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柳絮、柳树和用柳树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

描写柳絮、柳树和用柳树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第1张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杨巨源 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刘禹锡 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一)挽留与祝愿

以柳赠别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如《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这些诗歌都是抒写离别时的那种不忍分离的感情,要杨柳留人的。

垂柳的“依依”神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所以,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奇妙之处在于上述二首又都由柳而联想到春风,借春风来表达离别之苦。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抒发了诗人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怀。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

“以柳赠别”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美好的祝愿。王维的“渭城朝雨沮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

(二)相思和盼归

柳不仅用来表离别,还用来表相思、表寄托,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柳絮之“絮”与思绪之“绪”谐音,依依的柳丝、漫漫的柳絮,都寄托了世人的离愁别绪、苦苦相思。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盼望早归。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等都是描写远寄柳枝以表相思的。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一、二句,写出了柳枝的柔嫩与轻盈。三、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于如此妙柳却荒处寂地,无人赏识的悲凉之情。也暗含了自伤,隐喻自己对于当时的朝政环境有些不合时宜。

李商隐《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厉鹗《杨柳枝词》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王观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咏《雨霖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戴叔伦《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一直为文人们所爱好,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

扩展资料

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木材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

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参考资料:

-柳树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1、《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们美镲”⑷

  5、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柳意象既可以个体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也可以类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现“人们无法看出诗人的意图,把握不到诗人要用它表达什么感情”⑻的情况。为了确定柳在诗中的作用,六朝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组合来解决。意象组合,也就是意向并置,因为“艺术的符号是‘同时性的符号’,它是将一种完整的意象系列一次性的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并置性结构。每个意象处在这种并置结构中,其意义才能得到确定,诗的整体意义也才能得以显示出来”,⑼且并置总是指向意义的同一性。如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中“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虞绰《子婺洲被囚诗》中“桃蹊日影乱,柳径起秋风”。日、月、星在天空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柳树也随着春天的到来绿了一次又一次,循环不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5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