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亭山诗句

关于敬亭山诗句,第1张

1有关敬亭山的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诗 南齐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由宣城泛湖东下》 陈毅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

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望敬亭绛雰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蛙走眺之。

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

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饮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者异。

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2关于敬亭山的诗

游敬亭山诗

作者:谢朓 年代:南北朝

兹山亘百里。

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

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

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

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

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

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格。

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

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

兹理庶无睽。

贡安国

贡安国在敬亭山翠云庵题诗云:“小阁虚岩畔,回溪古桧端。朝辉开净域,秋色在雕阑。花鸟图书出,溪山云雾看。夕阳宾主罢,聚乐到骚坛。”

3有关敬亭山的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诗 南齐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由宣城泛湖东下》 陈毅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饮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4关于敬亭山的句子有那些

题敬亭山庙

作者:刘沧 [唐]

森森古木列岩隈,迥压寒原霁色开。云雨只从山上起,

风雷多向庙中来。三江入海声长在,双鹤啼天影未回。

花落空庭春昼晚,石床松殿满青苔。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水调歌头·落日澹芳草

[宋] 韩元吉

落日澹芳草,烟际一鸥浮。西湖好处,君去千里为谁留。坐想敬亭山下,竹映一溪寒水,飞盖共追游。况有尊前客,相对两诗流。笑谈间,风满座,气横秋。平生壮志,长啸起舞看吴钩。红白山花开谢,半醉半醒时节,春去子规愁。梦绕水西寺,回首谢公楼。

水调歌头 代送路同知罢归 以上鄱阳五家集本

[元] 吴存

兵卫森画戟,盖映朱幡。平分一郡风月,家世旧衣冠。数日春风着物,一夜秋霜满野,六月宛陵寒。只有双溪水,照见寸心丹。公好似,片云起,敬亭山。悠悠漾漾,等闲飞去又飞还。笑问无心出岫,何似从龙天上,为雨遍人寰。输与敬亭老,趺坐静中看。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唐] 杜牧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5写敬亭山百看不厌的诗句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 鸟 高 飞 尽,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只 有 敬 亭 山。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6独坐敬亭山古诗词诗意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

7用一个词形容敬亭山

用“名”(即有名、著名)一个词形容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苏东坡,梅尧臣, 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清朝画僧人石涛更是驻锡于敬亭山脚下的广教寺,以敬亭风光为背景,留下传世名作《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中国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词、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1、李白写的敬亭山在哪里2、敬亭山在哪里3、敬亭山在什么地方4、敬亭山在哪5、李白的敬亭山在什么地方李白写的敬亭山在哪里

1关于李白写的敬亭山的诗句

关于李白写的敬亭山的诗句1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词

李白: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_,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6、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_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

2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词

李白: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_,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6、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_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

3关于敬亭山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诗南齐谢_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_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_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由宣城泛湖东下》陈毅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_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_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_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66330乱,饮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_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敬亭山在哪里

敬亭山在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敬亭山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海拔3241米。1987年经10月,敬亭山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围60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

敬亭山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温差大、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偏东风多,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该区属亚热带北缘气候类型季。林区年均降水量13686毫米,相对湿度79%,无霜期23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

敬亭山森林覆盖率达679%,林业用力绿化率高达973%。林业用地1402平方千米,林地1148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0216平方千米,有丰富人工营造植物:杉木、湿地松、檫木、栎树、枫香、毛竹。

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敬亭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

敬亭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此山坐落在宣城市区北郊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大小山峰60座,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

扩展资料

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她不追“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

至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敬亭山吟无虚日,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文征明、石涛等先后登临,本土名士梅尧臣、贡师泰、施闰章、梅清倾力吟咏,先后有3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遂使声名齐五岳”。

山峦绵延、水光潋滟、山花烂漫、白云悠闲,这正是诗意盎然的“江南诗山”敬亭山。诗情山水之间,亦有历史沧桑。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多达50余处,但风雨兵燹,名木古迹几毁坏殆尽。其中幸存者有宋代双塔、古昭亭坊、虎窥泉等。

同时,这里富有动植物资源,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和属于敬亭特产的敬亭蝾螈等。其中,杜鹃花为敬亭山花,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又见杜鹃花”之名句。

此外,敬亭山还以茶闻名,历史上早就有了采茶的文字记录,其物产有名者为敬亭绿雪茶。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

敬亭山在哪

敬亭山在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自南齐谢_的《游敬亭山》和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此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敬亭山四季分明,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9℃。森林覆盖率达679%,有丰富的人工营造植物,如杉木、湿地松、檫木等。

敬亭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区内四大文化特色即:诗、茶、佛、酒。四大文化特色对应四大景区即:双塔景区、独坐楼景区、一峰景区和宛陵湖景区。名胜古迹多汇于双塔景区和独坐楼景区,并建有山门牌坊、古昭亭茶社、绿雪茶社、太白独坐楼、怀英亭、皇姑泉等水榭歌台。佛教净土宗弘愿寺、禅宗广教寺亦坐落在核心景区内。

宣城因为敬亭山这座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江南诗山而被誉为江南诗城,其拥有绵延的山峦、潋滟的水光、烂漫的山花和悠闲的白云。李白一生七次飘然敬亭山,更是发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敬亭山遂因谢眺、李白的诗名成为吟无虚日、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

敬亭山自古诗人地,诗名远播,白居易、杜牧、欧阳修、黄庭坚、苏轼、文天祥、汤显祖、赵朴初等300多名历代文人雅士追寻谢、李的足迹,纷至沓来。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动人篇章和珍贵墨迹。

李白的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李白诗中敬亭山在位于皖南宣州境内。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海拔3241米。

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围60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敬亭山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敬亭山所富含的文化底蕴。

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她不追“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齐谢_诗赞:“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诗仙李白七次登临,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千古绝唱。

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1],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2],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3],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山急][4],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5],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6],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7],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8],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9]!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饮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10],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11]。

注释:

[1]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的古称。[2]宛:曲折。[3]响潭:安徽宣城县南有响山。响潭应在此。[4]绛雰:赤色的雾气。[山急](yǐng):形容山势高耸突兀。[5]竣:事情完毕。[6]翳:遮盖。[7]党:遮掩无光。[8]蒏(yǒng):酗酒。[9]朓:谢朓。白:李白。[10]牛山:即“牛山叹“。典出《晏子春秋》,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后代称“梦幻”。[11]壬寅:万历三十年(1602)。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译文: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没到过宣城,不知道写这诗句的诗人心中有多么愉悦。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此刻,临风远眺,又更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的精妙。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你们驾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

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令我惊悚不已。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可叹啊!昼夜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淼茫的时空,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十年四月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2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