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九月,我第一次写部落格时,写了一篇名为《也许,改变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困难》的文章。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当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时候,常常又觉得压力很大。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走出舒适圈(confront zone),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快的从负面情绪当中恢复过来,失恋的时候不要为了那个烂人难过那么久,考差的时候难过也没用,不如早点再站起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毫无动力,即使我们知道怎么做比较好。最近,当我在思考知道该怎么做和做到之间的差距时,突然想到了一篇大二时读过的,关于正向心理学的论文。
过去的心理学家,曾经对于为什么正向情绪会在演化下被留存下来,感到十分的困惑。当我们出现负向情绪时,往往会导致特定的行为,例如恐惧使我们逃跑、生气使我们攻击;但是,正向情绪似乎不会导致特定的行为。
过去的讨论,在Fredrickson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得到了详尽的解答。Fredrickson在2001年发表了这一篇跨世纪的大作: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用来探讨正向情绪的作用,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32个版本,被引用了5196次,堪称正向心理学研究的权威。
在这篇论文的文献回顾里,Fredrickson提到了,正向情绪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想与行动,而负向情绪则会限缩了我们的思想与行动。
过去的研究发现,愉快(joy)的情绪能够促使我们去玩乐、扩展我们的极限、变得更有创意;而且这样的效果并不只局限于社会性的或是物理上的行为,也包含了知识上以及艺术上的行为;而对某事感兴趣(Interesting)则促使了我们去探索外在世界、学习新知识、经验,并且从中扩展自我;满足感(Contentment)则是促使我们去品味当下,让我们对自我和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新的观点;荣耀(Pride)则让我们愿意在未来把我们的收获分享给大家;而爱情(Love),则是这些正向情绪的融合体,让我们经验到了安全感和亲密关系;让我们愿意和爱人分享上述的这四种正向情绪。
Fredricks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正向情绪是否真的会促进我们开阔视野。实验者找来了一群受试者,让不同组的受试者,分别观看一些会唤起情绪的短片(Short,emotionally evocative film),这些短片分别是愉快的、满足的、恐惧的、愤怒的,以及中性的短片。在那之后,实验者会要求受试者,用我想要(I would like to……)来造句。结果发现,观看正向情绪唤起影片的那组,比起负向组和中性组,写了更多他们立马愿意去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这一篇论文里,Fredrickson还提到了一连串的实验,综合这些实验的结果,Fredrickson发现正向情绪除了能够让人们的想法-行动变得更开阔之外,也能够较快从负面情绪造成的高血压、焦虑感等等状态当中恢复过来;除此之外,还能够促进我们的心理弹性(fue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让我们较容易从创伤当中恢复,并让情绪更为平稳。
我们总是听到别人说,要跨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而正向情绪,似乎正是带领我们跨出那一步的向导。如果正向情绪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又该如何好好的利用它们呢?
在跨出去的同时,面对你的负向情绪
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会要你面对你的负向情绪呢?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当你现在压力很大、很难过的时候,如果我要你多往好处想,会过得比较好,你一定觉得我讲的都是废话,因为这些你也知道,只是现在就是做不到嘛!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戈尼(Zeigarnik effect),就是说明了这样的现象:我们会对未完成事项的记忆特别深刻。所以,在跨出去的同时,也请你回过头来,好好的面对那些,你还没处里完的负面情绪。
有些人会以为,只要我们变得够好,那我们就不怕挫折,没有脆弱了,但是那是不可能的想法。正向心理学不是要你变得无坚不摧,而是能够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即使变得再坚强,都还是会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想。关于这一些,我会推荐你去看《脆弱的力量》,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能够带领着你去看待自己的脆弱与无助,从而变得坚强。
如果你现在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暂时没办法往正面想,那就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息一下吧。可以找一些懂你的朋友聊聊(关于倾听,可以参考这一篇),也可以寻求心理师的专业帮助。但是有一个例外,如果你有了一些忧郁症的症状,多谈你的挫折与负面情绪,只会让你变得更忧郁而已,这时候我会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别怕,因为根据正向心理学家Seligmen的说法,就在此时此刻,美国大概也有1/4的人正在跟你经历相同的忧郁情绪;忧郁症就像感冒一样,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过几次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就不必去处理你的那些负面情绪,而是要等到你情绪平静一点,才能好好的面对它们;就好像我们都知道,如果能从分手当中学会些什么,对未来的感情是有帮助的,但是没有人会在分手第一天就开始反思、检讨,因为那只会让你更难以自拔而已。
切割目标,勿好高骛远
在我们设定自己想做的目标时,千万别把目标订得太大,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但是在追寻这个目标的时候,应该把它切成许多小目标,再来一步一步达成。在心理学讨论压力时,有一个所谓的倒U理论:压力适中时,才会有最好的表现。
所以,如果你设定的目标,能够给你适度的压力,那么你就会有最好的表现,太大的压力会让你挫折,太小的压力则会让你觉得无聊。例如,你想要交一个女朋友,但是你跟女生讲话都会紧张,那你可以设定的目标就是,每天跟你旁边的女同学闲聊几句,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直接把到妹;如果你的目标是能够多益考900分,但是你的实力明显的不足,那不如就先设定,要在做模拟试题时能够拿到700分,等到达到之后再逐一往上加。因为,适当的目标才能给你最好的表现。
寻找心流经验
心流(flow)的概念是由正向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 M所提出来的。想像你现在站在一个滑雪道上,正在由山坡上往下滑,迎风吹来刺骨的寒风,你如果稍有闪失就会跌落山谷,这时候,你的意识应该是会专心一志的看着前方,平时困扰你的杂念也全被抛诸在外。这就是所谓的心流经验。Csikszentmihalyi, M把心流经验定义为:运用我们的高技能来做高挑战的事情时,所产生的专心一志的经验。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经验,而心流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忘却许多生活中的烦恼,带给我们许多的正向情绪。每个人的心流经验都不太一样;对我而言,摄影就是一个很棒的心流经验,在捕捉美景的那个当下,专注的看着观景窗,等待按下快门的那个时机;我也曾在打棒球、打篮球、算数学、骑机车……等等的事情上,出现过心流经验。而你的呢?就等待你自己去寻找了。至于心流经验的相关研究以及益处,我会推荐Csikszentmihalyi, M所著的《生命的心流》这本书,或是可以看看他在TED的演讲。
妥善分配时间,动手开始做
也许你有一些想尝试的新经验,但是却迟迟不愿意动手做的话,那也是白搭。你要做的是,立刻把这件事排入你的行程表(关于行程表与时间管理,可以参考我写的这篇)。千万别小看动手开始做的力量,心理学研究上有一个脚在门坎内(foot-in-the-door)效应,只要你一开始做,那你就很容易一直做下去了。
这个效应曾经有一个早期的实验,一群心理学家打电话给California 的家庭主妇们,然后问他们是否愿意填一份关于家用产品的小问卷。三天之后,那群心理学家又打来了,这次,这群邪恶的()心理学家,问这些可怜的()家庭主妇,是否愿意让他们派五六个人,花两个小时,到他们家清点它们的家用产品。这些填过问卷的人,比起没有填过问卷就直接被要求的那些人,有了两倍多的机会同意这样的请求。另一个更近期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被问到,是否愿意在酒后叫出租车,那群填过反酒驾请愿书的受试者,比起没有填过的另一群受是者,更愿意这么做。
所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拿出你的行事历,填上你的小小目标吧!
人的情感分为好多种,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还有一些介乎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而在这些情感中,范围最广的,应该属友情这一块了。
看过一期视频,就是关于探讨友情的,叫《荒野会谈》,由李雪琴、李松蔚、章若楠、席瑞、李浩源五个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在荒野中搭了一个帐篷,煮上一壶茶,一起讨论人生和朋友。
在节目中,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上,也运用了心理学的知识去概括和定义。
不得不承认,专业的书读得多真的是好啊!都是硕士博士出身的人,说出来的话比一般人就具有更高的水平。
比如,他们在讨论朋友时,提到了“朋友有提供情绪价值和提供实际帮助两种,哪一种更有价值?”
李松蔚认为,他需要的是后面一种朋友,就是朋友之间,有事说事,没事可以不联系的一种关系。
这其实跟他的年龄和性格有关。80后的李松蔚,从小就不喜欢社交,他宁可自己抱一本书在墙角看,也不愿意去跟别的孩子玩。到大了,他自然认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席瑞的观点就跟李松蔚不太一样,他认为可以要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但同时,他也需要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因为这一类的朋友能够让他快乐。
这样的观点其实也没有错。世上的人,性格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而人在社交关系里,所需要的对象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说可以不需要社交吗?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有人就这么做,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对朋友的定义上,我们通常把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定义为“关系铁”的那一种,因为能帮、肯帮是很难得到的一种朋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有时候或者想帮也有心而无力。
但是这样的朋友关系,往往需要知根知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对彼此的认可,只有这样,一段“铁”的朋友关系才能成立。
能够达到这样的朋友关系,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现代的人,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如果没有让他能够认为需要帮助或者他愿意去帮助的人,是很难让人主动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李松蔚所需要的朋友类型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或者本身,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而席瑞所愿意得到的那种“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事实上在生活中更多一些。在社交圈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具备能够帮人的条件,但他却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愉悦,让别人获得开心和快乐。
这种朋友其实也很重要。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很多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很焦虑的,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这种压抑的心情得不到舒缓的话,人就有可能会得病。
若是他正好遇到一个能够带给他开心和快乐的人,让他的心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压,我想这种帮助跟那些提供实际帮助的人,作用是一样大的。
有时候,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的人或者并不需要高情商,因为他只需要给钱,给方法,给资源就可以,可是带给人情绪价值的人,绝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他所给予的那种东西是无形的,却又是恒久的。
从精神层面来说,提供情绪价值的意义要比提供实际帮助要多一些;而从生活的现实来说,提供实际帮助,又比提供情绪价值的作用会更直接更有效果一些。
良好情绪表现在:
1、正向情绪和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3、情绪稳定。
4、能控制情绪冲动。
5、以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扩展资料:
任何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必须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例如,可喜的现象引起欢乐的情绪;不幸的事件引起悲哀的情绪;挫折引起沮丧的情绪等等。无缘无故的喜、怒、哀、乐,莫名其妙的悲伤、恐惧,就不是情绪健康的表现。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反应和刺激应该相互吻合,例如因成功而喜悦,因失败而痛苦,该高兴就高兴,该悲哀就悲哀。假如失去亲人还哈哈大笑,或者受到挫折反而高兴,受到尊敬反而愤怒,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情绪具以下特点:
一、指向性。正性情绪是指需要得到满足,负性情绪指的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类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负性情绪。
二、两级性,情绪有高兴、愉快,也会有愤怒和悲伤。
三、动力性。情绪对行为和认知是具有动力性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孩子被表扬之后动力十足,干什么都特别有干劲,这是情绪的动力性在起作用,甚至我们高兴的时候痛的感觉都会下降。
四、宣泄性。情绪可以通过生理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心理方式表达。心理表达方式主要是将情绪迁怒于别人,跟别人发脾气,这种一种心理表达。生理表达是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把这个表达出来,压抑在心里,就会以身体症状表示,比如生气的时候胃胀吃不下东西。
五、过程性。无论是多么高兴或者悲伤的情绪,经历一个过程就会衰减下来。
六、非理性。我们一直认为理智会战胜情感,但生活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战胜情感,实际上经常有理智被情感冲破的现象,比如听信谣传等。
七、转换性。情绪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情绪和行为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比如平常讲的成语里的喜极而泣,破涕为笑就是情绪转换的特征。当你有高兴的事情,就更容易对别人友善,也更容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你有一些不高兴的事情,更容易迁怒于别人,冲别人发脾气。
一、行为改变技术
1行为是指个体设或保的任何事,其同文词包括(活动、行动、表现、主动和被动的反应)等。物体的颜色不是行为,辨别物体才是行为,某人穿的衣服不是行为,穿衣服才是行为,不管行为是外品或内险的,处理人员从界定客观而可测量的行为问除开始,并且进过此测评鉴行为改变的成效。
2行为合入过程和策略主要在重新安持个体的环境,以帮助做有更好的适应。
3、模笔正确地描绘出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和实施理由。
4、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和策略主要近自于实验室和应用情绪对动物和人类行为介入的实验研究结果,操作制的和反应制的的学习原理,在被运用在行为改变技术中。
5强调系统而科学的展开行为改变的成效。
6强调参与行为改变的方案中,每一个成员对于介入成效的解释。
7行为改变技术不只由训练有素的专业或半专业人员执行,只要对技术有着正确而完整的说明。父母,老师,教练或其他人都可使用它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帮助个体。
二、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一词,最早出现于1953年1959年也使用该名词说明交互制约原理应用。交互抑制是运用系统脱敏法,教导个体放松的行为,以交互抑制其恐惧和焦虑的行为,从此行为治疗就常被用来描述行为处理取向,以及稍后的正向行为支持。行为治疗以临床情境对人类行为介入的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通常应用在医院或临床情境中治疗师借由和个体的互相处理,其功能失常的行为。
三、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一词最早由1968年于《应用行为分析明刊》中提出,“应用”意味要改变行为是社会相关或重要的,“行为”是存要改变的行为是可测量的。“分析”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评估行为介入方法效果之过程,应用行为分析延展与拓展的探作制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行为受其后果的影响。处理行为问题,首先需分析控制行为的后果,而后改变外显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经常使用增强、惩罚、忽略等取自于动物和人类实验研究的策略。
四、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一词于1980年被提出。行为管理代表处理人员如何应用各种资源,灵活的配合和调度。
运用来改变个体、改善环境进而解决行为问题。之后,有文献提出正向积极的行为管理一词,主张在行为问题出现之前调整引起行为问题的环境刺激与教导个体志向行为,以预防行为问题的出现,正向积极相对于被动反应,被动反应的处理态度是,只在此行为问题出现之后被动给予回应。
五、正向行为支持
正向行为支持在1990年代被提出,倡议者批判“行为改变技术”,包括:
1、注重控制个体的行为,而没有给他自由选择的机会。
2、只处理表面状症状,没有真正接触症状背后的原因。
3、只改变个体本身的行为,并且着重在在后果的处理,使用增强或惩罚策略,增强策略如果使用不当,会有贿赂个体之嫌,这些使他依赖奖励而才表现好行为,而惩罚策略若使用不当,会变成嫌恶的处理方式。
4、被改变的行为不是个体或其他或其重要他人认为最需要改变得的。
第二节正向行为的缘起
一、校园行为问题的增加
正向行为支持源起于校园行为问题,例如暴力事件,药物和酒精温用的增加,以及行为规范和有利社会行为的缺乏,而过去对这些问题行为处理,给予负向后果,以及将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排除至隔离的安置中。虽然这样的介入能立即减少行为问题,但长久看来,行为问题的频率和强度日益增加,为了改善校园行为问题,建立安全环境,正向行为支持应运而生,并且从个人层次拓展到系统层次(学校,家庭,社区)的应用。
二、对过去“后果本位、非功能性和消除型“策略的省思
正向行为支持源于对过去“后果本位、非功能性和消除型“行为处理策略的省思。过去的行为处理策略是后果本位的,是在行为问题出现后被动给予回应,而且是非功能性的,即不考虑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功能,使用同样策略介入相同形式的行为问题,以快速解决个体行为,例如:不管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功能为什么,采取相同的策略处理,他们是以短期成效为焦点。
三、正向行为支持反对使用嫌恶的策略介入行为问题,嫌恶策略有下列九项限制
1、易引起个体的攻击行为和负向情绪。
2、破坏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信任以及正向关系形成恐惧的班级和家庭氛围。
3、导致相关情境和人成为制约惩罚物,例如阿伟因干扰行为被隔离到厕所,被隔离的不愉快经历。导致他不敢去上刷所。
4、未建立正向行为,只抑制意志行为问题
5其他人会模仿成人的恐罚行为,当教师辱骂某学生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校仿如此的言语,甚至引发该生负向情绪,转而回家去辱骂其他家人。
6、容易误用或过度使用。
7、容易导致意性的控制循环。如个体有获得周围人注意的心理,所以表现出某些行为,但周造人为察觉而给予嫌恶的介入,此介入会加深个体行为问题,形成思性循环。
8、只能短暂抑制行为问题,而无法长期根本解决。
9、容易造成个体的伤害,死亡、痛苦,丧失能力、自由、快乐等,有违伦理和道德。
四、教育型的行为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5个观点:
1、鼓励个体表现出透当行为,并促发其对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参与。
2、并非所有不恰当行为都是同等重要的,行为问题的介入要有先后顺序。
3在选定一个带迫切处理的行为问题之后,最有效的策略是以功能相等或更有效的正向行为取代行为问题。
4、处理策略以符合正常化和以符合正常化和正向的原则。
5、强调行为的维持与类化,并且采用策略增进之。
第三节应用行为分析与行为管理对正向行为支持的贡献
1、提供了解行为和前事(引发个体行为问题的事件或刺激)与后果(个体出现行为问题之后得到的后果)问的关系(三者连接简称为ABC),以及行为改变的概念架构。
2、引进分析行为功能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3、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介入和行为处理策略,如行为塑造连锁,提示的这些策略。
两个贡献
1、主张妥善运用各种资源改变个体行为和改善环境,进而解决行为问题。
2、强调正向积极的观点,在行为问题出现之前,调整引起行为问题的环境刺激与教导个体的行为正向行为,以预防行为问题的出现。
第三节 生态派典与系统改变理论对正向行为支持的启发
一、由于社区的人士相互依赖,因此,显著的改变应该发生在整个社会系统,而不应该只是在个体,正向行为支持正时应这样的观点,主张行为介入的焦点应该放在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境脉络。而不只是行为问题本身,处理人员应当从责备个体转而调整造成个体行为问题的环境。
二、行为改变不只是实施特定策略,而是重新分配。资源例如时间,金钱,政治权利的结果。因此行政支持跨机构合作经费资助和共识建立等,都是促成个体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三、个体行为是个体能力和情境脉络相互调试的结果,因此成功的介入必须促进个体能力和情境脉络的适度适配度,也就是采取多元素的介入,一方面拓展个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调整造成个体行为问题出现的环境。
正常化原则或融合影响
正常化原则对于这项行为支持有以下影响:正常化原则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身心陶码者,认为他们有很多优势,无论其障碍程度多严重,都有权利融合于社会中享有正常化的生活方式,正常行为支持借由发现个体的忧势,引导正向行为。
融合教育对于正向行为支持有以下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所有既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学生人隶属于普通教育环境,而且他们的福利不只是特殊教育,也是普通教育的责任;
二是融合教育给予教育人员的挑战是,在不提及学生享有融合生活形态的权利下,提供他们行为支持,换而言之,若学生的行为问题让他们无法参与融合情境,行为介入的目标则设定在如何将行为支持带入融合环境中,以协助他们参与;
三是融合教育主张持续调整环境的行为介入如上扮演关键角色,包括调整环境的作息、课程等导致行为问题的因素。促进身心障碍者生活的正常化,能提升他们的社区融合,其中正向行为支持、全方位设计、个人中心的计划、生态评估和自我决策的,是增进正常化和融合的最佳实务。其中正向行为支持是基础,因为身心障碍者如果有严重行为问题,将妨碍他们的社区融合,透过正向行为支持,得以建立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尊敬他们的被接纳度。
个人中心计划的启迪
在计划个人中心计划的过程中,会了解:1、个体成长史;2、个体梦想;3、个体的梦履;4、个体是怎样一个人;5、个体的优势、天赋和才能;6、个体和其他重要他人面临怎样的挑战?;7、个体目前的汇求。
最后依据以上资料策划发展行动计划。
自我决策观点的引导
对于个人中心计划强调“充权藏能”给予身心障碍者,也强调了自我决策。
自我决策,是在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界定和达到目标能力,做选择是自我决策的基础,自我决策必须具备以下4个特征:自发、心理感受到充权赋能、自我觉知、自我掌控。
前两个是态度,后两个是能力。
心理学的植基
对于心理学采取病理模式,分析导致个体的病理因素后,专业人员提供治治疗活动,新近的正向心理学强调正向的主观经验(如愉悦),个体特征(例如优势)与机构(例如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等提供个体发展的优势,获取正向经验的机构)
概括来说,就是为了改变校园行为问题,建立安全环境,正向行为支持是反思过去后果本位非功能性和消除性策略的限制,无法长期根本有效的解决行为问题,进一步引起行为应用行为分析和行为管理生态派点和系统改变理论,正常化原则或融入个体及个体中心,计划自我决策与正向心理学六方面的观点。
第三节 正向行为的特征
对个体和行为问题的观点
(一)视行为问题具有“功能和目的”
任何行为问题都有共原因和存在的功能,处理人员若仅处理表面行为,则是隔靴挠痒,这项行为支持强调了解共背后原因和功能,而不只是检查表面行为。
既然正向行为支持视行为问题具有某种功能,那么不是相同的行为问题都可以使用同样的策略。
处理行为问题时首先须进行功能评量,了解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功能,之后再根据功能评量的结果拟定介入计划,如此才能产生有效的行为介入结果。
(二)秉持“尊重”的态度看待有行为问题的个体
部分深受身心同行为问题困扰的人员可能会反应:“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优点,我看到的是这些行为问题带给我的困扰“。事实上,换个角度看行为问题,或许展现了个体隐藏的优势和能力。例如:一位重度障碍者会扯衣服的线、断纸和布,老师对这样的破坏行为深感团扰,换个角度看此行为:如果他在资源回收站做资源垃圾的处理工作,则人们会他断拉的手部发现他的精细动作能力很好,而且能长时间做单调重发的工作。因此处理人员可以从个体的行为问题中,看到他的优势和能力,将之强至适当的方法。
对个体和行为问题的观点
(三)结合“多元理论”分析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过去的行为介入从“单一”的理论观点分析行为问题的成因,视行为问题为“个体本身缺陷“所致:因此在分析行为问题的原因时,着重评量个体有哪些缺陷导致行为问题,而正向行为支持结合“多元的理论”观点,视行为问题为“个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行为问题的原因时,不只评量个体,也评量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并且注意其“文化特征”,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气质的影响,生理的问题、能力的限制、思考的扭曲、高度动机的需求未获满足、情绪状态不佳或不稳等。环境因素包括不当的前事和后果因素、生态环境(例如:家庭、学校)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等。
对“行为介入目标”的观点
(一)以“程开生活质量”为目标
1、身心障碍者与一般人的生活质量之构成要素并无不同,当研究生活质量时,应把身心障碍标记放在一边;
2生活质量的层面是全面和多样的,包含一个人生活的各层面;
3生活质量内通包含客观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收入、生活的环境,身体健康情形,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社会融合和权利等:而主观指标包括心理、物质与身体的幸福感、自我决策等
4、个体的生活质量与个体的特征(例如:发展状况、价值观和愿望),及具所处的生态环境(例如:家庭环境,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质量)紧密相病;因此,生活质量指标是持续变动的。会随着个体的特征和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5、生活质量的评量应考虑身心险码者的个别差异,探用多种评量技术。
对“行为介入目标”的观点
(二)以“长期效果”为焦点
过去的行为介入足以“知照成效”为焦点,用待快速压制行为问题:正向行为支持则主张,全面生活形态的改变不会只发生在某段特定时间内,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它探行“生活长度”的观点,以“长期效果”易性点,随着个体生的转街,将行为介入观作持续提供个体终生支持的过程,介入目标不在快速压制行为问题,而是在教导个体面对让他出现行为问题的情境,要如何表现话常的行为,以达到其功能。
(三)根据“教育”观点教导适当行为取代行为问题
正向行为支持探取“教育”的观点,主张每一种行为不管好坏都有其功能,处理人员首先要分析个体行为的功能,然后教导他以通当行为取代行当问题,来满足其需求,达到其表现行当的功能。换言之,正向行为支持探用“功能本位的介入”,“功能评量本位的介入(行为支持计划)”“功能等值的训练”或是“评量本位的介入”,“假设本位的介入”,是指依据行为功能、功能评量结果,或是功能假设,拟订介入计划,立意在协助个体发展能表达相同功能,而且是适当、社会期待的行为,以取代不适当行为,如此不仅扩充的正向行为,并且能长期预防行为问题的出现。
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例如,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那些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尊敬与爱戴的感情,那些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仇视与嘲笑的感情;当机体缺乏食物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心理体验,并形成对于食物的欲望;当儿童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发地产生对于“独立”的欲望。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真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追朔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它相关的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价值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情感以价值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像商品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一样。
情感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仅局限于庸俗的礼品交换、空洞的书信来往或虚伪的礼节礼貌,而没有具体的利益联系内容,则友情是不能持久的,迟早要消退的;朋友之间即使原来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二、情感对价值的反作用
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情欲,时间一长,这种情欲可能真的基本上消失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也确实发生了改变或转移;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并主动与之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同时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甚至有意中断已经存在的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人有时在某一个地方工作或生活得不开心,就主动辞职或搬家,并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是,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只能有条件地和相对有限度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人在情感驱动下所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必须严格地遵循基本的价值规律,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情感的相对独立性
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情感的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的异步性 如果价值形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新情感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新情感的产生、发展与消失并不能与新价值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迟滞一段时间。例如,当一个陌生人突然成为你的妹夫或连襟时,你对他的亲情通常不会马上建立起来;人通常会留恋或怀念那些已经离别或逝世的老朋友。
2.量度上的差异性 如果价值量发生了变动,情感的强度难以与之保持同步变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钟爱男性的伤害或遗弃后3.方式上的局限性 价值关系的变化方式是无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却是有限的。人有时对于某些复杂的、隐含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不了情感,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例如,当受到某些有毒物质的伤害时,人往往感觉不到;当受到指桑骂槐的攻击时,人有时还蒙在鼓里;当购买商品受到他人“温柔”地宰一刀时,人或许还感谢他的“优惠”价格;当面临灭顶之灾时,人或许还在寻欢作乐。
4.机制上的异化性 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情感与价值的复杂对应性
情感与价值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 情感的大小不仅与事物的使用价值有关,而且与事物的劳动价值、劳动时间以及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有关。事实上,情感的强度是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为基础而上下波动的,只有当事物投入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不变,且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不变时,情感才完全取决于事物的使用价值。
2.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 绿色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和平与宁静的情感,并不是所有绿色的事物都具有这方面的价值作用,而是在大多数场合,人所接触的绿色事物是草木,而草木在大多数场合下能够给人带来和平与宁静。
3.它是一种时间上的同向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 价值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通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情感的建立需要时间,情感的消失同样需要时间,只有具有高度预见性的高级情感才能在价值建立之前主动地建立,才能在价值消失之前主动地消失。
4.它是一种联系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对应关系 人一旦与某事物建立了直接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直接情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与该事物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建立了间接价值关系,并产生相应的关联情感或间接情感。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等情感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
5.它是一种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 同一事物的价值关系可能是多内容的,人对事物的情感也经常会表现出多样性。例如,同一种食物可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对身体产生多种治疗作用或营养保健作用,也可能产生多种副作用,人对它的情感可能会喜忧参半。
6.它是一种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 事物的价值关系可能是多层次的,人对事物的情感也经常会表现出多层次性。例如,衣服除了具有御寒、挡风、避暑等价值外,还具有安全与健康方面的价值,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并能体现个人身份、能力、特征和社会地位,这样,人对于衣服的情感通常具有多层性。
7.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 人对于事物的情感完全取决于它的价值特征,而不是取决于它的其它特征,只要该事物的价值特征不变,无论其它特征发生什么变化,人的情感就不会变化。相反,如果事物的价值特征发生了变化,无论其它特征如何稳定,人的情感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一张照片尽管已经变黄变烂,但他的主人仍然百倍珍惜;一件时装尽管没有任何破损,但它的主人可能已经不再感兴趣。
8.它是一种动态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对应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任何事物的价值也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任何事物的情感也必然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人不可能以永恒不变的情感对待任何事物,永恒的爱只是人的一种理想与祝愿,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9.它是一种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 爱中有恨,如父母对于子女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恨中有爱,如人经常会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有一种“钦佩”的恨。
10.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 情感的强度通常并不与事物的价值量成正比,通常只与事物价值量的对数成正比,在特殊情况下,价值与情感还存在更为复杂的函数关系。
11.它是一种三因素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因素的对应关系 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事物的品质特性,还取决于主体及周围环境的品质特性,因此主体的情感由主体、客体及环境三个因素来决定,而不由其中一个因素来单独决定。例如,一般情况下的老虎可使人产生恐惧感,但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老虎不会使人产生恐惧感,相反还能产生审美感。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 和复杂情绪。
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常见作用
愤怒往往能使对方丧胆而让步;流泪能够换得对方的同情;恐惧能将人们的心拴在一起;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坦诚和坦白可以获得人的同情;多轮谈判当中,先由一个唱黑脸再由一个唱白脸,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喜欢原则;嘻笑怒骂往往能达到目的,使对方难以抵抗,不战而降。
有的女孩子你不找她聊她就不找你你找她聊她也就回你这种女孩子的心态如下:
1、自信、安全型依恋类型,对自己在你心中的地位有信心,擅长抒发感情。
2、有目的性,与你交往的过程中张弛有度,擅于提供情绪价值,其实都是她想得到你的技巧。
3、依赖性强,恋爱脑,比普通女生更为感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4、压根不在乎你,把你当无聊时消遣的备胎。
对于以上四种“主动型”女生,我们今天在此不做讨论。今天要讨论的是那些“打死也不主动”的女生。
什么样的女生才会“打死也不主动”?
其实,无论女生喜欢你与否,她都可能做出“打死也不主动”的结果。但通常结果背后,不同类型的女生,原因不同,特征也是不同。
我在这里将她们分为五类,“正向情感”代表她对你的好感是正面的,双方有继续下去的可能;“负面情感”反之。
A类:正向情感,很在意自己在你心中的形象,或觉得时机不到,所以过度矜持。
B类:正向情感,但内心缺乏安全感,通过“让你主动“的一次次考验,来满足自己对自信、确定感、地位感、重要性的一系列安全感的缺口。
C类:正向情感,但对自己不够自信,或无法从你身上获得有效信息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不打扰”的状态来获得你的好感。
D类:负向情感,平时根本想不起来你,但不讨厌你,可能把你搁置在备胎的位置。
E类:负向情感,对你毫无兴趣,回复你纯属礼貌和个人修养。只要你不找她,她一万年也想不起你。
这五类女生,即便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可能呈现出你所谓的态度。所以,深入研究她们在过程中的细节特征,就是很必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