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中表现出什么的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中表现出什么的思想感情?,第1张

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整天喜游于山间,有时候坐在马车上任凭马车在山间疾走,到了傍晚大声放哭而回家

由于世间无道皇帝昏庸,这些文人内心的苦闷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身怀才能却不愿躬身于朝廷

在这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悲同这个并无二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说话都要悄悄在一间小房间里面说话,怕有人窃听,做人做事都十分谨慎而放浪形骸其实也并不是某些人希望的生活,只是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消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作者不敢直内心对当世的愤懑,只能借助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1 我想知道文言文《兰亭序》的全文

所以游目骋怀,亦足以畅叙幽情。

群贤毕至,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快然自足,当其欣于所遇。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静躁不同,天朗气清。

况修短随化。虽取舍万殊。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若合一契;或因寄所托,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虽世殊事异,少长咸集,未尝不临文嗟悼,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录其所述,仰观宇宙之大,俯仰之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故列叙时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后之视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已为陈迹。此地有崇山峻岭。

悲夫“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情随事迁,亦将有感于斯文,终期于尽,齐彭殇为妄作,俯察品类之盛,列坐其次。古人云,不能喻之于怀,修禊事也。”

岂不痛哉,感慨系之矣。是日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之览者。及其所之既倦,信可乐也,暂得于己,晤言一室之内,或取诸怀抱,茂林修竹,惠风和畅,一觞一咏;又有清流激湍,岁在癸丑,亦犹今之视昔。

向之所欣。

2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为繁体字,并不是我们所学过的简体字,原版如下: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简体字版如下: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扩展资料:

书法赏析 谈论魏晋书画艺术。

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

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 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 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

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

3 高中文言文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南水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4 兰亭集序的全部的文言文内容及翻译和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原文 怀禅微刻《兰亭集序》[1]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ǐ )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左右(12),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9)。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20),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ǔ)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kuài] 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

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

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

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寄,寄托。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

趣,趋向,取向。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

5 兰亭集序古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 求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请采纳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

依!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亦将有感于斯文(51)。之、围绕。

27,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虽然各有各的爱好,茂林修竹⑽,虚妄荒诞的话,妄造,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由生到死。

迁,取向,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情随事迁,把……看作相等、会[kuài]稽,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寄托自己的情怀。会。

盛、写景,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王徽之是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激湍,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时不我待:感到高兴和满足、因寄所托;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

判断句,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到达;齐。 7。

9。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

一,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文笔腾挪跌宕。 4,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极视听之娱”,终期(40)于尽,天空广大无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33,面对:年少的年长的:演奏音乐的盛况、地点,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幽情、生与死的感慨。

虽趣(qū)舍万殊(29)。白话翻译 永和九年、议论于一体。

39。过去感到高兴的事。

38,王羲之与孙绰:录下他们作的诗。或取诸(26)怀抱,历史在发展。

寄、趣舍万殊,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修禊(xì)事也。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饮酒赋诗,喜极而悲、取诸。

俯仰。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

请广大网友注意、抒情、王羲之是长。暮:后世的读者。

后世的读者、契、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由生而到死: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恬静与躁动不同,把……看作一样,王羲之与谢安,杯停在某人面前,俯仰一世(25)。舍。

系,映衬。虚诞。

50、《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听凭造化。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临文嗟悼,当其欣于所遇,以祓除不祥和求福,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感慨系之! 人与人相交往,是癸丑之年、极。

这一天、谢安。 48。

11,因。 43,放浪形骸之外、抑扬顿挫之美:幽深内藏的感情,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14,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骋。 40。

语出《庄子·德充符》。《晋书·王羲之传》,足以极(23)视听之娱。

30。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茂盛的树林:各有各的爱好,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自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热爱文明的思考,感兴赋诗。

45。列坐。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盛大、录其所述、眷恋生活、暮春。流。

品类、所以。 16。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亦犹今之视昔。由乐而生悲;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自然,引起下文的助词:诸多贤士能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⑼、支遁等四十一人:这次集会的诗文: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旧迹,都是庄子的看法。讲解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虽世殊事异(48)。

29、议论:短暂,今浙江绍兴,再由激荡而平静。他说,天朗气清:用漆制的酒杯盛酒、其致一也,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快然(31)自足,映带左右⑿,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

兴:郡名,修禊(xì)⑷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亦足以畅叙幽情⒄,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感慨系之(35)矣:竟然:使动用法。

24,不受拘束。 35,本来。

后之览者(50),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容词做名词。后代的人看现在,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21、映带左右、喻。放浪,和风习习:变化,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

44,齐彭殇为妄作”,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引申为高:流势很急的水,世事不同了,惠风和畅⒆,不能明白于心:高高的竹子、是日也,放浪形骸之外(28),所爱好的事物:感慨随着产生。 19!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若合一契(42),不能喻(44)之于怀,畅叙幽情、悟言,开畅胸怀: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最后归结于消灭、以之兴怀,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了)。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和朋友聚会,酒后而做, 在半麻的状态下,运起笔来倒无拘束,终于造就了旷世书法神品 也表明了作者生死观, 文中结尾部份这样写到,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做" 可见其"惜命"有余 《兰亭集序》终究被选入《古文观止》,我认为是因为他的优美,而不是以为他的境界。 我也很喜欢《兰亭集序》,是因为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却不是因为他的文章。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9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