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朔 1958年出生
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
1997年1月赴美。
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王朔
王朔语录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 什麽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王朔说"艺术"与"娱乐":乐观的不一定全算娱乐,但悲观的肯定不是娱乐,也就是说艺术是往人心里搁事儿的,娱乐则是从人心里往外掏事儿的。反过来说,艺术不一定全是悲观的,但娱乐一定要都是乐观的。
王朔论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股张狂气,见谁灭谁, 专检那大个的灭。 王朔说老舍:老舍,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只当了半辈子好作家。
王朔说聪明人: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王朔说金庸小说:总体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档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深仇大恨,整个故事就是靠这个推动着。
王朔说"金迷":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 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抱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的希望。
曾令王朔感动的十个短篇小说:《莺莺传》、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斯美的故事》、《忧国》 、《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颈刎之交》、《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 王朔不爱看什麽:不爱看农村题材,不爱看知识分子内心读白,不爱看怎麽做生意怎麽搞活一个企业。总而言之,不爱看一个正派人如何过着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我的趣味介于有文化的病人和赶时髦的女青年之间。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 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王朔说好莱坞: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 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 "一切为了金钱"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王朔论相信群众:过去我是相信群众的,认为群众的眼睛即便说不上雪亮,也是睁着的,在金庸这件事上我栽了跟头,看来大家说好,也不见得真好。 有时大家真能同心协力一齐编个弥天大谎。
王朔忘不了的谜语:墙和墙说什麽----在拐弯那儿碰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王朔累计发表了近三十部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几乎每部都引起了大批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连用小说中精采对话摘录而成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编辑部的故事》等书也同样让读者津津乐道。1992年影坛就因连续推出五部根据王朔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而被称为“王朔年”。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一般老百姓说不出当代小说家除了王朔之外还有谁”。(《名人眼中的王朔》,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这句话虽然不免有点夸大,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王朔小说在大陆当代文坛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批评基于“从纯文学的角度看,王朔的小说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小说”的思维定式,列举诸如操作模式化、人物类型化等通俗文学的基本特征加以贬斥,认为其作品没有什么高妙,应该作冷处理。(刘其林:《对“王朔热”作冷处理》,《社会科学动态》1993年第2期)这种混淆两种文学批评角度的教条做法,只能造成对作品人为的贬低,是“用纯文学的运行机制和审美要求原封不动地去套通俗文学”(范伯群:《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另一些批评则忽视了通俗文学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变化。如王朔所说的那样,“习惯于拿过去的东西来参照现在的东西”(王朔:《王朔自白》,《文艺学习》1988年第2期),用传统的通俗小说的固定模式,来匡范王朔小说,因为王朔小说中出现的叛逆精神和当代民间意识而将它们归为所谓新潮小说加以评判。这种视野狭窄的批评同样造成了对王朔的误读,让人难以信服。
我们认为,对王朔这样一位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通俗作家,只有将他的作品放到当代文学的视境下加以观照,从通俗文学的当代性出发分析其得失,才能不失评判上的公允。
所谓通俗文学的当代性,即通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当代历史阶段所应该表现出来的文学特征。就具体作品而言,主要表现为:
首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反映出当代某些特质的方面。通俗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学,也是一种乐众文学,它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遣而被创造作来的,给读者以愉悦快慰。在阅读过程中让读者得到放松,是通俗文学受到普遍欢迎的第一原因。“但是仅仅只有娱乐功能的通俗文学是初级的、较低层次的文学”(王先霈:《八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应该同时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近、现代通俗文学就是因为一大批通俗作品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以社会的各个“微血管”构成了时代的风景画,从而在获得大量读者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当代通俗文学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低迷后刚刚得以复兴的,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断层再接,它需要获得更多的读者,更需要与纯文学一起担负起反映自己时代的使命,这样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己失而复得的地位。因此,对于当代通俗文学来说,它应该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与表现的内容相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俗文学的当代性体现为努力贴近时代的“原生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折射特定时代的心态,人物是特定时代的“活人”、“真人”。而在作品的情感基调上,也较为真实地捕捉时代情绪潮流,与时代的普遍情感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众民间化的时代心声的流露。
其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当代的市民意识。通俗文学面向市民,而市民往往缺乏“新兴的意识”,他们更容易接受“流行的社会价值”。所以,通俗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以“人之常情”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由于中国处于长期的封闭状态,传统道德成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市民价值准则,通俗文学表现这种价值准则符合了当时的市民的要求并成了一种定式沿袭下来。然而,当代中国的剧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剧变引起的震荡,辐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也必然引起市民社会的反响,新的社会利益分配原则,使他们觉得,有许多现象再也难以用传统的价值准则来解释,而这种准则恰恰妨碍了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从而形成一种不定型的但明显有异于传统的新的市民意识。通俗文学作品如果再固守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就意味着远离市民阶层,最终将失去读者。
再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应兼容传统通俗文学、纯文学和异域文学的各种合理的手法。通俗文学以吸引读者为主要写作追求,所以在技法上往往表现为一些既吸引读者又最大限度减少阅读障碍的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当代文坛,由于通俗文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它与纯文学已经从两极对立走向二者共容。改革开放又使大量海外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流入大陆,加上读者的文化水准也在不断提高,读者群也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这就使通俗文学在争夺读者市场时,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必然而且可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段是否丰富而合理,直接影响到它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综观王朔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恰恰凸现了通俗文学的这些当代品格,它们为通俗文学当代性的确立提供了某些经验和某种范式,很值得作一番深入探讨。
(二)
王朔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曾经这样对读者说:“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表面看来,似无深意,带有王朔式的调侃的语气。可细加体味,此话又别有深意:王朔的作品不仅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而且还寄寓了一定的深刻性。王朔还说道:“我觉得在这两者(‘更深的东西’与‘乐一乐’)之间并没有鸿沟” (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王朔小说内容所暗示于我们的,正是这种东西。
王朔小说中最具争议的是其中一系列的“痞子”式人物,评论界贬褒不一。
《空中**》和《浮出海面》是王朔早期作品的代表作。里面的男主人公都是从部队复员的军人。他们原自视为天之骄子,认为他们的前途都是由社会给他们安排的,毋需自己过多操心,他们原以为只要躺在自己的出身背景上睡大觉,似锦的前途就会自动呈现在他们的人生地平线上。可历史巨变打破了他们的少年梦幻。从部队回来后,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时代的迟到者,同龄人不是上大学,就是成了工作中的骨干。而他们呢,却被抛出社会的主流轨道,成了生活的“局外人”。理想之帆被无情地扯破后,他们别无所求,失意颓废渐渐趋向于恨世愤激,以恶的力量来向社会报复。《空中**》中的“我”主要被表现为一个失意者的形象,外在的放达逍遥掩饰不住内在的空虚失落,但“我”的痞性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而《浮出海面》中的主人公石岜就具有十足的顽性和痞性。在他身上有一种什么都不“吝”,什么都不在简的“痞气”。“为了挖这个究根,我什么都不吝,就是搭上一切也在所不惜。”这是石岜的行动宣言。历史转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却以一定善的牺牲为代介。新的历史转机调动了他们的欲望,过去时那些被抑制在庄严神圣的道义批叛之下的欲望得以历史的承认之后,便有可能盲目地向各个方向肆意涌动起来。因此,石岜的宣言是一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产物。可石岜不愿本本分分的按照政策、法律的允诺规程去实现个人的意愿,而以一种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逻辑的方式来满足私欲,这就从价值上违背了社会及人的社会、道义准则。可在“历史”层面上,它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社会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凯歌和弦,而是充满杂色的历史万花筒。石岜式的人物在历史转型期也着实存在。
因此,王朔的小说能够及时敏感地把握到转型期的社会症候,触及到现实历史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敏感神经。所以,当王朔小说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这说明王朔小说具有一定的先锋性。
可王朔这些小说并不严守严肃文学的规章纪律,他的小说对正统文学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王朔小说在相当程度上悖离了正统文学的轨道。从其文化属性来看,倒是具备了相当的通俗性。
这两部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魅力和趣味。小说的故事模式仍然采用自上而下至今长盛不衰的言情故事模式。作者在设计男女角色时,有意拉开了男女的地位、出身、阅历、性格间的距离,构成强烈的反差。《空中**》的男主人公“我”是个复员军人,地位卑微,品行不端。而女主人公则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空中**。“我”是个混世者,对社会的认识较丰富,人生阅历也相当丰富。王眉则是个纯情少女,敢于幻想。她爱上“我”纯属于自恋式的幼雅单纯,她沉醉于海军士兵凭海临风的风度,把人生诗意化。她爱上“我”是为了圆那少年时期的梦幻,可一旦涉入爱河,“我”并没有给她多少诗意的生活。但王眉执迷不悟,反让自己在爱的泥沼之中愈陷愈深。小说并没按照人们的正常经验习惯地让地位较优势的王眉逞能使性,操纵情感的主动权,让男子屈从于女性。《空中**》把这种优越权力给了一无所有的男人“我”,而让纯情又有地位的王眉成了“我”掌中任意拨弄的玩具,使她成为一个痴情怨女的形象,来作“我”这“当代英雄”的奖品。这样设计,就带有很强的趣味性。
王朔笔下主人公的“痞性”、“玩性”到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构皮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等已经完全脱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过起了“剃须刀上滚动的人生”生活。这群人背离了人的常理常情,甚至置社会法纪于不顾,触犯法律。张明“贪财、好色、道德沦丧,每天晚上化装成警察去敲诈港商及外国人,是个漏网的刑事犯罪分子”。这些“无业游民”不愿循规蹈矩在社会秩序允诺的范围中靠诚实劳动来发家致富。他们被社会主流抛弃,又不甘于普通人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对社会失去信任,转而向社会复仇,亵渎一切人类本应很好地珍视的美的东西。对现行的价值规范作全面性的反叛和嘲弄。他们无所顾忌,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私欲,也无所不为。他们的人生格言即是:“活着嘛,干吗不活得自在点。”“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活着总要什么都尝尝”。在反叛的态度上,张明们更甚于石岜们。张明不仅用语言,更以行动破坏性地践踏现行价值秩序,明火执仗地向社会反叛。他们对待女性,毫无人性可言。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调戏妇女。他们以玩弄女性为乐,毫无人性践踏纯情少女的情感。《橡皮人》的主人公“我”以及李白玲、张燕生、杨金丽、徐光涛等人,劣迹照彰。他们乘经济流通之中的漏洞兴风作浪,肆意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他们是一群金钱拜物教的忠实信徒。“说什么都是假的,掏出钱来才是真的。”他们疯狂地四处寻找机会挖社会的墙脚,不惜以女色为诱饵,倒卖汽车,坑蒙拐骗成了这群人的惯常谋生手段。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蛀蚀了他们正常的人性。“橡皮人”成人这群人的共同的象征。从堕落的程度看,《橡皮人》中的一群社会渣滓更甚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那群“无业游民”,而且其阵容规模更为庞大。这是一群腐蚀性、破坏性很强的社会蛀虫。
不过,这些形象产生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经济大潮之中,社会上确实存在不法分子,乘变革之机,以身试法,破坏经济秩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及其《橡皮人》中的一群不法分子,其行为已触犯了刑律。他们把其行为建立在他们反叛一切的行动纲领之上,以这种振振有辞的行动纲领为其行为辩护,他们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腐蚀性很大。由于作者多以同情、欣赏的态度来描写这些人物,其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这毕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的某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采用了“案情”+“言情”的故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也是为了能够抓住读者的兴趣,从而使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言情比重很大,而案情的成份较少,小说主要以“无业游民”张明与纯情大学生吴迪的情爱纠葛为核心内容。张明是一个无恶不作,五毒俱全,一切都不在乎,反叛、嘲讽一切正经与假正经的“痞子”。他们这种反叛性格颇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认同。大学生吴迪因此就微量他献上了宝贵的爱情。彼此之间的阅历、社会地位悬殊甚大。这种差额的爱情反过来显示出张明这样的流氓无赖的“英雄”本色。张明面对吴迪的全心之爱却无真情回报。报玩弄了吴迪之后,又逼她为娼。吴的一生全被葬送于张明的手下,可他毫无自责之意,及至吴迪以身殉情时,他那已被罪恶掏去人性的灵魂才偶尔掠过一丝人怀的闪光。作者在这个言情故事中插入了案情,将笔触伸向了一群正常生活形态以外的“痞子”群落。在缠绵的言情故事中加入了匪盗的生活内容,从而使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富有刺激性。
《顽主》和《一点正经也没有》这对姊妹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痞性”则多表现在语言上,在行为上则没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橡皮人》中的主人公那么具有破坏性。这两部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不是以单数,而是以复数的阵容铺开在读者的视野中的。这群人个个都是侃家,神吹海聊,好像人人都是人精。亵渎神圣,极尽刻薄之能事,不惜放逐一切价值底线和人格尊严。他们已经连同自己的人格都抛出去了。所以对社会上的一切都无所谓。无所谓情与义,公正与善良,一切的东西在他们的视野中都是虚无。人生经过他们的眼睛和嘴巴,就变成了荒诞不经的玩意了。杨重曾作过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人生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场都踢不进去一球,但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既然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劳而无功,不坐下来或躺下来休息。这种虚无主义的厌世人生态度很容易传染给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失意者或社会有激愤情绪的人。顽主们无所谓善恶标准,褒贬也失却了分寸。严肃的东西可视作玩笑,游戏也可被赋予于“深沉”的东西。爱情本是维系男女之间的纯真情感,可在“顽主”们的视境中,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游戏而已。约会可以找人代赴,评奖也不妨自设计,本业属于神圣庄严的事情一到“顽主”的手下就变了味道。
荒诞幽默是这两部小说的趣味重心所在。在营构故事时,作者有意设计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解构正常的人生形态。如“三t”公司的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杰作”都是一些滑稽故事,读起来让人捧腹。作家中以“操文学”,文学在他们手中,成了泄溺的工具。文学曾经拥有的庄严感、神圣感都被“顽主”作家踩在脚下。作者杜撰了一系列的荒诞故事来践踏这些曾经被奉为神圣庄严的文学。作家获奖所得的奖杯是一个菜用的罐子,还是一家酱厂赞助的,而且还要求“鸣谢”。
《玩的就是心跳》写得更加扑朔迷离。作品集“言情”与“侦探”于一体。将“顽主”的生活用侦探小说的形式加以组接,断裂,在故事线索上有意采用回避直线式或明线式的直接交待,而采用拼合,断裂的修辞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从而使故事更具神秘意味,这本身就构成一种召唤力,来吸引读者的欲望。
主人公方言被怀疑成杀人犯,他必须向警方证明他参加工作第一年的七天失踪究竟干了些什么,方能摆脱干系。为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记忆搜索历程。可故事又让方言意外地失去了记忆。他走新访友,企图通过他人的出证来证明自身的清白,可谁也帮不了他的忙。他苦苦地寻找刘炎。因为只有找到刘炎才可证明他不是杀人犯。然而现名李江云的刘炎却被他视为新结识的朋友。即使他们已同窗共枕,却未能察觉真情。小说借助侦探模式,处处设置悬念,通过主人公的逆向回忆引出一串串故事。因此,故事显得悬念丛生,富有刺激性。小说通过一个“顽主”追忆似水年华,寻找自我的历程,象征性地启示了顽主们自我放逐之后的人生迷失之感,以及迷失后企图寻找原初自我的精神诉求。就此而言,也很有深意。体现了王朔小说中主人公由自我放逐开始向自我回顾的朦胧追求。
《动物凶猛》则开始大面积地呈现顽主们的少年时代的生活,作家开始追溯顽主们的历史生成背景。小说主人公“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中。讨厌学校教育,旷课逃学,打架斗殴,追逐女人。“我”虚荣心极强,醋意十足,从小对女人有强烈的占有欲。小说借一少年顽主的眼光来观照特定的历史年代,又借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衬托少年顽主的劣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基本上告别调侃,趋向深沉。人物对话,尤其是缦无边际的“侃大山”大幅度裁减。小说转向对人和个性、心理、历史丰富性的关注。在主题以及艺术技法上更臻于成熟,有向雅文学趋近的倾向。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少年的历险式的经历来展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少年顽主的生活境况,反映出“顽主”视野中的“文革”的另一侧面的人生风景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王朔小说除了这些“顽主”系列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具体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纯情女性。她们是“顽主”们与社会作战的“战利品”。这些女性性格单纯,不少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如《空中**》中的王眉,《浮出海面》中的于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吴迪,《玩的心跳》中李江云等。她们的性格气质和社会阅历,与顽主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角色与顽主们构成了“英雄美人”模式的现代版。作者对此进行了新的包装,生活底色是现代的,人物也是“当代英雄”和“时髦女性”。“英雄美人”构成了读者百读不厌的恒定主题。现又经作者的巧妙包装,“英雄”则成了反英雄的“英雄”,也就是以反叛正统英雄准则为行为特征的叛逆者。美人多在外在包装上虽有些不同,可是这些女子除了拥有“空姐”、“大学生”、“舞蹈学院学生”的现代名号之外,与她们的前辈姐妹们并没有什么两样。她们是善与美的化身,同时也是弱者的体现。她们本身并不能构成独立的社会支撑力量,她们常要把她们的柔情和青春献给历史时代中“英雄”,借助英雄来显示美人的价值。可“英雄”常常又是铸造这些不幸女性人生悲剧的第一杀手,美人有时常常会成为英雄们逞力使气的牺牲品。
还有一类女性是“坏女人”型的。如《橡皮人》中的李百玲、杨金丽,《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亚红以及沦落风尘后的吴迪等。这类女性被环境逼成了魔鬼。她们本身爱害者,可又以恶抗恶,致使在人生下坡路上愈滑愈远。这群人生活在“顽主”群落之中,难以自拨,人性被换空,灵魂被虫蛀。她们与“顽主”们一起,构成了社会秩序的破破坏力量。
王朔的小说创作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它敏锐地捕捉住改革开放中当代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尤其是那些以“痞子”形象出现的时代青年的脉搏,构成一种漠视正统、反叛传统的价值评判,既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耐人寻味,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而引人入胜。虽然由其小说人物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不无偏激、偏颇之处,必须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从转型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环境出发给予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但是,王朔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王朔的小说创作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它敏锐地捕捉住改革开放中当代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尤其是那些以“痞子”形象出现的时代青年的脉搏,构成一种漠视正统、反叛传统的价值评判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是王朔的小说名
90年代初写就,小说讲的是爱情故事,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两人的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使小说读起来很有感觉。后来人认为这个名字起的很好,所以多多的引用。
大概就是说男人和女人之间弄到一起,水火不容,总会有纷争,但是最终如果想在一起,不是水蒸发于火,就是火熄灭于水。必须包容,才能相处。
再往后的引用,就多多跑题,形容什么的都有,看具体描述对象而定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小说读后感
《空中**》《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是我最喜欢的王朔的三篇短篇小说
朴素的语言,错综复杂的情感,感人至深的故事,诙谐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当我读初中时还不能够完全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而当过了而立之年再次阅读时,一种隐隐的心痛的感觉会在刹那间油然而生,在心底激起层层浪花,让你情不自禁的点燃一支烟,在冉冉升腾起来的烟雾里追忆起那些即抽象又真实的过往,那些已经失去的或正在失去的人,那些纵使在你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能忘却的怀念
是燃烧着的欲望的火焰?抑或是愧疚的泪水?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标题,而正是这个标题令人耳目一新,使得作品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新生事物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判逆与因循守旧都在展开激烈的斗争,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年青人迷惘而困惑着,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优越感的“革命后代”不得不面临着转业后无所事事的局面,终日过着颓废的生活,在颓废中燃烧着的是欲望的火焰
张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革命家”的后代,而吴迪与胡亦就是与传统抗争的美丽的知识女青年
但相比吴迪相比,胡亦却是幸福的!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主人公张明的变化,是人性本恶到人性本善的回归!
吴迪因张明而自杀身亡,他的死深深的触动了张明,决心弃恶扬善,洗心革命,改头换面
当他在保释期间再次碰到与吴迪惊人相似的女孩子时,很自然的唤起了他强烈的要保护她的意识
胡亦的相遇以及与她之间对话充满了吴迪的影子。她们看同样深奥的文学理论著作,她们同样是英语系的学生,把书看的同样飞快,原因也是同样的“看不懂呗,就看的快”,以及在形容天边的云朵时也是用同样的句子“那块云象马克思,那块象海盗,象吗?你说象吗?”。这样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张明对胡亦产生重新的思考。
海水最终熄灭了疯狂的火焰,苍天在上,无边无际悔过的泪水(海水)终于汇聚成了承载着扬帆起航的船奔向了远方!
自古文人骚客最多情,这句话的出处咱们无从考证,但是从王朔身上这句话却可以得到百分百的验证。
近代著名作家王朔,一直是江湖中的传奇人物。
他的作品,他的人脉圈,他的情史,一直是看客们很感兴趣的事。
纵观王朔的历任女友,各个都是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的女子,各个都也有精彩的人生。
但,近年来和王朔关系最近的,还属王子文。
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下,王朔和王子文之间的隐秘往事。
01
王朔和王子文的瓜葛,还要从2006年王子文解约的那场官司说起。
王子文还是个黄毛丫头的时候就想做明星,但是没什么门路和资源,两眼一抹黑。
机缘巧合之下,她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
这合约一下就签了15年,合同规定,在此期间不但要完全听从公司安排,还不能解约。
如果想解约就得付出40万赔偿,同时在20年内还不能从事任何和娱乐相关的行业。
看看这不平等条约,当时怎么就签了呢?
只能说,可能是想出名想疯了。
后来,小丫头慢慢长大了,和其他明星一交流才发现,哎呦喂,我这合约真太“坑”了,可惜已经晚了。
后来,王子文又发现公司能给的资源实在有限,看着完全没有前途,于是就想出走。
想走?哪那么容易!
公司提出要求王子文赔偿40万违约金,日后还不能从事此行业。
王子文当然不愿意,于是双方就打起了官司。
这一打,就把王朔打出来了。
王朔化身正义的英雄,挺身而出,为王子文出头。
在此之前,王朔已经很多年不出现在公众面前了,除了偶尔更新一下他的博客,基本看不到他的身影,他在有意远离娱乐圈。
王朔其人,在江湖上盛名已久,有性格,愤世厌俗,为人仗义。
他对王子文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一下引起了外界的哗然。
当时的王子文可不红,基本算是18线都轮不上的小艺人,突然被知名大作家,京圈儿大咖青睐,何等的荣光。
媒体炸锅在所难免。
关于他俩的各种香艳传闻层出不穷,引人遐想。
外界媒体上下扑腾,王朔就自己出来澄清了。
“王子文被他们签约了两部戏,一共就挣了十几万,要解约还不让。说‘解约就别想在北京混下去了’,这是敲诈勒索!控制演员有很多方法,人身控制最可耻!”“你们知道王子文是谁吗?她是王少初的孙女,王少初是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系的教授,这是我们老王家的人。”“因为这事,我现在当王萌萌的经纪人,要不然我师出无名,前几天居然有人在外面跟烂七八糟的人说,我宁死小丫的,疯了吧?弄死我得了,真有意思。”
他帮王子文仅仅是因为小丫头是“老王家的人”,我老王家的人怎么能被人欺负呢?
于是,王朔就以王子文经纪人的身份挺身而出了。
王朔亲自解释:“我的邻居是王子文的朋友,我们俩聊天的时候,我听说的这事儿,觉得这么大一个单位欺负一个小姑娘,也太过分了。”
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王朔还一再强调媒体,别往下流了写啊,就特简单一事儿。
02
打官司时,王子文在青岛拍戏,将一切事务全部委托给了王朔。
王朔在这件事上废了很多的心血,出钱出力出资源,不遗余力。
王朔直接怒怼武丹丹:“你公司那么大,你再想赚钱也不能欺负人小姑娘啊,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啊?不就一小头头吗?你不能靠这套来欺负人!”
官司打来打去,王朔和央视公司经纪部的武丹丹频繁交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尽管很多人知道王子文这个合约是不平等的,但是当初也是她自愿签的啊,黑纸白字写着呢,想赢不大容易。
就当外界准备看热闹之时,突然有消息传出,武丹丹和王朔和解了!
和解的结果还算不错,赔偿金从40万变成了10万,后20年不能从事此行业的规定也没有了,一切看起来还不错。
王朔确实很牛啊,判决书下来的第二天,他就带着钱亲自去找武丹丹了,亲手将钱交给了武丹丹。
根据记者爆出的照片中显示,王朔见到武丹丹之后,先和对方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两人谈笑风生,过去既往不咎,愉快的完成了最后的交接。
王朔还带上了自己的书《看上去很美》,以及自己最好朋友叶京拍的电视剧《和青春有关的日子》,一起送给了武丹丹。
不得不说,王朔其人,真乃北京老爷们儿,干什么都敞亮,即使官司输了,办的事儿也一点儿都不跌份儿。
王朔帮王子文办了这大事儿,一来二往,两人就熟悉了,为了表示感谢,时不时就会约个饭什么的,两人成了忘年交。
后来,王子文参加参访时表示非常感谢王朔的帮助,通过这件事自己也成长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后也不会幼稚的去签订那样的合约了。
王朔的出面,让王子文的名气一下上了一个台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解约之后,王子文才赢来了她事业上的“伯乐”。
她的“伯乐”是谁?
自然还是王朔。
03
北京文化圈儿蛮有意思的,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和清高,一般人如果想进去的话,很难,除非有人带。
王朔当年就带过冯小刚,想当年冯小刚还是一个小美工,通过郑晓龙认识王朔之后,甘愿做王朔的“小跟班”,才进入了京圈,认识了马未都、葛优、叶京、赵宝刚等等一批文艺圈的人。
至今为止,冯小刚见了王朔都得喊一声“朔爷”。
在娱乐圈,其实分很多圈子,如京圈、沪圈、港圈等等,都有自己不同的人脉关系。
在京圈中,以韩三平、王朔、郑晓龙、马未都、赵宝刚、姜文、叶京等等为代表人物,互相之间相互提携通气,达到人脉的共享,从而从业务上得到无限延伸。
这帮人基本都是当年的大院子弟,恰好赶上上山下乡,也经过十年浩劫,身上带着很多人没有的革命情结,说话做事非常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五六十年代的京圈导演,毫不夸张的说,基本每一个都改编和拍摄过王朔的小说。
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上说:“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我觉得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
王朔的作品牛,本人的性格牛,在京圈的人脉更是牛。
王子文解约之后,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之下,王子文就签到了赵宝刚导演的公司下。
赵宝刚和王朔可是铁磁,想捧一个小女星,基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就连王朔的“最爱”徐静蕾,当年也是靠着赵宝刚的戏才能火起来的。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赵宝刚那儿就是王朔捧女友的基地。”
当然,这仅仅是熟悉的人开的一个玩笑,不过也可看出人脉的重要,只有有人脉才能带给女人实质性的东西,要不谁搭理你?
王子文先是在叶京的《再过把瘾》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这部戏基本全是王朔的人脉圈,剧本是王朔自己的,监制是徐静蕾,导演是叶京。
后来,王子文又在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中拿到了一个不错的角色,都不用明说,凭王朔和冯小刚的关系只是一声招呼的事儿。
再后来的《家的N次方》、《男人帮》、《一九四二》等等,不是赵宝刚就是冯小刚,各个都是王朔的人脉。
王子文拍摄了很多赵宝刚导演的戏,但是却始终不红,也挺急人的。
直到后来拍了《欢乐颂》,她才以“曲妖精”这一角色走红,也是好事多磨。
王子文的红,毫不夸张的说,80%的资源人脉都是王朔带给她的。
04
看客要问了:“王朔凭什么这么帮王子文?他俩是不是。。。?”
您猜的没错,他俩打完官司之后,一来二往,确实好上了。
2009年8月21日,有记者拍到王朔坐在王子文的副驾驶上,两人深夜一起回王朔的住处。
2009年10月中旬,又有媒体拍到51岁的王朔在家给王子文做饭,凌晨两人一起外出的照片也被拍到。
实锤爆出之后,两人也毫不避讳。
王子文直接对媒体公开承认:“王朔是我的精神枕头。”
事业上,王朔给予了她最大的帮助,生活上也对她积极照顾,精神上更是给于了她很多的能量。
就如王子文自己所说,王朔给予我得东西是其他男人永远不可能取代的。
朔爷就这点牛,不管交往过多少女友,没有一个说他坏话。
不但不说他坏话,还一直夸他,私下夸,当众夸,对着媒体夸,这就是本事了。
王朔的前女友徐静蕾,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过对王朔的感谢和欣赏。
徐静蕾和王朔分手后,和王朔以及他身边的人脉圈一直保持这良好的关系。
有一年王朔租的房子到期被赶出来,徐静蕾去帮忙搬家,非常的心酸,认为这么有才的人就不该为柴米油盐烦心,应该有人照顾他。
成名后,徐静蕾就自己拿钱先给王朔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就是为了让他不再为这些事儿烦心。
王朔也表示:“我死后,我得钱都留给她。”
男女之间,分手之后还能达到这种情感境界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王子文说:“他带给我的东西是其他男人不能取代的,有些男人给我的东西可能是王朔并不能给我最好的,但很多别的男人给不了我的东西,王朔能给我。”
王子文和徐静蕾对王朔的评价如出一撤。
王子文敬重他,徐静蕾为他买房,冯小刚称他为爷,王朔就是一个这么有“魔力”的人,不服都不行。
朔爷,名不虚传,就是这么牛!
文人自古“多风流”,这句话王朔可以说做的非常到位了。现在已经六十多岁的王朔,在回忆自己过往的时候,感觉到了无尽的后悔。王朔觉得,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的话,那么自己绝对不会和沈旭佳离婚,绝对不会让自己落下一个孤独终老的结局。甚至,王朔也找过沈旭佳,希望两个人能够复婚。但是,收到的却是否定的回答。 除此之外,王朔害说出了:“我对不起女儿,对不起沈旭佳,我是她俩的奴隶。”以及“我感觉人生这场戏我演砸了。”的话。
01 王朔与王子文的“隐秘”往事王朔与王子文的故事,展开的很是奇妙。两个人相识在一次聚会中,那一年的王子文19岁,因为怀揣着成为大明星、优秀演员的梦想来到了北京,稀里糊涂的与经纪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签订了长达十五年的经纪合约。本以为,这份合约能够让王子文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这家经纪公司不仅资源甚缺,甚至她还因为公司的事情错失了与周星驰、张艺谋合作的机会,在提出解约之后,王子文的经纪公司提出了相当差劲的请求。这个事情,王朔在聚会中听到王子文说完,便很是生气。“侠者”风范的王朔便决定帮这个年纪轻轻怀揣梦想却被经纪公司束缚的王子文。之后,王朔确实帮着了王子文,王子文前经纪公司提出的四十万解约金变为十万元以及二十年内不得再影视业工作的条款也被解除。对于两者关系,王子文的表达是把王朔当做自己的父亲。王朔自然对王子文也很是照顾,先签约了赵宝刚的经纪公司,之后出演了冯小刚的**。之后,王子文与王朔就偶尔被拍到同框,王子文更是表示王朔是她的精神枕头等等。从王子文的表述中,能够隐约感觉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之后,王子文因与贾乃亮合作电视剧《生死桥》,因戏结缘,成为了男女朋友。
02 王朔与沈旭佳王朔与沈旭佳相识的时候,王朔还只是籍籍无名的一个落魄青年,而沈旭佳则是北京舞蹈学院数一数二的美女。但是,缘分就是这么巧妙,两个人相识之后就一直保持联系,除了通过电话联系两个人还私下见过面,也是相谈甚欢的样子。之后,王朔看了沈旭佳沈旭佳在天桥剧场出演的舞剧《屈原》,心中有了想娶沈旭佳为妻的想法,之后便对沈旭佳展开了强有力的追求。终于,两个人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站在了一起。尽管,王朔的很多情敌为了让两个人分开说了不少关于他的坏话,但是沈旭佳仍然相信他。最后,两个人结了婚。本以为婚姻美满就好了,但是仍然抵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艰难。为此,王朔笔耕不辍的书写自己的小说,之后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但是王朔也变得忙碌起来。之后,他的小说,比如《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等不约而同地被拍成**,让王朔变得更火,更忙碌了。而这样的王朔,便迷失在名利场里,也断送了他与沈旭佳的婚姻。
03 王朔与徐静蕾迷失在名利场里面的王朔,很快就被徐静蕾所吸引了。沈旭佳尽管知道徐静蕾的存在,但是仍然抱有丈夫会回心转意的想法,这个想法维持了两年,因为王朔的不作为沈旭佳最终选择了离婚,将九年的婚姻画上了休止符。离婚后的王朔,便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徐静蕾的身上,为次在徐静蕾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就把她推荐到赵宝刚那里,之后拍摄了赵宝刚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女一号。火了之后的徐静蕾,一直都不是安分的一个人。她决定做导演,为了让她能够实现这个想法,王朔便为了她的处女作《我的爸爸》找来了姜文、张元等人免费客串。但是,两个人的感情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现在徐静蕾与黄立行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王朔则处在自己的愧疚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