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中永不缺席的爸爸文章读后感

父母课堂中永不缺席的爸爸文章读后感,第1张

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永无重复、永难穷尽,以致于我们根本无从对这一尚未诞生的个体进行预测,更遑论完全把握孩子日后成长的轨迹和生命成长的状态,只有期待罢了。而终于做父亲了,走过最初的欣喜和慌乱,父亲的角色却渐渐缺席了——要么对他的存在漫不经心,要么把对他的责任抛给自己的父母、爱人,甚至他自己,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事业。见过太多的“谋生型父母”“工作型父母”“事业型父母”,因此我这样说起来居然脸不红心不跳!

“大家可能只知道职业、只知道事业,我今天提到‘命业’,就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高度和父母生命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工作,孩子是我们‘生命的荣耀’,我们也应该是孩子 ‘生命的荣耀’,命业就是真诚,就是一心一意,就是抱着希望和信仰去尽自己的责任。”读到这里,突然无地自容。是啊,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他拥有什么样的双亲,是他命运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对养育孩子这一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我们为什么就忽视了呢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是在成全我们自身生命的完整和圆满,可何时我们又在成全他生命的发育和精神的滋养呢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是的,他们借我们而来,却不是从我们而来。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我们的改变而到来的,更是为了我们彼此的成全而到来的。

想象妻子怀孕的时候,我满眼里都是大腹便便的孕妇;当孩子一出生,人群中以前熟视无睹的婴儿总是成为自己关注的焦点——看人、看世界、看生活的目光焕然一新。而孩子哺乳期间,以往粗糙的时间竟可以精确到时、分、秒,“责任的时钟”也总不时唤醒我父爱的本能——而此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还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他好奇的眼神,淘气的样子,甚至他的一次微笑、一次皱眉,竟填满了我的心房,也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孩子是我们的甜美,也是我们的悲伤,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心。”

待到孩子渐渐长大,我既惊诧于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也时常不由得梦回童年。更可贵的是,他让我重新回到学习者的立唱—我既在施教,也在受教。不是吗我在恶补各种养育孩子的知识,以致于我差点修炼成儿童营养学家和儿科大夫。还有,因为他,我才惊诧于自己的愚昧和无知——你能回应他千奇百怪的问题吗你知道童年的秘密是什么吗因为有了他,自我的生命悄悄的觉悟;因为有了他,自己的相貌也渐渐有了变化——我再也不孩子气了,我也开始慢慢长大

但作为父亲的王怡说:“他过的每一天,我也在过。每一个段落里,他都在成为我的儿子,我都在成为他的父亲。唯一的区别是,他努力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而我知道的时候,往往并不努力。”所以,不知何时,我竟疏离了他和我自己,面对这一家庭的核心事业,我竟悄悄缺席,他在我的视线中“退居二线”了,他成了我家庭生活的“第三者”了。真不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我的这种“未成熟”和“不愿成熟”的状态,导致在教育孩子这一重要事业上出了“灾难”,我的所谓“成功”能补偿孩子教育失败所造成的那种挫折感、伤痛感吗不能的,我无法反悔,甚至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不寒而栗!

“我们对孩子怀有一生的责任,无论是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还是伦理意义上的责任,对孩子的关怀、疼爱、帮助、提醒、牵挂、思念、承担等等人类最美好、最细致的情感始终贯穿我们的生命,为人父母既是责任也是宿命,一个孩子的未来,最重要的是由他的父母所决定的。”不想让男孩寻找他的父亲,女人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寻找她的家园;更愿在因承担责任而充实的生命旅程中,父爱没有迷失和游离,生命一直在场!但愿这样的警醒和随着而来的反省不会太迟。

记得有篇文章叫《做智慧父母》,使我懂得,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智慧的父母智慧的父母就是能够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人、学习的人、完整的人以及发展中的人的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对孩子的关怀要入“心”

父母要学习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心需求,以便在需要时及时给他们提供支持

二、与孩子沟通要会“听”

其实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是“听”只有会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三、孩子出现问题先“自检”

大多数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于指责孩子,而先要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当父母自身或家庭方面的问题找到后,就会有更有效的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引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伤及孩子和父母的情感

《父母课堂》告诉你许多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教育案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哪些是父母应该做的,哪些是父母不应该做的,很容易被人接受

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哦,谢谢~~

2020年2月4日 周二 正月十一 阴

一、未来有多远?

“变”是未来的特点。“主动迎接,主动介入”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与其问未来有多远,不如关注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

“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正在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行动做起来!”

二、未来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是谁?

既有中小学,又有大学;既有基础教育,也有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但大学可能率先蜕变。

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也可能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更可以是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校。

三、未来学校中心长什么样?

事实上,它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五无”产品。

1)无教室,每个房间都得预约。

没有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也没有固定的课表,更没有“校长室”这样的机构,运转靠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习共同体”自己。像极了今天的新网师。

2)没有统一的教材。

传统的教学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这对于创造探索远远不够 。

学习中心为了达到基本标准和通过考试评价,更为了学习更好、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应该有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挑战级别的教材。当然也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3)没有寒暑假,没有上下学时间。

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可以全体侯的,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课堂可以是45分钟,也可以是40分钟,更可以是10–15分钟。可以整个半天都在研究一门学科,也可以研究几门学科,前提是学生自愿就可,这就是人性化的思维。

传统课堂的45分钟,因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1/3的人听不懂,1/3的人早就懂了,他们事实上是陪剩下的人上课,这就不是人性化。

4)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80岁入学,更有个性化,也更有弹性化。

未来学校的学习周期就会弹性化。可以九年义务教育,也可以十年义务教育;可以六岁上学,也可以八岁上学;可以八点上课,也可以九点上课;老人与孩子可以在同一个课堂学习。未知面前,人人平等,混龄成为重要的学习特点,是常见现象,不是难得的风景。

统一的东西都是大工业时代整齐划一的管理办法。任何时间学习都可以,所有的学习记录都可以保存在学分银行和不同的数据中心。

5)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得道为先,能者为师。

教师更加多元开放,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讲台前的教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教师可以自聘,也可以是体制内的教师转岗,还可以是有自己教学工作室或课程公司为学校提供的课程服务,也可以是社会上有“绝活”的人为学校提供的特色资源。如现在的“南明教育”。

四、未来学校,谁来学?

1)有教无类

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最高境界。

“把所有的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的工作塞入中年,所有的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未来学校,能者为师,学者为生。

2)混龄学习

“把人根据年龄分割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一样,这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蒙台梭利

混龄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如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既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40岁的孩子爸妈。再如,美国桑德佛夫妇办的混龄学校。

少年儿童来学,父母也可同时来学,老年人也可来学,三代人同堂学习,共读、共写、共生活成为可能;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来学;学习️中心,未成年学生不一定是主流,也可满足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学习需求。

五、学习中心,谁来教?

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1、智能机器人成为风云人物,但不会替代教师角色。因为它没有教师的核心职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即人情味和互动性。但是,未来教育会进入“人机共教”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做到两条:学会做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学会与机器人共处,让机器人为我所用。

2、未来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的增长,完全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终结,“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逻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都是自由教师提供的付费课程。

3、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技能中,传授知识,检查作业等职能会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与陪伴;既是教练又是陪练,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沟通,注重帮助学习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传统教师负责“兜底”,贯彻国家意志;新东方等社会教育机构负责提供更优质的教师资源。

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传授给学生。

六、学习中心,学什么?

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

1、未来,人的学习从为文凭而学变为为提高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严格来说,课程应该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课程的根本是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它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课程作为生命成长的能量,通过课堂内外的叠加,学校与家庭的碰撞,以各种形式互动作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到共鸣而形成。

2、生命课程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生命的长度,知识面的宽度,精神生活的高度)

智识教育课程的落脚点在于“真”。融合了文哲史和地理的大人文和数、物化生的大科学重构智识课堂。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形成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项目制学习和主题性学习”的方法学习。

公民教育课程的落脚点在于“善”。目标是培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我国的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物,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管的公民。

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用大艺术概念整合课程。

以上课程不应该超过学生学习内容的50%,这样学生就有时间从容地学习自己的“特色课程”。解决“个性”问题。

3、学习内容个人化,学生的目标、志向和潜力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起点;学什么,学生说了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学习,具备了学习的内动力和主人意识;学习中心没有那么多的“墙”,打通了学科的壁垒,学科整合,重视实践;学习内容定制化。

七、学习中心,怎么学?

线上与线下结合,个人与团队结合,空间与时间被打破。

1、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体制管理上以学生为中心,敢将个人事务交给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的大事也是学生管理,每个学生有表决权,从学习到人事再到财务都可以由学生管理,学生可以投票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校运动会由学生主持,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学制上。鼓励学生做想做的事,可以五年级学数学,也可以高中再学。学生知道对于他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2、学力重要,学历不重要

学历代表过去,学力才意味着未来,不善学习的人将会被淘汰。到2030年,个人能力将大受推崇,学校的文凭讲受到职业认证的挑战。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没有丰沛的学力,就不可能有蓬勃的创造力。

3、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以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化。

“定教”是指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改变大班的毛病,改变统一课程的毛病,改变统一难度的毛病,改变统一进度的毛病

4、未来学校,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主动学习与认知外包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优点:

1)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叫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

2)学习时间弹性化与学习空间多元化。

时间弹性就是指上学与放学,上课与下课不需固定时间,不同的学习中心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者也可预约学习指导或实验、交流的时间。

学习空间多元化是指,不需到固定的教室学习,可以到学校或社区图书馆学习,到科技馆、博物馆学习,到各特色学习中心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学习。

3)学习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杜威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人类的天性。游戏是未来学习的一支生力军。自由与创造是游戏精神的最重要的特点,挑战的勇气也是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规则意识也是游戏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游戏可以帮助阅读;游戏可以帮助学习。用游戏来学习是国际教育的热门词汇。

4)用虚拟的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务。

5)项目制学习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而言。不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而是由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涉及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涉及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

6)合作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的。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是否发现问题,有效的针对问题的开展探究活动;是否通过假设、推理、分析,去寻找解决方案方法;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能否对获得更资料进行归纳、对比、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能否有效的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它是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更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规律,能够发挥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7)认知外包,方法论的学习

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混合学习是指在未来的学习主体是一个人机结合体。借助于外脑,借助于人工智能,借助于大数据,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认知外包的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等都可以委托机器完成。

合作学习也是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8)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

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是呈现、接收、评价、反馈,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与教学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

它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9)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

大数据,不仅是指数据的数量之大,更重要的是指通过对维度交错、来源多元、类型多样的大规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寻求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使人们可以脱离以往依赖于小样本数据的推测或感性化的偏好性选择,转向基于理性证据的决策。

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业表现。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规划学习的计划,决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路径与方法,随时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检查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我班现在用的班级小打卡就可以把学生学习状况汇总,县里期末检测用的期末检测“七天网络”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析的一览无余,十分详尽,所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0)学生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新者

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未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可以验证已经发现的知识,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习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八、学习中心,如何评价?

未来学校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不以“唯分数是从”的单一标准。

教育评价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具有检测、诊断、甄别、预测、导向等多种功能。

现行的评价制度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凸显“应试化”,达标考试“选择化”,选拔考试“终身化”。

学分银行以学分为度量学习成果的单位,通过为各种学习成果赋予不同学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学分的储存和兑换,使不同的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转换为可能。模拟银行的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到“地方银行”再到“各级储蓄所”,最终到“个人账户”。

学分银行跨越了五大鸿沟:各教育阶段之间的鸿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鸿沟;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鸿沟;国内教育与国外之间的鸿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鸿沟。

学银在线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终身学习的档案。可以保障在线学习顺利进行,进行学习认证评价,实现学分兑换与证书发放。可以建立奖励机制。

九 、 学习中心,父母能做什么?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是创造者,是管理者,是参与者,是施教者,是学习者。

未来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事,与每个家庭和父母都有密切的关系。学习不止孩子单方面的任务,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

家庭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未来,会出现形式多样的家庭式学校,儿童在家学习会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家庭教育曾今是人类学习的“中心”现代教育制度以后,父母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淡出”了教育的舞台;王者归来:家庭再次成为“学习中心”。西方的教育平权运动使“家校合作”受到关注。

1)未成年人不具备发掘自身特长,甄别学习中心特点的能力,父母的建议就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彻底回归教育时,许多家庭就可能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不同的家庭通过教育资源的呼唤,帮助彼此的孩子学习;学习中心的举办者是多元主体,需要民主化的管理,需要父母的深度参与,可以组成家校合作委员会;父母可以是真正能够投票表决的董事会董事;可以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监督学习中心的工作。

2)参与也是一种管理方式,父母志愿者既是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新父母课堂邀请父母施教者,成为影响家庭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和学科融合,可以和特长融合,可以和阅读融合,能够成为学校丰富特色课程资源的来源。

3)成长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成长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的最美姿态。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孩子与父母必须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都不简单是针对孩子,同时也是对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规程,也推动父母自身变得更加优秀。

4)成长还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的一起阅读、一起锻炼健身、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

父母的学习要有儿童视角。真正的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儿童能够成为成人提供的新的观察视角。

5)儿童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也指父母之间该互相学习。

学习中心的父母是具有相同尺码的人,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有一种深刻认同需求的选择,是最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学习会成为一种无私且高尚的行为。

父母是学习中心的学习者,也指父母在学习中心里的终身学习。

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

十、未来学习中心为什么必须是这个 样子?

1、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远古时期的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学校成为了教育的主渠道;西方以教育机会平等为基本内容的平权运动提到家校社的联系决定孩子学业成就;“交叠影响理论”提到家校社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关系。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课余学校和亲子乐园;社区不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单元,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从未来看,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2、学习要回归生活

教育本身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死气沉城的局面”—杜威。教育是社会生活的“简化版”和“浓缩版”。

未来中心,学习生活要回归生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指向幸福的生活,二是指向完整的生活。

3、以知识为中心将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教育不是简单地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未来的教育变化,重心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需要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

个性化、定制化是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定制自己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节奏,定制学习的内容。学习科学的兴起,呼应了整个社会和教育从关注“教”走向“学”的趋势。

    朱永新老师这段话更有哲理: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未来教育的方向,认清未来学校的方向,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学习中心。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可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自觉学习的激情,因此,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对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影响十分重要。那么作为家长,在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上能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不妨来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是要舍得投入精力。几乎没有家长会认为自己在孩子的培养上是不舍得投入的。是的,让孩子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辅导班,节假日让孩子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课外练习,以期通过这种高强度的辅导和做题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习以为常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但这种方法对很多孩子来说也许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没完没了的把孩子圈在功课中,不仅容易激起孩子的厌学情绪,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不好习惯。究其原因,并不是上辅导课和做习题不对,而是家长只重视了促进学习效果的工具性手段,忽视了使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引导。上辅导课和做习题,孩子所面对的都是“无情”的数字、词句和任务,没有情感的交流,让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对一件每天必须面对却又是没有生机活力和情感互动的事物感兴趣,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拓展和掌握程度的巩固,舍得资金的投入,更要注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舍得投入大量的精力。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在孩子的身上花时间,在孩子的学习中耐心辅导,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上做榜样。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经常在他身边看书、写文章,或者是看看孩子的课本、练习册;对孩子不懂的问题,及时地和他一起探讨,一起寻找破解的途径;发现孩子功课中的错误,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如果下次遇到应怎样克服。自觉性其实就是孩子学习兴趣的反映,是一种情感互动的结果,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情感,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无师自通”地去自觉学习的。

其次是要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要自觉就必须自主,没有自主的自觉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方式上家长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种适应他自身喜好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我的女儿就喜欢趴在床上和上洗手间时看书,为此她妈不少吵她。有一次只有我俩在家,我说一会儿检查她新学的英语课,由于平时我对她管束得不是很严,因此,她毫无顾忌地往床上一躺开始听录音、背课文,不到20分钟,她就把平时要用40分钟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给家属讲了以后她不信,她又试了几次,果然如此。看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比如平时只要求孩子写字时坐姿要端正、做题时一定要细心、读书时要留心精彩词句的应用以及用多长时间完成多少作业和练习等等,而其他的方面都由孩子自己做主,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快乐学习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三是要让孩子能够看到完成学习任务后尽情玩乐的希望。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的自觉性如果脱离了天性,那一定是空中楼阁。而现在很多家长就是希望孩子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看书学习,且不说这种愿望的是与非,单从其可能性上讲,就是不现实的。在玩与学的关系上家长要把握的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只有做到了既有时间玩,又有时间学习,才能达到良性的学习娱乐双赢结果。所谓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尺度,有的孩子每天可能要有两个小时的玩乐时间,有的孩子每天可能要有三个小时的玩乐时间,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要达到双赢,就必须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孩子在学习时能够看到完成任务后去玩的希望。这一点看似简单,可很多家长往往却都忽视了,周末和节假日给孩子安排了满满的辅导和练习,孩子一点都看不到什么时候是尽头,他的学习就只是应付大人,甚至是熬时间,何谈自觉学习;二是确保孩子玩得尽兴。既然去玩,就要让孩子抛开各种压力,甩掉各种包袱,痛痛快快地玩,开开心心地玩,别让孩子在玩的时候去惦记着还有好多作业要做、还有许多的单词没背以及还有测验的准备不足充分等等负担。

第四是要体谅和包容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更多地鼓励孩子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对孩子来讲,表扬是其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任何简单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开创性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切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你认为一眼即知结果的数学题,也许孩子长时间都弄不明白,这就如同陈景润心中十分清楚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复杂推导过程,但你却始终不敢问津一样,相比之下,孩子比你可贵多了。清楚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包容在孩子的学习中出现过错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具体操作中,家长主要是把握好这样三个环节:一是包容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原谅孩子的过错不是为了袒护孩子的缺点,而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只有认为他能够做到的时候,他才会有信心去做,孩子只有认为可以做好的时候,他才会有决心去努力。二鼓励必须是真实、艺术和直观的。如果你的鼓励是孩子意料之中的或是离谱的,那么不仅会降低鼓励的效果,还一定会使孩子认为你是在撒谎骗他的。鼓励既要有孩子生活学习环境中横向的比较,也要有孩子成长进步中纵向的对照,鼓励的实质是通过家长的引导使孩子认清他自己所不能认清的内在事物和内在潜力。三是包容和鼓励并不都是好言好语,更不是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其失误的漠不关心,而是理解和支持,是要求家长能热心地帮助孩子找准失误的原因,找到克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家长的胸怀和爱对孩子成长的推动。错就是错,错误本身是不会变成成绩而让家长和孩子去肯定和骄傲的,能够使失误发生转化的是孩子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第五是要给孩子一定的约束力。要让孩子清楚家长对他达到某一期望值的决心和达不到期望可能带来的后果。约束力不应片面地理解成强制力,应当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和规范力,强制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最爱的无疑是父母亲,任何孩子都会想方设法来讨好自己的父母,包括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只有当期望值是科学合理和孩子能够做到的时候,家长的约束力才会对其发生作用。因此,你要想提高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一定要为孩子确立一个合理可及的完成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至于后果,是孩子为不良习惯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特性基础上的,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心理品德健康有益的代价。不同的孩子,对代价的付出有不同的承受力,有的孩子看见家长不高兴,心里就十分内疚,而有的孩子可能要通过家长的批评,才会有所收敛和改观。家长必须清楚的是,对孩子来说“吃一堑不长一智”是正常的,不是孩子不可救药的反映。有的孩子,一门心思就想玩,反复教育就是改不了,对此,家长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持久引导的耐心。教育引导的方法很多,比如用其他孩子做比较,用好的故事来启发,也可以用减少玩乐时间来惩罚等等,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打骂体罚,打骂体罚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扭曲是很大的。

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的过程是渐进和反复的,家长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劳永逸。只要能科学地分析和掌握孩子的特点和习性,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养成高度的学习自觉性的。

读《父母课堂》的心得体会

自从孩子开学之后我为他订购了一本"父母课堂"的这本月刊之后,觉得非常开心,因为这本月刊的内容丰富生动,许多的知识和教育方法也是我所学不到的,所以我都会经常拿着它来看。

书本的内容不仅适合小学生和中学生看,而且很多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相似,自己不由得心想:书本订购得很及时,不然自己有时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朿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好孩子。书本的内容既有父母忌语孩子心声亲子加油站,也有教子良方警钟长鸣以及一些优秀作文的选登和生活贴士等等非常全面地讲述关于孩子们的故事,我看了受益良多。而那篇本刊专访"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柴洁心访谈录"也令我感触很深,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真的非常关键,有些东西他不喜欢你怎么去逼他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厌倦;当然这就要父母怎样去引导他,令他对学习慢慢地养成一个好习惯,经常要与他进行情感交流,也帮孩子过滤掉一些负面的东西,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费。

《父母课堂》是一本难得的优秀杂志,我今后会用它来陪伴左右教育好孩子。

今天给大家分享孙洁老师的课程—— 恋物是孩子正常的安全需求 ,希望对各位宝妈宝爸育儿过程有所启发。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案例——《 阿文的小毯子 》。

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着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稳,也不会整天都黏着妈妈和爸爸 。

但是, 他慢慢长大,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 尽管这条小毯子已经又脏又旧了。阿文的妈妈爸爸觉得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隔壁的阿姨也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告诉阿文把毛毯放枕头下,第二天毛毯就消失了,但是毛毯小精灵会送一个礼物;将毯子泡醋,染上难闻的味道;或者干脆生硬地拒绝阿文带毯子上学;但这些都没有用,阿文仍然对小毯子爱得不得了。

怎样既不让阿文过分地依赖小毯子,又不让阿文感觉失去了小毯子呢? 终于,妈妈想出来好办法:把毯子做成一条条小手绢。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

可能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一个“阿文宝宝”, 只不过他们离不开的可能是其他物品:小枕头、小被子、毛绒娃娃、衣服、毛巾、安抚奶嘴、玩具熊、玩具小兔等等。在他们眼里,这些物品都是他们的好朋友,是有生命的,可以一起吃饭、玩耍,和他们在一起舒服又安心。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会使孩子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样,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对外界兴趣的增加,慢慢地孩子就会离开他的“小伙伴”了。

大人们对宝宝的这种行为会很无奈,要么当着(有时候背着)孩子面强行夺走甚至丢弃孩子的“玩伴”;要么像阿文邻居那样往小枕头、布偶上喷难闻的东西(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热心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小区大妈,都喜欢各种支招);但往往使劲招数也不见效,是 因为我们没有去分析孩子这种恋物行为背后的原因。

接着我们来说说恋物原因:

经研究发现,孩子恋物有两方面的原因。

1、心理需要——安全感需求

当爸爸妈妈在忙,或者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害怕、孤独、难过等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而玩具无疑是最好的替代物。正因孩子身边有这样一个玩具,他们朝夕相处,常常会 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玩具上,把玩具当做自己的朋友、小伙伴 ——在孩子看来,玩具是人物化了的,玩具也有生命。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会陪伴在身边,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小伙伴”,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对父母的依恋,但可以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安全感。还有,这些“小伙伴”十分听话,是最最忠实的守护神,可以被他们随意控制的,孩子拥抱他们、照顾他们,或者跟他们倾诉,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安慰和满足。

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对于孩子这种执著的追求,大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觉得孩子的童心愈发可爱了。

2、生理需要——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我们可能注意到最近这几年风靡婴儿游泳馆,里面就有很重要的一项服务——按摩抚触,这是因为孩子有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确实是对孩子很好,可以减轻孩子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缓解身体不适(像拉肚子或便秘等);减轻紧张和焦虑;促进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还能促进睡眠,增进孩子与人的亲近关系。

孩子恋物,往往是出于生理的需要,不排除有些孩子依恋汽车、球类玩具,但大多数更倾向于软软的或毛茸茸的玩具作为依恋对象。

那么恋物行为咱们家长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可能需要先纠正我们的一些错误认知: 恋物属于依恋行为,不等于“恋物癖”。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幼儿的“恋物行为”,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即恋物癖。“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物品的特定依恋,这种特定物会满足幼儿对安全、依恋的需要。因此,“恋物行为”和“恋物癖”是不能划等号的。

迁移恋物有八大妙招

妙招一:经常拥抱孩子

注意拥抱不是为了奖赏,而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是孩子犯错了也可以拥抱,这样能消除孩子的不安。经常性的拥抱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我能理解你、不怕,有我在很安全、失败了也不要紧。

不只是妈妈,爸爸也可以多拥抱孩子。孩子因为有爸爸妈妈的精神守护,就不会将安全感寄托在小被子、布娃娃上面了。

妙招二:鼓励比惩罚有效

对于孩子的恋物行为,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比如故事中阿文的邻居那样,把玩偶泡醋,有些甚至把辣椒涂在奶嘴上,这些做法都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妙招三:养成睡前良好习惯

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这便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妙招四:孩子睡前要陪伴一段时间

孩子独自睡之初,大多都是不痛快、不情愿的,他们在情感上舍不得爸爸妈妈,在心理上面临的是孤独、害怕、失落等情绪。孩子独睡应该循序渐进,有的父母粗暴的将孩子独自扔在他自己的小房间就不管了;有的父母则给他一个玩具陪孩子睡。不安的孩子要么哭喊累了抱着小枕头睡着,要么就是玩玩具玩累了睡着。

不得不说,很多孩子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不会使他对包被、小熊之类物品过度依恋。

妙招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外郊游,亲近自然,欣赏人文、自然景观。让孩子多接触家庭之外的有益刺激。当孩子的性格开朗了、眼界开阔了,多余的精力都消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慢慢减少,他们会慢慢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好,规律也好,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

妙招六:设置情境主动迁移

帮助孩子设定情境或角色,多点耐心,多尝试几次,告诉孩子他们所“恋”之物也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小床,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比如孩子一定要抱着脏兮兮的小熊睡觉,家长不要强行抢夺玩偶,也不要训斥孩子,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小熊也要洗澡睡觉了,我们一起给小熊洗澡吧。洗完澡之后,告诉孩子,小熊想回自己的小床睡觉,那样他会觉得有安全感,会很舒服的(小熊的家可以由大人和孩子一起做,可以为小熊预备睡眠用的东西、小褥子、小被子、小枕头等,让孩子知道他的小伙伴在自己的家里待着很舒适。注意应该离孩子很近,在孩子能够看见的地方。

妙招七:最好准备两个一样的玩具,做好消毒卫生处理。

正常的恋物行为不可避免时,可以准备备选的玩具。长期被摆弄的玩具会损坏或变得很脏,所以,家长要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对玩具进行卫生处理,比如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以便交替使用,和孩子一起给玩具洗澡,对玩具进行干洗消毒,给玩具换上新的外罩等等。

妙招八:选择合适的时机做矫正,循序渐进

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的依恋行为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是可以忽视不处理的,但如果孩子到了6、7岁之后还是时刻离不开他的慰藉物,影响生活和学习,以及正常的社会交往就要矫正。

家长就要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注意我们在纠正孩子 “恋物行为”时候,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也要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每个转折点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过渡一下再以温和的方式矫正要更有效些。

婴幼儿在各个时期都在充分展示着自我的特点, 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 ,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 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尤其两岁时最为强烈。

所以,对孩子们这样那样的举动不要感到奇怪,这些现象大都是阶段性的, 一般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如果无害就顺其自然, 不需要纠正,3岁后基本可以消除。如果有潜在的不良后果,就设法以有益、有趣的方式来疏导。

最后一起来梳理一下今天课程的脉络,主要是三个板块:

1、“阿文的小毯子”的案例分析解读;

2、“恋物”原因解读(1心理需要——安全感需求;2生理需要——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3、应对恋物行为的8个技巧(妙招一:经常拥抱孩子;妙招二:鼓励比惩罚有效;妙招三:养成睡前良好习惯;妙招四:孩子睡前要陪伴一段时间;妙招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妙招六:设置情境主动迁移;妙招七:最好准备两个一样的玩具,做好消毒卫生处理;妙招八:选择合适的时机做矫正,循序渐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1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