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吗?汤和最后是怎么死的?

汤和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吗?汤和最后是怎么死的?,第1张

汤和是明朝大将,是当初与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拨人中的其中一个,是开国功臣。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去世于公元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长大的好兄弟,这使得汤和在后来成为朱元璋手下极受重用之人。

从小在贫苦家庭长大的汤和,见惯了社会冷暖,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和富有的钱财,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和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汤和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和孩童嘻戏,他总是处于领导地位。长大后的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于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之职。后来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作战之时,因为屡破元军,军功卓著,因而累功升迁至统军元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参加起义,还是汤和写信劝说。后来朱元璋功绩积累甚快,没多久就居于其上,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而是在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尽忠尽职,听从指挥 ,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与朱元璋的情分在就胡作非为。这一点为朱元璋后来在诸位将军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53年,朱元璋受命进攻大洪山,进而迅速攻克滁州,领管军总管之职。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而且大家都抱着建功立业之心,豪气万丈,并不觉得朱元璋比自己好在哪儿,因此并不肯屈于人下。所以许多时候朱元璋传达的命令,许多将领都听之任之,让朱元璋的统领指挥越发艰难。

汤和当时也是朱元璋部下诸将之一,而且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来参加起义,并且他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他更有资本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但是所有将领之中,只有汤和谨慎认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公元1356年,刚刚平定集庆不久的汤和,马上又率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身份驻守常州。

公元1357年,一直到公元1367年,镇守常州的汤和,多次击败张士诚部队,保证了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被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7年,汤和领征南将军之职,率军进攻南方地区,于浙江击溃方国珍部,于州,俘获占据延平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的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公元1378年,因功被朱元璋授予信国公的爵位,领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和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操练军队于中都、临清、北平,远征塞外乃儿不花。思州蛮族叛乱后又率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一个好的皇帝不仅仅自身才能出众,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完整而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并且顺利建立发展大明王朝,不能抹去谋士将领的功劳,其中作为朱元璋发小的汤和更是对其尽忠尽责。

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感知自己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上演了真实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汤和早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出现,因此于公元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公元12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因此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首先明确一点,朱元璋并未杀尽功臣。

明初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开国功臣中,比如25位公爵中仅有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等4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再如79位侯爵中仅有延安侯唐胜宗、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永平侯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等19人是被朱元璋赐死。

如此,朱元璋虽杀功臣,但却并非杀尽,若是他们恭敬谨慎,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安安心心的做他们的公爷、侯爷、伯爷,他们也不会出什么事情,对于这些人,朱元璋也算善待,不会过多的为难于他。

因此,汤和能善终,这也不是啥特别稀奇的事情,毕竟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等皆是善终的,所以不足为奇。

当然,汤和能不被朱元璋清算,还被善待,这的确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

第一、不恋权。汤和有别于其他的功臣,他不喜权,不贪权,更不恋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朱元璋年事已高,他深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掌控不住底下的那帮骄兵悍将,所以一直在想着该如何剥夺这些将军的兵权,只是因怕造成反弹,所以迟迟不动手。

但一向聪明的汤和却早早的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所以不久他就与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是万分高兴,而后汤和的兵权就被解除,但他也没有亏待汤和,在汤和丢掉兵权的当天,朱元璋就下令在中都凤阳为汤和修建豪华的府邸,以让他日后养老所住。

第二、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汤和有别于其他功臣,他对朱元璋是忠心耿耿,做事从来不求赏赐,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即使到后面是被朱元璋夺取兵权,他也依然是任劳任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在汤和被夺权的当年,因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急需派重臣前往解决,这时汤和就被朱元璋找了来,他对汤和说道:“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

而此时汤和虽被夺权,但对于朱元璋的征召,他却是言听计从,更是毫无怨言,不久他就前往江浙一带帮助朱元璋是尽心尽力的解决倭寇之患。

第三、不贪财。汤和不仅不恋权,还不贪财,他为官期间从来不贪赃枉法,而且自己从朱元璋手中得到的赏赐,他也从来不据为自有,而多是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由此可以看出,汤和却是个不贪财之人。

综上所述,试问一个功劳又大,但不恋权,不贪财,又任劳任怨,从不会有怨言的汤和,你认为朱元璋会拿他干嘛吗?毕竟即使朱元璋再嗜杀,他也需要这个功臣,这些臣子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汤和这样忠心耿耿,又从不犯事的臣子都杀了,试问以后谁还敢真心实意的给他办事,效忠于他,去帮他治理大明呢?

明太祖朱元璋,和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样,都是底层的平民出身,原本的地位并不高,但是随着起义军的一步步发展,最后都成为了一代开国之君。这两个人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在开国之后杀了一些功臣。而在朱元璋的这些开国功臣里面,有一个人他却没有下手,这个人就是汤和。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杀掉汤和汤和对于朱元璋来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够善终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宁)。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都得到了封赏。

不过,在明朝建立后,不少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可谓非常凄惨。就朱元璋来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杀了李善长、蓝玉、傅友德、廖永忠等开国功臣。那么,问题来了,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汤和下手呢

首先,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汤和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对于朱元璋来说,在杀了那么多开国功臣之后,为什么放过了汤和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跟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汤和与朱元璋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由此,对于汤和这位明初功臣,和朱元璋之间存在老乡的情谊,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关系。

其次,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在自己获得一定地位后,汤和没有忘记朱元璋这位儿时伙伴,于是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

在这之后,朱元璋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改变。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不是汤和的邀请,朱元璋很可能会安心在皇觉寺呆着,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媲美秦始皇、汉武帝的千古一帝了。在此基础上,汤和可谓有恩于朱元璋,这可能是后者没有对前者痛下杀手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李善长、蓝玉、傅友德、廖永忠、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汤和不仅懂得明哲保身,而且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思。《明史》称赞他:“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卓然非人所能及”。

在明朝建立后,汤和第一个主动释兵权,告老还乡,并且对朱元璋表示:“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面对这样不贪恋权位的汤和,朱元璋自己非常开心,于是让第十子朱檀娶了汤和的女儿做王妃,使汤和也同徐达一样做了皇亲国戚。

最后,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由此,对于汤和来说,因为重病在身,这也让当时的朱元璋放心不少。

对于这位安心告老还乡,没有和其他大臣来往过密的战友,朱元璋实在找不到要除掉他的理由了。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总的来说,凭借着晚年的恭敬谨慎,汤和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少数能善终的一位。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就开始大肆杀戮功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朱皇帝似乎已经杀红了眼,只要想起还有哪个功勋和名将的存活可能还会隐含哪怕是一丝的危险,就必须要将他送到地狱里去。蓝玉党案几乎将军队中高层将领一网打尽了,与“蓝党”没办法扯上关系的傅友德,也被老朱逼的杀了两个儿子后自杀,还有一个很能打仗、曾经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大将还活着,他的存在总归是一个危险,朱元璋“忍无可忍”,最终还是拿他开刀了,他就是大将军中最后一位被杀者冯胜。

儒将冯胜的荣与辱

冯胜是定远人,与徐达、常遇春都是同乡。冯胜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还在借助着老丈人郭子兴的那份家底进行创业呐,但他已经很有野心,想进一步发展,可又苦于肚子里没有“墨水”,武略尚可,就是“文韬”差了点。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冯国用、冯国胜(后改名为冯胜)兄弟俩前来投奔。哥哥冯国用似乎很有政治眼光,一来就给朱元璋指点迷津:攻取帝王之都金陵,然后以此为根据地,进取天下。后来朱元璋的统一战略没有出其右,因此说,冯国用应该是朱元璋的第一个政治启蒙老师。朱元璋对他也很信任,曾任命他为亲军都指挥使,相当于中央禁卫军的头头。但不幸的是,冯国用寿命不长,早年就病死于朱元璋的军营里。《明史·冯胜传》

冯国用死时儿子很小,所以由弟弟冯国胜来继承哥哥的官职,冯胜这个人政治上没哥哥那么厉害,但他喜欢兵法、兵书,看多了心中就有了个谱,在那个战争年代,还真管用。早年冯胜一直跟着别人后面跑跑龙套,也犯过错误,曾跟随徐达在苏北作战,误中敌计,损失1000多名兄弟的生命,让朱元璋召回南京,动了廷杖之刑,被打了一顿屁股,最后被罚步行回到苏北。他立即改了自己轻敌的毛病,与诸将合力打败了张士诚军。

严格来说,在名将辈出的大明帝国的早期,冯胜的那些军事才能算不上什么,但与名将在一起,他的龙套也认真的跑,所以不断地得到提升。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冯胜被封为宋国公,食禄3000石。从当时朱元璋对他的诰词来看,皇帝还是挺喜欢他的,否则怎么会在功勋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让他成为大明帝国建立之初第一批被册封的六大公爵之一呢。也许明初的名将太集中了,所以冯胜的军事才能与军功并不像其他几位公爵那样光彩夺目,但到了洪武中晚期,在以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为代表的一代名将或病死或因罪被处罚,同时以蓝玉为代表的新生代尚未真正成长起来的这种新老交替之际,他与傅友德等人刚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洪武二十年正月,大明发动第八次北征蒙古“清沙漠”时,冯胜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统帅大明军,围攻东北蒙元残余势力,逼降了纳哈出20万大军。就在这时,冯胜第二次犯了错误了,“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冯胜女婿、常遇春儿子)亦讦其过”。皇帝朱元璋知道后大发雷霆,收了他的大将军印,并说:“(冯)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但朱元璋似乎很快就忘了自己对冯胜的“制裁”,在第二年又派冯胜远征云南曲靖,取得了军事胜利。洪武二十五年,“(受)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皇太孙立,加太子太师,偕颖国公(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诸公、侯皆听节制”,此时的冯胜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冯胜自动退隐,但朱元璋也没放过他

但冯胜毕竟肚子里有“墨水”,功成名就后便在家里养着,看看他喜欢的兵书,几次冤狱与“屠杀”似乎都与他毫无关系,这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明哲保身的“好方法”。可洪武晚期杀红了眼的朱元璋什么都不管了,《明史》说他要杀冯胜,什么理由也没给,就两个字“赐死”。但在《罪惟录·冯胜传》中讲到了这么一件事:冯胜晚年确实也不问政治了,就在自己家里读书养性,但几十年的战争生活现在突然戛然而止了,心里老觉得痒痒的:于是就在离家不远的旷野里埋了一大堆的小口大肚子瓦瓮,然后跨上马背,快马加鞭,在那上面驰骋,其后面拖着战车,那战车轱辘压过埋着的瓦瓮,发出“咚咚”响声,好似战鼓一般。这事用今天的话说,至多算是高级游戏。可谁也没想到,冯胜就因此而丢命。洪武二十八年春节后,冯胜有个亲戚与冯家吵架闹矛盾了,这个亲戚也真做得出,居然向朱元璋诬告,说冯胜仰望天象,颇有不悦之色,私埋兵器。朱元璋正愁找不到借口干掉冯胜呢,这下可好了,省事了,就以“私埋兵器罪”将冯胜处死了。据说朱元璋赐酒给冯胜后,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道:“朕不问!”冯胜喝完毒酒,回家就死了。

至此,大明洪武时期所封的11个公爵只剩下一个信国公汤和。那时的朱元璋之所以没对汤和下手,不仅是因为他第一个交出兵权,而且这个时候汤和已经中风了,只会流口水,什么也不知道了。57个侯爵只剩下两个没被杀。“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着惟(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

由此可见,朱元璋为了朱家的天下,已经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任何可能的“危险人物”送进地狱,越到后来越直白,杀你就杀你,什么理由也没有~

因为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朱元璋走上农民起义军的道路是由汤和引荐的,朱元璋或许念及那么一点点旧情。汤和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他深知,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明白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喜欢一个功绩过高的臣子。作为臣子,只有能够在激流中猛退,懂得取舍,才能保明自身,获取最大的利益。

朱元璋看中汤和的原因

他低调务实、安分守己、不贪名利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满意,最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信国公。汤和因为自身的战功颇多,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时,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官职,爵位被封为中山候,而且这个爵位汤和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承袭。

汤和比起常遇春,徐达,这些将领勇猛不足,但战功有余。在太平之战中,他左腿中箭却轻伤不下火线,直到擒住对方首领。第二年,又随朱元璋一起攻下集庆,接着辅佐徐达拿下镇江。虽然是个万年老二的角色,可不管谁当领导,汤和总是用心辅佐,做事从不拖沓。

从元朝内部来看,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沉重的赋税徭役,使得天下百姓生活贫困,苦不堪言。社会矛盾突出,民族矛盾激化。元朝廷的残暴统治使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元军内讧,军阀林立,无暇顾及叛军,让朱元璋在南方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后大败。廓尔喀与贝勒铁木耳的纠纷由来已久,由于左宗棠在朝中大发雷霆,其他军阀势力纷纷向他进攻,明军遂率军攻打山东,并未停止对其他军阀麦森楚克(KuoKuoTieMuEr)的攻击。

归顺了他们,但麦森楚克与元朝噶尔丹的军队互相残杀,直到明军与河南、塔木儿的朝廷军队战败,双方达成谅解,王保保承担了抗明护元的任务。元军士气涣散,军纪松弛,战事已比以前严重。更重要的是,元军由许多民族士兵组成,他们的思想不统一,不一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斗面前当了逃兵,很少有人愿意为元朝廷效力。然而,朱元璋的军队在北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朱元璋一步步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方针。,拿下远离元朝的山东。然后在西部拿下河南和潼关,横扫元朝的屏障,切断元军与西北(陕西和甘肃)元军的联系。以陕甘元军阻击救援大渡河,以主力清剿河北、大渡河元军,对大渡河形成包围,最终攻占大渡河。第三阶段,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元军被迅速消灭,迅速向西北方向移动。

由于事先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明军成功地完成了北伐。其次,明军有强大的后勤支持。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把南方作为收复北方的基地。由于南京周边,特别是江浙一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恢复迅速,朱元璋北伐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有可靠的保障。,明军的政治攻势很强。朱元璋利用汉族和其他民族与蒙古人的矛盾,提出了驱除满族和收复汉族的政治口号,受到广大北元同区汉族的欢迎和响应,而且朱元璋强调明军不得沿途骚扰无辜百姓,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群众基础,明军都得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政治和心理上压倒了元军。

明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在装备上,明军不仅有先进的火器,还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而且都是身经百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人员构成上,明军不像元军那样鱼龙混杂,人才辈出。徐达足智多谋,常遇春善于攻城略地,朱元璋、刘伯温是千年难遇的人才,而汤和、蓝玉、邓文忠等都是英勇善战的。此外,明朝军队开局良好,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很多稍微了解历史的人,一提起朱元璋,反应就是—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杀人狂。

朱元璋称帝后,大肆诛杀功臣,以解除官僚贵族可能对皇权带来的威胁。

除了汤和以及留给朱允文的耿炳文外,几乎所有的旧日伙伴和同乡都被诛杀。

那么汤和究竟为什么会被洪武皇帝所垂怜呢?

我们从他的履历开始讲起:

元末那会儿天下大乱,朱元璋在皇觉寺以和尚为生。

但和尚也并非好差事,除了烧香撞钟还要去外出化缘(乞讨),在寺庙里还会受到其他僧人的欺压。

没过多久,朱元璋收到了一封起义军中旧日发小儿送来的信:

“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曰:“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间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 ”——《太祖实录》

朱元璋得信之后,几经权衡。

终于下定决心在三月一日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就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位给朱元璋写信的发小儿——就是汤和。

史书评价:

“汤和字鼎臣,濠州东湖里人。幼丧二亲,卓越有奇志,嬉戏常习骑射。及长,身长七尺,倜傥饶智略。元至正间,豪杰多起兵据郡县,知亦思自奋拔以取富贵。王奇和骁勇,置之麾下,使从诸将略地,每在前行,命为百户。取九湾,攻濠之定远,得兵千五百人,擢为千户。太祖处王甥馆,和委心推奉,率兵从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掌万夫。复攻滁州,降其守帅,以功多授管军总管,招集士卒益众。乙未正月上自将取和州,诸将多王贵部曲,顾望未尽效臣礼,惟和以所领兵听命甚谨,上心嘉焉”《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之一》

在起义军中,汤和虽然按照履历和职衔都要比朱元璋高出不少,却始终对他礼遇有加。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汤和为人朴实低调,从一开始就看出朱元璋远非等闲之辈,虽然汤和已经是千夫长了,但仍然恭敬地跟在刚来到军中的朱元璋身后。后来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一代开国元勋。

想必,朱元璋永远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开国元勋,恭敬谨慎

由《明史·汤和列传》得知:

汤和晚年为人愈发的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丝毫不敢向外泄露一句。虽然有妾百余人,但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打发走。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也都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

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

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最后得以善终。

功臣得以善终!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杀颍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

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侯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

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结了。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

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权,安享荣华。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爵)、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汤和与他们不同,作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的伙伴,他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

 汤和重病的消息传来后,朱元璋还专门去看望了汤和。

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发现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流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常着乞求:“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摘录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一段:

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汤和,活下去吧,当年那群英姿勃发、生死共进的人们,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

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我很孤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137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