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突出家乡美的作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突出家乡美的作文,第1张

  摘 要:汪曾祺的《受戒》是其小说的代表作,该作品给读者描写了一个富有桃源理想的美好世界,其主要构建了一个完美和谐的伊甸园世界,拥有诗意的结构、人情人性美、诗意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作者立足于和谐的观念,在小说中到处展现了和谐之美,同时还希望呼唤人性的回归,利用文字让我们能够思考和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显著地展现了一种诗意生存和诗意自然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和谐;生态美;《受戒》 作者简介:张洁,女(1980-) ,山东淄博人,现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工作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2 生态美学要求社会、自然和人都有一个动态的平衡,深切关怀世代生存和永远发展的人类,对人类的状态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要求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最近这些年来,由于生态美学的实践和研究理论的发展,文学评论界逐渐深入探讨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汪曾祺的代表作是《受戒》,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内含丰富的生态美内容。《受戒》的和谐生态美主要体现在:一是表现在富含桃源理想牧歌的理想国式的社会中;二是表现为俗世人性和佛性、自然和人的和谐之中。 一、和谐社会--乌托邦式的桃源之地 汪曾祺在《受戒》中描写庵赵庄和周围环境人事之间的关系时,富有桃源理想牧歌类的情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表达了作者憧憬和向往人类的美好前景与生活。作家写作的庵赵庄中没有坏人,无任何流言蜚语,也无纷争邪恶,是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人人都根据遗留下来的传统历史生活方式自由自在的生活,每个人都热情善良、勤劳质朴。描写小英子的家时写道:“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一亩种了茨菰。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典型的小康家庭。同时作家在描写此地农忙时节是大家互相帮助换工时的景象:“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描写的此类生活景象,随处可以体验到祥和和恬静的气氛,大家都位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自给自足,没有什么功利主义,互相帮助,在情感交流上十分亲密。 小英子第一次与明海相见时就非常自然地扔给他半个莲蓬,之后就非常熟悉。小英子的娘在责骂明海时就直接叫他“儿子”,之后还认明海为干儿子。明海帮小英子家干农活,帮她们姐妹画绣花,一起收获庄稼,彻底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秩序,让他们通过亲密无间的交往自然的萌生出互相爱恋的情感。小英子会驾船去接刚受戒完的明海,途中说到不让明海以后做沙弥尾和方丈,明海都一一答应,接着小英子就毫不避讳的让明海娶她做老婆,届时已为和尚的明海尽管非常惊讶但还是满口答应。如此一来,使得他们之间朦胧的爱恋情感呈现了一种纯真和浪漫的色彩。《受戒》构筑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传统社会,《受戒》中是一个世外桃源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自然淳朴,到处都是快乐的气氛。庵里的和尚也有七情六欲,跟俗世之人一样生活,都可以打牌,也可以娶妻生子,每个人都有着服从自然本性的生活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其他规定和戒条来加以束缚,当地的人们这样,就连庙里的和尚也是这样。这样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体现了汪曾祺的仁爱、通脱和自然的生活愿望。在该地生活不存在纲常伦理来束缚人们的行为,也没有明争暗斗和勾心斗角,只是充满了天真无邪和率真自然。 二、俗佛和谐--僧俗合流 汪曾祺在《受戒》中描写了两个世界,一僧一俗。在我国的历史上,俗世生活和佛门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间存在了不可跨越的鸿沟。不过在作者的《受戒》中并未显著的区分佛界和俗世两个世界,恰恰反映了一幅僧俗合流的场景。在汪曾祺的描绘下,俗世和佛门跨越了界线,实现了河流,在当地的传统道德伦理和民俗风情中已经完全融入了信仰和宗教的文化,世俗化和本土化了佛门生活,和尚们也过着富有人性的空门生活。明海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过着非常清闲的日子,每天都无忧无虑的:“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萝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柱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磐。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海这三声磐就全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舅舅起来,教他念经。闲来无事,明海就到小英子家帮忙干活,栽秧、车高田水、蓐头遍草、割稻子、打场,样样都做。明海相貌清秀,嗓子嘹亮,唱起山歌,喊起打场号子,比什么都好听;他还心灵手巧,会画画,看到什么画什么,而且画的跟活的一样,他帮小英子的姐姐画出嫁的绣品样子,惹的方圆三十里的姑娘都来求。”《受戒》中,小英子和明海相恋就恰好证明了庵赵庄中没有区分僧俗两界,象征了逍遥和自由的风俗世界。和尚们都过得非常愉悦和惬意,浑身充满人情味和人性,佛堂里外都透露着人生的美好,体现了人们摆脱外在束缚之后的豁达,到处充满着温暖和情趣,演绎着一幕幕率性人情的人间喜剧。就像汪曾祺曾经所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作家在《受戒》中所展现的就是触动他内心的本色生活,是一种逾越了俗世和佛门鸿沟的本色生活,表现了一种温暖的情趣,寄托了诗情画意的生活愿望,赋予了追求美好生活和让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自然与人的和谐 自然是人类的生活居住之地,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人类所生活的人文环境、人类生长的自然环境。汪曾祺是一位诗性的作家,面对着到处都是技术图像和物化生存的世界,作者构建了一个具有诗意的人类居住之地,极力赞美逐渐消失的田园,呈现了具有诗意的自然环境。比如,汪曾祺描写到绣花和画花时:“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作家给读者展现的明海是一位具有十足灵性的小和尚,活脱脱就是一位无师自通的小画家。同时描写的小英子也是享有了女孩子独有的体贴和细心:“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他所描写的小英子和明海的情感和生活总是位于一种和谐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之中。汪曾祺善于描写一些优美的环境,通过和谐的人性美和自然美这种环境来展现其心中人物的美好形象。《受戒》把小英子和明海激情难抑地进入芦荡写入结尾,接着就继续描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荧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作者所描绘的水荡子是芦苇丛生的,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生灵之地。这里都是具有鲜活新亮色彩的,散发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它们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象征着恋情和生命。小英子和明海在水荡子中向大自然敞开了生命,完全释放了生命的活力,让自然和人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生命也处于一个自由的和谐状态中。 综上所述,在汪曾祺的《受戒》中始终都贯穿着一种和谐自然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此种理想境界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从而保证了它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琛 试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和谐之美[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08-112 [2]曹金合 论汪曾祺的小说《受戒》的和谐美[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6-131 [3]钟启春 试论汪曾祺《受戒》中的“和谐”内涵[J] 作家,2013,20:17-18

率真,汉语词汇,直率真诚,拼音是shuàizhēn。《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杨朔 《征尘》:“他们总是那样率真,质朴,存着点古代游侠的豪爽的味儿。”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1)坦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ǎn shuài,是指诚实和坦率的讲话、为人坦率;粗疏,粗心;谓游憩。茹志鹃 《阿舒》:“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是一对清得象泉水似的眼睛,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2)直爽(zhí shuǎng),意思是指言行坦率、爽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我看你人很直爽,所招的一丝不错。”

曹禺 《雷雨》第二幕:“这一点我很明白。我知道你是个知书达礼的人,一看就看出是个直爽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她觉得 罗大方 这个人挺直爽,一见面就很关心别人的生活。”

2、反义词

做作(zuò zuò)是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和腔调,而且故意摆谱。它可能是矫枉过正的涂抹脂粉,可能是虚情假意的扭捏作态,也有可能是出于不三不四的东施效颦。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我这里出家,是个清净去处,你这等做作,甚是不好。

1、山水田园诗派。

 

 他著名的作品还有哪些呢?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他写诗的特点是什么?

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这个是苏轼的评论。

多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读了兰亭集序的借鉴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朗月般清凉的诗文,如绾秋蛇的魅力书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兰亭的一切都是美的极致。

  7、人是最美的风景。兰亭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会者是倜傥俊逸、诗才出众、品德高尚之士,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多风流。自然是美好的,人类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没有《兰亭集序》的诗文和书法,哪里会有永远的兰亭这一文明的踪迹?

  8、率真自然。《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太尉都鉴让人到王家选快婿,王家许多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惟独王羲之在东床上坦然自若,结果被选上。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

  9、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这是一个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出神入化、灵魂如翼、自由飞翔的世界。

  10、我思故我在。兰亭让人难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让人难忘,他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王羲之的“旷古之叹”更是令人难忘,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兰亭不朽,王羲之不朽,能冥心奇想、独立开放的思想更是不朽!

  11、如何传播经典文化。当今学术界,文化传播太过“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又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难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余味。”借用古诗词意境来写歌,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本无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为《兰亭序》,就有“篡改”和“涂鸦”之嫌了,这可不是对经典文化精义的积极传承。

  13、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

所谓的“自然”是指在行为表现上没有过多的修饰和人为作为,展现出真实的特质和能力,更加贴近本质的状态。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

什么样的人自然?

自然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不做作:自然的人不会刻意地去迎合别人或者表现出不真实的面孔,他们会坦诚地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真诚:自然的人更容易展现真诚的情感,不会掩盖或粉饰自己的内心。

自信:自然的人通常有较高的自信心,并且愿意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活泼:自然的人通常比较活泼开朗,不会过于拘谨或者胆怯。

什么样的人不自然?

不自然的人则具有以下特点:

做作:不自然的人通常会过度修饰自己的言行,表现得不真实且不自然。

假装:不自然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和想法不一样的行为,试图给人以误导。

自卑:不自然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卑而表现出过度的拘谨和胆怯,难以自由表达自己。

情感封闭:不自然的人可能会过度保护自己的情感,难以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联系。

总之,“自然”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更加贴近我们的本质状态,展现出真实的特质和能力。相反,不自然的人则往往将自己的内在世界掩盖起来,用外在的行为形式去迎合别人或者隐藏自己。

20220203周四阴天D3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42

《庄子》外篇  山木 

原文

孔子问子桑雽曰[1]:“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2]?林回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臼:“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3],率则不劳[4]。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固不待物。’”

注释

    [1]子桑雽(hù):人名,即《大宗师》篇子桑户。[2]假:国名。亡:逃亡。[3]缘则不离:随顺物性则与物不离异。[4]率则不劳:任真情自然坦率表露,不加文饰,故不须劳神。

    译文

    孔子问子桑雽道:“我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境,在宋国又蒙受了伐树的屈辱,在卫国被禁止停留,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没有出路,在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又被围困。我遇到这么多的灾难,亲戚世交更加疏远我了,弟子友人也不断离开我,这是为什么呢?”

    子桑雽回答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有个叫林回的人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只是背着婴儿逃跑。有人议论:‘他为的是钱财吗?初生的婴儿远不如玉璧有价值;为的是怕累赘吗?初生婴儿要比玉璧累赘得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背着婴儿逃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包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相交淡泊而亲切,小人相交虽甘甜却容易断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真心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慢悠悠地走开了,放弃了学业,丢掉了书本,不让学生在他面前行揖拜的礼节,但学生们对他的敬爱却更深了一层。

    有一天,子桑雽又说:“舜快死的时候,告诫夏禹说:‘你要当心啊!身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纯朴率真。顺应了就不会丢失万物,纯朴率真就不会劳心费神;不背离万物,不劳心费神,也就不需要对仪容举止加以纹饰和装扮;无须对仪容举止进行纹饰,也就不需要外物加以辅助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8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