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

怎样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第1张

一、概述

“一切文学皆人学”,任何的文学作品形式,都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更是这样。

我们面对一首诗,最主要的问题是读不懂诗句,因此,我们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去理解一首诗,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感情,为解题做好准备。

1、题目是切入点。

诗歌的题目当中往往包含着一些信息,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理解诗歌。如01年上海春季高考中《月夜忆舍弟》,题目交代了时间、表明了情感,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试分析以下诗歌题目,看包含着什么信息。

《丹阳送韦参军》:(送别诗,可能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或者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喜,高兴。诗中可能有喜悦的感情)

《江亭夜月送别》(送别诗,可能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或者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思,思念,可能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夜作》(可以猜测出,作者一人在外,可能有孤独、凄凉、思念之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可能有惜别之意;贬,可能有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2、意象是关键。

另外单独谈意象的问题。

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杨柳,往往寄托着作者离别、怀远、思念之情。

3、诗歌中的情感语言。

例:李煜的词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只是写糜烂的宫廷生活,没有考察的价值;只有后期的词,写写亡国之恨。因此考察李煜只能考后期的词,感情只能是亡国之恨。其他类同。

有些诗词句子会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来,这就是直抒胸臆。我们应该善于把握这些词语,带着这些感情再去理解诗歌。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

★有一些作者经常写固定的事件与感情,这也应该注意:

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贬谪;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等。

4、注释很珍贵。

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艰涩难懂之处的提示,其实往往是理解诗意甚至是答题的症结所在。例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命题人对“垂緌”的解释是“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是下垂的冠缨。”只有贵族才带着“冠缨”,由此我们得知,这里的蝉应该是贵族的象征。

5、题干隐含着提示信息。

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都会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我们仔细阅读分析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诗歌和解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命题人设计的题目是:关于这首词的表达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从该题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我们采取哪一种看法,都有一个“思”——思念,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回去理解这首诗就不难看出,哪一种理解都是有道理的。

三、总结本课时内容

遇见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五个方面

题目是切入点。

意象是关键

诗歌中的情感语言。

注释很珍贵。

题干隐含着提示信息。

四、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啼。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的主要类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要类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记录好。

教学步骤

一、

重点谈“咏史怀古诗”和“边塞征战诗”

回顾上节课内容。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理解诗歌。

二、通过诗歌的主要类型来理解思想感情。

1、咏史怀古诗

一般要描写古人、古事、古迹

感慨世事变化,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沧桑巨变,人事巨变,兴废无常。

讽刺以前的统治者,告诫当今的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例子1:刘禹锡的《台城》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般要写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写边塞的苦寒;写战争的激烈残酷。

理解:六朝皇帝,以奢侈荒*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例子2:李约《过华清宫》

例子3:李白《苏台览古》

2、边塞征战诗

①将士们不畏苦寒,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②给人民带来灾难,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穿,磨透。

③对战争的厌倦,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抨击,长期在外征战而思念故乡和亲人。

例子1、王昌龄《从军行》①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子2、陈羽《从军行》①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子3、陈陶《陇西行》②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例子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山水田园诗

把自然、田园风光描写得越好,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不如意。

一般要描写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①对自然、田园风光、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②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

③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厌恶鄙视黑暗社会。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

4、思乡怀人诗(羁旅诗)

①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凄凉之感;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

例子: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理解: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那孤寂凄然、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5、贬谪类

①对自己被贬的不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②表达报国无门的惆怅、失意、愤慨;希望朝廷能够重新任用。

6、离别诗

①和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②和朋友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③离别后对朋友前途不可预知的担心忧虑。

如何正确拿捏播音创作的情感要素

如果你想做一个关于播音之类的公众号,你可以去看看晚安驿站,看看她们怎么做的。

如何正确理解爱情三要素

爱情三要素便是:体贴,包容,责任

追逐爱情的过程应该是决心、勇气和实力完美的结合以充分施展自己魅力的过程, 它们构成了爱情三要素。

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加上决心和勇气,你定会有一个通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如何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首先,了解那首歌恩创作背景,讲述的情景!每首作品都是在阐述一个人的或者一个故事,一句句的道来……

如何正确把握古诗鉴赏作者的情感

根据一些字词诗句的字面意思,尝试着去揣测。还有就是多练练,熟能生巧。

如何正确感知自己与他人的情感

人有喜怒哀乐,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感受到他人喜怒哀乐的能力,一种感觉,就好像别人沉默不语,你对他说话他也爱答不理,你就能感到他要不就是专心在想事情处理问题,要不就是对你不感冒或者心情不好。

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我跟倾向于是体会和关怀他人情感的意思。接着上面那个例子,你感受到他的心情不好了,那么你能否大概知道他为什么心情不好呢?或者能不能感觉到他心情不好是有多么不好,你能不能让他好受些呢?比如说上面那个例子中男人是因为工作很累的原因心情不好不想说话,你是他妻子,他若喜欢静静你就给他倒杯水靠在他身边不用说什么。他若喜欢发泄,那就该干嘛干嘛~

察言观色,看脸色心事,认识自己

如何正确面对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永远是我们的课题,我有这样的建议,这种事情女生会比较困惑,首先我希望你是非常了解你喜欢的男生的习惯、想法。计划:

你跟你的一个好闺蜜(最好闺蜜也跟你喜欢的男生比较熟的)做好个唱双簧计划,让你闺蜜跟你喜欢的男生说 “听说你买了个礼物要送给你喜欢的男生(什么礼物你自己看着挑咯,最重要他也喜欢的)”,然后就看男方的言行举止,摸索你喜欢的男生的心理感受。 如果男方没什么反应,估计就是不喜欢你要不就是装逼扮清高咯(所以你必须是了解他的想法,心理打个底到底他对你的感觉是怎么样)

如果他很猜疑,或者跟你闺蜜说让她透你口风说是送给谁,那就估计他也担忧你被抢走,或者他根本就喜欢你不敢表态而已咯,你就直接送礼物给他就好。估计他也会表明他对你的态度,你可以趁着势头直接表白(能不能在一起什么的),但是最好你逼着他让他主动表白(女孩子嘛,表白这个东西怎么说都还是要回个面子嘛)

如果你闺蜜给你的报告是说他没什么反应,或者说他说关他什么事情的,表情漫不经心的,估计可能他不喜欢你,或者你闺蜜也觉得他不会喜欢你或者根本不喜欢你(跟闺蜜互相摸索好,商量好),确实知道他不喜欢你,你就不要送出去了,免得被拒绝自己就更伤心了,所以第一步走了之后,看着实际情况再决定第二步要不要走。

或许作为朋友之间送个礼物其实也可以的,但是像我这种男生分得清一点的,一般不会接受女性突然之间送的礼物,免得引起什么误会,造成伤害了后续就一发不可收拾。

为求目的,必须要懂点心计,最后,祝你们能牵手成功,恩恩爱爱,谢谢!

如何正确认识男女间的情感差异

这个很难说清楚 只是概括的说一下 通常18-23岁的男孩子 性需求最旺的时候 只要喜欢的!都可以上!以性为前提!他们所以的感情都还不成熟 而24-29岁的男孩子 一般在感情上只投入40%左右 会稍微多一些。 而30岁以上的男孩子 如果还没有结婚的话 一般投入感情或许只有20% 还有80%都在他的事业上。 男人和女人在感情上的区别。我想!女人可以为了感情而付出一切!但是男人就不会,因为在感情的同时男人考虑的东西比我们女人来的要多的多,他要为他的事业去奋斗,也可以说有了事业有了经济的基础才可以成就一个家庭,所以感情对于男人来说虽然重要。但却不是一切!也不会去付出一切的感情!

如何正确给宝宝添加辅食,拿捏尺度最关键

一般来讲,宝宝从四个月开始,除了母乳或牛奶,还要逐步给宝宝添加喂养一些蔬菜泥、苹果泥、香蕉泥还有米粉等。宝宝出生4个多月后,体内贮存的铁、钙等已基本耗尽,仅喂母乳或牛奶已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铁、钙、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宝宝10个月时可以完全断奶(母乳)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中、晚三餐,并由稀饭过渡到稠粥、软饭,由肉泥过渡到碎肉,由菜泥过渡到碎菜,到快一岁时,可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并必须断奶(母乳),如果还继续用母乳喂孩子,孩子可能既不喝牛奶,食欲也差,而且各方面的营养都跟不上宝宝生长的需要,但同时不得不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给宝宝添加辅食,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再加另一种,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出现反应暂停两天,恢复健康再进行。让宝宝慢慢适应从奶到食物的过度,也相信宝宝一定会适应的。 一般宝宝4个月以后可以开始添加辅食,比如米粉,果汁,菜汁。 辅食添加原则: (1)从少到多,如蛋黄从1/4开始,如无不良反应2-3天加到1/3~1/2个,渐渐吃到一个。 (2)由稀到稠,米汤喝10天左右--稀粥喝10天左右软饭。 (3)从细到粗,菜水--菜泥--碎菜。 (4)习惯一种再加另一种。 以上几点你不妨试试,希望对宝宝有帮助,祝宝宝健康快乐!

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危机?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哦。

爱一个人,是祝福

去“恋上一个人”吧看看吧,你会有所发现的~~

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我是真诚的也是诚肯的,希望能换来你的肯定。

播音主持一定要选好稿件,选好稿件是第一的。具体,如何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看看艺考播音主持专家是怎么说的。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书法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写意性、畅神性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抒情性 书法创作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总是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脉络或者情景中,凭借个人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把那些在我们心灵里不断闪现的图像以书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可见古人关于情感与书法的密切联系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以书圣王羲之遗留的书帖为例,不难发现情感作为书法创作的源泉是与书家主体个性紧密相连的。 情感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情感的表现比较复杂微妙,时而强,时而弱,时而明晰,时而模糊。反映在书法当中,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合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在情感与书法创作的问题上,古人已为我们做了深刻而精辟的总结。我们不必做情感大小、强弱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评价。我们应当注意,由于创作者内心情感丰富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以至于表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形式又有所不同。有的人情感丰富,体验深刻一些,表现在具体的书法创作上,个性化特征就强烈一些;有的人则情感平和,体验相对较浅,反映在书法创作上,个性风格静穆、中和一些;但无论情感表现细腻或奔放,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不激不励,志气平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纵横跌宕,气势雄奇。这些感受,正是情感在书法中的表现。 一件优秀的、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如果不能表现创作者的情怀,是绝不能传承后世的。 二、写意性 对于书法创作,除情感宣泄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个“思想内涵”便是“意”。意,意象、意境是也。属于精神范畴。如果没有精神的书法作品,形式技法再怎么好,仍然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精神因素往往就是书家用笔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视觉生命,以墨色线条的形式,想要表达这个活生生的物象世界,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特殊精神创造活动。我们不是常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吗?“宋尚意”,实际上就是抒情写意的时代,也是书法真正做为艺术的开端。 释皎然在《诗式》中说:“缘境不尽曰情。”虽然是针对诗歌而言,对书法仍然适用。这里的境触及着情思,情思,正是意的内核。它和张怀瓘“意与灵通”是息息相通的。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与毫间,逸气弥与宇内,鬼出神入,追虚补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这里,张怀瓘把孙过庭情意论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可以肯定,在书法创作具体内容中,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真实情感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其作品是空洞乏味的,也是缺少艺术感染力的。在书法创作中,不是形象寻求思想感情,而是思想感情寻求体现它的艺术形象。如怀素的草书,线条的迅疾、化直为曲、变方为圆、少顿挫多缠绵、回环往复的“任情恣性”,如同山间涓涓流淌的山泉,又像春天来回穿梭飞舞的燕子,让人产生无尽遐想,随即心中涌出美的滋味。这种感觉就是“意境”的表现。 意是寓于书法的形式当中的。故书法的意靠笔墨线条来体现。没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深厚的学养,即使有再高超娴熟的技艺,也是无法表达胸中的那份情和意。 三、畅神性 所谓“畅神”,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在玩味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美感愉悦,出现与审美客体相契合的心理状态。通俗讲是审美者心神的舒畅、情致的酣畅、兴味的浓郁。古人对“神”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创作之前,要保持“神终不疲”状态,否则,“凡神不安,令人不畅无兴”,必须“养神”,方可写出畅神之作。“神”者,意态、神情、精神是也。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神采”是书法创作的终极目标。决定神采的获得是书者的情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思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笔意赞》)当书法真正成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时,那些存在于书法作品之中的点画、线条、墨色,并非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溶解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与丰富情感。“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书断》)书法真是受情感的驱使、滋养,才使那些点画、线条、墨色蕴含了精神的力量,以至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往往把这样的作品赞誉为书法中的“神品”或“妙品”。可见对书法中“神气”的重视程度。 书法自始至终是一种以心运手、抒情达意的最高级精神活动。它倾注了书家的全部情感,实现了精神的超越。在书法创作中,情感的体现越充分,其作品越具有感染力。一个缺少了对人生体验的真情实感的作品,一定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感染力。特别是当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时,情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写意是书法的精神内涵,而畅神是提高书法生命力的终极目标。无论时代如何演进,只要书法存在,情感始终会融入书法创作当中,并且发挥着它特有的潜能,时时处处表现着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特征

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四、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前后照应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46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