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迟满足效应—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从生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
米歇尔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力量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聪明的家长说“正话”、办“正事”,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少挑毛病多鼓励,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3、破窗理论—“护犊子”会助长无序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如果父母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孩子很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里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破窗”所影响。
此外,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护犊子”,容不得别人说自家孩子一个“不”字,对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能包庇,要弄清事实,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就是在他们的“车窗”破了一个小洞时,及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
4、超限效应—批评絮叨引来逆反
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 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的批评絮絮叨叨,孩子听得“头都要炸了”。还有的父母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能超过限度。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家长的批评不应简单重复,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犯了错被“揪住不放”。对非原则性的小错,家长不妨给孩子留点面子,点到为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手表定律—教育理念必须统一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一样,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让人失去判断力。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观点,孩子就不知听谁的,将无所适从,身心都陷于矛盾中。父母双方首先要统一意见,然后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准则。例如,妈妈教育孩子时,爸爸如果总是加以诋毁,对孩子说“别听你妈妈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妈妈的教导不以为然。如果长辈参与带孩子,年轻父母应在尊重的前提下与长辈沟通好,尽量让教育理念和行为相一致。
6、甘地夫人法则—困难面前实话实说
有一次,印度前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甘地夫人认为,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要让孩子知道和慢慢体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开始的。看着孩子恐惧的表情,不妨抱紧他并坦诚相告。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孩子才能学会自控,培养健全人格,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父母必知的十大心理学原理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猜你感兴趣:
1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5篇
2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3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
4家长教育孩子9种实用的方法推荐
5家长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搜索
投诉复制全文下载全文复制全文下载全
90条人生建议,做个会相处的女生
句句在理
字字人心
高质量记录片
人际交往的建议
1、聊天有时候要跟着聊,跟着聊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主意,但会让大家更开心。
2、社会交往中,有些人喜欢用“面子”衡量自己,关心面子的往往是弱者,给人面子的是强者。
3、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互相麻烦,否则你越活越孤独。
4、找人办事的时候,这三个字是最烦人的一个字“干嘛呢
5、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不完美,不尽如人意,而成熟往往意味着分计。
6、和一个人交朋友,观察他是否有爱好。俗话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
7、这个社会谁没有一点喜怒哀乐?但是你没有资格把别人的事吵得全社会都知道。
8、永远不要对伤害过你的人抱有期望,一旦有了先例,伤害就会更容易发生。
9、没有爱好的人,你不应该和他交朋友;相反,一个人可以一直坚持着喜欢一个人,他也可以喜欢你。
10、与不符合你意愿的人交往,不需要直接打脸,你也可以有你的立场,但这个立场最好能让大家更加和谐。
11、某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才会”打肿脸充胖子”
12、很多人喜欢猫,因为猫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想的人际关系。它陪伴着你,但不干扰你。你不仅要尊重它的空间,还要尊重它的独立性。你不能过分骚扰它。你们之间有界限。
努力和逆境的建议
13、你要么很努力,要么很聪明,才能勉强过上平庸的生活。
14、你我都是凡人,不要怕输不起你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
15、有些人住在一线城市,但他是一个三线城市人;有些人住在三线城市,但可能是一人。
16、年轻人哭,大多是委屈;老人哭,大多是感动D。
17、我们迟早会被抛弃很多东西,迟早会过时;迟早会被自己的身体抛弃,迟早会老死,一切都在变化。
18、会撤退也是逆境中的一种智慧。
19、今天很多人都在努力工作。例如,当你出去工一作时,你必须和别人有人际关系,所以你不能只躲在你的舒适区。
20、一个人的逆商就是抗压能力,人在抗压时决定了什么对他最重要。
21、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安全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安全的东西,我们甚至不知道正在做这个节目时屋顶是否会倒塌。
22、马克思说,所有坚固的东西最终都会融化,所以关键不是找到安全感,关键是如何认识到在这样一个不安全的世界下,你必须接受。
23、当你承受外界的压力时,你可以想象你生活在一个玻璃罩里,你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当生活在罩子里听不见时,没有人能伤害你。
24、对年龄有一定的恐惧,但不要抗拒,如果你掌握了更多的法宝来迎接你的年龄,我认为你会更平静。
25、因为如果你选择呆在这个舒适区,你的舒适区会逐渐缩小,你最终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婴儿。这是不进则退。
26、再牛逼的人,也只是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不美,而是为了经历,经历之后才会有进步。
财富和贫穷的建议
27、所谓有钱,其实就是你的欲望总是比财富少一块钱,否则你永远不会有钱。
28、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力所能及的财富不是一个数字概念,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欲望,财富就会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
29、经济学上,有两个清晰的概念,
一个叫缺钱,英语讲的是缺钱。
wants,也就是说,我想要什十么;一个是穷人,穷人解决的问题是needs,也就是我必须得到的7。
30、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欲望的最好方法是立即在不花多少钱就能享受的快乐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31、什么是贫穷,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元就是贫穷。
32、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解决。过去有些事情不需要用钱来解决,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你的尊严,你的健康生活,你的家庭生活,邻里生活。
33、会开口问缺钱怎么办的人不是真的“贫困”但有些人需要钱喝红酒,买包,是收入跟不上欲望造成的“缺钱”的感觉。
34、至于年轻人是否想买房,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钱,你可以买;但如果有困难,你应该租。
35、买房最大的标准就是让自己现在的生活尽可能好F。如果没有,你会失去青春和20多岁最无价的东西。
36、你想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扭曲你的整个生活方式。你做了你不该做的事。这比房子贵。你不能这样做。
自我与独立的建议
37、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熬过两关:遥言和污水。
38、你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人陪你,你唯一的一个就是你脸皮厚,你不脸皮厚,你就等死。
39、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也没有必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40、真正体面的人不需要昂贵的服装,自己的价值就能说明一切。
41、自律的人比放纵的人看起来更可靠。一个人的能力有时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能力上,也体现在他控制身体的意志力上。
42、独立而不是依赖是自主意识的开始。真正的自信不是压榨他人,而是平等的权利。
43、如果你不读书,世界就会很窄,审美观就会被周围的人或各种脑残剧劫持;如果你不书,你的价值观必须由你的亲成和朋友来决定。
44、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因为击倒对手的那一拳,往往是你不擅长的左手。
45、理想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实现的东西,能实现的不能算作理想,是为了目标。职场和工作的建议
46、工作就是让你解决问题,如果工作没有问题,还需要你去做吗没有问题会给你报酬吗
47、只要你付得起相应的代价,你就不能去上班,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48说一个人工作可靠,其实是对人负责,不是你故意表现出来的,而是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49年轻人不应该在不满意的情况下跳槽,任何公司都有问题。当你跳到某个公司时,你都会遇到不舒服的地方。
50、“上班”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大多数人说他们自己。“不想上班其实不是“不想工作”
51、天有奇才是少数,但工作可靠,负责任,对人和事有信用目。这样的人不会差,这个要求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
52、跳槽真的需谨慎。有一种说法是:至少收入要增加130%以上才能跳否则跳槽不划算。
53、当你跳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你需要一个适应期和磨合期。能否适应或不适合是个问题,这是一个风险成本。
54、进入职场后,并不是说你必须奉承领导。你本身做得非常自尊和体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即可。
55、能否做很多工作往往与这个人的可靠性有关。例如,你是否会写东西是次要的,因为只要你有心,你就能很快学会。
56、人与人之间的可靠性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只是有些人就是这样。“我说不等于你听到了,我做不等于我做了”。有些人扫厕所能比别人扫得好,人的能力、素质等差别都那么大。
57、一个可靠的人,对人对事,工作,交朋友,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个性,但从长远来看,别人会认为你对我有信心,这个人对我负责,体贴,知冷热,照顾朋友的心。
爱情择偶的建议
68、爱情越用尽力气,就越脆弱。
69、很容易得到一个人,但很难得到对方的后半生。
70、真正长久的亲密关系给人的不是幻想,而是摆脱幻想,走进现实。
71、女人可以不嫁,但一定不能下嫁。我不需要全世界都爱我,但我爱的那人需得爱我,别人爱我,我会认为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72、没有两个人是完全匹配的,他们一定要互相磨合,不断变化,才能
走在同一条路上。
73、男人是多情而深情,女人是长情而绝情。
74、不要为爱而爱,学会支撑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而不是时间空虚。
75、请学会原谅自己,不要把上一个人对你的不公,带给下一个人。
76、人前秀恩爱,吵架背地里。分手了又把一直夸的人黑的底重要的是彼此感受,别乱给感情加包狱。
77、在感情里,所有比对方多出来的付出,都是你自已愿意的,别计较。心生不平,会渐渐把这些付出,变成锁链。
78、爱情和相亲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相亲是一个条件计算,因为相亲可以体验各种社会形态和人性。
79、相亲最大的问题是两个字,叫失望。因为你的相亲会根据最好的条件来想象,而你看到的人,999999%达不到这个标准。
80、感情是需要经营与思考的,不要以失去对方为代价,换来这些已经没有意义的领悟和道理。
婚姻生活的建议
81、夫妻之间,一旦有了亏欠之心,便只能越欠越多,直至不堪重负,无力偿还。
82、无论多么爱对方,留下一线空间。爱的最终意义是融中入生活,而不是占据生活。
83、女人,别说男人到手了就不珍惜,你自问有对一个到手的男人,持续释放魅力吗
84、不要说你是为了一个人,你是为了自己。85、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86、许多激烈的争吵是由小事引起的,并在两个方向上越走越远。简而言之,男:“无理取闹,于理不合”女“为什么不哄我,根本不爱我
87、吵架时,请在心里读三遍“我们吵架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同一个频道
88、越是相爱的人,越是毫无准备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弱局点和痛点,需要被理解和温柔呵护,而不是作为吵架的武器。
89、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安全感可以建立在一个丈夫不会抛弃我的基础上,或者一份工作会把我养好一辈子,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可靠的。
90、新式婚姻,注重人格平等,共同成长;旧式婚姻,注重男女分工,互利互助。
为什么男人面对情感的矛盾第一反应是逃避?很多情侣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和伴侣吵架,似乎只有自己一个人想解决问题,对方总是回避冷处理。
表明了自己真的想解决问题,对方却一脸厌烦表示压力大。一个逃,一个追,时间久了,都逃脱不了关系走向破裂的命运。
今天我们单独分析一下女追男逃的情况,希望听完各位能尽快脱离关系中“追逃”的负面循环。我们女生可能会比较悲观地看待男人逃避这件事,觉得对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离开,或者就是喜欢逃避。
其实呢,哪怕再爱对象的人都会有逃避的行为,一时的行为并不能断定他这个人就如何,我们更该去注意是什么导致了他不停逃避,才能治本。那为什么男人总是“逃跑”?
第一:过多的负面情绪触发了他的自我防御机制。
每个人承受负面情绪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容量固定的瓶子。大部分能进入亲密关系的男人,其实不缺照顾女友感受的责任心,可一直接纳伴侣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内心瓶子总有灌满的时候。
可能女友再多责备一句,或者掉眼泪,就会超出他承受的极限。男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生效,指挥他赶紧离这些压力事件远些,表现得就如逃跑一样。
第二:双方缺乏正向沟通。
安妮宝贝说过,“很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就像在清点他的行李。只是确认它在不在,在可控的范围里占有它,而不是认真对待,享受彼此的存在。太深切执着地爱人,或者太深切执着地恨人,均是一种自私。”
女人步步紧逼,让男人发现沟通无效只得选择逃避,而男人持续消极应对,也最终错过了互相理解的时机。等沟通环境一步一步恶劣到无可挽回,逃跑的人就真的只能逃跑了。
第三:有些人只习得过逃避的处理方式
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的亲密关系就是父母的婚姻,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生存的智慧,若他们相处就是追逃模式,会让后代也下意识模仿如此对待伴侣。
在后代眼中,父母都这么过了大半辈子没分开,自己也可以用逃跑应付冲突。
还有一些人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这样能生活却活得累,连带伴侣受苦,想要改变。但早年习得的机制不是那么容易修正的,在冲突发生时还是选择了下意识逃跑,因为这么做让他觉得熟悉和安全。
可以看出男人逃避的初心也是为了感情,想要回避冲突。不过人向来都追求更舒适的情感体验,他们也期盼着一个能堂堂正正面对感情的自己。
之所以还深陷在“追逃”模式,不是他们所愿,而是在漫长的冲突中,他们忘记了时间会将彼此打磨得足够成熟,终将能够以更健康的相处模式应对感情。
我们女生所能做的是,放下追逐之心,给双方摆脱“追逃”模式创造适宜条件,等待他迈出改变的一步,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具体如何做呢?
1、主动改变追逐的模式
停下一切追逐行为,不要逼迫他回应。逃避的人最怕你追着他发泄,他一方面纠结于要尽到伴侣的义务,一方面内心的痛苦也是真实的,只能否认或掩盖。
当他流露出拒绝回应的意图时,你就该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痛苦情绪,就别再尝试对他表达了,也别追问“为什么你这么对我”时机不对,你可以换个时间再试试。
比如事后问他“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呀?”先询问他的感受解开心结,不要急着表达自
己被忽略的情绪。礼尚往来,安抚好他,他才能接下你的情绪。
相信这种方法我讲出来你也是明白原理的,那我们为什么还抱有追逐的心态不放,是当冲突发生时,总是急着沟通出一个结果来,把应该怎样恋爱看得太重,好像一段关系出现点小问题,就会毁了一切生活的意义。
其实恋爱,结婚,都是个人自由的一部分,不用把它看成什么幸福生活的标准,放过自己也放过对方。
2、建立正向沟通的环境
我们可以坦诚的沟通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并且能尽力去理解对方的感受。最常见的例子有,情人节女生期待玫瑰花,男人没买。女生内心的感受是:“玫瑰花代表他对我的爱和关心,他却没买,让我很担心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原来重要了,好缺安全感啊”
由此可见,女方浅层需求是玫瑰花,深层需求是安全感、爱人的肯定。男方的想法是:“都在一起这么久,我对你怎么样还用玫瑰花证明?我平常做的不够吗,就因为玫瑰花被人比下去了。”送花的行为在两人心中的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能先有坦诚接纳沟通理解的态度,再逃避的人也会被感染。用温和的话语去暗示你没有威胁他的意思。
比如女生会介意男生的前女友,但有的情侣沟通就很顺畅,而有的情侣,男人明明没做什么还支支吾吾,导致女生起了不必要的疑心。
区别在哪,前者往往问的非常随和,比如女生提到“你跟你前女友是怎么认识的呀?”男人可能会很防备“你突然提她干嘛?”这时你要先看到他的惶恐并安抚“没事的,就是想知道谁这么有眼光。你要是不想说,我也不勉强。”给他选择。
而鼓励他说出来后,你也要保持温和,这本来就是件你知道他会抵触麻烦,但出于对你的信任才开口的事,保证他能搁置心理上的不安。用安全舒适的谈话氛围引导他,最终让他知道不逃避去沟通也能解决问题。
3、日常给予足够的接纳与爱
解决冲突时的合理沟通很重要,但相处模式的养成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想让男人做什么事时放缓语气,可以用撒娇等小伎俩,事后夸他处理的周到,工作能力强,你很满意,让他有成就感。主动关心,看见男友心情不好,主动询问。尊重男人的爱好,他拉你打游戏夜跑等等,即使你无感,也要有耐心去陪伴。
自己先做到仪式感,逢年过节给男人小惊喜。即使他有一些缺点,无伤大雅,也可以试着理解包容。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你给到他足够的接纳与爱,对方即使有情绪,也会很快消解掉,因为他知道你能满足他内心对爱的需求,并不需要用回避来防备你。
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沟通的五种语言》把人对爱的渴望比喻成爱箱,我们无法满足伴侣对爱的渴望时,这个爱箱就是空的,会引发退缩回避的行为、刺耳的言辞,以及吹毛求疵的心态,这是一种提醒,伴侣太缺少爱的滋养了,心生匮乏。
而反过来填满爱箱,则会让伴侣变得宽容而富余,甚至有动力回馈我们关怀,爱意便会在双方流动。
哪些思维是你刻意练习过的
1、说话前,先过过脑子,别讲废话。
2、控制住自己装X的欲望。如果你足够牛,别人是绝对能看出来的。那些喜欢显摆,各种高调炫耀的人,都没啥本事,成为了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低调做人的精髓在于,不轻易得罪任何人。生活中的各种案例证明,高调装X除了树敌之外,没半点其他卵用。
3、脸皮一定要厚,如果干了什么丢脸的事,忘记就好了。即使做了错事,也可以改正。没人在乎你干的糗事, 就算有人记住了, 只要你自己不care, 就不会对你有半毛钱影响。
4、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别觉得公司天天给你发工资,你就能继续生存下去,万-它倒闭了呢你的核心竞争力,提立身之本。
5、当你被工作压得喘不动气的时候,应该好好想想,是自己工作能力不行还是公司一直在压榨你是工作分配不合理还是自己不懂得解决问题不要一直疲于工作,却不会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等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工作起来会更轻松。
6、不因无关紧要的小事和人起矛盾。
别因为什么时事热点和人吵架,也别去声援什么偶像明星越有见识的人做事越沉稳,他们很容易看穿你的想法。
7、每天都要复盘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啥。只有学会复盘、自省,才能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取得更大的成就。
8、别想着抄近路。
大家都这么捷径上有很多隐形大坑。与其想着走完捷径后躺着数钱,不如好好锻炼本领,脚踏实地地增强实力。
9、绝对不要当众揭穿一个装X犯,他们内心自卑且狭隘,如果你让他们出了丑,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抓你的把柄,伺机报复你。
10、警惕初次见面对你非常热情的人,这类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特别寂寞。前者是希望快速获取你的信任,套出有价值的信息;后者是想获得新朋友,满足倾诉欲,当作他情绪的垃圾桶。
11、改掉口无遮拦的坏毛病。
说话之前先过过脑子。「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讲」的时候,就不讲;太激进的话缓缓再说,或者直接咽回去。指贵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实力。在你口出狂言的时候,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个笑话。
12、人要识趣。很多时候,沉默或者不正面答应就代表着拒绝,一不要逼着别人说出NO。撕破脸皮后,大家都尴尬。
13、别小瞧那些「独行侠」。那些一个人吃饭、逛街的人,往往已经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伪合群是对生活的妥协,真正的牛人都学会了在黑暗中独行。
14、工作不是生活,同事不是朋友。
对待同事可以热情,可以互助,但要有所保留,不要让他对你知根知底。因为你们之间有利益牵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关系破裂;对待工作需要有责任心,需要认真,但它毕竟只是谋生手段,不要把时间精力都扑在工作上,因为你有你的生活。
15、不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太自信。再好的关系,也不一定承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信你想想,自己五年前形影不离的人,现在还有多少联系所以,不要把自己完全暴露给一个人。
16、要保持自信。
遇到问题时不胆怯、不退缩。要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权益发声。被人欺压时不要怂,要第一时间忍回去。
17、记住,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超人。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更有限。你觉得帮助对方后,对方会感激你不见得。不假思索地答应对方的请求,是对双方都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方不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完成,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完成。如果你答应下来,却没做好,只会惹一身嫌。
18、去和那些优秀的人在一起,多去关注那些优质的博主。遇到优秀的笔记,多点赞,多给答主鼓励。哈哈~
19、关照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受。
每当情绪低落,就空出两三分钟,记录下来,并梳理出因为什么触动了这种情绪,观照内心对于这个诱因的真实感受,然后再做到如何调整自己。
经典的意义不是让人读 而是让人学以致用
XUE MO
“ 明白 ”
多年前,我仍在教委工作的时候,一点儿嘈杂响动的声音都能让我没有办法写作。那时候我和家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实在没办法写作,就希望有间自己的房子。我去要房子的时候,办公室主任对我说:“哪里这么多的毛病,为什么房间有人就不能写东西?”他一下把我点醒了。后来我就训练自己,不管房间有人没人都得能写出东西来。长此以往,无论在多嘈杂的环境里,我都可以随心地写作。
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都属于人的毛病,毛病是可以改过来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发现自己的毛病之后,就要改变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治”。要对治习气的原因是,我们不能让任何事物改变自己内心的宁静。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身边一片哭声,但我仍然很宁静。虽然父亲去世我很伤感,但这种伤感仍然影响不了我的宁静。我的心灵还是如如不动。
所以,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不要寄希望于将来,也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更不要寄希望于亲人。一定要改变自己,让你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能进入自己的心灵,都能守住自己的真心。当你的心灵能够自主的时候,你就宁静了,快乐了,自由了,一天天更加健康、安详。
如果你首先改变了自己,会比出了这本书还要快乐许多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一些有缘人聊天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和我写一本书具有同等价值。这个世界或许不需要我的一本书,但是需要我身边的那些人。他们改变自己而获得快乐的这种行为,自然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这个世界。
工作也好,兴趣也好,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实质上都是在汲取菅养,这种营养包括:遭遇苦难后获得智慧,遇到美好事情时的幸福体验,以及宝贵的人生经历。你不能把人生中的好多东西当成一个任务,你要明白自己正在从中汲取营养。你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时候会非常快乐,如果你背负着一种使命的话,也要享受这份使命。
俗话说:“快乐就这样一辈子,不快乐也就这样一辈子。为什么不快乐地活?”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无论你快乐还是不快乐,要来的总会来,要走的也总会走,为什么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享受当下?要知道,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喝彩的事情。多少帝王将相百般折腾,就是为了寻求一个能长久活下去的方法。既然我们还活着,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每一分钟?
走路的时候体会一种走路的快乐,独行的时候得到一种独行的快乐,什么时候都要体会那份快乐,观察那份快乐,享受那份快乐。心,就像镜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洞察秋毫,但是镜子如如不动。这样,就一天一天快乐了。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动摇你的快乐,而且这份快乐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你无须等价交换。
有的人希望另一半快乐,所以不断开导她,称赞她,也买了很多东西送给她,但这样做只能带给她短暂的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也不快乐,他本身就有很多东西都放不下,自然没法用智慧的光明去照亮她的心。
改变一个人,你必须改变他的心灵。改变这个人的心灵不是给他洗脑,不是把你的东西强行灌进他心里去,而是用你生命中的一种光明,去照亮他的心,让他自己也拥有那份光明。
所以说,一定要在每件事中调节自己的心,苦也好,乐也好,都要让自己享受人生。即使有焦虑和苦难,也要享受人生。永远都要记住,眼前的一切很快就会消失了。
只要父亲、母亲还健在,哪怕他们有烦恼也很好,因为毕竟你现在他们还能感到烦恼,有一天,你想让他们再给你带来烦恼,都不可能如愿。凉州人老说:“父母本是佛前灯,一口吹灭永无踪。”想通这一点之后,就算看见父母烦恼焦虑,你也是非常快乐的。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学会珍惜。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那么多的因缘聚合把你的父母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生下了你,然后你健康、平安地长大,开始了可以自主的人生,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父亲已经不在了,我想听听父母的吵架声都听不到了。所以有的时候,吵架也是幸福的,因为这都是生命存在的证据,说明你还活着。但生命以及这些证据很快就会消失,肉体也会消失,一切都会消失。生命的本质就是在一种巨大的虚空之中,填上你的行为。除了你的行为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之外,你能够留下的,不过是相片中你的音容笑貌、你做过的那些事情、留下的几本书,或者你帮助别人明白了、快乐了的这些经历。
什么时候你能享受一切东西,在超越功利的宁静之中,在超越世俗、无分别的真心中间,宁静地关注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慢慢享受到许多过去感受不到的快乐。这时候,你的生命就充满了另外一种滋味。而无论什么滋味,你都要去享受它。把该做的事情都尽力做完、做好之后,你心里留住那份坦然就好,不要期望它给你带来多少满足,也不要为了得到满足而去做某件事情,不论成败哈哈一笑,就会非常快乐。埋不掉的终究埋不掉,泡沫永远是泡沫,这不是你开心不开心就可以控制得了的。
我举个小小的例子:有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擅长演讲,发言很有煽动性,他无数次被掌声所包围。但演讲结束后,掌声也就消失了,如果他的演讲里没有他独有的东西,那么曾经的掌声曾经的荣耀就会像泡沫一样很快消失,被时光冲刷的一干二净,比他肉体消失的速度还要快上很多倍,一切都会随着人们的记忆淡忘而很快消失。
我接触过的人,都被我打动或是改变过,因为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不错。所以我觉得你也可以慢慢体会这个道理,不要让自己焦虑,一定要健康、平安、宁静地生活,然后不要懒惰,精进做事。做事的时候,认真即可,对结果不要太在意。做好了非常快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你能做的也只是尽力。保持住这样的心态,你就能生活得非常坦然了。
真正的大境界就是无求。成就者是无求的。所以说,圣者是无梦的。因为没有什么欲望了,所以他做了好多事情,却又像什么事都没做过,佛讲了四十多年经,却又没有讲一个字,因为他心中从来不执著于那些东西。
活在当下的英文是Live in the present。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
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是一句佛语,直接解释难以深刻的去了解,下面以比喻说明:
两个人在昨天吵架了,在今天,他们仍然怒气相对——他们这时没有活在今天,而是活在昨天。
活着的人,有活在过去的,有活在未来的,但能真正的活在当下,少!还需要快乐得活着,不要想太多,快乐就行~
如此,许多困扰自身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活在当下”是四念处修行的要诀之一。学习者当体会这其中的神韵,而不只是依文生解。
人为什么会“不在当下”,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而且往往并不是因为人是否聪明、有能力,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等,而决定他是否有活在当下的个性。几乎一切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及智商的人,皆一样有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有不在当下的倾向。
我自从修四念处以来,曾于上下班的时间特地去观察纽约市“上班族”的面部表情,看看有几个人像是“活在当下”,结果却是相当的少。许多人在走路或坐车时,皆很明显地在想心事,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担心什么;又有些人不一定是在想某一件事,但他们整体的精神状态,会让人觉得他们存在于另一个遥远的地方,飘飘荡荡地。另外有些人总是要找一些事做,来分散注意力。如有人总是浑身是劲似地,不住地摇头摆尾,作跳舞状;也有人像是不能够仅停留在一节车厢似的,总是在作车厢间的“旅行”。总而言之,越看越会令人觉得实在很少有人是活在清楚明白的当下,是在享受眼前的风光。同时,我也就越能体会佛陀当初创立教法深刻的智慧与慈悲,觉得他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活在当下”的修行方法,实在是深解人性的。
人往往会把自己保护在有重重防卫墙的内心世界里,而不肯出来面对真实的人生及世界。事实上许多“创造行为”的产生,就是想要在自己心中创立一个自己想要存在的理想世界,而不愿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另外像有人老是会把自己弄得“很忙”,连一刻闲暇的时间都没有,或一有空闲就会打电话找人聊天,一聊就是几小时,事实上都是一种形式的不在当下。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形式的“逃避自我”。四念处的修行人当在一切时中培养自己一种活在当下的修行个性,去深观自己的行为及身心,由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人若不能走出自己的心之牢笼,谈什么修行、解脱,总是不着边际的。无论那个心之世界谈的是禅定也好,是佛法也好,以四念处的观点而言,牢笼就是牢笼。生存在佛法的心之牢笼中,和生存在学问艺术的心之牢笼之中,皆一样是自我囚禁的受苦者,是不能体会到佛法中风清月白的自在无碍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喜悦而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就是当时修道成就者的写照了。
这件事说来简单,但实行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而且修行人若没有掌握这其中的神韵,通常皆易走入一些极端。要把这些弄清楚,就必须较深入地了解四念处的内涵与精神。
人通常对未来多少都有一些忧虑的,这中间包括自己及家庭未来的生活,及社会国家的前途等。人应当努力工作,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当然的事。但工作的同时,“忧虑”是不是必然会随工作及谋生而并存的现象呢?这就是佛法所要讨论的课题了。
佛法所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修行有成者,能喜悦自在地做许多事,甚至十分努力及忙碌地做许多事,但却没有忧虑或压力沉重的感觉。以正见观之,忙碌是由缘所生的事,那些缘在“近”来说大多是外来的,但忧虑及压力的产生,除了那些外来之缘外,最主要的缘仍是自己内在的执著,是因为当事人没有把四念处修好,充分看清外缘与内缘的分际,故为境所转却不了知。一旦了知(透过身念处、心念处及受念处),才知道真正使自己苦恼者不光是生活、工作或老板,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紧张或心情沉重地做事情,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只有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判断情况,作出决定后再专注地投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专注地投入工作,活在当下,正是四念处修行的范围。
人如果能专注地投入一件工作,就算这个工作是很繁琐的,只要他能活在当下,就能在其中体会到一种喜悦。但如果他无法专注地投入工作,不管是因为没有兴趣或无法专心,只要他不能活在当下,就算是简单轻松的工作也会令人觉得度日如年的。
有人以为“活在当下”意味着对未来的不思考、不计划,这是对修行的误解。修行是要人对未来不忧虑,不是不计划。人如果根据自己及环境目前的情形作分析及整理,并对未来种种作预测及计划,这正是“活在当下”。因为他是根据“现在”的种种评估未来,他采取的态度是实际的,他的头脑是清楚的。就算他评估错了,那只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够或资料不全等因素。预测及评估本身并非执著。
但若有人不是根据自己及环境目前实际的情形去想象未来,而是在作一种纯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象自己“如果是那个样子”该多好!或者如果不是那个样子就糟了!这样就容易产生执著,忧悲苦恼也会由此而生。
佛曾在《一切漏经》(书目六)中指出人如果不智地作意思维他不当作意思维之事,忧悲苦恼就会滋生或增长。这些不智的思维包括:
我在过去存在,还是不存在?
过去我曾是谁?我曾怎么样?后来我又曾如何?
我于未来将存在,还是将不存在?
未来我会是谁?我会怎么样?然后我又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
如果老是想自己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他就不是“活在当下”了,而是把自己凭空想象在一个未来不可知,但却如梦一般的世界里。这个梦的世界虽然美丽,但它是一吹就散,一碰就破的。人如果老是希望呆在一个梦里,不仅会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会紧张、神经质,容易疲劳且健忘。这种人是不实际的幻想者,能“说故事”但头脑不清。许多有文学及艺术倾向的人都有这一面的性格,常常觉得忧愁、沮丧,心情像天空的浮云一般,时晴时阴,不可捉摸控制,执著较严重者甚至可能自杀。但可惜的是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己有杰出的天赋,却无法摆脱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认为那是艺术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这人没有“活在当下”。不活在当下而活在另一个自我创立的世界里,无论那个世界有多美、多好,过这种生活的人毕竟是痛苦的。依佛法的理论看来道理很明显,因为那个世界“不真”的缘故。不真则处处和现实的世界及人生相冲突。如何跨越这一个梦与现实的鸿沟,很少人能处理得很圆满。而要用自己的“心力”去维持一个不真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故执著地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当下的人,想要不忧恐怕也很难的!
的确,活在当下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当一个人能由自己种种的“心之世界”中走出来,不忧不惧地面对并观察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时,他一定会是个有“能力”而能饶益这个世界的人。他不一定能成大功、立大业,但他一定能善巧地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利益自己及他人,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惟至诚者能尽其性”了。人能够“尽其性”而发挥自己的能力饶益众生,才是个快乐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