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第1张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变化有哪些?刚进入大学时瞬觉世界的美好,空气的新鲜,因为再也没有压力与否,再也不用怕看到父母那种期待而又失落的眼神,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有哪些变化?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1

1、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情绪和情感是比较稳定的。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突出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经常在两极之间起伏、动荡: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呈现出波动性的特征。这种波动性是由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由于性成熟和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大脑皮层的皮层下中枢之间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从人体生物节律来看,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处在高潮期时,人感到体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处在低潮期时则正好相反,人会觉得疲劳乏力、心情沮丧、思维迟钝,也呈波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产生各种内心矛盾并不断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闭锁与开放等等,这些内心矛盾和冲突常会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引起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起伏。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尚未成熟,虽然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务极为敏感、活跃,但是人生观的不稳定、认识上的不成熟往往使他们不能对社会现实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容易以偏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跌到悲观失望的谷底,难以自拔。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上的不平衡,使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呈现出忽高忽低、激烈多变的两极波动,并与稳定性共存,形成稳中有动的特点。

2、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丰富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极为丰富,不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无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方面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在学习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科学和真理,憎

恨迷信和谬误;大学生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嫉恶如仇,喜恶分明,正义感鲜明;大学生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还积极地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等等。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2

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成绩优异者向普通学生的转变,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

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中学时期的目标几乎是唯一的,那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理想大学,而大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事业做准备,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新的目标。

发展新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增强,人际交往的饭碗较大。人际关系的性质更复杂。

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时期有了本质的改变。在学习方面,首先是学习目标改变带来学习内容的改变。大学里,考试成绩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航标了。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很多外地的同学需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

进入大学后的情绪和状态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後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开始慢慢呈现。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後,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

情绪发生时并非所有的内部体验都是情绪,但直接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现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强度和性质上有所不同。其特点:

(1)它是心理上多水平的整合,可发生在感觉水平,也可发生在认知水平;可发生在意识下水平,也可发生在意识上水平;可发生在非语词意识水平,也可发生在语词意识水平。

(2)情绪体验和表情是先天一致的。

扩展资料

关于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应源于情绪的动机性。在汤姆金斯强调情绪是有机体的基本动机之后,伊扎德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径直强调情绪的适应性。他指出情绪是动机,并和知觉、认知、运动反应相继联系而模式化。

伊扎德从功能性的观点出发,强调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这一重要变量;通过表情把情绪的先天性和社会习得性,适应性和通讯交流功能联系起来,建立了包容广阔的情绪理论。按此概述,情绪有如下特性:

1、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2、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3、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情绪心理学

情感是指个体对于内外部刺激所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相应的生理反应。它们是人类情感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多种情绪、情绪状态和情绪体验。

情感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情绪:情绪是一种短暂且强烈的情感反应,常常是特定事件或刺激引起的,如喜乐、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可以通过身体感觉、表情、语言和行为来表达。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感体验,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例如,焦虑、兴奋、沮丧、平静等情绪状态。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个体对情感的主观感知和体验,它是情感的个体化表现。不同的人可能对相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体验,因为情感体验涉及到个人的思维、记忆、价值观和文化因素等。

情感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认知和人际关系。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有助于人们建立联系、表达需求、分享喜悦和寻求支持。此外,情感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并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②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这表现在:①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②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上来讲,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和恨的体验等。从严格意义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而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等等。,第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但是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第四,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9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