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与萧何在未追随汉高祖刘邦前,都在沛县做秦吏,相比于秦廷之上的庶长、列侯,两人的官职只有芝麻般大小,本是位卑权轻的两人选择跟随刘邦走南闯北,最终一起夺得天下。在沛县时,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但萧何为曹参上司,曹参只不是管理监狱的小吏;尽管曹参和萧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曹参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但论功行赏时,刘邦还是压下群臣“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的进言,把萧何强行排为第一。 当汉高祖驾崩、丞相萧何薨,曹参辅佐汉惠帝时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律而留下“萧规曹随”的典故,被后人认为曹参比不上萧何,真的是这样吗?
一、久居人下,似是天命
曹参居于萧何之下,似乎是天命为之。在秦朝未亡时,曹参“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萧何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因此结识了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也正是这个小团体最后成功夺取天下。可以看出,这个团体的核心其实是萧何,因为只有他才有能力将众人聚集起来,但他深知自己最多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无法精进一步成为“九五至尊”,因此在几人组成的小团体中萧何也做出了他一生最大的投资:交好刘邦,“何数以吏事护”、“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所以其实很早曹参就输了,因为最初几人只有萧何与刘邦最为交好,而曹参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度明显不如萧何。
萧何与曹参可以说是一文一武,萧何之文可安邦,曹参之武能定国,因此汉高祖刘邦才如此有自信由曹参为将军,南征北战攻无不克;萧何坐镇后方,为他灭秦绝楚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卒。在天下已定,论功行赏之际,虽然群臣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的光辉战绩,但关内侯鄂君的一番话却说到了汉高祖的心坎里:“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这一捧一踩令久居人下的曹参非常不满,萧何没有拒绝而直接接受的态度更是让曹参火冒三丈,原本就有间隙的两人遂不合,曹参不想看到骑在自己头上的萧何叱咤风云,就跑到齐国去,眼不见心不烦。
二、各有所长,不宜异同
相比于萧何的坐镇后方、运筹帷幄,曹参之才在沙场上方才体现,甚至可以说是逢战必克。刘邦开始起事反秦时,曹参以中涓的身份跟随刘邦,“中涓”其实就是亲信的意思。之后曹参率兵做先头部队,“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后东下攻打薛县,“击泗水守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此外曹参还参与攻打投降了魏王的方与、丰邑、砀县等地,都攻下来了。曹参打仗非常勇猛,面对秦将司马橺、章邯毫不胆怯,甚至在攻打爰戚和亢父时,曹参身先士卒,最先登上城楼,全军将士无不赞扬敬佩。
鸿门赴宴,刘邦仓皇而逃,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项羽,项羽倒也没有违背“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但这个汉王水分着实不少,不仅有秦三叛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领关中之地,以扼制刘邦,还被西楚霸王勒令只能保留军队至三万人。刘邦那个气啊,但是敌强我弱没办法,“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刘邦忍气吞声接受封号,领兵入汉中,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栈道,以示再也无意东出,然而暗地里却秣兵历马,以图东山再起。很快刘邦的机会来了,趁各路诸侯反,项羽分身乏术之际,刘邦命曹参为将军,跟随自己回军平定三秦,后平定叛将王武、程处,曹参都跟在刘邦身边,扫荡诸侯,灭项羽,可以说从刘邦起兵,到夺取天下,很多时候身边都有曹参的身影。
三、终为丞相,造就佳话
项羽已死,天下既定,众将群臣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汉高祖刘邦心里早有第一的人选,那就是萧何,因为正是内政高手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兵卒,刘邦才能屡败屡战,所以关内侯鄂君所说“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正中刘邦下怀。但曹参也是自己左膀右臂的兄弟,不能冷落了不是,于是“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算是稳住了这个群臣公认的“第一”。
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人很早就交好,又年龄相仿,打完天下几人都已过半百,步入晚年的刘邦变得日益猜忌,韩信、英布、彭越这些异姓王都没有好下场,就连丞相萧何也难免牢狱之苦,兔死狐悲,常在刘邦左右的曹参是知道刘邦的心思的,还不如趁机躲到齐国,远离这趟浑水。在齐国为相这段时间,曹参尽职尽责,“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在齐国为相九年,曹参采用黄老学说,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萧何死后,曹参入朝成为相国,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然而正是“无为而治”,百姓因而安宁不乱,汉朝也得以慢慢恢复过来,故百姓歌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汉书·萧何曹参传》原文: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
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祖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
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
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
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 长喜为酂侯。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汉书·萧何曹参传》译文;
萧何,汉初名臣,官居相国,乃是汉朝开国时期中央的第二把手。萧何是沛丰人,和刘邦同学住得比较近。萧何的能力很强,属于那种无论什么考试都可以得高分的天才儿童,所以很容易的就混了个小官当当。在秦末的乱世之中,萧何这个家伙的眼光很贼,当刘邦还是个小屁屁的时候就看出这个流氓不简单,常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帮助刘邦,作为感情投资。后来刘邦成了所谓亭长,萧何就常常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刘邦出去做事,别人送红包给3两银子,萧何独自给5两。——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也很纳闷:受贿和行贿也有体现出高瞻远瞩的?
萧何工作不错,为人处事非常圆滑,上下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打点的妥妥帖帖,很快便有了升官的机会:按照绩效排名,位居第一的萧何可以请调中央。但是萧何清楚地看到当时秦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况之中,就以各种理由推托,在天下大局十分不明朗的情况下,这样处理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
后来刘邦开始造反。凭借以前的关系,萧何很自然的成为了刘邦的最主要副手,在战场上,萧何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当刘邦的部队先于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萧何体现出了作为一个一流政治家的素质——他在别人狂抢金银财宝的时候直扑丞相府和御史府,将所有的地图文件都收集起来。虽然是后到,项羽本来也还可以捞点残羹冷炙,但是这个笨蛋一把大火将什么都烧了,自然就什么也没有捞到。其实,项羽当时的拳头很大,让刘邦送过一份拷贝来就可以了么。这个粗线条居然以为只要武力强盛就可以统治天下了,真是可笑!这样,刘邦就很清楚的知道天下各处关塞,百姓户口,何处强弱,人民所疾苦,即使一次次被项羽扁的溃不成军,以刘邦低劣的军事素质,还能找条路逃走。
于是萧何成为刘邦的丞相。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的实力当时还是无法和项羽相抗衡,所以刘邦退到了巴蜀并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烧掉栈道——以表示自己安心在四川盆地玩乐。当时的巴蜀内政很烂,开发度很低,再加上刚到这个鬼地方水土不服,许多人耐不住寂寞,开始纷纷开溜走人。对于刘邦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如果留不住人才,就根本没可能和项羽争夺天下。这个时候,萧何演出了一幕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集团找到了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可以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人。
刘邦出陈仓和项羽争天下,让萧何看管自己的后半盘。在这个阶段中,萧何体现出了超凡的内政能力。每当刘邦被项羽痛打一顿,丧师失地,人死的死散的散,粮草不是被抢就是被烧的时候,萧何总能够在后方为刘邦补充实力。
楚汉相争,在相持阶段,刘邦有多次从前线派人回来慰问萧何。萧何正在傻乐的时候,旁边有人提醒他:“刘邦自己在外头灰头土脸,却还来犒劳你这个在家里闲呆着的人,分明是对你有了疑心。不如你把自己宗族里面可以打仗的人都送到前线去(作人质?),刘邦就会高兴了。”萧何恍然大悟,立即就照做了,于是刘邦很高兴。这种小心谨慎的处事态度,才使萧何在汉初的名臣当中得到善终,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萧何得到善终的另一个原因是擅长人际关系,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人提醒,都有人帮着说话。——特别是文臣。这一点从后面的事情中也能得到证明。
搞定项羽同学之后,首先是论功行赏,各位打天下的功臣们当然争功,议论了有一年多(靠!瞧这效率。)。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以封赏最多。——当然,这里要去掉那些被封了王,后来又被一一剪除的韩信、英布等人。于是各位武将们不干了,说:“我们在前线和敌人作战,浴血疆场,而萧何仅仅是在后方舞文弄墨,结果封赏还比我们多,这太说不过去了吧?”
刘邦说:“你们都打过猎,知道猎狗。打猎靠猎狗来抓到猎物,但是指示猎物踪迹的却是人。你们能够抓到猎物,功劳相当于狗,而萧何发踪指示,功劳相当于人。另外,你们不过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跟随我,而萧何全宗族有几十个人跟随我,当然功劳最大了。”
这种比喻简直狗屁不通,后面的论证方式也完全是诡辩,但是老大既然如此说了,各位武将自然也就不敢再说些什么。
封完各位功臣,接着是排定座次。各位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功劳最大,他攻城略地,身上伤痕累累(有七十多处),应该是第一。”刘邦已经给了萧何最多的封赏,在座次上再想把萧何列为第一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不能老是诡辩。不过这个时候有些马屁精看出门道来了,关内侯鄂君开始为老大制造借口,他说:“这些人都在胡说,曹参虽然野战攻城,但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老大和项羽相持了五年,经常吃了败仗,全军覆没,单身逃匿。但是萧何能从关中补充老大的实力,多次在老大还没有来得及召集的时候就将数万的兵力送到;当年老大和项羽相持,没有粮食的时候,萧何又从关中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过来。老大虽然在崤山以东常常吃败仗,但是萧何在关中总能给老大以最强烈的支持,这是万世之功!如果没有曹参,对汉朝会有多大损失?我们不能把一时的功劳和万世的功劳相提并论,所以,萧何第一,曹参顶多第二。”刘邦高兴了,于是下令让萧何位次第一,可以带剑上朝,上朝不必像别的大臣一样三跪九叩。当天,刘邦封赏了了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每人都有食邑,而光萧何的食邑就有两千户之多。这样,当年萧何多送给刘邦的银子就成万倍的收了回来,这种投资的回报率真是无与伦比,估计就连股神巴菲特同学都得甘拜下风。
鄂君同学为刘邦找到了把萧何列在第一位的理由,很自然的也得到了回报:刘邦认为鄂君有知人之智,扩大了他的食邑,改封鄂君为安平侯。由此可见,做官的唯一诀窍就是揣摩上意。
汉朝建国11年,陈豨造反,刘邦带兵出击。这个时候,被刘邦从楚王弄到所谓淮阴侯的韩信想乘机造反——陈豨和韩信早有预谋,一个拥兵在外,胁权自重,一个心存怨恨,力图报复。萧何毫不犹豫的给刘邦的老婆吕女士出主意,干掉了韩信。虽然吕女士本来就不是善茬,但如果没有萧何帮助,恐怕也不能那么容易得搞定韩信。由于当年萧何有月下追韩信的事迹,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萧何会这样帮着别人暗算自己,所以后来关于萧何与韩信还有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听说萧何帮助自己老婆搞定了韩信,立即下令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食邑,拨五百人作为萧何的私人护卫。这个时候的萧何,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所以各位同事都来祝贺,拍他的马屁,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给萧何吊丧。召平就是那个种出一代名瓜“东陵瓜”的原秦朝东陵侯,他对萧何说:“你的祸事来了,老大在外头打仗而你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你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来看,老大是在怀疑你了。给你卫队绝对不是宠信你的表现。如果你推辞不接受,并把自己的银子拿出来劳军,老大一定会高兴的。”萧何立即采纳了召平的方法,刘邦果然很高兴。
又过了一年多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出马,在军中多次派人来问萧何在作些什么。萧何的做法和陈豨造反时一样,全力安抚百姓,拿出自己的银子犒劳军队。此时,有人就对萧何说了:“你离灭族已经不远了。你是相国,功劳最大,还可以怎么封赏你?你在观众经营老大的老巢已经十几年了,深得民心,老百姓只知道有相国而不知道有皇帝。老大之所以多次来问你,是因为怕你动摇他的根本。现在你何不多贱买田地,损害自己的名誉?这样老大就放心了。”萧何立即采纳,强买老百姓土地房屋无数,刘邦闻讯大喜。
萧何很会拍马,他主持建设未央宫,把这座刘邦要住的宫殿搞得富丽堂皇。后来刘邦看到了,前面就摆着一个秦朝阿房宫的前车之鉴,刘邦顿时大怒,说:天下刚刚定下来,你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这种东西?萧何振振有词地说:天下刚刚定下来,所以就可以造宫殿了,而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宫殿不造的壮丽一些,怎么能够显示天子的威严呢?听到这话,刘邦当时“龙颜大悦”。
不过即使是像这样小心翼翼,萧何还免不了牢狱之灾。一次萧何要求开发长安附近的空地,结果被刘邦认为收受了商人的贿赂,于是令人将萧何收监审问。正在危急的时候,王卫尉帮忙说话:“有利于百姓而提出方案,这是宰相的职责,老大你怎么能认为萧何收受贿赂呢?而且老大和项羽打、后来又和陈豨打、和英布打,那个时候萧何只要在关中稍稍动作, 则关西不会为老大所有。萧何不以这个为利益,而今天却被商人贿赂,这可能吗?”刘邦听后,十分不高兴,但还是过了几天就把萧何给放了。由此可见,即使像萧何这样有做官素质的牛人也免不了搞错状况,所以做官一定要有一些比较“铁”,而且能够说得上话的哥们,这就是所谓“关系网”。一旦自己有个马高镫短、漏手失蹄,才会有人全力以赴的帮忙。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英布、彭越、陈豨等等大功臣一一挂掉而萧何同学得以善终的根本原因。
由于有过争夺兵器谱排名第一的梁子,萧何和曹参一向不合。不过在萧何临终前还是向当时的汉惠帝推举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萧何生病,汉惠帝去探望他,问:“你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你啊?”萧何回答:“知臣莫如君。”——这种“只有老大知我心”的马屁之词明显是废话,说明萧何在临死前还要演戏。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点头:“您选对了人,我死而无憾了!”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追封为文终侯。
萧何这个人一生小心谨慎,在秦朝是不过是一个小官吏(不过我认为萧何这种素质什么时代都会爬上去的),但在秦汉交替之际的乱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作了精彩的演出,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军事天才们,终归有他的独到之处。萧何深愔为官之道,看人很准,并且处处留下后路伏笔,自然能够左右逢源。以那么高的地位,还在刘邦这种人身旁混得好好的,在汉初,只有萧何一人。
参考:
自古在论功行赏这件事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若真是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理论一番,怕说上个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这件事落到刘邦头上时,也是让他颇为棘手,这“萧何和曹参”一同封侯之事,怎么就这么难以服众呢?且来听听故事详情。
萧何功劳第一
刘邦从一介泗水亭的亭长到一统天下的君王,手下肯定是少不了为之出谋划策或者冲锋陷阵的将士,而萧何和曹参正是他手下得力的助手,萧何负责幕后,曹参冲在沙场的一线。可是到了最后,一统天下以后,在论功行赏时,曹参却排在了萧何的后面。
大局已定,是时候给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点奖励了,封侯大会拉开了序幕。在面对其它奖励是大家都是互相道贺的,但到了排“第一功臣”的时候,大家就不太乐意了,凭什么萧何排在第一位!
为什么各位大臣会有如此大的不满呢?因为在这场名利追逐赛中,萧何几乎是没有受一点伤,没有流一滴血,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在夏天,他连汗水都是出得最少的那一个,就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坐在“办公室”的人,有什么让人服众的理由去得到这个“第一功臣”的奖励?
在面对此等情况时,刘邦为了让诸位将士闭嘴,用了一个话糙理不糙的比方,大意为:大家都知道打猎这件事吧,在猎场上,捕杀猎物的是狗,而指挥狗去捕猎的是人,如图诸位,你们都是在沙场上杀敌的“狗”,萧何却是维系整个前方能够顺利作战和后方能够平稳运营的人,你们的功劳和萧何的,有什么可比性?话音一落,将军们细想,还真有道理,于是有很多人就此闭嘴。
那萧何的“猎人”作用具体在哪些地方呢?
萧何做的都是幕后之事,后勤之事,正所谓战场上的吃穿住用行,哪一样不需要后勤去操心,刘邦手下的将领可以安心去打仗,在危难之际及时得到足够的草粮补给,靠得都是萧何。而且萧何不是一介莽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秦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在入关后颁布的各项法律都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完成的。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所以说,萧何的功劳是可以影响世世代代的,且无法代替,而曹参的功劳具没有什么特殊性,其它武将也可以完成。
但还是有不服气的人,他们都认定,“第一功臣”就应该是曹参的。曹参在西汉得以统一这件大事上,的确功不可没。他一共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能在多场战争中活到最后胜利也是不易。曹参封侯是众望所归,在投票中他也位居榜首,不是曹参自个吹嘘,他拿下“开国第一功臣”这个称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所以,当他满怀期待等着结果出来,听到的却是“萧何”的名字时,多半是傻眼了。
但萧何,绝对是当时众多功臣中,榜首的不二人选。刘邦曾言:“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可见萧何在其中的重要性。在最后决断关头,有一人站出来支持刘邦的决定,此人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屁精——鄂千秋。鄂千秋指出了萧何作为幕后人员的重要性,让人不得不重新认识萧何的作用。
其中最戳心的便是“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听了很是高兴,当即便封鄂千秋为安平侯,萧何功劳位居第一位的事情也就此敲定。此外,刘邦还特许萧何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萧曹感情之影响
据说在此事之后,萧曹二人感情一直不和,史书也记载他们有嫌隙,但这“嫌隙”具体到了什么地步,也没有明说。不过不管他们二人的私人恩怨如何,在面对国家大事时,都是一心向汉的。在萧何弥留之际,汉惠帝到病床前问:“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萧何听了,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之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后世谓之“萧规曹随”。
袁史有话说
在秦汉时期,特别是到了秦朝统治后期,各地农民起义高涨,社会普遍认知都是重文轻武,崇尚武力文化,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萧何这种靠文化走天下的人有很多误解和不屑。
还好,刘邦考虑长远,他是真的有感受到在刘家争取天下的时间里,萧何的功劳有多么的重要,力排众议封赏萧何。在萧何担任丞相的这些年里,他一直恪尽职守为刘邦效力,制定了汉律,在文化上萧何主持修建的“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为汉朝的藏书阁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一功臣”只是一个头衔,数年之后,人入黄土,一切都如云烟散去。没有一种荣耀是永恒,精彩的故事,千百年后仍在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