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三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三篇】,第1张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读走进雨巷

 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

 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

 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

 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

 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

 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

 △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

 △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

 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小结:因此,选择意象时,一定要做到“象情并茂”(板书)。

 3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要让“我”与“姑娘”在“雨巷”中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邂逅“雨巷”象征了什么

 ▽“雨巷”换成车水马龙的大街如何(太快)

 ▽“雨巷”换成灯红酒绿的ktv如何(太闹)

 小结:由此观之,“雨巷”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达到“境情并茂”(板书)。

 4请你猜一猜:老师会把上面的板书勾勒成什么(一把雨伞或者一个雨字)

 5请你议一议:《雨巷》,有人说它是爱情诗,有人说它是政治诗,还有人说它是哲理诗你的观点呢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解读,期待你的个性解读……

 姑娘==姑娘爱情诗;姑娘==我政治诗;姑娘==理想哲理诗

 插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探究,言之成理即可,不求好答案,只求会思考。

 6请你写一写:

 ①请你根据《雨巷》内容,改写《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

 ②描述你心目中的“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

 ③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4个意象中选择一个,写一首诗。

 (任选一个,此处机动处理)

 插入片段作文:《丁香般的姑娘》(吴品云)

 《丁香般的姑娘》(邓桃芳)

 三、展读领取雨巷

 《雨巷>对话版》(吴品云)(朗读此诗机动)

 《泪中雨巷》(吴品云)

 《邂逅雨巷》(赖广祥)

 《走过人生的雨巷》(赖广祥)

 《》(歌曲唐磊演唱)

 结语

 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雨巷,湿漉漉的心情,撑着油纸伞的我,丁香一样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美丽而浪漫,朦胧而忧伤,让我们回味绵长,久久难忘……

 配乐诗朗诵视频欣赏:《雨巷》吴品云朗诵(机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题目:诗歌之家

卷首语:

诗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喜爱诗歌,诗歌能表现出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情感,能表达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希望。诗歌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我们都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游览诗歌之家。

卷后语:

诗歌,这个美好的事物,它是多么美妙。它集合了中国人伟大的智慧,它使人能明了世间真理。你会不会这个中华文化呢?让我们一起去写一写吧!

对不起,第一张我无法复制,非常抱歉。

#课件# 导语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 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散文诗两首》,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篇二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三次嬉戏母亲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纯真的母子之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补充举例: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

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

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1((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2:(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

(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

(1)惜别送别诗: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

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怀古咏史诗: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

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7)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8)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3(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

解析:根据这两首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秋”、“独”,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先推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1(2013年新课标I)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毫无保留地体现了自己的肝胆肺腑。年轻时因触犯秦桧被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这些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即使是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直至临终时,还写下来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表露出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一片丹心。而这首词的作者正是陆游,所以我们可以先大体推测词中的感情,陆游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事实上,许多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使他们各人命运的写照,气质风格的体现,同时还打上了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多抒写忧国忧民之思;陶渊明的恬淡闲适;再比如婉约词派的柳永,豪放词派的苏辛,一生忧国忧民矢志北伐却又壮志难酬的陆游。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例1.(2013年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注释中交代了此诗为作者谪居惠州时所作,而大凡诗人词人被贬谪,多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例2.(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 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通过对注释中的 “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 “欧阳修贬任滁 州太守期间”“将赴任“的解读,我们大体可推测,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事实上,抓住了此注释,差不多读懂了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1.(2013年 江西卷)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这首词中有“兰”“蕙”“菊”三种意象,注解告诉我们这些意象来自于屈原的《离骚》。兰、蕙是香草,而菊在许多诗歌中就是“高洁”的代名词,因此抓住了这些意象的特殊内涵,知道它们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也就能把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例2.(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这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没有提供注解、对作者了解甚少,谈不上知人论世,也没有明显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那现在能做的就是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揣摩情感。从“钓船”“柴扉”“白鸥”“鳜鱼”可以看出诗人正过着隐居生活,且自得其乐。

★ 知识链接: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5.明典故 诗词中往往引用一些典故,用典的好处是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含义,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2013年 江西卷)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 微子》,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6.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

(1)捕捉诗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 如:愁、喜、客等等

(2)抓抒情议论的句子点明感情的句子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3)抓首句和尾句 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版式设计是如何表达情感的ppt如果仅仅作为演示文稿的形式存在,是不够合适的。如何将情感融入ppt,这是很多设计师探讨的话题。一、如何将情感融入ppt首先,我们要提炼出我们的情感,并非是所有的ppt都适合用文字来表达,一定要符合实际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二、如何将情感嫁接ppt设计是有技巧的,当我们提需要表达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定义后往往会让人看上去不知所措。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表达一个关于减肥的内容,那么你可以将文字处理成粗体字或者纤细体字。这会让人感觉到有一种轻松和休闲的感觉,而且减肥的内容会在眼睛上留下一个阴影。当然,[ 其实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的。比如如果你的文字做成类似的直角或菱形,你的效果会看起来很凌乱。

1、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稳喻性等特点。句式有倒装、省略。

对诗歌的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吃透整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所以先是读懂语言翻译要准确,然后再品语言。

然而,补习班的学生古文很差,“邹忌修八尺有余”,他会翻译成,“邹忌修这个人身高八尺多。”“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他翻译成,“多余的仆碑,又悲叹古书不存有。”这些学生要叫他读懂古诗可能就更难了。

品诗歌语言还要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去把握。

2、明意象

对意象要归类议

明月、流水、斜阳;梅、兰、竹、菊、杜鹃、大雁、登高、凭栏等。

3、悟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诗歌整体情境。赏析意境,把握意与象、情与景的关系。注意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气;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我们应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意境。入诗入画入情,理解诗情画意。所以读诗要读出画面色彩、感情色彩。我给学生开玩笑说,读诗就要读出诗的`“色”、“情”。也就是说: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构成了什么画面,用了什么手法。

4、辨手法

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这些要给学生梳理。

5、重规范

(1)规范答题

如分析技巧型的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一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一样的感情。

如王晶老师分析诗情感变化的模式:这首诗抒发了,转而表达。

(2)注意答题的层次

观点+分析+评价

(3)注意语言的规范

简洁、生动、说内行话、要运用术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课ppt_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 运用。

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 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 1 课时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结合牧羊人的事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一、导入新课 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三张分别是荒漠、 植树、 荒漠绿洲的。

荒漠要变成绿洲, 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 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一访牧羊人 (1913 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 6 年) 三访牧羊人 (1945 年 6 月)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放羊、 为“我”打水、 挑橡子、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 种橡树 塌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 橡树、 山毛榉树、 白桦树成林, 看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 泉水源源不 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 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 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 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 使荒漠变成了绿洲, 使上万人受惠, 其行为宛如救世的耶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 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 更严谨。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 牧羊人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人定 胜天 第 2 课时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2.体会对比和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 我们共同走进文本, 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 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其写作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 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 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 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 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 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 落的性格特征。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 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 .. . 细 盖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 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 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牧羊人种橡子的认真和细致。

(2)在这十万 颗橡子中,有两万 颗发了芽。而这两万 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 .. .. .. 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 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 .. 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 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作技巧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 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 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 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 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 水”;(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 贡献。

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课ppt_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 形象而含蓄 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 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 来品味我国古代 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 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 , 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 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 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 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 词、 文、 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 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 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 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 (zūn) . 珍羞 (xiū) 投箸 (zhù ) . . 歧 路(qí ) 箸 (zhù ) 凄凉 (qīliáng) . . .. 长 精神(zhǎng) 宫阙 (gōngquè) . .. 低绮 户(qǐ) 婵娟 (chánjuān) . ..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 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 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 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 说,个人的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课ppt_(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背影》同步习题(含答案)

《背影》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1. 《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________。

3.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中“聪明”的同义词和“漂亮”的反 义词分别是( A.聪慧 C.糊涂 丑陋 动听 ) B.愚蠢 D.聪颖 粗俗 精彩 ) 4. 《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5. 《背影》一文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 6. 《背影》一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 次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8.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文中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其用意是 ________。

9.散文中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感情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 各找一例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差使( 妥贴( ) 奔丧( ) 踌躇( ) 狼藉( ) 栅栏( ) ) ) 11.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12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A.变卖典质(抵押) B.颓唐(失败的样子) C.琐屑(细小而繁多) D.举箸提笔(筷子) ) 妥贴(恰当,合适)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家中光景(时光) 触目伤怀(心) 13(对的打“√” ,错的打“×” ) (1)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 ) ) (2)本文共有四次写“背影” ,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 (3)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 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天地。

( ) ) (4)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 ◆ 课后能力提升 1课内阅读。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_______(a. 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甲] 我赶紧拭干了泪。

[乙]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 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 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 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 [丙] (1)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

(2)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

根据上下文意, 这句话应插在 [甲] [乙] 、 、 [丙] 中的_________ 处(只填序号) 。

(3)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话表 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4) “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5)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

”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外貌心理 B.动作 语言 C.外貌动作 D.语言 心理 (6)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2阅读(考试链接) 。

(一)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 ) )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 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 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 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1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