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第1张

       “自我”出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当我们在问一个人“处于什么状态时”,其实就是在问对方当下“存在的模式是什么”。艾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之父)将之定义为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

       人际沟通分析学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都是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一般都是我们从长辈身上学来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从功能性上分析,父母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和控制的一面;

➲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和鼓励的一面;

       儿童自我状态是来自个人同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和感觉。结合功能性,可以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

➲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听话、服从、讨好、有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

➲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活泼、冲动、天真、行动力、贪玩和爱憎分明,就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

       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相处。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当我们面向对方的不同状态时,当下表现的行为模式,反映的便是我们内心的自我状态,所以“自我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描述当下的状态和所处在的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自我”都有其适应性和不适性。

我强烈建议将此书定为国民必读书,定为家庭父母必读书,定为教师必读书。

为了快速地取其精要,我急切地将本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流程,尽可能地呈现心理咨询的流程全貌,以期给更多的人快速传播这种专业而易懂的心理咨询常识。

四、第二次咨询  抑郁原因

来访者状态:

一周来无精打采,失眠,常出现悲哀、病态念头、焦虑

独自前来,通过第一次咨询,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1、开启话题

你的“真实的感觉”是什么?

“挺好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不代表任何真实想法,从小父母教导这样表达。

下意识地逃避对自我的认识,从未真正认识自己的情绪

从未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

2、情绪温度计

假设有一个测感受的温度计,我们称为“情绪温度计”。共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有自杀的想法,中间为5,代表感觉不太糟,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

你自己觉得自己处在哪个位置?

来访者标注:1~2位置,有过自杀念头:感觉自己没价值,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做事无力,容易跌入悲伤情绪中

3、诉说与倾听

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来访者讲述坎坷复杂经历,经历过很多困难与艰辛;

真正让受伤的是回家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与态度:很想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经历,可是没人在意;别人虽然也对自己很好,甚至给自己很大帮助,可是好朋友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总被朋友教训,总让朋友生气;关心我爱我的人,总是对我很强势;感觉周围的人对自己都不是真正友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引导与启发

你从你的经历中能学习到什么?

你用什么词形容你的感受?

你处于什么状态?

就是你存在的模式是什么?

5、儿童自我状态——感觉自己像个孩子:

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种感受

行为感受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

6、咨询结束

来访者无法接受自己是儿童状态,无法深入继续话题。

咨询师结束面谈

五、第三次咨询,应对父母

1、开启学习模式

咨询师全身心的关注与倾听及发问的方式,让来访者开始觉察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开始探索和审视自己。

愿意深入学习“儿童自我状态”。

学习新的概念,从而可以深入探索自我与个人经验

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咨询师由倾听转换为讲授。

2、儿童自我状态

(1)形成原因:

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人一出生便具有几种最基本的情感,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自我”的核心。

这些自我的核心,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于是便会出现和小时候一样的行动与感受。

(2)形象解释——三原色:

人们的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生来就有,如同红黄蓝三原色,所有婴儿都类似。

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时,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如同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变化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

3、人类的基本情感有以下内容:

(1)欢乐和深情

(2)愤怒

(3)悲伤

(4)恐惧

4、自然型儿童

由人类的基本情感构成的儿童状态,就是“自然型儿童”。

当一个人处于基本情感状态时,便是自然型儿童状态,无论年级多大。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几乎一样,与实际年龄无关。

来访者说自己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但只说对了一半。

5、父母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最重要的是父母因素参与进来。

父母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面对哭闹的婴儿,父母通常会给予爱和安抚;但父母也会因为某种原因,如生病、劳累、育儿观念等因素而无视婴儿哭闹。

父母对婴儿拥有巨大的权力,有绝对的控制权。

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养育孩子。可是父母也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如基因一样。

因此孩子们要学会如何应对和防御父母对自己产生的后果。

婴儿不会用逻辑思考或有意识地应对父母的行为。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他们学到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他人。

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将影响或决定人们以后所有的行为的发展。

虽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人们造成影响,但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一个人只有理解了童年,才能找到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这将贯穿咨询的全过程。

6、适应型儿童

对于婴儿,父母如同无所不能的巨人。婴儿所有的事情,吃喝、情感需求一切都要靠他们。他们通常都很好,亲子间互相用爱来满足。他们也会对孩子生气,让人害怕和不快。

他们高大有力,让人感到无助,而又无法逃离,只有忍受,同时学习如何尽所能地去应对。

从呱呱坠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而我们全然依靠他们。

因为无处可逃,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喜怒无常。

于是,在自我儿童状态里,便形成了两个部分,一半是“自然型儿童”,一半是“适应型儿童”

儿童自我状态示意图

7、结束咨询 布置作业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思考你过往的童年对当下会产生的影响

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比如说“作业”“牙医”,你会处于什么状态?

快读链接: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1:专业心理咨询的全程展现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2:深度洞察你的情感根源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3:谁在决定我们的情感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4: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 - (jianshucom)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5:https://wwwjianshucom/p/ed5f72deeb8d

强烈推荐《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6:https://wwwjianshucom/p/5fd4642fe83e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搔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所价1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2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或局部来评价自已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如:“我不高兴”,“我生气”,“很”,“太”来表达自已内心较强烈的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已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如关于延迟满足的研究表明,有少数4~5岁的孩子能运用许多分心的策略而不去碰终止等待的信号。例如,小声地唱歌,把手藏在手臂里,用脚敲打地板或睡觉等,而五六发的孩子已懂得如何将诱惑物盖起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的特征;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倾向。

一,别想倚仗他人,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初次尴尬会面)

在与苍鹭心理医生的第1次尴尬会面后,如果说他学会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他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在那次尴尬的初见时,苍鹭问他到底谁才是我的客户?这使他明白,自己应当对自己的咨询负责。也就是说能对自己负责的只有自己。

二,关注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一次咨询)

初次见面后的一周,蛤蟆先生觉得时间漫长,总算到了周二可以见到苍鹭的日子,他的心里五味杂陈。虽然对苍路仍是半信半疑,但却又倍感宽慰。

如果情绪温度计有10个刻度,蛤蟆先生将自己现在的感觉定位在1~2中间。

他坦承自己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他的朋友们那样受人尊敬。即使他的朋友们都说他是好心肠,很幽默,非常大方,可是他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尽管他一再让自己在朋友们面前表现的十分无所谓,但他仍然对朋友的态度感到难过。当他的朋友生气的时候,他会苦苦哀求,只是希望朋友不再生气,仍然拿他当朋友,即使他觉得内心被朋友狠狠地羞辱。

苍鹭医生静静地听着蛤蟆先生的陈述,并且引导他理解了什么叫做“儿童自我状态”。

即当我们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三,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特定的情形。(第二次咨询)

人们不管多大年纪,都可能处于儿童状态。

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当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无关。

婴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并发展出来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他人。

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使人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

因此有的人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这次苍鹭给蛤蟆先生布置了任务,这使蛤蟆先生极为头痛。因为他从小就讨厌被布置作业,尤其是害怕第2天因答错而受罚。他迅速意识到自己那时的恐惧便是处于儿童状态的表现。

尽管这样,蛤蟆还是答应要做一些事情,那就是回顾童年,看看能不能在咨询中悟出什么。

童年里包含成年后许多行为背后的成因。人们常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蛤蟆先生通过回顾童年发现了什么呢?

我们下篇文章继续讨论和分享。

未完待续…

这是裸辞的第一天,这也许是一个任性的选择,但在看到书架上摞得高高的“精神食粮”时,给自己放个长假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中时期直至工作的长约十年的时间里,抑郁的状态从一开始的偶尔到频繁,从自残到决定与自己抗争,再从自以为的康复到间歇式的情绪爆炸与自毁冲动。

不论是要战胜抑郁症,亦或是面对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又或者是作为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尽量好的给她一个原生家庭;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尽管如此,我依旧坚信只有打破了心理平衡,才能深度的蜕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书籍官方的标签心理自助来看这是一本自我救助的书籍,这次的阅读与理解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有帮助:

1 、我的童年,父母辈他们对我的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2 、我的行为(自卑、沮丧、恐惧)背后的成因。

3 、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理性看待事物的重要性与成长性。

全文的逻辑,就是从像我这样 整个人都不太好的人开始说起,这个人就是蛤蟆,他的圈子里有严厉、挑剔型的父亲;有顺从、怯懦的母亲;有智慧威严,总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獾;有关心朋友,但是絮叨爱怼人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但内向不懂表达的鼹鼠;以及重要的主人公心理咨询师苍鹭。

经过十次的咨询沟通,蛤蟆的状态和内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蜕变。

第一次咨询:初见咨询师

蛤蟆为了不让朋友们担忧,来做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的老师就是为了赚钱 (好的,对不起,这像极了我对心理咨询师们的误解,毕竟他们的时薪很高) 。苍鹭表示本次不收费,心理咨询需要自发的配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蛤蟆想明白后便决定配合,一周固定时间进行一次心理咨询。

第二次咨询:抑郁的原因

第二次见面,蛤蟆的焦虑并不比第一次小,0-10的情绪温度计,蛤蟆只打了1-2分。关于自杀的话题,竟然在震撼之余让蛤蟆卸下了防备侃侃而谈起来。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当时的感受,就像是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的感受。

在没有列举完的蛤蟆的表述中,我不幸也有过其中80%的感受,也许旁人不能理解,但在当时的确悲伤得难以自拔,不过好在现在已经很少了。

苍鹭引出了关于自我状态的第一个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第三次咨询:成长的寓言

咨询期间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不断地发问让蛤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蛤蟆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 (我想这就是自我洞察力的建立吧)。

由于需要讲解儿童自我状态,苍鹭由原来的 倾听者角色 转化成了 老师的角色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自然型儿童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儿童的基本情感);

适应型儿童: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第四次咨询:探索童年

之前咨询留下的作业让蛤蟆感到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因为他想起了孤独的童年,其中并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回忆。

接受情绪似乎也是每一次自我调节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成长这场战斗中,面对无法逃离的欺凌和伤害者,孕育而生的顺从行为(依赖、道歉、同意、取悦)便是这一次的主题。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愤怒的表现

这次咨询时蛤蟆也给自己的情绪打了分,分数已经达到了5-6分。看来这场自我的battle初见成效了。

经过对自己过往的回忆和思考,蛤蟆发现他竟然不会生气,生气的总是别人。苍鹭给出的答案不是不会生气,而是不带攻击性的发火。那是什么呢?

还记得撒泼耍性子吗?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超市地板上打滚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愤怒的,但是没有办法直接表达,因为面对的是他们最亲近和依赖的家长啊。

第六次咨询:秘密协议

在第六次咨询之前,强势的獾与蛤蟆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故事,以至于蛤蟆快被气炸了,不同于以往对獾的顺从,这次蛤蟆竟然敢小声地说需要考虑一下了。

看呐,蛤蟆已经不一样了,此处给予欢呼,我认为这是蛤蟆自我救助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即使如此,在第六次的咨询中,蛤蟆似乎还是打算妥协,与獾达成我很没用的共识。在苍鹭的眼中,蛤蟆这是在玩一个叫做PLOM的游戏。poor little old me,译为可怜弱小的我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而且游戏里输的才算是赢家。

以亲身经历来说,这是抑郁过程中常有的状态。

这次的咨询正处于打破心理平衡的边缘,也引发了蛤蟆自己与自己内心强烈的思想冲击。

强势的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并且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而蛤蟆的父母状态也异常的强大,虽然他从来不挑剔别人,但他却总是自我审判和惩罚。

所以,看书的同时我也扪心自问,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能对自己好一些吗?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七次咨询:蛤蟆先生的选择

蛤蟆先生看起来好了不少,开始对身边的事物和人感兴趣了。划了船、聚了餐,朋友们也开出来了他的变化。并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真的反抗了獾,并且说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有时候悲伤的情绪还是会来,但不会再被它牵着鼻子走了。这应该就是那个最美妙的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技能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然而成功的人生里,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都对生存有价值,但是只有在成人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父母或儿童的状态,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就知道要怎么做,就像演戏一样,而进入成人状态,需要我们自己来做决定。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使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作出反应。

这个章节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它帮我解答了生活中许多人情绪的问题,比如自怨自艾的妇女。

第八次咨询:说出人生故事

这次的咨询故事很长,那是蛤蟆一生的故事,他喜欢看到苍鹭全身心地听他说话,有一个那么好的倾听者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切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蛤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的不同也都是由这些不同的经历拼凑的。

第九次咨询: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这次的咨询,要从童年说起。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 你决心要改变 。 (这不正是我要做的事情吗?)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 底层架构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这就把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第十次咨询: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在上一次咨询中,苍鹭说到了一本书《人间游戏》(已放入书单),里面描述了100种心理游戏。比如“酗酒”、“我真不幸”、“PLOM”等等。

我真不幸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随时会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更严重的,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类人很容易成为抑郁症患者,然而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很多很多身边的例子,抑郁人群很庞大。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我早就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NIGYYSOB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个游戏越来越常见,尤其在机构组织,权威认识很容易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个人觉得像是PUA)

在这次的咨询最后,蛤蟆因为苍鹭总是提问而与他吵了起来。

第十一次谈话:最后一次面谈

虽然文中蛤蟆认为十次咨询是从第二次开始算起,但是我更愿意把最后一次当作一次成年人之前的谈话而非咨询。

经过十次的咨询,蛤蟆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后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这一次探讨的是情商: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商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至此,蛤蟆先生已然痊愈,这场自我battle中,他获得了胜利,开始了他新的生活与事业,心灵如同破茧重生一般。

走出抑郁,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内心不断地碰撞,当然在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带给你们启发与力量,也希望你们看见我看见的美好和希望。

                                                                                                                                                                     注:本文大多为摘录内容,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8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