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给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土木之变给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第1张

土木之变给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土木之变几乎耗尽了明朝的人才、物质,损伤无数,从此明朝也开始走下坡路。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忠臣良将,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全面改变,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而所以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

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

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当我们从一个小事开始入手,像职业历史研究者那样,剥茧抽丝,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常人无法探寻的问题。万历十五年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就影响明朝整个时代的土木堡之变展开一个小小的分析。为什么说这桩公案是千古之谜呢?因为它的疑点太多了。我们抛开官方和阴谋论两个极端的视野,用一种侦探的方式,问问元芳你怎么看?

土木堡事变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太多我们用正常思维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个直接让大明王朝一下就损失50万精锐之师的战争,从开始到结尾都透露着一种诡异和神秘。仅仅一个小小的外交事件,为何能让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御驾亲征呢?

有人说是王振等奸佞之人的纵容和挑拨,才使年少无知的皇帝迷失了心智。反正太监就是一个尿壶,用时拿一出来用用,不用时就用来背黑锅,这也是常态,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是普通人?是因为生活环境。

出生在皇宫那个到处弥漫着阴谋和诡计的地方,从他们的胎教开始,就充满着人类智慧最高端而又残酷的较量。这时的朱祁镇真的什么也不懂吗?如果他真的没有天子的权谋和气概,也不会在土木堡兵败之后,不失帝王之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敌营好吃好喝那么久,还感动了那么多人甘愿为他而死了。也不会在被囚禁中,化敌为友,最后夺门成功了。在中国所有皇帝中,有朱祁镇聪明,传奇的皇帝,能超过三个吗?那这样一个人精为什么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帅军出征,最后又兵败被俘呢?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联,却处处充满玄机。

朱祁镇自幼登基为帝,但却一直都是一个儿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而当时大明真正的操纵者有人说是著名的“三杨”或老太后。但无论是谁,都极大地刺激了这个十分重感情的真性情天子。他决定用马市这个小小的外交事件为借口,以王振等人为工具,用战争的形式来铲除异己,并以此来收回军权,从而达到亲征的目地。他的计划看似完美无缺,却不知道他这样豪赌的背后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那张无形之手正向他悄悄伸来。

朱祁镇出征时几乎携带走了当时全国最优质的武将精英和最精锐的部队。有兵部尚书,有名将之后,有全世界装备最为精良,人数最多的火枪队,还有领先欧洲几百年的三线式战术和庞大而又严密的情报结构锦衣卫。就这样一个团队,在自己的国土上,仅仅离军事重镇不到一天行军路程的地方,以50万人的兵力被敌人3万人给全歼了,这可能吗。

而且更加离奇的是,在此之前作为边防重镇,为何没有提出给自己的皇帝报警?事后为何不出兵救援?那可是自己的老大?帝国的核心,不觉得奇怪吗?而且在自己国土上,离自己的军事基地那么近,后勤补给居然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觉得很搞笑?而这一切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官员被处分,而且看笑话不出兵救援的那个重镇将领反而被升职了,这又是为什么?

朱祁镇被俘之后,朝廷内的大臣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安排好了一切。不但调回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舍弃朱祁镇以及他的儿子,让一个藩王来继位。问题是这个藩王啥也不懂,不但一群文官可以在金銮殿前,视他为无物,当着他的面,不经过任何司法程序,也毫不顾忌朝廷的尊严和脸面,直接用群殴的方式打死几个人,还有人直接用牙齿从一个人身上咬下来一块肉,这是一群什么人?就是那群整天大谈孔孟之道的“谦谦君子”,就是那帮代表着各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文官集团。

看着眼前这一群平时温文尔雅的读书人,瞬间变成了人间之恶魔。朱祁镇那个软弱无力的弟弟直接吓尿了,他是封建帝国的皇帝,居然什么也干不了,连最基本的朝廷礼仪都维持不了,难怪他后来被人玩弄于手掌之中,也难怪后来夺门会成功,他根本不配做一个帝王,也不懂做皇帝,这也许才是他的生存之道吧!看看那个落水“感冒”而死的正德,再看看那个“暴毙而亡”的天启,还有他那个蠢蠢欲动的哥哥朱祁镇,谁敢向权力之柄伸手,谁就死的不明不白。在那些大家族眼里,什么皇权,什么帝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朱祁镇的土木堡只是一个开端,后来的十几年的“抗倭”运动,难道不是皇权和土族的之间的海权之争吗?

还有张居正的变法,魏忠贤和天启的工商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资料,崇祯的外忧内痪,财政吃紧,这时那些大家族又在干什么?在忙着偷渡,忙着和李自成和八旗做生意,忙着拼命捞银子,至于帝国的兴旺,那是老朱家的事。朱家倒了,爱新觉罗来了,这些个门阀、世族换身衣服,真正受到牵连的又有几个呢?那个口口声声说自己烧毁了郑和下西洋资料的刘大夏,自己家却成了明朝后期最大的海商家族,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退休工人司全福花了九年时间研究土木工程史,写了一本书十五世纪震惊世界的战争---土木之变。

土木工程研究的变化

怀来县穆图镇穆图村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他花了九年时间研究土木工程变迁史,写了一本书十五世纪震惊世界的战争---土木之变。

他叫司全福,65岁,以前在铁路部门工作。1973年,司全福接到调令,到土木工程站工作。很久以后,他在穆图村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来到穆图村后,他听说明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内乱。明朝第六任皇帝被蒙古人俘虏,但他没有我不知道事件的细节。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每天坐火车。在火车上,在与乘客的交谈中,对方得知他住在穆图村,并询问了土木工程的变化。正如他没有不知道这段历史,他无言以对。还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问他吐蕃的钟弦寺,但他对此知之甚少。对方给他讲了土木工程变化的故事。我在这里工作,也住在这里,但我不我甚至不知道这里发生过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我感到非常尴尬和惭愧。斯夫说。

剩下的81%

因为这个原因,他读了许多关于明朝历史的书。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决定深入了解怀来丰富的历史,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变化。

土木堡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木堡遗址钟弦寺至今犹存。他经常联系一些参观土木堡钟弦寺的学者和游客。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开始多方寻找资料,仔细研究土木工程的变化,这成了他业余时间的全部。

好在现代通讯发达,几乎足不出户就能听专家学者的指导。你可以一个小时赶到北京,坐在国家档案馆检索海量历史记录。

从2007年开始,司全福阅读了太祖高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大明仁宗昭皇帝实录、大明宣宗皇帝实录等史书,其中0755-7900361卷阅读了多次。其他历史书籍如英宗睿皇帝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宣府镇志、宣化府志、正统北狩事迹等历史书刊也是他看的。

编译否泰录

土木堡虽是一个小镇,却因其民间变迁而闻名于明代历史,这一点已深深镌刻在中华世纪坛262米的青铜甬道上。中国土木工程的变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重大的历史变革,是一部民族融合的阵痛,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灾难史。

在斯全福在s看来,最初对土木工程变化的研究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当他步入史书收藏时,有关土木工程变化的文献多如繁星,古籍卷帙浩繁。一个退休工人怎么敢在明史研究领域耍花招?因此,他多次想忘掉这件事。但他觉得,当他在穆图村定居并取得成功后,应该为穆图村留下点什么。

斯福花了更多的时间从网上查找明朝的历史书籍。以前的书都是竖版或者繁体字排列的,要不停的读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更多地了解史实,他花钱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典于谦和土木镇志。

大英博物馆举办了正统北狩事迹展览。展览前,展览组织者来到穆图村收集风。司全福向展览组织者提供了一张穆图堡的老照片,非常珍贵。大英博物馆在出版画册时使用了这张照片。画册出版后,送了一本给司全福,他珍藏了这本画册。

2009年,司全福协助穆图镇编制否泰录。在整个编纂过程中,他受益匪浅,收集了很多资料。编明朝改变中国的50年为我编土木镇志这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斯夫认为。

在编纂土木镇志时,司全福写了许多文章,包括王镇、杨红父子等。这些文章都很单一,内容重复,内容越来越多。2013年,他有了写书的想法,并将自己的书命名为十五世纪震惊世界的战争土木之变。

搜索和收集风

看到铭刻在明代民变旧址上的高大牌坊,想到当年军队的行军场景,司全福他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他到土木堡的田间地头、山岗上考察古迹遗迹,走访村庄里的长者,寻找老人,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除了访村,2013年春天,他还去了北京西郊的景泰陵采风。景泰陵的荒凉给司全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冬天,他还来到了北京东城区芦米仓胡同的智化寺。智化寺曾是王镇家庙。智化寺的杨志国加工处给司全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寺庙里英宗的皇家礼物王镇的纪念碑用塑料包裹着。杨志国打开包裹,让司全福见证整个纪念碑,并提供了土木镇志份材料。

66名文武官员在内战中丧生,包括户部尚书王佐、戴庆祖、太常邵青、工程师包惠等英雄后代,他们为他提供了珍贵的家谱和文献,以便司全福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英雄的后代崇拜钟弦庙。其中,包惠后裔、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包世兴在钟弦庙立了祖师碑,并与司全福一起研究钟弦庙的修复方案。

很难写

斯夫水心胡Q传yy熊卡她的妻子是当地的农民。他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当地从事塑钢窗安装工作;我的小儿子在北京工作。大儿子住多了,司全福只好帮大儿子安装塑料门窗。晚上,他蹲在灯下写了一本书。

对于土木工程的变化,资深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事情已经决定了。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司全福想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把握土木工程的变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打开书十五世纪震惊世界的战争---土木之变,全书10万字,分为以下几章:土木保与土木保,正统之前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太监王镇,土木基之变,都城之战,英宗北方狩猎沙漠中的、杨父子、朱祁钰和他的两座陵墓、钟弦庙、钟弦庙的碑刻和艺术作品等。

历史学家大多将此归咎于主管民政的宦官王镇,但司全福认为,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纷争,以及傅玄派驻昌平的杨红父子避战弃城的行为,应该是导致民政正统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司全福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斯福的左眼有息肉,两只眼睛有严重的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辛辛苦苦完成了10万字的古刹智华寺这本书的初稿。之后,在CPPCC县的帮助下,该书于2015年12月出版,第一版共印刷发行了1000册。同年12月20日,司全福得到了一本他费尽心血编撰的墨香书卷。

皇帝御驾亲征去打狼,结果狼没打着,皇帝饭被狼叼走了,土木堡事变就这么无厘头,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大明帝国。

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人强留喝羊奶,紫禁城皇位虚席,留给留守京城的官员们一个难题:要不要换个人做皇帝?换谁做皇帝?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换皇帝?

也先俘虏明英宗时,自己都不敢相信,一网下去竟然捞到了一条龙!这么贵重的物品不卖个好价钱,肯定不能撒手。能拿这玩意换啥呢?也先发懵了,没有先例呐,谁也没逮着过龙啊。金银财宝太俗气,大明江山有点大。

也先思来想去也想不出好主意,只能先把龙养在鱼塘里,找大明敲竹杠,能敲多少是多少,走一步看一步吧。

大明这边也发懵,一帮文人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先例。不过,瓦剌人会利用明英宗做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为了不让皇帝成为瓦剌人敲诈的肉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肉票变成不值钱的臭肉,那就只能委屈明英宗由龙变成虫。

不过这事没那么简单,换皇帝不是做数学题,逻辑推理不管用,至少有以下障碍需要突破。

1犯忌讳的事谁敢牵头?

大臣们换老婆的事没少干,在家里他们就是皇帝,到了大殿上只有趴着的份,君父君父,君等同于父,谁敢说换爹?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明英宗“访问”瓦剌部,十八日,大明召开御前紧急会议。会议开了整整十天,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讨论是否需要迁都南京;二是集体当暴徒,活活殴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山(两人是王振的亲信)。

换皇帝的议案在每个人的心里打转转,就是没人说出口!

谈迁都顶多是策略错误,打死马顺表明了同仇敌忾的态度,政治路线正确。一帮老狐狸,绝不做容易落下把柄的事。

朝堂里大臣们较着劲憋屁,那边瓦剌人抬着明英宗,开始扣关。边关将士们更懵,放他们进来丢失城池,不放他们进来,皇帝在人家手里。犹犹豫豫间,被瓦剌人连破数关,直奔京师。

再憋下去,大明就彻底散架了。终于由吏部尚书王文牵头,于谦等人共同参与,向孙太后提出:咱们换个人坐龙椅吧。

2能不能搬得动旧势力?

孙太后就是换皇帝的最大障碍。别信影视剧里的特定情节,孙老太就是个小女人,谈不上政治家,私心很重。她只有明英宗这么一个儿子,好容易熬了多年,熬死了太皇太后张氏,还没享受到儿子亲政的阳光雨露,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自觉下台。

本来她还可以凭借旧势力,抵御住大臣们换皇帝的心思,结果大臣们很暴力地殴打死马顺,吓住了旧党。老孙太太也画魂,文官急眼了也咬人,况且她也拿不出好办法。

大臣们为何憋了十天,才由名不见经传的王文、于谦领衔出头呢?因为文官集团的首领“三杨”都不在世了,朝中没有镇得住的领袖。况且土木堡事变,把很多重臣同时葬送在战场了。比如靖难之役的老臣张辅,内阁阁臣曹鼎、张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场惨败产生了许多蝴蝶效应,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土木堡事之变后,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武力一蹶不振,国防战略上由攻转守

明朝建国以来,从朱元璋的“八次北征”,到朱棣的“五出漠北”,对蒙古始终保持打击态势。但土木堡一战,由于指挥失误,明朝20余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马匹20万头,器械辎重不计其数。

仅从损失的数字来说,器械没了可以重新打造,战马没了还怎么与蒙古骑兵作战?要知道中原地区并非优良马种产地,军用战马需要从蒙古走私高价买进,战时状态更是成为稀缺资源。更要命的是,阵亡的20万精锐之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是在多次征讨蒙古、甚至靖难之役中打出来的,经历了尸山血海的考验,短期再培养一支铁军难如登天。

此战之后,明朝军事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对蒙古的大规模讨伐,从此由主动攻击转为被动防御,并在边疆修筑长城工事,期望通过高墙来阻挡蒙古铁骑的侵扰。

二、勋贵伤亡殆尽,宦官势力迅速崛起

朱祁镇亲征瓦剌,不仅二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带去的武将集团同样所剩无几,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在内等五十余名将领,皆力战而死,使朱棣从靖难以来培养的武将集团瞬间崩塌。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将集团从此一蹶不振,不仅造成军事力量衰落,更使朝局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失去的牵制文官势力迅速上升,并逐渐掌握了明朝的军政大权。朱祁镇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不得不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通过扶植曹吉祥等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

自此,文臣与宦官集团力量此消彼长,不仅出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冯宝、汪直、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则成为明朝统治的最大隐患,也为日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宁死不迁都城,倒逼崇祯固守京师亡国

土木堡战败导致英宗被俘,蒙古首领也先趁机率领20万大军直逼北京,京师一度人心惶惶,众臣都主张迁都以避锋芒,但于谦力排众议,立刻从各地调兵勤王,最终打赢了这场生死存亡的北京保卫战,也更坚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基调。

等到二百年后李自成同样兵临城下之时,在内部空虚、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迁都已是最后的选择,但大臣们却为了所谓的“气节”争论不休,崇祯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定,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机。

这一战,明朝没有了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了满朝文武的同仇敌忾,剩下的只有“天子守国门”的一腔热血。因此,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城破之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也随之灭亡。

1、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2、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3、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先送英宗回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94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