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总结

《理智与情感》总结,第1张

本周,通过有书App共读了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理智与情感》。

曾经有人讨论过这部小说,它到底算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英国著名学者H沃尔波尔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简奥斯汀写这篇小说的初衷,解答了她所有作品中观察世界的态度。正如巴尔扎克,他写尽了人生悲剧,却将它们命名为《人间喜剧》。

故事的一开始,作者铺垫了一个悲剧的背景。父亲死后,全部遗产都由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哥哥非但完全没有在经济上帮助过母女四人,而且听任尖酸刻薄的嫂子欺凌她们,就这样,达什伍德太太带着三个女儿搬离了自己的家园,住进了一所乡舍之中,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过着紧张的日子。

三个女儿中的两位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两人都是美丽善良、人品高尚、知书达理的好姑娘,但因为财产问题,让她们的婚恋之路格外波折。于是围绕着两人出现了爱德华、威洛比、布兰登上校等一众男性角色,同时也出现了露西和安妮这对未婚姐妹,同样没有财产,同样处在劣势,但她们的心机和手段显然更深,仿佛是特地拿来和两位达什伍德**作对比的。

正如小说的名字《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试图用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来写出面对婚姻和命运的两种态度。埃莉诺是家中的大姐,母亲单纯,妹妹天真,所以她成为了家里最成熟谨慎的一位,她聪明懂事,善于观察环境和人心,明白人情世故的可怕,懂得进退,懂得喜怒不形于色,懂得保护自己和家人。

她爱上了爱德华,也知道爱德华同样喜欢她,但是她从未因此欣喜若狂,并不像普通少女那样把恋爱的喜悦挂在脸上,她始终没有在未曾确定的事情上投入过太多期待。当她知道爱德华和露西订婚的时候,她其实极度痛苦,但她选择了把强烈的感情埋进心中,保守这个秘密,甚至要平静礼貌地面对情敌一次又一次地挑衅,最可贵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没有埋怨憎恨过爱德华,她非常善良的换位思考,试图去理解爱德华的难处,甚至后来可以帮助爱德华去获得幸福,她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女孩子,她的理智是温暖善良的,有胸襟有气度。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说露西和威洛比这样的反面角色,也是有理智的,他们不为感情所困,理性到冷漠自私的程度,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为人处世虚伪狡诈,机关算尽,看似理智其实满脑子歪门邪道。另外,费拉斯太太,范妮两口子其实也是如此,她们理智到可以完全不顾亲情,或许这种“理智”让他们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却也因此牺牲了人格的高贵,变的狭隘猥琐,令人不齿。

而这本书中“情感”的集中代表是玛丽安,她天真热烈,相信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当她被威洛比救下,从此爱上他的时候,她就从没想过自己可能会遭遇背叛,她以为她的爱人会和自己一样坚贞不渝。却没想到,她爱上的只是一个卑鄙小人,这场爱情让她伤筋动骨,心神俱裂,她付出了漫长的痛苦,流了无数的眼泪才终于明白,感情并不是生活的一切,正如埃莉诺所说:“尽管有关对象专一、始终不渝的爱情概念十分迷人,尽管人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幸福完全依靠另一个人,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如此,那是不恰当,也不可能的。”

埃莉诺的态度,代表了简奥斯汀的态度,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其实是成为自己,要有独立而强大的内心,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原则,无论爱上谁那都只是同伴,而不是把内心全部幸福寄托在其上的人,这个道理玛丽安原来不懂也不接受,她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对威洛比的感情,也没有掩饰过失恋的痛苦,她甚至和姐姐争论,认为要她自己学着克制,是一种对世俗的刻板臣服,直到她明白了原来姐姐也一直忍受着失恋的痛苦,而且比她更早,甚至比她更深的时候,她才感受到姐姐的克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尊贵,多么值得尊敬。正如那句话所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布兰登上校,那个她曾经认为不浪漫不可爱的男人,却一直沉默的守护在她身边,即使看着她爱上别人,看着她为别人痛苦,也从未放弃,在玛丽安最痛苦的时刻总是给她无私的帮助。布兰登上校忧郁的外表之下,原来也隐藏着强烈的感情,他曾经在情感上受过伤害,他对玛丽安的爱深沉而包容,这才是真正的深情,而威洛比虽然曾带给玛丽安浪漫和甜蜜,但那其实只是欲望,一旦遇到现实的挑战,利益的权衡,这种欲望就立刻消失,变成冷漠。

所幸,埃莉诺和玛丽安都在属于她们自己的情感波折中成长了,虽然长夜漫漫,崎岖难行,但两位姑娘最终等到了自己的真爱,这个故事以悲伤开头,以挫折贯穿全篇,以讽刺呈现世间百态,最终以幸福画上圆满句号,你说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一场梦,现实中的简奥斯汀最终也没有等到她的真爱,就在孤寂中渡过了一生,但我们不能说她就一定不幸福,相信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个女人的内心一定温暖而且强大,她没有实现的,却能够真心祝愿别人实现,她虽然没有得到美满的家庭,但她的作品中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感情,始终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温暖了几百年来无数阅读小说的人们。

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这本书带来的温暖!愿你余生都能带着这暖意勇敢的生活下去,无论那个人最终有没有,来或是不来。

《理智与情感》策划人:亚比煞,自幼酷爱读书,愿以书为火,行过世间幽暗,当过记者,做过编导,现为作者。已出版个人作品《何处有香丘》《密云晨光》。

主播:安东尼,他的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1

 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2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以及她们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突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姐姐埃莉诺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玛丽安的感情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奥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品读她的作品,会使人有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闲适,恬静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种种因素,我很少能够将外国长篇小说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但是这一部作品却办到了,我实在很感谢作者及她的不朽着作,让我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欣赏水准——因为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我特意查找了它的相关信息。《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并且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英语影片。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荣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柏林**节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这部小说不只是我们休闲时消遣的上选,而且能够给予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两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找到平衡点的启发。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3

 你读过《傲慢与偏见》一书吗?你知道它的作者简。奥斯丁吗?若是,也许你也会知道她的另一部著作《理智与情感》。简。奥斯丁的确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女作家,其在文学领域的不朽程度甚至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而且,她是一位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家,她并没有写关于她那个时代的大事件,只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而名声显赫,我认为,她为很多人树立了榜样,她是值得人学习的!

 《理智与情感》写了一个强烈震撼的爱情故事(其实,该书有三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它以惊异的曲折情节,幽默的笑话,令人屏息以待的精彩结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智与情感》原名为《埃莉诺和玛丽安》,由此名也许我们联想出这部书的大概内容(当然,我是有这种感觉的)。

 刚开始时,我总觉得这故事的情节很恶俗,简直是八点档狗血偶像剧的翻版:正义女主角,反派男配角,“悲惨灰姑娘”VS“富家贵公子”,贵公子对灰姑娘一见钟情,以及,等等。但读完这部书我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再这样想。因为每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家都有运用文字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更何况英国的伟大作家司各特也曾说:“要我象这位**一样以细致的笔触,把这些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我实在办不到。”简。奥斯丁充分利用了这种才能,写了这一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简。奥斯丁是矛盾的。在我看来她属于现实主义作家,毕竟她的创作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但她的作品同样带着浪漫的气息,《理智与情感》一书中的女主角埃莉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我不是说埃莉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是她就是“完美的维娜斯”(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埃莉诺是作者的“宠儿”,她雍容大度,温柔娴静,处事沉着——简直是男性梦寐以求的'伴侣;因此,我也认为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位女权主义倡导者。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简。奥斯丁在文学上也相当于“和氏壁”,这位能使我们看一书而知全时期。全社会某一阶层之貌的伟大女作家已经在文学上放射只属于她的灿烂光芒。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4

 记得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时候,大概还是初中,好喜欢那个活泼泼的妹妹,或许是那时候的凯特渗透了一股子古典纯真的美丽,实在是太过动人。很清晰地记得,玛丽安说,我读的书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感情。然后就想起布兰登上校跟着歌声走进来,看到钢琴前的玛丽安,阳光撒在脸上,光晕一地,那真是如画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个时候选择了朝气的玛丽安去喜欢。仿佛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浅笑或是低泣,仿佛你欢笑就能给整个屋子带来阳光,仿佛你端坐在那里任旋律从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静地淌在你的音符里沉醉,仿佛你能够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为任何外界而磨灭自我的棱角,仿佛因了青春有了朝气洋溢了才华飞扬了俏皮就能够任性地让全世界都能够绕着你转。

 然而那个玛丽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纪里焕发着她的光芒。所以时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与情感》时,我分明地将更多的喜爱给了玛丽安的姐姐,那个以往在我的世界里沉默着的埃莉诺。没有那样环绕的光芒,没有那么俊俏的脸庞,只是安静地为你分忧,然后忍着自我的悲伤,依然撑起你的期望。

 同样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于我就像是成长的两个阶段,尽管她们的差异其实只是静态的性格问题。埃莉诺那样的人在一个人的初期应当很少见吧,隐忍而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们都只是玛丽安。我原先以为最光鲜完美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实只是我们生命某个阶段的常态,而终将被扼杀。那个单纯到任性的玛丽安最终还是心甘情愿地安静在她以往不屑一顾的人身边。而我不再迷恋自我为她披上的光晕,理智大于情感,成长真的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我却不想否定,就如这篇博文并不是为了纪念每个人都以往是的玛丽安。我不再那样依恋张狂的任性。

 最近只是途经别人的故事,打破以往引为宿命的大概不只是冲动。宿命都没有了,无处安身,那不是最好的避难所么?突如其来的截然而止让人并不好受。在我这样罗嗦完了理智与情感的PK之后,我还是笑自我,或许我才是最幼稚的那一个。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领悟5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是‍1995年上映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由李安执导, 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里克曼等主演,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爱情**。

1996年该片获得第46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8项提名。

艾伦·里克曼在扮演布兰登上校。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海底两万里》

《爱的教育》

《伊索寓言》

《名人传记》

《老人与海》

《夏洛的网》

《伊索寓言》

《安徒生童话》

《西游记》

《呼兰河传》

《十万个为什么》

《鲁宾逊漂流记》

《水浒传》

《快乐的旅行》

《会飞的教室》

《三国演义》

《红楼梦》

《狼的诱惑》

《那小子真帅》

《悲伤逆流成河》

《梦里花落知多少》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

《挪威的森林》

《基督山伯爵》

《教父》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万历十五年》

《美的历程》

《围城》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牛虻》

《九三年》

《艾凡赫》

《叶甫盖尼奥涅金》

《瓦尔登湖》等!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展现了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垂涎。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一本风靡全亚洲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曾高居日本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故事性很强, 很耐读!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是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有两部获奥斯卡奖。《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黑帮故事的经典~!

6《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

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7《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8《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9《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就凭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本书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钱钟书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11《活着》 作者:余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来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分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12《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

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本书充满深刻描写人情人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着无数的、几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追真理,抛弃了爱情与生命――为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牛虻,成为青年人心中“坚强”的化身! 小说围绕牛虻,恋人琼玛以及性格复杂的蒙泰尼里主教展开,线条简明而又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显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浓厚的艺术功力。

14《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毕生的唯一力作。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收养,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恩萧死后,把他降为奴仆,百般凌辱。凯瑟琳为了得到“画眉山庄”主人林顿的财产资助希刺克厉夫而嫁给了林顿。希刺克厉夫得知后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刺克厉夫致富归来,使辛德雷倾家荡产,并诱骗林顿之妹与他成婚,恣意虐待。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刺克厉夫结合而凄然病逝。

15《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1804年,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埃及……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战役里使他一败涂地。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个英国的小岛上,6年之后与世长辞。 拿破仑还是一位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风流情债无数……他猎取美女芳心的招法,与他天才的军事才干一样出类拔萃……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动、最细腻展示拿破仑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乔戈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杀了那个凶手。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被允许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煌。《破碎的四月》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固扰和悲剧性。

1小说的影响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它的出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资料得知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头十年,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英国小说被淹没在一派家浪漫主义的感伤泪水之中,几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而18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无疑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

2关于作者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她于1775年12月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共有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是一名学识渊博的牧师,担任了数年的教区长。母亲出生于比较富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虽然简·奥斯汀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优越的教庭教育和环境,无疑给她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从十三四岁便开始写东西,具有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各种原因,简·奥斯汀及家人曾几次改变住址。这些经历无疑给她的写作创作了条件,也为之后几部经典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关于书名

这本小说最初名为《埃莉诺与玛丽安》,数年后才改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从小说的书名不难察觉这部小说主角是埃莉诺和玛丽安,小说是围绕她们姐妹俩的感情线缓缓展开的。小说中出现了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引人深思。其中埃莉诺和玛丽安面对感情的表现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理智是用来形容埃莉诺的,而情感无疑说的是玛丽安。

4故事梗概

事情源于达什伍德家族,位于萨塞克斯郡的诺兰庄园,因为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所以遗产给了亡故妹妹的儿子亨利·达什伍德。亨利同前妻生了一个儿子约翰,同现任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即埃莉诺,玛丽安及玛格丽特。亨利亡故后,便涉及到财产分配。虽然亨利让约翰好好照顾三个妹妹,但在约翰妻子范妮的劝说下,约翰把本来打算给妹妹的财产抛之脑后。居住在诺兰庄园的这段期间,埃莉诺结识了范尼的弟弟爱德华·费拉斯并互生情愫,妹妹还经常打趣他们。

后来因为无法忍受范妮的冷嘲热讽,又在达什伍德太太的一个亲戚的介绍下,他们搬到了位于德文郡的巴顿乡舍。条件虽不如诺兰庄园,但他们过得很开心。也是在这里玛丽安结识了威尔逊,他英俊潇洒且浪漫。很快他们两便坠入了爱河,并且不懂节制,高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很多人怀疑他们已私定终身,步入婚姻是迟早的事情。机缘巧合,他们两姐妹到邻居家做客,无意间认识了单身的布兰登上校,三十五岁左右。布兰登对玛丽安一见钟情,大家有目共睹。但对于布兰登上校对自己的迷恋,玛丽安却快言快语,和姐姐表达了对布兰登上校的厌恶,并表示自己绝不会看上他。这期间,爱德华也短暂地拜访过他们,但却显得心事重重。

不久之后,威洛比便匆忙地向他们告别,去了伦敦。很快,布兰登上校也慌忙地离开了。威洛比离开的这段期间,玛丽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她们一如既往地去邻居家做客,接连认识了邻居的朋友詹宁斯太太及她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帕尔默太太还邀请他们姐妹两到她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做客,但她们婉拒了。

不久之后,玛丽安和埃莉诺也结识了斯蒂尔姐妹两。虽然不太喜欢她们,但出于礼貌和善意,埃莉诺常听露西向她分享心事。也因此,她得知自己的心上人爱德华四年前便与露西私定终身,而且他们互相通信。对此,她感到怀疑加震惊,但他努力克制自己动荡的心,保持平静。之后詹宁斯太太邀请埃莉诺和玛丽安到自己位于伦敦波特曼广场附近的住所做客,埃莉诺本想拒绝,但妹妹急切想知道威洛比的事情,所以便欣然答应了。后面包括斯蒂尔**姐妹两也去了伦敦。

到达伦敦后,玛丽安迫不及待地给威洛比写信,但却音讯全无。对此,她焦灼不安,无心他事。这段期间威洛比来过一次,但他们碰巧外出。为此玛丽安遗憾不已,以后便不再外出以免错过威洛比。后再舞会上巧遇威威洛比,她欣喜若狂,但威尔逊却对他冷漠淡然。她百思不得其解,闷闷不乐。不久之后,玛丽安便收到了威洛比的信以及自己的发丝及之前写给她的书信,得知他即将和富家女成婚的消息。她痛苦不堪,将自己封闭于卧室,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只想赶紧回家。

在这段期间,布兰登上校时不时地前来看望他们姐妹两,关心备至。在聊天中埃莉诺得知布兰登上校是一个负责任却专一的人,他与初恋心心相惜,但因为家人的阻挠,将初恋嫁给了自己的哥哥。他悲痛不已,离开了一段时间。待回来时,发现初恋过着悲苦的生活,待产女之后,便去世了。布兰登上校受初恋之托,收养了这个孩子。谁料这个孩子同她母亲有着一样悲惨的命运。偶遇威洛比,生下一女,却惨遭抛弃,这也是他之前急忙回伦敦的原因。

这期间约翰曾邀请埃莉诺姐妹去他们那里暂住一段时间,但遭到范妮的说服,最终邀请了斯蒂尔姐妹二人。对此,露西欣喜不已并将这份欣喜和埃莉诺分享了。因为露西自身的条件,她觉得会遭到爱德华家人的反对。但这件事之后,她认为她与爱德华成婚的信心便足了些。住在那里时,露西姐妹无意间将露西与爱德华私定终身的事告诉了范妮。范妮一气之下,将斯蒂尔姐妹赶出了他们的住处。

另一边爱德华也拒绝了家人给她安排的和富家女的婚事,决定遵循之前与露西的约定。此事激怒了爱德华的母亲,她狠心的将给爱德华的财产给了他游手好闲但却深受母亲爱戴的弟弟罗伯特,并将他逐出了家门。埃莉诺虽然伤心,但面对爱德华的做法,她却对他表示同情及赞赏。而爱德华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好多人的赞赏,而布兰登上校便是其中之一。

布兰登上校决定将空出来牧师的职位赠予爱德华,以缓解一下爱德华的燃眉之急。对此,埃莉诺对上校感激不尽。因为上校与爱德华尚未熟悉,所以此事便落到了埃莉诺的肩上,由他将此事转告爱德华。埃莉诺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欣然接受了。碰巧爱德华来访,她便借机将此事告知。爱德华感激不尽,尴尬聊了一会儿便离开了,面对爱德华与露西的婚事,埃莉诺表示了衷心的祝福。

在此,爱德华对此类事情的处理方式无疑与威洛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后埃莉诺也接到了她曾写给母亲的回信,不久之后,她们便要回家。面对姐姐的遭遇,玛丽安心痛不已,表示自己忽视了姐姐的感受,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了,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反思。很快他们开始启程,应詹宁斯太太的请求,他们先绕道去了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帕尔默太太的家。不幸的是,在那里玛丽安病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埃莉诺细心照料妹妹。最终布兰登上校前去接达什伍德夫人,好在这段时间玛丽安病情好转。

而此时威洛比突如其来,表明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对玛丽安态度转变的前因后果。埃莉诺起初很是抗拒,但看到他对妹妹的担忧,便决定接受他的诉说。说完之后,埃莉诺对他的厌恶少了几分而且生出了同情。想着威尔逊即将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度过一生,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威尔逊希望埃莉诺能将这些告诉玛丽安以减轻玛丽安对自己的憎恨,求得宽恕,埃莉诺同意了他的请求,然后他便匆匆离开了。

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和母亲就来了。听到玛丽安病情好转的消息,大家如释重负。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对布兰登上校也有了一个好印象。再加上她了解的情况生出了撮合玛丽安和上校的想法。随着玛丽安病情的日渐好转,他们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切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玛丽安和埃莉诺都有着各自的心事。

机缘巧合,埃莉诺仆人偶遇爱德华和露西,猜测他们已经结婚,并将此事告诉了埃莉诺。埃莉诺当头一棒,觉得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但她克制住内心的动荡,尽力表现平静。对此母亲和玛丽安表现出了应有的愤怒。不久之后,爱德华前来拜访,场面有些尴尬,但大家还是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后面交谈中才得知爱德华与露西并未结婚,而露西嫁给了自己的弟弟罗伯特。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先是一震,但都表示很开心。

很快爱德华向埃莉诺表明了心意,终于开心的走到了一起,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也来到了埃莉诺家,对埃莉诺和爱德华表示了中心的祝福。除此之外,也传来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随着玛丽安心情见好,埃莉诺也将威尔逊的部分话语转告给了玛丽安。倾听之后,玛丽安心中的疑问也解开了,慢慢地也放下了她与威洛比的那段感情。

很快他们随姐姐埃莉诺去了爱德华任职的牧师寓所,这里离布兰登上校的住处很近。为此,他们也欣赏了布兰登上校的住所,埃莉诺忙着筹备自己的婚房,大家其乐融融。另一边,在埃莉诺的劝说下,爱德华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玛丽安和上校最终也终成眷属,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到此,小说也到了尾声。面对这样的结局,书中人其乐融融,读者也为此兴高采烈。

5一点点小感言

实际上这是第二次读这本小说了,最吸引自己的莫过于刚翻开书页的那句英文句子:It is not what we say or feel that makes us what we are It is what we do or fail to do对应的中文翻译是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所言所感,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或未成之事。

小说中无论是埃莉诺还是玛丽安面对感情的态度,表现及处理方式都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方面威洛比和爱德华面对出现的问题及自己的感情的处理方式及态度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李安的《理智与情感》一如他一贯的**风格,突出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姐姐爱琳娜是理性的代表,她对于所有的一切都处理得很识大体,而妹妹玛丽安则是感性的代表,她坚信爱情是热情如火的。爱德华的到来打开了爱琳娜从未开启过的心门,可是理性的她始终都克制着自己的感情,理性的交谈,理性的微笑,于是,爱德华以为她对他只是友情,加之已有婚约在身,两人被迫分开,没有任何承诺。在搬去巴顿小屋之后,布莱登上校的出现并没有打动玛丽安的芳心,她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威勒比,体验着她所向往的热情如火的爱情。然而,事情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就在威勒比准备求婚的那天,发生了一点意外,他面对身无分文的窘境,终于向现实妥协,弃玛丽安于不顾,迎娶了身价不菲的富家女。

“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曾经的山盟海誓犹在眼前,而斯人不再。玛丽安终于不支病倒。而布莱登上校却自始至终都不曾离开,因为曾经失去,所以懂得珍惜。而玛丽安清醒后的一句“谢谢”,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感性的她终于明白,只有平淡的感情才能够细水长流。而爱琳娜呢,自从搬去巴顿小屋之后,她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与爱德华的重逢,可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尤其是露茜的出现。如果说刚开始她还半信半疑的话,那么当露茜拿着那块绣着“ELF”的手帕在那抹眼泪的时候,她完全处在崩溃的边缘。她的心里有着无限的痛苦,却不能言说,还得大度地帮助爱德华和露茜开始新生活。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露茜爱上了爱德华的弟弟罗伯,于是,爱德华恢复了自由之身,当他告诉爱琳娜他没有结婚的消息时,爱琳娜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的感情,失态地大哭,她压抑得太久了,都已经麻木了,却在这突如其来的幸福面前展现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故事的结尾是皆大欢喜的,理性的爱琳娜和感性的玛丽安都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只留下威勒比一个人在那里权衡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但无论是什么结果,他都已经做出了选择,既然做了选择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理性还是感性,这是一个问题,幸福的真谛在于就做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一定会收获独一无二的幸福。

爱德华是简**名作理智与情感里姐妹花之埃莉诺。达什伍德的钟意对象,因背负婚约,不得不隐压对埃莉诺的爱情,苦己害人,一本怅然若失恨情账直留到书末方才澄清。我长久以来,把爱德华视作“影子绅士”,他既不如风流倜傥的威洛比疾烈如火,又难比默默坚守的布兰登上校那样相伴左右,温热如茶。统共没几次出场,一大半事迹不过妇孺流言八卦,而且每一回现身都突兀驰来,尴尬退走,徒徒加重沉郁砝码。

我与他很隔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实我对这本书本身不够熟。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它,从一开始即硬听下来。念书时给自己加的英文听力餐,一早变了教条款,大概总比不得信手闲翻情味浓郁,只求耳朵巡捕,字字通达,倒完全忽略个中血肉之躯,何况特别飘忽的一位。几个月前忙于K书,夜深难眠,挂上耳机又听一遍,达什伍德家二位**之间醇厚亲情常让我眼热,而爱德华兄,依然被我虚化为睡前背景音。看了**奥斯丁**的遗憾,反而久久咂摸亨利家佣赞扬理智与情感一节,说最体谅爱情的人才写得出,有此禀赋已是上天眷顾,不枉此生了,随后翻箱倒柜竟找不到这本我印象里贴身的小本本,查对单子,发现原来也还在上海,于是只得将就维基百科给的PDF过两页瘾。

不过计算起来,这位缺席男一号之所以朦胧,不赖我单方面责任,简**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某晚听至爱德华初次拜访诺兰达什伍德家,差一点就要从床上跳下来。写法间接减省得无以复加,仅止于达什伍德母女、姐妹的深谈,前者赞扬他为人同其姐姐--达什伍德家法律上现任女主人:吝啬势利、薄情冷血的范妮大相径庭;后者讨论他是否才华洋溢、英俊潇洒,姐妹各执一词,妹妹分分钟套得姐姐真心话。至于他如何出现于诺兰老宅,做客期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无详细交代。

对照一下,我不能不钦佩十余年前李安执导、爱玛。汤普森编剧的同名**为具象爱德华这个人物所做的尝试。简**把爱德华的戏份推压到达什伍德家被范妮撵走,落户于遥远的巴腾山乡,二**玛丽安情场落马之后。她苦苦盼着情郎威洛比回头,甚至将马背上的爱德华错认作他,视线清晰的瞬间,一腔热情遭遇灭顶寒流,聪明的简**拐宕一笔:那个时候,也唯有爱德华是可以被原谅的,在玛丽安心中,他的到来,以及或可给姐姐的真挚幸福,不啻于为她无力挽留的破裂爱情灌注象征性延续。于是她又哭又笑,笑中含泪,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细节。由此自然带入为期一周、爱德华的发言、神情、心境,而此前他的形象,只有侧绘素描。书里面如此布局完全没有问题,倘若搬上银幕,真空的前情,几乎未提供任何可以依据的画面或对白,可以说,就只好担当一具人骨图。

更早一点的影剧版理智与情感,在这个节点上的处理是很机械的,不过把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中、爱德华平板无趣故此对阅读毫无建树的朗读方式重复一遍。而李安版,爱德华自一开场就能稳稳扣牢观者心旌。达什伍德伍德太太替缺席的 玛格丽特打圆场,说她不习惯见生人,爱德华就回应,他自己也很害羞的。姐姐范妮强行挪用了一间达什伍德姊妹房间给弟弟,询问他窗外风景可好,岂料他早已换入偏厢客房,转而含蓄称赞房间对面view很好,马厩保养得宜。玛格丽特躲在图书室里,他就与埃莉诺聊地理,把桌底下的学问家引出来。他为玛格丽特扮剑客,听得懂玛丽安的悲怆钢琴,与埃莉诺无话不谈,他有感情过往,几欲倾诉,戛然而止。这十几分钟戏,交由发音磕巴、步履谨慎、略略外八字的休。格兰特处置,他没有我所认识的牛津人那样滔滔,一直以一种迟疑而保留的状态表演,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严谨呼应简**为爱德华贴的标签:不善辞令、矜持拘束、诚挚体谅、有闲云野鹤之意,羁绊于母系冀望中。

断续看这部**也颇有几次,每到爱德华初出场,和之后因达不到玛丽安要求的 朗读而抹眼搓鼻一段,总会哈哈笑出声,暗叹幸甚,简**尚有爱玛。汤普森及李安这样熟悉她的浅荡喜感的出色知己。

加血加肉的戏码延续到故事重心移位到伦敦。爱德华上门拜访达什伍德姐妹,一进门又撞见与他曾私定终身的露西。斯蒂尔**。简**形容他的错愕,扭头就走的念头和单刀赴会的莽撞一样强烈。若非考虑到旧爱新欢集齐,确实是个exceed ingly foolish场面,我听到这里,不猛力便按不下笑意的。书中又掺和了不明就里穷搅局的玛丽安,以爱德华坐立不安、草草告别为句点,讨人厌的露西则一定要挨到他离开了再退场。李安版此处顺势一拧,编派爱德华推说要回去范妮那里,露西即跳起来问可不可以请他护送,她也碰巧要去问安。诸人各怀心思、眼神微妙互相拉锯,休。格兰特看样子哑巴黄连,恨不能一头撞死干净。就薄薄一转手,剧情骤然升级,显见编剧功力,又格外强调爱德华之命里煞星,有苦难言。

07BBC版理智与感情情感语录时限上比李安版充沛得多,爱德华的戏份可以从容照搬原著,原著白描的地方,则很明显推敲过李安版,比如马厩说、灰尘遍布的图书室、爱德华对自己的性格剖析、与达什伍德一家交情、被露西。斯蒂尔胁迫离开等等。我在知晓剧情甚至对话的情形下看**,往往非常挑剔。理智与情感的**改编,却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当我意识到原著本身的扼要部分有可能招致空白图像时。因此我总有一点温暖,在这样多跟风、以为换几套长袍编几顶发式便可号称简**经典剧目之中,到底还是有精雕细琢的良品,有真正原意帮她焕彩的简迷班底。

我对爱德华的一点认识,大抵也得益于这期老制作。当然,故事还得具备时代性,书里的求婚环节,埃莉诺喜极而泣,飞奔出门,愣愣爱德华缓半拍才会意直追,此后他由激烈到踏实的情绪转变,简**又曲笔绕过。**不可以这样慢调绅士,哭完了就得抓紧告白,李安版如此,07版也如此。这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简**读者泪腺莹润的段落,在我,耳朵同目力传递一般讯号,直抵水渠。

不过现在,为埃莉诺欣喜倒在其次,我更容易心疼她背后的简**,芳华正茂写得如此干净清爽故事,一直待到三十好几才小范围发表。她对一切的隐忍,更加久长,为什么连一个憨憨木木、正直如朗月清风的爱德华都未曾出现在她明净的目光里,不能由她缓释心情后,微笑问候一句,你好吗,爱德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56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