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笔记第一章

文学概论(一)笔记第一章,第1张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最为流行。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物质文化最为活跃,精神文化则惰性。)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认同”就是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已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品质阅读”(就西语而言,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活动”;在汉语文学中,则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源泉的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乐记》中描画了一个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物-心-乐。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即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作家的体验特性,即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入”和“出”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和诗意的超越。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名词解释-

 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

 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

 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

 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

 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

 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

 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1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3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1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2 认知需求的满足。

 3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1 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

 2 具有我向性特征。

 3 是一种原逻辑思维。

 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

 2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

 1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

 2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

 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1 与社会思潮有关。

 2 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

 3 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

 -论述题-

 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 后人研究追认的。

 2 作家自觉性的提高。

 3 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

 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

 1 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2 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 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 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 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 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 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 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 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 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 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 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 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 时代原因。

 2 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 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 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 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

 2 叩问人生的意义;

 3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 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 通过有效的阅读。

 2 品质阅读。

 3 价值阅读。

第五章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 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 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 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3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 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 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 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 诚挚性原则。

 2 独特性原则。

 3 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 诗歌是情感最集中、最直接的宣泄。

这样说是因为,诗人在作诗时,情感体验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个性特征的时候。它就像用海水析出盐的结晶一样,诗人热烈的情感在此时就是温度的象征,它蒸发了诗与诗人之间不必要的过渡、连结,和一切与诗无关的杂念与臆想,把诗与诗人结合在了一起,即不做作、不矫饰(即蒸发了水汽)、而这“凝结”的结晶,就是诗歌的诞生。所以说,诗歌的诞生,就是诗人热烈情感的意象化最集中(即凝结)、最直接的宣泄(即热烈)。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论述。

其次 就诗歌本身的语言来说,诗必须是精炼的。

如果把散文比喻成情感的涓涓细流、把小说比喻成奔腾不息的情感的长河的话,那么,诗歌就是这涓涓细流或奔腾不息之情感中的一朵浪花、一段波滔。它是散文或小说抒情的一个横切面。因此,它必须是精炼的、不枝不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就是诗人一时、一地情绪的精炼表达。

最后,诗必须有诗人浓烈的情感包含其中。

没有情感的诗歌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诗歌的情感都是有所指或可解读的(尽管可能与创作者所指有一定差距)。为什么我们说,某某诗我喜欢,从某某诗中我体会到了什么,等等,这说明,欣赏者在揣摩、品味一首诗时,就是在追求与创作诗歌者尽可能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把个性(诗人自己)扩大到共性(欣赏者)之中。这也就是诗歌欣赏中常常提到的“共鸣”问题。这里“共”的“鸣”就是诗人热烈的情感。

全文下载地址:

http://wwwlnskl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703/20070324105037771doc

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分析

摘要: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

关键词:文学;网络文学;理论研究

笔者在以往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中,为网络文学概括了如下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文学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民阅读的文学即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创作"的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技术化,自由化,大众化,口语化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与自由化这一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的技术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具有身份的变动性和匿名性,以及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网民在其间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约束与限制,享有精神上的民主与自由,为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的创作空间这种自由度较高的创作环境,为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使得网络文学创作在此意义上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因为文学创作的灵魂就是追求自由

网络文学创作这种崇尚,追求自由的特点,不仅使其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极易调动起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的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创作动机的形成

动机(intention),在心理学上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存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创作动机所属的范围,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动机的个体因素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所以作家个体性的精神需求是创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性精神活动,但作家却无时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因而受着社会的制约文学创作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常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1 〕

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文学创作动机,主要是指那些有文学创作爱好的网民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不包括那些借网络载体,以求通过高点击率或参加原创文学大奖赛取得成名或出版捷径的动机张抗抗作为一名十分关注网络文学生存状况的女作家,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曾作过这样的表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文学的作者,基本上出于比较纯粹的诉说欲望,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民间倾诉方式,是通往言论自由的必要途径"青年文学评论家夏烈认为,在最初的几年里,网络写手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他们的创作个性化因素非常强,如安妮宝贝的悲伤爱情,慕容雪村的城市小说〔2 〕笔者对此极有同感,这也是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在那些曾经在网络上很知名的网络写手身上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2000年11月18日,北京"网易"嘉宾聊天室里,由丁磊,朱威廉主持的一次网络文学讨论会上,与会嘉宾纷纷直抒己见宁财神说:"我写东西纯属扯蛋,能成名我自己都弄不明白上怎么回事"樱樱在回答"为什么在网上码字"时说:"为了表达的快乐我们很难得到机会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而在网络上就不必有这个顾虑可也造成了网络文坛一大批叽叽歪歪心情泛滥的现象"2005年11月在杭州签售新作《孔雀森林》的网络文学先行者,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感慨地说:他们那一代的网络写手没有写作经验,只是希望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最初的安妮宝贝等人都是出自这样的"无心插柳"〔3 〕可见,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

诉说欲望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网络文学创作的最初形式,就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是通过BBS或个人主页,然后有了专门的文学网站,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这些写作爱好者如果按照网民的类型来划分,他们绝大多数属于"风花雪月派":这类人洋溢着满腹诗情,从小就想当个曲高和寡的诗人,无奈纯文学不景气,所投诗稿从未发表,便在田里没命地刷些风花雪月的东西……〔4 〕甚至有些网络写手并未认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只能称其为有感而发的笔记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诉说倾向,表现出不加修饰的自然和真实,令人读来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事实上,网络文学创作的始作俑者和较早的后继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或写者)属于那种"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有的作者还在网上建起了个人主页,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网络文学原创阵地的设立,使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5 〕而网络的技术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界限的超越,使得作品轻而易举地能够面向众多的公众,获得一个超出写作者预期,甚至是想象的读者群,使他们收到了意料不到的结果另外,网络技术为写作者提供的匿名性,使他们能够得以隐身,创作上就表现出了更多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是一些隐私性的表达,这也极其适合情感宣泄的要求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作品能够不受任何约束地得以发表,这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发表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的理念和情绪,从而使得这些"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能够为所欲为地表达自己最原始的创作动机,不用去承受传统作品发表所需要的那种检查制度,创作动机得到了自由的释放就像有人所说的,哪里有会上网的人群,哪里就会有所谓的"网络文学"作品谈天说地无所顾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6 〕

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看,基本都是写作者的个人的生活经历,甚至绝大部分是爱情经历,而不是其他经历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业余创作心态,在网络上表现的就尤为突出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经历有相当的数量,其实是作者幻想的结果幻想是指写作者通过建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实现一种理想性的精神补偿幻想是由实现不了的欲望而产生的写作者因在现实生活中造成某种缺失,于是他将缺失性体验化为幻想,使此幻想的审美形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写道:"我们予此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幻想与创作动机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爱情题材最适于幻想,最适于情感宣泄和自我表现

从网络文学的写作技巧看,没有传统小说的严谨性,表现出一种随意的松散,似乎是即兴写来,随意涂鸦,懒得去考虑什么结构问题作者叙述故事时,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人物行为常常是乖戾突兀的,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情节发展常有中断,不能顺理成章其实,这正是写作者情感宣泄的创作动机,在写作技巧上留下的痕迹,或者可以说成是情感宣泄对写作技巧的基本要求写作者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地设计叙述的衔接,情感的势头势必要被打断其实宣泄的情感所支配的结果,就是网络文学的现实的叙述状态著名网络写手邢育森的《活得象个人》,作品中的"我"自称为"变态狂",行事和思维乱七八糟于是作品就在这乱七八糟中展开着情节,才使得人物与情节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还是从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从最原始的角度分析,那就是纯粹的诉说欲望,或者可以表述为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表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475-476

[2][3]网络文学遭遇七年之痒新华网(wwwxinhuantcom),2005-11-17

[4]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1):29

[5][6]从网络小说看网络文学基本特征风雨夜行人的blog (http://fxyxrbloghexun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3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