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功臣被杀被贬,为什么爱惹祸的程咬金就安然无恙?

凌烟阁功臣被杀被贬,为什么爱惹祸的程咬金就安然无恙?,第1张

都说大唐开国不杀功臣,但是我们看一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遭遇,就会发现善始善终者还真不多。仅以“二李战神”也就是李靖和李勣为例,就有一个非善始一个非善终:李靖是以一个待斩囚徒的身份开始为李渊李世民效力,而李勣则是在下葬十五年后,被李世民的媳妇兼儿媳挖了出来,上演了一出令人发指的“大劈棺”。

与另外几位凌烟阁功臣相比,李勣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被掘墓劈棺的时候,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另外三位则是眼见得自己家破人亡的,他们分别是凌烟阁首功之臣赵国公长孙无忌、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

长孙无忌很倒霉,倒霉就倒霉在扶植起了一个扮猪吃老虎的蔫萝卜辣心的唐高宗李治,为了让自己这个亲外甥上位,长孙无忌坑死了很多人,最后连自己也坑死了,外甥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就干掉了亲舅舅:“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许)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不但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就连远房侄子也没跑了:“无忌从父兄安世……安世子祥,……坐与无忌通书见杀。”

至于陈国公侯君集,其下场大家都知道的,仅剩下一个儿子没被杀,这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法外施仁”。但事实上侯君集一直没有承认自己的谋反罪名,临刑前还在喊冤:“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细看之下。侯君集“谋反”一直查无实据,唯一的证人证言来自郧国公张亮,他向李世民密报侯君集有造反言论,但是李世民并不信:“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

郧国公张亮举报侯君集谋反,却没想到不久之后自己也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斩首。侯君集是“斩于四达之衢”,张亮是被“竟斩于市”,开国功臣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李世民这一手“杀鸡儆猴”玩儿得很高明,但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有义儿五百人”是不足以如张亮谋反之罪的,以至于最后也后悔了:“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李道裕因此从他搞工程的将作少匠,升任为刑部侍郎,但是张亮的脑袋却长不回去了。

除了赵国公长孙无忌、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死于非命,还有一些功臣结局也很不妙,李勣被掘墓劈棺、追回赐姓并称徐茂功,魏征的墓碑也被愤怒的李世民推倒,这咱们就不说了,咱们再看看另外身败名裂的三位凌烟阁功臣:莒国公唐俭差点被卫国公李靖坑死——其过程像极了韩信坑死郦食其,韩信当年是自作主张坑得郦食其被投降的齐王煮了,而李靖差点坑死唐俭,是李世民授意的:“(靖揣知其意)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李世民一面派唐俭当接收大员,一面又派李靖进军奇袭,摆明了是要拿唐俭当诱饵。唐俭命大逃了回来,但是却没逃过李世民最终的处罚:“尝托盐州刺史张臣合收其私羊,为御史所劾,以旧恩免罪,贬授光禄大夫。”贬官的罪名居然就是收了别人几只羊,唐俭这官丢得真冤。

按照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的说法,他是很希望功臣们急流勇退的,比如他曾经对郧国公张亮说过:“卿既事佛,何不出家?”张亮没搭茬,宋国公萧瑀却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于是“瑀乃端然自应,请先入道。”后来萧瑀后悔不肯出家,气得李世民亲自下诏责骂萧瑀说话不算数:“自可自否,变于帷扆之所。乖栋梁之大体,岂具瞻之量乎?朕犹隐忍至今,瑀尚全无悛改。宜即去兹朝阙,出牧小藩,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被免官赶出京城不算,萧瑀死后大臣商量着给一个谥号,议定的是美谥“肃”,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同意,最后给了一个近乎谩骂的“贞褊公”。李世民的理由是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

李世民对舅哥长孙无忌很好,但是对叔丈人邳国公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却很刻薄。长孙顺德病得要死了,有人就劝皇帝去探视一下,但是李世民表现得不屑一顾:“顺德无慷慨之节,多儿女之情,今有此疾,何足问也!”其实在此之前长孙顺德被李世民用赐绢数十匹羞辱之后,已经洗心革面变成一个好人了:“及此折节为政,号为明肃。先是,长吏多受百姓馈饷,顺德纠擿,一无所容,称为良牧。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

现在咱们该来说说被吓得十六年闭门不出的尉迟恭,也就是鄂国公尉迟敬德了。尉迟敬德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这十六年,尉迟恭实际是在闭门避祸。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老粗的罪过人,而被他拎着腰刀吓唬的房玄龄杜如晦后来成了李世民一等宠臣,尉迟恭自然也就没啥好日子过了,于是“与执政(房杜长孙无忌)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八年,累迁同州刺史”,直接被赶出了京城,也赶出了大唐决策圈。而真正令尉迟恭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还是李世民红果果的威胁:“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尉迟恭当然不想后悔,因为侯君集张亮身首异处已经够吓人的了,所以尉迟恭只好关起门来吃药,吃了十六年才把自己吃死,这位门神的命也真够硬的。而闭门避祸,也可以算得上是尉迟恭最后的看家本领了——否则他也难逃一死。

那么多功臣或斩获贬而不能善始善终,但是就在尉迟恭被吓得闭门不出的时候, 卢公程知节程老爷子,也就是善使马槊而不是三板斧的程咬金,却混得风生水起,唐高宗李治也拿他没辙——这位李世民的亲家一如既往地嚣张:“长子程处默袭爵卢国公,次子程处亮娶了唐太宗的女儿清河长公主,小儿子称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就连小孙子程伯献,也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中年间当上了左金吾大将军。”

要说犯错,谁也犯不过卢国公程咬金,这位镇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咬金,去征讨突厥贺鲁的时候,在怛笃城大开杀戒:“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发了财却贻误战机放跑了敌人的程咬金自然是要受处分的,但是他收到的处分仅仅是停职几天,连抢掠的财宝也没上缴:“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其实程咬金在“受处分”之前是“普州刺史”,唐高宗李治给程咬金的“处分”实际就是异地做官,照样当他的封疆大吏。这时候让人禁不住心生困惑:那么多凌烟阁功臣被斩被贬,连尉迟恭都被吓得闭门不出,惹祸精程咬金为啥活得那么滋润?

我们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称赞他的英明,然而他的皇位也是从别人的手中抢过来的,为了登上那权力的巅峰,他的手上同样也沾满了鲜血。我们知道李渊膝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能力最为出众,因为李建成是大儿子,所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争夺,他率部平定了唐初的动乱,稳定了局势,被封为了上将军,之后更是被封为秦王。

这一切让李建成有了紧迫感,而他身边的魏征也劝说他尽快除掉李世民。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李建成设下鸿门宴邀请李世民前来赴宴。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喝下毒酒的李世民回到家中只是吐了许多血,但是却没有危及生命。大家纷纷对此事发表了看法。

第一,李建成担心父亲会借此发难。能够当上太子,李建成当然有足够的头脑,他清楚地知道父亲李渊的态度,当爹的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所以,在给李世民的酒杯中下毒时他有意地控制了量,让李世民回到家之后才毒性发作,这样一来就没有证据可以说是他杀了弟弟。然而李世民命大,所中的毒不足以致命,逃过了一劫。

第二,李建成担心二弟的部下会闹事。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手下骁勇善战之辈众多,而且这些人大多手握重兵,最可怕的是他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如果李世民死在太子府上,那绝对会引起将士们的愤怒,再一次爆发内乱,说不定李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第三,李世民故意赴宴,麻痹大哥。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局势也刚稳定下来,李世民身边虽然能人众多,但几乎都是武将,在朝中并没有什么人,所以他同样身处危险之中,每一步都必须要走好。

当时李建成用计把李世民府上的程咬金等人调走,造成了王府的守备空虚,这时候他邀请李世民赴宴实则是阳谋,李世民不去也得去。精明的李世民又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于是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去赴宴,一方面为了降低大哥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为了调兵发动政变拖延时间。

后来,秦王发动政变,将对其有威胁的大哥和四弟都杀死,并且把他们的儿子一并杀死。这样一来,李渊也没有办法再立其他人为太子,不久后就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喝毒酒不死的真正原因并非上述几点,其中的知情人魏征说出了真实情况。在李家兄弟的皇权争斗中,魏征是一直站在李建成一方的,也是他建议李建成尽早动手除掉他二弟,但是李建成念及兄弟情谊迟迟不肯动手,而他邀请李世民赴所谓的鸿门宴,也并没有在酒中下毒。

最后李世民可没有念及情亲,将两个兄弟及其子嗣都赶尽杀绝,免除了后患,看来心不够狠是做不了皇帝的。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是我国古代君臣相合的典范,千年以来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和大臣相知相处的范本。从古到今有很多儒家学者推崇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求皇帝和大臣都以他们为楷模。可是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却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于是很多阴谋论的东西就传了出来,在 历史 学界中沸沸扬扬。有的说是魏征犯颜直谏,常常惹怒李世民,死后遭到迁怒。也有的说是魏征记录了李世民的黑 历史 ,并交给了史官,这让李世民下不来台,所以砸了墓碑发泄愤。

实际从史料上看,上述的两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世民和魏征君臣相合的关系是公认的,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样子,更是在政治利益和理念上经受过考验的。魏征最早是隋唐农民战争时瓦岗军首领李密的谋士,瓦岗军败落后随李密投靠了唐朝,成为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魏征给李建成出了不少主意,一度让李世民非常记恨。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却宽恕了魏征,将其引为自己的心腹。于是在随后十七年的贞观朝中,两人的君臣相合成为美谈。

如果李世民真的是小肚鸡肠的君王,当初就一刀砍了魏征,又何必让魏征折腾自己十七年?有人说李世民是陪着魏征演了十七年的戏,把自己塑造成千古名君。这种说法非常可笑而幼稚,说这话的人多半自己就是小人和伪君子。李世民的千古明君不是演戏演出来的,而是政绩上实实在在的。不论在内政上的贞观之治,还是对外战争中对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国开疆拓土,都是中国 历史 的典范,也是唐朝盛世的开端。他有了这样的文治武功,又何需跟魏征演戏?作为君王,甘心忍受魏征十七年,难道他脑子瓦特了?

从史料上来看,有充足的证明李世民和魏征两人是非常默契的君臣组合。首先从政治派系上看,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几个朝代的政治格局都延续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态势。这种政治格局下,国家的权力和资源是掌控在门阀士族集团之中,而皇族只是门阀集团利益的代言人。以隋朝为例,隋朝朝廷中掌握国家大权的官员都来自于关陇门阀集团,而皇族弘农杨氏本身就是关陇门阀的一份子。同样唐高祖李渊也是来自于关陇门阀集团,他是陇西李氏的分支,所以唐朝建立之初朝廷大权被关陇门阀的各大家族掌控。

可是李世民的利益却不在关陇门阀,而是在与关陇门阀对立的山东门阀。唐朝建立后李渊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于是关陇门阀便围绕李建成建立了权力联系,力捧李建成当唐朝皇帝。而李世民要想和李建成争夺皇权,就必须有其他的门阀集团支持。然后在房玄龄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山东门阀成为李世民的支持者。于是我们看到在隋末农民战争期间,李世民带兵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将自己的势力迁到洛阳,并在当地扎根经营。因此李世民以洛阳为大本营,和长安的李建成进行对峙,开始了争夺皇权的斗争。

李世明的派系里,在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多是来自于山东的将领和大臣,比如房玄龄、秦琼、程咬金等等。在他麾下的关陇集团子弟,如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在自己家族中都是二线子弟,是基本上没机会继承家业的那种。与李世民相对,李建成麾下的重要人物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而且不少与李唐皇室有密切的关系。像魏征这种来自山东的子弟少之又少,而且不是十分受重视。这也使得李建成经常忽略魏征的合理建议,使得自己在与李世民的斗争中受挫。因此从政治派系上看,李世民和魏征都是倾向山东门阀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其次从政治理念上看,李世民是门阀子弟中少有推崇民本主义理念的人。这从他常引用的荀子名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就证明了这个理念。从 历史 来看自三国季汉的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华夏大地就没有了真正的民本主义政权。自魏晋以来,门阀政治大行其道,从曹操开始就利用门阀士族管理国家,形成了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国家利益被门阀士族捆绑,而门阀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也使得政局动荡。于是四百年来政治斗争频繁,短命王朝屡现,没有一个国家达到和超过百年的国祚。

虽然这几百年间,各个朝代的皇帝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但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杨坚被一度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雄主,但他倾向于关陇门阀的政治理念,也为隋朝二世而亡埋下隐患。当时这种以门阀治国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民本主义被认为是老旧过时的理念,受到各大门阀士族的排斥。然而李世民作为门阀子弟,却成为民本主义理念的追逐者,这与 社会 中下层出身的魏征不谋而合。由于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契合,又都是诸葛亮的粉丝,在国家战略上共同语言很多,于是在执政过程中产生了很高的化学反应。

我们看到在贞观年间出现了大量诸葛亮的铁粉,便是以李世民和魏征开始的。在他们的带领下,房玄龄、李靖、李勣等一大批唐朝的名臣将相加入其中,其根本原因便是民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深入人心。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李世民带领贞观朝的重臣们打压门阀士族,扶持寒门子弟,逐渐扭转了门阀政治独霸朝堂的格局。随后唐朝两任皇帝李治、武则天延续这种治国策略,解决了门阀政治对国家的危害,让唐朝成为自汉朝后第二个中华文明的巅峰。可以说,李世民和魏征是相互成就的,是与门阀士族斗争时并肩作战的战友。

李世民的志向是非常高远的,他不只是要解决短命王朝的问题,而是要建立汉朝那种横扫东方大陆的功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忍受魏征这样的犯颜直谏,还要忍受门阀士族集团争权夺利的挑衅,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在整个贞观年间,门阀士族集团从来就没有心甘情愿的放弃垄断朝政的权力。

比如门阀士族搞出了《世族志》,把清河崔氏列为天下第一等,就是想要恢复门阀政治的根基"九品官人制"。又比如长孙无忌等人积极的在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等人之间做文章,就是想要继续门阀推动太子上位的策略,希望新皇帝能恢复门阀政治控制朝廷的格局。

与魏征的犯颜直谏相比,国家的执政道路能否延续,朝廷政局是否稳定,门阀士族是否能够被镇压,这些才是李世民最关心的问题。贞观年间长安城内最大的政治斗争就是围绕太子展开的,最终也引发的李承乾和侯君集的谋反案,产生巨大的政治动荡。而这个案子本身就是关陇门阀集团推动,与李唐皇族进行权力争夺而引发的。实际上在事发之前李世民就有所察觉,只是为了保护儿子,不想轻易废太子,所以才采取了很多温和的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任命病重的魏征为太子太师,全权负责教育李承乾。

魏征活着的时候,朝廷的政局还算平稳,但魏征去世后不久就发生了李承乾和侯君集谋反案。这个案子被人告发,最终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州,侯君集等人被处死,也有很多朝廷大臣牵涉其中,被先后免官。在审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有人汇报侯君集和杜正伦是重要的参与者,而这两人都是魏征推荐的。

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在太子太师期间是否参与了谋反,盛怒之下做出了取消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并砸碎魏征墓碑的举动。实际上这完全是李世明情绪激动下不理智的表现,而魏征也不可能参与到谋反案之中。别说魏征当时已经病重,就是李承乾和侯君集也不敢把这事漏给魏征。

从 历史 的记载来看,很明显是李世明情绪失控才导致的错误,与各种阴谋论没有任何关系。魏征的墓碑虽然被砸了,但魏征仍旧陪葬昭陵,魏叔玉继承的郑国公爵位也没有被废,这说明李世明在情绪平稳后还是明白事理的。

后来李世民伐高句丽回,虽然取得了大胜,但对没有灭掉高句丽感到遗憾,于是叹息道"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然后他又命人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墓碑。这说明他对魏征犯颜直谏,不但没有怨恨,而是非常感激。只有那些蝇营狗苟之辈,才对这样的事实视而不见,他们为了吸人眼球,不顾史实,用阴谋论的腔调来歪曲真实的 历史 事实,不过是被名利趋势的奴隶而已。

大话西游手游第二章水陆大会,大话西游手游剧情攻略由小编给大家提供,这里主要提供大话西游手游第二章水陆大会怎么过,碰到什么难点要和小编说,小编会帮你!

宰相魏征在和唐朝皇帝李世民下棋时,忽然入睡,梦里将那泾河龙王斩杀。醒来后,陛下却忽然驾崩!这等子离奇的事可将魏征急坏了,连忙找来主角前往地府将陛下救回。还阳后的陛下因为在地府里见到了种种苦难,决心做一场水陆大会,超度天下冤魂。水陆大会需要高僧主持,唐朝佛法兴旺,高僧云集,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主角找到了长安慈恩寺的玄奘法师,不料玄奘法师却对自己的身世执念尚深,自身执念未解,如何超度他人玄奘法师的身世究竟有怎样的秘密

第二章:水陆大会

领取人:长安袁天罡(113103)

流程:袁天罡→酒店老板→一等侍卫(杀)→程咬金→魏征:梦魇(杀)→魏征→袁天罡→收集妖怪的魂魄(杀)→袁天罡→马面(杀)→马面→地藏王菩萨(杀)→地藏王菩萨→魏征→李世民→李世民→善财童子(杀)→观音菩萨→袁天罡→玄奘→法明长老→老李→殷温娇→玄奘→东海龙王→殷温娇→刘洪(杀建议组队杀)→玄奘

奖励:经验+师门贡献+金钱

小编有话说:简单来说,由于小编冲级过头到70级,现在到头回来杀第二章,发现好简单。不过相信新手不会跟我一样。因为有了伙伴,所以除了男人不用带猪八戒以外,男鬼不带紫衣仙子,其他角色都把青衣给换了、记住给小伙伴升级。

刘洪这边简单的说一下过法:1要嘛和小编一样,等等级高了再虐他!2要嘛组一个冰人,保证男鬼(紫衣仙子的血法)!3刘洪第5回合貌似会招很多手下,记住了要嘛就前4回合灭了,后面会很棘手

这个问题我来答。

首先要从李渊的态度上来说一下。

关于立谁为太子,李渊也是很犹豫的。

暗地里他征询过很多谋士的意见。

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都是自己的亲儿子,在他登上皇位的过程中这两个儿子都立下不少功劳。

自古便有立嫡长子这个规矩。这个规矩有极大多数人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因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内斗。

这中间还有秘闻,就是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当时李渊悄悄的答应过李世民,等他登上皇位会立李世民为太子。

纠结了大概差不多两年吧,李渊天天吃不好睡不好,干脆心一横,昧着良心让老大李建成当了太子。

李世民心里憋屈啊!

说李渊你明明答应得好好,为啥就反悔了?

李建成当了太子后,因为忌惮李世民,于是处处难为李世民,想着法的削弱李世民的实力。

后来,李世民终于受不了,他不反抗就只能走向绝路。于是就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李建成。逼宫李渊退位。

李渊也没办法,谁让他食言而肥了呢?

于是,下召退位,当了太上皇。

李家背景

唐高祖李渊原本是大半鲜卑血统的北朝勋旧,跟鲜卑的北周皇室还有亲戚关系。一家子都是武夫,成年男子甚至女子都弓马娴熟,领兵打仗,不在话下。

李渊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和李元霸,都是原配夫人所生。也就是说,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三人也都随父起事,个个独挡一面,能征善战。后世小说家以及部分史家,把唐朝建立的功劳都归在李世民名下,显然是对胜利者拍的马屁。

二者反目

1反目前

李渊建立唐朝,承袭的是隋朝的制度,明显是学汉人的。这没办法,即使是北齐和北周,也得学汉人,原来胡人的制度不适合统治广袤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中,预立太子,就是一种标准的汉人制度。只是,李渊家族鲜卑风习仍在,即使是一奶同胞,在争权力方面,都不会客气。

尽管李建成也能打仗,也有功业,但成为储君,主要还是因为他是长子。这点,在鲜卑人那里其实是不合适的。在草原上,不管可汗有多少儿子,想要争大位,必须得斗,哪怕斗得你死我活,刀刀见血,也得斗出来。不能像汉人那样,按照所谓的礼制,走程序登大位。

李渊诸子之中,元霸早死,真正的竞争者,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而李元吉则站在李建成一边。个个都是开府的战将,两大集团,各自有一堆文臣武将,也合法拥有军队。这样两个集团,撕破脸皮,厮杀起来,是早晚的事儿。汉人惯常的那种兄弟情义,即便是有,也不耽误他们互相厮杀。

2反目始

其实,在平日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李建成集团,他不仅得到李元吉的相助,而且老爹李渊也是向着他的。李渊宫里众多得宠的嫔妃,也多半向着李建成说话,有意无意,给李世民下蛆。倒是未必像正史上讲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跟这些嫔妃有一腿。而是他们善于处事,比较会讨这些宠妃的欢心。

为什么反目

如果不发生变故,那么,等老皇帝一死,继位者一定是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即使是向着胜利者的正史,也没说出什么李建成的恶行,看来,即使是他做皇帝,也不见得会很差。

所以,摆在李世民和他集团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如果不想等死的话,那就得冒险一搏。反过来,时间在李建成与李元吉一边,所以,他们反倒不着急 。

反目后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集团冒险一搏的产物。原本是正常的朝会,但在大家必经之地的玄武门,李世民早早就收抚了守卫,换上了他的人,然后伏兵门内,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此二人,将他们杀掉,等到二人的护卫部队反应过来,大门已经关闭,东宫的护卫仓促发动进攻,打了很久,但攻不下城门。后面李世民的兵又包抄过来,李建成集团只能归于失败。于是,大局遂定。也许正因为李建成集团的优势地位,使得他们疏于防范,万万没有想到会在上朝的路上遭遇埋伏,才遭此暗算的。

到了这步田地,李渊能有什么办法呢。李世民已经派他的大将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带兵“护卫”他来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让位,自己做太上皇去了。当年他们的祖先在草原上,就是这样争大位的。君不见,匈奴的冒顿单于是怎么夺得大位的,鸣镝所向,万箭齐发,把他老爹射成了刺猬。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一家子人都被杀掉,几个儿子,一个都没活的。李元吉漂亮的媳妇,还被李世民抢去自己享用了。说起来,这也是鲜卑的传统,失败者男丁都得死,而女子,则作为战利品归了胜利者。

在当时,李世民并没有担心这种弑兄杀弟的恶行,会有什么不良的反应。可是,随着唐朝汉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这个怎么也抹不干净的糗事,倒成了唐朝史家的一块心病,按照儒家伦理,怎么说都说不圆。

反目结束

其实,对于封建时代的老百姓来讲,只要上台的人干得还不错,他们才不管他到底是采取什么手段夺的位呢。反正古代王朝的天下,都是打出来的,谁打下,坐住了,就是谁的。

两大集团,各自有一堆文臣武将,也合法拥有军队。这样两个集团,撕破脸皮,厮杀起来,是早晚的事儿。汉人惯常的那种兄弟情义,即便是有,也不耽误他们互相厮杀。

李渊后面纳了很多美女,生了很多娃,所以李世民的兄弟有22个。

这里的兄弟,应该指的是早期3个同母兄弟,李渊三子李玄霸虽然很聪明,但是挂得早,16岁就OVER了,3年后他老爹才起兵造反。

所以,李世民的夺嫡大战对手,就是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因为李世民有改 历史 书的恶迹,真实情况已经难以分辨,这里我们以《资治通鉴》的记载为主。

李世民兄弟和杨广兄弟的遭遇如出一辙,但李世民就强在他是战神,是真有能耐的;

但就是太有能耐了,使得大哥李建成始终没有安全感,兄弟反目是早晚的事情。

一,李世民是有大志向的人

李世民14岁就结婚了,16岁就在部队里混,还救过隋炀帝,17岁跟着老爹李渊四处打仗,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世家贵公子。

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让李世民早就烦了杨广的统治,时不时就撺掇着老爹起兵。

但是李渊磨磨蹭蹭的,于是李世民就让人把晋阳宫的侍女拉来陪李渊过夜,这要是传出去就是得砍头,李渊相当于被李世民推上了谋反的车。

等看到长子李建成安全回家,李渊不得不起兵。

那年李世民只有18岁,猛劲和霍去病差不多,整天就想着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业。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为了成为太子,早早就开始养人。

尉迟敬德、程咬金、杜如晦、房玄龄、秦琼这些名垂千古的名将名士都在他的秦王府帐下。

二,李世民能力非常大

此后,在老爹麾下征战四方。老爹称王后,李世民独当一面,更是如鱼得水,整个华北战场几乎都是他扫平的。

最重要的一次战役,虎牢关之战,一举撸掉了华北两大军事集团:河南王思聪和河北窦建德。

李渊对李世民的依赖有多重?

打刘黑闼(ta)就能展示,当时李世民功劳已经赏到不知道赏什么了,李渊也觉得该把更多机会给别人了。

刘黑闼仅用半年就占据了窦建德原本的底盘,一旦没控制好,长安的安全就不好。

李渊先后派出了李神通、李世绩相继被打败,唐朝政府岌岌可危,不得已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李世民。

一个月后,刘黑闼兵败逃亡突厥。

三,老爹李渊也得背锅

也正是对李世民依赖太深,李渊就经常对李世民说:活干好了就封你做太子。

李世民每次把活干完了,李渊又当做啥事没发生过。

李渊给了李世民不该有的希望,所以儿子相残,李渊也得背锅。

其实,李渊这时候应该看出来了。李世民雄才大略,李建成宽仁温厚,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就是最后李建成顺利继承皇位,对功高震主的李世民也是hold不住的,hold的最终下场就是“诬以谋反”。

这些未来,李渊应该很早就能看在眼里了。

他也早就有把太子给李世民的想法,但就是人太婆妈了,反反复复,最后酿成悲剧。

四,李建成的反击

1)建功立威

这时候李建成、李元吉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

几个月后,刘黑闼又借着突厥兵杀回来了。

魏征告诉李建成,赶紧建功立威吧,李建成出兵才灭了刘黑闼,但这次“拯救”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2)下黑手

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吹耳边风。

李建成和李元吉收买了李渊身边的一群妃子,让她们经常在李渊耳边吹李世民的黑料

李建成曾经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喝完大吐血,差点死去;

3)杨文干事件

李建成给杨文干送军械,在外面避暑的李渊得知太子谋反,吓得令李世民前去平叛,许诺回来后就给他太子,李渊当时吓得晚上都不敢睡。但李世民一出发,杨文干首先就被自己人给秒了,轻松解决。

回长安后,李渊也没给李世民太子,也没怎么惩罚,因为这场谋反变成了:兄弟不和。

这个事件就比较有争议了,有人说是李世民故意栽赃,但史料记载不清,听说此后李渊就不信任李世民了。

总而言之,这件事就是把兄弟不和已经摆到台面上了,这个时候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2年。两年时间李渊无所作为,玄武门当天还想着调解。

4)剪除左右臂膀

这一点可以想象琅琊榜林殊哥哥的策略,李建成当时就是这么干的。

先是收买李世民的贴身大将尉迟敬德,还有秦琼、程咬金等人,但没成功;

接着就把杜如晦、房玄龄这些谋士先后调到地方上任职;

5)夺走兵权

公元626年,突厥再犯边境,李建成向老爹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带兵出征抗敌,并且要求把秦王府的秦琼、程咬金等等大将配给李元吉。

这时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自己的左膀右臂被剪掉,兵权被夺,李世民以后还有什么好日子?

于是在长孙无忌、宰相陈叔达、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支持下,李世民在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向老爹说大哥和四弟打算在昆明湖阴他,李渊说你不要急,7月2日两边的人来宫里聊天,我给你们调停。

于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兵力,7月2日,震惊唐朝巨变发生了。

李世民一箭结果了大哥,四弟李元吉被尉迟敬德结果,然后控制老爹李渊,然后控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

最后,李渊退位。

李建成、李元吉的孩子全部被屠,李渊无能为力。

位置就那么一个,大家都想坐。

能力强功劳大的不是法律规定的继承人,心中肯定不服。

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能力不及老二,心中必定猜忌。

他们不是个人私仇,是你死我活的权利之争。

一代雄主、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与 历史 上杀害手足、至亲反目、兄弟相残的帝王一样。为皇权斗争最终与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反目成仇,为自保为皇位最终变成了你死我活,上演了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兄弟反目成仇,原因被学者找了24年,是为夺权?专家:错!大家都应该知道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吧?当年李渊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起兵反隋,并一举灭了隋朝,其后在长安建都,李渊当年起兵之时曾许诺李世民,如果能够顺利称帝,就会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但是当成功称帝之后,李渊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他还是认为应该顺应 历史 上长幼有别,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样就为以后的兄弟相残埋下了伏笔。

因为李世民相比李建成,不论是战功还是民心,李世民都比李建成要强,这就造成了实力上李世民强,但是地位上李建成高的局面,李世民自然是不服气。

而且两边也是相互较劲,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功高震主,自己一人不是他的对手,就联合四弟李元霸一块排挤李世民,再加上李渊的偏袒,一开始李建成这边是占据上风的,但是李世民肯定不是省油的灯,他心里清楚自己不是嫡长子,地位上肯定没办法和李建成比,而且李渊也是偏心李建成,但是他可以从别的方面从长计议,李世民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私下里刻苦学习,广交朋友,暗暗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时李世民最为聪明的就是牢牢掌握着兵权,而且广施仁政,对手下的兵将非常好,从而拉拢了人心。

当然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方面他占领着太子的身份,从道德上就压制着李世民,而且有着父皇的偏袒,常年把持着朝政,朝中的一些大臣也都普遍站边李建成,而且说起战功,在随着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那么英勇善战,但也是立下了很多功劳,如果非要强行比较,那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战功方面也是至少三七开,并且李建成为了加大手上的胜算,还拉拢了四弟李元吉的势力,保证他站自己这一边,大家都知道李元霸空有一身武力,但却对争权夺势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轮也轮不到他,由此分析看来,如果李建成和李世民正面冲突的话,谁输谁赢还真的说不好。

而且李建成连同李元霸步步紧逼,先是屡屡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说李世民手握兵权,屡屡有篡位的野心,导致李渊也开始猜疑李世民,其后李建成假意邀请李世民来喝酒,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吐了好多血但是命大没有死。

李世民也采取反制手段,在李建成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最后听说李建成建议李渊令李元霸为大将军统领李世民手下的兵将,躲了李世民的兵权,如果李世民一旦兵权被躲,基本上和死了没什么区别,于是李世民思索在三,决定先下手为强,和手下的心腹商量后决定采取召李建成入宫但在半道埋伏伏兵杀之的手段将李建成等人拿下,于是就发生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及李元霸均被杀。李世民手握兵权而李渊又只剩下这一个儿子,最后不得不让位给李世民。

其实中间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李世民生怕手下人不敢对太子李建成下手,特意安排了手下最信任的心腹尉迟恭来进行射杀李建成的任务,但是最后尉迟恭还是掉了链子,不敢先下手射杀,最终还是李世民亲手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李建成当场毙命,然后尉迟恭才下手射死了李元吉,最后李世民玄武门夺权的 历史 真相被相关学者就这样发现了,一场夺权之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是名垂青史的明君贤相,一个度量宽宏、善于纳谏,一个忠心事主、不畏风险,两人演绎出了一段相得益彰的君臣佳话,在“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从前到后细细捋捋两人的关系,感觉还是挺复杂的。

唐太宗李世民

敌我对立关系。魏征早先不是李世民的手下,反而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富有谋略的魏征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及早动手,铲除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一党被剿灭,魏征也被抓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责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的兄弟之情,魏征毫不畏惧地说:“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怎么会有今日的灾祸!”李世民对他的品行、气节和能力都很欣赏,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好言好语地劝说开导他,让他为朝廷效力,从此魏征就成为唐太宗身边的重要人物。

唐朝谏议大夫、侍中魏征

明君诤臣关系。李世民当皇帝后,魏征先后担任过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等官职,每个岗位都干得勤勉敬业,政绩突出,但他最出名的还是敢于进谏。史书记载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200多件事,数十万言。像他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一下子就指出了皇帝10个方面的过失,而且言辞激烈、态度刚硬。好在李世民度量大如海,虽然有时也很生气,但最后想明白了、消气了,还是会接受魏征的正确意见。正是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这样一批名臣辅佐,李世民才能开创一代盛世。

互为成全关系。对于李世民来说,有了魏征这样一个耿直敢言、批评皇帝不留丝毫情面的大臣,就更加凸显了自己从善如流的气量、胸怀,要的就是“我比其他帝王强”的效果。对于魏征来说,有李世民这样一个气量如海、从善如流的皇帝,他的刚正、敢言才有用武之地。换做别的皇帝,他早就被“咔嚓”了,哪还来的千古君臣佳话。而且李世民越贤明,越说明魏征当年弃暗投明的正确性。这一点好像能为他一生换过五个主人做出些解释。

衡山公主

反目成仇关系。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很伤心,五天没有举行朝会。可是没过多久,李世民却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让人把魏征的墓碑推倒并砸毁,并且解除了自己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李世民这么大变脸,主要是因为魏征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和大臣杜正伦、侯君集卷入了谋反事件。而魏征是太子的老师,杜正伦、侯君集是魏征大力举荐的人,李世民觉得魏征有结党营私的行径。恰好这时还有人举报魏征生前给皇帝写的谏文奏章都给朝廷史官看过,这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是在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这些事一叠加,盛怒之下的李世民才有了捣毁魏征墓碑的命令。

好在李世民是个英明之主,后来出征高丽不太如意,又念起魏征的好来,派人重新给他立了墓碑。

李世民兄弟的斗争。要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太平盛世,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政治统治清正廉明,虚心听取谏言,提拔重用贤才。司马光评价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由此可见,李世民有着做皇帝的能力。不过,在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的这一过程中却是充满艰辛的。众所周知,历代皇帝宝座都是由太子继承的,太子则通常是皇帝的嫡长子。李世民虽为嫡子,但却不是长子,所以最开始的太子之位不是他的,而是他哥哥李建成的。

李世民要想继承未来皇帝的位子就必须从他哥哥手中夺得太子之位。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当然也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想要拥有的,他的哥哥同样想要。李世民争夺皇权,除了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天下,也是为了与他征战沙场的兄弟们。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必须赢得最高的权利。所以两兄弟之间再不顾手足之情,为争夺权利地位互相残杀。皇子间的关系当然要比寻常人家兄弟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很多,历来许多皇室反目成仇的现象比比皆是。李世民有政治野心,与他的哥哥争夺政权的硝烟迟早会升起,因此前期要做好一切准备,以便在争夺大战中一举取得胜利。目前,李世民的优势在于战功赫赫,其一直在外征战四方,为巩固唐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军功,让他的父亲开始处处提防自己,李世民的行动就必须步步为营。在积极进攻拿下军工的同时,李世民也悄悄地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重用对自己有利的人,培养一些军事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和李世民相比,在军工方面就会相差巨大,且自古以来,功劳更大的人就应该获得更大的地位,这是天下人都认同的道理。李建成也会在他弟弟的赫赫军功面前如坐针毡,只得采取一些措施捍卫自己的地位。在太子李建成正发愁的时刻,一个可以采取措施的机会来了。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夏季,皇帝李渊要上山去休养,并带上了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俩一起上了山,把李建成留守在了京城长安。

这下没有了父皇和弟弟的监视,李建成就可以做一些准备。他派了两个官员给在外任地方都督的杨文干送去一批军用物资。杨文干是受李建成提拔的官员,深受他的信任。在当时要是运送军用物资就必须经过兵部的审批,兵部在审核过程中会将情况上报给皇帝,皇帝最终都会知道物资的流向。如果不经过兵部私自押运军用物资就是违反唐朝法律的。而如今,皇帝上山休养,京城是太子在打理。运送物资的事不留足迹地进行着,就在太子以为成功办成此事的时候,事情却不尽如人意,那两个运送物资的官员竟然上山告发太子要谋反。这事东窗事发,皇帝惊讶之余紧急召太子上山询问。

诏书传到李建成了那儿,他没想到自己的亲信会叛变,而眼下的情形,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坐实谋反,立刻起兵进攻京城;二是上山向自己的父皇解释自己没有谋反,运送物资只是支援前线部队。太子若是选择第一条路还为 时尚 早,自方军队的力量还不能和皇帝的军队抗争,特别是李世民拥有那么多的军事人才,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微乎其微,因此,太子不得不上山向皇帝证明自己没有想要造反。上山之后,皇帝质问他是否要谋反,太子声情并茂地向皇帝证明自己绝对没有谋反之心。皇帝还是不太放心,就让管理物资的官员宇文颖去召唤杨文干。宇文颖在和杨文干交涉过程中,杨文干就真的拉起了造反的横幅,与朝廷对立。杨文干的造反就相当于宣告了太子谋反的罪状成立。整个事件到现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帝在杨文干造反起兵事件发展严重后传召李世民,并对他说:只要他能够镇压杨文干,就把太子之位让给他坐。李世民自然是非常高兴,自己不费摧毁之力就得到了这等好机会。

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打败杨文干自然是不在话下,但还没等到李世民打败杨文干,杨文干就被其部下所杀。就这样,平定杨文干叛乱的任务就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之后李世民凯旋而归,等待他的父皇兑现诺言。不过,没想到的是他的父皇居然反悔了。李渊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太子的亲信之所以叛变,是因为受到了李世民部下的威胁。而且当初派去找杨文干的官员宇文颖向来与李世民交好,可想而知,是宇文颖激发了杨文干的造反之心。知道真相后的李渊,对他的两个儿子很是失望。像是砍掉各自的枝桠一样,李渊流放了他们兄弟俩各自的几个亲信,他们的势力都有所损失。

这是两兄弟的争夺大战第一次被放到明面上,从前私下的争斗从此刻起也会变得更加强烈。这一事件表面上与李世民毫无关系,实际上他才是整一事件的最大幕后黑手。充分体现李世民城府之深,是个顾全大局之人。此后,皇帝李渊不会眼看着兄弟俩就这样反目成仇,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于他们兄弟俩此后也会多加注意,太子和李世民想要加快步伐行动将会变得更加困难。虽说在杨文干事件中李世民取代太子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并且自身也有损失,但是他结交广大朝廷中官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是因为宇文颖与李世民素来交好,是李世民队伍一方的人,所以他对杨文干说了些什么才会激起杨文干起兵谋反,从而坐实太子谋反的罪名。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都在此事件中损失了几位得力助手,不过处于优势地位的还是李世民,他与各个地方建立的

唐建立后,李世民功绩太大了,李渊就是直接把皇位给李世民也不过分,但皇位只有一个,当时不光是李建成怕他,李渊也怕,反正在他们面前就两条路,要么老老实实立李世民为太子,要么就联合起来一起搞他。所以兄弟反目是大概率的事。

兄弟情义与权力皇位面前,大多数人会选哪个其实大家都很清楚。

秦王李世民长年东征西讨,手下能人异士无数,势力日趋庞大,羽翼日趋丰满,大有功高盖主之势。太子李建成常年久坐深宫,对秦王劳苦功高,记在心里,看在眼里,如芒刺在背,越发感到担忧,一来二往,自然就形成了两股势力,在争夺皇位的路上,最终秦王战胜了太子。

导读: 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

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但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

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其次,变形的是他的战斗力。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这“内军骠骑”分为4支分队,要统领这些猛士,自身本领得过硬,程咬金就是这4支分队的统领之一。

老程战斗力如何史书有载,瓦岗军有一次和王世充作战,程咬金的战友裴行俨不慎中箭落马,敌人纷纷围将上来,正在危急时刻,程咬金驱马冲入重围,杀倒一片敌军,杀得“世充军披靡”,老程将裴行俨抱在马上突围,结果自己的手臂被敌人长矛刺穿,程咬金奋起神威,将敌人长矛折断,又将刺他的敌人杀死,然后带着负伤的战友成功突围。瞧瞧,这可不是三板斧的战斗力所能解决的。

还有被变形的是程咬金的身份。在演义里,程咬金稀里糊涂当上了瓦岗寨的寨主,还是大魔国的皇帝,这个不靠谱,瓦岗寨的寨主先是翟让,后来是李密,没老程什么事。程咬金只是瓦岗寨的一员大将而已,跟秦叔宝的地位差不多。

程咬金的寿命也变形了,在演义里,他老人家活了120岁,一直活到薛刚反唐,武则天垮台。这个当成童话听就可以了,其实老程的真实寿命是77岁,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2月26日)。在历代名将中,程咬金的寿命算很长了,换在今天,也没有低于平均寿命。

最后,程咬金变形的还有名字。在正史里,老程的本名是咬金,但常用名是知节,这个名字比咬金有水平。

当然,没有变形的是程咬金的智慧,他能审时度势,带着秦叔宝离开王世充这个不靠谱的老板,投奔李世民,史书和演义都有记载,不再重复。

唐朝凌烟阁24功臣 程咬金排第十九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一说起瓦岗寨,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它是小说《隋唐英雄传》里面瓦岗寨起义的地点。而在瓦岗寨里面也是有众多的英雄好汉的,其中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程咬金。然而在瓦岗寨的众多英雄当中,程咬金并不能算是最厉害,也不能算是名声最高的一个,但是为何最终他却能当上皇帝呢?历史上的程咬金真的当过皇帝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小说中的程咬金

程咬金,又名程知节,是历史上有名的福将,曾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唐建立之后,又被唐太宗钦定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可谓是大唐的功勋重臣。

那程咬金在投唐之前,到底有没有做过皇帝呢?在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程咬金在瓦岗寨之时,的确做过三年的皇帝,号称混世魔王。

瓦岗寨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武有尤俊达、王伯当、秦叔宝等等,文有徐茂公(李勣)、魏征等人,为何大家却让能力、威望都不突出的程咬金做了皇帝?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经过。

2程咬金是怎么当皇帝的

话说程咬金贩私盐、劫王杠、反山东,跟随一众英雄好汉,杀退了隋朝派驻瓦岗寨的官军,夺了瓦岗寨。众好汉进了瓦岗,大摆筵席,庆祝胜利。大家喝酒、吃肉、聊天,好不热闹。

正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高兴之时,只听得轰隆隆的一声震天巨响,大家都吃了一惊。马上有人来报,说是教军场中的演武厅之后,出现了一个大地穴。程咬金一看,怂了,说下面一定是地狱,进不得。

徐茂公就让人取来一只黑狗和一只公鸡,用几丈长的绳索绑住了放了进去。然后说,如果鸡犬不见了,那就是妖穴;如果还在,就是神穴。结果,过了一会,拽上来一看,鸡犬皆在,就是冻坏了。

程咬金一看,又怂了,这是个寒冰地狱,我们还是赶快走开吧,不小心跌下去会被冻死了。

徐茂公却坚持说是神穴,派个兄弟下去一探便知。然后,徐茂公写了三十七个纸阄,其中只有一个写着去,谁抽到了谁下去。

这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程咬金抓到了去的纸阄呀。三十六对一,程咬金黑着脸扯过来最初拉他造反的尤俊达,开始交代后事,什么要替他照顾老娘之类的,说了一大堆。

瓦岗寨这么多能人,为何会让能力威望都不行的程咬金当皇帝?

不过,尤俊达似乎胸有成竹,说:你下去,包你无事。

程咬金无奈,坐在一个大箩筐中,带着自己的宣花大板斧,进了地穴。程咬金进入地穴之后,劈开了一道石门,过了一座石桥,走到了三间大殿之中。只见殿中间摆着一顶冲天翅的金琰璞头,一件杏黄龙袍,一条碧玉带,一双无忧履。程咬金不管三七二十一,全穿戴到了身上,还正合身。然后,又将装有一块玄圭和一张字条的石盒抱起,通过之前的箩筐返回了地面。

大家一看程咬金的打扮,非常稀奇,程咬金就讲了经过。徐茂公接过石盒,拿起纸条一看,上写:程咬金举义集兵,为三年混世魔王,扰乱天下。

自己要做皇帝了,程咬金一听,很是高兴。但是,徐茂公怕众人不服,说我们将帅旗放下,大家一个一个去拜。哪个拜了之后,帅旗自己升起,就推哪个为主。自然了,除了程咬金,没人能将帅旗拜起。

3历史上程咬金真的当过皇帝吗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程咬金做皇帝,纯粹是徐茂公、尤俊达、魏征、秦琼等几个核心人物的安排。小说中的程咬金,运气好,但是,没有什么心机。让其他人做瓦岗之主,恐怕会有倾轧夺权之事,会自相残杀。而让程咬金做,天天就知道吃饭、喝酒、抱美人,再加上非常听徐茂公等人的话,不会出什么乱子。因此,徐茂公借天命,将程咬金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而在三年之后,魏国公李密反隋,被众瓦岗英雄所救。程咬金也厌倦了当皇帝,天天要早起,行动不自由的受约束的生活,主动退位让贤。这才有了李密接掌瓦岗寨的故事。

当然,这件事只发生在小说中,历史上并没有实际发生。程咬金最初,在家乡组织壮丁,保卫乡邻不受盗匪骚扰。隋末大乱之后,李密为了夺瓦岗寨原寨主翟让的位子,招募了很多义军加入瓦岗,其中就包括程咬金。

瓦岗寨这么多能人,为何会让能力威望都不行的程咬金当皇帝?

李密接替翟让,成为瓦岗之主后,程咬金也成了李密嫡系的四骠骑之一,即四支数千人的精锐骑兵,深得李密信任。李密死后,程咬金先投王世充,再投李世民。直到李唐统一天下,程咬金成了开国功臣,知道高宗时期,程咬金还带兵讨伐西突厥。最后,因为年老,程咬金辞官在家,并在家中去世。

所以,历史上的程咬金并没有做过皇帝,更没有称过什么混世魔王,这一切仅仅是小说家言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68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