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弄摘抄本,清明三天要写两页多的 帮我多找一些优美的语句 还有经典的话语 和名言(不要太俗的)

老师让弄摘抄本,清明三天要写两页多的 帮我多找一些优美的语句 还有经典的话语 和名言(不要太俗的),第1张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 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节诗

  我写下家乡,稻子;我写下清澈的河流

  我写下那水底游鱼,我写下那岸边绿草

  我写下夜里点灯寻找爱情的女鬼

  我写下奶奶和观世音的传奇

  一个人一辈子行善,最后就真的成了仙

  虽然她一直说还有未了的心愿

  我必须得写下这些,梦里久久缠绕的乡愁啊

  我必须从你简陋的农舍写出风景

  我必须从你贫困的脊梁写出生命的刚强

  就像父亲从田里挖出金娃,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

  但他挖了一辈子,你能不信

  我必须得在清明节之前写出这些

  祖坟已经迁移,我快说不出方言

  唯一没变的姓氏啊,因你才保留我与母亲的联系

  我必须在清明节把这些未尽的诗句

  对着北方的天空焚烧

  祭魂

  死者的节日,泪水的狂欢节

  鞭声、贡果和香烛已构成

  风景一片

  我们从拘谨的许多木架子中走过

  那些灵魂挤靠在一起

  仿佛为了温暖

  彼此靠近

  这些灵魂安谧无声

  在各自的匣子里

  缅怀曾经走过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无法得到的爱情

  如今身子已被锯过

  被雕刻过,油漆过

  不同于先前

  名言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习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中国传统戏剧衰落的原因:文化隔阂。

1、现如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几近丢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处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如若不去系统学习中国审美哲学就再难以表演好和欣赏好优秀的戏曲。

2、目前中国戏曲所演出的大多是传统曲目﹐而一个处于现代文化下的演员就很难理解古时候中国人的思想﹐也不易体会古代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如此他们就很难演绎出人物的灵魂。

3、从观众这一方面来说﹐审美是需要学习的﹐无论欣赏什么艺术作品都是要学习的﹐可是如今的观众不懂中国审美哲学﹐不会欣赏戏曲﹐于是便远离戏曲﹐如此一来戏曲演员便生活窘迫谁也不愿意去为此而坚持了。

振兴中国传统戏剧:

1、自身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弘扬民族戏曲尤其是地方剧种,首先应该是传承,保留戏曲地方特点和自身规律;其次是把现代审美注入传统文化,使传统戏曲走向世界,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和欣赏。

2、政府应变“输血”为“造血”。

针对中国传统戏剧目前的生存状况,一些专家、艺术家认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不是简单地“输血”,而应当是“造血”。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戏剧振兴的意义: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

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人民网-谈谈中国戏曲

人民网-新华调查:中国传统戏剧为何“冰火两重天”?(2)

粗猛憨直妙趣横生 ——论《水浒传》中李逵的性格于光荣(邵阳学院 文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摘 要:李逵是《水浒传》中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他具有粗鲁、勇猛、憨直、蛮横和急躁的主要个性特征。李逵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他在书中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是通过一些奇怪的想法、反常的行为、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轻信人言的误会而表现出来的。李逵并不像明末小说评点家叶昼所说的是一尊“活佛”,他的蛮横和急躁的个性所造成的损人害公的现象以及好乱杀人的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关键词:李逵;性格;粗猛憨直;喜剧色彩;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8-0097-03 在 120 回本《水浒传》中,李逵在第38 回中首次出场亮相,而在以后的82 回里面,就有近50 回都写到过他。由此可见,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的和活跃的人物。在贯华堂刻本中,金圣叹说李逵是“天真烂漫”、“粗鲁”、 “蛮”和“朴诚”[1](P18)。在容与堂刻本中,叶昼说:“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为善为恶,彼俱无意。” [2](P26) 并且在评点中,多次说李逵是“真人”、“妙人”、“趣人”。本文试图结合金圣叹和叶昼的评点,对李逵的性格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李逵的整体性格特征:粗猛憨直德国的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中所显现出来的种种感动读者的情感力量,“这些力量所含的普遍性必须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融合为整体和个体。这种整体就是具有具体的心灵性及其主体性的人,就是人的完整的个性,也就是性格。”[3](P300)意思也就是说,尽管一个人具有多种行为特点和情感倾向,但是集合起来,也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特征。李逵是《水浒传》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行为,但是我们根据他的多种行为特征,可以概括出他的性格的整体特点,也就是粗猛憨直。 1、粗鲁。第38 回中,李逵一出场,他的粗鲁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他一看到宋江,就问戴宗说:“哥哥,这黑汉子是谁?”当戴宗说他说话粗鲁时,他就问戴宗:“我问大哥:怎地是粗鲁?”戴宗解释说:“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鲁,却是甚收稿日期:2005-05-18 作者简介:于光荣(1958-),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么?”第62 回中,李逵请卢俊义吃酒时,是大叫着说:“我舍着一条命,直往北京请得你来,却不吃我弟兄们宴席,我和你首尾相接,性命相扑!”当时,吴用大笑着说:“不曾见这般请客的,甚是粗鲁。” 一般地说,言语上粗鲁的人,在行为上也相应地粗鲁。在琵琶亭酒馆吃酒的时候,戴宗要酒保做了三份鱼汤。李逵吃鱼汤,不用筷子,而是用手去碗里把鱼捞起来,连骨头都嚼着吃了。因为鱼是腌的,宋江和戴宗不喜欢吃。李逵把自己碗里的鱼吃了以后,看到戴宗和宋江两个不吃,便说:“两位哥哥都不吃,我替你们吃了。”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把鱼捞将过来吃了,又去把戴宗碗里的鱼也捞过来吃了。李逵捞鱼时,使桌子上点点滴滴,洒满了鱼汤水(38 回)。李逵的性格粗鲁还体现在脾气的暴躁上。在琵琶亭酒馆吃酒时,宋江看到李逵吃得猛,便吩咐酒保切二斤牛肉来给李逵吃。酒保回答说:“小人这里只卖羊肉,没有牛肉。”李逵听了,便把鱼汤劈脸泼将去,淋了那酒保一身。李逵的这种粗鲁的行为,简直是在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当歌女玉莲走到他们面前,深深地“道了四个万福”,顿开喉音唱歌的时候,李逵觉得她的唱歌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便“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额上一点。那女娘大叫一声,蓦然倒地。”把玉莲弄得昏倒在地上(38 回)。此外,诸如在素面店里骂“过卖”,要打吃面的老人的行为(53 回)。还有在客店中住宿,一拳把店小二打得吐血的举动(61 回)。这些都是李逵脾气暴躁的表现。 2、勇猛。李逵猛勇刚强,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江州劫法场拯救宋江,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梁山泊以晁盖为首是去了17 个头领,可是李逵是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是在没有任何帮手的情况下,独自一个去劫法场,他确实是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小说中描写道:“却 98 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40 回)劫了法场以后,众好汉们冲出江州城外,这时,城内是有五七千马军追来。但是,李逵什么也不怕,抡着板斧,便向追来的官军冲杀过去。在梁山好汉等人员的配合下,以少胜多,终于击退了追赶的官军(41 回)。李逵的英勇行为,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李逵勇敢的事迹,在《水浒传》中描写得较多。譬如第 98 回中写道,田虎部下的女将琼英善于飞石打人。两军对阵时,李逵冲将过去,被琼英一石子打中额头,可是李逵不顾疼痛,仍然冲过去,这时又被琼英一石头打在额上,打得鲜血迸流,但是李逵“兀自火喇喇地挥动双斧,撞入阵中,把北军乱砍。”如果是怕死的话,那么在第一个石子打在额上的时候,就会畏缩不前了。 3、憨直。李逵性格憨厚、耿直、坦诚、说话算数,在《水浒传》中也是很出名的。李逵嗜好喝酒,可是在宋江因为“浔阳楼吟反诗”的案件入狱以后,戴宗由于要到汴京去出差,便要李逵不吃酒,好好照顾宋江的饮食生活。“李逵真个不吃酒,只在牢里早晚服侍宋江,寸步不离。”(39 回)这样的憨厚诚恳,在朋友面前也是够有义气的了。李逵打死了殷天锡,连累柴进蹲了监狱。后来梁山好汉打破了高唐州,去监狱里面解救柴进。当时柴进陷落在一个黑洞洞的枯井里面,生死不明,吴用说要一个人下去看看情况。李逵便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愿意下去救柴进,宋江说:“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54 回)宋江说的话,正好说出了李逵的心理活动。这说明了李逵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敢于承担责任的。由于性格上的憨直,李逵不免受到宋江的算计。最后一回写道,高俅等人在御酒中放了毒药,宋江吃了以后,觉得肚内疼痛,明白自己是中了奸计。但是想到自己死了以后,李逵必然会聚众造反,这就要影响到自己“忠义”的名声。于是就派人把李逵从润州请到楚州,在酒中放了毒药,请李逵吃了。然后再把实情告诉李逵,可是李逵不但不埋怨宋江,反而说:“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在宋江面前,李逵是够憨厚的了。李逵的粗鲁、勇猛和憨直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表现中,常常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例如,李逵初见宋江时的言语和行为就是既粗鲁又憨直的,而在其中又透露出了一种勇气。上面之所以从粗鲁、勇猛和憨直三个方面去论述,主要是为了分析方便的缘故。既妙且趣的喜剧性角色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可笑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喜剧使人在笑中得到美的享受。”[4](P242)李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具有喜剧性的人物,他的一些言行表现常常可以使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开怀大笑。 1、以奇怪的想法造成喜剧效果。李逵的一些想法,常常具有违背常理的特点。第41 回中,李逵跳起来说:“放着我们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皇帝哪里又有什么大小之分,更不用说什么大宋和小宋皇帝了,所以李逵的说法当时就被戴宗斥责说成是“胡言乱语”。第 74 回中,李逵走到寿张县,知县吓得逃跑了。李逵便穿着知县的官服坐在县衙里装模作样地审判案件,他要衙役们派两个人前来告状。衙役们便要两个小牢子装做厮打的样子前去告状,在判决时,李逵说:“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一直到看了把那个原告人带枷号令在县门前以后,方才穿着县官的服装大踏步地离开了。李逵的近乎荒唐的举动,尤其是处罚被打的原告和释放打人的被告的判决,更是使在县门前看的百姓,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 2、以与众不同的反常行为造成喜剧效果。第75 回中,朝廷派陈太尉到梁山泊去招安。宋江集合众头领去听宣读诏书,可是唯独没有发现李逵。但是在诏书宣读完毕以后,由于诏书写得不符合梁山好汉的心意,大家都表示不满。这时,找不着的李逵出现了,“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第110 回中,李逵跟着燕青去勾栏中听书,说书人说的是《三国志》中的“关云长刮骨疗毒”,听众们都在认真地听,可是李逵却在人丛中高叫着赞扬关云长说:“这个正是好男子!”他的大叫,使听众都很惊讶,大家都看着他。燕青怕李逵闯祸,赶忙把他拉走了。 3、以自私的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李逵憨厚直爽,可是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常常担心别人的戏弄。李逵下到枯井里去救柴进,因为他是坐在一只被绳子系住的箩筐里而被人放下去的,所以在未下去之前,他就说:“我下去不怕,你们莫割断了绳索。”为此,吴用取笑他说是“奸猾”(54 回)。如果说这是奸猾的话,那么也只是老实人的“奸猾”。第 53 回中,李逵跟着戴宗去蓟州请公孙胜,因为要运用“神行法”,所以戴宗要李逵吃素。可是李逵不肯吃素,于是便瞒着戴宗在背地里吃荤。李逵的行为被戴宗发现了,戴宗便想办法惩罚了李逵。最后,李逵只得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是在背后吃荤,并说“今后并不敢了”。 4、以矛盾误会造成的喜剧效果。李逵由于性格憨厚,在某些情况下也就显得头脑简单,对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没有去过多地考虑,也就难免造成生活中的一些误会。他的最著名的误会事例是第73 回中的“双献头”。李逵和燕青从汴京返回梁山泊的途中,经过刘太公庄上。刘太公对李逵哭诉 99 说18 岁的女儿被梁山泊的宋江抢夺了去,其实是被冒充宋江的强盗抢夺了。但是,李逵听后却不做认真分析,就信以为真。回到梁山,宋江见了李逵与燕青回来,便问:“兄弟,你两个哪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可是李逵并不回答,而是睁圆怪眼,拔出大斧,首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然后是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向宋江冲去。当然,李逵的鲁莽行动被其他的人员拦阻住了。当他知道宋江没有抢夺刘太公的女儿后,又和燕青下山,想办法杀死了真正抢夺刘太公女儿的强盗王江和董海。然后,李逵提着两个人头,返回梁山,向宋江谢罪。李逵是《水浒传》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喜剧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喜剧特色,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第一是说唱文学的影响。《水浒传》小说是属于历代积累型的小说,水浒的故事是首先由说书艺人在瓦舍勾栏中开始说唱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说唱文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喜剧性的笑料,用以增强故事的艺术魅力,吸引听众。在《水浒传》成书以后,说唱文学的这一特点也就很自然地被带进了书中。第二是戏剧的影响。元明时期杂剧中的水浒剧比较多,而杂剧有时侯则通过一些误会性的戏剧冲突而造成浓郁的喜剧效果。例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喜剧。“到后世戏曲里,李逵是副净,也就是二花脸,属于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二花脸和三花脸是常以喜剧的角色出现的。”[5](P193)李逵的这一人物形象,也可以说是带有戏曲中的喜剧痕迹的一个人物。李逵不是“活佛” 明末的小说评点家叶昼在评点《水浒传》时,多次称赞李逵是“活佛”。但是李逵是不是“活佛”呢?《高级汉语大词典》中对“活佛”的解释是,“活佛”有两个义项:第一是藏传佛教中的采用转世继位制度的上层僧侣,第二是积德行善的僧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排除第一个义项,那么李逵是不是“积德行善的僧人”呢?这个义项我们也可以排除掉,因为李逵首先不是僧人,其次李逵的“积德行善”的行为在《水浒传》中实在不多见,难以够得上“活佛”的资格。李逵虽然积德行善的行为不多,但是他的任性的莽撞行为有时却给其他人的利益和集团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像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所指出的在琵琶亭酒馆李逵把鱼汤泼到酒保身上的行为,用指头捺倒歌女玉莲的举动,在素面店中骂“过卖”、打老人的事情,等等都可以说是侮辱和损害他人的无理取闹。而且他的鲁莽有时也给梁山集团的利益带来了损害。第72 回中,李逵跟着宋江去京城,他便在李师师家中无端闹事,破坏了宋江京城之行的计划。第94 回,在讨伐田虎的战斗中,李逵与田虎部下的军师乔道清对阵。乔道清会使妖术,唐斌等人劝李逵不要轻敌,可是李逵那里肯听,挥着两把板斧就冲杀过去。担心李逵出事,鲍旭、李衮等率领500 团牌标枪手也一起滚杀前去,结果是中了乔道清的圈套,李逵等500 余人全部被活捉了,给宋军造成了战场上失利的被动局面。如果说李逵的莽撞还只是性格上的毛病的话,那么他情绪激动的时候乱杀人的现象也就有些令人难以容忍了。在第 40 回中的劫法场中,李逵抡起板斧,“排头砍去”,很多无辜的百姓也就死在他的斧头底下了。第50 回中,扈成已经投降了梁山泊,但是李逵仍然杀了扈太公的全家。第91 回中,攻破陵川后,“众将领兵,一齐进城,黑旋风李逵兀自火喇喇的只顾砍杀,卢俊义连叫:‘兄弟,不要杀害百姓。’ 李逵方才住手。” 既然李逵有损人害公和乱杀人的不良特征或者说是恶劣行为,然而为什么叶昼又要说他是“活佛”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四。第一是在《水浒传》中,李逵属于36 天罡星中的“天杀星”,因此好杀人也就成了他的一个特征。第二是叶昼觉得佛性应该是具有纯真的赤子之心理,而李逵是 “真人”,为人直爽憨厚,所以可以说是活佛。第三是叶昼有“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6](P25),所以评点者是借评点《水浒传》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批判情绪。第四是叶昼评点小说,大多是出于出版商的要求,而在评点中的一些情绪化的夸张的语言,或许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增加书籍的销售量。通过以上对李逵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李逵的性格有点类似于活泼型和力量型自然组合的性格特征。具有活泼型和力量型组合性格的人一般来说,感情外露、无拘无束、勇敢无畏,但是也急躁、蛮横和任性[7](P141),这些恰恰和李逵的性格相似。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经历了从特征化向个性化的运行阶段。《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描写特征化人物的典范之作,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已经逐步转向个性化,人物的个性特征显得比较丰富,并且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性。在《水浒传》诸多的人物形象中,而李逵便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典型。参考文献: [1][2][6] 水浒传会评本·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齐裕焜.李逵——《水浒传》里的喜剧角色[A].水浒争鸣·第四辑[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7]〔美〕弗洛伦斯·妮蒂雅.性格分析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田玉堂是已故中年作家方之的短篇小说《内奸》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性格的进步商人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作家对社会历史的深沉反思,对林彪、 “四人帮”一伙假 人的辛辣讥讽和无情鞭笞。

田玉堂是个“不干不净、好吹好炫”的榆面商人。他田地不多,自种二十亩,出租三十亩。生意手面却不小,每年要收几百石榆面,贩到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卖给做香的厂店。他“眼睛很神气,舌头也不短,交游广阔,手脚大方,在唐河一带颇有点儿名气”。日本兵打进来以后,田玉堂想洗手不干,因为一来兵慌马乱,路上不太平;二来唐河一带闹起了 ,带头的竟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财主家大少爷、学政法的大学生严家驹。他不但舍弃了鹏程万里的锦绣前程,而且首先把自家的产“共”了,买枪买马买子弹,组织队伍打鬼子,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严赤!田老板自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可像严赤这样的人物,他做梦也没梦见过。 究竟有什么魔力,把一个财主家的大少爷吸引过去了呢真是不简单,了不起!不过感叹、佩服之余,他仍需仔细观察后才决定是否做生意。

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田玉堂的生财之道,而中国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又促使他走上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黄老虎和严赤这两位新四军唐河支队的司令员把他请去,叫他继续做生意,顺便为新四军到江南买些药品,田老板没有推诿,他记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毅然接受了任务,又戴上礼帽跑起生意来。他为新四军买了不少紧张物资:西药、干电池、缝纫机等,而新四军也一粒不少地付给他小麦——其中有不少是从严赤家里“共产”出来的。在这样的交往中,田老板对 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心里由衷地叹服: “唉, 真正了不得,不得了!”而且从此跟定 ,在抗日战场上干着一般指战员所干不了的工作,发挥着一般指战员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作家在描写田玉堂解放前的经历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他一九四二年护送严赤的爱人、新四军政工干部杨曙到镇江美国教会医院看病的历险经过。虽然一路上有鬼子、顽军、伪军、“二黄”及“十一路等土匪武装,但他凭着“不干不净”的社会关系,在敌占区里也能“路路通”,终于闯过八十二道关卡,使杨曙住进了医院。就在日本鬼子的便衣队搜查医院时,他想方设法保护杨曙,而杨曙则首先考虑他的安全,临危不惧,使他看见了革命战士的一颗赤诚之心,更增添了敬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 人的理解。当他护送着杨曙安全返回唐河支队时,黄、严两位司令员紧紧地跟他握手,并拿出五十块大洋,作为杨曙的医药饭食费用,田老板却坚决不收,话说得掷地有声: “……你们抗日打鬼子,身家性命什么都不要,难道我只认得钱吗你们硬强着我收,就把我当外人了,就苦了我一片心了!”他,一个商人,一个民族资本家,竟以 和新四军把自己当外人而难过。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建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很顺利地和他的榆面生意一起得到了改造, “榆面成了做蚊香的原料,他成了蚊香厂的副厂长,还是政协委员”。作家限于短篇小说的容量,采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手法,把建国后十七年的历史演变一笔带过,着重写十年浩劫中田玉堂的遭遇。在史无前例的一片“砸烂”和“横扫”声中,田玉堂理所当然地成了“牛鬼蛇神”。这时,他懂得了自己“好吹好炫”的毛病要不得,也作了诚恳、深刻的自我检讨。然而,此时的田老板不曾料到 里面还有假 ,而且假 要陷害真 。所以,他不但上纲上线批评自己的缺点,而且把审问和毒打他、要他诬陷严赤和杨曙曾经暗通日军的家伙称为同志,诚心诚意对他们宣传自己所见过的事实和所理解的真理:“ 讲究实际,将来定案要三头六面对证的。屋顶上掀瓦,片片儿要落地。我如果胡说,将来怎么有脸见人怎么对得起 ”“天地良心,人家杨同志清清白白,我不能含血喷人啊——”田玉堂正因为要维护自己的良心,不做对不起 的肮脏事,才受尽酷刑。

林彪集团垮台后,田玉堂满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解放”了,却怎么也没想到昔日由自己介绍参加了抗日工作、解放后当了副县长,现在又当上县革委会主任的田有信,竟然参与了陷害严赤、杨曙和自己的卑劣活动,故而他非但没能被落实政策,反而被押着“巡回批斗”。这就使他对一些假 人有了一定的认识。

粉碎“四人帮”后,田玉堂的胆子大了。当昔日参与审问和毒打他的田有信的走卒季部长找他“落实政策”时,田老板竟翘起尾巴来了,非但不肯签字,而且理直气壮地宣称: “什么排除嫌疑,摘掉帽子要是在‘四人帮’垮台之前,你们能这样,我倒要感激你们。现在呀,哼!我要彻底平反!你们含血喷人,要低头认错!”“帽子我留着戴戴!没关系,反正也戴惯了!我倒要看看,现在是真 还是假 ! ”……田玉堂之所以这样硬气,是因为他坚信真的 就要回来了。黄司令员的复出和专程访问,田玉堂被送进医院治疗,上级派来的工作组到县里深入发动群众,揭批林彪和“四人帮”的罪行,都圆满地回答了田玉堂提出的发人深省的问题。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田玉堂用小说中黄司令员的话来说: “对嘛,他是个资产阶级,路路通!鬼子、汉奸、土匪、顽固派,他都有关系,一身泥,一身脏!这都过去了几十年了嘛,可是人家的心是向着 、新四军的,没有通林彪、 ‘四人帮’,比起那些‘干干净净的 员’要干净得多!”把这样一个浪迹江湖、性格复杂的资本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作为正面形象塑造,这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还未曾有过。作家能大胆闯入禁区,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既写了他“不干不净”的社会关系,“好吹好炫”的习惯作风;也写了他正直、善良、不出卖良心,真心热爱和拥护 ,决心跟 走的可贵品德,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复杂、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资产阶级爱国民主人士的正面形象,避免了脸谱化和概念化的弊病,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典型形象。

作家在塑造田玉堂的形象时,从不静止地去写他的心理、动作、情感,而是始终用说书人的口气,写故事的笔调,边叙述、边评价。在人物关系和各种事件的选择、剪裁、安排、照应等方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家从田玉堂四十年的生活境遇中,截取了几个横断面,或描绘,或渲染;或详写,或点缀;特别突出写了两件大事,即抗战时期护送杨曙就医和十年动乱中深陷冤狱、有口难辩。由此,把他和不同时代众多的人物纠缠在一起,彼此冲突,前后对照,相互映衬,既展现其性格的各个侧面,也揭露、鞭挞了诸如田有信这类假 人的丑恶灵魂。至于个性化的语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引人的艺术魅力。

第97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黛玉见了宝玉最后一面,回去吐血,贾母、王夫人都去看她,黛玉说老太太白疼了她了,老太太说黛玉若有心病,她就没心肠帮她治病了。

贾母因知黛玉心病,疼爱之心顿减。虽有道理,却不合人情。贾母对人很好很照顾,对自己最疼爱的亲外孙女,可能这样冷心肠么?如果不得已无可奈何就罢了,怎么可能说出这样冷情的话来。

宝玉是孙子不错,比外孙女亲些也可以,可是都是她疼爱的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即使真的情况严峻到要二选一,都会逃避,谁会自己主动去做对比做选择呢?

黛玉病危没人看问,独有紫鹃一刻不离守着,众人都忙,大概一两天里没有意识到情况那么严重了,加上上面要对潇湘馆封锁消息,大家都宁可远着。

这里是突出紫鹃和黛玉闺蜜感情的一段,感人至深之外,确实凄冷,几个小姑娘面对这样的事,哪里有主意。

薛蝌去向薛蟠征求宝钗出嫁的意见,薛蟠很知礼地同意按母亲的意见办。薛宝钗虽有意见,却不说出来,宝玉傻了也罢了,宝钗也成了个没灵魂的人物,就因为是自己的婚礼。但我想她是很愿意的,宝钗不管是对宝玉这个人,还是对宝二奶奶的位置,应该都是很有兴趣的。

凤姐试宝玉问娶林妹妹可好,为何不问娶宝姐姐可好来试呢?若他听了没闹就不用调包了呀。直接问娶林妹妹,他自然高兴。宝玉说我有一颗心,交给林妹妹了,让她成亲好歹带过来。与八十二回黛玉梦境,宝玉挖心的事,遥遥呼应。

凤姐骗了宝玉,宝玉在娶亲前,一直认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他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更何况这是人的一生中最使人陶醉的爱情的圆满。贾宝玉终于盼到结婚,真乐坏了。

那么,当这种希望突然化为泡影时,当这种美好的愿望突然毁灭时,他的心理会起怎样的变化呢?其结果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当我一听到这个掉包计的时候,就为这个谜底揭晓时捏了一把汗,等着看的就是这个时刻宝玉的表现。

想当年,听紫鹃说黛玉要回苏州家去,宝玉立刻迷了本性,丢了半条命,闹得翻了天。这一次这样的打击,不得送了小命?

可是,我们看到,当宝玉满面春风、满怀欣喜去揭开了新娘子的红头盖,发现眼前的美人并不是黛玉,而是宝钗时,他是什么反应呢?

且看原文——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喜娘接去。雪雁走开,莺儿上来伺候。宝玉睁眼一看,好像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 ——只见他盛妆艳服,丰肩软体,鬟低鬓軃,眼润息微。论淡雅,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

这这,真是叫人惊讶。这种情况下,宝玉还有心情欣赏宝钗的美?难道他不应该是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怀疑、悲哀、痛苦、绝望、抢天呼地、等等的情绪,那才是人之常情;何况是贾宝玉,有更超出常人的细腻敏感和夸张表达,他做出什么奇怪的事来,都不奇怪。可是他只是很正常地就接受了,而且还怕得罪了宝钗,问也不敢问一声。

而且不久后宝玉就转变了思想,“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因而和宝钗真正成了夫妻。

宝玉是可以悬崖撒手的人,他随性而为,可不是这样在感情和功名的事情上懂得顾全大局的人。

宝钗出阁成礼时,即是黛玉魂归太虚之时。这样的戏剧性巧合,倒是满足了看戏的人的情感,制造了一个高潮。就是感觉,这样的事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太假了。

说书人总说无巧不成书,如果事情的关键转折和情节要靠巧合来完成,像原来那样才子佳人的书里一样,是能吊读者胃口于一时,看时是有点着急和遗憾,故事的整体悲剧性却显不足。

黛玉焚诗稿,烧帕子,算是整理自己的一生,清楚明白地跟这个世界告别。黛玉不是凡世的人,她是来还泪的仙子,她是为这段感情而活,不在乎其他,她从来是决绝和明白的。

无戒365挑战营41#4

昨天看了莫言的演讲和文字,反复看了几遍,写了自己如下体会!(括号中的内容)。

莫言的演讲主题“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莫言的演讲很用心,给许多中国人上了一堂课,更适合学校给学生们。)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怀念自己的母亲,不能分享自己此刻的成功和快乐,母亲曾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教育,哪怕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也不受任何影响。其实,每个父母都有值得自己的孩子去爱,除非孩子没有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点)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母亲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是关爱和包容。)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看到母亲挨打时绝望的神情作为孩子没有能力保护她,多年后遇到当时打母亲的老人想报仇时,母亲教育我学会了宽恕别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遇到比自己更困难或更需要帮助的人,要心存爱心,人如果不是到情非得已的时候不会放下尊严去向别人乞讨。)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做人要诚信,有时自以为聪明是很丢脸的。)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担心母亲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寻短见,“尽管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是在宽我的心,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生活有艰难,都应该有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很丑也很自卑,为此我很痛苦, “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母亲的话让我体会到,人无完人,世上也没十全十美的人,就算自己真有什么不足,也不要过多的放在心上,其实自己身上还是有许多优点;这样想通了,以后对别人嘲弄自己也就很坦然,不会为此感到不快乐或不开心。)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母亲不识字,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敬重;她鼓励我用心读书,做个勤劳的人,不做令人讨厌的懒惰孩子。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母亲反对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当她知道我从说书上所得到的收获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就变成默许我去听书。)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母亲看到我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既喜又忧,喜的对我讲故事的能力,忧的是在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说错话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这是极大的危险。)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我小学未毕业,路过学校看到昔日的同学,深深体会到一个离开群体的孩子的内心痛苦。从我的经历中证明,无论基础怎么不好,环境怎么差;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在自己很孤独,很寂寞,很空荡的时候学会苦中寻乐;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忧。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自己有毅力坚强的去战胜它,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对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坎坷的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许多人当时或许并不知道,“对此,我只能报之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面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看待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看问题的人心态,因为心态直接决定影响人对处理问题所做的决策和方法,从而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果。社会也是人生的一本书,一所大学,只要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相信也会大有收获。)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许多同学怕写作文,其实写好作文也不难。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受政治影响,不迎合领导喜好,不迎合老师喜好,写出作者身边的人和故事,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只要完全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去假存真,不要轻易扼杀自己善于想象的天赋,那么就一定能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写好作文就不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有机会多走出看看,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做井底之蛙。)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我们的身上,有许多东西既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我们也要深爱它,而且必须爱它,因为它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既让我爱又让我恨”。)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对自己曾有帮助的人或有正面影响的人要心怀感激;人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一味的效仿别人就会与人无异,学习不同的人身上能为自己所有的优点,哪怕不喜欢这个人;从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用心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方法。)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发掘生活发生在身边众多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让人学到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要学会接纳来自社会不同的声音,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可以不反驳,也不认同,这才是真实的社会;允许它们的存在将有益于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小小的空间。)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在别人眼中“狂妄的野心”,其实是我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表现,“献给天下母亲”“ 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试想,如果没有科学家的“异想”,哪有今天的“天开”,人如果没有自信,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什么成功。)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钱理群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

一、引言:文章的“纲”在哪里?

琢磨标题

鲁迅《朝花夕拾》的标题,或以人为题:《藤野先生》、《范爱农》,或以事为题:《父亲的病》,或以民间庙会、戏剧角色为题:《无猖会》、《无常》,或以熟悉的小动物命题:《猫·狗·鼠》,比较特别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以一个人与一本书为题。还有就是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童年的两个空间。“从……到……”的结构,自然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

神来之笔

于是,就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神来之笔。

鲁迅的散文里常有神来之笔,就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

有时,这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收“先声夺人”之效。如《二十四孝图》——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阻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防害白话者。

有时,神来之笔出现在结尾处,把文章的情感、意味、气势、境界,陡然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如《阿长与〈山海经〉》——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样的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

这样的神来之笔,是必须抓住的:某种意义上,这是全文的一个纲。“纲举而目张”,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来了。我们的阅读和教学不妨以此为出发点,先简单提出问题,引发阅读好奇心:为什么“我”要对蟋蟀们以朋友相称,这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又这么不愿意去“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到底有什么?对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在读完、学会全篇后,也还要回到这里:体会其更深的内在意义和韵味。把其背后的情感体会透了,这篇文章就读懂了,读进去了。

二、“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现在,我们依照文章题目的提示,先来读第一板块,可命名为“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部分有四个层次,可以分别采取四不同的读法。

辨析词语

文章开头这一段的词语,可辨者有二。

首先,自然是命名。一是“相传叫做百草园”,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称呼。二是“那时”的“我的乐园”,是童年的“我”心里的爱称。其实,在后文回忆雪地捕鸟那一段里,还有一个命名:“荒园”,这大概是接近园子的实际状况的,或者说是成年人眼里的园子:“人迹罕至”,谁也不去关心,今天的人们也早已忘却了。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百草园”——“荒园”——“乐园”三个词语,就有了说不出的意味和韵味。

还有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前半句的“相见”一般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言辞中充满了对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怀念之情。但后半句却告诉我们:急欲“相见”的是“百草园”,而且“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尤耐寻味的,是作者用了“似乎”和“确凿”这样的含义相反的词。“确凿”是肯定,而且是容置疑的肯定:就是“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却是一个含糊的、游移的判断:好像是、又好像不仅是“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的学生甚至会问:这是不是“病句”。

应该说,这样的将相互矛盾的判断并置,是鲁迅喜欢用的句式。在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里,就用过一回:“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已经”自然是肯定的:孔乙己确凿死了;“大约”却又游移了:推想起来,他大概死了吧。这背后的意思是: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谁知道呢?又有谁关心呢?这传递出来的言外之意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研读时认真体味的。

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似乎确凿”的言外之意,也是我们应该琢磨的。“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是和“荒园”命名相应的。“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也是写实,更是写意,就是说,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就不仅仅“只有一些野草”:“野草”从里还有别的生命,看下文就知道;而且“野草”本身,也有着引发“我”的想象的别样趣味。这就自然引出下一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请注意,作者在两句之间用了一个分号,就是要强调“似乎确凿”句和“乐园”句的紧密联系:有了前句的意思,后句就水到渠成了。“乐园”正是全段折关键词,全文的点晴之笔。

这同时就激发一个好奇心:“百草园”仅仅是些“野草”吗?它为什么是“我的乐园”?——阅读是需要不断引发好奇心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好奇心的过程。

对照阅读

文章第二段是一个经典段落,已经有不少分析文章。这里姑且换一种读法:当年和鲁迅同时在百草园嬉戏的,还有他的二弟周作人——一位著名的、和鲁迅风格迥异的散文家。他晚年写了一本回忆散文集《鲁迅的故家》,其中第一部分就专谈“百草园”,对“园里的植物”,“园里的动物”都要描述,却和鲁迅的记忆大异其趣。将兄弟俩的回忆文字对照起来读,是很有意思的。

鲁迅对百草园的描述是我们所熟知的:他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感觉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在鲁迅的眼里,百草园的动植物都是鲜活的生命,有鲜艳的色彩,有迷人的音响:这显然是一个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对大自然声、色之美的感受、体察与记忆。

而周作人,则用一个科学家的眼光和趣味去进行精细的辨析和考证。他这样谈到“蟋蟀”和鲁迅说的“弹琴”:

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普通的蛐蛐之外,还有一种头如梅花瓣的,俗名棺材头蛐蛐,看见就打杀,不知道它会不会叫。又有一种油唧蛉,北方叫做油壶芦,似蟋蟀而肥大,……它们只会嘘嘘的直声叫,弹琴的本领我可以保证它们是没有的。

他这样描述“油蛉”——

油蛉这种东西不知道在绍兴以外的地方叫做什么,如果解说,只能说是一种大蚂蚁似的鸣虫吧。好几年前写过一首打油诗,其词云:“辣茄蓬里听油蛉,小罩扪来掌上擎,瞥见长须红项颈,居然名贵过金蛉”。注云:“油蛉状如金蛉子而细长,色黑,名声瞿瞿,纸细耐听,以须长颈赤者为良,云寿命更长。畜之者以明角为笼,丝线结络,寒天着衣襟内,可以经冬,但入春以后便难持久,或有养至清明时节,于上坟船中闻其鸣声者,则绝无而仅有。”

我们依然可以从周作人的这些娓娓道来中,感受到一种意趣和兴味:他也是和乃兄一样,沉迷于百草园的“乐园”里的;但他感受和表达的,是一种理性的趣味,是所谓的“理趣”,和鲁迅的艺术家的“情趣”,既相异,又相通。

我们再回过来看鲁迅记忆里的百草园的植物——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

这里充溢着神话想象和追寻热情,也是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年鲁迅的。

而周作人的兴趣,却在园里的植物的食用价值。这是他眼里的“木莲藤”和“何首乌”——

木莲藤——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做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

(何首乌)《野菜博录》中说它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

他自然不相信吃了何首乌可以“成仙”之说,而是另有说法——

据医书上说,有一个姓何的老人因为常吃一种块根,头发不白而黑,因此被称为何首乌,当初不一定要像人形的。

这就更显示了一个爱智者的实用理性,也自有其乐趣。

同时听周家兄弟“摆古”,由童年记忆的差异,而想起他们以后思想和文学的不同发展,听其言而识其人,这都是饶有兴味的。

朗读中体验“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的趣味

百草园显然不只有野草,它更有活泼的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构成了“乐园”之第一章;此外,还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此即“乐园”乐事之二。鲁迅在下文中写到的“白颊的‘张飞鸟’”,据周作人讲,就有一个凄厉的传说:这是“被后母或薄情的丈夫推落清水茅坑淹死的女人所化”,所以又叫“清水鸟”,其“性子急”就是因为急于求生和复仇。

鲁迅这里写的传说故事,是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起的。周作人也回忆说:“赤练蛇只是传说中有,不曾见过,俗名火练蛇,虽然样子可怕,却还不及乌梢蛇,因为那是说要追人的。”赤练蛇是一种无毒蛇。因此鲁迅在他写的打油诗《我的失恋》里,就把它送给“我的新爱”了:“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同时回赠的还有“猫头鹰”。据说这都是鲁迅所珍爱的,是他的某种性格、精神的外化。——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以后有机会再详加讨论吧。

由赤练蛇引发的“美女蛇”的传说故事,它的意义,孙绍振、王富仁先生已有很好的阐释。或许我们更要关心的,不是故事“讲了什么”,而是“如何讲故事”。细分起来,又有三个层面:当年长妈妈如何讲故事?当年(童年)的“我”又如何听故事?还有今天(写文章时)成年的“我”又怎样复述这个故事?这也是鲁迅在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叙述上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作为文章高手,鲁迅处理得可谓得心应手。

鲁迅的叙述方法有二。从总体上说,是采用模拟的手法,复现当时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当然,也有加工,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这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这里,拟声词(“沙沙沙”、“豁”)的灵活运用,“抖”——“飞出”——“飞回”——“敛”这些动词的连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从三字(“到半夜”)开始,到五字(“敛在盒子里”)结束,整个叙述过程,形成“三——四——三——七——七——七——九——十——八——五”这样的“短——长——短”的句式结构,造成了一种张、弛、急、重、轻、轻有序的语气,而且也从中隐现出讲述者的神态。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这一切,又是无须像我们这样分析的,只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读者、学生引入类似当年小鲁迅听故事的情景中,感受那样一种紧张,一种惊异、神秘,一种好奇、满足,就行了。

高明的作者,又忙里偷闲,在叙述中不失时地插话,以显示叙述者和听者的存在。比如——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这里,“当然睡不着的”,显然是复述者成年鲁迅的突然出现。这在叙述节奏上会取得舒缓效果,更增添几分幽默感。

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才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这里,“后来呢?”显然是听故事者童年鲁迅迫不及待的插话和心情的再现。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朗读的语气的不同处理,同时呈现三个角色:长妈妈(讲故事人)、童年鲁迅(听故事者)和成年鲁迅(叙述者),既进入,又走出历史现场。这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回忆和叙述。

这一大段的最后一节,补述当年听了故事以后的感想、感觉与心情,还谈到“直到现在”的反应,全然是作者(即成年鲁迅)的语气,是一种当下叙述,就更有幽默感。而“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就更是鲁迅的杂文语调,其言外之意更多,学生一时弄不清楚,可以含糊处理,为以后的阅读留下余地。

这一段,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小鲁迅当年听长妈妈讲民间传说故事的无穷乐趣,体会到这也是“乐园”的百草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行了。

通过朗读,体会雪地捕鸟的心情和乐趣

雪地捕鸟,自是百草园里的一大趣事、乐事。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兴味。特别要细心体会的是捕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何其兴奋),却什么也没有(又是何其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呢!“我”于是颇为佩服“闰土的父亲”了:他可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单是这“叫着撞着”的鸟雀,就足以吸引“我”羡慕的眼光了!当“我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就这“静静地”一“笑”,活画出一个有见识的和蔼老农的形象,他的指点更让“我”五体投地,就像在《故乡》里闰土让“我”羡慕不已一样:“闰土的心思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闰土的父亲不是也给“我”打开了一新的“天空”吗?

原来,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还因为那里有趣味无穷的“雪地捕鸟”的游戏,更有教“我”游戏的“人”,有见识、有本领的山野的农人:此为“乐园”之第三乐趣。有此三乐,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三、如何酣酿神来之笔?

正因为“我的乐园——百草园”部分已经将其中的乐趣泻染得淋漓尽致,过渡段情绪的急转直下,就有一种特殊效果。而我们说的那段“神来之笔”又非突如其来,却是自有铺垫。这就是先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连续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排比句,把“我”的情急、惶惑、悔恨等,又是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才逼出神来之笔里的连声呼唤,将留恋不舍的感情推向高潮。这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自然是德语“Ade”的突然出现。本来,“Ade”这样的德语显然是成年鲁迅才能说出的,但用在这里,读者却毫无怀疑,这是小鲁迅喊出的:这也是我们(包括今天的中学生)的经验,人在情急中是会喊出平时用熟了某个外语单词的,这就是所谓“慌不择言”。——以上这些,教师自己领悟了以后,可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及情感的酝酿及暴发过程。

四、“‘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给了“我”什么?

现在,我们来读文章的第二板块,姑且命名为“‘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

第一印象:“调侃”的出现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叙述语调的变化。如果说,写“百草园”用的是深情而幽默的笔调,那么,写“三味书屋”,一开始,就出现了调侃。要理解第一段的调侃,先要作一点注释。“三味书屋”:“古代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作三种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书中自有千种黍”也。“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鹿’者,‘禄’也,当官也,发财也;‘肥大的鹿’,高官也,厚禄也;‘伏在古树下’,‘禄’在古树中也”。弄懂这两个意思,就能读出下面这一句的味道了:“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本来,一群孩子对着一个木匾、一幅画跪拜行礼,就已经够可笑的了:想想是怎样一番情境!现在,还要“算是”(这两个字很耐寻味)拜孔子,拜先生——神圣的孔夫子,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这就更荒诞不经了。但细想细想来,可不是么:读书本来就是混碗饭吃,谋个官做,自然要从书中寻“(食)味”,膜拜“梅花鹿(禄)”了。——这里的调侃味是十足的。

“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显在和潜在的对照

围绕“怪哉”一问而展开的这一段,是一个重点,关键是这样两个短语、短句:“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只要读书”,“不应该问”,也不应该有“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扼杀求知欲,不允许独思考,以追求高官厚禄为唯一目的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这就是“三味书屋”的教育。作者强调的是,这样的教育在“我”心灵上的反应:“我就只读书”,“就”与“只”两个词写尽“我”的厌烦、反感和无奈。

小鲁迅还由老师拒绝回答自己的问题,想起了所有“大人”的态度:“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往往如此”四个字写出了“我”的多少失望与不满!“怪哉”,“怪哉”,究竟是谁“怪”?!

而且还有调侃。这样的调侃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先生“和蔼”而面“有怒色”,号称“渊博”而“不愿意”、不屑于回答学生“怪哉”的问题,并置一起,是有几分可笑的。

而且还有潜在的对比:是的,“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但她却会绘声绘色地讲那么美丽、神秘的传说故事;同样是对“我”的疑问,闰土父亲“只静静地笑”着回答,和“渊博”的老师的“怒色”,又形成了多鲜明的对比!——在童年和成年鲁迅的心目中,民间的“百草园”永远是正规学校“三味书屋”的对照物。

“后园”里偷得的乐趣

但即使在三味书屋里“也有一个园”,即所谓“后园”:那里也有大自然的生命。与其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如说这更是小鲁迅和他的同学们的发现;天性接近大自然的孩子,几乎在任何方都会本能地发现大自然的生命和生机。

于是就有了“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的乐趣。但这却是偷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视野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

“读书”的趣味

随着老师“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们读者就与童年和成年鲁迅一起进入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里了。需要提醒的是,“读书”是贯穿“三味书屋”这一板块描写的关键词,前后重复了六次(“读书”“读一阵书”“朗读”),但其间的语气、情感却有微妙的变化。如前所分析,当“我”叙说到“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时,是充满怨愤的,连同对只要自己读书的老师,也是多有不满的。但从老师瞪眼喝令“读书”开始,就有了由隐到显的变化。

首先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语气里依然充满了调侃的意味。接着又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五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谬的并置,自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我们同时可以感觉到,包括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以致成年鲁迅回述这段生活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温馨。

自然,最动人的,还是对老师“读书入神”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里的观察、描写也都“入神”了。而“拗过去”,更是典型的鲁迅句式,本文的前一段:“(我们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也是这样的句式,这是能够造成一种动律感的。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描写百草园的文字里特有的幽默感,调侃的语气消失了。

童年鲁迅显然多少是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但这却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终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蒙胧地感悟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辈子的读书和写作。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在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心目中,都是值得怀想的。于是,我们也就注意到,其实一开始,就提到了先生的口碑:“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小鲁迅对先生的教育或有不满,但最终还是认可这样的评价的。

因此,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评价、情感,也必然是复杂的。于是,在最后一段,写到课堂上的“做戏”、“画画儿”,“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读书期间所培养的艺术趣味,鲁迅其实是受益终生的。但童年最初的成绩却卖给了“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文章戛然而止,但那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的童年的惆怅之情,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和体会的。

五、回到神来之笔处:掩卷后的反思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神来之笔”处:我们说过,那既是对失去的百草园生活的留恋,也是对即将开始的三味书屋生活的恐惧和不安。尽管如前所分析,最终小鲁迅依然在三味书屋时大白菜到了另一种乐趣,但他对于百草园的依恋可能是更深厚、更根本的。

实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大自然空间、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人与自然、成年人与孩子和谐相处,能够焕发想象力,培育艺术感受力,让思想自由飞翔,尽享健康、明朗、快乐的生活的成长空间,而学校教育却根本忽略了人的生命的自由成长、健全发展,变成一个“只要读书”的封闭空间,人和自然的天然联系却被隔断,儿童的好奇心被压抑,人的怀疑天性受打击,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被剥夺,童年的欢乐遭蚕食,只被引导去一味追求“读书致仕”的道路:这都是“反教育”的。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所提出的,正是一个“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长的回忆,对这一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文本的讨论具体化为这样一个题目:中国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鲁迅,是怎样成长的?他的童年生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许可以以本文为中心,将鲁迅的其他回忆性散文、小说,如《社戏》、《无常》、《女吊》、《故乡》、《风筝》、《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师傅》、《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猫·狗·鼠》等一起进行对比,研读,那将是饶有兴味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重读这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引发许多感慨。因为,今天中国的“百草园”(自然空间、民间文化空间)已经完全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处在逐渐消失之中;今天的学校教育,还没有走出“三味书屋”的“只要读书”的教育模式,而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以至今天校园里连三味书屋里那位“读书入神”的先生的身影,也已经很少见到了。

请采纳~

1 阅读下列俩篇文言文甲 忽一人大呼乙国初,有乔人者善弹琴

• 1A觉:睡醒。 B走:逃跑。

• C叩:问。 D鼓:弹奏。

• 2(2分)D

• 3(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 4(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 6(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许多个人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发出的呼喊声,抢夺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火灾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撤去围帐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奇异的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一次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题1:俄而小题2:虽:古,即使 今,虽然 名:古,说出 今,有名小题3: (1)夹杂 (2)象声词小题4:(1)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大家都想争先恐后地跑走。

(2)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处。小题5:表现听众听了说书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缉袱光惶叱耗癸同含括侧面表现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小题6: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说书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小题1:试题分析:回顾课文内容,填写所缺字词。

古文中表现时间短暂的词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等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内容熟悉。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小题2:试题分析:今义好判断,古义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注意不要填写错误。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

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古今异义字词,要加强识记,不要望文生义。小题3:试题分析:或根据所学记忆直接判断解释,或概括句意推断。

“间”在本句中意为“夹杂”,另有“一会儿”的意思。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的内容,可根据记忆回答。

古文好考到的字词,一般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词,句子中关键意义的词,难于辨识理解的词,学习要对这些字词多下功夫记忆。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句,“奋”,卷起;“股”:大腿;“几”:几乎,“走:跑。

第二句,“虽”:即使,“指”:手指/指出;“其”:其中:“一端”:一种。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做过翻译练习,对句子内容比较熟悉。

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小题5:试题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是本文写作的特点,此句是用听众的表现来衬托表演者技巧的高超,侧面描写不仅突出描写的主体事物,还丰富的文章的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描写技巧比较清楚。描写表现事物,方法技巧是很多的,“侧面描写”就是一种,这种写法曲折而生动,使文章更有情致,要学习这种写法。

小题6: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开头部分写表演环境的内容,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另外,本文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用表演者使用工具的少也为了侧面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学生好理解。

阅读文章,不仅要从思想、情感上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题1:⑴俄而/百千人大呼。 ⑵山人/默然而反。(每处1分,共2分)

小题2:⑴说出 ⑵跑,这里指逃跑 ⑶曾经 ⑷像 (每小题1分,共4分)

小题3:⑴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的。⑵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每题2分,共4分)

小题4:甲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分)乙凄禽寒鹘,相和悲鸣。(1分) 作用:甲以宾客的反应,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1分)乙通过鸟禽都为之悲伤,烘托乔山人琴技超群。(1分)(共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 名 ”动词“说出”。“类”是像的意思,注意识记。常常考到。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于是”和“变色”2句中“以”“为”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分别找出两文中的侧面描写,其作用都是在烘托艺人技艺超群。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俄而 2、虽:古,即使,今,虽然 ;名:古,说出,今,有名 3、(1)夹杂;(2)象声词 4、(1)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大家都想争先恐后地跑走。

(2)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处。5、表现听众听了说书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表现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6、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说书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意思对即可)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题1:俄而小题1:虽:古,即使 今,虽然 名:古,说出 今,有名小题1:(1)夹杂 (2)象声词小题1:(1)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大家都想争先恐后地跑走。

(2)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处。小题1:表现听众听了说书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表现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小题1: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说书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略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2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