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通用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通用,第1张

心是整个人的灵魂,身体是整个人的躯壳,刻薄让他人痛苦,让自己也痛苦,那么关于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通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知道了:

   (一)拥有平和的心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做到心态平和,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把自己放在平常人的位置,不要太苛求自己,要用平常心去做平常事。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把心放宽些,要知道智慧从错误的判断中来,成功从失败中来,真正做到“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二)尊重学生,与学生“共情”:“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会用细心的眼光去观察差异,用宽容的心理去接纳学生。差异让我们懂得了互相尊重和彼此关爱的重要,让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向往,并激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所以,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之间才能产生相容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专家的讲授一方面使我们感到了适时更新班主任教育管理理念的必要性,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指导着班主任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提升,也深感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任重而道远。

   引用薛老师的“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学生因为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境界。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自信心、有自尊心、有恒心、有进取心的班主任。用自己的心灵与学生沟通,使蕴藏在学生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学生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感知、创造、感恩的过程中,去成长和享受。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上周,我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教育培训课。这堂课由我们的王副校长亲自授课,让我们获益匪浅。

   生命之泉,涓涌不息,青春常绿。在这堂特殊的心理教育课上,亲爱的校长让我们明白了:在这般美丽的年华中,我们也要提防跌入青春误区编织的美丽的网。

   老师发给我们每个组一张纸,上面赫然印着一串葡萄的简笔画,让我们小组讨论将能想到的青春期变化一一对应给葡萄涂上颜色。大家唧唧喳喳的忙开了。不一会儿,大家纷纷亮出讨论成果,几名同学被邀请上讲台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长高了,成熟了,关注异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上,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男女生交往呢?首先我认为,男女生交往应该是积极正面的。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也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正确的男女生交往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情感,让我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互激励着成为一个优秀乐观的人。

   近年来青少年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在美丽的青春年华,我们理应懂得学会保护自己。我们热烈的讨论,积极分享,有的说结伴而行,有的说学防身术,有的说学机灵点及时求救……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好方法。这堂课,让我们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自身安全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课程中分享一位同学的心得,运用同理心来解决。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理心的概念不是单一向度化,而是多向度化的,比如:Feshbach(1978)认为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

(1)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2)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

(3)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

Gladstein(1983)认为同理心是多阶段的人际过程,具体包括: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辨别与认同(identification)、观点取替(roletaking)。Davis(1983)对同理心的多向度内涵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并借鉴 Smith(1975)和 spencer(1870)把同理心概念分成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感),将同理心解构成四种在同理心内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面向,分别为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指自发地理解他人内在感受的倾向;幻想(Fantasy):指想象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和关心痛苦的人;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感受到的焦虑和苦恼。

Davis(1983)还根据这四个向度的同理心编制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并取得了很好的信效度,广泛使用于同理心研究中。

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的情绪反应。“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共情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婴儿甲面对婴儿乙的哭泣,产生了同样的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考的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共情识别是产生共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识别能力,也就难以共情,因此,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会共情识别能力开始。

1.在聊天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对方的情绪,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为识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借助于一定的话题情境,以民主、自由、宽松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探究。通过聊天,“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各种疑问、障碍和矛盾,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道德偏差,从而不留痕迹地给予及时矫正”。通过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闸门充分打开,从而产生了共情识别的强烈动机。

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笔者展示了“港城365”节目上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启发学生思考:你最痛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开始在众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中“识别”、“筛选”起来,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发言提纲,表达了各自的真情实感,使班级同学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2.在辩论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并不是简单的判断是非,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恰恰相反,学生往往需要在一番思想碰撞之后才能识别出事物的性状与属性,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的情感,产生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借助辩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诱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目标,激发学生在课堂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维识别能力。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就如何科学恰当地使用手机,正确处理手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设置了一场课堂辩论。正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反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参与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手机的利与弊产生了一些理性的认知。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和大家共勉,介绍了自己对过量使用手机危害的认识。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与生活都是老师,他们从发言同学的自我警示中产生了反思,获得了识别是非的能力,受益匪浅。

二、培养学生的共情理解能力

共情理解能力是指将别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主体自身体验的能力。共情理解能力是学生共情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着力于培养学会对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共情理解能力,用情感点燃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从而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牢固的共情理解能力,由此让学生自己悟出做人的道理。

1.在倾听中学会共情理解。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更希望得到同年伙伴的理解,共情理解在倾听朋辈群体的诉说中更容易发生。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倾听同年人的诉说中学会共情理解。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所列举的素材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不会产生高水平的共情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讲述身边人存在的某些不良嗜好,让他们在学习中交流。由于学生倾听的都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情,杜绝不良嗜好的情感态度油然而生。

2.在体验中感悟共情理解。当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时,他们会本能地挖掘成长中积累的体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伴随体验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刻骨铭心的情感,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共情理解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生活经验与共情理解的关系紧密。离开情感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让学生体验到真情实感,在心灵颤动中形成共情理解。

例如,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们的眼眶湿润了。这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与学生探讨的几个话题:①听完故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②结合生活中的事情,说说你对父爱母爱是如何理解的?③你准备以哪些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很多学生饱含真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有的学生含着泪花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体会。

3.在合作中达成共情理解。合作学习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在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在相互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建设起彼此包容的伙伴关系,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分歧。因此,小组合作是增进学生共情理解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对共情理解的不断强化。

例如,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探究问题,或者是一段材料,或者是一道问题,要求学生在广泛收集资料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这些探究问题的处理,笔者采取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网上检索等途径搜集数据资料,再得出结论。让每个小组成员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获得认同与重视的强烈需求,为达成共情理解创设了有效平台。笔者曾以“超市购物检查方式与消费者人格尊严权的维护”为主题,组织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访调查。调查中,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协作、设计问卷,通过参观、采访、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这样的小组活动,既能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共情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共情应对能力

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对生活的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道德实践在本质上是主体对生活的一种共情应对。这里的“共情应对”是指基于自己情感的体验而采取相应的情感表达。比如,识别并理解了他人的善心,从而自发产生了自己的善举。培养学生共情应对能力,现实可行的渠道有:

1.在活动中巩固共情应对。新课程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应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亲身实践中构建知识,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作出恰当的共情应对行为。例如,在“我们都有爱”的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放学后做一件关爱他人的事,切实体会关爱他人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的内心愉悦;在进行“热爱公益活动”教学时,恰逢“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在这一天,我校思想品德学科组配合学校组织了一次“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在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美化环境活动;在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学时,我校思想品德学科组配合学校组织了“美在友善”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提高,共情应对能力得到了强化。

2.在训练中强化共情应对。培养学生共情应对能力,还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必要的共情训练。共情训练就是对个体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进行训练,其基本方式是角色模拟。例如,笔者在进行法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当事人访谈”、“模拟法庭”、“与法同行”等多种形式的共情训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物心理,形成共情。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当上了“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法官”,正义得到“伸张”,罪恶得到“惩罚”,逼真的审判程序揭开了诉讼的神秘面纱,使学生真切地领略到法律的尊严。

婴幼儿网权威发布婴儿教育:孩子情绪管理的策略,更多婴儿教育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情绪的问题,是育儿的过程中常遇到的,也是父母自己常常困惑的。虽然题目是孩子的情绪,其实几乎是适用于任何人的。正好很多父母对此认识模糊,所以索性一次谈个够。

对于情绪的基本规律,我以前写了一篇博文:轻松了解情绪的奥妙,可以供参考。但是具体如何情绪管理,还需要做系统的阐述。

一、什么样的情绪是合适的?

什么是我们情绪调节的目标是一直平和淡定还是一直快乐

我个人认为,在合适的情况下有合适的情绪是最好的,要有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禅宗)的精神。 入世是指投入其中,出世是指超脱其外。就是既能沉浸、享受情绪,又不为之所伤,超脱其外。比如看**,可以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担心忧伤着急,但是不要过度,看完**半天缓不过劲来;此时如果太超脱了,就少了很多乐趣。又如我喜欢看CBA青岛双星的比赛,比赛中我会为主队的精彩表现激动呐喊,但是输了,只有些许遗憾,还是比较平静。如果无论比赛如何都很平静,就不要去现场看球了,看看NBA的电视转播最好。其实,这与我既努力又顺其自然的核心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要看是否过度,是否困扰了你。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我下文讨论的所有情绪,都是指过度和造成困扰的情绪,这些是需要管理应对的。

二、负面情绪管理的重点在于找到情绪的原因

孩子的情绪有时不好捉摸,有的妈妈说莫名其妙,其实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正如我一贯的思想,首先是理解孩子,理解他的情绪。

情绪是有生理基础的,所以,当孩子困了、饿了、累了到时候,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引起他发脾气的;而且孩子已经有了情绪之后,可能会变得不讲理,一点儿小事就会激发更强烈的情绪。而且在情绪的作用下,人会不那么理性,成人也是如此。参考轻松了解情绪的奥妙。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发脾气不要觉得莫名奇妙。此时要敬畏情绪的力量,不要用平常的原则来要求孩子,更不要火上浇油,使之升级。

有时发脾气是有深层次根源的。一笑心晴举了一个笑笑发脾气的例子:笑笑同学与爸爸妈妈玩组词接龙的亲子游戏,由于接错了词,理应接受“刮鼻子”的惩罚,可是笑笑忽然莫名其妙地耍赖哭闹,并以排山倒海之势痛痛快快地发了一通脾气。后来一笑心晴找到了根本原因。笑笑想赢,想第一,不想输。所以发脾气不是莫名其妙。此时,情绪管理的重点在于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如果这个不改变,无论多么高明的接纳、宣泄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都是苍白的。

另外,孩子有一个要求,已经有了想实现的欲望,此时断然拒绝当然会使孩子难以接受;即使是平静地拒绝,有时也不如变通、妥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所以,此时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重点在于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是自己也能接受的,如果领导这样对你,你喜欢吗?所以,应对孩子的要求,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满足”和“拒绝”,而是你的方式是否是他能接受的。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有一个认识,“哭”,是孩子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手段,这有些道理,因为孩子可以体验到哭是有用的。所以,很多父母应对的方式是不理孩子,不让孩子觉得哭是有用的。但是,情绪发生的时候,孩子却并不总是那么理性的。这里要具体看,如果孩子边哭边偷偷看,那肯定是为了达到目的。但是孩子大哭、发飙,虽然也有达到要求的成分,但其中无奈、怨恨、愤怒的成分已经很多了。所以,对这些不理睬,就不太合理了。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斗智斗勇的对手,喜欢从故意捣乱、想达到要求的角度看孩子,其实孩子的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他自然的流露,你可别想得太多了。

三、情绪的接纳、宣泄和转移注意力

1、情绪的接纳

前面说了,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子的情绪不是捣乱,只是他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所以,对情绪的接纳是很重要的。比如孩子的哭泣,很多妈妈对孩子哭很反感,不让孩子哭。

为什么不让哭,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孩子哭会让自己心烦;有的是觉得孩子哭好像显得脆弱,想让他坚强;或者觉得男孩子总哭不像话,不应该哭;或者觉得自己没面子。一位妈妈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让他哭,结果孩子内心的紧张、焦虑、无奈、愤恨在积累,最后有了抽动的症状

更有甚者,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有的父母使用更大的脾气喝止孩子。结果孩子吓得不敢发脾气了,但是内心的愤恨却没有消失,只是被压抑在那里。这种情绪积累得多了,早晚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那时后悔已经太晚了。

成人也是如此。对于情绪问题,首要的是接纳,不要因此而再添一层烦恼。比如抑郁症,抑郁本身是个问题,但是对抑郁的恐惧、烦躁也是个问题,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做该做的事情:包括治疗和正常生活。我二十年前有一些心理问题,我首先做的就是接纳,把这些当做正常的现象,然后慢慢解决它们。

接纳的基础在于理解。知道孩子这样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无法自控,就不那么排斥、反感了,这是正确应对的第一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接纳是对于现状的一种接纳,是接受现实,不为此再增加烦恼,并不是说学会享受过度的情绪,享受痛苦。

也不是接受孩子一直如此。孩子的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对于现状接纳。而长远一些的目标是促成孩子的改变。比如孩子发飙,在当下总是要接纳,但是不希望他经常发飙,需要想办法去改变。成人心理问题也是如此,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对当下的心理状态接纳,同时寻求长远的改变。

2、关于负面情绪的体验

对于孩子情绪体验的重要性,一笑心晴在何必让孩子尝尽幸福的甜认识和… 中有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一如既往地全面论述,度把握得也不错。

不过,我个人认为,一笑心晴所建议的认识情绪、体验情绪、描述情绪是孩子自然就可以学会的,有意识去培养当然没坏处,还可能使学习的进度加快一些;当然不留意这方面的培养也可以,孩子自然也会学会。而且负面情绪曾经有过一些体验就可以了,不必每一次发生时都充分体验。有必要每次孩子大发脾气时都让他体验个够吗?

如果说以负面情绪为驱动,让孩子自己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个我是赞成的。比如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不高兴,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这个是有益的。

孩子越大,体验情绪的必要性越少,如果有了过度或者困扰的情绪,只考虑宣泄、转移注意力或者去改变。因为他已经有过很多次体验了,继续体验意义不大。

这里有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每次都让孩子充分体验,没有必要,体验过一些就可以了。

(2)、内心的真实感受不等于合理、喜欢的感受。其实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就很清楚,我们任何过度、困扰的情绪都是内心的真实感受,但这没有任何神圣之处,我们自己并不喜欢这些。孩子有时能自己解决问题,有时体验了对解决问题却没有帮助,所以,正如一笑心晴所说,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我们的帮助和安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毕竟我们有情绪问题时,自己常常都不会解决,怎么指望孩子能够全部自己解决呢

(3)、最忌讳有意制造痛苦让孩子体验。这和以前盛行的挫折教育一脉相承,人造痛苦弊大于利。

3、情绪的忍耐、宣泄和转移注意力

忍耐和克制虽然不是一种效果很好的管理情绪的方法,但还是一道方便使用的防线,无论是孩子和成人不是有了情绪就应该马上宣泄,所以适当的节制是需要的。忍耐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别人施加的压抑。孩子越大,就越需要自制,但也不要过于克制,不要让自己觉得不大舒服。孩子小的时候,也不必有意训练忍耐,孩子自然会知道一定程度的忍耐。等逐渐长大,对自制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了。尤其是在可能伤害、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提倡忍耐。

宣泄对舒缓当时的情绪是管用的,如果情绪让自己不舒服,可以适时以适当方式宣泄。如果只是让情绪在内心郁结,对心理很不好。所以,想哭就哭吧,想发泄就发泄吧。参考:培养孩子的宽容,也鼓励宣泄

转移注意力是一种一直有效的方法,无论什么年龄。其原理是,当你注意的焦点不在那些让你困扰的事情上时,情绪因为没有持续的动力,自然会平息一些。参考:“转移注意力"是个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具体方法很多,看看动画,逗孩子一笑,运动因为一般来说,孩子并不会缺乏对情绪的体验,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转移注意力会使他缺乏对情绪的所谓“洞察”,难道性格乐观、快乐、乖巧的孩子情绪洞察力就很差了吗。

其实无论宣泄和转移注意力都是一种暂时缓和负面情绪的方法,目的是使你不受负面情绪的掌控,与压抑无关。

4、共情

共情是一种缓和孩子情绪的一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感到你很能理解他,所以愿意和你倾诉。因为遇到“知音”之后的倾诉,宣泄是最顺畅的。共情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其意义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如果孩子情绪不是因你而起,尽量按照共情的要求去做,对孩子情绪缓解很有好处。

四、情绪的应对

1、最好是考虑如何不让负面情绪发生

孩子发脾气不是必然发生的,很多情况下有内在原因,或者父母的方式孩子不易接受而造成的。所以,改变孩子或者改变自己是情绪管理中最重要的。参考:孩子脆弱敏感怎么办 、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 。成人的情绪管理也是如此,善于接纳、宣泄和忍耐虽然是需要的,但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是改变习惯性思维,使负面情绪不产生。参考:我的心理修行之路 ,谈谈家长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让自己心平气和——认知疗法 。

2、抓好开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在情绪发展的初期是容易控制的,一旦开始发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魔鬼”,都是不可理喻的。在上一部分我说过,有了情绪之后,一点儿小事就可能激发更激烈的情绪。所以,此时不是讲理的时候,适当的妥协和变通是必要的。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一个事情:妈妈奖励给孩子一元钱,爸爸让孩子自己去拿钱,那里有一个一元的硬币和一个五角的硬币,于是孩子就都想拿走。孩子爸爸不让拿,可是孩子不听,最后孩子爸爸应从孩子的手里抢过了所有的钱。这样孩子就坐在地上不上学了。爸爸就一直用话语激孩子,说什么迟到了什么的话,结果孩子就倔强地说不上学啦,结果孩子爸爸大打出手,还用皮带抽打了孩子。

这就是一个情绪逐渐升级的例子。孩子想多拿走一个五角钱固然不大好,但是父亲把孩子所有的钱都抢走也是不对的。爸爸没有宽容孩子,做了不理性的事情,导致孩子不高兴。已经有了情绪,父亲不去缓和情绪,反而火上加油,自然让孩子更加生气,变得倔强不讲理;最后演化为打孩子,两败俱伤了。

我在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第四部分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开始没有处理好使孩子有了情绪,有了情绪也不及时去平息,使之逐渐升级,母女都变得很不理性了。

3、负面情绪很强烈

此时,孩子已经不理性了。所以,要敬畏情绪的力量,此时更不能用平常的要求来对待他,就不要去讲道理了,更不能用更大的脾气去喝止。适当的宣泄是可以的,但是此时往往不能平和情绪,所以不如采用移注意力的方式,使之情绪较快地缓和。转移注意力针对的是情绪,而不是孩子的要求,只是等他平和下来再去讨论他的要求。

总结一下,情绪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在负面情绪产生后,当然要接受这个现实(接纳),如果可能伤害、影响别人则适度提倡忍耐,如果不舒服可以通过宣泄,转移注意力直接去缓解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