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简介

陆游的简介,第1张

陆游简介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 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 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 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 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 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 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 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 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 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 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 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 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 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 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 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 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 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 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 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 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 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 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 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 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 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 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 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 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 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 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 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 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 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 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 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 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 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 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 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 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 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 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 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 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 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 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 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 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 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 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 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 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 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 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 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 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 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 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 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 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 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 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 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 “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 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 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 (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 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 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 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 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 “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 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 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浙江绍兴沈园故址一角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 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 稿》20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 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 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 政治主张。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 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弹劾,以 “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 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 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 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 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 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 不得不典质衣服。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 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 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 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 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 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 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 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外戚韩□胄当政。他斥理学 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 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胄之请,为他撰写 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秦二年(1202), 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 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胄对金 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 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 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 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 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 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 恨,与世长辞。 诗歌创作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 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 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 200首左右,这是因 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 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 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 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 2400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 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 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 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 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 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 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这一时期的诗 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 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 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 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 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 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 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 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 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 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 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 终贯串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 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 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 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 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 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 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 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 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诗稿墨迹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 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 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象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 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 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 萧萧卧泽中,□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 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 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 《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 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 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 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 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 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 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 录〉》)。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 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 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 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醉歌》) 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 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 《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 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常年征 科烦□楚,县家血湿庭前土”,“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 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 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 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 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 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 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 的。 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 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 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 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 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晓》:“花经风 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剑门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等等。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 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 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 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 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 (沈德潜《说诗□语》)。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 俊旬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 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 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徐行怒涛上, 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 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 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门独立》)等等。这 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 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诗,前 人曾称“可直追唐音”。这类诗除前面提到的《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楚城》“江上荒城 猿鸟悲”,《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扫飞 蝇”等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 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 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 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 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 村先生大全集》)。不过,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 富的艺术想象,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 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 利的欢乐情景:“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 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 已学京都样。”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 君歌》等诗中,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无怪他 又有“小太白”之称。不过陆游的这类诗作仍然带着强 烈的现实色彩;或者说是现实理想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反 激。 陆游诗稿墨迹 总之,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 就,诚如前人所称:“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 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北诗话》) 陆诗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但有时不免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一个 比较显著的缺点,是词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复蹈袭的现象, 特别是在晚年。这是由于他创作甚丰,因而“不暇剪除 荡涤”的原故。此外,由于陆游毕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 时代的诗人,思想上难免有许多局限,特别是当他受到 黑暗势力打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空虚、悲观的情绪,有 时甚至在那些写得激昂慷慨的诗中也不能避免。如“君 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黄州》);“百 年细数半行路,万事不如长醉眠”(《寓馆晚兴》)等 等。但陆诗的这些消极因素,与他的整个创作比较起来, 终是小疵,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大家屹立于宋代文坛。 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写词。由于他对 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 130首。 他的词也是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 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 头凤〕即属此类。在这首词中他对硬被封建势力拆散的 前妻唐氏,倾吐了曲折而深挚的恋情:“红酥手,黄□ 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其他如〔鹧鸪天〕“南浦舟中 两玉人”,〔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蝶恋花〕 “陌上箫声寒食近”,〔水龙吟〕“樽前花底寻春处” 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陆游毕竟又和当时为 他所推崇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不同,他在词中并不是一味 剪红刻翠,而是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 高超的襟怀,如〔南乡子〕:“早岁入皇州,樽酒相逢尽 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又 如〔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渔家傲〕“东望山阴 何处是”,〔双头莲〕“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 如寄”等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 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 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 作,如〔汉宫春〕:“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 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 蛮□。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又如〔谢池 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其他如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桃源忆故人〕“中 原当日三川震”,〔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等,都 是饱含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又和辛弃疾 比较接近。毋怪前人曾称陆游的词“纤绝处似淮海,雄 快处似东波”(杨慎《词品》);又有人说“超爽处更 似稼轩”(毛晋《宋六十家词·放翁词跋》),这个评语 是有道理的,他和辛弃疾确是一扫当时纤丽的词风,虽 然从总体来说稍逊于辛词的成就。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 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 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 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 《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 皆是。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 文学的卓越见解:“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 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 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这种视 创作重在内在修养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观点,对他所说 的“工夫在诗外”可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 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 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 的小品文。《入蜀记》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 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 资助。至于他的《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 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文故实,颇有史料价值。 其中论诗诸条(如批评时人“解杜甫但寻出处”等),亦 堪称卓见。 总之,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 家。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们公认他 高于当时与他并称的尤袤、范成大、杨万里,清代人赵 翼还认为他胜似苏轼。他说:“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 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 也”(《瓯北诗话》)。从总体来看,特别是从反映时 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陆游确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 作品集 陆游的著作,据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 计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 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 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 训》(见于《知不足斋丛书》)及《家世旧闻》等。中 华书局于1976年排印《陆游集》5册,书后附今人孔凡礼 《陆游佚著辑存》。

1

这首诗的大意是:河水潺湲,白石粼粼。将士们白衣红领,跟随您到曲沃集结(跟随您到鹄邑集结)。见到桓叔您,怎么能不高兴(还有什么担忧)呢?我已听说进军翼城的命令,不敢告诉他人。

《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朱熹《诗集传》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世称曲沃桓叔。曲沃土地宽广、位置优越,加以桓叔的才德威望,实力很快超过晋都翼城。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桓叔。桓叔欲入翼城,但遭国人攻打,退回曲沃。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以上述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普通将士的口吻成诗。这是曲沃代翼的第一战,其后经过多年争夺,至桓叔的孙子时篡晋而为晋武公。

沃,曲沃。鹄,鹄邑,今曲沃安鹄村一带,据考,春秋时这里是晋国公侯习武、军队训练的地方,安装有许多“鹄”即箭靶子,故名鹄邑。这首诗中出征的军队从中心城市曲沃和军队集训的鹄邑出发,符合常理。

襮,衣领。“素衣朱襮”、“素衣朱绣”,据考为诸侯服饰。“素衣朱襮”指桓叔僭越而穿戴诸侯服饰。

2

也有认为这是一首女子与心上人约会的诗。诗经时代,古风犹存,男女约会不像后来那样礼防之严,女子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和感受似乎是正常的现象。诗三百中的,相当部分是描写男女约会,相当部分是以女子之口吻道女子之心声。男女约会的地点往往在田间、水边、城阙、城隅、桑间、濮上等等,这正是古人的生活环境。

沃,泉名。清乾隆时《曲沃县志》称:“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北经青玉峡,东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今景明瀑布)。又东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于浍,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也,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鹄,鹄泽。今安鹄村西邻浍河,古时存在河边泽地很有可能。

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河水潺湲,白石粼粼。我白衣红领打扮齐整,随你到沃泉(随你到鹄泽)。见到心上人,怎么能不高兴(还有什么忧郁)呢?我听到你的召唤,不敢告诉他人。——这是写一对恋人偷偷约会时的欣喜之情。

3

“云何不乐”到底是说“乐”还是“不乐”?“云何其忧”到底是说“忧”还是“不忧”?我总觉得这两句话应该译作“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心怀其忧”。

因此,我对本诗有另一种理解:河水潺湲,白石粼粼。我白衣红领打扮齐整,随你到沃泉(随你到鹄泽)。见到心上人,为什么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心怀其忧)呢?我听到父母之命,却不敢告诉心上人。

平缓流淌的河水,被河中粼粼白石激荡。女子穿着绣花素衣和心上人偷偷约会于水泽边,见到心爱的人却高兴不起来。她已经听说父母给自己择婿之事,爱情面临巨大的波折,她心怀其忧,却不敢告诉心上人。因为阻力来自于自己一方,她似乎决意独自承担并独自化解。——这种理解,不经之说,但诗无达诂,故敢不揣浅陋。

诗中以潺湲流水比喻情义缠绵,以“白石凿凿、白石皓皓、白石粼粼”比喻这对恋人的爱情中遇到的强大阻力。先民的情感与身边的大自然完美融合,大自然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一蔬一果,无不与先民的情感息息相通,无不反射出先民心中的情愫。

“望江汉兮濩渃(hù ruò水大的样子),心缱绻兮伤怀。”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种心情。一首诗,一幅前景不明、愁悒自任的缱绻画卷,令千载之下的人们为这对恋人的结局牵心萦怀。

诗毕竟是诗,不是记实,沃、鹄不过是指代约会之处,但是却能对应到现实的地点。诗中的沃泉现在还在,已开发为景明旅游区。鹄邑或鹄泽,即浍河边安鹄村一带,现建有“诗经园”,标榜这里曾是诗经中许多诗歌的原发地。

朱熹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我不赞同“以史注诗”,特别是《风》,普通老百姓未必关心、未必清楚、更未必愿意反复吟咏那些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历史事件。

  西汉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拥有强悍骑兵三四十万,占据河西,西控西域,“臣服诸羌”。自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屡次进犯北疆,威胁汉室江山。惠、文、景帝之时,汉朝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以纾边难。到了汉武帝初期,汉朝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以武力抗拒匈奴。西汉政府倾全国之力,组织了几次大规模军事反击,迫使匈奴单于带领部众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

汉虽然取胜,但残酷无情的战争,已损士卒数万人,“军马死者十余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汉书・食货志》)一时“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汉书・武帝纪》)残酷的战争使汉武帝清醒地认识到,欲彻底征服匈奴,防止侵略者的践踏,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所以,战争刚一结束,他就不失时机地鼓励百姓养马,使养马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仅在西、北边郡专设的养马场就多达36处,牧马30多万匹。汉阳大草滩(今山丹军马场址)即为其中最大的一处。同时,汉武帝为了解决战争和天灾造成的严重财政赤字,于元狩四年(前119)冬,“又造银锡白金币”,首次将马图纹铸在币上,开中国在币面上铸马之先河。

汉武帝对马情有独钟,常常昼思夜想。元鼎四年(前113)秋,“梦骏马生渥洼水中”,(《汉书・武帝纪》)遂作《天马歌》一首:“泰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倜傥,精权奇,浮云,腌上驰,驱容与,�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汉武帝重情感,爱将才。他送给姐姐阳信公主的礼物是镏金铜马;爱将霍去病死后,令工匠在墓前雕刻的也是马。

汉墓出土的文物也多为马,有铜奔马、木雕马、陶马,还有砖刻马,这也是崇尚马的具体表现。

战马在汉武帝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初元年(前104),他得知大宛有奔跑如飞、“踏石有迹”的汗血良马后,派工匠铸金马,遣使者送给大宛国王,希望换取汗血种马。大宛国王非但不允许,且攻杀汉使,夺其财物。

怒不可遏的汉武帝迅速派大将李广利“将兵十余万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汉武帝大悦,作《西极天马之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厉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无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为媒,游阊阖,死玉台。”并令政府给马建立“口籍”。

西汉政府引进汗血良马后,在汉阳牧苑培育出大批身形矫健、奔驰如飞的优秀骏马――山丹马,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汉时铸造的武威铜奔马,即是这种良马的形象再现。杜甫诗《房兵曹胡马》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臂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由于战马对于北部边防极为重要,所以,汉武帝下令铸造“白金三品”,在银币上铸造骏马图案,将马列于天子“龙”之后是良苦用心,除解决严重的财政赤字外,更重要的在于鼓励人们多养马,养好马,以增强国力,加强战备,进而巩固大一统的汉王朝。

高俅--《水浒传》中的奸臣典型。本是个市井无赖,只因为善于踢球,受到宋徽宗的宠信,被授予殿帅府殿帅(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高职,对上谄媚,对下狡诈,报私仇凶狠而不择手段。

晁盖--本是山东郓城县一个大地主,兼任保正,爱练武,喜欢结交江湖人物。“智取生辰纲”的主谋者。事泄后上梁山,是梁山泊的第一任首领,死后由宋江接任。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内。

宋江--《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首领。出身地主,本来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相当于县政府秘书)。书中把他捧成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口口声声讲忠孝,讲仁义,仗义疏财,救危扶困,被称为“山东及时雨”;但是在故事的叙述中,又把他描写成一个阴险恶毒的奸诈小人(例如为了招降秦明,不惜烧杀平民数百家一千多人;为了逼朱仝上山入伙,竟下令杀死一个四岁的小孩等)。是一个口是心非、具有两重人格的人物。

卢俊义--梁山泊名义上的第二把手,但是没有实权。本来是大名府的一个财主,为人正派耿直,江湖上名声很好。梁山泊想借重他的名声,邀请他上山。他不愿意,被吴用设计陷害,进了监狱,妻子又与管家私通,霸占了他的财产,还要置他于死地,最后梁山好汉在法场上把他救出,终于落草,成为被裹胁的典型。

吴用--本来是山东郓城县乡下的一个村塾教师,善于计谋,因设计“智取生辰纲”,事败上了梁山,排名第三,当了军师,对打仗并不内行,却是宋江的智囊,是梁山的领导核心人物之一。

公孙胜--一个“凡缘未尽”的云游道士。“智取生辰纲”的参与者之一。在梁山排名第四位,自称能呼风唤雨,布阵排兵。虽然功劳不是很大,却是梁山核心***之一。

林冲--本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相当于首都警备部队教官),因为娶了个漂亮妻子,被高俅的儿子看上了,设计陷害他,先把他充军到沧州,因他妻子不肯改嫁,高俅又要置他于死地。他是个安份守己的军官,在发配的路上,受到解差的百般折磨,依然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幻想期满回京与家人团聚。直到“火烧草料场”之后,方才逐渐觉悟,下决心杀死陆虞候,上山落草,是“逼上梁山”的典型人物。在梁山泊排名第五位。

柴进--后周皇帝的嫡传子孙。如果赵匡胤不搞“陈桥兵变”,他就是当仁者不让的皇帝。如今变成平头百姓,没毛的凤凰不如鸡,居然被一个知州的小舅子害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后被梁山好汉救上山去落草,凭他的原来身份,坐了第十把交椅。

鲁智深--原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身材魁伟,性格粗鲁,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因为偶然听说郑屠户霸占欺凌金翠莲的故事,三拳打死了郑屠户,逃亡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又因醉酒打人闹事,被方丈遣送到东京大相国寺管菜园,认识了林冲。林冲发配,一路护送,为此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上山落草,最后合并到梁山泊入伙,排名第十三。他是梁山泊最正派、最讲义气的人。

武松--《水浒传》中最著名的打虎英雄。河北省清河县人。生平最爱打抱不平,因打死人逃亡在柴进庄上躲藏。打虎出名以后,留在阳谷县当都头,巧遇胞兄武大郎。嫂嫂潘金莲与土财主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郎,武松为兄报仇,杀死嫂嫂和西门庆,投案自首,被发配孟州。在孟州协助小管营施恩打败蒋门神,又被蒋门神买通的张都监所陷害,发配恩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死他。武松杀死解差和杀手,又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上山落草,后来合并到梁山泊,排名第十四。他是被贪官恶霸逼上梁山的典型。

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本来都是梁山泊附近的渔民,是一百单八将中少数出身于守法劳动人民中的三位。他们因受土匪的侵扰和官府的压迫,无法打鱼,在吴用的劝说下参加了“智取生辰纲”的行动,事发后上山,与李俊、张横、张顺共领水军,屡建奇功,排名第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一。

解珍、解宝--一百单八将中出身最好、历史最清白、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两个平民百姓。他们本是登州的猎户,因为奉命捕获登云山上的一只老虎,被山下姓毛的地主隐匿,不仅诬赖他们打砸抢,被关进监狱,还打算在狱中秘密处死他。亲戚顾大嫂为此带领一批人劫狱,投梁山入伙,排名第三十四、三十五。

燕青--卢俊义最忠诚的仆人、小管家,相貌英俊,精通武艺,善于摔跤相扑。在卢俊义被害期间,要饭来给主子吃;卢俊义被发配的路上,他杀死解差,救了主人。是最忠心的“义仆”的典型。上山以后,排名第三十六(天罡星的最后一名)。

扈三娘--梁山泊武功最强、容貌最美的女将。她本是梁山附近扈家庄大地主的**,长得身材苗条,姿色秀丽,武功高强,能和呼延灼打平手,在“三打祝家庄”战役中还曾经生俘王英、战败欧鹏。最后在自己被捕、全家人被杀的前提下,由宋江硬做媒,违心地嫁给了自己的手下败将、身材矮小又是好色之徒的王英。她排名第五十九,不但比王英低一位,比欧鹏还低十一位。她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心情抑郁,在全书中几乎没有跟什么人讲过话,是个郁郁寡欢的“哑巴女将”。

时迁--山东高唐人,长得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睛尖,容貌像猕猴,行走似飞仙,擅长飞檐走壁,专门做些登堂入室、顺手牵羊的勾当。因他身轻似燕,人都叫他“鼓上蚤”。在跟随杨雄上梁山的途中,因为他偷了祝家店的一只报晓大公鸡,引起了“三打祝家庄”的战役。上山以后,排名一百零七(地煞星的第七十一位),是倒数第二位,低于白胜而高于段景住。他被后世盗窃行奉为“贼祖宗”,受到香火膜拜。

宋江

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林冲

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晁盖

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取妻室,终日打熬筋骨。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吴用

字学究,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

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卢俊义

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

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前往卢府为其算命。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

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李逵

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人称黑旋风。

燕青

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后一名。原为北京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在卢俊义家中长大,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射箭发镖百步穿杨,人称“浪子燕青”。卢俊义被吴用诓走之后,管家李固与卢俊义之妻贾氏勾搭成奸,霸占了卢的家财,又将燕青赶走。卢俊义回家后,李固又向大名府告发卢俊义私通梁山、题藏头反诗之事。卢俊义被下狱,李买通了董超、薛霸,要他们二人杀了卢俊义。当董、薛正要下手之际,燕青赶来将二人射死。卢俊义被判死刑之后,燕青又与杨雄上山报信,引来宋江大队人马,在法场救下卢俊义,一同投靠了梁山。

宋江元宵节上东京面圣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师师。燕青吹得一口好箫,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宋徽宗,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

招安后,燕青预感长此不会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原名鲁达,关西军汉,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商店野猪林后和杨志同上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义入伙,为山寨步军十一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天雄星豹子头林 冲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奸臣高俅父子谋害,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后,由柴进荐上梁山。后因晁盖上山火并王伦。为山寨五虎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天暗星青面兽杨 志 客籍关西,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

托塔天王晁 盖 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

天伤星行者武 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高唐州人,流落蓟州,做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吃了官司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物(绰号) 相 关 故 事 性 格 特 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 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 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写不下了 这里是网址你看一下 希望可以帮到你

  《美人心计》:情有独钟 此生不换

  是谁又撞碎了一轮海中月

  醉梦里 长笑歌万阙

  是谁又在海上吹那杨柳叶

  六月里 天涯飞白雪

  千人战几番秦淮水飘红夜

  莫回首 百年相思难解

  却回首为你指间笛声咽

  再回首 看梅花不谢

  多少年生死一笑剑歌烈

  问天下 谁能掌缘生灭

  谁又在抬头望漫天青莲雪

  谁又在 轻声说离别

  ——题记

  自从《蜗居》以来,自己追电视剧的热情慢慢减了下来,直到看到《美人心计》,久违的热情再次被唤醒,欲罢不能的两天两夜才追完整整40集,直到看完最后一集的那一刻,自己仍然陷入在一种沉醉、痴迷的状态中不能自拔出来,诺大的汉宫,几易其主,一代天子一朝臣,佳丽三千的后宫,在以爱为名的无形战场上,却上演着一出出的争斗戏。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类似的宫廷剧,也是执着的喜爱,并不是喜欢看女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而是艳羡绝世的爱,艳羡一代君主一生唯独倾心于一人的传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一笑;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只因心里有个陈圆圆;而汉文帝刘恒一生只爱窦漪房一人,这样的爱是众多诱惑之上的抉择,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浪漫与坚守。

  始终相信文字是有温度的,细腻而用情的文字更是会让人动容、乃至心痛,《美人心计》,里面的每个人物我想我都会记得很久很久,甚至是记在心里是一辈子,尽管故事与我无关,但曾经那么的痴迷过、感动过、喜爱过,总觉得应该用属于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情感来祭奠它。

  (一)夫复但求不相问,君若乔木妾倚枝

  彼时,她是杜云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眼波流转、顾盼生辉,初入汉宫的她,聪慧而睿智,身为家人子的她,在年老色衰的宫女被乱戟刺死的那一刻,明白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凄楚;就在被皇帝宠爱的李美人无端端溺水身亡的那一刻,明白了身为皇帝的身不由已;就在亲眼目睹周采女诞下龙种后就被绞死的惨状后,明白了后宫妃嫔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的那种“一入侯门深似海”的凄凉。

  那时的她,不同于宫里的其他女子,她敢于路见不平,敢于为弱者说话,敢于神张正义,于是在看到皇帝和心爱的女人迫于吕后的懿旨而不能见面时,她帮助皇帝乔装打扮;于是为了保住周采女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她想到了一招“狸猫换太子”;于是看到年幼的皇后嫣儿闷闷不乐的时候,她选择暂时忽略宫规,暂忘吕后的命令,带着嫣儿一起放烟火;只是慢慢的,她发现,用自己的机智与聪慧来挽救别人的同时,却造成了对受助者更大的伤害,原来,终究还是因为她没有权势,人微言轻的她纵使聪慧又怎样,最终却换来了吕后赐毒酒的结局。

  有时死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幸福,可是有时候却连死都无法自己去选择。

  于是,权倾朝野的吕后赋予了她一个新的身份——窦漪房,作为自己的细作以家人子的身份前往代国,暗中监视代王的一举一动。

  这一去,她没有料到,却遇见了自己一生一世的爱情。

  代王对她与众不同,百般疼爱,万般呵护,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这个男人,唯独带着她到他自小就开始锻炼体质的冰窟里,脉脉含情的告诉她:“能够享受冬天,才能迎来春天,我希望你和我一起迎来春天。”

  这个男人,在迎娶皇后之际,却抛下新娘,冒着黑来到她身边,告诉她:“我要给你一个惊喜。”为了准备了一个只属于她和他两个人的婚礼,并告诉她:“这辈子,我只爱你一个,只要是你说的,我就相信,只要是你做的,我永不相问。”是他,给了她绝对的信任与恩宠。

  这个男人,在她诞下公主的那一刻,欣喜万分,并告诉她:“只有你生的孩子,我才喜欢。”

  这个男人,在面对失去江山还是她的抉择中,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只因她若活不成,他也不会独活。

  这个男人,雄才大略暗藏于心,多少年来卧薪尝胆,只是一直以来,他都是不幸福的,只因找不到一个他愿意倾心去爱的女人,他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去呵护的女人,直到遇见窦漪房,遇见这个蕙质兰心、真正懂他的女人,他的爱情才刚刚来。

  于她,一直纠结万分,在他和子冉大婚的时候,她会自言自语“我是细作,细作不该有感情,可是我的心为什么这么痛”。原来,注定的,她爱上了他。

  他所有的温情蜜意融化了她那颗万般伤痕的心,她沦陷了,心甘情愿的做他身边的贤内助,情不自禁的就忘了自己此次的使命,只因这个男人待她太好,这个男人真正值得她去辅佐、去保护。

  于是,她心疼这个男人,告诉他“此生,我不希望你再蹙眉。”;于是她开始阳奉阴违,故意放假消息给吕后;开始为他触出谋划策,做他的军师,只为帮他早日完成宏图大业;于是她甚至选择牺牲一直待她忠心耿耿的雪鸢也要保住他;于是她开始万般的心思与精力全放在他身上,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依靠。

  就像一直与她存有芥蒂的薄姬太皇太后临死前说的:“高祖一生有三个女人,一个是吕后,一个是我,我有个好的结局,我们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第三个是戚姬,她是最幸福的,因为她拥有高祖皇帝的爱,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爱情,而漪房,你拥有恒儿完完整整的爱,我不是怨恨你,我是嫉妒你。”诚如,漪房是幸运的,女人的天下是男人,她赢得了天下。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正因有爱,为了捍卫这份爱以及丈夫的基业,她牺牲了很多,亲如姐妹的雪鸢、对她不离不弃的刘盈、心爱的儿子武儿、曾经单纯过的稚儿,一切的一切,不得已而为之,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她成就了自己的全盛时代以及她和他之间“生死絜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传奇。

  (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的雪鸢,当初的阿丑,脸上那块红色的疤痕,掩盖了她所有的美貌,作为吕后的棋子,她学会了冷酷无情,疏离人群。

  但在她生命中出现的两个人改变了她的一生,当她还是阿丑的时候,漪房的一句:“从不相信到相信是需要过程的,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来,跟我来。一辈子总要相信一次吧,我不会让你后悔的。只此一句,只此一丝温暖,她便用一生相报。

  当她还是杀手的时候,峭壁上周亚夫那一句“我会记得你的”,让她动了一世的情。

  后来洗去疤痕,她是雪鸢,成了漪房身边最忠诚的婢女,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却势不两立,于是爱情在矛盾间蔓延,爱到最后,却痛负一生。

  与匈奴人买马的那一次,漪房为了丈夫选择牺牲雪鸢,把她嫁给匈奴人,回程的路上周亚夫一路默默不语,只因想着雪鸢的那句:“我喜欢的人是周亚夫。”他在理智与情感中挣扎,“一个人一辈子总是要疯一回的,周亚夫从来都是一个理智的人,这一次就让他疯吧。”策马回去救雪鸢的亚夫,雪鸢终究还是在心中占据着无人可及的位置。

  领兵攻入汉宫的那一次,亚夫看到千里奔赴而来的雪鸢,故意施计让她走,为的只是不想让她也死在战场上,始终他把她的生命看得重过自己。

  稚儿施计迫害雪鸢,导致她失身的那一刻,她绝望而无助的选择留在漪房身边,只因她不想给周亚夫一个不完整的自己。

  遭到稚儿威胁的那一次,她选择了牺牲自己,为的只是不想伤害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对漪房,她一直忠心不二,就算是在漪房把她赐给匈奴人,她也并不曾怨恨过,“既然你心中选择了代王,怎知我的心中不会选择你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漪房,她视为主子,更视为姐姐。

  对亚夫,这个至死都不知道她其实还是阿丑的时候就爱他的男人,是这个男人融化了她冰冷的心,让她开始相信有爱情,开始知道甜蜜的滋味是什么,在他面前,她羞涩,看到他对别的女人好,她会吃醋,一贯理智的她会把自己灌的醉醺醺的;听到他给自己解释,她会重展笑颜;知道他在战场上有危险,她会毅然选择和他一起战死;临死,为了保全他,她选择去死,只因爱的太深。

  有缘无分,这是她和亚夫的结局,今生不可能,只愿来生可以相伴左右。

  (三)舍却生生欢颜,只求你今安好

  一登九五,六亲情绝,即使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情感,朕也没法随心所欲的拥有。

  这个男人,一代帝王刘盈,却并没有半点快乐而言,自由于他,是奢谈,在母亲强势权力的庇佑下,他像一个傀儡,一个甚至连自己的爱情也做不了主的男人。

  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看不穿。多少次,午夜梦回,夜凉如水,汉宫的凄清让他生不如死。他会想到弟弟如意,想到自己深爱却惨遭母亲毒手的李美人,想到那些被他宠幸却莫名死亡的宫人,想到自己的厌恶与痛恨的帝王身份。

  他说,如意,纵然我是皇帝,却还是保护不了你。

  椒房殿,汉宫皇后的金屋。这里本该属于他深爱的女子,却将他最疼爱的嫣儿囚禁。

  他说,母后,嫣儿还那么小。

  吕雉却说,所有的女人都不可靠,只有嫣儿为皇上诞下龙嗣,哀家心里的这块石头才能落下来。从今天起务必请皇上留宿椒房殿。

  他太寂寞、太悲苦、太愤恨、太需要一个真正懂得他所要所想的人,杜云汐就这样走进了他的记忆里,成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彼时杜云汐,今后的窦漪房拥有秋水微澜、云淡风清的眼眸,有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陛下,你可以拥有我,但是请不要把它记入《彤史》,因为得到了您的宠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我只想要平静的生活。”面对宽衣解带露出冰肌雪肤的云汐,他帮她穿好衣服并告诉她“我不会碰你,除非等到我有能力保护你为止。”

  他回身,看着她的眼,再为朕跳一支舞,让朕记住今晚,让朕的一生里也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好吗?

  她点头,随着的他的埙声翩然而舞。

  他,一袭白衣,清冷如月。

  她,娇颜,冰肌,红酥手,眸凝秋水,如莲花临水的姿态,绽放在了他逐渐被黑夜湮没的生命里。

  她成了他暗淡生活里唯一的一缕灿烂烟火,燃烧了他如死水的生命,并让他决定倾其一生去保护她。

  直到以为她已死,他卧病不起,毫无生念,宫廷的生活他竭力要摆脱,也许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只是大难不死,偶然的出宫机会,于是,他选择了孑然一身。从此,一叶孤舟之后,世间再无刘盈。

  多少年来,他泛舟游湖,流转于各地之间,心灵得到释放,从此不再有束缚,只是无论走到那里,还是会梦见她,一袭白衣,如莲临水。她说,我希望你快乐。

  辗转之后,他再一次回到长安,以一个庶民的身份重新走进了汉宫。只因他看见了她,看到了那个他日思夜盼的人,只因她生活的不快乐,他就决定放弃自己最看重的自由,再一次回到了束缚重重的汉宫,为的只是让她快乐,做他的依靠,纵使那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

  他以她弟弟窦长君的身份陪伴她,此时在他的生活里,逗她开心,让她快乐就是他最乐意做的事,只要她愿意,他愿意带她走遍天涯海角。

  她却执意给他赐婚,听到新娘子自杀,他嘴边挂起无关痛痒的笑,他说,不在乎的人,不在乎的事,我为何不笑?

  刘恒走了。他问她,他都已经不在了,偌大的汉宫还有意义吗?

  她抚摸着朱红色的宫柱,她说,你不明白,他不在了,他的气息还在。

  自此,他才明白,这些年来,他一直是输的,从一开始他就输了,多年来,他为自己画地为牢,他沉沦其中,她却始终站在彼岸,她始终不属于他。

  但他并不介意,只要她快乐,她就快乐;只要她幸福,他就幸福。只要守望着她,足以。

  他们的再见,他们的绝别。

  面对诸侯们以她儿子的性命威胁她的那一刻,他早就选择了牺牲自己。

  她看着利剑捅进他的心口,她看着他轰然倒下。

  她惊慌失措,泪翻涌而出,长君,你这辈子都为了我,你这辈子都为了我!

  他笑了,抬手想抹去她的泪。

  姐姐,不哭,没有人可以威胁你的。

  这样一个等了她一辈子的男人,她辜负了一辈子的男人,永远离她而去。

  离开也许就是最好的自我救赎。

  (四)蝴蝶终究飞不过沧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代国皇后——青宁,二八芳华,倾国倾城,眼波流转间都是楚楚风情,柔柔韵致。

  她说过,她是建章宫里最好的细作。

  作为吕后一颗安插在代国的棋子,曾经的她听令于吕后,惟命是从,太后是她的天,曾经的她以为自己可以顺利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只是没有想到,原来她错了。

  原来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太后训练的细作,而是爱情,她不曾想到,就在见到代王刘恒的那一刻,她就陷进去了,彻底爱上了这个眼神深邃,韬光养晦的男人,他是世上最好的男人,于是她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传递假消息。

  纵使手脚被冰冷的铁链捆住,纵使她会鸟语,可以凭借鸟语来传递消息给汉宫,但她不愿,她不愿伤害她爱的男人。

  纵使她深爱的男人对她不屑一顾,她还是时刻关注着他,只是那天,看到他对别的女子,别样的关怀与体贴,看着他眼神里流露出不曾有过的温情与光芒,她选择离开,只因不愿去面对。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往往爱情就是如此。

  尽管她深爱的男人以她为诱饵来引出汉宫来的细作,她也不曾怨恨他,代国桃花一夜开放,万箭齐发,射入她心脏的那一刻,她倒地的那一刻,心里眼里还是他的影子。

  目睹万箭穿心瞬间倒地的她,他拥她入怀,泪水盈盈而下,他的心中并不是对她没有感情,有喜欢,但那绝不是爱,不是她不够好,只是他遇到了更适合他的女人。

  就像她以前常唱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梨花如雪,空寂莫。

  深宫里苍白如雪的女子们,她们的一生只等待一场爱情。尘埃落定之后,宁愿荒芜。荒芜过后,慢慢回想。

  嫣儿,十二岁入宫,就位居皇后之位,只是是作为舅舅的妻子,曾经那个疼爱自己的舅舅一时间变成了自己的丈夫,她惶恐,她害怕。

  母亲告诉她,要少说话,于是她闭口不语,知道遇见云汐,遇见这个真心待自己如妹妹般的姐姐,她才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她抱着恭儿的时候,她稚气的对着云汐说:云汐姐姐,以后我的肚子也会有一个小宝宝出来吗?那样的可爱、单纯。

  多少年后,独立于太液池边,锦衣素服的女子,落寞、疏离的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此时的她,贵为张太后,却仍是处子之身,宫人们摘来荷花,“荷花不要摘下来,就让它们长在河里吧,摘下来就死了,就像我一样,是一具没有温度的尸体。”多年的后宫生活,早已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磨练成一个少言寡语,郁郁寡欢的落寞女子。

  直到代国攻入汉宫的那一刻,她遇到了周亚夫,遇到了她自己的爱情。

  此时她的心起了涟漪,一波一波的,全关乎周亚夫,为了他,她选择继续留在后宫,只为能够多看看他;为了他,她开始做手工活,为他亲手缝制鞋子;为了他,身陷圈套的她甘愿揽下所有的罪责;她只向他要求一个怀抱,一个有他温度的怀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心仍然会跳,只是这样的爱情只属于她一个人。

  我已经有心上人了,他说。

  为什么你这么残忍,要打破我的念想,打破我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她说。

  雪鸢死后多年,她和他一直互相默默的关怀着对方,他冒死把她从火中救出来,所幸有漪房皇太后的成全,于是张太后已死,周夫人重生,嫣儿终于等到了自己爱情的开花结果。

  只是没想到那么快,她就先离他而去,然而她是幸福的,因为她遇到了爱情,真正的活过一场。

  她死后,他留下一束发放在她的手中。寓意结发夫妻,尽管他最爱的不是她,但他心里终究装着她,有她的位置,足以。

  爱情,一个荒凉、浅薄的手势,成全了嫣儿的地老天荒。

  (六)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慎儿,这个贪图富贵,爱慕虚荣,为了虚名甚至不惜牺牲姐妹情往上爬的女人,也许会招致不少人的痛恨,但是一切的蜕变都是有原因的,对她,我更多的是同情。

  如果不是为了救云汐母女,她的父母就不会惨遭杀害,她也许就是一个活泼善良的女孩;当初云汐拉着她的手说:“慎儿妹妹,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如果不是云汐的舅舅把她丢至街头而不管,她就不会沦落妓院,就不会有怨恨;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虚情假意,逢场作戏是她的拿手戏,但她也真正爱过,爱过那个在妓院里倚坐在金色纱幔后,把玩着酒盅,散发的慵懒邪魅气息的世家公子。

  她也曾至情至性的爱过,只是那个男人最终还是辜负了她,记得她请求即将迎娶他人的那个男人抱她最后一次时,她拔出头上的簪子,说,我是真心喜欢你的,我活这么大就只有你一个男人,多少次红姨想逼我接客,那么粗的棍子打在我身上,我都没有屈服,就是想给你留个清白之身,可是你不配,你真的不配。我说过,做不到,你就去死。得不到,她选择了去毁灭,也选择了不再相信任何人。

  正因为她缺少爱,所以她拼命的去获得更多的爱,只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她,那些爱都不属于她,于是她开始选择名利,选择用名利来满足自己落寞,伤痕斑斑的心。

  吕禄,这个一生对她最好的男人,这个爱她胜己的男人,这个对她千依百顺、言听计从的男人,甚至在知道她要谋害自己而独自去寻求荣华富贵之后,也选择牺牲自己,为的只是让她生活的更好。

  等到悔改,等到决心和他共度一生的时候,命运却再次愚弄了她,这个最爱自己的男人还是死在了自己面前。

  于是她的真心彻底磨灭,有的只是假意,有的只是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野心。

  于是看到姐姐漪房和皇帝姐夫的亲密,看到他们的鹣鲽情深,看到他们如贫民夫妻般的恩爱,她会一遍遍的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她有,而我没有?

  纵使姐姐待她再好,但野心与嫉妒蒙蔽了所有的良知,她开始引诱自己姐姐的丈夫,一次次的奸计与计谋手段,姐妹情谊荡然无存,最珍贵的情感消逝的权利争斗中,她不爱那个男人,为的只是得到更多的虚名,直到害人终害已,她终究还是没有得逞。

  这一辈子,她也曾拥有过短暂的幸福,只是却不知道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不加以珍惜,利欲熏心,用永无止尽的欲望和贪婪来支配自己,让自己被嫉妒心驱使,这样的一生,如果有来世,我想,她应该不会如此。

  千年以后,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轮回的终点,寂灭到永生沙漏流转了多少时间,你在三途河边凝望我来生的容颜,我种下曼佗罗让前世的回忆深陷,多少离别才能点燃梧桐枝的火焰,我在尘世间走过了多少个五百年,曼佗罗花开时谁还能够记起从前,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离歌〖《诗纪》作杂歌。注云。一作离歌。〗

  

  晨行梓道中。梓叶相切磨。与君别交中。繣如新缣罗。裂之有馀丝。吐之无还期。(出自○《乐府诗集》八十四。《诗纪》七。)

具体作者不详大意就是:早晨行走在两旁都是梓树的路上,梓树的树叶相互摩擦,我和你相别,就像新织的绢罗被撕裂;绢罗被撕裂还有丝线相连,而你这一去,就没有回来的时候了。言之切切,欲断人肠。

关于萧诗寒草书的哲学思考

       杨东志/文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每每读到唐代诗人王冕的《墨梅》一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著名书法家萧诗寒先生。

       在中国书坛,尤其是在河南书画圈里,说起萧诗寒,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于这个人,人们可谓褒贬参半,毁誉不一,甚至有人说他“颠”,有人说他“狂”,有人说他是一个“疯子”……但是,对于他的书法,却很少有人敢于公开否认。

      很多人想了解萧诗寒。

      萧诗寒本身是一个谜。

      萧诗寒,本名李逸野,1930年出生于重庆垫江,现住河南开封。性愚直冥顽,却博学洽闻。曾肄业于垫江中学、重庆一师、国立“中工”。重庆解放后,弃学从军,任随军记者,战争中伤残转业,仍事新闻。1957年“反右”时,曾受到强烈“冲击”。1972年冬季患病且重,求医皆云“不治之症”,遂“任尔东南西北风”,自学书法为娱。当时,市无碑帖可沽,乃抄《杜甫诗选》练习横竖画。1975年偶见《故宫周刊》上刊有《怀素自叙帖》,喜而购之,日习20分钟。1980年后,始有条件学书法。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工书画,书法诸体皆能,尤精大草。作品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际书展”、“国际临书大展”、“中日自咏诗书展”、“中国书法百人展”。主编《中国书法通鉴》,书法论文无数次在专业报刊发表。当代狂草大师,世说“南有林散之,北有李逸野,东有刘正成,西有林翮凤”,更有“怀素之后第一人”之誉。

      2015年,通过多方努力,在素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之称的河南鹿邑太清宫设立了“李逸野艺术馆”。

      萧诗寒先生是“白统率黑”理论创始人,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次提出“白比黑更重要”,并身体力行,一举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太极图”式的“循环论创作模式”的羁绊与束缚,从“大空间”中构建立体的创作模式。他尝以书法入画,随意点染小品,可谓生动活泼,别有趣味。也作旧体诗词,朴实有古人风。

      萧诗寒先生的书法艺术受到国内外权威艺术机构和社会各界以及艺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与赞誉。

      萧诗寒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博采名家精华,精研多种书体。他诸体皆能,尤精草书。这里,仅就他的草书作品作以试探性赏析。

      萧诗寒先生的草书沉稳典雅,灵动飘逸。

      张怀瓘《书断》引王愔的话曰:“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其实,这就是在说草书的重要特点。萧诗寒先生的草书书法作品,则是“‘师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他吸收古今草书名家“汪洋闳肆”之长,力避草书字体“晦涩难辩”之弊,在“灵动”的状态下追求“沉稳”,在“飘逸”的状态下强调“刚毅”;在“流畅”的基础上讲究“结体”,在“飘逸”的基础上强化“骨力”。从而,使他的草书书法增强了“运笔”的劲道,增添了“结体”的美感。其草书作品既极具魏晋之遒劲洒脱,又彰显唐宋之灵动飘逸;既有“癫张”(张旭)之风,又有“醉素”(怀素)之貌;既有王羲之的“土”味,又有米元章的“酒”气。读着萧诗寒先生的草书作品,便心不由己地忆及南宋陆放翁的《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赐休暂解簿书围,醉草今年颇入微。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临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稀。樨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同时,他的草书也颇具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语见《道德经》第十六章。意即“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之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之哲理。

       萧诗寒先生的草书流畅灵动,旷达怡然。

       众所周知,所谓“草书”,就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大致包括两种“概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萧诗寒先生的草书堪称“怀素之后第一人”。数十年来,他潜心研习,临池不辍,博学古法,广纳今意,探究古人书理之真谛,寻求笔艺技法之奥妙。尤其是他的草书书法,可谓之“追怀素求其神而不泥帖”,“慕张旭思其变而不离法度”。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卓有成效,造诣颇深。他的草书作品堪称涵“高古雄浑”,蕴“时代美感”,拥有“苍朴厚重”之牢固根基、“流畅灵动”之饱满情愫、“旷达怡然”之潇洒风貌,形成了“用笔精到、墨法妙绝、奇韵雅致、超凡脱俗”的独特书风。既道法自然,又顺其自然;既回归自然,又浑然一体。看了他的草书书法作品,会让你毫不犹豫地去轻声吟诵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之诗句:“唐诗资破冢,法制困探囊。周礼仍存鲁,隋师果禅唐。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星宿森文雅,风雷起退藏。”与此同时,你还会觉得它颇具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意即: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就勉强把它称之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共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于法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纯任自然)之哲理。

      萧诗寒先生的草书虚实相生、意蕴丰厚。

      萧诗寒先生堪称草书大师。他的大草书法作品,就像黄宾虹所说的那样:“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为微妙……黑处见力量,白处见功夫。分间布白、以白计黑。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在创作中,萧诗寒先生充分运用“虚实相生”的道理——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实为虚之彰,虚为实之显。可谓“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实”之间,相得益彰。他这种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黑”与“白”、“虚”与“实”,增一分则过,减一分则衰,让人啧啧称赞,惊诧莫名。萧诗寒先生的大草书法,还非常还讲究“疏密”,是名副其实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他的作品,不但注重字形笔画的密处,也注重字画间及行间的疏处。密处,他精心结撰;疏处,他措置得法。做到了“以密衬疏,以疏托密”,使之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也是疏密有度,恰到好处,真正破除了“平板”和“划一”,既有“起伏”,又有“对比”;既有“矛盾”,又有“和谐”;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从而,在有意无意间,便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情趣。萧诗寒先生书法的所谓“空灵美”,是依靠“空白”而显示的,但又不局限于“空白”的本身,而是同时使用线条去“造型”。因此,他的草书书法作品富有“立体感”,颇富“灵动感”,更具“空灵美”。

      萧诗寒先生的大草书法很有“书卷气”,意蕴丰厚。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曰:“梁山舟答张苞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这里所谓“天分”、“多写”、“品高”、“多见”、“学富”等“五要”中,就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萧诗寒先生“帖临一本,书观百家,博采众家之长,方长一家之书”。博览群书、当过记者、又是诗人的萧诗寒先生耳濡目染,熏陶感悟,让传统文化在他自己的心灵中瞬间变得宁静、圣洁而悠远,有意无意地进入了艺术的范畴。进而使他的书法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了意趣、有了神韵,更有了高境界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把萧诗寒先生的书法作品比作画,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画中有诗”。看了他的草书书法作品,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钟繇书法》的古诗:“飞鸿戏海逑劲藏,舞鹤游天灵韵扬。佳作流芳传后世,携手羲之称钟王。颇合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大意即: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之哲理。

       综观萧诗寒先生书法,可见其拥有“沉着博大、起伏跌宕、奇峭俊丽、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书风雄肆,奇谲多变。尚自然,主荒率。他的书法作品在笔法、结构、章法、意蕴上均有重大的突破,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革新书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泰斗。

励志勤学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52 年 五月二十日 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谥号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公元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jī)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 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范仲淹。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同学们,我们要从范仲淹励志苦读的故事中,学习他励志成才,不畏艰苦的精神,将来才能够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用之才。  

==================================================================

读着《岳阳楼记》,我要感谢邹平这块圣地,迸发出范公那么多的才思;还要感谢范公这个骄子,让人文邹平成为当今中国的文明百强。于是作为邹平人我愿乘着范公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自由飞翔。

  我想为邹平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现在的我还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为家乡的富裕小康绘画蓝图,但是我还稚气未脱。于是静坐下来,我只有努力读书,幻化着邹平更加美丽的明天。

=============================================================

=================================================

范仲淹童年求学公益馆管理员 于2012-06-17 15:07:59发表

 二年(989年)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另据方健先生考证,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1]。在百日时随家人去无锡望亭(今属苏州市)。 父亲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公元990年病逝。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2],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转自

===============================================================

=======================

范仲淹小时候家境不好,但他非常用功,常读书读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集中,范仲淹就会拿起早已放在桌边的凉水,往自己头上倒,好让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

范仲淹凭着刻苦求学的态度,最终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范仲淹当宰相时曾写了一篇散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明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此佳作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

16、《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

说 课 稿

北川 羌族自治县 永昌小学 梁 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是今天的()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都是以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人类美德为题材,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文章以范仲淹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全文讲述四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塑造范仲淹人物形象,刻画他发愤苦读、清苦自励的崇高品质。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获得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刻苦学习的思想启迪。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生字词语及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知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品读“只身、“划粥割齑”、委婉谢绝”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背诵1——3自然段。

3、领悟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范仲淹立志求学、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范仲淹的形象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段特点,本篇文章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引导朗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段要求,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读、思、勾、品、批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准备:

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读题明“标”,重温范仲淹抱负

开课时,用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读课题,引出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通过铿锵而有力的朗读,感悟范仲淹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产生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为后文进一步感悟范仲淹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学习的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础。追问“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发学生思考,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了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又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熟知范仲淹形象

引导学生先回忆范仲淹刻苦求学的四个小故事,即:“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诱惑”和“闭门不出”。给予学生6—8分钟时间,通过自学深入阅读文本,感悟范仲淹的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明白自学要求和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

2、用“——”勾画出表现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动情朗读或静心默读勾画的语句。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采用读、思、勾、品、批等方式进行自学,自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范仲淹的刻苦求学的精神。)

(三)师生交流,感悟范仲淹品质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采用“品词析句、情感诵读、引导点拨”的方式,紧紧围绕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如何将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的学习。

1、引导学习:“只身求学”

学生汇报自学收获,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范仲淹行为描写的词语“只身”“远赴”“十分珍惜”进行理解。引导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范仲淹去“附近山上寺院”读书是为了寻找安静的读书环境,体会他读书的专注;“只身远赴应天府”是为了博览群书,增长学识,体会他好学上进;从“累了,饿了”重点句中体会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读书的精神。学生在理解和情感朗读中,感受范仲淹克服重重困难、废寝忘食苦读诗书的决心。

2、学习:“划粥割齑”展示片段

这一个故事主要让学生感悟范仲淹面对清贫生活坚持发愤苦读的恒心。

在教学中,①引导学生理解“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并抓住“极其”和 “只”这两个词体会,感悟范仲淹生活的艰辛和清贫。

②抓住“鸡鸣即起”、“夜半才和衣而眠”“未解衣就寝”等词,体会范仲淹是如何刻苦读书,抓住“每天”和“五年”,体会范仲淹五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

③配乐深情朗读,渲染学生情感,引导想象画面和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划粥割齑 教学片断展示

师:孩子们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收获?

生发言,交流。

师引导学习:孩子们,能谈谈对“划粥割齑”这个成语的理解吗?抽生回答。

师:请孩子们用﹏﹏勾画“划粥割齑”这个成语的由来,一起流利地朗读一次,你读出什么?(范仲淹生活清贫、艰苦),主要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极其 、只)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师:去掉“极其 、只”这两个词读一读,有什么不同体会?

师:这两个词更能刻画出范仲淹生活十分清贫。

师:范仲淹当时生活如此清贫、艰辛,他是如何读书的?

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师: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师引:从“每天凌晨鸡鸣即起”中,你读出了什么?感悟为了读书每天早起(人们还在睡梦中他在读书);

从“夜半才和衣而眠”中,你读出了什么?感悟为了读书每天晚睡(人们已经入睡他还在读书);

师:范仲淹每天为了读书早起晚睡,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生回答):每天读书时间长,每天很用功读书、废寝忘食的读书等。

师:从“和衣而眠、未解衣就寝”这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生:废寝忘食的读书,他不是懒惰、不是不愿意脱,而是为了抓紧每分每秒时间读书。

师:是呀,孩子们,范仲淹每天晚睡早起,废寝忘食、抓紧每分每秒刻苦读书。他一直坚持几年?“五年”呀,估算一下,五年大概是多少天?(1800天)

师:是呀,1800多天哪。孩子,一天这样做不难,一月这样做也不难,可是一年四季这样做就很难很难,而范仲淹整整坚持五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师生分角色读深情朗读。课件出示

师引:当夏天到来,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人们都去凉爽的地方避暑时,他发愤苦读……

当冬天到来,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人们都躲进温暖的地方取暖时,他发愤苦读……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引学生走入场景: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起走进范仲淹读书的情景。

此时,我伴着晨曦,悄然来到范仲淹居住的房门前,在那简陋的屋子里,灯还亮着,不知是从昨夜一直燃到现在,还是鸡鸣时范仲淹又重新将它点燃,我看到了。。。。。(生回答)

此时此刻,你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敬佩之情、仰慕之情)

师:带着这份敬仰、这份感动再次朗读这个句话。

师:孩子们,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感悟到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4)、师小结:是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激励着范仲淹五年如一日发愤苦读。他废寝忘食、持之以恒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板书:发愤苦读

3、引导学习 “谢绝佳肴”

这个故事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范仲淹行为的词“婉言谢绝”“只好收下”,抓住描写他表情词“笑了笑”,抓住范仲淹的语言,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范仲淹洁身自好、不为诱惑所动、清苦自励的高贵品质。

4、引导学习 “闭门不出”

这个故事教学主要抓住皇帝驾临时众人“争先恐后”激动与范仲淹“埋头苦读”的平静进行对比,体会到范仲淹为了自己的抱负,不为权欲所惑、排除一切干扰苦读诗书的精神。

每个故事学习完毕,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相机板书。

四个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本文写作方法: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特点。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不放,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让学生既见其“表”又知其“里”,由“知言”到“会意”,引领学生抓“行为”——只身求学、划粥割齑,去品味范仲淹好学上进、发愤苦读的精神,抓“言语”——“笑了笑说、随口一说”,去感悟范仲淹清苦自励品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通过情感诵读、想像画面去激活学生思维,体验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生活,实现情感的升华,同时,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渗透本文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行走在“读”和“写”的大道上。)

四、深化主题、传承范仲淹精神

四个故事学习完毕,范仲淹那只身求学有决心,发愤苦读有恒心,面对佳肴不动心,皇帝驾临不分心的求学精神已深深感染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再次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受范仲淹因刻苦读书而实现理想。指导学生带着崇敬和赞美之情诵读人们对范仲淹的赞美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感受范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传承他的精神。通过交流其他名人(孙中山、周恩来、苏轼)励志名言,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设计理念:在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升华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小立志,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六、说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好学上进 只身求学

发愤苦读 划粥割齑

清苦自励 拒绝诱惑

专心致志 闭门不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理念: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突显范仲淹刻苦求学的精神,以范仲淹远大抱负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采用简洁的文字,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故事为载体,以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为核心,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为主线,激励学生从小立志求学。在设计中坚持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践行“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启发思想”的教学理念,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小学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

================================================================

16 范仲淹的故事

兴隆中心校:陈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谈话引入

1、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师:板书课题,“故事?”讲了哪些故事?通过汇报了解人物身份、地位及事件。引导概括:的生活,的读书

2、回忆交流,初识人物形象

师: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师:作者用了一句简洁的话来评价他:“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何为“杰出”?武:枢秘副使(国防部副部长),文:参知政事(副宰相)其实,他还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同学们,能成一个家就了不起了,光宗耀祖。所以,这句话算是很高的评价了,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或品质,这种写法叫做“总写”,值得同学们学习。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课文,再次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对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同时,评价人物特点,引出共同学习目标,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刻苦求学

1、提出问题,引导搜集信息

师过渡,结合板书引导: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走进文章,读读课文2——5自然段,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板书),感受范仲淹的可贵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勾画表现他刻苦读书的语句,标注重点词语,写好批注,作好交流准备。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注意做笔记的方法引导

3、对话交流,体验范仲淹刻苦求学的品质

按:“汇报句子——说原因(抓词)——指导朗读”

预设以下句子:

第2自然段:“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抓重点词,体会其刻苦学习的精神。指导朗读。

第3自然段:

“极其艰苦”,理由?感情?读。

“然而”:层次关系,侧重点——发愤苦读,写法,感情,读。、

第4自然段:

重点抓人物对话,挖掘“美味佳肴与粗茶淡饭”,引导体会感情,指导朗读,感受“静心读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引导价值观:拒绝诱惑:今天能拒绝,当官后就能拒绝,这是修养,更是人生价值观。

第5自然段: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写法,抓“轰动,闭门不出,千载难逢,随口”

评价名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指导朗读。

三、评价交流,感悟远大志向

师:参加殿试,这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请看:课件介绍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并明确范高中进士,金榜提名,从此可平步青云,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引:范进中举)高中升官后的范仲淹是一位怎样的官员?

1、了解志向

2、感悟爱国爱民的情怀(课件出示:爱国名言)

四、小结课文,积累语言

1、结合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及文章写法

总分总,用具体事例(典型事例),并在故事中通过(言行)语言、神态、人物对比、引用名言等方式来描写人物特点。

2、布置小练笔

通过一两件事,写写身边刻苦学习而成才、成就事业的人。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杰出 范仲淹 刻苦 赞颂

爱国爱民

==========================================================================================================================================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66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