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第1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

关于“情感”与“态度”,《标准》里是这样具体阐述的: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和同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做法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一)联系实际,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进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案例:

我的同事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并且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因为有准备,发言积极。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纯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标签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妈妈的上衣标签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涤纶含量15%。

……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经常用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这时,其他同学脸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们期待老师的解答。

师顺势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导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到了教学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它。很多时候,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与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时,他就无法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由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在(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外婆家住(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爷爷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楼梯。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后对于如“住在5楼走4层楼梯”的答案感到疑惑不解,我就带着学生从教室所在楼层走到一楼,这样亲自走一趟,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走几层楼梯只要把楼层数减1,瞧,学生多聪明!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远没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到的知识那么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启示,在后来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就称好重量为1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在学校操场量好100米长的跑道,让学生走5个来回,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选合适的单位填空,学生很轻松地就选到了合适的单位。

在上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联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其价值,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后,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和需要,安排学生先整理书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一些尝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间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面积有多大?

如果要铺上地板砖,铺哪种规格的适合?要铺多少块?(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个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联系实际,做数学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让现实的 、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部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有意思起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

做法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问出来。如学生可以这些方面提问:(1)在知识的来历上提问。(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就可据此问题。(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上提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可就此提问。(4)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如果学了某个知识后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让学生提问,还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法三:重视课堂评价,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方法之一。

《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评价。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一)评价须客观公正,且力求有激励性、有针对性。如果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可从态度、姿势、声音等方面予以肯定。(二)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同“一把尺”。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优生,要求要严格,标准要搞,才有利于促进他的进取。(三)评价奖励也要有个“度”。如果滥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总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关注的往往是部分学生,提问的时候,更多的是那些优等生,生怕自己的课堂出“乱子”,很少真正顾及教室后几排或者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实,反过来想一下:教师只顾讲而忽略学生的参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长此以往,更多的所谓的“学困生”将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儿童对自己的集体抱有感激心情”。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通过自己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课堂上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的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参与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学习源自于疑问,问题情境往往能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因此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问,让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情境中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蜡烛为什么会有半截?这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带着求解疑问的心理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2、树立自信,鼓励敢参与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潜能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点到一名同学读书,当他出现结巴的现象时,很多同学高举右手想代替他回答。我看到了他怯生生的眼睛,那是一双渴望理解和寻求帮助的眼睛,于是我带着他读了前两句之后,在我目光的鼓励下他读完了一整段,我给了他一个灿烂的微笑作为奖励。从此,课堂上再也没有人讥笑他结巴了,他也自信了很多,乐意举手发言了。可见,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大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获得成功,享受参与乐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此要为“学困生”多创造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使全体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去体验更大的成功。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1、多实践,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正如李炳亭教授所言学习就像打麻将,唯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操,才能真正学会。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妨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善交流,促进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感。小组合作之前,首先要优化组合,合理组建小组,组长组员合理分配,各尽其责。教育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要遵守组织纪律,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保证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三、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一)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不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就带有盲目性,效果甚微,也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教给学生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在教学中,我通常要求学生首先把课文反反复复地多读几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去读、去想,概括文章大意。2、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找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查工具书、同学间讨论、问老师等方法来理解课文。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往往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读课外书籍,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浏览,精读,或联系生活实际有选择去阅读。(二)学贵知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教给学生各种方法,例如在知识的“生长点”和“结合点”上发现问题、质疑课题、在事物的异同点上找到问题等。最后,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三)知贵求本,学会真知学会交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人格养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这些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或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主要是指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和自信心,对包含有数学信息材料的接受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在数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所能获得的成功体验和对待数学学习的自信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会”时,享受到的数学活动的成功的喜悦,能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更热爱数学;反之,则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远离数学。

在昨天的课堂上,给兴趣小组的同学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趣味数学题,没想到的是,今天得出答案的竟然是平时成绩不怎么突出的几位学生,当全班同学给他们抱以热烈的掌声时,分明看到这几位孩子的眼里是亮晶晶的。那么当这几个孩子从这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随之而提高。

有一份资料显示,对几百名中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调查:当你接触到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调查的结果是:

76%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

20%得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

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

这个结果的确使人深思。一个人在今后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处理的能力,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他从小对数学的态度,儿童长大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他们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自信心,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获得建立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基础之上的对科学追求的态度等等,将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之重要。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者,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 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泗阳县卢集中学 王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