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感情基调有哪些

朗读的感情基调有哪些,第1张

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五)

——情感:基调 语气

情感,当然离不开内涵。因为所有的情感,它都有一个发源。你为什么要有这个情感。这一点呢,是我们在许多朗诵实践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前边说的那些声音基础,声音应用,节奏,气息八大指标,如果用绘画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是线条和透视、用笔,而到了情感就犹如上色。

情感包括两项指标,基调和语气。

1、什么是基调?

是朗诵中声音的“色调”。体现的是感情的基本倾向。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朗诵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同样借用美术的色调来说明。不管是一对幅画或者一张照片,它都有一个基本的颜色的倾向。当阳光不管是朝霞还是晚霞,笼罩大地的时候,其实,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树是绿的,花是红的,可是它们都会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的光晕。这种光晕就是色调,就是整幅画或照片基本的颜色倾向。

那么,理解了这点,就很容易理解朗诵中为什么会有基调的概念。这个基调是这篇文章基本的情绪倾向,基本的感情倾向或感情色彩。

注意:在开篇伊始,就该对文章有一个正确的状态和正确的切入。如果没有,你开篇就是错的。定调错了,整个诵读就是失败的。

有时,背景音乐的选择,会对情绪基调的把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基调的准确性和基调的贯穿性。

3、基调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开篇定调,一是通篇把握。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吻合。无论喜悦彷徨还是愤怒哀伤,都要立刻包涵在声音里。只有深刻理解文字,调动意识上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未曾开言先有情”。

例句1:夜很深,夜,很静。要读出夜静的东西,把声音、状态马上调整到夜静。你绝不能用白天的喧嚣、清晨的悦动格调来读。

例句2、山乡落雨,极富有诗意。基调在“诗意”。要带着表现诗意的状态来读,不可能用夜很深、很静的语气来读。因为它描摹的是山乡落雨时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景。

例句3、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情绪上的无奈、冲突。基调在“聚少离多”。

开篇定调,确实有难度。开篇,有时是一种预示,而非明示。

例句4、柴可夫斯基 好像一直 生活在我的心里(说明他已经不在了)。

基调是“缅怀”。

例句5、太平山,并不远,就搁在港岛的臂弯里。

同样也是一种预示,如母亲,很美的。就不能是悲切的。

一定要注意开篇定好基调,首先要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好篇。

例句6、有这样一位母亲,每一天都和儿子聊天,讲一些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是很悲情的故事,开篇应该是很深情的,不是一般的亲情。(儿子是脑死亡,被母亲终于唤醒)

所以说,更多的了解文字,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心境,开篇定调就能把握好。

二是通篇把握。

通篇时,不能从紧张的状态上松懈,或突然跳出来,打破了整篇文章的平衡,经常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上。朗诵中的对话,只能有角色感,不能有角色化(意思是只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普遍性规律,而不能就去变成这个角色)。否则,还会破坏掉原来文章的基调。通篇,只能在基调之下一定的尺度内变化。变化主要在语气上变化。既不能掉下去也不能跳出来。

4、什么是语气?它有几种类型?

语气是声音中流露出来情绪,是语言的色彩。它非常细腻,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修养。

基本语气,包涵陈述、描述和情态句。一篇文章按着这个基调走,就可以避免“一道汤”。

(一)陈述句:基本保持客观冷静有距离的状态去读。不能抒情,否则就跑偏了。

例句1:小屋随旧,却异常牢固。那里住过下乡的知青、下放的干部、小商小贩,甚至是/举家逃荒的人。

例句2: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说得是人们四处漂泊,重在表达这个语意。陈述,不能抒情,读成描述“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

(二)描述句:

例句1:山崖上的庙宇,飘摇的经幡,都变成了/暗红色的剪影,(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描述)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更像/遥望的背影。

如果都用陈述句来读,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如果都用描述来读,就会越听越腻味。

有些文章是带有隐蔽性的。如《蒙古长调》。有很多的形容词,让人误以为是描述句,读时,老觉得气息不够。其原因就是对陈述句的处理有问题。通篇都想去描述去抒情。

(三)情态句:如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句1:我/是信前因的,(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感叹)真的,这是一件很奇异的事情。

这句话,前后读法不一样。

例句2:接连问了两遍,我惊讶极了。(之前是一般陈述之后就是疑问)这真是史籍里/反复出现的/青挫山吗?

疑问语气渗透进去,才能把文字读得兴味盎然。

例句3: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漫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开始训练学习时,先不要管声音,放开了读出疑问语气来,等熟练掌握了之后,才对声音进行控制。如果只是把声音控制在自己保险的区域内,永远不会有突破、有进步。这就是“先破后立”的道理。

叹句例句: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吧,愿我们在那一刻/能够/真正的醒来!

叹句对气息需要挺大的。

这些句式不同,语气情绪有明显的区别。朗诵中,语气无处不在,即使无动于衷,也是一种语气。语气需要用心挖掘。除了在陈述、描述、情态上语气的基本对应外,大量细腻的语气隐藏在文字背后,这是笔墨无法尽述的角落,也是朗诵最让人的探索。

4、为什么说语气是一生的修养? 朗诵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朗诵有三个境界,一是读字面,二是读字理,三是读字后。

所谓读字面,就是读时没有错误读音,情感基调也没有问题,大体有一个逻辑断句,语流也顺畅,文字的基本意思都读出来了。

读字理,就是读出这句话里的意义。读出它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就牵扯到重音、断句等。

如: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四处打听女儿音讯的/可怜的母亲。

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陈述里很有内容,不但要遵循文章的基调,还要读出字里的“理”来,即文字里的情感。语气的变化,要根据文字不断的揣摩、体会、实践。这句话包涵了母亲的深情。“可怜的母亲”两种读法,其表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如,例句2:扒开厚厚的积雪,他用衣袖轻轻擦去上面的冰屑,“中国”两个大字,便在蓝天和白云的映照下闪耀出光辉。

这句话,“中国”两字一定要特意处理,读出它深藏的感情——“振奋”来。

读字理,就是不断地吃透文字,努力把作者想表现的强调的东西挖掘出来,读出来。

例句:姑苏,听听这名儿,心里就痒酥酥的。

钻天杨/是这个季节唯一奔放的树;它整个春天都在长叶子,(那种疯劲儿/简直就是一场狂飙)。

括号里部分一定要特读,读出钻天杨生长旺盛的情态来。

读字后:字后是最有意思也是最微妙的。是需要每个人在诵读中,反复揣摩体会的东西。所以说朗诵没有“神童”。你没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情感历程、甚至没有悲悯的情怀,你读啥呀?小屁孩能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东西吗?

例句1:他被称之为“孔老二”,不,不,还远远不及店小二。

这句话,读第二个“不”时,要带着嘲笑、调侃的语气来读,才能读出那个年代的荒谬、不可理喻及对孔子的不尊。

声音的技巧必须用对地方,不能炫耀和滥用技巧。

例句3:天子是谁?李白醉了。

“天子是谁?”要读出李白醉了的感觉。也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

读字后,声音的表现力,有时胜过文字的千言万语,是作者想写也写不出来的,这也就是朗诵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不被其他艺术代替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朗诵艺术最让人着迷的、深思、探索、挖掘的东西。

例句4: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读这句时,要体会文字背后包涵的太多的情感。字后是什么?是一处悲剧,只是为了给他帮寄一封信,只是少拿了一把小雨伞,就使爱人像夜晚的蝴蝶一样的飘落在冰冷的街面。注意气息的分配。

“虽然是春天”占十分之一,“好像已是深秋了”占十分之九。后句的语气是“叹”。

在我看来,青春主题朗诵的作品需要表现出青春活力、激情、希望、美好、坚定、梦想等正能量的作品。我推荐几个诗人、作家的代表作品。

一、中国诗人诗歌作品

1、篇幅较长,可单人朗诵,也可双人朗诵。

食指的诗歌韵律较强,朗朗上口,内容积极向上,情绪热情饱满,适合朗诵。比如

《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两首都是充满希望的诗歌,让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坚信未来会很美好。

2、篇幅较短,适合单人朗诵。

汪国真的诗歌大部分都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歌唱,比较适合你们这个主题的朗诵,我列举几首他的诗歌,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朗诵。

《热爱生命》讴歌生命,珍爱生活。

《为了明天》、《山高路远》坚定不移的追逐远方

《挡不住的青春》、《跨越自己》相信自己,克服困难,勇敢超越。

外国诗歌

雪莱《自由》,描写自由的神奇力量

中国名家散文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气势上比较激昂,富有活力;情绪饱满,内容易理解,较容易把握情感基调,调动情感。

2、周国平《爱生命》,共2小节,可以选取1、2、3节作为一篇朗诵稿进行朗诵。

3、汪国真《青年》,是一首专门写青春的散文诗,很不错。

4、汪国真《生活》,态度鲜明,情感充沛,适合朗诵。

以上这些作品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作品,建议可以从诗歌中,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汪国真的《为了明天》、《挡不住的青春》;散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汪国真《青年》、《生活》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品进行朗诵,因为这几个作品都属于情绪热情激昂类型,用热情激昂的情感基调去朗诵。

描写诗歌朗诵的句子 

1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2 伴随这我们的朗诵,廖昌永的歌声响起了,四位舞蹈演员上场了,她们伴着音乐在台上翩翩起舞,宛如仙子,她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3 我们的声音多么嘹亮,我仿佛看到滚滚的波涛,辽阔的田野,祖国的红旗迎风招展。 

4 “请听诗朗诵——”王嘉琳嘹亮的报幕声伴着音乐响起。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缓下来。我和着大家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浩荡的洪流涌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5 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随着队伍昂首阔步地踏上了舞台。找好位置,站好。望着台下齐刷刷的眼睛,我不免又有些紧张。手贴裤缝,抬头,挺胸,我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加油,一定行! 

6 五(3)别出心裁地诗歌穿插在歌曲中,还配上了优美的舞蹈,视觉效果同样那么好。他们的优秀,令我顿生压力,我又担心:忘词了怎么办?读错了怎么办?可不容我多想,伴着主持人的报幕词我们踏上了舞台。 

7 主持人的一番开场白后,是五(1)班的朗诵,他们班着装统一,声音铿锵有力,音乐与幻灯浑然一体,结束时,台下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8 你听,“当太阳在帕米尔高原升起……”他们的朗诵开始了,声音铿锵有力,声音如洪。他们的朗诵赢得了我们的热烈的掌声,这也给我们班增加了压力。 

描写朗诵的句子  

三分诗,七分读。 

宋·周密《齐东野语》。这句话所在的原文大意是:有一个人仰慕苏东坡的大名,拿了自己的诗朗读给苏东坡听。读完之后问苏东坡他的诗能得几分,苏东坡说可得十分,这个人非常高兴。接着苏东坡幽默含蓄地说:“~”,意谓诗作本身并不佳,只能得三分,而朗读得很精彩,可得七分.揭了那个人的底。后世引用这句话时,大多抛开它的原意,而用来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因为在诗歌欣赏的整个审美过程中,朗诵是很关键的一环。朗诵得体,可以使本来很平常的诗增色不少。还可供引用说明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 

2、查找一段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  

当她拿叉子的时候,手抖得非常厉害,以致于手中的叉子滑落下来。饥饿折磨得她竟像老人一般颤巍巍地摇着头。她不得不用手指拿起肉吃,当她把一块马铃薯塞进嘴里时,忽然哽咽地哭泣起来。两行大滴的泪珠顺着面颊流了下来,滴在了面包上。[法]左拉《小酒店》 

形容朗诵的语句  

1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2 伴随这我们的朗诵,廖昌永的歌声响起了,四位舞蹈演员上场了,她们伴着音乐在台上翩翩起舞,宛如仙子,她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3 我们的声音多么嘹亮,我仿佛看到滚滚的波涛,辽阔的田野,祖国的红旗迎风招展。 

适合班上朗读的句子加感悟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三年级以后就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调查发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学生读课文或诵读文章时有丢字、添字现象,读句子也不够流畅,没有感情。要提升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语文教学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提升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带领学生观看散文欣赏栏目。再引导学生观看CCTV的主持人大赛活动以及观看中小学生道德讲堂演讲会。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结合语文阅读教学,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在班级内开展朗读比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加强学生朗读的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文章,首先要把文章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朗读习惯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就要严格要求。朗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当学生能正确朗读时,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才会事半功倍。若中高年级没有养成好的朗读习惯,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得立刻重视起来,着手培养朗读习惯。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先从句子开始指导朗读,在逐渐过渡到段,再到朗读整篇文字。 

三、范读引领,入情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余下全文>> 

精描写诗歌朗诵的句子 

1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2 伴随这我们的朗诵,廖昌永的歌声响起了,四位舞蹈演员上场了,她们伴着音乐在台上翩翩起舞,宛如仙子,她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3 我们的声音多么嘹亮,我仿佛看到滚滚的波涛,辽阔的田野,祖国的红旗迎风招展。 

4 “请听诗朗诵——”王嘉琳嘹亮的报幕声伴着音乐响起。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缓下来。我和着大家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浩荡的洪流涌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5 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随着队伍昂首阔步地踏上了舞台。找好位置,站好。望着台下齐刷刷的眼睛,我不免又有些紧张。手贴裤缝,抬头,挺胸,我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加油,一定行! 

6 五(3)别出心裁地诗歌穿插在歌曲中,还配上了优美的舞蹈,视觉效果同样那么好。他们的优秀,令我顿生压力,我又担心:忘词了怎么办?读错了怎么办?可不容我多想,伴着主持人的报幕词我们踏上了舞台。 

7 主持人的一番开场白后,是五(1)班的朗诵,他们班着装统一,声音铿锵有力,音乐与幻灯浑然一体,结束时,台下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8 你听,“当太阳在帕米尔高原升起……”他们的朗诵开始了,声音铿锵有力,声音如洪。他们的朗诵赢得了我们的热烈的掌声,这也给我们班增加了压力。 

描写朗诵的句子  

三分诗,七分读。 

宋·周密《齐东野语》。这句话所在的原文大意是:有一个人仰慕苏东坡的大名,拿了自己的诗朗读给苏东坡听。读完之后问苏东坡他的诗能得几分,苏东坡说可得十分,这个人非常高兴。接着苏东坡幽默含蓄地说:“~”,意谓诗作本身并不佳,只能得三分,而朗读得很精彩,可得七分.揭了那个人的底。后世引用这句话时,大多抛开它的原意,而用来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因为在诗歌欣赏的整个审美过程中,朗诵是很关键的一环。朗诵得体,可以使本来很平常的诗增色不少。还可供引用说明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 

2、查找一段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  

当她拿叉子的时候,手抖得非常厉害,以致于手中的叉子滑落下来。饥饿折磨得她竟像老人一般颤巍巍地摇着头。她不得不用手指拿起肉吃,当她把一块马铃薯塞进嘴里时,忽然哽咽地哭泣起来。两行大滴的泪珠顺着面颊流了下来,滴在了面包上。[法]左拉《小酒店》 

形容朗诵的语句  

1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2 伴随这我们的朗诵,廖昌永的歌声响起了,四位舞蹈演员上场了,她们伴着音乐在台上翩翩起舞,宛如仙子,她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3 我们的声音多么嘹亮,我仿佛看到滚滚的波涛,辽阔的田野,祖国的红旗迎风招展。 

适合班上朗读的句子加感悟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三年级以后就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调查发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学生读课文或诵读文章时有丢字、添字现象,读句子也不够流畅,没有感情。要提升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语文教学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提升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带领学生观看散文欣赏栏目。再引导学生观看CCTV的主持人大赛活动以及观看中小学生道德讲堂演讲会。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结合语文阅读教学,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在班级内开展朗读比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加强学生朗读的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文章,首先要把文章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朗读习惯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就要严格要求。朗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当学生能正确朗读时,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才会事半功倍。若中高年级没有养成好的朗读习惯,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得立刻重视起来,着手培养朗读习惯。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先从句子开始指导朗读,在逐渐过渡到段,再到朗读整篇文字。 

三、范读引领,入情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余下全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5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