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裸辞的第一天,这也许是一个任性的选择,但在看到书架上摞得高高的“精神食粮”时,给自己放个长假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中时期直至工作的长约十年的时间里,抑郁的状态从一开始的偶尔到频繁,从自残到决定与自己抗争,再从自以为的康复到间歇式的情绪爆炸与自毁冲动。
不论是要战胜抑郁症,亦或是面对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又或者是作为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尽量好的给她一个原生家庭;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尽管如此,我依旧坚信只有打破了心理平衡,才能深度的蜕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书籍官方的标签心理自助来看这是一本自我救助的书籍,这次的阅读与理解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有帮助:
1 、我的童年,父母辈他们对我的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2 、我的行为(自卑、沮丧、恐惧)背后的成因。
3 、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理性看待事物的重要性与成长性。
全文的逻辑,就是从像我这样 整个人都不太好的人开始说起,这个人就是蛤蟆,他的圈子里有严厉、挑剔型的父亲;有顺从、怯懦的母亲;有智慧威严,总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獾;有关心朋友,但是絮叨爱怼人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但内向不懂表达的鼹鼠;以及重要的主人公心理咨询师苍鹭。
经过十次的咨询沟通,蛤蟆的状态和内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蜕变。
第一次咨询:初见咨询师
蛤蟆为了不让朋友们担忧,来做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的老师就是为了赚钱 (好的,对不起,这像极了我对心理咨询师们的误解,毕竟他们的时薪很高) 。苍鹭表示本次不收费,心理咨询需要自发的配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蛤蟆想明白后便决定配合,一周固定时间进行一次心理咨询。
第二次咨询:抑郁的原因
第二次见面,蛤蟆的焦虑并不比第一次小,0-10的情绪温度计,蛤蟆只打了1-2分。关于自杀的话题,竟然在震撼之余让蛤蟆卸下了防备侃侃而谈起来。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当时的感受,就像是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的感受。
在没有列举完的蛤蟆的表述中,我不幸也有过其中80%的感受,也许旁人不能理解,但在当时的确悲伤得难以自拔,不过好在现在已经很少了。
苍鹭引出了关于自我状态的第一个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第三次咨询:成长的寓言
咨询期间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不断地发问让蛤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蛤蟆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 (我想这就是自我洞察力的建立吧)。
由于需要讲解儿童自我状态,苍鹭由原来的 倾听者角色 转化成了 老师的角色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自然型儿童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儿童的基本情感);
适应型儿童: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第四次咨询:探索童年
之前咨询留下的作业让蛤蟆感到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因为他想起了孤独的童年,其中并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回忆。
接受情绪似乎也是每一次自我调节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成长这场战斗中,面对无法逃离的欺凌和伤害者,孕育而生的顺从行为(依赖、道歉、同意、取悦)便是这一次的主题。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愤怒的表现
这次咨询时蛤蟆也给自己的情绪打了分,分数已经达到了5-6分。看来这场自我的battle初见成效了。
经过对自己过往的回忆和思考,蛤蟆发现他竟然不会生气,生气的总是别人。苍鹭给出的答案不是不会生气,而是不带攻击性的发火。那是什么呢?
还记得撒泼耍性子吗?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超市地板上打滚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愤怒的,但是没有办法直接表达,因为面对的是他们最亲近和依赖的家长啊。
第六次咨询:秘密协议
在第六次咨询之前,强势的獾与蛤蟆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故事,以至于蛤蟆快被气炸了,不同于以往对獾的顺从,这次蛤蟆竟然敢小声地说需要考虑一下了。
看呐,蛤蟆已经不一样了,此处给予欢呼,我认为这是蛤蟆自我救助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即使如此,在第六次的咨询中,蛤蟆似乎还是打算妥协,与獾达成我很没用的共识。在苍鹭的眼中,蛤蟆这是在玩一个叫做PLOM的游戏。poor little old me,译为可怜弱小的我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而且游戏里输的才算是赢家。
以亲身经历来说,这是抑郁过程中常有的状态。
这次的咨询正处于打破心理平衡的边缘,也引发了蛤蟆自己与自己内心强烈的思想冲击。
强势的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并且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而蛤蟆的父母状态也异常的强大,虽然他从来不挑剔别人,但他却总是自我审判和惩罚。
所以,看书的同时我也扪心自问,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能对自己好一些吗?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七次咨询:蛤蟆先生的选择
蛤蟆先生看起来好了不少,开始对身边的事物和人感兴趣了。划了船、聚了餐,朋友们也开出来了他的变化。并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真的反抗了獾,并且说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有时候悲伤的情绪还是会来,但不会再被它牵着鼻子走了。这应该就是那个最美妙的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技能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然而成功的人生里,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都对生存有价值,但是只有在成人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父母或儿童的状态,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就知道要怎么做,就像演戏一样,而进入成人状态,需要我们自己来做决定。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使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作出反应。
这个章节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它帮我解答了生活中许多人情绪的问题,比如自怨自艾的妇女。
第八次咨询:说出人生故事
这次的咨询故事很长,那是蛤蟆一生的故事,他喜欢看到苍鹭全身心地听他说话,有一个那么好的倾听者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切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蛤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的不同也都是由这些不同的经历拼凑的。
第九次咨询: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这次的咨询,要从童年说起。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 你决心要改变 。 (这不正是我要做的事情吗?)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 底层架构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这就把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第十次咨询: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在上一次咨询中,苍鹭说到了一本书《人间游戏》(已放入书单),里面描述了100种心理游戏。比如“酗酒”、“我真不幸”、“PLOM”等等。
我真不幸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随时会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更严重的,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类人很容易成为抑郁症患者,然而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很多很多身边的例子,抑郁人群很庞大。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我早就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NIGYYSOB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个游戏越来越常见,尤其在机构组织,权威认识很容易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个人觉得像是PUA)
在这次的咨询最后,蛤蟆因为苍鹭总是提问而与他吵了起来。
第十一次谈话:最后一次面谈
虽然文中蛤蟆认为十次咨询是从第二次开始算起,但是我更愿意把最后一次当作一次成年人之前的谈话而非咨询。
经过十次的咨询,蛤蟆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后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这一次探讨的是情商: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商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至此,蛤蟆先生已然痊愈,这场自我battle中,他获得了胜利,开始了他新的生活与事业,心灵如同破茧重生一般。
走出抑郁,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内心不断地碰撞,当然在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带给你们启发与力量,也希望你们看见我看见的美好和希望。
注:本文大多为摘录内容,仅供参考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力量的支配。
情绪的不稳定性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相互转换。情绪的外露性。
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造成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如下:
1、来自幼儿时期行事和感受的本能,情绪记忆一直留存并延续着。
2、童年的经历和家长的影响
童年受到溺爱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自私、依赖、任性、冲动、做事不计后果。
童年经常受到指责、漠视、不被关心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出懦弱、胆小、不自信、自我否定。
这部分人都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化,像孩子一样表现出他们的悲伤、恐惧、快乐、愤怒
陷入”儿童自我状态的影响“
1、在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障碍,捆绑理性交往的手脚,泛情绪化,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去困扰,严重者会自我抑郁或者自我放纵导致犯罪。
2、总是用最轻松、习惯性模式处事,而没有思考,无法进步。
如何看待”儿童自我状态“?
1、每种状态都有其适应性和不适应之处,并无好坏之分,了解自己来自于童年的情绪和父母的言行影响,学会排除这两种影响的驱使,通过思考、基于事实做事,在更多的时候处于“成人自我状态”。
2、于父母而言,要重视孩子的言语沟通,通过理智、合理的方式同其相处和交流,让其拥有快乐的童年和独立的人格。
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他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几条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顺利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往彼岸?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拼凑起了一位“蛤蟆先生”,并讲述了他从抑郁到痊愈的过程。
本书运用动物的形象,对话的形式,讲述蛤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敏感、自卑、忧郁、不快乐等问题,是对大多数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过程的高度浓缩。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于是本书故事就此展开。在故事最后,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在蛤蟆心中,一些变化终于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儿童、父母、成人状态。它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儿童自我状态:由自然型儿童与适应型儿童组成。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童年时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发展成更复杂的行为式,它们成为自我的核心。
1快乐和深情:蛤蟆先生每次看望孩子时都会得到他们充满热情的欢迎;
2愤怒:孩子们闹脾气的时候可能会失去控制,变成一个“小恶魔”;
3悲伤:孩子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悲伤,例如当心爱的宠物去世时;
4恐惧:蛤蟆先生还记得他儿时从噩梦中尖叫着醒来,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这四种基本感情构成了儿童自我状态。一个人无论在几岁时都可能进入这种状态,并表现的与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通过上面这则寓言我们知道生命的第一要务在于生存。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父母,为了生存下去,婴儿必须快速地学会适应,适应新的环境,适应自己的父母,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特定的情形。这就是我们在婴幼儿时期就发展出的适应型儿童状态。
儿童如何释放自己的愤怒?
蛤蟆意识到自己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他想学会当一名成年人。
父母状态指挑剔或教育别人的状态。父母状态包含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批判标准。处在父母状态的人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观念和价值观,想向别人证明,让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和价值观。
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即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面而合理地行事。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高情商的人: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1、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2、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3、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治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4、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5、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6、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然儿,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
7、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较原始简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情感则为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显。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痛了、饿了、不舒服了,他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非常容易变化的,他们不会控制自己,掩盖不住自己的心情,受到赞扬时会感到高兴,受到挫折时会悲伤。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儿童少年常形成小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