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壮年的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突然驾崩?

正值壮年的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突然驾崩?,第1张

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强硬的王朝,秉持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治国信念,出过不少能干的皇帝。或许是刚硬的治国信念有点“克”皇帝吧,明王朝也出不少短命的皇帝;其中,明朝的第四位继承人明仁宗,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明仁宗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会突然驾崩

朱高炽

据《明仁宗实录》记载,明仁宗朱高炽,生于1378年,卒于1425年,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成祖去世后,朱高炽以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成功继承大统,被后人称为洪熙皇帝。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也为大明朝做了不少实事,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明仁宗的死亡,可以说是很莫名其妙。据史料记载,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七日,明仁宗处理“云南金齿军民指挥司及鹤庆军民府等处土官贡马,赐钞币表里有差”和“行在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罗汝敬俱以言事改督查院掌道监察御史”两件政事,说明此时的明仁宗,身体并不抱恙,毕竟政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及其耗费精力和心神的,若以病入膏肓,是完全无法胜任如此的重担的。

朱高炽

可就在第二天,明仁宗突发疾病,不但召见内阁大学士,而且派了太监去南京,急急忙忙的召当时的太子回京。这完完全全就是交代后事的节奏啊。到了五月二十九日晚间,明仁宗于钦安殿宫中驾崩,终年47岁。换种说法,明仁宗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简直叫人匪夷所思。

关于明仁宗死亡的原因,不能单一而论,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生性懒惰

据《明史》记载,明仁宗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史书记载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可以看出,明仁宗是个好静不好动的人,比起去外面走走看看,骑马射箭这些激烈的运动。他更喜欢呆在房间里看看书,写写字,这种小清新一点的生活方式。他的儒雅仁爱很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有了长辈的加持,这种生活方式也被皇宫所认可。不过朱高炽这种生活方式也给的他身体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体态肥胖,行动不便,发展到后期竟然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可以行动,跌跌撞撞,仿佛生活不能自理,简直就是一个半瘫痪的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身体已经给他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信号。甚至因为身体问题,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都不是很待见他,觉得他很窝囊。

第二:纵欲过度

纵欲一项,是催化明仁宗病情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人的身份地位一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心态也会随之改变,简单来说就是膨胀了。这是人所无法控制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是如此。从以前的皇子成为皇帝,何等的光荣,何等的扬眉吐气,天下尽在掌握之中。面对如此的变化,朱高炽便在民间广泛撒网,大兴“选美”充实自己的后宫。曾有大臣上书劝谏皇帝,被朱高炽严厉申斥。可见朱高炽对于美色也是比较沉迷的,日渐虚耗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痴迷修仙炼道

明王朝的皇帝,偏爱老道丹药的不少,明仁宗就是其中一位。统共明朝一朝,道教的地位很高,甚至出了嘉靖这样的“专职道士,兼职皇帝”的奇葩,可见明朝皇帝是有多信任道教。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他对于丹药的态度也是比较信任的,他服用丹药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让他的后宫“雨露均沾”,这样才不枉他费尽心思全天下选美。但以我们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那些所谓的丹药都是一堆一堆的化学原料,明仁宗朱高炽吃丹药,就是不折不扣的慢性自杀。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化学原料不要说吃了,就是用手拿也得戴着手套才可以。

其实总结下来,明仁宗朱高炽能当一年的皇帝也没有亏待他。作为严重的肥胖者患者,应该尽早减肥,减轻体重。但明仁宗没有,依旧保持这种“端庄沉静”的生活方式。加上沉迷女色,内里也在慢慢的掏空。服用丹药更是毒上加毒,这样的明仁宗,怎么能不短命呢?

当宋仁宗驾崩之后,心情怨愤的宋英宗和曹皇后针锋相对,对待宋仁宗的公主们也是克扣银子。等到宋神宗上位之后,公主被克扣的银子被补齐,而曹皇后也终于受到了尊重。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义子赵曙成为宋英宗

宋仁宗生前将赵曙收为自己的义子,但是可惜的是当宋仁宗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就将赵曙归还给自己的家庭。而当时的曹皇后并没有表现出来任何的悲伤不舍,就这样满肚子怨愤的赵曙又被送走了。而可惜的是宋仁宗的几个儿子最终都没有活下来,赵曙还是成功的成为了宋英宗。

虐待公主忽视太后的宋英宗

宋英宗上位之后,曹皇后成为了太后。而太后因为耳根子比较软所以听信了有些奸佞小人的挑拨对宋英宗也是多有敌对,再加上宋英宗本身也对当时太后没有留住自己以及对自己没有任何感情而心有芥蒂,就这样,君王和太后成为了对头。

既然对太后都已经如此了,那么对于宋仁宗的公主们更是忽视到了极点。不,应该说刻薄到了极点。公主们的俸禄从来不能足额发放,如果公主们遇到问题那么也是不管不顾。可以说,此时的公主们生活的异常艰难,而皇太后虽然垂帘听政,但是被忽视的感受也并不好受。

孝顺和顺的宋神宗

当宋英宗驾崩之后,长子顺利的成为了宋神宗。宋神宗本身就性格比较和顺,再加上皇太后对自己也比较好,所以对成功晋级为太皇太后的曹皇后也比较孝顺恭顺。而对于公主们更是让她们有了自己应有的待遇,以前缺少的俸禄也一次性的给完。从这方面来看,宋神宗还是比较大气的一个君王。但是也并不能说宋英宗就小气,毕竟有些伤害一生都不能原谅。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宋朝文化也引起人们的热议,宋仁宗赵祯和曹皇后之间的关系也是《清平乐》的主感情线之一。不过在历史上,宋仁宗和曹皇后在关系不是那么融洽,宋仁宗甚至曾经怀疑过曹皇后参与谋逆。这是怎么回事呢?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病重,竟天天大喊:“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言下之意是说,曹皇后与宦官张茂则正在谋反。谋反可是罪大恶极,宦官张茂则吓得想要上吊自杀,被当时的宰相文彦博阻拦,曹皇后也万分尴尬,不敢靠近宋仁宗。文彦博出面处理此事,对外宣传皇帝病重,在胡言乱语。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二》:上自禁中大呼而出,曰:“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语极纷错。宫人扶侍者皆随上而出,谓彦博等曰:“相公且为天子肆赦消灾。”彦博等退,始议降赦。

  奇怪的是,几天后宋仁宗病好了,并开始处理朝政,对自己说过的话似乎不记得了,也不再追究此事。这似乎在表明,宋仁宗当时真的是病重胡说,其实不然。

  宋仁宗当时病重是非常突然的,他是在临朝时突然发病,然后开始胡言乱语。此后数天一直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并喊“皇后和张茂则谋大逆”。这就表明,在他病倒之后,可能发生了一些事情刺激到他,导致他认为曹皇后和张茂则想谋反。

  必须说明的是,如果宋仁宗此时病逝,后果就有可能不堪设想了,因为宋仁宗没有儿子,也没有交代后事。一旦突然病逝,围绕着皇位的争夺,有可能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所幸的是,宋仁宗在位时,宋朝政局还算清明,皇储之间也没什么政治斗争。

  事实上,在宋仁宗病重的这些天里,确实发生了几件事情:

  1宰相文彦博、刘沆、富弼三人借祭祀之事,强迫内副都知史志聪,让他们三人留宿大庆殿(北宋皇宫)。

  2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虞候(非人名,是禁军官名)谋反事件。开封府知府王素前来报告说,有京师禁卫揭发都虞候要作乱,文彦博并没有让王素进宫。刘沆主张逮捕都虞候,文彦博在都指挥使许怀德的担保下,反而把告密的禁卫杀死。

  3富弼曾经与曹皇后取得联系,询问一旦宋仁宗病逝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替富弼和曹皇后搭线联络的人正是张茂则。

  先说第一件事,宋仁宗病重之时,文彦博、刘沆、富弼三人身为宰相,需要密切关注宋仁宗的病情,还需要统筹大局,所以他们要求住大庆殿,虽是违反规定,却也是权宜之计。

宋仁宗是病死的。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扩展资料:

个人经历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仁宗

 宋仁宗赵祯一生无子,这也成了一大憾事跟悲哀。那宋仁宗赵祯传位给谁了宋仁宗死后谁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大宋的皇帝听说宋仁宗死后大宋朝野上下举国痛哭,这是真的吗历史上宋仁宗是的什么病死的下面带大家一起走近那段历史了解一下。

 宋仁宗之后的皇帝是谁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赵曙继承了皇位,成为北宋的第五个皇帝。不过宋英宗赵曙并非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因为历史上宋仁宗一生膝下无子,赵曙也是后来被宋仁宗接到宫里来,当储君培养的。

 赵曙原名赵宗实,改名为赵曙是他在被立为皇太子之后的事情了。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宋太祖赵光义的曾孙子,后来因为宋仁宗始终无法生育,所以才被濮王过继给宋仁宗,成了宋仁宗的养子。

 公元1062年赵曙被立为皇太子,次年宋仁宗在汴梁皇宫病逝,赵曙继承皇位,史称宋英宗。不过历史上宋英宗在位时间很短,仅仅当了五年的皇帝就病逝了。

 历史上宋仁宗怎么死的

 历史上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的盛世明君,但是还鲜有哪个皇帝敢在死后以仁;字作为庙号的,但是宋仁宗赵祯却可以,说他是个仁慈的君王相信也没有人会反驳。在他在位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宋经济繁荣,边境和平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真正达到了一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他是备受百姓认可跟爱戴的守成之君。

 公元1063年54岁的宋仁宗病逝,具体病因不详,因为宋仁宗晚年一直体弱多病,缠绵病榻四年之久,后人猜测他极有可能是中风了。宋仁宗病逝的消息传出之后,据说大宋上下,不管是黄口小儿,乞丐书生,还是妇道人家,都自发的涌到街头,为宋仁宗披麻戴孝,悲恸大哭,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日有余,可见宋仁宗有多受大家的爱戴了。

在我国古代,王侯将相去世之后,都会有一个谥号,来对其一生进行概括,而帝王驾崩之后还会有庙号,这个庙号也是评判一个帝王一生是非功过的标准。其中,“仁”这个庙号是对帝王的一种极高评价,在历史上一共有四位帝王被冠以“仁宗”的庙号,分别是宋仁宗赵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顒琰(yóng yǎn)。

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宋仁宗赵祯真正堪称仁之至也,死后连邻国皇帝都感念其仁,为其建衣冠冢来纪念他。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是宋真宗赵环的第六子,天资聪慧。在其九岁那年就被立为皇太子,13岁就登基为帝,23岁开始亲政,在其执政生涯中,对外致力于追求和平,对内则大力发展经济,其在位期间,是大宋王朝最为富足,政治最清明,百姓生活最好的时代。

宋仁宗继位之初,因为年幼,所以由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一直到皇太后去世之后,赵祯才开始揽大权,所以后世对于宋仁宗的评价,不仅仅是“仁”,还有“孝”,宋仁宗的“孝”也是天下闻名。

宋仁宗亲政之后,并不安于现状,他在年富力强之时重用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能臣良将,对内进行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地兼并现象所带来的百姓生活困顿的后果,并且裁撤冗员,精简官吏,鼓励农商,对宋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宋仁宗在位期间,是宋朝农民起义最少,对外战争最少,百姓生活最富足的年代,这样的成果,宋仁宗功不可没。

其次,宋仁宗的“仁”并不只是表现在他的政事处理上,毕竟作为帝王,有些事情是不用自己去做的,如果事事亲为,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成果,反而会处处掣肘。

所以,宋仁宗对于手下的大臣十分的信任,他给予大臣很高的权利,将权力大幅下放给文官集团,让范仲淹等人放手施为,所以才出现了庆历新政“仁宗盛世”的局面。

宋仁宗的宽容并不仅仅表现在将权力下放大臣,对于身边的人,宋仁宗也表现得极为宽容,包拯曾经因为一件政事和宋仁宗对骂,但是事后,宋仁宗不仅没有追责他,反而还大加褒奖。可以说,宋仁宗时期是整个宋朝君臣关系最为和谐的年代。

根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去世之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去世后,大宋举国哀悼,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为其披麻戴孝,连街头的乞丐都痛哭。当时有一位官员行至剑阁,发现远在川蜀的老百姓都纷纷身披白布为其守丧,由此可见,宋仁宗有多么得人心。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脸色大变,叹息“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之后便嚎啕痛哭,甚至还在辽国给赵祯建了一座衣冠冢以寄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外和平发展,对内鼓励生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仁宗朱高炽,明朝第4位皇帝,是个爷爷不疼爸爸不爱的受气皇帝,好不容易熬了20多年的太子,登上皇位才9个月就死了,而且前一天还好好的处理政务,头一天就病倒,第二天就驾崩了,这未免太快了,直观感觉这是非正常死亡,但《明史》和《仁宗》实录只字不提,以至成为历史之谜,当年多年来,人们对仁宗朱高炽之死有几种说法。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炽画像。

一种说法朱高炽之死是郭贵妃误杀的,郭贵妃想当皇后,在一次酒宴上,向张皇后敬毒酒,张皇后与郭贵妃不对眼,就是不喝,一旁的朱高炽打圆场,抢过酒喝了,结果毒死了,郭贵妃因误毒死皇帝,羞愧之下也殉葬了,此事记载于祝允明的《野记》,这事仔细分析,漏洞百出,郭贵妃就算想害死张皇后,当场献了毒酒,岂不是自己就是凶手,肯定满门抄斩,还当什么皇后,而且郭贵妃是武定侯郭英后人,朱高炽死后,郭氏一族活得好好的,再说明朝殉葬制度,朱元璋定的是太子即位,除了太后和生母,其余妃嫔全部在殉葬之列,郭贵孔殉葬是正常程度,不存在郭贵妃误杀。

朱高炽原配张皇后。

二种说法是朱高炽是被大臣李时勉气死的,《明史·李时勉传》记载,朱高炽死的前几天,李时勉上了一道奏折,说“凉阁中不宜近妃嫔,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实为提醒皇帝不要放纵过欲,在大殿上说这样的话,完全是不给皇帝面子,朱高炽便叫到一边,两人对论,朱高炽气个半死,几天后去逝,死前还说“时勉廷辱我”,当时李时勉已经下了诏狱,儿子朱瞻基登基后,张太后下令严惩,结果是朱瞻基亲审李时勉后,无罪,官复原职,假设先帝是李时勉气死的,那李时勉绝对活不了,可以肯定的是,朱高炽之死与李时勉没有关系。

朱高炽的献陵。

三种说法是误服药服暴亡,朱高炽的身体从小就不好,体弱多病,还非常肥胖,走路都要两个太监给架着,朱棣就曾亲口说世子多病,《明史纪事本末》有“世子多疾”的记载,朱高炽从发病到死亡,虽然突然,但后世做的井井有条,不但诏令太子朱瞻基回北京,还敕令太子即位诏书,可见中间还有回旋的时间,民间史料《病逸漫记》记载“盖阴症也”,意思是朱高炽有阴虚方面的毛病,于是服用了补阳的药物,《明史·孙汝敬传》记载仁宗是“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如果综合这些线索,大概可以理出,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有点阴虚,服用了下面进献的金石丹药,本想补阳,结果药物毒性发作而死。

钦安殿,建于永乐年间,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为皇宫内道教法事场所。

另外,仁宗朱高炽本是性格温和,甚至有点懦弱的皇帝,但查看《仁宗实录》会发现,在他去世前几个月,会常有暴怒、突然发火的现象,前面那个李时勉就因为在朝廷上讲了几句话,就大怒拖下去打,死前嘴里还念叨时勉廷辱我,这些现象很像服用金石丹药的副作用症状,而且朱高炽没有死在自己寝宫,而是死在钦安殿里,这个殿是干嘛的,专门给道士作法事用的,那结果呼之欲出了,朱高炽也有吃丹药的毛病,一天在钦安殿炼丹吃药,毒性发作,暴毙。

对于宋仁宗死后,辽国国君痛哭,我们不要作过多解读,这最多是辽国一种外交姿态,作秀大于真情。何况这故事出现宋代文人笔记,真实性存疑的。

宋仁宗

一、兄弟之国的外交表示

自从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辽国君主是“兄弟”关系。

当初谁为兄,谁为弟,两国还有过争执,因为事关尊严国体。

宋仁宗去世后,北宋会及时通知契丹,契丹也会遣使悼念,这都是正常的外交礼节。

当北宋使臣道辽国告知辽道宗仁宗去世后,辽道宗必须要表现出难过伤心的表情。

宋仁宗剧照

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场面上的礼仪还是要讲究的。

所以辽道宗痛哭流泪,更多的是外交礼仪的需要,若是一味用这个故事来强调宋仁宗的仁那就偏了。

这种外交礼节在现代也是如此,邻国发生灾难,我们要第一时间致电慰问,还要给予支援鼓励。面上的工作总是需要的。

二、这多是文人笔记的记载,真实性存疑的。

宋仁宗病死,辽主痛哭,这在《辽史》、《宋史》中都没有记载。

《辽史》中只有一句话:“三月辛未,宋主祯殂,以侄曙为子嗣位。”

而绘声绘色描写以上故事的多是宋代的文人笔记。

我们知道宋代的文人笔记几乎是海量的,其中有不少记载朝堂逸事是捕风捉影的,当然也有不好时较为可靠的。

按理说只有当时去告哀辽国的使者才是见到辽国皇帝痛哭的,若是如此,使者回来覆灭之后,这样的事应该报备朝廷,记载史册的。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听说”此故事,而记载下来的,作为仁宗之仁感到他国之主的美德而记录下来。

如辽主为仁宗之死痛哭便出自宋人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邵伯温是北宋末年人,这故事完全是他听来的。

宋代文人笔记对宋代前几代君王,大多是歌颂的,记录了很多帝王逸事、或盛德。

这里面的真真假假很难分辨了。

何况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耶律洪基才三十多岁,继位不过八年,他能对宋仁宗有多少真情实感呢?

辽道宗父亲辽兴宗在位时期还逼着宋仁宗增加岁币,达成了庆历增币的事情。

这其实也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对他们的一种回报。

这样的故事作为一种对史料的补充来看待就可以了。

总的来看,辽国皇帝为仁宗之死痛哭,更重要的原因是处于外交礼仪的需要(作秀大于真情),在加上宋代文人的不断的美化加工,这事越发广为人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66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