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

什么是压力?,第1张

所谓压力就是我们判定一个事件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对我们构成危害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这个事件作出生理、情绪、认知或行为反应的过程。简言之,当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又无力去因应的时候,压力便产生了,并伴随出现一连串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压力一定是和这个人本身的心理状况有关的。所以压力可以说是我们感到自己无法应付的一些外在的事件或者是情景。

一、压力的形成

生活中,常有些令自己不愉快、痛苦、生气、担心的事件,或是没来由的念头,导致我们感受压力。压力是怎么形成的?

稍做归纳,压力可能源自于客观的外在事件;也可能起因於主观的个人想法:

客观的压力来源,常见有“挫折”、“冲突”、“压迫感”、“改变”;主观的压力来源,则为“个人非理性的想法”。

1挫折

延迟:例如期待完成的事情,却在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没有达成预定的目标。

资源的匮乏:例如缺少实现梦想的物质基础,缺少必要的可以彼此帮助的朋友。

失落:例如重要物品的遗失、重要他人的死亡或离去、竞争激烈面临失业等。

失败:例如反复努力仍达不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目标或地位,自信心受挫。

受差别待遇:例如受到“歧视”,没有得到公正对待,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

2冲突

双趋冲突:必须从两个喜欢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但无法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必须从两个讨厌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但无法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例如:“美食当前,想要减肥”。

趋避冲突:必须选择自己讨厌的事物,而放弃喜欢的事物。例如: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但一想到厚厚的书本就感到害怕。

多重趋避冲突:同时必须面对两个以上的趋避冲突,无从选择。

3压迫感

竞争与比较:例如同事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的攀比,薪水微薄,晋级无望等等。

时间的压迫:例如接近完成计划的日期迫近,或需要花费的时间过多。

过度的负担:例如负荷超过个人工作量或工作能力的事情。

人际关系的压迫:要么人际关系紧张,自己处于被孤立地位;要么缺少必须的人脉。

4改变

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周遭环境、工作生涯、生活习惯、社会时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等的改变,让自己陷入迷茫的境地。例如突然从一个不错的工作岗位失业,虽然工作的压力没有了,但经济压力一下子来了,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还有,如一个人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新环境导致的不适应,精神状态的重新调整等等。

5个人非理性的想法

“应该……”、“必须……”、“一定要……”:认为凡事都要有某种结果、任何人都要怎么做才是对的,缺乏弹性。这样的想法往往导致你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很僵化,不懂得进退自如,如自己本应该是年终最佳员工的获奖者,为什么是别人,领导应该围绕着我展开工作计划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子!

二、压力带来的反应

有些过度压力的迹象很容易辨认,但也有许多迹象并非如此。如果你能够培养对这些迹象的敏锐感觉,你就能判断自己到底是个正常的焦虑者还是个有问题的焦虑者。压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你和你的身体:“生理反应”、“心理反应”、“情感反应”、“行为反应”:

1生理反应

生理作用: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瞳孔扩张、心智活动增加、血压增、高焦虑感增加、容易肚子饿、不易疲倦、说梦话、生病……等等。

2心理反应

常见的心理反应包括心身症、恐慌症、强迫症、忧郁症……

3情感反应

压力表现在情感上的一些迹象包括:易怒和缺乏耐心、沮丧、害怕、低微的自尊、嫉妒、丧失工作兴趣。如果你感到似乎无法控制自己,并且在目前的状态下很容易受到伤害,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基本焦虑等式所特有的一些症状。

4行为反应

压力表现在行为上的一些迹象包括:饮食习惯的改变(吃得过多或过少)、喝更多的酒、踱步,不安宁、抽烟增多、磨牙和(或)咬指甲、开车时争强好胜。尽管咬指甲和磨牙并不是特别危险的习惯,但它们却反映出内心的骚动。对你和你周围的其他人而言,上面列举的另一些症状可能更危险和令人不安。

三、压力的类型

生活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压力:急性压力和长期性压力。

1急性压力

诸如安排会议或在驾驶途中车胎爆裂等突发性事件所致。这种压力是有终结的,一旦事情结束,压力也随之终止。急性压力一般有以下症状:恼火、易怒、焦急、肌紧张性头疼和偏头疼、背部疼痛、消化问题、心血管问题及眩晕等。

那些经常一下接揽过多项目或工作的人就容易发生零星发作的急性压力。从总体上看,急性压力是积极的,因此也称为“有效压力”。随着急性压力,好事也就紧随而至,哪怕在短期内我们会感觉比较糟糕。这类压力让我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在规定的限期内完成任务,也能鼓励我们发挥潜能,

对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找出富于创意的解决方式。有效压力的事例包括雄心勃勃的项目、积极的生活事件、积极面对恐惧疾病……实际上,

一旦压力性事件引发了我们情感、智力、心灵的成长,这样的压力就是有效的。与其说是压力本身,不如说是你对压力的反应决定了该压力的有效性或无效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别的看法呀?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强迫症的五大原因,你知道吗?

1、神经质症性格

神经质症性格是森田疗法提出来的,是很经典的说法。

神经质症性格的特点是内向内省,也就是能量释放的对象在内而不在外。这种性格的人对于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较一般人更为强烈,包括对于健康过于关注。他们多是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这种性格的形成通常与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家庭环境严厉刻板,属于权威性的教育环境,少数情况属于溺爱,总之不属于民主型的家庭环境。

2、思维方式

强迫症的思维方式重视逻辑,重视分析,是主客两分式的,把人和客观世界截然分开。而这个世界,也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这些都是强迫症的思维特征。

强迫者总是处于思考中,而很少体验他们所处在其中的世界,美好的体验在强迫者那里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所担心的事情的思维牢笼。

如果一个人经常体验他自己和他所处的世界,动态地感觉世界和自我的变化,强迫症或许就不会发生。

3、安全感缺失

强迫症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重复清洁的行为是为了防御可能的疾病带来的不安全感,重复检查也是为了防御自己的疏漏带来的不安全,只不过这些防御虽不能说是完全无效的,至少是过度的。不过,对安全感的防御可以产生多种结果,焦虑、偏执等都是有可能的,对于强迫者而言为什么防御的结果是强迫症呢?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在于前两点所说的。

4、压力事件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会引起强迫症。我发现,在因为强迫症而苦恼的人中,准备考研的学生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比较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事件,把本身就有的弱点放大了,于是强迫症就来了。

当然,压力只是外部因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我的心理强迫症的因素仍然存在,打铁还得自身硬。

5、追求完美

强迫者追求完美,对于安全感也有一种过度的渴望,希望自己能躲在一个绝对安全的港湾里不愿意承受任何的风险,这也是导致强迫症的重要原因。

强迫者过度追求绝对安全,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在长期的问题卷入中,思虑过度,失去了对风险的正常感知能力,对现实的反映是扭曲的把正常人不经意的风险无限放大,以至于主观上不能承受。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通常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无意义的、不必要的思维和行为。以下是导致强迫症的六个可能原因:

1) 行为学习:某些人通过观察家人或朋友的强迫症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强迫症。这种情况被称为“模仿学习”。

2) 处理信息方式:一些人天生处理信息的方式可能就会导致他们更容易陷入强迫症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中,比如过度关注细节或过分担心将来的风险。

3) 环境因素:环境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强迫症。例如,在工作、学校或个人关系中经常处于高度压力状态下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症。

4) 遗传因素:某些研究已经发现,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遗传性质,这意味着父母是强迫症患者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这种疾病。

5) 生物化学问题:大脑的血清素以及其他神经递质不平衡可能导致强迫症。这些物质在控制人类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6) 精神创伤:过去的创伤经历、压力、焦虑和紧张等都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导致强迫症。

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大公开

  一、强迫症自我治疗四步法

  步骤一、再确认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认清”强迫症的想法与行动。可能您一点都不想去做这个步骤,但是您必须努力的,全心的觉察,以便了解此刻的困扰是来自强迫性想法或行为。每天的觉察几乎是自动化的、肤浅的。“全心的觉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细的,且要经由专注努力才能达成。记住想改变脑部的生化变化,来减少强迫性冲动可能要花上几周或几个月。若想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赶走这些强迫症状,是会让您失望的!事实上反而会让强迫症状更严重!在行为治疗当中要学习控制自己不对强迫性想法作反应,不管他们有多干扰。目标是控制你对强迫症状的反应,而不是去控制强迫思考或冲动。

 以下的两个步骤主要是用来帮助我们自己学习新的方法来控制住强迫症状的行为反应。

  步骤二、再归因

 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这是强迫症在作祟!”强迫性想法是无意义的,那是脑部错误的讯息。你要深切的去了解,为何急着检查或“为何我的手会脏”这么有力量,以致让人无法承受。假如你知道这些想法是没有道理的,那么为何你对它要反应呢了解为何强迫思考是如此的强烈,与为何无法摆脱它,是增强你的意志力和强化你去抵抗强迫行为的重要关键。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学习“再归因”:强迫想法的源头是来自脑部生化的不平衡。

 在脑部有个地方叫做“头状核”,就是这个地方生病了所以得强迫症。头状核是个过滤讯息的场所,就像汽车的变速器般,它接收前脑的讯息,而前脑是计划、思考与了解的地方。头状核有障碍则会有强迫症状出现,所以思考动作都会不顺。前脑变得太活跃,用太多能量,就像车子陷入泥淖中,不断地转动轮胎,但是却越陷越深。前脑的部分称之眼额叶皮质,因为发生错误的侦测回流以致陷入泥淖中。这可能是强迫症使得人们有“事情有些怪怪的感觉,挥之不去”的原因,你必须做到让这辆车离开泥淖。

 用手排档代替自排档,来修理这个故障的变速器。我们现在知道可以改变脑部的生化平衡,这需要花数周、数个月的时间。此时了解脑部扮演导致强迫症的角色,有助于免除最令人挫折的“想要完全除掉强迫症状”的不正确想法。虽然无法马上有大的改变,但是记住:“你可以不必马上对强迫症状做反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将强迫想法、感觉摆一边,然后做其它的事,如此可以帮助自己,改变脑部的生化反应。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档:也就是我们在做别的行为i,如果想要赶走强迫思考,其实就是徒增压力烦恼,而且各种压力还会让强迫症变得更加的严重的。

 用“再归因”可以帮助您避免用仪式行为来让自己好过一些,例如整个完成的感觉。若知道这些强迫思考是来自脑部生化的不平衡,你就可以学着忽略这些冲动,继续做该做的事情。记住:“那不是我,那是强迫症在作怪!”若抗拒听从冲动或抗拒反应,你将改变脑部,且让强迫症的感觉减少。若你对冲动反应,你可能暂时舒缓一些,但是不久之后,冲动势必更加严重。这或许是强迫症病人最需要学习的一课!那将帮助你避免成为呆子或上了强迫症的当。

 “再确认”与“再归因”常常一块儿做的,因此会让病人对强迫症的成因有更深刻的了解。先全心的察觉强迫症在逼迫我,然后了解它是来自脑部的病态所致。

  步骤三、转移注意力

 进入此步骤是真正要干活了!开始的心理建设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在此步骤你要做的是:必须自己换档!你用努力与专注的心思,来做脑部很自然、轻松的工作。例如:一位外科医师手术前的刷手,从开始到结束是很自然的动作,他很自然地觉得已经刷够了。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一次一次的刷,没完没了!他脑部自动的机制已经遭到破坏,幸运地是做这四个步骤能够修补它。

 转移注意力是要将注意力转移开强迫症状,即使是几分钟也行。首先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取代强迫性洗手或检查。任何有趣的、建设性的行动都可以。最好是从事自己的嗜好活动,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读书、玩计算机、玩篮球等。

 当有强迫性思考时,你先“再确认”那是强迫性思考或冲动,且“再归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强迫症,然后“转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记住不要陷入习惯性的思考,必须告诉自己:“我的强迫症又犯了,我必须做其它的行为”你可以决定"不要"对强迫思考做反应,你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强迫症的奴隶!

 (一) 十五分钟法则

 转移注意力不是件轻松的事。要将强迫思考瓦解,然后做该做的事,要花极大的力气与承受莫大的痛苦。但是唯有学习抗拒强迫症,才能改变脑部生化,假以时日必会减低痛苦。我们运用十五分钟法则,就是延缓反应的时间至少15分钟以上。刚开始时可以从延缓5分钟做起。原则是一致的也就是:千万不要没有延迟就立即反应。注意这不是被动的等待15分钟,而是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做“再确认”、“再归因”与“转移注意力”。然后你要做其它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在一段时间之后,再评估强迫症的冲动,看看强度是否下降,并且记录下来。即使一点小小的下降,也要鼓励、奖赏自己。强迫症患者常常会有求完美、100分的心态,所以也常不满足一点点的成就,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以致行为治疗无法成功。目标是延迟15分钟以上,只要不断地练习,将会大大地减低强迫症的强度。一般而言,越多的练习,就会越顺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延迟20分钟或30分钟以上了。

 (二) 只要做就有收获

 转移注意力来做其它的事是很重要的。不要期待这些想法或感觉可以马上走开。不要做强迫症要你做的事,你要坚持做自己选择的活动,如此强迫性冲动会因为你的延迟而减弱甚至消失。即使冲动很难改变,你还是会发现可以稍微控制你反应的动作。

 运用“全心的察觉”与当个“旁观者”将会让你更有力量。此步骤的长期目标就是不要对强迫症反应。立即的目标就是反应前要稍微延迟。你学习不要让强迫思考来决定你该如何做。

 有时强迫性冲动太强烈了,以致你无法不做强迫性行为。不过假如你不断地演练这四个步骤,将可以预期改变脑部的生化。时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觉得手脏要洗手,而是强迫症在影响我。这次强迫症赢了,下次我会撑得更久再反应!”如此演练,即使最后做了强迫行为,也包含了行为治疗的元素。很重要的是:再确认强迫行为是一种强迫症,这是一种行为治疗,总比光做强迫行为而不想得好。

 给对抗强迫性检查的朋友一个秘诀:假如你的困难是检查门锁,请试着专心、全心全意锁门。察觉内心兴起的锁门的冲动,然后仔细、缓慢的锁门,让这个动作深深的记在心中,例如:“这个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可以马上“再确认”也就是: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你可以“再归因”也就是:那不是我,那只是我的脑部在作怪!你可以转移注意力做其它的事情,并且心中确认自己已经小心地锁上门了。

 (三) 纪录行为治疗

 将成功的转移注意力的行为记录下来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可以回溯去看何种行为对于你转移注意力最有帮助。当列出来的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帮助你建立信心。记录可以帮助你在强迫症状严重时"换档",并且训练自己记得过去曾做些什么。当成功的经验越多时,自己就越受到鼓励。

 只记录成功的经验,而不纪录失败的经验。你必须学习自己支持自己,给自己一些鼓励,这对自信心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

  步骤四:再评价

 前三个步骤是利用既有强迫症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厘清强迫症是一个身体的疾病,也就是脑部生化的不平衡,而不去接受强迫思考的驱迫,同时转移注意力在有建设性的行为上。“再确认”与“再归因”是连在一块儿的,接着而来的就是“转移注意力”的步骤。这三个步骤的总体力量,大过个别步骤力量的总和。“再确认”与“再归因”的过程可强化“转移注意力”。在行为治疗之前,你开始“再评价”那些强迫性想法与冲动。等到前三个步骤经过适当的训练之后,就可以及时地将强迫性想法与冲动的价值降低。

 我们利用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亚当史密斯发展出来的观念:部分的观察者,来帮助你更清楚的了解四个步骤的执行。史密斯描述:部分观察者是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正如心中的另一位观察者,这个人了解我们的感觉、状态。当我们想要努力地强化这个部分观察者时,我们可以随时叫他出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换言之,我们可以用旁观者的角色来见证我们的行为与感受。正如史密斯描述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

 强迫症的患者必须努力地处置强迫症状。你必须努力的维持旁观者的角色,如此可以让你有能力去抵抗病态的冲动直到消失为止。你必须了解强迫症状是无意义的,是来自脑部错误的讯息,所以你必须转移注意力、换档。你必须集中所有的心力,永远记得:“这不是我,这是我的强迫症在搞鬼!”虽然一时无法改变感觉,但是却可以改变行为。靠着改变行为,你会发现感觉也会随之改变。

 再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贬抑强迫症状的价值,不随着它起舞。有两个重点:第一、有心理准备:就是了解强迫症的感觉将要来,并且准备承受它,不要惊吓。第二、接受它:当有强迫症状时,不要浪费力气自责。你清楚症状来自何处,你知道如何应付它。不管强迫症状的内容是甚么,不管那是暴力或性,你知道这些症状会在一天当中发生几百次。你不必每次都响应,好像那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新想法。拒绝让它冲击你,拒绝让它打败你。靠着对强迫想法做心理准备,你可以马上确认出它且做再归因的工作。你同时可以做再评价的工作。当强迫症发生时,你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你将知道:“那是我可笑的强迫想法,那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我的脑部的障碍,不必注意它。你可以学习跳到下一个动作,不必停留在这个思维上。”下一步就是"接受"强迫症已经发生的结果,千万不要责怪自己意志力不坚,其实这都是脑部的不平衡所致,跟你无关。避免所有负面的、批评的想法,例如:“有这种强迫想法的人,是多糟糕……”

  二、如何甩掉强迫症

  1、制想法

 是用震惊术打断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和强迫意向的自控方式。例如用一个定时闹钟,让它每几分钟响一次,钟响时大声呼喊发泄说“停!”予以驱除。试验多次做到后,便依次改用正常声音、微弱声音直至仅在内心说“停!”来驱除强迫观念等强迫症状。

  2、行为中止法

 是用毅力强行中止强迫行为的自控方式,当强迫行为出现时,心里就默念:“我不害怕,我能控制住它,它不是我的对手”用顽强的意志强行中止强迫行为,由此来抵抗强迫症。

  3、替代法

 是说简单点就是转移发法,使用正确合理的观念、意向和行为,去取代强迫观念、意向和行为的自控方式,在出现强迫症状时,立即去回忆或假想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立即去做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各项活动,从而使强迫症状自然消失。

  三、强迫症的危害

  1、职业和工作功能受损

 是指工作和职业活动的能力、质量和效率,遵守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等功能的受损。

  2、婚姻职能受损

 婚姻职能仅指已婚者。指夫妻间相互交流,共同处理家务,对对方负责,相互间的爱、支持和鼓励功能的受损。

  3、父母职能受损

 父母职能仅指有子女者。指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情感交流,共同生活,以及关心子女的学习、健康和成长功能的受损。

  4、社会性退缩

 社会性退缩指主动回避与他人交往。鉴于自己的异常精神状态,患者朋友会主动采取规避社交关系网里的应酬。

  5、家庭内活动过少

 指在家庭中不干事,如分担家务,参加家庭娱乐,讨论家庭事围、当地和全国的重要消息和新闻,也不与人说话的情况。

  6、封闭的自我,负面情绪滋

 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强迫症患者会伴随忧郁焦虑情绪,而忧郁症焦虑症患者也会出现强迫症状。>>>越夜越High 当心晚睡强迫症缠上你

  7、部分强迫症患者还会出现妄想思维

 有的出现做下流不道德行为的念头,或怕自己做出伤人害己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都没有发生,如见到女性就想到性行为,看到剪刀就出现要刺某人喉咙的念头,并害怕真的会干出这种事,有的脑中总要出现与耳闻目睹相对立的语物,如听到说“好”,脑中就想到“坏”,见到红色,脑中却要想到黑色。

  四、儿童强迫症的原因

  1父母不良性格和教育方式

 调查表明,部分患儿的父母往往就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遇事优柔寡断、事后爱反复检查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对于孩子过于苛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求、生活刻板规矩等,都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

  2儿童的先天素质

 儿童的先天素质也是诱发强迫症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一些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递质不平等可能与强迫行为有关,这说明患儿可能有易患强迫症的先天素质。

  3儿童强迫症成因还与患儿本身的个性特点

 孩子们的自身性格特点也成了他们患上强迫症的重要因素,通常这类型的孩子也以下的一些性格特征:

 ①处事过于拘谨,特别讲究衣饰整洁和个人卫生,酷爱干净,做事井井有条,并严格按程序进行。

 ②平常表情较为严肃,甚至有些呆板,过于克制自己,缺乏一般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③胆怯怕羞、听话,守纪律;对自己缺乏信心,喜欢自我检查做好的事,遇事常迟疑不决。

  4患儿遭受过精神刺激

 其实儿童患有强迫症和他们精神受到刺激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在一些强烈的精神刺激之下,比如亲人或者朋友患上疾病或者不幸死亡,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够好,老被老师批评或者家长惩罚等,这些都会使得儿童患上强迫症。

;

强迫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强迫症的表现主要是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强迫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如何治疗强迫症?让我们看一看。

当生活有一定压力时,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强迫症。下面小编就详细讲解一下强迫症的一些表现。

强迫症的表现

动作方面

屈服于或抵制强迫观念的患者表现出的重复动作或仪式行为。

概念

明知道有些想法和表达,比如强行的怀疑,强行的对立的想法和疲惫,是不合适的,不必要的,造成焦虑和痛苦,无法摆脱。

情感方面

当患者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情绪时,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担心,比如担心自己会失去自制力,做出一些违法、不道德或精神错乱的事情。

意向体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或冲动,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但它从未表现为行为,而是让患者感到紧张、担忧和痛苦。

慢性强迫症的危害有哪些?

1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强迫症的影响下,患者的工作和职业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完成的速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必然会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摧毁家庭

强迫症严重时,患者的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家属也备受折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因为家庭成员的难以忍受而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毁掉你的健康

强迫症患者除了心理抑郁,其实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发一些其他疾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等。

4失去你的生命

随着强迫症的恶化,患者将面临严重的精神折磨。因为无法承受精神折磨的负担,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因为抑郁而选择自杀。

如何护理强迫症患者

第一,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支持以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坚定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在患者病情好转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患者,让患者看到希望和光明,对疾病的恢复保持乐观而不是绝望。

第二,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以及患者情绪反应的类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

第三,注重沟通技巧和语言的运用。

避免使用诽谤性的语言和粗暴的行为来制止患者的强迫性动作和行为,如不做任何解释就强行要求患者保护,或责骂患者“无聊死了”或“假干净”等。为了不让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要考虑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何治疗强迫症?

1强制反应阻断

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做好心理建设,不要强制抗拒,出现焦虑时要主动适应,以解决自我心理的痛苦,体验情绪。

降低对强迫的敏感度,改变心理强迫的惯性,不要过分关注强迫的心理反应,不要自相矛盾,爆发时积极鼓励自己,适应强迫行为。

2原因搜索

找到自己的心理病源,摆脱对疾病的治疗,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情感伤害等问题,都需要患者不断挖掘,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才能有效消除病源。

强迫症和生活环境有关。强迫症心理是隐性心理问题导致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要过分担心,以免焦虑。

3自我实践

不断整理房间,按既定顺序摆放物品,检查等行为都有他们的心理惯性,针对他们的强迫性习惯,反复训练他们改掉不健康的习惯。

让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努力表现得像个正常人,明白自己行为的意义,改变自己的习惯,在l中面对事情

要用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不自然的行为和思维。纠正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意思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从而建立新的兴奋灶,抑制病态的兴奋。

2正确的态度

家属对患者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于担心,尽量避免对患者说实话,尤其是不要问问题。对病人的问题最好按照常识来回答,只说一遍,不重复。

3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顺其自然。

当你有强迫性思维的时候,不要用相反的想法去抗拒或约束自己,用自然的心态去对待。

4注重人格培养。

对孩子们来说,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给太多,要有严格的要求,这对预防强迫症的发生很有帮助,尤其是对性格不好的父母。

5注意心理素质。

学会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坚定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吃苦、敢于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文体活动,从事更有理想、更有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从而建立新的兴奋点来压制病态的兴奋点。

强迫症的诊断

1抑郁

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因为患病而产生抑郁甚至消极的想法,但他们从不自杀,这与抑郁症对外界不感兴趣、思维迟钝、行为迟缓、情绪低落不同。

2颞叶癫痫

可能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呈阵发性,还有颞叶癫痫的其他症状。脑电图、脑电图地形图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3精神分裂症

早期可能有强迫症,但内容逐渐变得荒诞不经,无法理解,没有相应的焦虑、痛苦等情绪反应;自知力差,不主动要求治疗或否认病情拒绝治疗;随着病程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显露。

强迫症的相关原因

1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属共病发生率高于一般居民。例如,这种疾病在患者父母中的患病率为5~7%。双胞胎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2人格特点

1/3的强迫症患者在患病前都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人格,其同胞、父母、子女也有强迫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过分注重细节、思维好、要求完美,但过于刻板、呆板。

3精神因素

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35%的患者在患病前有精神因素。所有能引起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事故都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治疗强迫症有哪些误区?

1依赖药物治疗

很多强迫症患者认为可以通过服药来治疗强迫症,但强迫症的本质只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习惯。吸毒不会改变一个人不良的心理习惯。所以吃中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根治。

2信心不足

很多患者因为强迫症的出现而失去信心,认为强迫症是不治之症。专家在此提醒,其实强迫症的治疗,只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只注意局部症状。

有些强迫症患者认为关注局部症状可以克服强迫。强迫症是症状和注意力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需要依靠外部能量的干预来打破这种心理互动

额 你确定?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病理病因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临床表现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主要症状如下: 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 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 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 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①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索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②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③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④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8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