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皇子”,弹国丈,唾帝王,包拯为何称包青天,谁给他的勇气?

斩“皇子”,弹国丈,唾帝王,包拯为何称包青天,谁给他的勇气?,第1张

因为他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案子都可以判决,而且清正廉洁,所以被人们所称”包青天“。

对于包拯包青天是很多人都了解的,因为近些年和包拯有关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而包拯判了这么多案子,最著名的就是他斩“皇子”案。他辨别了真假太子,被称为了”断案神探“。当时在民间有一个人称自己是”皇子“想要认祖归宗,这件事一出,必定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就开始审理这个案子。因为当时宋仁宗还没有儿子,虽然这是一桩悬案,但是有关朝廷和皇帝所以这个案子的审判是非常的小心严谨的。

当时这个案子给了开封府的尹钱明,但是他忌惮这个假”皇子“一直不敢做什么。而且这个”皇子“还吓唬他,于是这个案子就陷入了僵局,一直迟迟不能推进。因此宋仁宗非常的生气,于是换人来审理这个案子,就让包拯来审理这个案件,后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自己独特的方法查明了真相。于是包拯向皇上上书斩杀这个自称皇子的人,就这样这个冷清就死了。而包拯也因斩“皇子”而被大家所熟知。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又公平公正。而且有话直说,非常的正直。他劝谏弹劾张尧佐,但是宋仁宗为了张贵妃却无视,就这样包拯忍无可忍和宋仁宗辩论,由于太过激烈他把唾沫都弄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是宋仁宗并没有生气,只是把脸上的东西擦了,就这样也成了他的光辉事迹“唾帝王”。

谈到包拯,人们往往想起其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性格,历史中真实的包拯的确是不畏权贵,并且还十分的公正,不过小说往往是太过夸张的塑造一个人完美的一面,真实的包拯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完美,不过包拯还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官。

包拯出生的时候刚好是宋真宗执政的第二年,包拯的父母对这个儿子是十分的重视,不仅把所有的资源都倾到了包拯的教育上,还经常带他去见各种名士,年纪轻轻的包拯就已经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

包拯为了孝顺父母而辞官

包拯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自己在仁宗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在担任一个地方知县时,父母年纪太大了,于是包拯就上书皇帝,希望让能让自己在靠近家乡的地方任职,官职低一点没关系。宋仁宗也是一个很孝顺的皇帝,他知道这事后,于是就让他在家乡周边的一个小地方当了个监税的小官。

但这个地方还是离父母较远,包拯思来想去于是索性就把官给辞掉了,专心去伺候父母;就这样度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包拯的父母去世了,包拯才正式入仕;但自己少了几年的仕途生涯,一切都得从零做起,包拯就还得从县令当起,但是小小的地方依旧阻挡不了包拯心中那颗炙热的心,就这个安徽不起眼的一个小地区,愣是被包拯治理的安稳平静,甚至犯罪率是整个淮南最低的地区。

包拯为官清廉,深受宋仁宗青睐

宋仁宗一次在听取各地官员述职,听到包拯治理地方的政绩,就想起这个人为了守孝而不惜辞官,于是仁宗就对包拯十分的喜爱,包拯还没干几年县令就被升迁成为知府,包拯任职的地方是大宋鼎鼎有名的砚台之乡,每年这里需要上供一定数量的砚台,但凡在这里任职的官员,往往都会多生产一些砚台,然后自己贪污一些。

可是包拯到了这里后,首先就是惩治地区的贪官,并且从不拿一个砚台回家用,就连官府上用的砚台还是以前用剩下的,于是乎,包拯因为清廉无私,又被升迁为监察御史。

宋仁宗对这个黑汉子是特别的喜欢,经常和包拯一起谈论政事,包拯这个人并不是没情商,而是他知道如今这个世道,仁宗皇帝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再加上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速期,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贪污腐败和朝廷一些不作为,而阻碍了大宋的进步。

在中华几千年以来,诞生了许多的乱臣贼子,他们祸害百姓,为害一方,而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的贤臣,护百姓一时,让人敬仰。这其中北宋时期的包拯便是一位著名的贤臣,他为人铁面无私,刚正不屈,在为官期间弹劾了许多的朝廷大佬。

根据众多的历史记录来看,贤臣往往是没有好结果的,毕竟得罪了朝廷大佬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不过包拯却是少数的几个例外,他活到了最后,并且还被追赠了礼部尚书。

包拯生于宋真宗时期,在宋仁宗时考中进士,然后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然后父母去世后,守孝几年,没有做官,可以说极其孝顺了。在为父母守孝期满了之后,他再次踏上了仕途。

包拯为官期间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而且就像一个敢死队成员一样,拥有一种悍不畏死的感觉。不要让我发现你犯罪,不然能杀的就直接杀了,不能杀的就弹劾你,一直弹劾你。

在他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发现当时曾数任转运使的王逵,经常巧立名目剥削百姓财务,这导致百姓怨声四起,甚至激起了民变。包拯立即上书弹劾他,但王逵敢如此行事,自然是有依靠的,他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蒙蔽了宋仁宗,得到了宋仁宗的青睐,因此朝廷并没有处置他。

为此,如果是一般的监察御史估计就算了,但是包拯不一样,他不依不饶,直接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言辞激烈,就像指着宋仁宗说你怎么不听人话一样,这使得朝野震动,但最终还是罢免了王逵。除了王逵之外,包拯还弹劾过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张可久、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小到地方官员,大到皇亲国戚、朝廷大佬,可以说没有人是我包拯不敢弹劾的,我包拯一生不是在弹劾就是在弹劾的路上,满满的平头哥属性。

那么问题来了,包拯如此行事,就没有得罪人?他为何没有得到报复?

一些小的报复应该是有过,但是一些大的,足以让包拯死亡的估计是没有。这首先就与他洁身自好有关,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么,包拯跟人交往从不随意附和,从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更是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这让那些想报复的人如何下手?

其次宋仁宗对包拯足够信任,这给与了包拯最大的保护,宋仁宗是一个守成之君,可能有些软弱,但绝对不昏庸,他广纳谏言,勤俭律己,对于包拯这个大宋法律的坚实维护者,他自然会站在包拯身后。

最后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是什么改革派,不会触动大佬的蛋糕,相反他是大宋法律的坚实维护者,一切以法行事,他支持的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法,这个法维护的正是那些大佬的利益,所以他自然会得到善终。

本文主题:包拯为何离开了皇帝赵祯?狄仁杰为何离开了武则天?所谓功高震主,皇帝没什么可以赏赐他的时候,只能赐死!倒不如告老还乡归隐田园。

第一个故事背景介绍: 《少年包青天第二部》皇帝被逆臣贼子襄阳王用一长相神似的放牛娃替换,准备政变。忠臣包拯凭借聪明和胆识寻得被关押的皇帝。忠臣三廉王装疯卖傻忍辱负重拔刀救皇帝。

故事的后续是,襄阳王死在了皇帝的宝座前。我的想象:三廉王和包拯救驾有功,该赏!

但是实际画面是这样的。

三廉王向向皇帝禀明,想归隐田园。包拯直言自己此关难过,经由三廉王指点,手托官服乌纱帽拜见皇帝“草民实在不习惯官场,所谓惯做乞丐懒做官,希望皇上能够让草民辞官归故里”。皇帝自是同意了二人的请求。

以前不理解,贤臣拼死救得皇帝性命,帮皇帝力挽狂澜夺得江山,却全都选择了归隐,这是哪一出?不应该领着皇上的恩赐连带着族人享受一生荣华富贵吗?

要知道为了救皇帝三廉王不惜装疯卖傻夜夜笙歌以酒买醉,还喝了襄阳王的尿——甘露泉!奇耻大辱啊!包拯为了拯救皇帝不徇私情,明知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皆为冤枉却仍旧坚持查出实情,这才有了寻找到铁头人——皇帝之说。(皇帝被关押之时,被带了铁头套,故称为铁头人)

刚开始看完的时候,懵逼啊,难道忠臣们都是这作风,对皇帝口中的重赏无动于衷,只想着归隐田园??现在明白了,三廉王和包拯都是聪明人,明白离开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皇帝被关押的时候,是带着铁头套的,穿着破烂不堪,被人绑在不见天日的洞里等着砍头,堪称囚犯里最落魄的人。固然三廉王和包拯将皇帝救了出来,可是这落魄的模样,是皇帝的秘密!而皇帝是君,是天子,是不允许别人掌握他的把柄的!皇帝追究吧,显得自己多疑小心眼,不追究吧,这事情被泄露了天子的颜面何在?

所以,聪明的臣子,替皇帝解决了这个难题,一个选择归隐田园,一个选择自摘乌纱归故里,趁早远离皇帝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第二个故事背景介绍: 《神探狄仁杰第二部》狄仁杰破获蛇灵集团,挽救了武则天。看起来是狄仁杰和蛇灵斗智斗勇救了武则天,不止看起来,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然而,那可是武则天啊!那可是一代女帝啊!那是多疑到可以杀亲生儿子的人!

还好,狄仁杰是个圆滑的人。狄仁杰和元芳说,到我们离开的时候了,连夜收拾行李就跑路了——其实是选择了辞官还乡。

这里想插播一段百科知识,说明下狄仁杰何以圆滑。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叹服。足见狄阁老真的是个老狐狸!

知乎上有这么一段解释,为什么狄仁杰在破获了蛇灵后选择了告老还乡?

狄仁杰,李元芳,如燕等人知道了当初武则天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的真相。当初洛河神异,武则天以为上天降诏,让她迁都洛阳。结果事实真相却是袁天罡人为做的一场局。换句话说,当年武皇英明神武的决定,其实只是傻呵呵地被人利用了而已。

如果这件事情被透露出去,那么武则天颜面扫地,不但惹群臣非议,更可能引起反武势力借机大肆宣传,很有可能会顶上一个昏庸无能,祸国殃民,动摇国本的大帽子。这样会使自己流失大量的支持者,从而动摇统治基础和对国家的控制力。

那么对于这样的臣子,君王但凡对其有所猜忌或者不满,只怕立时便要令其粉身碎骨,甚至抄家灭门,这样,秘密就会永远保留下去。

但是武则天非常倚重狄仁杰,不希望他因为知道一些秘密便因此杀了他,但是不处理又感觉膈应。狄仁杰此时主动提出辞官返乡,就是主动表示愿意保守秘密,并主动作出牺牲,保证秘密不外泄。而武则天既知其心意,又见其主动辞官,便也就不忍心再动杀念了。

有人说,这些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不认同。

三廉王作为贤臣,廉政爱民,皇帝心知肚明,并不想刻意去降罪。

包拯作为天下第一聪明人和定远知县,屡破奇案,皇帝自然也知道,也犯不着设个局为难他。

狄仁杰位高权重,虽心系李唐百姓但也是完全支持武则天的政权,皇帝自然也都知道。

皇帝的心,难测,他们需要一个心安的答案,要么是杀无赦,要么臣子主动离开。难得的是,皇帝手下的重臣们,既然能位居高位,必然也不是等闲之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商都很高!只不过这双商用在了正道上,到帮助皇帝完成了拯救皇帝、拯救黎明百姓的大任后,便主动告老还乡,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帝王的顾虑。

而等到帝王需要用到栋梁之才时,便会一道圣旨重新启用曾经的已然归隐的贤臣们!

其实,那么多复杂的故事,就一个结论。

我的事儿你知道的太多了,你要不滚远点别在我眼前晃悠心烦?你不滚我可就出招让你滚了啊!ok?

这也是帝王们、权力者们、主控者们等等这个阶层的人的内心想法。

你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你对权利之上之人构成了威胁,虽然你信誓旦旦承诺你不会和任何人说,但是你拿什么来表明你不会乱说的决心呢?你碰到武则天赵祯等明君还好,若是你碰到生性多疑不除不快的昏君呢?你倒是聪明了一次,想拍拍屁股走人。但是,这昏君能大度到放你离开吗?

包拯狄仁杰的故事不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万一你的是呢?

我在亲身经历了以上那般事情,直面信任危机、人性危机,被别有用心之人以恶之心揣度我君子之腹,固然失望痛苦,却也找到了最好的办法。

首先,你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装作是个聋子。

如果实在不得已知道了,就什么都不说,假装自己是个哑子。

再不行,就学学包拯狄仁杰告老还乡吧,虽算不得功成身退,却也是有自知之明,远离了那人多眼杂权利纷争的是非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49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