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线上渠道都支持哪些运动健身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线上渠道都支持哪些运动健身金融服务?,第1张

中国银行线上渠道“运动专区”支持线上便捷预订冰雪票务、运动场馆,更有赛事活动限时发布,更多惊喜等您体验!您可通过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缤纷生活APP、“中国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或“中银运动+”微信小程序进入“运动专区”进行查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手机银行:

1、“首页”→滑动最下方“特色专区”功能模块→点击“运动健身”即可进入。

2、点击页面下方“生活”功能模块→点击上方“运动健身”即可进入。

二、缤纷生活APP:

点击页面下方“惠付”功能模块→点击上方“冰雪运动”即可进入运动专区。

三、“中国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

1、菜单栏点击“热卡精彩”→“运动健身·5倍积分”→“上冰雪 找中行 来运动专区”即可进入。

2、菜单栏点击“我的账户”→“激活·更多”→“微官网|更多服务”→最下方“运动健身”即可进入。

四、“中银运动+”微信小程序:

1、“中国银行微银行”公众号菜单栏左下角点击“微金融”→“功能大厅”→“生活”→点击“中银运动+”即可进入。

2、通过微信搜索“中银运动+”微信小程序。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2020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艰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沧海桑田的一年——线上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雏形已现、银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设的浪潮、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5G成为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让我们回首2020年,总结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并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线上金融,强监管降临

2020年开始,互联网贷款、供应链金融助贷、网络小贷、互联网保险、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代销业务都受到严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 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互联网贷款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贷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

202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 未来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将会受到打击。

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叫停了网络小贷的跨区业务,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册地统一,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在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明确了100万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区域网络小贷公司的数量,提升了资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 非保险机构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保险业务包括:一是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二是比较保险产品、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三是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四是代办投保手续;五是代收保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 健康 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华东地区某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内存款市场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该局明确要求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 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未来将不能做存款业务,银行机构也要未雨绸缪,开拓互联网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直接和变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那么,那些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平台,是不能对外销售理财产品的。

线上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自有线上渠道,但是外部线上渠道将一片萧条。持牌金融机构是该“断、舍、离”,放弃只提供资金、依赖互联网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撸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场景,融入到产业链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产品,为自己的金融消费者提供本土化、差异化、可以持续促进粘性的场景服务,才是正途。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趋势,金融机构开始发展非金融业务了,银行的人开始给农民卖菜了,保险的人开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开始做餐饮外卖了,未来金融机构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学的了,懂农业、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初现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监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测中心都在这一年内尘埃落定。未来,金融 科技 产品要通过认证,要通过监管沙盒充分测试,并在风险检测中心的监测下,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可以说并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标准,该标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金融 科技 资金和人才投入、线上智能服务情况、风控能力、专利、软件著作权、金融 科技 应用和输出等方面对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统计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义深远。

2020年人民银行共公布了9地64个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项目。北京侧重于AI和区块链,深圳、雄安新区、苏州重点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重庆侧重于风控技术对于小微金融 科技 和农村金融促进;上海侧重于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产业链金融风控技术促进金融和产业链和数字政务的融合;杭州侧重于大数据、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广州侧重于跨境金融服务安全和小微金融风控,这是因为广东外贸金融服务较多,制造业的小微也较多。

这9个地区基本上是一线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有助于结合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和 社会 生态,有助于做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合实体经济的良好实验。另外,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业,可以为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实验样本。进一步试点,一要考虑小微企业客户的获得感,感知强不强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机构和金融 科技 企业试点,要了解客户对于试点的感觉;二要促进金融和场景、产业链的融合,这一直是金融行业的大问题,监管可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生物识别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产业链的融合,并促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金融真正的覆盖产业链金融的全链条。

2020年10月13日,重庆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产品认证体系,打造金融 科技 认证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的权威专业化认证机构,成为我国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体系的中坚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政策发布专场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央行将在京设立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控中心,未来金融 科技 风险将纳入全国的统一监控。

从上面这些信息来看,金融 科技 的监管框架未来将非常严密,和贷款的分类分级监控是一样的,都要到微观级别。

金融云,分布式核心建设浪潮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 科技 “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于2016年7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主动和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征求意见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除了上面的《征求意见稿》,2020年央行重新发布了3个金融云相关的标准,给金融云的建设提供了明确和具体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JR/T0166-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JR/T0167-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JR/T 0168-2020)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结合金融云的运行机制与风险特性,从基本能力、网络安全、数据保护、运行环境安全、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金融机构建设金融云系统的压力倍增。各家银行建设金融云大多选择分布式核心系统作为切入点,但是具体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银行,不会一下子就将全行的业务都转移到分布式系统上来,而是从财富管理、信用卡业务和互联网渠道等方面为切入点,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样影响较小,可以逐步试点,逐步推广。

工商银行对公(法人)理财系统2020年完成了从大型主机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架构的改造。

光大银行2020年自主研发POIN微服务系统,推广容器云平台,全行应用系统上云率875%,光大银行还基于 TiDB上线了面向新一代财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中信银行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上线中信银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撑8000万信用卡用户,日均交易金额90亿人民币,通过了4500 TPS的压力测试。

最近成立的民营银行,因为 历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来就高起点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统,为基于金融 科技 进行线上存贷业务展业和线下线上融合会员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定位于 科技 驱动的O2O银行,历时2年打造, 2020年上线了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开”。“云开”基于“苏宁云”的分布式架构,将银行线上线下核心业务处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统中,解决了传统银行线上线下双核心带来的“用户数据割裂”、“研发运维成本高”、“不支持高并发交易”、“产品研发交付慢”等严重问题,系统已承载苏宁银行2500万用户和300万账户的日常处理,每天交易笔数150万。

但金融机构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构么?如果只是传统业务,其实传统数据库就已经足够。一些银行平时的TPS不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的规模。但是银行做互联网转型总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顺带降低IT成本,提升业务需求响应的敏捷度,优化系统架构,那就是有好处的。

目前金融行业使用的还是较低技术层级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等云计算的能力,我们很多厂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别人的解决方案和开源代码,掌握和贡献核心原生技术的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核心技术。

业界云计算领先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发起的云计算开源项目-OpenStack 2020年发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号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件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间IPV6通信的Kunyr、支持边缘环境负载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发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运行时技术CRI-O,在容器市场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于IBM Z服务器的高可用服务、Promontory合规技术、OpenShift容器平台,发布了IBM金融服务公有云,Promontory在合规方面支持反洗钱、制裁、反腐败、隐私与数据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消费者保护等服务,非常契合金融机构的需求。苏宁金融 科技 也于最近发布了历时十年打造的移动端开发DevOps平台mPaaS,支持线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户端原生框架和组件库:3大研发框架、20多个基础技术组件,30多个功能性组件;一个移动中台:提供研发、测试、发布、分析、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实现开发一次多端投放,并支持多渠道的精准营销和运营。

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

区块链2020年技术进展朝向保护隐私和提升效率方面发展。比特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能力,即保护隐私的聚合签名技术Schnorr签名,提升比特币隐私性的智能合约解决方案Taproot,可扩展比特币智能合约灵活性和扩展性的默克尔抽象语法树MAST。闪电网络开始出现多部份支付技术(multi-part payment),将发送的资金分割成较小的金额,通过闪电节点到达接收者,这已经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雏形,但是闪电网络也面临以太坊的DeFi体系WBTC的挑战。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线,以太坊20有两个重大升级,一是从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证明)升级到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通过验证器和存入以太币来构建区块,可节约电力;二是部署分片链(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万TPS级别。Fabric 20实现了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状态数据库缓存提升读取效率,用Alpine Linux来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间占用。

区块链应用方面,迎来了几个里程碑:

比特币单价突破32万美元,比特币在加密货币市值的占比突破70%,在全球法币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达到4990亿美元,以市值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机构”,超过了4800亿美元的VISA;

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通过红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苏州试点,支持离线钱包线下二维码支付、线下“碰一碰”支付和电商线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单季度交易额达2470亿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币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交易平台,提供数字资产代币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数字货币交易(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瑞波币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兑换)和数字资产托管生态系统(数字资产加密密钥);

分布式应用DAPP,分布式市场DeMa都有了重量级的应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图,等等。

区块链技术加速成熟和实用化,王者之相毕现,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石技术。区块链在构建分布式金融互联网、分布式市场、分布式应用方面进展非常迅速,未来很快就有比特币之外的杀手级应用。

5G,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金融停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太久,移动金融APP目前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目前的场景金融也大多没什么新意,无外乎电子账户、贷款、结算等基本服务。5G,是可能会给金融服务带来较大变革的突变型技术,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为56亿,未来将有全新的5G金融形态,只不过目前还在萌芽。

5G的核心技术有频谱共享、载波聚合、大规模MIMO、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切片。5G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网络延迟极低,低于1毫秒,5G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网络切片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虚拟化。

5G消息,是基于GSMARCS标准,支持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格式,支持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业客户与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机通讯录完美结合,可以基于运营商的海量实名信息,确保对个人身份的识别。5G消息是手机协议栈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样,用户无需下载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银行中的应用还比较浅层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网点里应用5G,比如金融太空舱、智能家居、共享空间直播、客户成长互动、安防监控等。工行已经向部分客户试点推出5G消息服务,在短信页面就办理银行业务,涵盖投资理财、办卡、贷款、缴费、智能客服、网点预约等20余项应用场景。工行客户无需下载APP、打开微信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民生银行重点通过5G提供APP端的服务语音导航,还提供财富讲堂、 财经 知识、子女教育、 健康 讲座、税务讲解等等生活百科式的内容服务,民生银行还通过5G提供账户信息即时通、大额转账、卡片激活、密码管理、资产证明开具等服务。

传统保险定损和理赔流程是比较繁琐的,虽然已经优化,但是从拍照片到联系理赔专员最快也要2个小时,车主要打7、8个电话才能完成理赔。众安推出了“马上赔”车险在线理赔,在一个视频通话里走完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全过程,最快可2分钟下款。平安好车主APP推出“信任赔”,只需车主将事故照片上传APP,车主就可驾车离开现场,在3分钟之内获得理赔款。

运营商是对5G生态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断代技术的典型代表,一种断代技术的崛起,一定会伴随着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从目前来看,5G消息对微信的颠覆已经在路上,多媒体消息、社交、视频和直播已经完全不需要独立的APP,而且移动运营商掌握海量的实名用户的信息,5G时代客户也完全不需要银行APP就能办理金融业务。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电商金融时代,那么未来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时代。5G就是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样

金融 科技 对金融行业形态的改变之快,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纯线上风控将成为 历史 ,线下物联网技术将加速和线上风控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风控体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数字世界,现在的物联网动产质押、智能头盔尽调、卫星小微风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区块链社区的强大支撑之下,比特币、以太坊20、FABRIC等区块链的性能/隐私优化将坚定地进行下去,分布式金融传输技术将加速发展,和跨链/侧链等生态技术同步发展,将加速形成以互联网世界为基础的分布式金融互联网生态,精简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间机构,让金融回归价值本源;5G将开始大规模取代现有的金融服务渠道如网页、APP、微信和小程序,也会让机器和人,乃至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金融交互成为可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个变化从不同视角来看,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这里从 财经 的视角来回答。多家银行纷纷设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显可见“金融”+“ 科技 ”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里先来明确下在我国“金融 科技 ”的实际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发展金融 科技 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的细分领域,更多是强调前沿各类技术对持牌合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始终是围绕“金融”的内在规律和监管要求来进行。

这次在金融 科技 领域,那么多银行的陆续进入,可见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这些传统银行必须在流程、产品、风控、运营、场景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为其扩张边界。同时,当前互联网巨头还是把控着电商购物、社交运营等多重场景,银行想要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相对比较困难,因而金融 科技 领域的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就自然产生,也会是今后很多中小银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条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链接,共同为客户提供开放式、体验式的金融服务。

在我看来,由于前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弯道超车,我国数字技术是比较强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领域,是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务,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点。因此,银行这个代表着国家意志的金融机构的加入,能进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业的快速蜕变。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银行想这么做是时代推动着银行这么做:

一,互金公司给银行上了一课,金融还可以这么玩,成本更低,利润更好,银行以前只圈定服务优质客户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后面发现所谓优质客户以外的客户利润更大。

二,传统银行不管是几级支行还是社区银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实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监管一方面成本,和获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联网平台受众全国成本更低相对利润就更乐观了!

三,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渐渐失效,以前电台,户外媒体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差,被迫转型被迫创新!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家表示,《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对信用卡发卡管理、信用卡息费乱象等业务明确监管要求,将推动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规范息费收取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经营理念粗放、风险管控不到位,存在损害客户利益等行为。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和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以及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导致客户难以判断资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户息费负担。

 为此,《通知》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订立信用卡合同时,对收取利息、复利、费用、违约金等条款、风险揭示内容应当严格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并以明显的方式向客户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

 “金融机构应当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信用卡息费收取做到定价合理、信息披露透明。”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一方面,要按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信用卡息费水平,降低客户息费负担;另一方面,息费收取应做到提前告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此外,要不断创新信息披露方式,多元息费通知渠道,确保消费者及时、准确知悉息费收取信息。

 按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正全面加强分期业务的规范管理,将息费项目、年化费率和息费计收方式等关键信息,通过清晰、显著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展示,帮助客户准确理解使用成本。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对信用卡息费水平的科学制定,为满足条件的优质客户提供了信贷价格优惠,降低了客户息费负担。下个阶段,该行将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精细化定价水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分期业务息费,《通知》专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在分期业务合同(协议)首页以明显方式展示分期业务可能产生的所有息费项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费计算方式;向客户展示分期业务收取的资金使用成本时,应当统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续费等形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外,为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设置信用卡分期透支金额和期限,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分期业务期限不得超过5年。客户确需对预借现金业务申请分期还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者等值可自由兑换货币,期限不得超过2年。“针对信用卡分期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统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不得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强化睡眠卡管理

 睡眠信用卡管理是《通知》的亮点之一。《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持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过度办卡等风险;对单一客户设置本机构发卡数量上限;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严格控制占比;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数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新增发卡。

 “睡眠卡率红线的出台,对各家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峰表示,一方面,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精准发卡、精准定位潜在用卡客户的能力,在市场发卡前端分析客户需求,尽量把对的卡配发给对的人,避免客户卡片过多又疏于管理,避免银行卡片在制作与后续管理方面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精细化经营能力,在客户维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模型辨识不同客户的差异化经营点,做好客户使用中卡片的动态管控,有效监测,管控措施不可缺失,避免因为管控疏漏出现的睡眠卡风险。

 随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用卡业务快速普及发展,使用信用卡的客户越来越多。为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确保客户用卡安全,避免盗刷或丢失风险,《通知》对睡眠卡率制定了监管红线。同时,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情况突出,滋生了无序竞争、资源浪费、过度授信等问题。

 “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发卡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出台《通知》对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部分商业银行信用卡经营管理过度经营指标化。从战略角度出发,近年来多家银行机构积极向零售转型,信用卡作为资产类业务被普遍作为切入点和重点。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单纯以发卡量、客户量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势必导致信用卡业务短期化。目前信用卡业务往往是各行投诉的“重灾区”,一方面和该业务客群广、交易量大有关,但另一方面因为关键要素不突出、合作行为不规范、管控不到位、催收管理不规范等情况,也造成了容易被客户投诉。

 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通知》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逐步厘清权责边界。《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承担本机构联名卡的经营管理主体责任,确保联名卡合作双方在所有信用卡相关业务环节平等呈现各自品牌,不得直接或者变相由联名单位代为行使银行职责或者用联名单位品牌替代银行品牌。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针对联名卡业务,《通知》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由联名单位直接或变相代为行使信用卡业务职责,联名卡合作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联名单位宣传推介及提供其主营业务领域的权益服务。应当持续加强对联名单位经营风险、声誉风险和其他不利影响的分析和监测,严格防范风险向本机构传导。

 试点线上业务

 目前,银行间市场尽管已有丰富多样的支付工具和借贷产品,但信用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和金融严监管的双重背景下,银行传统对公业务面临瓶颈,许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转型探索新发展模式,而信用卡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中的重要一环。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存量达到8亿张(人均持卡量达到057张),同比增长283%,从2015年以来,发卡量接近翻番。信用卡作为各家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基础工具之一,是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支撑。

 “2021年人均持卡量达到057张,相较于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近4张信用卡,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低的。再考虑到一人持有多张信用卡的情况,实际上我国信用卡的普及率还有待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煜表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居民缺乏透支消费的手段,因为近年来涌现了一些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且一定程度上与支付活动形成关联,构成了对传统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的补充。

 然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与信用卡相比的差异在于:一是信用卡开卡通常要到银行网点线下办理,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所有的交易程序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二是作为持牌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准入门槛较高,审批较为严格,而互联网消费信贷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覆盖面更高。罗煜表示,由此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传统信用卡的使用便捷程度不如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二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诱导超前消费、引发过度负债等不规范现象,风险防控存在一定的隐患。

 对此,《通知》明确提出将按照风险可控、稳妥有序原则,通过试点等方式探索线上信用卡业务等创新模式。高峰表示,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发生重要变化,营业网点到客数量日趋下降。随着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客户服务不断完善、使用成本不断降低,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快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重要尝试。

 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远程面签。远程面签是提升客户体验、提升银行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高峰认为,试点开展线上信用卡应做好目标客户的筛选、远程视频技术支持和线上业务流程的管控。一是在目标客户选择方面,可优先考虑存量借记卡客户,以及消费场景内有真实消费需求的客户等。二是在远程视频技术选择方面,为避免音视频带来风险,可将运营操作锁定在银行端APP上等。三是在线上业务流程方面,借力人脸识别和联网核查的同时,辅助必要的人工客服(远程柜员)与客户线上进行办卡意愿和身份的核验等。

 今年初,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中国银行智能投顾根据您的风险偏好、预期目标等要求,运用智能学习算法为您实现个人投资品的动态资产配置,以达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标。中国银行智能投顾推荐的产品组合,涵盖了境内外市场各类资产,为获得更多的收益,建议您长期持有。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多年来,金融证券机构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如以老带新,组合营销,厅堂营销,电话营销等。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客户群体的变化,金融行业传统营销模式的不足日益显现,原先的那种粗放式的营销之路越来越行不通。

一、加速金融数字化营销迫在眉睫

随着业务流程的日益繁琐,在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客户体量庞大而且客户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的当下,员工往往缺少对客户的需求洞察,压根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客户对哪些产品感兴趣,员工往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个个的向客户发产品介绍,而无法做到高效的推广产品和精准化的运营客户。

尽管行业一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在实践营销中,员工往往走的是“以产品营销为中心”的老路。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国情,员工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最终都要回归微信这一坐拥12亿用户的巨大流量池。一个员工微信里连接着上千个客户,如何在微信生态中紧密连接客户,并与客户轻巧互动如何灵活匹配产品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如何打造一个集产品咨询-查看-购买一站式的整合服务平台都是金融行业面临的营销难题。

二、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的五大趋势

即使没有疫情的冲击,数字化经营也是金融行业大势所趋,而此次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新的客户行为和市场环境正在从根本上重塑数字化营销,以下五大趋势尤其值得关注:

1、抓住建设线上营销阵地的良机,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

疫情的到来,最明显的冲击,是银行的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原先他们是以网点为主阵地去营销获客,但疫情降低了客户来网点的频次,如何通过线上营销获客,是各家银行需面对的难题。金易联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可以给每个投顾生成一个专属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支持自定义个人工作室,达到千人千店的效果。不仅可以让客户经理更好地介绍自己,让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产生共同话题,制造共情,而且可以快速把市场趋势和理财产品等信息标准化传递给客户,满足不同阶段客户需求,让客户产生兴趣,制造成交机会。

2、从“一次性战术”到“持续经营客户”

营销已经逐渐摒弃传统的单点击破、追求短时间曝光的一次性战术,逐渐转变为全面的、持续性的,以客户持续经营为核心,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为目标的营销方式。

明显的趋势是公域平台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且难以实现“私人化”的情感联系,金融行业纷纷开始布局沉淀在自有平台、可更低成本获取且反复使用的「私域流量」,把过去由平台垄断的用户“夺”回来,导入自有用户池,并以「优质内容」作为核心经营流量,以“全员营销”等创新模式引爆流量,抢占「一人一银行」的私域时代高地。

金易联搭建了一个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在线数字化内容平台,在线整合和链接各种媒体资源和热点资讯,为金融行业人员提供适配的多样化营销内容素材库(文章、海报、广告等),持续地经营客户关系。

3、从“单向推送”到“以客户为中心”

营销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的双向互动。营销需要关注客户“在什么时候,想要什么”,而不是单向的“我们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

数字化的精准营销方式正在崛起,精准营销的本质在于营销决策用数据说话。投资顾问可以查看客户所有的浏览行为,他看了哪些产品对哪个感兴趣投资顾问都可以知道,进而制定对应的跟进策略,下一步推荐什么样的产品,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对营销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化的客户经营。

4、从“圈地为王的封闭运营”,到“对资源要素更充分的流动与组合“

很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营销上存在一大痛点:无法将美好的数字化愿景落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转型节奏缓慢。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企业从内容的生产、信息传递、效果追踪、管理统计,各个环节都是由单独的部门各自在做,协同效率低,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

而中台式营销实现了企业管理层、员工、客户的同时在线,这样各部门、各层级人员就能有效协作,推广流程连接到一起,真正让企业实现推广有素材,传播有反馈,分享有激励,数据有分析,管理有工具,落地有商城及客户管理系统,让推广真正落地,从而实现全员规模化标准化的推广,同时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推广成本。

5、数字化管理平台,全业务场景数字赋能数字化营销对于营销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对于金融行业的营业部来说,小到一场活动,一个线上的推广,大到针对一个服务,产品和一个行业推广,一个部门的营销业绩,都可以变得可跟踪,可评估,可预测,可考核。所以数字化管理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使命。

对于金融总部来说,可以查看各个营业部的线索报表、营销报表、客户报表、产品使用分析、营销运营分析及运营管理等数据,而且实时更新,真正实现业务运营动态化、信息共享实时化,帮助总部打造“总部+营业部+员工+客户”四端一体的数字化营销管理平台。

三、数字化营销需从顶层设计开始是高层自上而下的战略问题

金融行业数字化营销转型之所以会不想转、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是因为战略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对数字化营销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一个层面,金融行业是高级管理层高度集权的,涉及到资源和组织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由高层自上而下决策。

因而,数字化营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层想不想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战略问题。

第二个层面,金融机构的运转是建立在中层的专业性和执行力之上的,一旦涉及资源分配和组织的变化,必然触动中层的切身利益。即使高级管理层决策了,推进转型了,但具体执行的广度、深度还是由中层把控。

因而,数字化营销必须解决中层的利益纠葛和执行力的问题,如何规避劣币驱逐良币,如何有效协同。

第三个层面,是员工的参与度。金融的客户和市场都来自于一线员工,员工在转型中能够获得什么这要解决员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的问题。

金易联作为金融行业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为工行、第一创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建信基金等多家金融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想了解更多详情,可进入金易联官网查看: https://wwwfinogeekscom/solution/swan

中银信贷工厂业务模式特点

中银信贷工厂业务具有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存在业务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财务信息透明度低、缺乏有效担保等问题,与传统银行的风险偏好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传统的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三位一体”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其要求。

一、具有高效的组织架构

首先坚持“集中管控”。没有走简单放权到基层行的老路,坚持统一经营,集约管理,授信审批仍集中到总行、省行两级。然后实现“机构专营”。突破了传统的“部门银行”设置,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职能集中于一个独立的机构,实现业务运作的专业化。其次打造“流程银行”。借鉴“工厂化”运作模式,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重塑信贷流程和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二、更具活力

中国银行基于中银信贷工厂业务模式,聚焦线上融资产品,研发“中银企E贷”,打造普惠金融网络融资服务体系;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推出“中银税贷通”试点产品,已有江苏等分行通过与税局或第三方税务数据服务商等机构对接,引入企业纳税数据与纳税信用评级信息作为授信参考依据,为优质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服务,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

综上所述,中银信贷厂细化授信全过程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关键风险控制点,权责更加明确。但从新模式的表现来看,其业务潜力增长不足,单一业务的推广难以形成批量。事实上,能够通过新模式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仍然很少。新模式的推广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受到各种机制的制约。虽然有必要在战略层面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新模式的实施和实施仍然困难重重。

中国银行公司委托贷款产品有什么特点?

中国银行公司委托贷款产品优势:

1、借款人:

实现企业之间资金拆借规范化,增加筹资来源,增加企业之间的资金调度手段。

2、委托人:

委托人充分、有效地运用自有盈余资金,获取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使自身整体资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中行新企业手机银行中的“中银企E贷·抵押贷”有哪些特点?

“中银企E贷·抵押贷”是中行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中行认可的优质房产作为主要担保方式,整合行内外数据信息资源,依托风控模型及策略对您进行综合评价,向小微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特色包括:审批快、额度高、期限长、可循环、超便捷。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1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