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大脑的发现
作者 黄方
爱是情绪,由情绪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畸形与变态,情绪就成为罪过了。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情绪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国外对情绪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纽约大学神经学专家约瑟夫·杜勒发现人脑中有形如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边缘系统圈的底部,脑干的上端,它共有两个,分列脑的两侧,称其为杏仁核,它专司情绪事务,若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则出现“情感盲”。
一个病人因严重癫痫而采取外科手术,切除了杏仁核,其后他变得对人毫无兴趣,离群索居,虽然他具备完好的会话能力,但却再也不认识亲朋好友,甚至连母亲也认不出来,亲人对他的冷漠痛苦不堪,而他却麻木不仁。
鉴于这种理论,于是判断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大脑,一个是情感大脑。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某些情绪反应,情绪记忆的形成可不需要意识、认知的参与。杏仁核可储存记忆并促使我们还不知所以时就已作出反应。例如当人被蛇咬过后,一见到一段绳子,心中就会一惊,颤抖,出虚汗。这些就是杏仁核记忆被调出而作出的生理反应,而无需理智大脑的推演,最初的千分之几秒,脑不仅无意识理解了这是什么,还已决定了是否喜欢,可见情绪自有头脑,可拥有独立于理智中枢之外的观点。
理智大脑与情感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呢?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的安东尼.戴马西欧博士致力于研究情绪对生活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反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理性决策中情绪参与必不可少,情绪指引方向,纯粹逻辑再纵横捭阖。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选择,生活教给我们的情绪经验,在决策过程中的一开始就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筛除一些,突出一些,以便做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进行思考推断之时,不仅有思维中枢,同时也有情绪中枢的参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内驱力必须有情绪对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和加强,才能发挥动机作用。另外,情绪也可以与有机体的能源系统相联系,单独动员有机体的能量,激发人去行动,起到动机的作用。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探索、去认知。大家知道,兴趣(兴趣具有情绪性特点)使人离开无关紧要的事物而集中指向于所要探究的客体上,并对孩子的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监督作用。
由此可见,情感在推理中举足轻重,情绪与思维携手共舞,情绪中枢引导我们的决策能够因时制宜,与理性中枢联手,或强化思维,或瓦解思维,虽然理性中枢是情感的行政长官,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也有可能控制整个神经系统,那时情绪有如洪水决堤,使人完全丧失理智,更别说权衡利弊了,夏斐的母亲就是一例,因神经系统“短路”而失控,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了什么。
人们常常看到智商(IQ)很高的人,生活却并不如意;而智商平平者却获得极大的成功。以往的心理学很难解释这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戈尔曼提出人的成功除了与IQ有关之外,决定人的成功还有另一种因素--情感智商(EQ)。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移情与社交能力。情感智商缺乏的人会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导致很多后遗症:心理压抑、饮食失常,年少早孕,冲动好斗以及暴力犯罪。戈尔曼还指出,情感智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对于儿童,情感教育对大脑的发育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当今最新的理论,再来看单向的爱为什么不美满的问题,发现解释它容易得多了。
专横的爱,没有让孩子感知到爱,孩子并没有在一顿暴打之中,体验到爱的舐犊之情,相反的得到的是成人肆虐的凌侮的影子,而这些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
娇纵的爱,让孩子浸泡在爱河里,已经没有了被爱的感觉,前例中奶奶把别人让给自己的座位又让给了孙子,半大小子的孙子不认为这是奶奶给自己的爱,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话?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情感知觉,当然也就没有了情感控制,被这样的情感左右理智,发展到后来,失手打死人就成为必然的事了。
赎买的爱,把情感当作一种交易,孩子会以为,因为自己的付出,换得了父母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不必回报的,也就没有了爱的体验。
长期在这种愚蠢的爱的笼罩之下的孩子,情绪或暴躁、忧虑,或苦恼、沮丧,或轻蔑、懊恼,调控情绪的能力极差,从不关心别人,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成为情感弱智,事业上绝难成功。
怎样做才能使爱体现教育的功能呢?
首先,父母的爱孩子需要感知。情感智商的核心就是自我感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知觉程度越敏锐,那么情感智商越高。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是对自己情感知觉的一种锤炼,如果孩子没能感受到爱,那么表示他情感迟钝,也就少了自我理解和领悟,容易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拨,听凭情绪的主宰。
其次,通过爱的互动,必须让孩子体验付出爱的幸福。爱是相互之间完成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种心理体验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即移情。移情是情感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有了付出爱的体验,才能关心别人,同情别人。孩子通过细微的爱的信号洞察到他人的需求,这对以后孩子处理人际交往大有好处,提高人际互动的效能。
由此我们可以称爱的艺术了。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种做法:当一个劈雷过后,婴儿被吓得一抖,母亲立刻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抚孩子的头发,嘴里叨念着:“摸摸毛,没吓着;拍拍心,魂上升,宝宝跟妈妈回家喽”。如此数遍,孩子在妈妈的怀中,感受到温暖,脸色又红润起来,情感得到抚慰。无疑孩子体验到了爱的情感。但孩子大了,到了中学,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如何使单向的爱成为双向的爱呢?如何让孩子能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并把这种理解化为由衷的爱,这是下面将讨论的话题。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茗创科技),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搜索关注。
导读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流源于过去的经验、期望和事件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脑如何表征时间和情 绪 之间的关系 呢? 目前的研究仍未能揭示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本研究将实验材料(**)压缩成数小时的多种情绪反应,以时间动态为特征,就如同真实世界的经历一样。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大脑同步活动和实时行为报告来测量连接动态是否追踪在观看**期间的情绪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 体验的极性和强度与默认模式和控制网络的连接有关,并 集中于 右侧颞顶叶皮层。 本研究也 揭示了颞顶叶和前额叶皮层内的 时变 连接图,其中相邻脑区优先编码特定时间尺度的 情绪 。
前 言
情绪是身体和大脑对当前发生的、过去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外部或内部事件的强烈和立即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情绪的时间轨迹具有规律性,如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或再现的概率,这些特征为情绪变化的心理模型提供了支持。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使用行为和经验取样方法来研究情绪或情感的时间特征,如研究人员追踪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情绪变化情况。但是 关于情绪动态的大脑相关因素的研究仍然是有限的,使用静态或相对简短的刺激可能不足以解释类生命体验的复杂时间进程。
事实上,**是一种生态的和动态的刺激,可以同步个体的大脑反应,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此外, **是 追 踪大脑时变连 接 性的有效工具 , 并 能够 揭示大规模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有研究发现, 使用相对简短的**片段(约8分钟), 发现突显网络 和杏仁核基础网络的连 接 性与悲伤、恐惧和愤怒的感知强度之间 存在联系。
大脑连接动态很好地说明了情 绪 和认知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个大脑区域可以与不同的功能网络相互作用,同一个网络 也 可以支持多个心理过程 。 与此一致的是,将自然刺激与大脑连接性测量相结合的研究表明, 默认模式网络(DMN)有助于信息编码、记忆表征和对未来事件的预测。 而且,有研究者认为, 同样的网络对于构建情 绪 体验和整合自我与社会 环境 也至关重要 。
材料与方法
实验一
行为研究: 行为数据可在https://githubcom/psychoinformatics-de/studyforrest-dataperceivedemotions上免费获取。1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266岁,年龄范围为24-34岁),对观看《阿甘正传》时的逐次情感体验进行评分。他们观看的是经过配音和剪辑的意大利版《阿甘正传》,分成8个**片段,时长从11分钟到18分钟不等。要求参与者报告其内在情绪类型和强度,六种情绪类型为快乐、惊讶、恐惧、悲伤、愤怒和厌恶。刺激呈现和反应记录在Matlab(R2016b;MathWorks Inc, Natick, MA, USA)和Psychtoolbox v3014中实现。
fMRI研究 : 参与fMRI研究的个体没有参与行为实验评估。 为了 追 踪大脑时变连 接 性, 研究者 选择 主体 间功能相关(ISFC)计算 参与 者特定脑区的信号变化与其他 参与 者所有其他 脑区 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 与其他功能连接测量方法相比,ISFC 具有 更高的信噪比。 研究者使用自定义MATLAB脚本评估了静态和时变ISFC (tISFC)与观看阿甘正传之间的关系,这个脚本可在 https://osfio/v8r9w 免费获取。
图1该图概括了如何计算从行为评级中提取的情绪维度与1014个大脑区域的时变连接强度之间的关联。
实验二
行为研究: 2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294岁,年龄范围为23-44),要求参与者在第一次观看真人**《101只斑点狗》剪辑版时进行情感体验评分。 与实验一不同的是,要求参与者在-100(极负)到+100(极正)的连续范围内,逐刻报告体验到的愉悦或不愉悦以及强度。
fMRI研究 : 参与fMRI研究的个体没有参与行为实验评估。参与者在扫描仪内(第一次)观看**《101只斑点狗》 。为了评估实验 一 中的tISFC与情 绪 维度的时间进程之间关联的可靠性和 普遍性 , 研究者 测试了观看**《101只斑点狗》 时 的大脑连接动力学是否可以解释极性和强度的变化。 研究者选择的大脑区域,其连接性能够明显地在所有探索的时间尺度上追踪一个或多个情绪维度的变化。
结 果
实验一
从行为 研究 评分中获得 的 情 绪 维度。 通过观看《阿甘正传》引发的情绪状态可以用三个正交的情绪维度来进行描述:(a)极性定义的是当前体验是愉快的(消极分数)还是不愉快的(积极分数);(b)复杂性代表认知中介状态(积极分数)和本能反应(消极分数);(c)强度表示体验带来的情绪影响。
情 绪 体验极性与tISFC之间的关联。 三个区域的连接强度与所有时间尺度上情绪体验的极性变化显著相关,这三个区域分别是与控制网络相关的右背侧前额叶皮层(R-dPFC)、腹侧注意网络节点的右岛叶(R-INS)和与DMN节点的左楔前叶(LpreCUN)。此外,其他三个DMN区域的连接,即右颞顶交界处(R-TPJ)、右楔前叶(R-preCUN)和右背内侧前额叶皮层(R-dmPFC),编码了四个时间尺度中的三个的极性。其他脑区,如右侧额中回(R-MFG)、右侧眶额皮层(R-OFC)、右侧中央后回(R-postCG)、左侧扣带回中皮层(L-mCING)、左侧枕中回、左侧脑岛和左侧中央沟,与两个或仅一个时间窗的极性变化呈显著相关。除了L-MOG,所有其他重要区域都与极性分数呈负相关,这意味着体验越不愉快(即积极分数),这些节点与大脑其他脑区的连接就越弱。总体而言, DMN与控制网络节点的连 接 性强度在表征自然刺激时的情 绪 体验愉悦度方面起着主要作用 (图2A)。
图2A显示了与情绪体验极性变化相关的脑区连接强度。B显示了与情绪体验强度变化相关的脑区连接强度。LH=左半球;RH=右半球;CS=中央沟;弧形=右扣带沟上升支;Amyg=杏仁核;Hipp=海马;preCUN=楔前叶;TPJ=颞顶交界处;INS=脑岛;dPFC=背侧前额皮层;vPFC=腹侧前额叶皮层;中扣带皮层;FusG=梭状回;MFG=额中回;dmPFC=背内侧前额皮层;MOG=枕中回;PFC=前额皮层;preCG=中央前回;postCG=中央后回;postCS=中央后沟;dpreCS=背侧中央前沟;vpreCS=中央前沟;SFG=额上回;mSFG=内侧额上回;SPL=顶叶上叶;SMG=缘上回;OFC=眶额皮质;DorsAttn=背侧注意网络;VentAttn=腹侧注意网络;SomMot=躯体运动网络;皮层下网络。
情绪体验强度与tISFC之间的关联。 四个区域的连接性强度与情绪体验感知强度相关,这四个区域分别是右侧腹侧前额叶皮层(R-vPFC),边缘网络的一个节点,属于DMN-的R-TPJ,属于控制网络的右侧额上回(R-SFG)和左侧杏仁核(L-Amyg)。强度也与右侧中央前回(RpreCG)、右侧边缘上回(R-SMG)后部和右侧顶上小叶(R-SPL)的连接性有关。这些脑区与控制、背侧注意和躯体运动网络有关。其他区域,如R-OFC、右背侧和腹侧中央前沟(分别为R-dpreCS和R-vpreCS)、R-INS、右内侧额上回(R-mSFG)、右侧扣带沟上升支(rarching)、左侧中央前回(L-preCG)、左侧中央后沟(L-postCS)、左梭状回(L-FusG)和左海马(L-Hipp)编码强度为两个或只有一个时间尺度。除了双侧中央前回、L-FusG、L-Amyg和L-Hipp,所有其他重要区域都与强度值呈正相关,这意味着体验越强烈,这些节点与大脑其他脑区的连接就越强。这说明 控制网络的连接性强度和背侧注意网络在情绪体验强度追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2B)。
情绪体验复杂性与tISFC的关系。 在所有探索的时间窗口中,没有脑区与复杂性维度的变化显著相关。右侧中扣带皮层(R-mCING)的连接性强度与四个时间尺度中的三个的复杂性相关。在右侧颞下回(R-ITG)内的两个区域(属于控制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右侧顶叶内沟(R-IPS)(属于控制网络),左背侧前额叶皮层(L-dPFC)(DMN的一个节点),在一个时间尺度上追踪复杂性变化。这说明R-ITG和R-IPS在认知调节状态下增强了其与大脑其他脑区的连接,而R-mCING和L-dPFC在**场景中引发更多本能反应(如恐惧)有关。
实验二
tISFC与情 绪 维度关系 的验证 。 为了检验实验一中《阿甘正传》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研究者收集并分析了真人**《101斑点狗》的情绪维度评分,测量了连接强度和情绪维度之间的关联。测量的脑区包括R-TPJ、R-SFG、R-INS、R-dPFC、R-vPFC、LpreCUN和L-Amyg(图3A)。结果发现, 在验证数据集中,极性和强度评级均与R-TPJ ( DMN ) 节点 密切相关,这说明实验一结果 的可靠性和 普遍 性 较好,能够推广到其他**或样本中 。
图3验证结果图。
情绪维度的 时变图。 研究者呈现了重要区域的连接性与极性、复杂性和强度变化相关的首选时间尺度。在极性维度上,图4A显示了右侧颞顶叶和右侧前额叶皮层的时变组织。在强度维度上,图4B显示了右侧顶叶、右侧额极皮层、右侧扣带区和R-SFG的时间尺度地形图。有趣的是, L-Hipp和L-Amyg的连接表现为:海马在最长的时间尺度(~11分钟)编码情绪强度,而杏仁核在最短的时间尺度(~3分钟)编码情绪强度。
图4描述了连接动态与每个脑区的极性(图A)和强度(图B)变化最相关的时间尺度。
讨 论
本研究将情绪体验的实时报告与自然刺激期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记录相结合,以揭示大脑连接如何编码情绪流。结果发现, 右侧颞顶 交界处 和右背侧前额叶皮层(DMN和控制网络节点)的连接强度与情 绪 体验的极性呈正相关。 右侧颞顶叶 的 连 接 性也 追 踪了情 绪 强度的变化。与右侧前额叶皮层一起,右侧颞顶 交界处 以时 变性的 方式 表征 情 绪 动态, 这意味着这些区域的相邻部分优先 映射 出不同时间间隔的情 绪 流,时间间隔从几分钟到 十 几分钟不等。
情 绪 的变化与身体反应和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的 变化 有关,DMN被认为在内 在 感 受 以及构建和表征情绪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通过两个实验表明, 前额控制网络节点的连 接 性也与情 绪 的极性有关。控制网络 参与 共情, 该网络 似乎在 心理 状态构建期间为 有 意识选择感觉方面 也 至关重要。
研究者证明了大脑连接动态追踪情绪体验的变化。具体来说, 右颞顶叶和右背侧前额叶皮层是DMN和控制网络的节点,代表了 情绪 体验的极性 维度 。 此外, 极性和强度集中 体现 在右侧颞顶叶皮层,因为该区域的连 接 性也 追 踪情绪 上 的影响。 在右侧颞顶交界处和右侧前额叶皮层中,情绪流也可以在多个时间尺度上按照时变连接图表示。总之。 这些发现揭示了大脑通过默认模式和控制网络的连接来表 征 情 绪 的变化。
原文:Default and Control networks connectivity dynamics track the stream of affect at multiple timescales
目前普遍认为脑内情绪与行为异常关系最密切的结构是边缘系统以及与其存在广泛联系的周围结构,边缘系统虽是激发和调节情绪和行为的重要结构,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和功能性褓一,其功能与作用有赖于额叶、颞叶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联系及其对边缘系统的调控。
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非常复杂,现在当许多精神疾病病因未明的情况下通过精神外科的手术来减轻和消除疾病的症状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与各种精神疾病有关的特异性解剖学定位虽未完全发现,但下属各解剖部位与精神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1、边缘系统
1878年法国神经病学家Pierre Pacel Broca注意到扣带回至海马的一圈环节脑结构,组成每侧大脑半球的内侧壁,称之为大边缘叶。1901年Cajal发现扣带回一海马一穹窿为嗅觉的传导通路。Herrick(1933年)认为这一行为、学习和记忆有关。动物实验证明,破坏这些结构可以使动物的行为与情绪发生变化。1937年Papez综合以前的研究资料,提出情感环路理论,即由隔区开始经扣带回至海马,又经穹窿至乳头体,再由乳头体丘脑通路至丘脑前核,最后由前丘脑通路回到扣带回,形成边缘系统的内侧环路,认为此系统可能是情感、感觉和行为中枢,具有协调中枢情感活动的功能
1948年Yakovlev补充了一条由额叶眶回、脑岛颞叶前区、杏仁核投射到丘脑背内侧核,又投射到额叶眶回的纤维环路,变参与情绪与行为活动的调节,称为基底外侧边缘环路。内侧环路与外侧环路共有的区域是隔区、丘脑下部和“边缘中脑区”。其中心区主管内脏活动,中间区主管情绪活动,外层区与周围环境改变活动相联系。边缘内侧环路与中脑网状结构有较多联系,这一环路被破坏将引起行为与精神活动减低,刺激将引起动作及精神活动过多综合征。因此手术破坏内侧环路可治疗运动过多综合征。因此手术破坏内侧环路可治疗运动过多综合征,而破坏外侧环路则可改善情绪异常和行为障碍。
1972年Kelly又补充了第三条边缘环路,称为“防御反应环路”。此环路由下丘脑经终、纹隔区至杏仁核,又由杏仁核返回下丘脑。刺激此环路,动物出现憨态;加大刺激后表现为躁动、呼吸和脉搏加快、肌肉血流加快。推测此环路是产生情感反应和相应内脏反应的区域。
2、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位于尾状核于××之间,他分为壳部和××,他参加中脑边缘多巴胺(DA)奖赏回路,它接受来自中脑腹测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的多巴胺纤维神经语言的抑制性投射,并且汇集了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传入神经末梢,DA和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同调制NAc突触后神经元,使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活动的输入信息经过NAc的“过滤”和“把关”输入到腹侧苍白球和黑质致密区,通过基底核回路的反馈调节转化为需要完成的行为反应。近期研究证明,NAc内DA神经元直接参与阿片的急性奖赏作用及负性强化反应。Schoffelmeer等人认为吗啡不仅引起NAc内DA、GABA等神经递质胞裂式释放,而且可引起无囊泡GABA的持续释放,从而导致行为敏感化等适应性变化。在NAc内微量注射c-fos反义链同样证实NAc在阿片类药物耐受、依赖形成过程中,尤其是获得性记忆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若在吗啡引起的行为效应,但当行为效应形成后注射c-fos反义链,则不能减弱或反转该效应。伏隔核从解剖和功能定位看,NAc不仅仅是中脑DA神经元投射的重要核团,而且它汇集多脑区(mPFC、海马、杏仁核)由Glu介导的传入神经末梢,使有关学习记忆、情感等输入信息在此过滤(filtering)和把关(gataing),并与基底神经节构成反馈环路,参与精神运动反应的调节。因此,Nac很可能是阿片和精神兴奋剂强化作用最后的共同神经结构。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将苯丙胺和DA直接注入到Nac内,大鼠IVSA的奖赏行为明显增强,而6-OHDA损毁VTA-Nac的DA神经投射,则明显地削弱可卡因对IVSA的强化作用。研究证明,可卡因、苯丙胺等精神兴奋剂的强化效应与Nac内DA和DA受体作用机制有密切的关系。同样地,阿片类药物直接注入Nac区也能诱发IVSA行为,若局间给予阿片拮抗剂或海人藻酸损毁Nac神经元均能减弱阿片类药物的强化效应。此外,阿片明显增加Nac区DA的释放,此作用于阿片类药物的精神兴奋性行为和成瘾性相平行。这表明DA是阿片类药物及粗神性药物滥用,产生强化效应的共同神经递质。
Nac是阿片类药物作用的重要靶区。GABA神经元是Nac内主要的靶细胞,并接受DA和Glu神经的投射。长期给予吗啡后,既增加Nac神经元cAMP-PKA系统的活性,并能降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相耦联的Gi/oa亚单位数量;后者进一步增强cAMP-PKA 系统功能。这种适应反映了阿片长时间抑制cAMP-PKA系统活动,诱发细胞内环境出现稳态的补偿性反应;尤以G蛋白-cAMP-蛋白磷酸化活性的上调,是多种药物滥用对VTA-Nac DA系统影响的共同适应性变化,并显示出交互敏感的药理作用特性。
与VTA的作用有所不同,Nac在吗啡或可卡因反复用药,并不出现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是表现突触后神经元D1受体的长时程超敏(long-term supersensitivity)。这种超敏的适应性变化可能是VTA机能改变的继发效应,例如VTA神经纤维丝蛋白的减少和TH往Nac转运量的下降,使Nac内神经末梢的DA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已证明,当NacDA神经末梢的功能降低和Nac神经元cAMP水平的增高时,能易化D1受体的超敏。D1受体超敏的特征是胞内信号转导水平的上调,而非受体密度的改变。D1受体的长时程适应,可能是戒断后动物对药物产生持续性渴求(craving)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D2受体与D1有所不同,长期使用可卡因,使NacD2受体密度上调,这种适应可能与Nac Gi/o蛋白减少有关。
3、中脑腹测被盖区
中脑腹测被盖区(TVA)位于中脑被盖区,它是中脑边缘额叶DA系统的胞体所在区,其投射纤维在NAc和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cxPFC)有着密集分布。生理状态下,VTA DA神经元受到GABA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研究发现,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并不直接作用于DA神经元,鸸通过激动GABA中间神经元上的U受体,抑制该神经元活动,从而解除GABA神经元对DA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由此激活VTA DA神经元,使期对投射靶区(如NAc)的DA释放量增加。实验证明,VTA内注入吗啡或阿片肽均可降低自身脑刺激(intracraial self-stimulation,ICSS)的奖赏阈,产生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和自身静脉给药(intravenous selfadministration,IVSA),表明VTA是阿片成瘾DA依赖机制中的重要结构成分。
4、丘脑
丘脑旧名视丘,是构成第三脑室壁的主要部分,丘脑为一卵圆形灰质团块,是间脑的最大部分。丘脑分为上、下两部分,其间以丘脑下沟为界,上部为前侧丘脑,为丘脑的本体部分,即通常所称的丘脑;下部为腹侧丘脑(又称丘脑底部)和丘脑下部。丘脑前部较狭窄,称为前结节,突向前内,构成室间孔后界;后端膨大成为丘脑枕。丘脑底部实际上是中脑被盖的延续,红核与黑质均进入该部。丘脑底核与运动功能有关,接受大脑、小脑的传入纤维并与苍白球联系。丘脑背侧由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和后核组成。另外,在室旁灰质中还有若干小的核团,组成中线核群。
1、丘脑前核 丘脑前核接受乳头丘脑束和穹窿的纤维,发出的纤维纳囊额部投射到扣带回,此外还发出纤维经髓纹至缰核,并与丘脑内外侧核有联系。因此,丘脑前核是一个把丘脑下部的活动与其他丘脑核群,以及边缘系统联系起来的重要中枢。
2、丘脑内侧核 内侧核群中最大最重要的是背内侧核,分为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两部分。大细胞部与纹状体、丘脑下部有往返纤维联系,还接受由杏仁复合体、梨状区皮质来的纤维,传出纤维投射到眶额皮质。小细胞部和额叶皮质有广泛的联系,且存在点对点的定位。背内侧核是内脏与躯体冲动进行整合的中枢,并参与情绪和意识活动。
3、丘脑枕 丘脑枕的传入纤维来自内、外侧膝状体,另外还有腹后核、上丘、顶盖前区和枕叶。丘脑枕的各个核投射到皮质的各个不同区域,内侧核主要投射到顶下小叶,外侧核投射到颞叶后部,下核投射到纹状区周围皮质。丘脑枕的联系复杂,可能是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等各种传入冲动的整合中枢。
4、髓板内核群 其纤维联系广泛,与中线核群、背内侧核和腹前核之间有往返联系。从脑干网状结构效应区发出的长的上升纤维终止于此核群。
5、丘脑下部
丘脑下部的前端以前连合到视交叉前缘的平面为界;后界不明确,通常以通过乳头体后方的平面为界。丘脑下部与丘脑某些核团的联系以及与杏仁核簇和海马的联系,提示它与情绪表态有关。丘脑下部接受大脑皮质、丘脑与杏仁核的纤维,也接受中脑网状结构和室周灰质的纤维,来自苍白球、视网膜以及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纤维也可到达丘脑下部。穹窿是到丘脑下部最大的传入纤维束,它含有许多从隔区到海马的纤维。丘脑下部的生理功能十分复杂,参与发动和整合伴随情感而出现的外周自主性和躯体性活动,电刺激穹窿周围或丘脑下部的腹内侧核及其邻近区,可引起愤怒反应和攻击行为。丘脑下部的炎症、肿瘤和血管病变,可出现人格、情绪和情感反应的改变,这可能与丘脑下部失去了对情感反应的整合作用有关,但是丘脑下部并非情感和性格改变的中枢。新皮质、嗅脑区、扣带回、眶回和颞极等神经结构可通过丘脑下部进行活动或受丘脑下部制约。
6、杏仁核
杏仁核是位于颞叶前部、侧脑室下角尖端上方的灰质核团,又称杏仁核复合体,一般分为两大核群,即皮质内侧核和基底外侧核及前可仁区和皮质杏仁区。人类脑杏仁核的纤维联系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杏仁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嗅球及前嗅核,经外侧嗅纹终止于皮质内侧核;来自梨状区及间脑的纤维终止于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参与了中脑边缘DA奖赏回路并接受下丘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新皮质的纤维。杏仁核的传出纤维通过终纹隔区、内侧视前核、丘脑下部前区和视前区,越过前连合后,部分纤维经髓纹终止于缰核,而另一部分不进入髓纹而直接终止于丘脑下部、丘脑背内侧核、梨状区和中脑被盖网状结构。另外,杏仁核与前额区皮质、扣带回、颞叶前部、岛叶腹侧之间有往返纤维联系。杏仁核的功能仍不十分清楚,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证明,杏仁核与情感、行为、内脏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有关。电刺激杏仁核,病人可表现恐惧、记忆障碍等精神异常,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改变,以及血压、脉搏、瞳孔和唾液分泌变化。
7、前额区
前额区又称前额叶,是指运动区以前的额叶和扣带回膝部,与精神活动联系最重要的部分为眶回皮质,也包括直回。自前额区发出的纤维到丘脑的各核团、丘脑下部、纹状体、脑干、尾状核、苍白球等结构。传入纤维大多来自丘脑的一些核团,如丘脑背内侧核通过内囊前肢投射到前额区皮质。前额区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早期精神外科所施行的前额叶脑白质切断术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8、扣带回和扣带束
扣带回绕胼胝体的轮廓走行,从胼胝体下区到压部,构成了扣带回的大部分。经过压部后,在海马回内继续前行,几乎到达颞极。扣带束位于扣带回内,是皮质之间的联系纤维。其丰富报仇雪恨离纤维向背、腹、内侧辐射至颞、顶、枕叶,分别使扣带回与纹状体、胼胝体、壳核、海马、杏仁核、额叶、颞极、眶区等发生联系。由于扣带回的纤维联系广泛,成为边缘系统的重要环节。
情绪受大脑控制,但是感情不受大脑控制。当人遇见一些事物,所有感官系统会传达给大脑一个常识性的暗示,大脑由此判断此人该是欢喜还是忧愁,这个速度比通电还快,而且几乎人是意识不到的。可是感情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积累了一阵子的情绪,很多情绪在一起会形成一些习惯,感觉灵敏的甚至会形成一些流派。比如对一个人接触久了有感情,但是可能会是强烈的喜欢和一些些厌恶。喜欢还讨厌?不矛盾吗?那是因为某些时候某一些情绪也被大脑接受并储存起来,偶尔想起就也变成一种看不见的模式和习惯。当形成习惯的时候,大脑就没办法下简单的命令来控制了,如果控制情绪是维修管道某处破损,那控制感情就是整个管道系统翻修,弄不好系统就瘫痪了,一团糟,到时候这人也分不清对那个事物到底是什么感情了。这就是所谓的感情不受大脑控制。 但是不意味这就没办法,既然是情绪的习惯,就慢慢改变这种习惯就好。比如怕狗的人对狗有畏惧甚至痛恨的感情,就要改变每次接触狗时抵触和负面情绪,培养另一种乐观开朗的情绪(方法很多,自我暗示、找有经验的人引导、多跟和善的狗接触等),一定时间以后情绪积累了就会形成其他感受,当大脑对它的认可取代原先的情绪习惯,也就是改变了感情。这种训练很辛苦,可是人要想成长,都必须不断的更新意志和情绪,不断的改变感情。对不好的事物有多角度认识多方面的感情,对好的也加深了感情,就是一个成熟的人大脑协调感情的表现。 关于激素问题,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推荐生物学,可能你没学到那吧。激素起到调节作用,而在平时激素有很多种形式,甲状腺激素,脑垂体激素、肾上腺激素、内脏系统内分泌、体液循环等等啊,拿食欲下降来说,甲状腺激素加速分泌,就会调节是食欲增强,情绪亢奋,使心情回复平和,恢复一定食欲;头晕、四肢痛,体液循环会把病毒物质通过汗液,排泄物排除,使人缓解痛楚。但是大脑要是不配合,给自己的情绪感受一直是不好,不肯接受自我治疗,激素就会慢慢的减少分泌,量不够了就不能解决体内正常需要,这就是人总说自己生病就真生病了还不爱好。最可怕是形成习惯,跟上面的解释一样,那时候大脑也控制不了了。就只能配合药物治疗或者补充激素,不过也就事倍功半了。 你是不是现在心情不好,身体状态不佳,想改变状况,心情什么的又好不起来?别乱吃药,别往坏了想,转移注意力,无论是选择开心的事情遗忘还是选择自欺欺人的心理暗示,都要你的大脑配合自己给神经、激素、情绪传导一个明确乐观的信息,坚持一阵子就会好多了。
数理情感学认为,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由于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当人体受到外部的刺激后,大脑就会产生特殊的脑电波,从而反映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产生的就是感情。
无论我们如何追求理性淡定,总有暗黑时刻!
生如梦幻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人群中脑子突然一兴奋,看到这样的诡异画面:
正和很多不同的动物擦肩,和某个人类相互对视一眼。那些动物踏着不同的蹄铁奔腾向前,浪出一身原始的土腥气。像一只熊,一头驴,或者一头大象的味道。
而我。也曾站在他们中间,没有愿念和智慧,只有情绪。
前戏依然看认知卡片
情绪是指我们人生中对喜、怒、哀、乐、惧等等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映,既有肯定性质的,也有否定性质的。
肯定性质的情绪体验好理解吧,想想我们那些快乐、满意的体验等;像愤怒、憎恨、哀怨等等就是否定性情绪。想要控制情绪,就很有必要了解思维与哪些器官产生作用,以及不同思维的人会有哪些情绪表现。
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的有意识思维规律的新兴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思维的生理机制。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思考的器官在哪里呢?科学家们对此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唯一承载思维的器官是大脑,但也有些对动物的研究表明,大脑只负责抽像思维;进行形象思维的器官是心脏。
2.个人思维、社会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灵感思维的具体规律及其关系。
我们知道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与思维相关的器官,不同器官决定着不同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还发现,人类思维活动主要是思维器官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进行信息采集与反馈来完成,而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器官,大脑(抽像思维)与听觉的关系更密切,而心脏(形象思维)与视觉关系更密切。
3.思维规律的具体应用。思维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个部分,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思维生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广泛学科和领域。
科学家们又发现,善于使用视觉(形象思维)的人性格外延,善于使用听觉(抽像思维)的人性格内延。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外向的人更具表达的感染力,而内化的人更加善于思考呢?我无法验证,但科学研究的答案是,性格外延的人语言更加形象化;而性格内延的人语言具有抽象化特点。OK,逻辑基本是顺的。对吧?
思维和情绪从来就是强关联的一对儿,思维管理着逻辑认知,情绪决定着心态情感。在这个认知之上,你一定会明白心神合一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们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行机制。这正如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激活理论)所解释的那样,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情绪呢?当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被激活,而同一情境下的认知同神经唤醒相结合时,我们就会产生情绪。
翻译过来就是,情绪要有刺激源(你受到了什么刺激),要有一个特定的情境你的认知被触发(你对刺激产生了怎样的理解和心理反应的性质),神经被唤醒(器官对来自情绪认知指令的执行,包括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强度会有多大),从而人体感觉到情绪,并在思维认知的指令下,对内部器官和外部情绪做出相应反馈,这时我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了。
这其中,认知因素(为情绪定性定量的思维能力)在三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它由一个人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愿望、需求,预期、经验等内部心理结构来对刺激环境进行一个预判,当符合过去经验中自己需要的价值时,就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就是负面。
情绪的控制和思维的进化,都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主要分野。可以说,我们通常所指的情绪最常见的外化体现在一个人的期望值,满意度和兴奋感上,即 KANO模型。
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人的情绪似乎是越来越容易失控,同时,服务同质化加剧,又使得我们在情绪持续高压之下,对很多事物的期望值/评价变得平淡,对服务的满意度变得中庸。
比如,有一个很有趣却普遍的现象,当商家需要你评价对某项服务满意度时,你会如何选?一般人不会选择满意,也不会选择不满意,而会选一般。对吗?
没错,这正和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吻合: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单一的连续体,而是分开的,他们不是二选一的关系。就算把令你满意的因素被去除,你不一定会感到不满意;把令你不满的因素被去除,你也不一定就开心。
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启发到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他们于1979年10月发表了《质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第一次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人质量管理领域。
该论文于1984 年1月18日正式发表,标志着狩野模式(Kano mode1)的确立和魅力质量理论的成熟。
瞧,这就是KANO模型:
KANO模型定义出一般人三个层次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是学习者对教学者提供的产品/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
这是学习者认为产品/服务“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学习者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学习需求)时,学习者也可能不会因而表现出满意。
对于基本型需求,即使超过学习者的期望,但学习者充其量达到满意,不会对此表现出更多的好感。但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达到学习者期望,则满意将一落千丈。
例如,早期幼儿阅读只要是儿童读物就OK,孩子不会筛选故事细节,家长也不会因为故事创新思维水平高的读物而感到满意;反之,一旦书的故事解读难易度出现问题,无法轻松让孩子听懂,那么家长和孩子对读本指导的满意水平则会明显下降,投诉、抱怨会随之而来。
期望型需求是指学习者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服务比较优秀,可以理解为高于“必须”类产品的服务。
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水平超出“必须类”期望值越多,用户满意状况越好,反之亦然。在市场调查中,对服务质量投诉属于期望型需求,解决后可有效提升满意度。
魅力型需求是指不会被学习者过分期望的需求。但魅力型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学习者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学习者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
以教育行业为例,每种需求满意度会怎样呢?你也可以自己写下来:
基本需求
“多多益善”的需求
“喜出望外”的需求
如前文所说,大脑关联情绪中的抽像思维,心脏关联情绪中的形象思维。所以,通过视觉化呈现来加深思维的形象化概念和趣味性体验,超越期望值,同时通过优选抽象的内容逻辑来提高大脑的兴奋度,日本一本书书店在阅读这个基本需求上的服务理念突破,令人惊艳。
日本书商森冈善之一周只向顾客卖一本书这件事,本身就相当反人类——他在东京超级商业区银座开一家小书店,一段时间只卖1本书。但也相当性感,哈,他替“选择困难症”人群做出选择,为满足其满意度和兴奋感,这家店将书店定义为“基于一本书的主题元素陈列”,通过书相关元素的植入,将阅读的二维世界创新成三维阅读触感,让读者产生进入“书中”的独特情绪体验,令人兴奋。
这家思维完全与众不同书店如何管理读者的情绪燃点呢?靠得是书店呈现出来的自己的阅读品味,他要相信自己所陈列的这个主题,这本书,一定会营造一种有观感的视觉美学,和有厚度的生活哲学,他玩得就是这种兴奋。
你想想单纯就是一段时间只卖一本书就非常具有挑战性?要是你的话,你该如何选书呢?文末有金蛋,假如你愿意分享你做一本书书店老板的选书逻辑或经验,我愿意在新年前为你准备一份礼物。
好吧,给你一些他曾出售过的书做参考,这些书包括:芬兰作家 Tove Jansson 的《诚实的骗子》,《安徒生童话》。小川未明的《月夜和眼镜》,赤木明登《Karachi No Moto》。明年卖的第一本书,将是 Maseru Tatsuki 的摄影集《Fish-Man》。
思考或结论
o 阅读就是一件将期望值,满意度和兴奋感融合的一件事。
o 阅读是离学习最近的一件事,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捷径。
o 敢于反潮流。深度阅读正是当下对抗失控的一种前置安全模式。
o 期望值和持久的满意度并不好把握,令学习者一时兴奋或许更易得手。
森冈善之对书之于阅读的独特体验见解,我亦深信不疑:书是一种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物体,这种吸引力会长存下去。很多人会坚持看实体书,特别是作为沟通工具时。
最后,引用赵南元在《认知科学揭秘》中的一个寓言,结束本篇:
一、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用”。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巴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三、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可以自由合成发放或被样本点亮,样本点亮丘觉,丘觉发放意思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无限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丘觉不是随意发放的,必须由样本点亮。
丘觉是我们通过遗传获得的意思结构,这些意思是丘脑核团的神经元本身蕴含的,并能够被样本点亮发放出来。丘觉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当被点亮意思才能发放出来,形成意识。丘觉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丘觉具有遗传性和联结性,丘觉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意识的性质。
⑴遗传性。 丘觉只能通过遗传得到,我们能够意识的范围是丘觉决定的,凡是我们能够感知的客观事物,都能找到与之相符的丘觉。我们不能通过后天学习扩大感知范围,如果丘脑中没有遗传某一客观事物的丘觉,我们就不能意识这个客观事物。如我们不能看到紫外线、听到超声波。我们遗传有发放“冷、热”意思的丘觉,所以我们能够感觉到热能,没有遗传电磁能、暗物质这类丘觉,所以不能感觉到电磁能、暗物质等。⑵联结性。客观事物有什么意义是我们先天不知道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样本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符号,丘觉是发放意思的结构,联结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丘觉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当我们接触客观事物时,经过数次尝试,样本数次点亮丘觉,总会有一个样本点亮一个意义相符的丘觉,这个联系被固定下来也就产生了联结。丘觉虽然通过先天遗传得到,但并不先天就与外界事物相联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与样本的联结,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客观事物非常庞杂,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非常广泛,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建立对应联结。当脑中出现一个事物时,丘觉发放一个对应的意思,产生对这个事物的意识。如,表示“好”这个意思的丘觉是先天就有的,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初生婴儿并不知道外界社会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需要通过学习建立丘觉与语言的对应关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就会相应建立丘觉与语言的联结,形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联结是建立丘觉与环境事物的对应关系,决定了人的环境适应性,即人的社会性。丘觉的宽度、广度、精度决定了我们后天可以意识到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如果某一个丘觉与某一事物的意义相符,表示事物的样本就会与丘觉建立联结,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丘觉与样本常常会发生错误联结,导致我们错误理解客观事物,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进行矫正建立正确联结。如果在丘脑中没有与客观事物相符的丘觉,也就不能建立联结,我们也就无法意识到这个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是我们不能意识的。我们有许多的丘觉在客观世界没有相符的客观事物,还有许多丘觉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丘觉仍然能够形成意识,不过这些意识只能“想”,而无法表达。丘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可以无数次的分解合成,在丘觉的遗传范围内,丘脑有足够能力合成一个丘觉与客观事物的意义相对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极其广泛的,在感知范围内可以发放的丘觉数量是庞大的。脑干向丘脑供应能量,丘觉被样本点亮即在能量的支持下通过联结路径扩散,形成意义发放。如果将丘脑简单比作彩灯,彩灯的颜色如同丘觉的意义,电力如同能量,彩灯通电发出彩色光线,丘觉在能量支持下发放意义,样本不但是意识的符号,而且还起到开关丘觉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