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蜀道难

怎样理解蜀道难,第1张

第一种答案

蜀道难》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共有七种说法。唯安旗《蜀道难》新箴提出的第七种说法可以解通全部诗句。这一说法认为此诗是有政治寓意即以蜀道的艰难来比喻仕途的艰难的。但安旗将诗作年定为开元十九年未妥。因此时朝匡还比较清明,唯到了天宝六年宰相李林甫实行选士骗局和杀人如麻的发生,才可与诗中所说情况相契。故此诗作年在天宝六年至天宝十二年之间。

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进京后,拿给贺知章看的《蜀道难》(事见孟棨《本事诗》),当是此前不太久的作品。这首乐府旧题翻新的山水诗,主题单纯,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主题思想复杂,表面是承袭旧题而劝诫寻求安乐的游子不要冒险入蜀,实际是在言外象表,歌唱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壮志豪情。换句话说,蜀道是寻常游子的畏途,却是豪壮之士的无限风光的征途。诗里表现三个形象:蜀道、游子和诗人自我。对游子,劝其三思:一是“问君西游何时还”?有没有长期远游的思想准备?二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究竟抱什么目的远途入蜀?三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只为寻求安乐,则不如趁早回家。对蜀道山水,则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开辟这条沟通秦中与蜀中的高山栈道,付出了壮烈牺牲。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高峻惊险,神兽敬畏,正是诗人独特生活道路的象征,理想事业的化身。而登途攀越,高可触摸星辰,孤寂凄厉可怖,一旦困顿,则“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长蛇时刻威胁。这进一步渲染衬托出蜀道的形象特征,显示出诗人的胸襟情怀。敢登蜀道者须有大无畏的意志、毅力和气概,决非凡夫庸人所为。而诗人自我形象既显露于劝诫游子的悲天悯人之情,更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之中

第二种答案

那么《蜀道难》一诗的主题可以何解呢?

其一:蜀道难,须早归。这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即可得到理解。从第一节的由蜀写到蜀道再写到蜀道难,到第二节的蜀道难且险,再到第三节的蜀道险且乱,其中多用感叹、夸张、比喻、想像,渲染可怖氛围,增强感情抒发,使人很难摆脱言及蜀道而“凋朱颜”的畏惧心理,在一难二险三乱的逐层递进中打消人一攀的念头,从而“不如早还家”。

然而这一解,似与酒剑磨砺出来的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志向的李白大有不符。李白寄情山水,邀月成饮,对酒当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第一解单从景论,是明显不能匹配杜甫对李白的盛赞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故笔者认为这并非《蜀道难》真正用意所在。

其二:仕途难,须早归。这一解,是联系了李白的生平得出的结论。李白出蜀展志,意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数十年经营,却仅得侍君而已,并未才尽其用,这大大悖于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理想,抑郁中萌生归意自在情理之中。从诗的最后一节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一种隐射;而“磨牙吹血,杀人如麻”也颇多无奈。这似也可以得出仕途不畅、归意渐决的结论。

然而这一解,又与李白“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七贵同杯酒”的事实不符。李白心虽无奈,情有可寄,以酒解愁,即便狂醉度日之时亦未曾萌生归意,为什么在《蜀道难》中就有这种归意呢?再不济,李白也有作《清平调》三首之类的才用,也并未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意归颇不近其志。至于后来,李白被赐金放还,那时才归,可见李白一直实不想归。再者,李白作此诗时刚过不惑之年,正值壮年,何至归意如此早萌呢?故笔者认为第二解仍觉肤浅。

那么《蜀道难》一诗的主题究竟何解呢?

笔者认为,其解在李白始终不灭用世之心。《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云:“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其实就是《蜀道难》一诗主题的答案。“须行即骑”,可见“游山”并非李白的本意。蜀道所在,其山亦名,而李白谓其“难于上青天”,岂不正是“不须此行”的意思?“剑阁”“锦城”对于常人来说当然神往,而对于出自蜀地的李白来说,“锦城之乐”恐怕远不及“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为吸引人。因此,“不如早还家”之“家”自然亦非普通意义上的家庭,而应是类似“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中蕴含的报国之心。著名学者朱光潜曾说:“诗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鲁迅先生也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②以李白之才思卓识,雄心大志,他是如何也做不到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恬淡的,也无论如何做不到王摩诘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闲适的。那么,李白的心如何安放呢?只能安放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尸位素餐绝非其愿,即使遭遇坎坷磨砺,身贱却不心贱;虽然“举杯浇愁愁更愁”,也“对此可以酣高楼”。这才是李白,真正的李白,原汁原味的李白,唐朝的李白和民族的李白。所以,李白的伟大,当然在于其诗才,但更在于其诗情。“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虽身处泥潭却其洁如水,天然自得,本性不改,只有李白有这种洒脱、飘逸和浪漫。从这个意义上讲,挖一个小孔苟延残喘和举杯邀月对影成歌哪一个更高明呢?答案无疑是后者。背负忧国忧民之心将身影永世匍匐,杜甫活得累了些,也少给后人留下了欢乐;而李白不然,他用快乐逼退浊世的湮灭,狂放中孤傲高踞,心事玲珑,你怎么读都可以读出一种尊贵和激动。也只有在这时候,《蜀道难》才“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朱光潜)。

让我们再从诗中找找答案。首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既然不上青天,何不为世所用呢?这是用世之心的婉叹。其次,“问君西游何时还”,“西游”即入蜀,“还”的自然是长安,这与下文不如“早还家”相照应,“不如”又暗示蜀不如长安,这是用世之心的婉现。再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用蜀人口气劝说,大有(自己的)“往事不堪回首,须及时把握今朝”之意,用世之心溢于言表。再其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个“或”字蕴藉含蓄,李白是在替谁担心呢?用世之心渐明。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与前文照应,意涉入蜀,“长咨嗟”又是为谁叹息呢?虽说根据前文可知蜀地不如都城,自为友人惋伤;但推人及己之心亦难免之,故用世之心至此又有些淡淡的激愤了。至此再回头一览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蜀道难”在李白笔下纤毫毕现,让人如临其境,虽说这是李白超人的想像力所致,但若无“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和胆略,此“难”又何可言及呢?所以,“蜀道难”只是李白虚置的表象,其深层含意还在于“世上无难事,用心而为之”。戒战如平险,谁可为之?唯有李白。由此看来,李白的用世之心积极而强烈,浸透字里行间。

综上所述,《蜀道难》一诗的主题看似压抑,实则奋进;看似出世,实则用世;看似飘逸,实则沉郁。它使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贾平凹在《商州》里说过的一句话:“这种艰辛近乎于残酷,但又陶冶和膨胀了他的意志和力。”③这句话,倒不失为作《蜀道难》之时的李白的写照了。正如法捷耶夫所说:“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到处都表现出来。”④李白在《蜀道难》中的用世之心也正如此。掩卷之余,笔者试用一幅对联赞之:胆气锐气酒气剑气,大气成大器;豪情热情激情诗情,真情写真卿。

  原文:

 剑阁赋

 唐代: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通:向)

  译文: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前面有剑门关横着截断去路,它背靠青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旁边激流澎湃,穿行在群山万壑之中,浪花洒向石壁,急湍喷向剑阁,水势翻腾上涌,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通:向)

 送好友你啊在这里告别,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望着你一直望到看不见身影,我只有沉吟深思发出声声叹息。眼见碧水东流,悲叹太阳就要西落。鸿雁告别燕子到处传来秋天大自然的声响,天上的云也为秦地遥远艰难发愁而渐渐黑暗下来。假如今晚明月从剑阁上面升起啊,我愿意与君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注释: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崔嵬:高耸貌;高大貌。惊雷:使人震惊的雷声。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通:向)

 沧波:碧波。

  赏析:

 《剑阁赋》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作的'送别赋,一方面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主要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这篇赋运用了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了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然后又从侧面来写,“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全文主要表达了一下几点思想情感: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剑阁赋》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是所作的送别赋,一方面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主要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这篇赋运用了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了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然后又从侧面来写,“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全文主要表达了一下几点思想情感: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蜀道难》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你好,希望可以帮到你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节选原文: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狼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

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蜀道难》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

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

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蜀道难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诗中描写出诗人怀念友人,不舍送别,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7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