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激愤,有关解释如下:
1、原文如下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是个情感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过湖
[宋]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
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
白鸥飞处带诗来。
初春时节,诗人乘小舟离开岸边使水面荡起波纹,夹带着花香的春风吹来,使人感到日渐温暖,此正是梅花凋落的时节。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轴画般横在天地间,白鸥飞过,给人带来了吟诗的雅兴。
诗人因生机跃如的自然万物而生感悟,在鸟啼花落中冥与神通,唤起人心的醒觉,与诗的心灵俯仰优游,萃天地之清气。 “目不知豪素,手不知笔墨”,佳句好意全在心中,然而亦不付之于笔墨文章,蘸水为诗,不斤斤于物态,不留恋于暮思,这便是自适之适,圆融无碍,诗兴宛转,是一种犁然有当于心,陶然有适于意的欢愉体验。
题乌江亭中诗人对项羽自刎乌江提出了质疑,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不应轻易放弃轻言失败,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一种历史的假设,宣扬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泊情怀则是对表面商女实际是统治阶级的不思国事,醉生梦死做了最尖锐的批评和讽刺。这两诗都是名诗,感情不难把握。
现在说说抒情方式的不同:题乌江亭是论诗,即是以议论入诗,通篇全是议论,其感情是直接的。泊秦淮则是描写继续议论想结合的。首句描写醉生梦死的江南水乡,第二句继续其夜泊秦淮近酒家。最后两句则直接议论对所见发表看法。
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咏史诗,这些诗有直接议论的,有叙论结合的,有白描的。这里的两首诗基本代表了其两种风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扩展资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
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