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断章散文随笔1
平静下来数数白云,不愿看见悲伤的散文,总是跳过敏感的题目,像是羊遇见狼,落荒远逃。喜欢个别的文字,标题不刻意,平淡的出奇,点开之后却有清绝的味道,甚至有些别致,也不另类,随笔写来。喜欢不刻意,就如此散淡,如一枝画笔白描梅花,精致恬雅,纵然有些潦草,风韵不减。
孤世独立的样子,也不尽然沉郁,些许傲然,些许洒脱,一种文字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必文字就不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不然而然,因为不爱,所以流连她处,因为不甘,所以画地织锦,不论如何,都有喜爱的红衣,还有一帮知己,从别人的努力中看见自己,成就自己,看见现在和未知的将来,喜悦着珍惜着,领悟着感动着,白茫茫的雪地。
不习惯过于虚实,散文还是古诗,有些偏爱清水出芙蓉,一直认为这是有名大师才能说出来的言语,像我似乎有些亵渎这几个字眼,因为一般人会觉得太难,像宋诗这般无事不可入诗,便不免浮夸,但凡实力的诗人则完全有资格做。至于大波人反对黄庭坚的提倡,也不是不符合情理,因为想要写出好诗实在有些难度,这种方法还会误导别人走捷径。初学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炼字为要,循行渐进,至于什么流派不用放在心上,有始有终就可成。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散文的章法不是
特别重要,你可以不懂,但也要多读多写一些,慢慢的就会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就如无心插柳柳成阴,只要你的心始终没有改变,顺水行舟。欣赏精美的散文,那些无可挑剔的段落,使人读之惊叹和拜服,想来他们的价值很难超越,这就是某些文学家诗人被读者喜爱的原因。
人之所以幸福,就是懂得满足,在当下实事求是,也许我是那天地间自由飞翔的沙鸥,有白天有黑夜,乐此不疲的寻找食物,只为了能够飞的更远,栖息在美丽的海滩,沐浴渐渐流失的一抹阳光,积极的选择失败。
黄昏来临,白云还是白云,你还是你,即使岁月溜走也要确信一切都没有被岁月改变,这个世界诗意繁华,这一笔断章还会继续,这一季春秋往复仍有它的意义,这一篇心灵鸡汤也好,出世入世悟世也罢,我们都还在轨道上磨练,依旧在寻找那一片承载生命的小叶片,只愿有一天在你我的眼前绿意洋然,告诉自己这一程行走不负岁月就足够。
断章散文随笔2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别人的梦。
因为这首诗,你我由不曾相识的茫茫路人变成了朋友。原来你一直在楼下,我一直在楼上,我总是习惯性喜欢向下看,也许你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视线内,我却始终没有注意过。
自从相识,自从我意识到了你的存在,我的视线里便只剩下你的踪迹。
温暖的冬天里谢谢你给我的一个温暖的拥抱,谢谢你,我的目光里又重新出现了全世界。你会在世界哪个角落祝福我吗?我一定会祝福那个不知道在世界哪个角落的你!
相遇的短暂不是时间的原因,即使不能见面,即使没有机会,却依然不能忽视我的存在。毕竟曾经是我不愿放弃的愿望。我一次次的争夺过,一次次幻想过,甚至一次次的算计着。偶然,也许只是因为偶然,机会却总是走在我的计划之前。我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难道一切就应该安排好的路线。若是我想违背呢?我只是想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没有了理智,没有了希望,我还幻想。没有了现实,没有了相聚,我还在停留。什么时候,你会停在脚步,看看身后的人影。你可能只是看到我离去的身影,你看到我的决绝,为什么不会看到我一次次牵绊。
一句话决定了我们的关系,一句话就决定了离开。也许时间久了,便一切都散了。偷偷的哭泣,偷偷将心中苦闷化为了一页页的相思。观遍了四季的月亮,守候了阴晴圆缺,因为只有夜晚我才可以安静的停下所有的忙碌。不再计划,不再追溯对错。
桥上的风景可好,而你却看不到楼上的身影。明月在你的窗户中,我也只能看着天涯共存的月亮。月光如水,夜色凄凉,日日的欣赏也是这般的光景。
断章散文随笔3她甩动瀑布似的长发时,我正好扬起头。
那似乎是在某个初春的上午,地上到处一片嫩绿,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当我的目光伸出看不见的纤足轻轻抓住她时,阳光立刻在她的脸颊抹上了一层润红。我确信那时闻到了花香。
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野猫从我面前慢腾腾走过,钻进了宿舍楼前篱笆围起的竹园。
我相信她是会来的。
我不知从何时开始讨厌月光。当无边的黑夜浮动着,只有晚风倾听我们私语,这时天地之间才变得格外温馨。
“把你的手给我。”我说。
那手其实并不能算柔若无骨。不过,拉住它,可以触摸到一种奇妙的心跳。
小湖静静地沉睡在星光下。在它的怀抱里,雄蛙忘情地唱着情歌。
“听听它们求爱时说些什么。”我说。
她便顺从地依偎在我的胸前。她的发香不禁使我沉醉。
于是她深深的吻我。朦胧的月光下,她紧闭着眼睛,那么贪婪。
已经很晚了。烛花爆裂时摇曳的火光使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外面开始传来沙沙的雨声。湿意透进窗棂,沁入各自心底。
她仍然不声不响坐在我的床沿。
烛光渐渐黯淡,雨声渐渐加强。于是,我的心头渐渐恍忽起来,只剩下雨水的寒意与火光的温热。
起风了。
微弱的光芒忽然跳跃起来。那一瞬间,火光四溢,在桌上蔓延开来。
一夜无诗。我仿佛听见野猫低低浅浅的叫声。
断章散文随笔4在建湖,我一般借助三条路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构成我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三条路分别为汇文路,人民路,塘河西路。
汇文路是建湖县城一条最具人文气息的老路。这条路上有小学、中学,还有我工作过的一所职业中学和我经常去的图书馆与体育场。路两边多半是年岁已高的老房子。这里的每一个屋角、每一层台阶,都可能隐藏着美好的故事。我的家就在这条路的中间部分。
我一直觉得,健康与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两大财富。所以我与这条路上的图书馆和体育场的接触特别的频繁。
每天早晨起来以后,将一切琐碎的家务做完,我就去体育场。体育场有些历史了。我读小学的时候这体育场就有了,只是现在比过去更加的好了。西边的意大利白杨快要长成林了,吹过来的空气像是含了极充足的氧气,轻柔的,如乡间田野上吹过来的风,让人忍不住吸上几口。一直觉得,这小小的绿色天地是最适合练瑜珈的。不过,也有不少的老人在这里打太极,一招一式行云流水,配上绿色的树林背景,让我相信,时间原来也是可以静止的。东边也添了不少的健身设备,打球的、跑步的、在健身器材上做健身的,人气极旺。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与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体育场,谈人生、谈理想,或是傻傻地坐着,看云卷云舒,什么也不想。那时候的心情与天空一样蔚蓝、轻盈、洁净,至今让我深深怀念。
每个周末我会花上半天的时间去图书馆里坐上一坐,这已成为我多年不变的一个生活习惯了。在架子上找一些最新的时尚杂志来轻松阅读或是找一纯文学的杂志静静地品味。在家里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不下去的时候,我也会带上书本跑到图书馆里。图书馆的采光极好,经过这几年的重新装修,阅读或是学习的心情也会多出几分阳光。现在更是多了女儿这样的一个读友,去图书馆阅读也成了我的一种亲子方式了。
除去休息日,每一天,自南向北,我总是穿行在最清幽的塘河西路,大约十分钟以后,便完成了一次居家至单位的旅程。
这是一条远离尘世喧嚣的路,临河的一边是条又宽又长的西塘河畔观光带,种着香樟、桂花、银杏等树;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有翠竹编成的亭子,欧式风格的铁制长椅,还有各色的雕塑,绿绿的草地,麻石铺成的小路。这是建湖对外的一张风景明信片。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外滩。
约在十年前,现在的这条西塘河畔观光带,还是建湖的一条老街。不规则的狭长街道,两边破旧的房子,房子前放着一些人家的生活杂物,每次经过,走路的速度远远大于骑车的速度,让人皱眉不已。大力度的城市改造之后,它焕发出另一种内敛静谧的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很多时候,我不是一个太纯粹的现代女子,性格中有着慵懒恬淡的成分,喜欢植物,有着深深的田园情结,从衣服到鞋子到包都是纯棉的,与大自然的无限接近是我最深刻的快乐。每天走在塘河西路上,我都会把它想象成一次小小的远行,充满着对不可知街景的探求与喜悦。走在这样的路上,感受着四季的更替,内心是宁静的。《圣经》言:女人最重要的不是美丽的发辫和衣裳,而是安静的心灵。我喜欢并享受这样的心灵状态。
春天的时候,所有的树叶绿得几乎要跳起来。阳光与微风,无尽的倾洒和穿透;夏日炎炎的时候,蝉声了了,踩着细碎的树影,一路慢骑也觉神清气爽;每到金秋,两边的树开满细细碎碎的花,淡幽幽的甜香,含蓄地发出,把整个小城和路人的心都染香了;冬日,常绿的冬青树仍骄傲地绿着,给我们的心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人民路是县城最繁华的路,两边有着各色的店面,专卖店考究的装璜也成了人民路一道独特的风景了。不过这条路上我最喜欢的还是市民广场,这是县城的第一个广场,开阔而幽远,。
清晨,这里是老年人的天地,耍剑、跳扇子舞,还有一些老年人带着鸟儿来遛鸟。这是他们新的一天的开始。把鸟笼子上的布罩摘下来,让阳光像清新的流水一样洒到鸟儿身上。老人们聚在一起,漫无边际地聊着,小到张家长李家短,大到国家政治与世界和平。鸟语、花香、人欢。那一刻,白云飘过,人世祥和。夜晚,广场路灯下,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散步;露天广场的绿地石凳上有谈得正欢的年青伴侣,仿佛听见他们轻喃着的幸福和甜蜜;洒满月光的喷泉旁,有许多随大人一起过来的孩子滑板、溜冰,广阔的天地间,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我听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还带着点野气……
这是我生活中最亲切的三条路,它是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小城缩影。小城对于我而言,可谓恩重如山。她给了我健康的生命,给了我丰盈敏感善良的内心。她的安静、谦和,对我始终是一种无形的滋养,让我始终存有一份对于生活天真的纯粹的热爱。
这里有我的父母、亲戚、朋友、孩子,她让我心满意足地生活着。有人说,心灵睡过的地方,就是故乡。我居住的这个小城,就是我心灵的故乡。
断章散文随笔5一、时光笔墨
(一)童年
童年的纸飞机不停地转动,在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湿润,生命中一种单纯明快的节奏敲响,不知何时,我喜欢站在太阳下,看孩子明眸善睐,它可以纯净人的心灵,可是有一天,可是有一天,他们也将双眼沾上灰色而步履蹒跚地前行。
(二)少年与文风
少年是一道亮丽而炫目的光圈,热情炽热而容易被灼伤,少年时候的文风,也会呈现其特色,多愁善感,抑或如江上之清风般清爽,沾上很少的烟火气。
随着年岁的增加,文风变得厚重而生活化,有一种穿透历史的沧桑。花草虫鱼,山川鸟兽皆可为文,文风大气而沉淀。往往一句话一个字,能道出人生哲理。此乃生活所赐予的灵感。
二、探索与追寻
(一)陌生
陌生总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安全感。因为,陌生就是将你的过去清空,重新回到起点,它不再会用惯用的思维,来谈论你的过去。过去在这一刻已经消失。而你的生命,从现在才开始启程。未来风轻云淡,皓月当空,你的心一如明镜,这就是陌生人和陌生地的向往,永远是一颗年轻且追逐未来的心,生命的长途中的中点。陌生的条件不可太近,也不可太远,不可如水中月镜中花,不可望穿秋水,也不可垂手可得。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有节制的距离感,人与人之间,若太过密切细腻,通常是恶化的开端。
(二)古城
一向认为,古城是适合一个人或者两个懂它的人细细品读的。正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要理解它,行前要做足很多功课,行后要整理一段思绪,一次心灵的沟通,对它的来龙去脉,再次理出它细细的纹路。
古城隔着岁月,它是陌生的,古城曾经存在过,它又是熟悉的,像所有的探索一般,来到一座城,感受另一种生活方式,脱离原来已经熟悉的自身生活,用探索和寻找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古城就在一代代人的精神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生命。
三、心灵之花
(一)等待
等待是漫长的煎熬,是电话那头挂断后的轻轻叹息,是看着时钟不停地飞驰,心却在原地的悲凉,是永远伴着无声的沉默,在空气中凝结成的冰,是不知道沉默会在哪一刻发出,却又在哪一刻停止,突然又在何时从嘴里挤出的听不懂的字母。是猜想的忧郁中,永远期待下一个转角处遇见的忐忑和欣喜。是痴痴地看着鸟儿归巢,倦鸟归家的轻松。可是你却发现,隔花人远天涯近,帘幕无重数的天涯。
等待,是看月亮爬上来再落下去,等待,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剩斜晖脉脉,只剩悠悠思绪,只剩那一叶叶扁舟过去,望眼欲穿,却寻不到你的背影,一叹再叹,一等再等,等红霞漫天,等朝阳升起,等夕阳落下,等你归家的笑颜。
(二)哀伤
哀伤,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已碎成千块,却不愿轻易打开心门,它任由伤痛的病毒,肆意吞噬快乐的每一个细胞,却不愿轻易地将它放逐。它成为它的俘虏,却又不愿意轻易地束缚,他们之间进行着一场拉锯战,如果你能靠自己的内心战胜它,你对生命的理解,又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而曾经的哀伤,也变得那么美丽,生命的过程,充满了无数的劫数,如果在劫难逃,不如张开双臂迎接,话虽如此,身处其中的人,可能要经历身心的双重折磨。然后方能获得一种重生,而重生后,你会发现,内心开始变得无比的坚韧和宽阔。
(三)死亡
死亡,一件庄严且肃穆的事情,它由最初的恐惧发展到敬畏,需要很长的过程,它代表了一个人生命的完结,一颗星的陨落,一段旅程的结束,一个故事的结局,一次生命探索之旅的告终。经历过家庭成员的死亡,胜过获得对感情和生命的深入理解。生命有时很厚重,有时很轻贱,有时很尊贵,有时很卑微,有时很认真,有时很随意,有时会从容不迫,有时会如履薄冰,有时会小心翼翼,有时会战战兢兢。
断章散文随笔6[一]
那是天空很蓝,云朵很白,空气很清新的'秋日。
万物走过春,历过夏,渐渐成熟成一种饱满的橙黄,那些深厚的底蕴飘荡在风中,诉说着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深沉。那些随风飞舞的叶子,正在轮回的道路上踯躅前行,却也是一派安然。
常常在循规蹈矩、平静如无风湖水的生活里,迷失自己,人也变得万般慵懒,了无生机,更别谈激情。于是,希望能够有一天打破那种寂静,飞出关押自己心灵城堡,飞出那些过于热情的关注,去寻找一份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我不想在这样风含情水含笑的季节,静坐家中。而一直静坐家中的我,曾一度在心中计划着一次漫无目的的“暴走”,尝尝人生之中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然而,打破安然的生活,去寻求一份无归期的行走,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大把的时间。准备不足的我,迟迟未迈出“暴走”的第一步,直到这个秋天,一切身心的准备都如秋果一样成熟。
于是,在某个清晨出发,一个人,穿一套纯白色的棉质休闲服,一双白球鞋,一顶米色的鸭舌帽,挽起发髻,背上一个帆布背包,关掉手机,飞到很远很远之外的拉萨,远离喧嚣,远离红尘,随意而不停地行走在那些让人铭记的风景里。
在那些陌生的地方,看着那些陌生的风景,也对陌生的人微笑,没有人认识我,就像我也不认识他们一样,这让我笑得很自然,也很安心。
躺在大片的草地上,眯着眼睛看白云低到尘埃里,却也是不染纤尘;看岁月从指尖滑过,留下一段可以铭记的剪影,晃荡在流年的岸边。
然后依旧起程,再寻一座陌生的城,看陌生的风景,再对陌生的人微笑,不问归路。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怀恋安然的生活,眷恋家的温暖,想念家人的怀抱。
[二]
在公交起点候车,等待的人一个个地递增,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或吃早餐,或看报,或玩手机,或对公车来临的方向翘首盼望,或只是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如同我那样。
有很大的风,吹扬起我80公分长的头发,发丝紊乱地贴着我的侧脸和肩膀张牙舞爪,我第一次讨厌这过长的头发,衍生了剪掉它的欲念。
等待的时间并不算太长,车就来了,它来了,也代表一阵骚动,里面的人急着下,下面的人急着上。虽然有两扇门,供众人来去,可秩序依旧在急匆匆的心态之下,变得杂乱,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个国度上的人,真的是太多了。
车开始缓缓移动,像一辆超载负重的老牛,爬行在时间的断层上。
我紧紧攥着吊环,以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车上的人,依旧可以规划为几个系列:看报的、玩手机的、面无表情一派静寂的、还有对着窗外看那些擦肩而过的风景凝神的,如同我那样。
车一站一站停驻,依旧在躁动杂乱中,有人上,有人下。
那时的我,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静静观望。想着,这是人生的路程吧。
我们在人生旅途这程公车上,有人陪同我们在起点一起出发,却不能陪我们到最后;有人在中途闯进我们的生命中来,一同走过一些路程,然后离去;还有人轻轻地来,轻到我们并没有发现他的到来,之后,便消失不见;还有人,刻骨铭心地走进生命,陪着我到终点。
公车越接近终点,人便少了许多,下车的时候,我发现除了我之外,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一同下车,她看着我淡淡地一笑,我亦回了个相同的微笑给她。
站在终点站,回望,这人生的路程。只有在到达终点时,我才发现,原来,人生也不过如此……
[三]
心中,常常有一些潜意识,抑或是一种幻念。
那些潜意识里的意念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一闪而过,颤动了思绪之后,便不复存在。
虽然知道那些是不真实的幻念,却常常把现实里的自己和潜意识里的自己混淆。但我也知道,这两个我,终将相互陪伴、凝视,一步步走下去,直至缓缓老去。
有时候,在纷然逼仄的都市呆得久了,潜意识里的自己就想着逃离,不能大隐在市里,小隐于野也好。这个世间,总有一日人们都想过上返朴归真的生活,而那个时候,那样的境地或许找不到了。
我想,将自己藏匿山中,临水而居,朝看清露晚赏月,养几只白兔,几尾鱼,植一院的小花。在花丛之中置放一个摇椅,躺在上面,以钟摆的速度慢慢摇晃,把太阳摇下去,再摇上来……
如是地想着,就这样,守着四季轮回,朝夕更迭,掬一汪安雅心事,听空谷之琴音,溪水之弦乐。
在某个清晨,写一封饱满而深情的信笺,告诉亲人、友人,那里的草儿何时让绿盈满了天空;那里的花儿何时露出灿烂笑靥;那里的叶儿何时随风轻舞飞扬;那里的雪儿何时导演一场素洁倾城,还告诉他们,我过得很安宁,很好。
在臆想,并写完这段残言碎语之后后,我依旧是那个循规蹈矩吃饭、上班、睡觉的女子。依旧是那个习惯在夜里把自己关在一间房中,听着音乐,喝着茶,以字记叙流年的女子。
我不会隐在山中,不会过着那样纯白如水的生活,因为,终究是个凡尘俗子,割不断尘缘,放不下情感。
所以,这些意念仅仅是一闪而过,如此而已。
[四]
有人曾对我说:你的文字字都写满了忧伤。
我说:如果你够快乐,就感觉不到忧伤。
是的,有一段时间,与忧伤为伍,与孤寂相伴,写下的文字或许有淡淡的忧愁。
我喜欢听忧伤的音乐,是因自觉忧伤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人铭记。枉自揣测着,是那些如歌如泣的音乐左右了文字的潜在意韵,才会让文字像音乐一样流淌着薄薄的忧伤,却也是美丽的忧伤。
于是有一天我试着离开音乐,才发现自己盯着雪白的纸发呆许久却未酝酿出一个字来。原来,离了音乐我连一个忧伤的字都创造不了。
我才知道,忧伤,但那都是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心绪外露,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明明是忧伤的,还要写阳光明媚的文字,那么,文字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忧伤与快乐一样,都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知,我知道我不可能一直忧伤,就像知道我不会一直快乐一样,它们总会互相交融着,镶嵌着出现在我的生命历程里。
我想在自己快乐的时候,给一部小说开篇,小说很长很长,长到需要写一生一世才能完结。把自己揉碎放在小说里面,掺一些清绝唯美,塑造一个女子。在快乐的时候写甜蜜的章节,在忧伤的时候写凄厉的章节,如此,反复。
女子的命运都在我的笔中,她的喜怒哀乐,都跟随着我的心潮起伏而定,她所遇见的或错过的人都由我掌握,都源自我遇见或是错过的人。
我知道,到最后,我会发现,那小说里的女子真的是我,而那小说外,写小说的我,其实是命运。
看着这样的小说,如同看一部关于自己的老**,不管忧伤还是快乐,那都是最真实的人生与自己。
#课件# 导语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无味,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的使学生理解其意义。下面就是 无 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2)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3)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篇二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
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
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
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
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问题探究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抒情诗,也有人说《断章》是一首哲理诗,你怎么看
a、从爱情的角度看
b、从体验感受意象审美意境的角度
c、从哲理的角度看
5、背诵并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板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了解认识卞之琳
2、意象人明月窗子梦
3、抒情诗or哲理诗a、爱情
b、哲理
篇三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2、整体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