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四 一封信

读《文心》四 一封信,第1张

今日读《文心》的第四节——一封信,两个孩子经过反复讨论及父亲/姨父的指点,共同完成了中学第一次作文——一封清楚明白且有活泼趣味的信。

读到文中“枚叔指出两中学生作文中逻辑上的错误”时,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007不写就出局的写作七课以及笑来老师培训营的课程。事实上,目前《文心》中写到的这些写作相关的知识,007不写就出局的写作七课以及笑来老师培训营的课程都有反复强调。瞬间有放下《文心》,立刻重新学习写作七课及培训营课程的冲动。

还好,我忍住了心中的这股激流,继续往下读,得到警醒: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切不可好高骛远,须得“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才好。

暗暗下决心,无论如何,先读完《文心》。

描写两个中学生学习专注的精彩句子:

✨他们的心思很专一,淡青色的月光充满庭心,有好几种秋虫在那里叫,在他们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

乐华和大文就站在枚叔的身边,两人的眼光跟着枚叔的眼光在纸面忽上忽下,好像唯恐有什么错误漏了网,不曾被发觉出来似的。

描写写作技巧的精彩句子:

✨他们先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然后互相批评,这几句是不用说的,那几句是可以归并到哪里的。批评过后,再商量哪一段应该在前,哪一段应该在后。

✨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是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这须得在平日养成习惯,每逢开口说话绝不乱用一个承接的、转折的词儿,一定要辨别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拣那适当的词儿来用:这样,作文的时候自然不会用错了。

✨写信时应该有深切地表达情感的语句;这封信的第一节和末了两节里有这类的语句,但是都淡淡的,说不上深切。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

✨你们有这一些意思要告诉李先生,现在把它写在纸上了,为什么不寄出呢?我刚才说你们表达情感不充分,这是深一层的责备。依一般说,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这章说的是乐华和大文两人共同作文给他们小学的李先生写了一封信,然后拿给乐华的爸爸枚叔看,枚叔指出了他们信中的两个不足,这两点对我也有启发的。

01

慎用转折词。

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两个人争执半天,最后才发现他们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前言不搭后语”。

02

表达情感不充分

枚叔说:“这不是多想就可以成功的,也不全关于学力。”

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自如的表达情感,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不断的进行训练,积累写作的经验。

03

我觉得新鲜的还有一点:共同作文。

两人或全年级的同学合作一篇文章,叫共同作文。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不知道其中的滋味,但看到乐华和大文共同作文给小学李先生写信,文中描述的很是美好。

个人理解:这段实际上也教授了简易作文法。

1、“先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这和我们的限时写作很相像,先勇敢的写,不要有完美主义。

2、“然后相互批评,这几句是不用说的,那几句是可以归并到哪里的。”写出来之后就是修改了,好的词句保留,不妥的就删改,遣词造句,细心打磨。

3、“批评过后,再商量哪一段应该在前,哪一段应该在后”。这就是文章框架结构的调整。好的文章逻辑是很清晰的,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利。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

各科都能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不只是书上,生活、每一处都能学到新知。

社会的无字书,更值一读

句调流畅,句式就要富有变化。

谁都知道的东西不要说,一个暗示表示。

引用出新料,学了会用是王道。

能用到的都可以摘录分析,好结尾,好开头,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可以收藏分析,引发见解,有思考的都可以简短有力的记录下,琐易不耐看。

运用修辞,将感觉能有力的表达。

一篇文章,一个组织,每个零件各司其职。

一旦写文章,要成一串意思,都得有组织。

发表出来的才算健全的个体,读者满意,作者心意表达的快意。

不提前组织语言,怀着一腔杂乱的情感发表,前不搭后,作者没表达好自己的意思,懊悔着;读者无语的吐槽,这一团乱麻的东西。

不必按特定的公式组织文章,有生活的经验已足够。

‘秩序、联络、统一’。组织有序,前后文意思连贯,全文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无组织的意念,从一开始就败了。被公式据着,不能自然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要有组织,有队形,把写文当做生活中间的一个的项目,别玩游戏似的。

不绝的回问自己为说什么写了这篇文,确定中心主旨;灵感从何而来,组织材料的先后;所选契合材料,不强加。

举例子更有说服力,平时积累。

记叙时如何记录一幅画,选物、布局、技巧确认中心;从哪看到,是开头结尾;哪个最受注意,确认次第。

叙事时,经过确认次第,哪些经过不重要可略,重要的决定位置,次要的可分类合并。

所说明的是什么?所主张的是什么?例证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反衬的例证是什么?旁及的论据是什么?把什么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

有想说的,首要组织,内容充实。

先读哲学原书,再读哲学史。知道哲学是什么样子,看历史才能对应。学数学也是,先做题熟悉步骤,听课联想理解定理。

对一个人了解到的不深,无法写传记,但要说想法,可用各种人的事,举例运用。

历史离不开作品,学习离不开练习。

学习各科是相同的,学习本就是相通的,方法联系,共同进步。

写作分为“应用之作”“习作”“创作”,生活,练习,想法灵活运用的作品。

习作是练习(毕生),应用之作是应付(时短),创作是真作品(自由发挥)。

创作全是自己的事,忠于创作,就是忠于自己。

创作是情感、是真实的世界,有声的画,每个人心底不同的美。是热爱,是放不下的情怀。

创作的新鲜就是生命的灵现,摹仿套袭是没生命的东西,自己能判断。新生儿的诞生乃世间最美好的事,有生命就有感动;一点一滴交汇成自我,

善于发现的眼,平凡中知新意。

一闪而过的念想,定为题材,处处留心,现在能不出门看世界,收集丰富,打成一片,生命完整地出现。果子熟了,才能吃。

好题材需预备硬手腕,出作品前练手段。

习作是法则的运用,各式各样用方法去练,一点一滴随时间去积累。简要明了写心得,安插合理写短篇,读书观到的意义好在哪,**好在哪写推荐,找到现实意义,做语录摘抄,不要总是我觉得,没有事实依据谁信你。要议论某个题材,积累的多了,东西自然就出来了,急不得。

习作功夫深,应付成流水,创作乃迸发。

写文章要文从字顺,熟悉法则,自己定的都算,得有章法。

鉴赏文章也是学习,一个题材,我会怎么写,他怎就写的这么好,这才有了多读的用处。

对于句中的一个字这样问,对于一句的构造和说法这样问,对于句与句的关系这样问,对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这样问。

读能比较出好在哪,我写不出的别人写出来了,这叫学习。

读文的趣味在于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才晓得他说话的心思。写议论文也一样,你要告诉别人你了解的,才能让人看到产生共鸣。

鉴赏要想象力,充足才能感同身受。

看得出哪坏,才防得住哪不坏。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文,世间少有,大部分有问题,才是普遍,因此才有提升,有进步。

每一科都要学,学了就要与生活联系,不然还是没用。

文学遗产看精神,表现手法,每处都是不同的。

无论何事,需得能与生活打成一片。

这一章是讲我们在说话作文时,如果不清楚某个词的确切意义,就得翻查工具书或询问旁人,这样读书才“不致含糊,不致含糊,说话作文不致词不达意,不致指鹿为马”。

我们这个时代对词的运用已经有了很大的宽容度。不但改变了某些词的原意,如“打酱油”,“同志”,“备胎”等等,还创造了很多网络新词,如“不明觉厉”,“单身狗”,“小鲜肉”等等。这些词在某些场合应用广泛,用起来能起到吐槽,逗乐,或调节气氛的作用,但是在严肃场合,还是得用正式规范的词。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戏剧随着时代不同而发生的变化,简单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戏剧志知识和编排现代戏剧的体裁和方法。

这一张是在介绍“写”的方法。通过枚叔写给乐华的信,告诉读者不要光从书上去学习写作,文章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这一章对我的触动很大,“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的确如此。我们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看到一个角度新颖的观点或是一个奇妙贴切的比喻,总是忍不住暗暗称赞,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这种想法在我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出现的最多,如“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交瘁”,“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允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围城里新鲜的触发,简直是不胜枚举。

那怎样才能练好触发的功夫呢?文中乐华的做法是,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和感悟,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随身带一小手册,心中一有所得,随时就写在手册上。其实也就是多看多想多积累,钱老若没有数十年如一日德积累,恐怕也写不出《围城》那样的好文。

这一章是介绍朗读的方法,读是心里、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书的语气语调可分为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根据语句的性质和意义采用适合的语气语调,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所读的文章。

这一章是讲怎样却对对待国学。作者指出,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原本来面目。也就是要考察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又因何摔了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

对国学我们不应该一味反对,也不该不加选择的笼统去读,应该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和需求,挑选重要的去读。

这部书写在30年代前期,正是新旧文化矛盾冲突最大的年代,作者对待国学的理性态度,是我们现在都应该学习的。

这一章指出今人在写字方面做到“迅速,准确,匀整、合式”四个标准就可以了,然后详细说明了怎样来做到这四点。我对这一点是十分认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我们很难再有更多的闲散时间,像古人那样练习书法,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现在的人更多是在键盘上敲字。但作为一种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迅速、正确、匀整、合适”的要求却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章告诉大家文章要写得好,首先要积累足够多的词汇,加以区分并熟记于胸,到写作时才能从众多相似的词里,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用词用语还要注意合乎人的身份和地域特点。

语感方面则是要提高敏锐的感觉力,要会辨别语气的强弱和范围的广狭,留心词的情味,选择最相当的一个。

本章主要是告诉中学生,不要只重文科而忽略了其他科目。“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需从各方面修得,只偏重的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不管是数学、图画还是英语,都能从中学到不同类型的写作相关知识,关键是自己要善于从中去体会。

这一章作者特意安排好学上进的乐华因家境困难而失学,进了工厂当学徒。借此告诉大家,真要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假如我们自己不要学习,便是在最适宜的场所,也只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

我自己对这段话是深有体会的。以前做学生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便老师再负责,家长再严厉,也无法做到自觉主动地去学。可是现在一把年纪了,早已脱离了学校的环境,却因为却因为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有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即便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也能自觉自发地去学习。如果当初能有这样的认知,那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本章主要讲小说与叙事文(现在叫纪实文学)的区别。文中最末用了一句简厄的话来说明: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他的手段。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叙事文好比照像,只需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

本章分别从字,句式,音节,句与句的关系几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在写作时做到文句合顺,语调圆熟。

1,字——宜与偶数结合。

2,句式——除了有意义的重复外,句式及助词务使交互错综,勿叠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词。

3,音节——一句之中,勿多用同音或声音相近的字(连绵字除外)。

4,句与句的关系——要注意句与句的前后呼应。

 

《文心》一书,正如它副标题所说的一样,是一本以故事为原型,教人如何读写的书。

  我以为两位作者是和我同时代的人,只是说他们较为年老一些。直到翻开《文心》第一页,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明国时期人。

  叶圣陶先生居然活到94岁高龄(1894~1988),夏丐尊先生则刚好活到60岁(1886~1946)。

  要是它不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写作的话,及时我可能会为了某些目的将它看完,也会作一些笔记,但可能就没有像阅读故事那样起劲认真了。

  书中那些讲述该如何阅读,又该如何写作的方法技巧,在这里,我完全没有必要照着抄下来。就算我不照着原文抄,靠自己读后的总结写下来,也可能会歪曲原文意义,缺少其中细节,给人造成困扰,最终落下个搬弄是非的嫌疑。

  既然是一本以故事为原型的书籍,就让我粗略地讲讲我在其中看到的故事吧!

  最开始出场的故事人物是周乐华和他的姨表兄弟张大文,两人此时都14岁,都在H市上初一,自然也是同班同学。

  周乐华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担任过国文功课,但由于厌弃教师生涯,转而做起了银行里的文牍职务。而张大文自幼丧夫和母亲在一起生活。

  大文这天和乐华去往乐华家,共同请教乐华父亲他们的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布置的两篇国文作业。

  在第2章第4小节《戏剧》一篇中,张大文、周乐华、胡复初、朱志青一同来到了同学周锦华家进行戏剧的编排。

  在编排戏剧的过程中,周锦华说道:“……这是我所发现的一点。还有一点呢……”

  此时的周锦华坐在张大文左旁的一只藤椅上。张大文颇感兴味地看着她的娇红的脸,效仿她的声调说道:“还有一点呢?”

  看到这一小段,我就觉得张大文和周锦华可能有美好的故事会发生,果真,最后张大文和周锦华成为了一对情侣。

  除了张大文和周锦华这一对小情侣,朱志青和一位叫汤慧修的女孩也在一起了。他们都是同班同学,时常在一起讨论关于学习上的一些事儿。

  在第2章第5小节《触发》一篇的最后写道:“乐华送四位客人至门口,与他们约定了访王先生的日期及集合的地点而别。大文与锦华向东走,志青与慧修向西走,各就归途。两位女友的朝阳伞在夕阳中分外闪耀乐华的双眼。”这最后一句或许就是单身者的矛盾心理吧!

  我本以为,张大文会因为自幼丧父,而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由于战乱的缘故,周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失去了在银行的工作,虽然中途周枚叔。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教书,但也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最终不得不被迫回到H市。

  周乐华家中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导致了周乐华由于学费的问题,在初二下半学期就不得不辍学。

  后来,周乐华在父亲原来银行的老板卢先生的介绍下,进入了一个在本地叫利华铁工厂的工厂上班学习。我想那时这样的工厂应该是和现在的职业技能学校差不多,但两者的区别是,那时的这样的工厂形式的学校应该是不需要学费的。

  在张大文和周锦华这对小情侣身上,也发生了一些挫折。

  在周乐华退学的时候,张大伟说过这样的话:“你退学的话,我也退学,在这学校呆着有什么好的?”周乐华知道这是张大文的气话,也就将张大文给劝住了。

  从张大文和周景华近来一个不理一个的相处模式上来看,周乐华知道张大文可能是因为在两人的情感上出现了问题,才说这样的气话的。

  张大文和周锦华两人从蜜恋到彼此不理睬,还是周乐华离开学校以前的事情。

  而起因呢?是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周锦华要到图书室里去看新到的杂志,张大文手头正有事情做,就随口说了一声:‘我不想去看’。周锦华就负气,独自跑到图书室去了。随后张大文也来了,凑近周锦华坐下,问她有好看的小说没有,周锦华便愤愤地说道:‘你既不想来看,问我做什么?’张大文才知道她动怒生气了,百般地向她解释,她只是个不开口。这使得张大文耐不住了,以恨恨之声说:‘你是什么心肠?人家好端端向你说话,你却理也不理,好不怄气!’周锦华听了这个话开口了,说道:‘你去问问自己是什么心肠吧!又不请你到什么不好的地方去,你便推三委四说不想去。无意的流露最显得出心肠的真面目,总之你不屑同我在一起就是了!’”直到上课铃响了,两人才各顾各地走出图书室。

  在两人冷战期间,两人始终都不愿意先开口。

  周锦华做了一些新体诗,这些诗篇一部分是怀念往日的欢爱,一部分是希望将来的重合,而对于目前的对目如隔蓬山,也倾吐了深深的惆怅。

  这事儿无意中被汤慧修发现了,便将周锦华的新体诗抢到手中,周锦华本来是立即要取回的,汤慧修哪肯还他。

  周锦华和汤慧修交谊原本就极其亲密,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一个新的欲望萌生在周锦华的心头:他不但切盼汤慧修完全看她的诗,并且切盼汤慧修看透他做诗的心。

  她便和汤慧修约定:不可在学校看,必须带回去看,不可转移个旁人看。

  后来汤慧修还是好意违背了两人的约定,将周锦华的新体诗告诉了张大文,平日里又在二人中间颇尽了疏通之力。经由汤慧修的一番努力,周景华和张大文两人和好如初。

  《文心》明明是一本讲如何读写的书,我却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看了,这问题自然是出现在我个人身上的。

  它所讲到的,有用的内容肯定远远不止我说写到的这些。建议喜欢阅读以及写作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书。

  我最初是怀着学习如何读写的心态去阅读《文心》的,但最后却把它读成爱情故事书了。这或许才是我真正能将它从头至尾看完的动力。

  要是我一只秉持着如何在书中学习那些如何写作的知识,看不了几页,可能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得很,没了看下去的兴趣了。

  没看几页,我就被其中张大文和周锦华以及朱志青和汤慧修的爱情故事吸引了,我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周乐华有没有也找到一个对象?周乐华在工厂的发展最后怎么样了……我就是被这些疑问以及好奇心吸引着看完了全书。

  周乐华在离开学校来到工厂后,依旧和学校里的同学们保持联系,在工作之余,也用来学习有关国文的知识,以往的同学也给乐华寄去许多国文课的资料,帮助乐华学习。

  大文他们也顺利的初中毕业,进入了高中,全书也在他们初中毕业,上完最后一堂国文课结束束。

  全书最令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是:“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这或许说的就是“功夫在诗外”吧!

 

 

外部经验 :

内部经验 :

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你们方才说看不懂鲁迅的《秋夜》,就是经验未到鲁迅的程度的缘故。”

重复法 :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拟人法 :

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鬼[插图]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苍山负雪。半山居雾若带然。

词性 :

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一定,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像方才所举的几个字,都是因了地位而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单,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

题目 :

作文 :

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

承接 :

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一句里边有几个词儿不得当,还不过是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这须得在平日养成习惯,每逢开口说话绝不乱用一个承接的、转折的词儿,一定要辨别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拣那适当的词儿来用:这样,作文的时候自然不会用错了。

抒情 :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关于表达情感,常有这等情形。将来你们写作的经验多了,也就会知道。”

知、情、意 :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文章病院 :

文字登载在报纸上、杂志上,或者刊印在书本上,在社会间传播开去;一般人总以为这样的文字是了不起的,便有意或无意地仿效它。如果它本身有毛病,仿效的人就倒楣,患传染病了。

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记叙 :

印象的描写 :

我们不要平平板板记述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我们要把今天得到的感觉写出来。感觉山在那里迎过来,就写山在那里迎过来;感觉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就写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这样写的游记,送给别人看,或者留给自己将来看,都比较有意义。

枚叔说:“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像你所说的,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写’。”

印象 :

从外界事物受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脑里的。所以,你第一次遇见一个人,感觉到他状貌举止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他给你的印象;或者你来到群众聚集的大会场,感觉到群众的激昂情绪有如海潮的汹涌,有如火山的喷发,那么‘海潮和火山一般’就是这群众大会给你的印象。”

辞 :

不知道就得询问,就得翻查。这样成为习惯,然后读书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不致辞不达意,不致张冠李戴。

那些戏剧差不多是记叙文。记叙文把人的思想、行动和话语叙在一篇里,那些戏剧呢,把剧中人的思想、行动和话语统教演员唱出来、说出来,不是差不多吗?”

触发 :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读 :

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的文字须择意义内容已明白的,所以我想从上年讲授过的文字中选取若干篇为将来叫你们诵读的材料

“确定的语句大概用降调读。至于疑问的语句,却并不一定用升调。如果在语句中含有别的疑问的词类时,反而须用降调来读才对。举例来说,——”说着又扯下了一张纸写道:

你道我是来做什么[插图]

为什么到这时还睡着不起来[插图]

谁来管你这

古书 :

文学史的知识不是读那些‘空口说白话’的文学史所能得到的,必须直接与历代的文学作品会面,因此,古书里的文学作品就有一读的必要;如《诗经》和《左传》里叙述几回战役的文章,即使不能够全读,也得选几篇重要的来读。换一句话说,高中的国文教材应该是‘历代文学作品选粹’一类的东西。”

不知道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的,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它个本来面目。说得明白点,就是要考究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系;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

习字 :

匀整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每一个字本身笔画的匀整,二是全幅的字通体款式的匀整。每一个字的许多笔画,虽不必长短均等,粗细一律,但是也不可相差得太远。笔画间的空隙要匀称,须使多笔画的字不嫌其局促,少笔画的字也不嫌其宽松。

讲演 :

王仰之先生处置讲演一课有两种方法,交互参用。一是预先限定话题,指定讲演的人的;一是并不限定话题,临时叫一人自由讲演的。

语汇 :

语感 :

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辞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讲究用辞的于辞的意义以外,还须留心到辞的情味上。辞的情味可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应从声音上去吟味。‘书简’与‘信札’的不同,似出于字面。‘萧瑟’与‘萧条’的不同,似由于声音。每遇一辞,于确认其意义以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这是很要紧的功夫

文字 :

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须从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

作文 :

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得出文章,第一步先须把材料分别选择,寻出材料与材料的关系,使成为若干组,某组材料该怎样用,用在何时何地,非自己仔细布置不可。捉住了中心思想,将材料从正面、反面、旁面多方运用,不可专固执着一方面。

背景 :

李先生讲解图画的理法,用各种事物来比喻,把文章作解说的时候尤多。有一次,他讲绘画的背景,就借了文章来说明。他说,背景的功用,在乎借了周围的环境把事物衬托,使事物的情味表现得更明显。你们不是读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古歌吗?这二句中,第一句就是下一句的背景,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情景之中与一个壮士长别,一种悲壮苍凉的情味就现出来了。

远近法 :

远近法是因了远近而变更物体大小高低的法则。照常识讲,月亮比柳树要高得多,可是柳树离人近的时候,可以比月亮高。这句词句,是合于远近法的。杨万里有一句诗,叫作“接天莲叶无穷碧”,莲叶可以接天,如果不用远近法来解释,就不可通。此外如“水天相接”等类,也是应用着远近法的文句。这种文句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最多。描写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写生画,所不同的只是绘画用形象色彩写,文章用文字写而已。’我近来对于图画愿努力练习

学习 :

失学 :

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学校外,只是场所不同罢了。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假如我们自己不要学习,便是在最适宜的场所,也只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所以,退学不就是‘失学’;惟有自己不要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小说 :

时令 :

小说的作者还得留意着时令,然后自然景物、人事季节才和叙述到的故事相应。

人物性格 :

同样碰到一件事情,第一个人物非常高兴,第二个人物却看得淡然,第三个人物竟忧愁起来:这因为他们性格不同的缘故。并且一直叙述下去,那三个人物的性格必须始终一贯;即使高兴的变得颓唐了,淡然的变得热心了,忧愁的变得快乐了,也须有可能的因由,无理取闹地乱变是不容许的。

小说 :

小说不一定要根据实事。即使根据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那其他的东西才是小说的本质。

那就是作者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

选材 :

那篇文章讲选择小说题材的标准,举了两个例子。说,假使你有一只心爱的猫,因为偷食,被你家里的人赶走了或者打死了;这样的事情在你虽然非常痛惜,却不配作为小说的题材,因为中间并没有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但是,假使你有一个小妹妹患了脑膜炎,你主张请新医而你父亲却相信旧医,你的母亲又去求教符水草药的走方郎中,结果是一面旧医诊脉开方,一面走方郎中画符禳神,把小妹妹的性命断送了;从这样的事情中间可以看出很多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所以那是一个宜于写小说的题材。”

小说的本质 :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所看出的意义,我们很能够明白了。没有这种意义的便不成其为小说。”

暗示 :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目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说到这里,小说大都不照抄实事的所以然也就明白了。世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一件实事恰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意义的?惟其少有,所以作者丢开照抄实事的办法,而根据他的经验,去选择人物,布置节目,创造出一个故事来。你若说他凭空虚构,那是错误的。他的材料全是社会的实相、人生的体验,何尝凭空?你若问他:‘真个有这件事情吗?’他将笑而不答,因为你问得太幼稚了。小说该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你们懂得了吧?”

议论文 :

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什么叫作‘含’呢?一碗盐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味含在这碗汤里。小说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义就像这样一碗汤。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我们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个题材来说。如果在叙述一切经过之外,加上许多意见,如非科学的医术贻害不浅呀,符咒之类的迷信尤其可恨呀,世间被这种方技和愚见残害的生命不在少数呀,这就不成为小说而是一篇议论文,那些故事只处于议论文‘论断’的‘例证’的地位了。”

叙事和小说 :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这意思怎样?”

张先生激赏地看了锦华一眼,正要开口,却听旁边先有人接上说道:

“锦华的话很扼要的。还可以打个譬喻来说,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的。”

写小说 :

在你们的经验里,你们一定常常发见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把捉住这些意义,然后去选择材料,布置结构,这样,你们的小说即使不怎么出色,至少是值得一看的习作,不是单只叙事的叙事文了。

语调 :

我觉得中国文字有一个特性,是宜于偶数结合的。一个辞与别的辞相结合时,如果不成偶数,就觉读来不易顺口。

双字的辞,如果是形容词,有的勉强可与单字的辞相接,如‘毛毛雨’‘师范部’‘恻隐心’‘藏书家’之类,有时非加‘之’字、‘的’字不可,如‘先王之道’‘寂寞的人’‘美丽的妻’‘写字的笔’,就都是要加字才能顺口的。至于双字的动词,大概不能与单字的辞相结合。‘翻阅书籍’是可以说的,‘翻阅书’就说不来了,‘抚养儿子’是可以说的,‘抚养儿’就不成话了。

王先生前次在班上曾批评某某的文章是‘了了调’,某某的文章是‘呢呢调’,因为他们不知变化,动辄用‘了’或‘呢’来结束文句,所以读起来就不顺口了。

句式 :

据说文章之中主要的句式不过三种:一种叫散句,例如‘我要吃饭,穿衣,睡觉,读书,作工’,是中间截断了一部也可成句的。一种叫束句,例如‘吃饭,穿衣,睡觉,读书,作工,是我们生活上所不能缺一的’。这种句子如果截去了下半截,意义就不完全。还有一种叫对称句,例如‘世人以我为疯狂,我以世人为迷醉’,是上下两截对称的构造。

重复句调 :

这种句式重复的文字能令人感到拙朴的趣味。作者似乎故意把重复的句调来叠用的。

音节 :

与其说‘洞庭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不如说‘洞庭山上一枝藤,藤枝梢头挂铜铃,风吹藤摇铜铃响,风止藤歇铃声停’,读起来比较容易。”

连绵字 :

“也是我在工场里听惯了‘丁东丁东’的打铁声和‘轧拉轧拉’的机器声的缘故吧,我近来很留心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声音。

我以为同音或声音相近的字面固宜避,但是也不该一概说煞。两个字的同音或声音相近的字,是可以使句调顺利,应该除外的。”

我真糊涂,王先生前星期才讲过的,说这类的字叫作‘连绵字’。为什么方才竟没有说进去呢?”大文说时很难为情的样子。

“哦,连绵字,这名词很有趣。我今天才听到,幸而大文提起。那么我所日日在听的‘丁东丁东’和‘轧拉轧拉’也都是连绵字哩。

文章与绘画 :

照相和活动**的区别在此,文章与绘画的区别也在此。绘画与文章都能表现印象,好的文章功效比绘画大。因为绘画只能表现静境,而文章兼能表现动境。王先生已把记事文与叙事文的分别教过你们了吧。绘画是记事的,不是叙事的。”李先生说。

境和情 :

境与情原是关系很密切的。只写境,言外也可引起情来,要抒情,也不能全离开境。

诗 :

诗这个名称包括的东西很多,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所以从前的古风、乐府、律句、绝句固然是诗,而稍后的词和曲也是诗,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新体诗和散文 :

关于新体诗和散文的分别,王先生也曾说过。他说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普通散文没有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诗篇来得多;又并不纯取印象,所以‘诗的意境’比较差一点。这就是诗和散文最粗略的分别。

作新体诗的人虽不主张一定要押韵,但自然音节还是要讲究的。那些上不上口的拗强的话语固然不行,便是日常挂在嘴边的普通话语也不配入诗,必须洗炼得十分精粹了的,音节又谐和,又自然,才配收容到新体诗里去。

诗的意境 :

他说你们不要把新体诗看得太容易了。他说随便把几句话分行写在纸上,如果没有‘诗的意境’,那是算不得诗的。他说‘诗的意境’的得到并不在提起笔来就写,而在乎多体验,多思想。

初执笔的时候,难道就首首是名作吗?他说你们只要不去依傍人家,单写自己的意境,就走上正路了。”

推敲 :

。不过一下笔困难就来了。几句话同时在脑子里出现,不知道先写哪一句好。平常说话说了就算了,似乎没有什么疑问,现在要把话写到纸面上去,这样说好呢还是那样说好,疑问便时时刻刻发生了。还有,要把一种比较复杂的东西说明白真是不容易

‘精美’和‘精良’意义虽差不多,可是‘精美’比较偏在形式方面,形容一件艺术品或者一间房间的陈设,那是很适合的。现在形容一架机器,不只说它的形式,连它的工作效能都要说在里边,那就用‘精良’来得适合了。

读书笔记 :

笔记的性质与样式,大概已明白了吧。现在再来专讲读书笔记。方才说过,普通笔记之中有对于读书心得的记述,这可称为读书笔记。笔记书类之中尽有不记别的,专记读书心得的。这种纯粹的读书笔记数量也着实不少。比较古的有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这里面全体是一条一条的读书笔记。

例如,你们已知道‘所’字的意义了,但是‘所’字有几种用法,你们知道吗?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又如,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柔婉,你们是知道的,但是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这条件你们知道吗?如果能关心这个问题,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见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又如,你们是喜欢读小说的,小说开端和结末几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费过许多苦心才下笔。你们看过许多小说了,开端或结末共有多少写法,也不妨当作笔记写记出来。又如,你们读了某篇文章,某首诗或词,觉得其中有几句是好句,如果你们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写出来也是笔记。此外如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记出来。读书笔记的材料随处都是,大家仅可随意选取,决不愁没有可写的。”

修辞 :

修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

积极修辞 :

这样利用了感觉的要素,积极地使所说所写的语言增加力量的事,在修辞学上叫作积极的修辞。

情景 :

修辞在一方面固然与所说的事情有关系,在一方面也与说那事情时所感受到的情境有关系。

‘情境’二字包含很广,不只所说事情的形相、环境包含在内,就是说者与听者的关系以及说者所居的地位、所处的时代、所有的心情乃至说话的上下文的关系也都包含在内。情境与修辞,关系非常密切,不论在消极修辞或积极修辞。诸君所用的算学书,不是用现代语写的吗?这也不外乎是顾到情境的一种现象。因为写的、看的都是现代人,用现代语比较明白的缘故。算学书之类,性质是抽象的、知识的,所注意的只是消极修辞,利用情境之处尚有限,与情境关系最多而最可利用的当然是积极修辞。

讳饰格 :

在绅士社会里说小便、大便处要说什么‘盥洗室’‘更衣室’,在病院里说陈尸入殓处要说什么‘太平房’,这种说法在修辞上叫作‘讳饰格’,是在难言或不便明言的情境中自然发现的一种修辞方式。

铺张格 :

反之,因了情境可以放言无碍的时候,我们又会用张大其辞的说法。说‘小’会说什么‘渺沧海之一粟’,说‘长’会说甚么‘白发三千丈’,说‘难’会说什么‘比骆驼穿孔还难’,说‘会说什么‘如反掌’了,这种说法在修辞学上叫作‘铺张格’,和方才所说的‘讳饰格’情形恰恰相反。

修辞的根源 :

希望能致力于生活上的修养,从生活的根源立脚来做修辞功夫,切勿误信说话与写作可以雕琢粉饰取胜的。

组织 :

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情感,无论用言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得讲究组织。讲究了组织,发表出来的才是个健全的单位,能使听者、读者满意,同时也使发表者自己感到快适,他正发表了他所要发表的。

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榫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

读书 :

先读些中国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些《诗经》以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万一必不得已,也该一壁读哲学史、文学史,一壁翻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

创作 :

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一次习作,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和劳力;应用之作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有他人和事务在眼前,也不许我们多费时间,以致妨碍他人和阻滞事务;至于创作,全是自由的天地,可以尽自己的心力忠实地做去,做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放手。

因为创作全是自己的事,忠于创作,就是忠于自己。真正的创作决不该有丝毫随便的不认真的态度,古来的山水名画家有‘五日成一山,十日成一水’的话,左太冲为作一篇赋竟至费去了十年的光阴。创作贵精不贵多,时间和劳力是不能计较的。

选题 :

创作第一步的工夫是发见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

诸君每日在街上行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平时读书或独坐,会起各种各样的心念和情感,这种时候,事物的新鲜的意味常会电光似的忽然自己投入到头脑里来。随时把它捉住了就是题材。题材选定了以后,第二步还要使它成熟,无论在读书的时候、看报的时候、听别人谈话的时候、独自散步的时候,都要到处留心,遇有和这题材有关系的事项,一一搜集拢来,使内容丰富,打成一片。这情形正和做母亲的用了自己的血液养分去培养胎儿一样。

习作 :

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习作是练习手腕的基本功夫,要习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才能谈得到创作。

鉴赏 :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了,我们读了一篇不好的文章,如果能一一指摘出它的毛病,等于读一篇好文章能一一领会它的好处。

      《文心》这本书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家教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将国文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遇到的具体事情融在一起,可读性与学习性两不误,对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及阅读写作能力有帮助。由于原文最先便是在杂志上连载的,每章节内容也较为独立,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阅读。除了时代背景比较久远,可能较难引起孩子兴趣,此书也很适合现在的中学生阅读。

因书“干货”多,现逐一整理如下

优点一:讲解概念  解释问题深入浅出,值得学习,模仿。

Q1:遇到读不懂的文章怎么办?   ——第一章

思路分析:读不懂的原因---怎么解决---情绪上怎么开解

A: 

 ---原因:1选文是作者是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时代背景、各人的经验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理解。

2经验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外部经验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而内部经验各人不同。对于写心境的文段,是作者纯粹的外部经验,除了说作者自己如此觉得,更别无可解释的。

3作者写作时所预想的读者定位不同。

---解决:能懂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中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提升起来。

Q2:学习文言        ——第二章

A:

---找到区别:用字多少与关联词不同。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类活用现象。

---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积累。

Q3:关于习作         ——第三章

A:

---写作的意义:"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我们就把它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去告诉他们便当得多。"

记录生活,寄托情感、纾解情绪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习作的意义:练习写作能力,有实际需要时就能够自由运用。

---题目与内容:”题目的大部分作用在便于称说。“

先有题目还是先有内容据实际情况而定。

---习作习惯:”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第一节作文课讲法:写作意义---习作意义---题目与内容---命题作文---口头练习---引导学生说出生活经验---强调学习习惯

Q4:关于言不尽意         ——第四章

A:“能感到不满足就好了,这原不是多想便可以成功的事,也不全关于学力。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

1934年出版的《文心》是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合撰的一部送给广大中学生的书,也是送给中学老师的书。为了改变当时国语课的各种弊端,俩老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旋登载于他们编辑的《中学生杂志》上,如今也成了我们手中可以用来指导写作与修身养性的书。即使年代久远,拿在手上也依然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份量,俩佬的苦心孤诣,即使岁月的长河不停的运转,也不曾稍减他一丝一毫的魅力。

最近有幸得以读之,惊叹俩佬的功力,深厚而不可测,欣喜之中,又感动不已。作为资深的写作家与教育家,俩佬都秉着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把他们自己最有益的学习与写作的精神传达给我们,真的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个幸运儿,平白无故就捡了大便宜。

三十二章的书,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我把我认为最有用的总结一下,汇报出来就好了,也仅当是个人观点,若是也能给你带来益处,就再好不过了。

这是出现在书本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的一段话,我觉得非常的切合实际,就好像是在说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见到别人推崇的“日更”观点一样,好的写作者,也一定是从不断的练习中得来的。

从俩佬多年的“实战”看来,俩佬的意见也一定是中肯,有用的,既然我们也都想成为一个能弄笔墨的人,那么多加练习总是不会错的吧。

这一段,又很好的诠释了我们文字的意义,简单明了的告诉我们,何为文,有用的文是什么:什么是知,什么是情,什么是意。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让我们在心里也可以很好的定夺,到底自己写的文章是什么,有什么想传达给他人,能传达到心意吗?

有了这个解说,我们以后写文章也就更加有底气,也更加知道自己到底要想表达的是什么,不会随随便便打出几个字,就以为自己写得非常之好。

这是我非常佩服俩佬的一点,整本书都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人读了感觉很爽快,不会有厌烦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随着主人公一起学到重要的国文知识,乐此不疲。

这个是关于叙事文与小说的具体区别,主要还是想教导我们写作的时候要记得注入自己的感情,切莫平白直叙,那样一点也不吸引人,也不能给人带来情感共鸣,要想写好小说的话,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重要的。

本段取自书中的第二十章《小说与叙事文》,在文中,作者也还介绍了很多的写作方法与知识要点。最好的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关于素材的,如果你也想好好的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地取材来写作,我觉得你也可以尝试学习一下:“在你们的经验里,你们一定常常发现和一般的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把捉住这些意义,然后去选择材料,布置结构,这样,你们的小说即使不怎么出色,至少也是值得一看的习作,不是单只是叙事文了。”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可以在大多数平凡的人生中发现很多的不平凡。而这些,就将会是我练习写作的很好素材。好好把握住每一个看似正常,无变化的生活常态,我们也可以写出不太“难看”的文章来。

书里第二十五章是《读书笔记》,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是想教我们怎样去联系写读书笔记,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读书笔记。我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有时候明明看了很多本书,就是提不起笔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有时会觉得自己是比较懒,不想写,但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我们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书中的观点。

我也相信大多数人的脑袋记忆力都不是那么的牢固,看过的东西也不可能会一辈子都会记住,有人看书是为了消遣,有人看书是为了得到有用的知识,那么既然都是为了自己好,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写一写读书笔记呢?特别是那些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学,写读书笔记更加是不可少的。

关于这一点,作者也给出了很多的方法和建议,下面我就把我自己觉得重要的记下来,供大家参考。

(捂脸,这开头和结尾,这么多年,我还真的不知道有多少种,也从来不曾去好好的留意,感觉亏大了。谢谢俩佬的提点~)

记得前几天就有看到别人一篇文章在说笔记的重要性与读书的层次之分,其实我倒觉得读书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看得明白,懂了就可以了。作为一本书的使命,就是来给人看的,而不是炫耀的,所以层次什么的也不是特别重要吧。主要是自己的笔记应该是有自己感悟才对,作者在这里又一次很好的提到了我们自己的感想感悟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归纳的题目是照搬书里头的第二十九章的,因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改动,我们学习,练习,最后都是为了“成品”。既然作者有很好的方法和建议可以避免我们少去走弯路,那我们也只要按需取舍,不需要想方设法做出一些无用功来。

本章主要是讲题材的选取方法和创作的先行条件,也就是习作。可以说是精华的所在,明白的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创作即写作者的存在。

先把题材的部分记下来,我相信好的文章也必须有好的题材相匹配才能凸显它的优势,所以作者也热心的告诉了我们怎样去选题才是最佳的。

这选取的段落其实蛮长的,我省略了一点点,怕字多了。其实也可不这样子写出来,大家应该都已经明白那个道理,就是多思考,多发现生活乐趣,可能现在就是还没去动手实践罢了。

还有一点就是创作,说到创作,作者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下功夫。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千古不变的道理,在这里又一次被提及,就好像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着急,胖子不是一下子吃出来的”一样,哈哈。

文章中是这样子写到的:

这样子,又好像绕回了先前的写作习惯上去了,也许,俩佬就是想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写作的真理就是多练多写吧。唯有多加练习,找准方式方法,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下笔如有神,渐渐的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的有“心”文字。

最后作者也说了“真正的画家,终身都在写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学家,虽头白亦手不释卷,寻求文章的秘奥。”突然就让我想起杨绛先生,冰心先生和巴金先生来了,都是直到去世之前还源源不断的创作啊。

我们,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多加练习吧。

文章就写到这里为止吧,作为一篇笔记,感觉也够长了。其实这本书还真的是不错的,除了我写出来的这些,书中还教了很多其他的知识,比如“文章的病”,“文章的转折”,“文章的组织”,“鉴赏”,“诗与词”等等。

说到诗词,书中列举出来的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除了这些,我想起了作者在书里面的推荐书籍也是非常之多,大概五六十本,真的好佩服作者的阅历,单是给学生看的书就列了这么多了,自己看的得多少?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可以体会到八十多年前战争中的中国学生是怎样子生活的,这种感觉真的挺奇妙的。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或喜欢的话,不妨点个赞支持下,感恩~么么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47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