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根据自身需要,各有各的追求。
出处:泰戈尔 《飞鸟集》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首次出版于1916年。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
扩展资料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一只鸟儿、一朵花、一颗星、一个雨滴、也都具有人性与生命力。他热爱整个大自然。他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自然融入人类的感情,或人类的感情融入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净化自己的生命。
自然不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还积极的协助我们抹去人类生活中一切分离的痕迹;情人可能会分离,而这种分离将淹没与在阳光里欢笑的绿草和繁花之下。读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觉得宇宙的活动和人生的变化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便给人以无穷的勇气。
整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一草一木顽强的生命力的无限赞美。一棵棵大树孤独且坚韧不拔,有种打不到的生命活力。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一句更是体现出来大树的坚韧。
诗人通过大树赞美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诵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借助树这一自然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构思。并通过这一感性形象,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认识,便成了诗中的思想。“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是各自独立的树。接着诗人又借“根”的形象入笔:“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些相互在地下根须相连的树,便给读者形成了思想认识:树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以形写神,这个神,就是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性格所在。当然,诗中的情思,不是抽象的,而是溶解在诗的形象里的情思。
《树》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40年春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此诗的寓意是多方面的,因为它所使用的意象可被理解成许多种含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描写了一种自然现象;拓展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对友情的描述和赞扬,也可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诠释,还可能是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与思考。正是由于意象多样化的缘故,此诗才具有发人思的魅力。全诗字行齐整,颇有现代派诗的格式风范。
《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
扩展资料
《树》
作者:艾青(现代)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 (艾青所写诗歌)
《树和天空》中树遭遇了春、夏、秋三种天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树扎根大地,指向天空,拓展了空间意境。树经历春、夏、秋三季,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冬天,就有了时间意境,从而揭示了自然规律的永恒。
小树长大了(排图讲述) —小班语言活动活动目标1、仔细观察,发现画面的变化和间的联系,并学着按序排放。2、了解小树成长的过程,并能用简单的语句讲述。
活动准备1、人手一套小,一套大。2、展台
活动过程1、激趣引疑。(1)教师在展台上展出一棵高大的树,并让幼儿说说这是什么(2)高高的大树小时侯又是怎样的呢2、幼儿自由观察,并按序排放。再桌上的小筐里放着小树长大的照片,让我们一起看看、排排,然后想想树儿是怎样长大的(1)提供幼儿人手一套,请幼儿仔细看看,并按照顺序排放。(2)请个别幼儿来排放大,并说说这样排的理由。3、教师边在展台上展出《小树长大的》,边放故事录音。提问:到底小树是怎样长大的呢 4、教师请幼儿蹲下变成一棵小种子来进行简单的故事表演,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小树长大了》
小班语言活动《小树长大了》是一则排图讲述,它由四幅组成的,它简单再现了小树成长的过程,画面的变化较为显著,间的联系容易发现,很适合小班孩子观察讲述,但在具体过程的实施中我也深有体会,现在我边讲环节边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第一环节:激趣引疑我利用展台在大屏幕上展出一棵高高大的苹果树,让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并引出高高的大树小时候又是怎样的呢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 幼儿自己拿出小树长大的四幅小照片,自由观察并按序排放。孩子们此时兴趣盎然,都能认真观察,部分孩子能正确按序排放,并能简单说出理由。第三个环节:我边放故事录音,边让幼儿看大屏幕,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进一步理解小树长大的详细过程,紧接着我让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上台大胆讲一讲,小树长大的故事,但此环节存在问题有1、台上的幼儿讲时台下的幼儿在玩自己的小,孩子注意力已开始分散。2、台上幼儿不敢在集体中大胆发言,这与小班幼儿交谈能力比较差有直接原因,因此出现教师在台上极力启发讲故事的幼儿,而台下幼儿不注意倾听。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我在组织过程中一直让孩子手里拿着小,没有给孩子说的机会,形式单一,孩子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多给孩子提供 说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说,使他们的语言在实际运用中获得发展。
《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动静交替,所以在最后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我让孩子都变成一棵小种子来进行简单的表演故事,一来达到动静交替,二来巩固了故事内容,幼儿兴趣性高,自然结束本次活动。
通过对树详细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植物的无私奉献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同样的博爱之情。
原文:
树没有姿态,它只是生长。它长得几个人围抱不住,它长得参天,但它并不称雄,并不得意洋洋。当小鸟儿在它的枝头叽叽喳喳、跳来跳去的时候,鸟儿是那样聪明、活泼、可爱,而傻大个子的树却自惭形秽,默默不语。
树没有表白,你给它挂一面牌子,是汉朝的柏,是辽代的松,是重点保护的文物,是稀有品种,是经济作物、药用、特种工业用,是废物,是蘑菇的寄生体,全凭你的选取和你的评论。是因为它城府太深吗?
然而它从来没有防御。它把一切暴露在风里、雨里,热里、冷里,暴露给鸟和虫。即使它受到虫蚁的蛀食,受到雷电的斩劈,受到砍伐或焚烧,受到恶言恶语,它仍然不动声色,它仍然是它自己。
噢,当然,它的根,众多的根长在土里,长在黑暗的地下,痛苦地用力地延伸和汲取。然而它无意隐藏自己的根系。它献出来的只能是它能够献出来的自己最美的部分。
此文出自王蒙《树》
扩展资料王蒙在散文《树》中对树进行了多重诠释,他说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物品之一,他说树没有姿态,没有表白,没有防御甚至没有动作,甚至不幸的遭遇也只会增加它的魅力。
所谓 “大象无形”,最宏伟的形态就是没有形态,包罗万象。树也正是如此,树包容和它一起生活的所有。栖息于树的鸟兽能在树上获得生命所需的一切养料,水、果实、雨露、安稳的家以及难得的快乐。
可以说树滋养了人类,亚马逊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也可以说树给了人类以美的享受,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逃出去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去看树,去山林中寻找久违的美感;还可以说树供养了人类,那些被人类无情焚烧的,因各种灾难被深埋地下的,前年以后变成了碳变成了石油,供给给我们能量。
课文中艾青《树》这首诗写于1940年的春天,抗日战争正在艰难的相持时期。作者艾青敏感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动向,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这首诗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坚强力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屹立在世界面前。
一、作者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1945年出版了散文集《走向胜利》,解放后出版了《欢呼集》、《黑鳗》、《艾青诗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