹我父母争吵,我父亲又把我妈暴打一顿后,我突然有了个想法,我想自杀,我就是想用“我的自杀”来阻止父母的争吵,尽管那时自己年龄很小,而且那时有这种想法一点不害怕,还有点窃喜自己终于可以想到一个方法阻止他们继续争吵,而且我也开始了行动,我到现在还记的我拿起毒农药时那个黑色的瓶盖和瓶子身上印的骷髅头☠️Logo,就在我要拧开瓶盖时,我听到院子外有人叫我的名字,好像是我妈在叫我,也好像是别人在叫我,我赶紧把农药遮盖好,开门去看到底是谁叫的我命不该绝,后来我就没再找到那瓶农药
当然父母的争吵还是没断,有一次当他们再次争吵时,我走出了家门,我还记的是一个夏天,我也没走远,就在家门口路边的一个石头上坐着,后来觉得下雨了,眼看着路对面沟的雨水一点点集聚变多,我坐在那,坐了很久很久,那天还遇到我奶奶,我奶奶问我要不要到她家去,我说不去了,就一直这样在雨里坐了一天
那时经常冒出个想法,如果他们离婚该多好呀?如果我不是他们的孩子该多好呀?自己也被那种想法惊到了,一直放在自己心里,也没勇气告诉他们
感觉从那时开始,我就拼命的想长大,想离开家远远的,越远越好,甚至我都不想有任何关于“家”的记忆,无论是那座象征家的房子,还是家里的任何人,我都不想记的,我都不想靠近,就想远远的离开这里的一切人和事,越远越好
如我所愿上高中时,我就开始选择住校,很多同学每周或2周回家一次,我选择一个月回家一次,而且每个月末回去拿生活费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我是想尽办法把时间花在学校或市中心的大街上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直到最后一班班车在回家,每次靠近家的时候,我就感到强大的压力和恐惧,然后第二天就想着如何早点离开,而且我也越来越不爱说话,最不喜欢和我爸说话,甚至都不想看到他的脸,也不想和我妈说话,就觉得自己很恐惧很孤独,灵魂也无处安放,也不知道到底属于哪里
也是从高中开始,我和“家”越来越疏离,我和父母越来越疏离,甚至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也越来越疏离,只有一个信念,离开这里所有的人和事越远越好
原生家庭父母的争吵、创伤和影响是看不见的,但却在我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没有太多朋友,确切的讲我也有朋友,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相处,或者说如何从普通朋友交往成更好关系的亲密朋友
我一直很孤独,一直独来独往,一直努力让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更优秀,也一直不愿回家,甚至想都不愿想,就想离开的越远越好
上大学一年级时,为了能不再回家拿生活费,我开始用周末和假期打工,做过饮料促销员,做过饼干促销员,在我做化妆品促销时,遇到了一位优秀的人,我主动告诉他我喜欢他,他比我大8岁,人家说他有点丑,我统统不在乎,我就是喜欢他,确切的讲,应该是爱,我觉得那时如果我们遇到歹徒,我都会让他先跑我来断后,哪怕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也不在乎
大学毕业后,我们如愿在了一起不过如你所想,我原生家庭给我塑造的性格特质,让我轻易就搞砸了这段亲密关系,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和自己爱的人相处,我明明是很爱他,却总是发生争吵
后来我们都累了,我那时,就是希望他遇到个脾气很好的女孩,可以好好爱他,我才放心他,甚至在一次我们争吵过后,我偶然在餐馆看到一个女性背影和他一起吃饭,我不但没生气,反而非常开心如释重负,心里想,太好了,终于有人帮我好好爱他,我可以放心离开了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我到底为什么是这种心理
请大家不要误会,他其实是个很好的男人,和他一起吃饭的是南京的三姐,即使我们后来不在一起,我也真诚的祝他幸福,因为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我们真的很真诚的用心爱过彼此!我一直都挺感激在我的人生中曾经遇到过他,因为他,我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他教会我很多东西,但我却太强势,脾气也火爆,不懂如何爱人和如何被爱
后来,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开始刻意留意心里学方面的书,最初接触的是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预见未知的自己》,我开始尝试着修复自己的心灵,现在也一直在努力中
所以再说一遍,要么好好爱,要么痛快分开,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你永远不知道,争吵下成长的孩子的性格缺陷,需要用他们的一生去修正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是的,影响很大。
第一,充满压力的环境会抑制儿童大脑的发育。
即使我们成人也会选择环境,有什么事情,在老板不高兴的时候少出头,老板高兴的时候再去汇报。这都不是什么原理了,是纯粹的本能。
孩子也一样,如果家里经常吵架,那父母的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去,这时候孩子不管做什么都会小心翼翼,甚至很多想法行为干脆就不要做了。
可是孩子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锻炼他们的身体机能,锻炼他们的大脑,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就是破坏了成长的基础。
第二,充满压力的环境,让孩子性格懦弱,抑郁。
我们常常都会看到阳光明媚的天气,就感觉心情愉快,看到阴天下雨就感觉心情压抑,更别说感觉更敏感的孩子了。
长期处在压力环境下,会让人分泌的皮质醇增多,做什么都不舒服,什么都不想做,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容易让儿童抑郁,不能接受快乐,也没动力寻找快乐,懦弱自卑自的性格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涉世未深的孩子看到父母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从他记事起,他就每天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之中,甚至严重的时候父母打架也是家常便饭。本来他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可是每天面对父母的争吵让他不知所措。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时候甚至连饭也没有吃。父母每天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吵架,渐渐的他产生了厌学的想法,每天逃课出去玩,作业不及时完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因此,他的学业也荒废了,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父母由于经常吵架,最终还是离婚了,他的性格也变得很孤僻,冷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会影响他们一生。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她对世界去充满幻想和爱的。一个每天只有争吵的家庭,会让孩子变得消极,冷漠,会让他看不到希望。
希望当父母的能经常反思,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让他们 健康 快乐的成长!
你好,用我个人真实成长故事告诉你,这个是真的。
从小我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外公外婆经常吵架,我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
只记得只要他们吵架我就很害怕,很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但小小的我又能做什么呢,一次次争吵不可避免。
而我自己成了讨好型人格,在日后与人交往过程中,为了避免争吵,我都会主动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
工作中,别人找我帮忙我都会立马答应,生怕别人不高兴,最后反而弄得自己伤痕累累,不落好。
因为很多事情应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愿意做,浪费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也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如别人意,别人不但没有感谢我的帮忙反而埋怨我没做好。
后面我一度很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因此大家都说我很高冷,都没有人愿意与我相处,工作也岌岌可危。
哎,当时觉得做人太难,活着真累,幸好没有弄出抑郁症和精神病。
这就是吵架家庭对我的影响。
父母经常吵架,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会在家表现很乖,很听话,很顺从父母,孩子会很敏感。这样的孩子日后在 社会 上会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最严重的影响是孩子会心理扭曲,精神变态,成为一个暴力的人,因为父母给他营造的家庭氛围就是这样子的。
因此父母切记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家,让孩子 健康 快乐成长。
希望我的答案对楼主有帮助。
影响好的大哦 严重的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有人说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对此问题我有以下个人观点:
第一,父母经常吵架本身在吵架的过程中,父母有时就会冲动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这样让长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的性格塑造很影响非常大,会让孩子的性格孤僻,心生厌恶这样的家庭。
第二,父母长期吵架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有所影响,让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自卑,很有可能还会有暴力倾向,内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内心也会非常压抑想得到释放,也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
第三,父母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行为,如果在父母经常吵架中,孩子对父母一方产生厌恶,感觉所有的错都归结到父母的另一方,这样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之间的感情产生很大的内心憎恶,还有就是会对孩子以后结婚成家的时候对婚姻观产生很大的不正常的发展。
第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心理阴影,也会让孩子容易得抑郁症,有的严重的还会让孩子有自闭症和恐婚的毛病的。
综上所述以上的四点都是父母吵架会对孩子产生的毁灭性的性格影响,所以,我的看法就是: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我们要给孩子一个 健康 的积极向上有爱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和性格。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帮助,谢谢!
当父母经常吵架时,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孩子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惹得父母生气不和。
孩子一旦建立了这种归因模式,便会陷入无尽的自责中。
而后在与人的交往中,每当出现问题,他会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或者直接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这种归因模式,会让他有意远离亲密关系。因为他害怕亲密关系给他带来的纠纷和伤害。
在《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有这么一句话,孤独的人之所以倾向于孤独,更在于他们拒绝承担置身人群所要付出的精神代价。
所以你会注意到,那些家庭破损的孩子,他们身上总是有一道孤独的影子。
而这些孤独感的成分也十分类似:羞怯,自责,排斥亲密关系。
我的性格是家庭、 社会 环境和自己思考的产物, 思想 异于常人。父母经常吵架,形成的家庭环境,导致我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家庭环境,加上外在环境,直接让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除非你跟我一样,一直再反抗。
您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特别赞同你的说法 因为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空白的纸 怎么描画父母就是他的榜样 假如自己的父母天天吵架孩子看多了她的性格就会有两种 要么很孤僻 自闭不敢接触外面的人 而且还会对他婚姻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恐婚 还有一种性格就是脾气特别的暴躁 对每个人都是大吼大叫的 甚至对待自己老婆也会和父母一样打架吵架 所以我觉得父母真的就算吵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对孩子有特别特别大的影响 这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我的回答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谢谢
是的,父母经常吵架,孩子长大后性格内向。孤僻,不善沟通,其实我就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一吵架打架就几天不说话,也不管我和弟弟,都是奶奶把我们接去照顾,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打的特别凶,爸爸揪了妈妈头发,妈妈冲去厨房拿菜刀砍爸爸,我吓坏了,直接去冲上去护了爸爸,妈妈一下子划到了我的手臂,爸爸妈妈看到我手臂流血了,才住了手,我当时就想着我不想没有爸爸妈妈,那怕没有我都行,记得小时候别的小孩都盼过年,可我最怕过年,因为几乎每年过年,爸爸妈妈总会吵架打架,而我就是一直边哭边劝架,一直到天亮,那时候我最羡慕的是别人家的小孩,有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幸福的家庭,后来大一点我就希望自己快一点长大,好出去赚钱,当然主要是离开这个家,后来我就一直住奶奶家,幸运的是我有个好奶奶,所以后来我出 社会 后,总喜欢眉头紧锁,不爱笑也不善于跟人沟通,当然后续因为工作的原因,现在改变了很多,这都得原于奶奶的爱。但至今我也怕看到别人吵架打架,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有些甚至造成性格扭曲,所以我希望爸爸妈妈们,给孩子最基础的爱就是家庭幸福。
青少年的亲子冲突研究
亲子冲突是众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困扰。为人父母,你曾经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却不欢而散吗?身为青少年,又是否会因为害怕「不孝」的压力,与爸妈争执时选择消极逃避,从未好好诉说自己的想法?「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他长期投入华人亲子冲突历程、孝道研究,指出冲突其实具有正面意义,若能将危机视为转机,不但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也是开启双方对话的第一步。
亲子关系好不好,爸妈、孩子想得不一样!「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互动吗?」叶光辉曾在大学课堂这么问,举手的学生寥寥可数。
三十几年前,叶光辉担任「张老师中心」督导时便观察到,亲子冲突是许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共同困扰。他从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小孩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经常天差地远:爸妈认为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事实上,子女那头却有说不完的抱怨。
当中突显的,正是华人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矛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台湾老人家则爱说「囡仔人有耳无喙」(小孩子有耳无嘴),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回嘴是「没大没小」,隐忍才「不伤和气」。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压力下也可能压抑自我,不敢正面沟通,累积无尽埋怨。而爸妈想着「我是为你好」,日日忙进忙出,最后却被指责为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自然也是满腹委屈。
叶光辉提到,华人文化重视家庭、偏向集体主义,「孝道」与「和谐」是当中两大关键元素,但若缺乏对等沟通,往往也会埋下亲子冲突的种子。
亲子冲突是中国台湾家庭最常见的困扰。部分原因是,在强调和谐、孝道的文化传统下,青少年和父母难以建立对等的沟通模式,宁可选择避开问题、减少争执。iStock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敌与父母、孩子吵架让人心烦意乱,但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你想得更严重!
2013 年叶光辉团队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造成青少年各项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行为。常见的负面情绪有:
负面情绪是关键的机制,让亲子冲突衍生出后续的负面伤害,反过来又因为问题行为制造新的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怨恨感带来的影响最大。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 冲突都是负面的吗?危机也能是转机!找到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机会寻求解决之道,听起来是亲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叶光辉却停下脚步,「过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冲突的伤害、怎么避开冲突,但日常生活里家人间发生冲突其实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问题:冲突只会导致问题行为吗?冲突难道都只是负面的吗?
「冲突之所以会有不良影响,是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陷入不断『反刍』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处理冲突』。」叶光辉点出关键原因。
换言之,冲突未必是破坏关系、造成亲子压力的凶手。负面情绪才是关键催化剂!假若没有负面情绪「火上浇油」,冲突未必会带来大伤害。
于是,叶光辉将问题意识从「如何避免冲突」转向「如何面对及处理冲突」,进一步探讨在冲突发生后,如何降低负面情绪的爆发。他花了两年重新建立理论系统,找出了如何让冲突事件不导向负面伤害的两大关键。
正面看待冲突:吵架虽然讨厌但有用!首先是:个人如何看待冲突。
叶光辉解释,吵架争执有时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价值观不同、意见不一,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然而,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标准下,冲突便成了「关系破坏者」,当我们总是从负面角度看待冲突,就容易将其视为压力来源。一有意见不合就感觉自己被打压、被否定,萌生负面情绪。
因此,叶光辉提出「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概念,也就是个人是否能看见冲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义。
简单来说,如果个人能正向的看待冲突,把冲突当成对话的机会,也就更容易缓解负面情绪。
这个认知扭转了冲突的意义。在功能性评估下,危机也能是转机,「吵架」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适当表达:忍耐、沉淀反思后再沟通但是,光有正向心态也不能解决冲突。毕竟,再怎么乐观积极地看待争执,争执当下难免心烦意乱、愤怒难过。
因此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产生后,个人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之后又如何面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调控策略」。
叶光辉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兼具历程性与华人情绪观的「适当表达策略」,是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好对策。
什么是适当表达策略?具体来说,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绪表达」三个阶段。
冲突爆发之际,爸妈与孩子都会感到愤怒或难过,在情绪高涨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情急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伤人伤己的双面刃,这时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绪、暂时离开,彼此各退一步,也让自己冷静下来。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压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进入下一阶段。情绪慢慢冷静后,尝试抽离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为什么妈妈总爱拿我跟别人比?」「为什么爸爸都不相信我?」试着用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跳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反应?(一听到某个关键字就跳脚?特别讨厌和谁比较……?)这些是不是和过去的互动经验有关?透过体察情绪、自我省思厘清情绪的根源,有助于理解自己与爸妈的感受。
最后,不要放弃沟通!选择适当时机,例如双方心情好或闲暇放松时,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谈谈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解爸妈的情绪,重新开启对话。
「适当表达策略」包含三个阶段,透过冲突降温、自我反刍、正向沟通,转化调节对立关系。 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叶光辉分析,过往西方的情绪调控研究多半强调单一策略的优劣,例如,比起强忍情绪,转移注意比较能缓解负面情绪等。
但适当表达策略是「 体」,也就是采用多重策略、循序渐进,呈现情绪调控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帮助实践下一个策略!表达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独处,情绪调控并不是独立运作。
这个思维转向,也正是情绪研究跳脱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洞见。
适当表达策略融入儒道等东方哲学重视的「提升修养」,把情绪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就像自我打怪、晋级升等。透过每次冲突后的反思、沉淀,内化为个人的涵养。iStock 数据调查:采用哪种策略,亲子关系最佳?有了理论作基础,叶光辉也进一步从实证研究确认,不同的表达策略,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吗?
叶光辉与台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泽等人的研究团队,以中国台湾北部两所学校高一生为受试对象,共 761 名样本进行实征分析。研究依照情绪调控策略量表,区分出三种青少年面对冲突的反应策略:压抑、重新评估、适当表达。
「压抑」偏向忍耐隐藏,好比用掩藏感受来控制情绪、生气或伤心时不显露出来。「重新评估」则像是转移焦点,想一些好的事情让心情好转,或是改变想法(爸妈也是为我好、不参加营队也没什么关系)让自己不再那么生气、难过。「适当表达」策略,是经过情绪、思考转换的历程,再进行持续沟通,包括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感受、主动让父母了解我的情绪。
结果如何?
在亲子关系上,采取「适当表达」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关系最好,其次为「重新评估」,最差则是「压抑」。在个人的身心适应度,「适当表达」、「重新评估」差异不大,「压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觉最差。
总结来看,适当表达型的青少年,个人身心状态、亲子关系都比较好。
作为妻子,在老公和他父母之间的矛盾中,你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尊重彼此的家庭关系: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并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立场。
2 提供支持和倾听:作为老公的妻子,你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倾听他的烦恼和困惑。让他感到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3 尊重自己的边界:确保你在家庭矛盾中保持自己的边界,并不要卷入过多冲突和争议。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
4 鼓励沟通和妥协:如果可能的话,鼓励老公与他的父母进行积极的沟通,并寻求解决方案或妥协。有时候,沟通和理解可以化解矛盾。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矛盾持续并且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你可以建议老公和他的父母寻求专业咨询或家庭治疗。有时候,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妻子,你可以提供支持和理解,并鼓励老公与他的父母进行积极的沟通。但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边界,不要被牵扯进过多的争论中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