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唐·杜甫古柏行
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 成都、夔府各有孔明祠,祠前各有古柏……公平生极赞孔明,盖有窃比之思。孔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忆昔二首》
晚景孤村僻,行军数骑来。——《徐九少尹见过》
江阁要宾许马迎,午时起坐自天明。——《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人生无贤愚,飘飖若埃尘。——《寄薛三郎中(据)》
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楚岸通秋屐,胡床面夕畦。——《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古柏行》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南邻》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十二月一日三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译文: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年也难拉动。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2、原诗: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⑺。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⑿。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几家”,一作“千家”。“战伐”,指当时蜀中自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夷歌”,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评解
此诗前四句写阁夜景象,后四句写阁夜情事。《批点唐诗正声》分析说:“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杜诗解》称赞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对同为文人却出将入相、建立了不世功勋的诸葛亮,杜甫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情感,包含了艳羡、敬佩和失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怜自伤。当他居成都时,他的草堂与武侯祠比邻,那座柏木森森的院子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如今,当他困于夔州,又与诸葛亮君臣的祠庙近在咫尺,诸葛亮便成为他一再歌咏的对象——他在赞美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的同时,也感慨“运移汉祚终难复”。敬天畏命的背后,隐隐透露出杜甫对自身襟抱未开的自我辩解、自我宽慰。
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的人生风范
——写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
杜甫是唐王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美称“诗圣”。杜甫(712—770年),字子美,陕西西安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祖籍湖北襄阳。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自幼聪慧,7岁开始写诗,博览群书,15岁,诗已在洛阳城传扬。杜甫年轻时漫游江南吴越一带,天宝三年(744年),他32岁时,在洛阳结识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结下毕生友谊。杜甫35岁时(747年)到京应试,求官报国落空。天宝十四年(755年),即“安史之乱”前夕,在生活的崎岖道路上逐渐了解下层百姓生活,体会人民疾苦,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的著名诗篇,表达了对权贵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杜甫在48岁至59岁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下《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大批名诗篇,表现出他反映社会、反映人民、爱国忧民的诗人情怀。历史上一批著名诗人曾对杜甫的诗篇给予极高的评价。白居易说:“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美,又过于李(白)。”(《与元九书》)苏东坡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闻一多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诗篇,以诗记史,反映当时历史社会和人民疾苦,表达出诗人独特风格和情感。杜甫现存诗歌共1405首,他的诗的创作特点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特点是:深入人民、面向生活、反映社会、讴歌人生、实现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唐代诗人的现实主义代表,是爱国忧民的心灵写照。第二特点是:以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为核心,始终把关心人民疾苦作为诗人的创作责任,形成了“诗史”的风格。抒诗正是:
诗坛奇葩仁艺通
诗坛明珠杜子美,憎恨战争怒气冲。
情怀祖国言志重,讴歌英雄报国忠。
诗意浓浓怀李白,思亲怀乡心相通。
水山诗画浪漫诵,大家风范气势宏。
现就杜甫的诗篇的主要方面,分爱国、言志、讴歌英雄、怀友、思亲、诗韵等六个部分评价如下,敬请诗友指正。
一、憎恨战争关国运
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频繁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人民吃尽苦头,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战军隆隆,战马嘶叫,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亲人上战场。田地无人种,新鬼、旧鬼哭泣。杜甫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写下诗的语言,对人民怀有深切同情。边疆青海战场上的白骨满地,冤鬼哀号,就是战争的罪恶写照。以《兵车行》为代表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灾难的深切同情。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后,杜甫被叛军押到长安,他赋诗《对雪》一首,发泄出内心之不满,写下了“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诗篇。这正是:
战军隆隆弓箭行,战马嘶叫家人情。
士兵流血眼未醒,皇帝拓疆不收兵。
田地荒芜劳力急,青海湖边白骨轻。
鬼冤鬼哭悲哀极,沙场哀鸣一片声。
叛军攻陷长安境,子美被押怒气生。
关切国运忧时局,心境苦闷反战声。
二、情怀祖国言志高
咏物抒情。杜甫在《孤雁》《登岳阳楼》等诗篇中,把自己比作孤雁,在寻找雁群,思念情真。他饱含爱国忧民之情怀,远眺万里长江,祖国河山,在国家动荡之时,登上岳阳楼,体验一览浩瀚壮观景象,北望长安,顿时报国忧民之抱负涌上心头,不禁泪如雨下,欲实现诗人爱国之情怀,写下了感慨之诗篇。这正是:
孤雁奋飞意高旋,云海浩茫寻归鸾。
无边落叶塑风卷,不尽长江破浪帆。
登楼望海纵横览,万里江山报国还。
漂泊他乡壮志闪,旷世才情辉煌欢。
三、讴歌英雄抒风范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观览大禹古庙,写下《禹庙》诗篇。他缅怀英雄,抒 感,讴歌大禹带领百姓开凿石壁、引水东流、英雄气概、气势非凡的伟绩。《古柏行》,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柏叶飘香曾引鸾凤停留,志士莫怨叹,材大难重用。《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赞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旷世才华、过人胆略、鞠躬尽瘁的人格风范。《八阵图》是杜甫赞颂诸葛亮的盖世功名的一篇诗,杜甫在唐代大历元年(766年)歌颂了诸葛亮的军事创造才能,赞扬八阵图在三分天下中之奇功。这正是:
英雄大禹引水东,凿壁开道百姓拥。
诸葛大名垂宇宙,才华胆略献国忠。
柏叶飘香曾引凤,莫叹志士显春荣。
摆八阵图震天下,立蜀基业盖世功。
四、诗意浓浓怀李白
杜甫与诗友李白情感深远。自唐代天宝四年(745年)赋诗《赠李白》之后,怀念李白之诗有10余首之多。这首诗,杜甫肯定李白的文采壮志,是当时之雄,飞扬跋扈。天宝五年(746年)杜甫又写《春日忆李白》一首,赞美李白之诗天下无敌,更热切地期盼与李白欢聚一堂,饮酒作诗,共表情怀。当杜甫闻听李白被朝廷流放之消息后,十分叹惋和思念,又写下了《寄李白二十韵》诗篇,并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赞赏李白诗的艺术魅力和感人肺腑之情。寄语李白“苏武先还汉”劝他早日康复,再作好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奸人陷害入狱,劝李白“投诗赠汩罗”,对李白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这正是:
痛饮狂歌傲骨联,飞扬跋扈酒中仙。
白公吟诗美无敌,才慧敏捷超群男。
诗篇感人惊风雨,劝公还唐学苏贤。
秋凉鸿雁传心愿,投文汩罗诉忠言。
五、思亲忆乡心相通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杜甫被叛军俘虏。诗人思念妻子心切,写出《月夜》诗一首,描述了妻子的孤单和忧愁。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安史之乱”,亲人离散。杜甫思念亲人和家乡,书信寄不到,不能表白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见《月夜忆舍弟》)。杜甫诸弟因战争失散,于上元二年(761年)写出《野望》诗一首。诗中表达了连年战敌,兄弟至今没有音讯,杜甫独自“天涯涕泪一身遥”,眼看国家衰落,一片“不堪人事日萧条”之时局。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来到成都草堂,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归雁》诗篇中,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心。“万里客”即诗人自己,群雁“高高向北飞”。这正是:
明月高照妻独看,家人团聚思安康。
望月怀乡思弟返,亲人流散战事伤。
连年战乱诸弟散,天涯涕泪国重创。
万里漂泊来草屋,大雁自由飞故乡。
六、山水诗画浪漫情
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是一首题画诗。从洞庭湖到日本东海,好似天水相接与银河相通,云雾过漫,云团飞动。诗句描绘出飞动神韵,充满灵气,山水画景与诗意诗韵相通。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首先将“黄师塔前江水东流,桃花一簇无人欣赏”的命题摆出来,诗人寻花不尽欣赏深红又爱浅红之秀美。当新秋时节来临,蝉虫鸣声好像残月悲鸣,萤火虫夜空中发出微弱之闪光。这就是诗人对《新秋》这首诗描绘的特征。然而,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春色景象。诗句描写了春天格外秀美、春风吹来百花香,燕子迎春归来,鸳鸯睡意浓浓。从而衬托出诗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正是:
气势恢弘山水图,诗画相融乐其中。
江畔寻花迎风送,桃花秀美红通通。
新秋景色蝉鸣动,夜空闪光飞萤虫。
春风吹来香花颂,燕子迎春日升东。
2012年1月30日
杜甫诗歌中月意象的内涵分析
1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勤勉”
《春宿左省》是杜甫于公元757年的九月在门下省值夜的时候写下的。此时唐军已经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长安。而杜甫也在这个时候从鄜州到京,官复左拾遗。就左拾遗这个官阶而言,它的主要责任就是讽谏,素有大事廷诤,小时上封事的说法。而这首《春宿左省》正是在杜甫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所写下的一首诗。“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一句颔联细腻的刻画出了时间的流逝,从夜幕到夜晚,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始终都在忙于公务,抬头望去,已有明月当空,表现出了杜甫居官勤勉,尽忠尽职的为官之道。虽然说在诗中杜甫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星光月下之景来展现帝居高远的赞颂,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侧面看出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月”这样意象同样能够用来刻画时间流逝,并展现出诗人的勤奋与努力。其实从整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在任职左拾遗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状态。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杜甫为官的气息要重于作为诗人的气息,所以诗文中透露出来的是他身居高职的心绪不宁。特别是诗文的最后两句“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深刻的展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寝卧不安,在唐王朝遭受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杜甫回京办公还担任着如此重要的职务,展现出了杜甫一腔爱国之情。并且诗文中借月亮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不仅将虚无的是具现化,同时也加深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内涵。
2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志向”
从我国传统的古诗词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诗人满怀一腔热血抒发自己宏远的报国志向与为国家,为人民担忧的那份忧患意识。杜甫作为我国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自然也不例外。
特别是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深刻的表达了其内心深处的志向与抱负,还有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而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在《古柏行》中杜甫曾写道,“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颗孔明庙前的古老柏树高耸入云,云气直接巫峡,月光照耀,冰冷的寒气直通岷山,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了自己对诸葛武侯的敬仰以及其对诸葛孔明的推崇备至。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孔明庙前的这个古柏一样能够直耸入云,做一个像月光一样纯洁的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