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草原 歌词

浪漫草原 歌词,第1张

《浪漫草原》

演唱:齐峰

作曲:崔富

作词:崔富

心在敖包上祈祷,话在酒杯中激荡

情在月色中缠绵,爱在毡房里流淌

祝福在哈达上诉说,恋歌在小河边欢唱

信念在马背上锤炼,收获在牧场上飘香

心在篝火旁放飞,话在歌声中飞扬

情在奶茶中沸腾,友情在真诚中闪光

昨天在故事中留恋,今天在腾飞中辉煌

啊,这浪漫草原

我生命的摇篮,啊

这浪漫草原,我永远爱恋的地方

啊,这浪漫草原

生我养我的地方,啊

这浪漫草原,我永远眷恋的地方

扩展资料:

《浪漫草原》收录在2008年发行的齐峰个人音乐专辑《浪漫草原》中。

《浪漫草原》是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草原歌王齐峰的个人音乐专辑。该专辑于2008年02月由中国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由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齐峰音乐合辑,该专辑更名为《我的根在草原》,共收录齐峰十二首音乐作品,主打歌曲为同名单曲《浪漫草原》。

乌兰托娅好听的歌曲推荐如下:

1、《 来到草原》

2、美丽草原我的家》

3、《梦回故乡》

4、《走进草原》

5、《多情的蒙古人》

6、《酒香飘歌》

7、《蓝色的赛里木湖》

8、《金色的牧场》

9、《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0、《浪漫草原》

乌兰托娅简介

乌兰托娅公布的出生日期1983年8月21日,今年37岁。简历上没有是因为没有收录其出生年数。乌兰托娅,于1983年8月21日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 ,蒙古族歌手,有“草原百灵鸟”源之称。

乌兰托娅出生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自幼善于模仿,性格也很开朗。学校每次有演出时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在读中学时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百灵鸟。上了高中后,乌兰托娅开始专门学习音乐,那时她学的是美声 。1997年,乌兰托娅高中毕业,便只身到北京学习,她主动上门找到王明绮老师学习音乐1年多  。1998年,乌兰托娅亲自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留梦》 。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了。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扬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乐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图兰朵》中就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还有《蝴蝶夫人》等。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贺西格

包·贺西格(著名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其《归来的马》专辑的创作性、音乐性与音响性都颇有水准,它的出现,把蒙古音乐风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中文名:包·贺西格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内蒙古赤峰市

出生日期:1976-1-17

职业:马头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摇篮曲》、《浪漫草原》、《归来的马》

个人简介

全名:包·贺西格(著名青年马头琴演奏家)

民族:蒙古族

生日:1976年1月17日

籍贯: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巴音温都尔苏木-达尔汗嘎查

音乐作品

作品介绍

《摇篮曲》、《浪漫草原》、《归来的马》、《万里姑娘》、《白驹》《站着死去的马》、《乡愁》

专辑介绍

归来的马

简介

“深情悲悯之声,空灵奇绝之境”,用来形容这张马头琴专辑《归来的马》太合适不过。演奏者贺西格,长着一张刚毅的脸,却有着细腻的情感,这张唱片带着淡淡的伤感,细腻真挚淳朴流畅。马头琴,细腻如小提琴,醇厚如中提琴,深情如大提琴。这仅有两根弦索的乐器,在贺西格的手里变化千万。最早的马头琴,琴干由马骨制成,马皮做琴身,弦与弓则取自马尾,内弦120根,外弦180根;也许浸染了马的灵性。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潇潇然,几可乱真,令闻者震撼。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含悲悯之情,这种独特的乐器特征,在《摇篮曲》一曲中显得尤为明显。安详带着淡淡泪水。

这张唱片,仍旧由普罗艺术制作。因此专辑中《天边》、《母亲》两首曲子和布仁巴雅尔《天边》中的同名曲,配乐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马头琴成为领奏乐器。这张唱片仍旧是保留最精华的民族元素之余,借鉴了Newage手法,配以少量的汉民族乐器,动用一些摇滚乐中常用的电乐器来配合(例如《万丽姑娘》),以及一些长调人声(例如《我怎么呢》)。在高超的编曲手法下,这些元素只能用“融洽极了”来夸奖了。但主角还是马头琴,那支深情的马头琴。

这张唱片的创作性、音乐性与音响性都颇有水准,它的出现,把蒙古音乐风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曲目

1、黑小伙ABlackGuy(蒙古族民歌)

2、摇篮曲Lullaby(蒙古族民歌)

3、万丽姑娘AGirlNamedWanli(哲里木盟民歌)

4、我该怎么办WhatshallIdo(布里亚特民歌)

5、归来的马TheHorsesReturmed

6、小骝马LittleRedPony(察哈尔民歌)

7、岩山RockyMountain(昭乌达盟民歌)

8、我从草原来IComefromGrassland

9、美丽的草原我的家BeautifulGrassland—MyHome

10、走进西藏WalkintoTibet

11、母亲Mother(蒙古族民歌)

12、天边Horizon

白驹

专辑介绍

历经两年+全新创作马头琴专辑,马头琴大师贺西格倾心创作,获得中国华语传媒大奖的著名音乐人秦万民全力打造。中国民族器乐马头琴发烧天碟,原生态的味道,后现代的色彩。在繁杂的世界带你寻找逝去的纯净。

本专辑收录了不同风格的十二首曲目,除了《席术梅林》、《土尔扈特故乡》、《纵情歌唱》等一些蒙古传统音乐外,还选择了巴西民歌《在路旁》以及蒙古国的经典曲目《四季草原》等。专辑中特别收录了贺西格自己创作的三个曲目:《白驹》、《浪漫曲》、《乡愁》。大家听到的这张新专辑除了延续了《归来的马》清新脱俗的风格外,在选曲、编曲及演奏形式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多样的形式诠释了马头琴的精彩,相信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贺西格手记

这次的专辑要说最让我有压力的当属《白驹》这个曲子。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能创作一首表达我对马头琴情感的曲子,在别的曲子大体创作完成时,这个曲子还是迟迟没有开始。并不是别的原因,只是马头琴对我来说包含了太多,我一直在考虑以那个角度去创作最合适。无独有偶,一次在我回家时的路途中,草原上随意的一幅画面让我顿时有了灵感。到家时已经是黄昏了,我非常快速的拿起我的马头琴走出蒙古包,看着眼前这片我成长的地方,刚才的画面一直在眼前回放,随即一条十分清晰的旋律从我的琴箱中传出。那优美的音符不带任何华丽,有的只是没有一丝尘埃的质朴,但却如此强烈震撼我的灵魂。仿佛又看到在我童年时的那匹白色的小马驹,在草原上奔跑,饱经岁月的老艺人用琴声描绘出世间的苍茫。年幼的我拿起马头琴的兴奋,在音符中铭刻的却是那穿越时空的记忆。

这个曲子其实我一共用20分钟就写好了。也许是久居城市,这些抹不去的烙印,却被匆忙,被形式,被喧嚣慢慢的遮住了。当我回到家乡,踏上草原时并没有发现惊世奇观,只是那尘封已久的记忆露出原本的模样。当回到北京的录音室,剩下的工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一气呵成。这张专辑我要感谢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共鸣。

曲目

01纵情歌唱

02回家

03席术梅林

04杨柳

05白驹

06浪漫草原

07土尔扈特故乡

08在路旁

09年迈的母亲

10四季草原

11奔腾

12乡愁

发行时间:2009年

2013年元月,发行第三张专辑《永恒的马头琴》

1、蒙古缘

2、永恒的马头琴

3、罗阳姑娘

4、阿斯汗

5、风中的苏鲁德

6、神水的传说

7、大汗的神马

8、游牧勒勒车

9、站着死去的马

10、献给父亲的歌

11、遥远的戈壁

12、胡同乌力格尔

  [摘 要]长笛独奏曲《草原上的牧羊人》是作曲家廖胜京先生取材于云南原阳地区哈尼族与西北青海等地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风格迥异的长笛独奏曲。本文重点从长笛演奏技法的音色、气息、气颤音及泛音等方面分析了在该首作品中的运用,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演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长笛 演奏技法 《草原上的牧羊人》

《草原上的牧羊人》是作曲家廖胜京先生创作的一首风格迥异的长笛独奏曲,独特的民族调式与和声描绘出草原牧羊人的孤独与粗狂,是一首经久传唱的长笛名曲。

该首作品,是廖胜京先生建国初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习作曲理论期间,随由文化部组织的西南地区慰问团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进行宣传与慰问工作,收集到云南原阳地区哈尼族与西北青海等地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独奏曲以单三部曲式结构组成,风格迥异、手法独特,旋律与节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乐曲开始部分(第一段)是由12/8拍、9/8拍、4/4拍、6/8拍等混合节拍组成的,曲风宽广、高亢,有一种孤寂、期待的苍凉感;之后的快板(第二段)要树立起粗狂豪放的音乐形象;稍短的尾声(第三段)是开始时旋律的再现,曲调情绪由粗狂变为平静。

《草原上的牧羊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长笛乐曲的教学与演奏,

推动了中国长笛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至今还在长笛教学与演奏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得以广泛使用,深受国内外长笛演奏家的喜爱!那么如何运用长笛丰富多彩的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力来演绎这首民族气味很浓的作品则显得愈发重要。

1、音色

长笛音色丰富、优美动听,但这种动听的声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作品选择的音色会有很大的不同,哪怕是在一首作品中,不同的乐段甚至是乐句,都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音色

《草原上的牧羊人》的第一段,主要表现出一种孤寂、期待的苍凉感,因此在音色的选择上要以虚、薄、暗淡为主,特别是第一、二句更是如此,通过长笛这种“虚、薄、暗淡”的声音将牧羊人的孤寂表露无遗;当音乐进入到第三、四句时,音乐的情绪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由之前对牧羊人孤寂的描写慢慢变成对其与命运的抗争的描写,因此,音色也要随着音乐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刚演奏第三句时,音色和前面保持一致,然后随着音乐的流动和情绪的变化,音色由虚变实、由薄变厚、由暗淡变得明亮;第四句音色的选择和变化亦是如此。第五句和第六句则是牧羊人与命运抗争最激烈的描写,这种激烈的斗争在22小节的高音升F和23小节的高音E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那么这两句音色的变化也是最大的,特别是在22小节的高音升F和23小节的高音E上,声音将变得非常厚实饱满,非常明亮清澈,音乐的情绪也要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而得到释放。

第二段是非常欢快的音乐,要将牧羊人粗狂豪放的音乐形象和羊群在草原上欢腾的热闹场面表现出来。因此,该段音色的选择和第一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选择的音色应是厚实富有弹性、明亮而清晰。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在音色的选择上和第一段大致相同,只是在演奏最后一个结尾的音B时,要用泛音指法,声音要奏的空洞、飘渺。

2、气息

气息是长笛发音的根源和动力,是决定音色好坏的重要依据,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方面。下面笔者从气息运用的支点控制和强弱变化两方面来谈谈气息在《草原上的牧羊人》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看看第一段音乐。

从第一段音乐分析可知,这段音乐一共分为六句,每一句都比较悠长,并且在速度上也是采用慢板(广板)自由的演奏,这对演奏者在气息的控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奏每一乐句之前都必须充分调整气息状态,深吸,协调,以满足演奏每一乐句所需要的气息量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演奏。这六句音乐中每一句都是从低音进入,并且采用比较弱的音量,以表达牧羊人孤寂、苍凉的感觉,随着音乐向上发展进行,力量要不断的加强,最后一个长音,即主音B结束时达到最强,然后又随着音乐往下变化发展,力量又逐步控制得小一些,以表现孤独的牧羊人不断起伏变化的内心情绪,特别是到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在高音区演奏的比较多,演奏时气息要与第一二句做变化,力量上升到强(f),以表现牧羊人内心情感随着眼前的景色不断的触景生情和内心矛盾的激烈斗争;第五句和第六句,在22小节出现了高音升F,23小节出现了高音E,这是牧羊人内心矛盾的高潮,因此,气息要有更大的支撑,要有一泄而快的感觉,声音将变得非常厚实饱满、明亮清澈,音乐的情绪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而得到完美释放。

在每一句中间,气息的控制也需要有起伏变化,如第一句:弱进以后到第四小节主音B的时候要做渐强处理,气息要拉宽,而后在第五小节变成四四拍后,八度、六度和四度的跳进气息控制要有个很好的支撑,演奏出来的音要显得平稳,扎实。而第六句最后一个音应该强收在f上,达到释放的效果。

第二段音乐感觉变得粗犷、活跃,对应的气息应该采用f和ff。这里的气息量同样需要很大,但不像第一段控制的那么平稳、悠长,而是要富有弹性和跳跃性,表现出草原上策马奔腾、牛羊成群的热闹沸腾的景象,特别是第26、27、30、31、34、35小节的几个全音符,要演奏的像牧民骑马吆喝声的感觉,气息控制像从身体里甩出来一样,非常顺畅。最后从57到65小节音乐逐渐拉开,此时气息控制也得慢慢平静下来,控制的细腻些,力量逐渐转弱,落在mp上,表现出草原上人们逐渐散去,欢乐的场景逐渐变得宁静,留下牧羊人一个孤独的身影。

第三段是再现第一段,气息控制与第一段基本相似,但在演奏力量上要显得更强,从mp-mf-f-ff逐渐明朗化,这也是根据牧羊人内心情绪变化做的处理,经过第二段那草原热闹,欢乐的情绪过渡以后,虽然人们已经散去,但给牧羊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牧羊人内心的欢乐情绪还没有消失,还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比第一段音色要显得明亮些,气息力量要强一些,最后,牧羊人一声叹息后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个泛音结束全曲,牧羊人的身影也消失在草原上。

3、气颤音

气颤音,对于每一个长笛演奏者来说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音色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乐句情感的表现,因此,气颤音在作品中的运用显得更加重要。

《孤独的牧羊人》在速度上是一首慢板(广板)、自由的乐曲,再有乐曲的句幅都比较长,特别是第一段和第三段句幅不仅悠长而且速度更是相对较慢,力量较弱,情绪比较低沉,气息的流动性也非常大,那么这中间的流动性和情绪就得用气颤音来表现,力量的强弱变化也得用气颤音来推波助澜。气颤音也就相当于一个动力源一样,要运动就得靠它提供力量,音乐只有运动起来流动起来才会显得生动,才能够赋予音乐更多的思想情感,所以气颤音能够带动音乐的流动性,更能起到演奏者表现音乐思想内涵的作用。

4、泛音

泛音技法在长笛乐曲里面用的不多,长笛泛音是在比本音低五度或者八度的指法演奏。主要是表现那些空洞,飘渺,朦胧,渐行渐远的事或物,那么《草原上的牧羊人》全曲只在结束音B上用了一次(见谱例)

这个泛音是用小字二组E的指法奏出来的,得到的是小字二组B的音高。而正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泛音,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牧羊人在欢乐的气氛之后,随着人们的散场,牧羊人也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的草原深处。

建国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与繁荣的伟大时期,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与公开发表了大量的中国长笛音乐作品,《草原上的牧羊人》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作品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长笛乐曲的教学与演奏,推动了中国长笛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其中大部分曲目至今还在长笛教学与演奏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得以广泛使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演奏此类作品显得愈发重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乐新中国长笛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P161

[2]高秦平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述[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2):9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6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