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文化中有着一个好名“鱼米花果之乡”它养育着一方名人,历史上养育着一大批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等。在现代同样也出现过较为闻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就是林语堂,他是贫穷的牧师家庭出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着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
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着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无所不谈》(林语堂)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i7qnyyTEEL-_OLBsblAyQ
提取码:y2ck书名:无所不谈
作者:林语堂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8
页数:245
内容简介:
《无所不谈》并不是讲浪漫文学,而只借此讲讲人品及文笔之潇洒。因为人品与文学同是一种道理。讲潇洒,就是讲骨气,讲性灵,讲才华。谨愿者以工,才高者以逸,在做人,在行文,在画画,同一道理。若苏东坡之冠代才华,自然独往独来,无窒无碍,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但是我所要讲的是,无论何人总可表示一点逸气。把真性灵吐露一点出来,不可昏昏冥冥战战兢兢板起面孔以终世,这样的人生就无味了,充满这种人的社会也成了无味的社会。但若只求多寿多福多子混过一世,也不要什么性灵。这也未始不可,至于艺术创作却以此一点性灵风骨为生命。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最近,林心如与霍建华街头吵架一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关于他们婚变的爆料也层出不穷。
10月21日,有媒体爆出霍建华与林心如疑似街头吵架的镜头。
天下着蒙蒙细雨,两人开开心心从烤肉店出来,肩并肩一起正常交流。但随后不久,霍建华突然很大声的说出一句: “干嘛啦!”
林心如没有回应霍建华,继续往前走,而霍建华呢,则在购买果汁后独自驾车离开。
被留下来在马路边上的林心如,走走停停,坐在马路边的柱子上边哭边擦眼泪,任凭雨水滴在身上。
虽不知他们因何事而吵,但在林心如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婚姻中,夫妻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吵架后对方的态度。
虽有些人吵着吵着感情越来越好,但也有些人吵着吵着就散了,形同陌路。
涂磊老师也曾说:
诚然如此。 吵架不是感情浅,而是用情深,越会吵架的夫妻,婚姻越长久。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段子:
在一档 情感 节目中,主持人问下面的观众:“结婚20年以上,没有和自己的另一半吵过架的,请举手。”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无一人举手。
紧接着,主持人又问:“结婚10年以上没吵过架的,请举手。”
这次,坐在后排的一位大姐举手了。
主持人激动的跑向那位大姐,想采访她关于不吵架的秘诀,可是这位大姐始终保持沉默。
这时候,坐在大姐旁边的女孩说道:“对不起,我姐姐是个哑巴。”
看完这个段子,网友们一致得出一个扎心结论: “结婚时间长了,只要双方会说话,就一定会吵架。”
其实,不管是跟伴侣,还是跟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都会有吵架的时候。
我们也都知道,吵架并不代表感情不好,而是代表太在乎,只有在乎,才会去在意,只有在意,才会去关心。
就像 娱乐 圈中的谢娜与张杰,在每次吵架后,张杰都会对谢娜说:“好了,这件事我们就翻篇了,笑一个吧。”
就连“模范夫妻”孙俪与邓超,他们两人有一个约定,就是不记“隔夜仇”,不去翻旧账,不去争执输赢。
还有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虽从小看着他们吵吵闹闹,但每天日出之时,他们也总能笑脸相迎。
婚姻中,真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婚姻的真相,就是还能吵架的夫妻,都离不了。
比起冷战,比起无话可说,吵架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表达方式。
适当的吵架,不仅能增进夫妻间的感情,还能换一种方式去了解对方,清楚彼此的想法个感觉。
作家林语堂也曾说:
吵架是婚姻的常态,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吵架沦为单纯的相互伤害。
婚姻中的两个人,只有有效的吵架,不争输赢,不戳痛处,不翻旧账,才能更长久。
身边有两个朋友,朱迪与林奇,他们从校服到婚纱,都是我们同学几个一路看着他们走过来的。
从友情到爱情,十几年的时光,用“他们的婚姻都是吵架吵过来的”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初中的时候,他们是前后桌,每次课间时间,教室里都是他们打闹的声音。
上了高中后,虽然没有同班,但他们还在同一个学校,只要有空间时间,他们经常聚一起聊聊天,讨论讨论试题。
特别是存在不同意见时,争吵是少不了的,知道他们德行的人也早就习以为常了。
后来,他们纷纷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再后来有一天,我们发现他们神不知鬼不觉走到一起成为恋人了。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他们给我们发来了喜讯,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婚礼与孩子的满月酒一起办。
我们关系比较好的人都去参加了他们的酒席,果然他们还是以前的他们,就连孩子的名字还在争执中没起好。
后来,林奇的父母也向我们吐槽,他们俩整天因各种小事吵架,好在他们都不在乎输赢,不在乎得失。
我们常言,性格大大咧咧的人才能把生活过得更好。
诚然如此,不管是婚姻还是家庭,只有不争输赢,不争对错,才能让相互间的 情感 更坚固。
吵架虽是一个贬义词,但吵架不一定都是 情感 裂缝的开始。相反,会吵架的夫妻,他们比大多数人过得更好。
就像朱迪与林奇一样,虽然他们整天吵吵闹闹,但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方式。
比如给宝宝取名,你是希望跟丈夫有不同意见呢?还是希望丈夫什么都袖手旁观,不管不顾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毕竟孩子是两人爱情的结晶,经过深思熟虑给孩子起的名字也将更有意义。
真正的夫妻情,吵不散,闹不走,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即使他外表生气,但内心却在为你打伞。
林语堂在《吵架与艺术》中还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对此,不能赞同太多。这就像网上的流行语: 好的婚姻,就是吵架冲出门,回来顺便买了菜。
身边的小琴与小谢还真是这样的夫妻。
小琴是新疆人,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到新疆出差的小谢。但是,小谢是广东人,这个把他们难倒了。
在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小琴还是答应了小谢的追求,两人也尝试着生活了一段时间。
有一个周末,他们俩都没有上班,因天气太冷了,他们谁也没有起床做早饭。
小琴踢了踢一旁的小谢,示意他起床做早饭,小谢本是整晚失眠了,好不容易才睡着。
可小琴的这一踢,直接把小谢给踢床底下去了,小谢朦胧中脾气大发,大声吼道:“一大早的你要干嘛?”
小琴从未见小谢大发雷霆,这可把她吓到了,随后,小谢还骂骂咧咧的出门去了。
小琴看着情况不对劲,立马起床收拾房间,好在刚过一会,小谢返了回来,手里还提着热乎乎的早饭。
两人对视着笑了一下,小谢说:“吃吧,待会凉了就不好吃了。”
小琴笑不拢嘴,问到小谢:“你怎么生气了还去给我买早饭?”
小谢假装不耐烦:“谁让你是我媳妇儿,生气归生气,我还是要疼她的。”
从那之后,小琴下定决心,不管眼前的这个男人以后是留在新疆工作还是回到广东工作,他在哪她就跟到哪。
后来,当他被调回广东总公司的时候,她还真的跟父母告别后,义无反顾的跟着他到了千里迢迢的广东。
我们常言:检验婚姻最好的标准,就是吵架。
确实如此,虽然小琴到广东后无论是饮食还是社交,各种不适应,但他一直陪着她,从不让她有丁点委屈。
再后来,他们还一起拼搏买了房,买了车,还生下了可爱的小宝宝。
吵架见人品,吵架见真情,一段婚姻过得好不好,吵一架就知道。
一个爱你的人,也许在吵架时他会摔门而去,但当他回来时,他一定会带着你喜欢吃的东西。
一个爱你的人,也许在吵架时他会让你独自前行,但当你走远后,他必定会在背后默默跟着你。
好的婚姻,是吵出来的,好的感情,也是吵出来的,不过你要知道,只有有效的吵架才能让感情迅速升温。
和胡适,林语堂等。都反对过他们的观点,仅此而已。
和陈西滢就不同了,看看华盖集和续编,会发现这位也被一些人称为鲁迅朋友的陈源,多么不是东西。这帮现代评论派,根本是换了什么当权者都会追随,只到最后和***脾气不和。所谓正人君子,是北洋政府的御用文人吹捧他们的。记得鲁迅说过一生最看不上陈源,但也在抗日联名书上签名,云云。
和创造社的争吵是很好笑的,一帮大革命失败后,毋庸说相当有情绪的***作家,不知道怎么就一个个把矛头指向鲁迅,说他老了,落后了,结果一通大吵,被党中央制止了,自然也就成了朋友。
和刘半农,章炳麟他们,后来的观点也有些分道扬镳,但大体赞扬他们的一生作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自由主义文人的分歧是一个不可绕过的焦点。自由主义文人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群体,这里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美归来的知识分子,以胡适、陈西滢、林语堂、梁实秋等为代表。鲁迅与这些自由主义文人可以说是素无深交也无过节,但是思想和观念的不同使他们走向分歧。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是鲁迅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公开论战与决裂,之前与胡适的分歧,之后与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论战都是这种分歧的前奏和延续。
一、与胡适的分歧和论争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和鲁迅在五四时期同属《新青年》团体,同是文学革命倡导人,又同在北京大学执教,曾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在学术上彼此尊重。现存的鲁迅日记、书信及《胡适的日记》里,还留下了他们互相通信、访问、互赠书籍、文稿等许多交往的情况,虽不一定说是文坛的什么佳话,却也颇有意趣。但两人的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之一,终其一生倡导自由主义理念,可惜这种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并不被鲁迅所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两人终因思想脉系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走到一起,这从两件事可见一斑。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第二期上发表。这个主张吁请政治改革、要求建立一个“好人政府”(因而被称之为“好政府主义”),并提出三个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一个有计划的政治”。“好人政府”主张表明胡适等人力图从政治制度途径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他们试图把英美自由主义的宪政内容移植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来,这对反对北洋军阀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共和思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是在不触动军阀统治的前提下,只作某些政治的改良,这无疑反映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军阀的幻想和妥协。
鲁迅对“好人政府”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的政府;好的政府反而容易倒”,“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同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8年之后的1930年,鲁迅写了《“好政府主义”》一文,对“好政府主义”冷嘲热讽:“被压榨得痛了,就要叫喊,原不必在想出更好的主义之前,就定要咬住牙关。”他认为“好政府主义”其实就是“咬住牙关”的主义,并没有信仰的内容,等于药方上开的不是药名,而是“好药料”字样,以及一些唠唠叨叨的名医架子的“主张”,所以是“好药料主义”。
1928年,胡适在5月19日全国教育会议第四次大会上发表讲话,要求政府“第一,给我们钱;第二,给我们和平;第三,给我们一点点自由”。这个讲话表明胡适与他的朋友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新政府——国民政府,知识和权力也达成了结盟关系。好景不长,这种暧昧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与冲突。首先向政府发难的是胡适本人,1929年,他在《新月》第2卷第2号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本人,从而引发了“人权运动”。接着,又陆续发表了胡适的《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罗隆基的《论人权》、《告压迫言论自由者》、《专家政治》,梁实秋的《论思想统-》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法治、宪法及思想言论自由等许多重大问题,对国民政府提出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这场运动最终以当局的全力打压结束。
经过与现代评论派的争论,鲁迅对这批英美自由文人非常有看法。所以在他冷眼旁观了这场运动之时,陆续写出了几篇文章,并指出所谓“人权”言论引发的风波,不过是主人与奴才之间的一场误会。在《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一文中,谈到这批人在“人权运动”的小闹剧中,扮演的惟是“刽子手和皂隶”的角色;他们同时也是不满于现状者,是不满于“现在竟有不满现状者”的现状,本意帮忙主子“维持治安”,却为“别一种治安法”所不许,于是不免对现状生出又一种不满来,所有目的却不过是一点点的“思想自由”。在几年之后发表的《言论自由的界限》里又对此讽刺说:“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
以上所见,鲁迅并不着眼于对自由主义理念本身的排拒和批判,而是质疑和批评自由主义者们公开的言论主张与实际所为的大相径庭以及与现实环境的严重脱节。
二、与梁实秋的分歧和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一方是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权威,一方是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青年人,按余光中所比喻的:“颇有幼犊对老虎之势”。这场虽发轫文学却带有政治色彩的论战震撼了整个文坛。
1926年底,从美国归来不久的梁实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1927年11月,《复旦旬刊》创刊,编者向他约稿,他把这篇文章修改后又登载于《复旦旬刊》。在文中,他批驳了卢梭的某些观点,并认为:“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惟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卢梭论女子教育是根据于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而来。”
其时,鲁迅刚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于景云里。对卢梭大为敬仰的鲁迅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颇为不满,因而于1927年12月发表《卢梭与胃口》予以反驳,由此拉开了二人论战的序幕。二人论战的主要原因源于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的不同,他们的论战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问题前文已经谈过,此处不再详述):
第一,人性和文学的阶级性问题。对于文学,梁实秋主张人性论,反对阶级论。梁实秋师从白璧德,他的人性论也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而来。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中,他谈到:“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文学是从人心中最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因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所以他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进而提出无产者文学理论“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是完全错误的。
鲁迅就梁实秋的观点发表了《文学和出汗》,他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人性不是永久不变的,且在文中谈到:“‘弱不禁风’的**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借以说明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他承认“喜怒哀乐,人之情也”,但同时认为人的性格“都带着阶级性”。他还针对梁实秋以为无产者文学理论的错误,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就文学和人性本身来看,鲁迅的观点无疑要高明一些。梁实秋最大的失误就是将复杂的人性问题简单化了,否定了人的阶级性,也就否定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的阶级性。
第二,“乏走狗”问题。论争如果仅限以上的范围,双方虽动了肝火,但却还在学术范畴之内。然而,随着论争的深入,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最后,不同思想观念的论争演变成了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论战,其标志是鲁迅那篇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
针对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这篇文章,“左联”的冯乃超也在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2期发表《文艺理论讲座(第二回)阶级社会的艺术》予以批驳,并毫不客气地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这一说法深深刺痛了梁实秋,他在1929年11月《新月》第2卷第9期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资本家的走狗”》一文说:“《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话虽说得俏皮,却寓意深刻。鲁迅看到之后,气愤不过,提笔写下经典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对梁实秋的问题答道:“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到这里,论争内容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范围,两人都在文章中极尽讽刺和挖苦,给鲁迅和梁实秋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手虽仍然时有发生,除了人性和翻译问题,鲁迅和梁实秋还就“好政府主义”、文学批评及“第三种人”展开了论战,但那只能看做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余波了。
三、与林语堂的分歧与论争
林语堂是鲁迅的朋友,也是鲁迅的论敌。《语丝》时期,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文坛挚友,随着对政治和文艺追求的差异,二人逐渐走向了分歧。
第一,关于“费厄泼赖”的争论。1925年林语堂在《语丝》第57期上发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提倡温和、折中的“费厄泼赖”精神,反对打“落水狗”,对失败者应予同情,不应再施攻击。对此,鲁迅很是不满。他于1926年1月10日,在《莽原》上发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深刻地揭发了“费厄泼赖”精神便是中庸之道的实质,以历史和现实血的教训指出:“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体现了彻底的革命的精神。随后,林语堂写了《讨狗檄文》和《打狗释疑》两文,虽然表示赞同鲁迅打落水狗的主张,但他的根本立场并没有改变。因此鲁迅在1935年3月的《论俗人应避雅人》-文中,进一步批驳了林语堂。
第二,小品文之争。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半月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一时间幽默闲适之风盛行文坛。小品文创作还寻根问祖,经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介绍,明末公安、竟陵派所谓“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纷纷标点出版,历来为正统古文家所轻视的“信腕信口”的晚明小品,成了争相模仿的范文。鲁迅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国难当头,没有幽默可言,这些小品文会成为“麻醉性的”“小摆设”。“生存的小品文”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怒向刀丛,刺向敌人。因而他竭力提倡科学和战斗的小品文与林语堂“幽默”、“闲适”的小品文相对立。
除此之外,二人还就“语录体”、“文人相轻”、“西崽相”等问题进行了争论。1934年以后,鲁迅和林语堂已没有来往的记载了,这两位先前的朋友在前进的路上已分道扬镳了。但林语堂对鲁迅还是始终怀有敬意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远在美国的林语堂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真诚地谈到:“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林语堂的著作《人生不过如此》中说过,世上哪有习惯、口味、嗜好、志趣若合符节的两个人。所谓的夫妻,不过是能包容彼此的小任性,小脾气,能够相守一生的走下去而已。
恋爱的时候,相互忍让,相互理解;结婚以后,彼此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因为往后余生要一起生活,长长久久,怎会能够理解呢?
平平淡淡虽是相守,却没有了那份韵味,真正的人生,不是活成别人那样;真正的幸福,也不是一生平淡相守,而是在日渐的口角争执中,慢慢的熬成爱情。
那么若是忍不住了想吵架怎么办?有这样3个准则需要遵守。
一、即使吵架,也会因为爱,而尽量选择忍让
小吵小闹是夫妻间的常事,有一个能够忍受你的小脾气,能够和你在争吵后选择和好,这些都是因为爱情。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忍受不了你的坏毛病的。
有的时候,吵架是因为压抑,他愿意和你吵,是因为他知道,你会原谅他的无理取闹,会包容她的物质,因为相信彼此的爱,所以会吵架。
不是说吵吵闹闹的爱情才是真爱,而是,如果在吵吵闹闹中,这段婚姻还没有结束,那么就一定是真爱,因为爱情,所以选择忍让。
二、不轻易说离婚,对彼此负责,对爱情尊重
婚姻里,最忌讳的一件事,也许就是离婚了。婚姻不是儿戏,每一段婚姻,都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管对方如此,但至少自己要尊重爱情。
吵架的时候,是夫妻彼此意识里最不理性的时候,而在最不理性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提出来离婚,足以说明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对这段婚姻的珍视。
对婚姻,对爱情,都要保持足够的真诚。真正幸福的婚姻,不仅仅是在生活中相互关照,而且要在任何时候都不离不弃。在吵架的时候,也没来由地关心对方。
三、吵架后不要记恨对方对自己的言语攻击
吵架的时候,最能看清彼此,而在一段婚姻里,夫妻双方都完整的展现在彼此面前,没有面具伪装,却依然能够爱着对方,这样的婚姻,才更加幸福长久。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不过就是卸下伪装,而最真实的自己就是最不能让人忍受的自己,可是另一半却依然与自己不离不弃,这样的爱情,有生之年,相遇不易啊。
所以吵架后不要记恨对方对自己的言语攻击,选择忘记是最好的选择。
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一段婚姻所能够决定的。真正的幸福,是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是即使吵了架也还能一辈子幸福在一起的婚姻。
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吵不散,骂不走,却在细水长流的日子中,互相把彼此作为最珍视的人。
从心理学来看,如果如果正面与负面的互动比例低于3:1,婚姻关系八成会出问题。所以,有的时候吵架不会影响婚姻,却只能证明一段婚姻。
所有的感情都是这样,在一起久了,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吵架也是有技巧可言的,适可而止便是最好,不仅不会让彼此相互讨厌,而且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