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感。3岁前的儿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3)理智感。对一般儿童来讲,在5岁左右时,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岁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动脑筋”活动。
1、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首先,这同他们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其次,幼儿认识水平不高。对客观事物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
2、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
婴儿的情感和情绪,往往和照顾人的对婴儿的态度有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依附照顾人,如果照顾人自己的情绪会投射到婴儿身上,譬如照顾人在照顾婴儿的阶段,有家暴或者遇到离婚等等,那么,照顾人的情感、情绪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一生都会影响,在有家暴家庭的孩子成长的孩子,他们到了成年以后,往往会对婚姻产生怀疑,甚至宁可单身也不结婚, 即使孩子结婚也会重复父辈的情绪。所以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古人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今天我们条件好了,往往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天天是麻将声迭起,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会有爱迪生吗?多一个赌棍是有可能的。成人的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父母从小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的,你说他长大后不对烟酒产生兴趣,难道对牛顿有兴趣。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一个主要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又称情绪动因。
幼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3 ~ 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阶段过渡。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3)表情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扩展资料:
情绪社会化的发展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顺利发展,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情绪社会化的发展包括依恋的发展和情绪能力的增长,因此,在亲子关系的幼儿情绪社会化培养中,首先要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爱的环境,以培养幼儿安全性依恋,其次家长要从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加强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方法如下: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一些成人常常对孩子说:“你不行!”“太笨了!”“没出息!”这些否定性的评价会使幼儿经常处于负面影响下,孩子情绪消极,没有活动热情。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幼儿总是愿意把自己的见闻向亲人诉说。幼儿感受到和教师亲近,对教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教师诉说。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婴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的暗示。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骨骼肌肉的生长是一个方面,随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体会,他们的心理、智力和情感也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所以,人们常说,人的经历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性格会注定他们的命运,那么,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什么样呢?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首先,这同他们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其次,幼儿认识水平不高。对客观事物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
2、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
积极情绪对婴幼儿的作用
1、积极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专门的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对人的健康状况会发生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暂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2、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凡在各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均为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幼儿。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确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
3、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学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积极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
幼儿的情感发展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是影响到幼儿成长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父母为了引导幼儿成长中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就需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情绪稳定,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情感和情绪的发展。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