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讲诗歌的话,传世的应该仅此一篇。
月仪
日往月来,元正首祚。太簇告辰,微阳始布。罄无不宜,和神养素。
他传世的作品赋、书、帖、笺之类的更多一些,也几乎非诗这种体裁。以下二首类似王勃滕王阁序,佳句颇多但严格讲非诗歌。
为会稽内史称疾去郡於父墓前自誓文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於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一:《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二:《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三:《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人物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齐鲁文化·文学与书画·诗人左思与书圣王羲之
建安之后,太康文学兴旺一时,作家作品众多。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齐国临淄人左思。
左思的作品留存下来的仅有赋三篇、诗十四首,《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评论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三都赋》是左思刻苦努力、呕心沥血的结晶。在故乡临淄时,他就开始构思赞颂三国都城的《三都赋》,公元272年,其妹左芬被选入晋武帝后宫,全家随着搬入洛阳。左思不顾当时社会名流的非难和讥笑,利用任秘书郎的有利条件,继续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尽可能大量搜集关于三国都城繁盛的材料,然后闭门谢客,进行构思和创作。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又去拜访西北名士皇甫谧,皇甫谧为之写了序言,当时的名人张载、刘逵为之作注,卫瓘作略解。由于《三都赋》文字精彩,轰动一时,出现了“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的盛况。
《三都赋》的成功,使左思跻身于太康文坛,而使他从太康文坛中脱颖而出的却是他的八首《咏史诗》。左思出身寒门,又不善言谈和交游,他虽立下“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的壮志,但门阀制度却使他的良图难以实现。心志高傲、地位卑微的左思只好把深受压抑和排挤的不平凝聚到他的诗作里。他对咏史诗进行发展创造,将咏史变为述怀的“咏怀诗”,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里,他把自己比作涧底郁郁挺拔的青松,士族子弟好比是柔弱的小苗,像青松一样高大的人才却受到如小苗一般柔弱的人的遮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势使之然”,即由士族制度造成的。他还抨击了当时重门第不重德才的社会制度,如“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捐归回庐。”铅刀虽然不锋利,但有一割之用也好;自己虽然才能不高,却有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中不仅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壮志和不慕权贵、功成身退的崇高理想,也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慨。
左思的《咏史诗》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诗坛偏重词藻的时期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咏史诗》感情激烈,格调高亢,笔力矫健,独树一帜,形成了与“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因而被清人沈德潜《古诗源》称为“千秋绝唱”,体现了左思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两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动摇和玄学的产生,建安时期的慷慨豪爽之风转变为玄学的崇自然、好清谈。当时,“人各有一种风骨,不拘泥于一格也”,这便是有名的魏晋风度。玄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哲学和美学的重大突破,必然引发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因此,书法艺术中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翩翩的行书字体,出现了王羲之这样人品字品极妙的“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氏为当时的最大世族之一,王羲之本人亦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为“王右军”。他入仕不迷仕,后称病辞官,着意于书法、诗赋和散文。王羲之幼承家学,七岁学书,十二岁看“笔论”,经父亲指点,大有长进。初拜师于卫夫人,后学张芝草书、钟繇正书。他博采众家之长,而又最大限度地突破和完善诸家,使之脱胎换骨,清新入体,开辟新的意境。终于使他的行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王羲之生性坦率,不拘礼节。他年轻时,太尉郗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门生到王导家挑选女婿,王导子侄都集中到东厢房让来人挑选。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要相女婿,都表现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听到。郗鉴一听,高兴地说此人正是要选的好女婿。后来查实,那人正是王羲之。晋人崇尚自然,不喜欢矫柔造作,王羲之也是典型之一,《金陵王氏族谱》上有一段王羲之的画像赞语,便显示了他的奕奕神采、翩翩风度,《世说新语·容止》篇称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更是晋人品评人物的最高境界。他的外表与心灵和谐统一,在书法上体现得比较充分。他既工草、楷,又把“行笔放体,雨疾风驰;绮靡婉婉,纵横流离”的行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又一次与同志好友爱子等四十二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传统的修禊之礼。良辰佳节,山水美景,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纯朴静远的大自然同智者心灵融为一体,他们惊叹留连,饮酒赋诗,尽情欢娱,最后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羲之乘兴,思逸突发,腕底似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被后人誉为“神品”,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王氏的家传法书,受到后人喜爱。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倍受珍视。相传山阴有一道士极想得到王羲之墨迹,又怕遭到拒绝。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费尽心思养了一群。一次,王羲之路过,看到这群鹅羽毛洁白,体态轻盈,神情悠然地在水中嬉戏,非常喜欢,很想买下来。道士说只要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就可换这群白鹅。羲之写后换回白鹅,这就是“以书换鹅”的故事。又有一次,王羲之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人,那妇人好久也没卖出去一把扇子。王羲之在她的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声张开去,结果每把卖百文钱,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王羲之以后,他的儿子王献之又把书法推上一个高峰。献之在书法上继承父风,而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他工草、隶,在英俊豪迈之中,又有秀媚之气,对后世也影响很大。后世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诗有:
1、答许询诗 其一
王羲之〔魏晋〕
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
2、答许询诗 其二
王羲之〔魏晋〕
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3、兰亭诗二首 其一
王羲之〔魏晋〕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4、兰亭诗二首 其二
王羲之〔魏晋〕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5、兰亭集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向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