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超模长得不太符合普世审美,这是因为超模长相普通的话,其实可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小眼睛,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装饰将她变成大眼睛;身材不好,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她看起来身材更好。样子不立体,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她更立体。如此一来,设计师们的需求就达到了。而如果本身条件就很优越的话,设计师们也没用武之地,自然这样的人也不会成为时尚界的宠儿了。
普世价值,也叫普适价值,它是指已经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西方国家把民主、自由、人权等奉为超阶级、超国家、超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普世价值”从西方文化传统中来。“普世”一词源于西方基督教,基于对世界本体追问的自然哲学是西方文明“普世主义”最重要的基因。“普世价值”以及用来描述“普世价值”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核心价值,孕育于古希腊罗马文化。
主要内容
1、民主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的过程是听取每个人意见,目的是找到最大公约数,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即公共利益办。而且,一旦找到最大公约数,少数就要服从多数,不能再自行其是,从而让制度发挥出最大效能。
2、人权普世价值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仅仅拥有人的身体和思想意识,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人,你必须拥有你应该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利,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
人权应该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这些应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不可被剥夺、不可授让的基本人权。
3、人性人性就是客观认识人的两面性,认识人的本性。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4、公平、正义、自由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它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消灭特权,追求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仅仅拥有人的身体和思想意识,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人,你必须拥有你应该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力,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
以下权利,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被造物主所赋予、不可剥夺、不可授让的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存权:人身不受伤害的权利;免于恐惧和饥饿的权利;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权利。
自由权:自由发表言论和著作的权利;自由行动、迁徙、集会的权利;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
追求幸福的权力: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不因种族、民族、地域、信仰、政治主张、身体缺陷的原因遭受任何形式歧视;公平审判和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利是人权,权力则是公权、主权。主权服务于人权、从属于人权,任何把主权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本质上,主权是人权的集合与延伸,是人权的衍生品,是一种衍生权利。
人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也是支配人行为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源泉。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但是,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最终都指向利己,故人性本私。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自私,是人最终极的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属性。按照一般规律,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不因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矛盾和仇恨。人性只可善加引导,抑恶扬善是为上策。
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自由的本质就是规则,
《一代宗师》是王家卫导演2013年的作品。这部**看似是一部武打剧,实则是一部文艺片。整部**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不过秦公子今天,只想就其中的两条线来做探讨。
这两条线分别是:宗师线,和,爱情线。宗师线是这部**的皮,而爱情线,则是这部**的魂。
01
先来说说宗师,关于谁才是真正的宗师,是这部片子上映之后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有人说是宫宝森,也就是宫二的父亲,也有人认为是叶问,还有人说,一线天也算得上。秦公子以为,“宗师”二字,“宗”代表渊源,“师”代表传承,能将一门武功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是成为“宗师”的前提,但仅此还不够。
我们回到片中,**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在民国时期,这也是近代,中华武功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从后来的那部《一代宗师》的纪录片中,我们知道,导演王家卫为了致敬,并尽可能还原民国时期各门各派的武功,他花费数年时间,深入祖国各地,探访了大量的民间传人。而这部剧的演员们也都不是花拳绣腿,或者直接请替身代劳,他们全部拜在名师门下,苦练武功数载。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宫宝森、叶问、一线天,都有徒弟、有传人,都具备成为宗师的潜力。
但是,从影片本身的推演上来看,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在**最后,给出了导演对宗师的真正定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说,这不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了一个说法吗?秦公子以为,表述不同,道理相似。修身治国,一般指的是读书人的目标;而宫二所言,则针对的是习武之人。不过话说回来,文、武皆为表象,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文化的熏陶之下,所有有识之士的终极梦想,都是苍生和谐,天下太平。
以此标准来看,真正达到宗师境界的,只有叶问一人。我想很多人会说,宫宝森不算吗?秦公子以为,尚不能算。见自己,见天地,他都做到了,但见众生,他并没有做到,至少,做的还不够好。为何?片中有两个地方给出了交代。
其一,在与叶问比武,实际上是比思想的时候,宫宝森提及叶云表的一句话,“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来向叶问发难。叶问则以“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块饼就是一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真管用的话,南拳又何止北传呢?”。一个武林,一个世界,两种境界,宫老爷子输的心服口服。
其二,叶问去拜访本山大叔饰演的宫宝森的师兄时,本山大叔有一段关于面子与里子的精彩论述,能够看出,宫老爷子是面子,本山大叔是里子。本山大叔自称是鬼,实际上就是自嘲干了里子的事。但,他们两个人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自家的荣誉,为了自家的武功能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只可惜,这些,仍然只停留在武林层面。
反观叶问,少了一份争强好胜的狠劲,一切讲究顺其自然。但同时,又不失家国情怀,比如尽管40岁之前衣食无忧,但日寇犯华时,他拒绝当汉奸,拒吃日本米。为了生计,他南下香港避难,然后开了拳馆,最终将咏春推向全世界。
王家卫回忆说,在李小龙去世20年后,他在阿根廷一个报刊亭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李小龙的照片。那种杂志,只有年轻人才愿意看。所以他想知道,如此影响世界的一个人,他的师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才有了后来的《一代宗师》这部**。
当然,宫老爷子在与叶问过招之后,已然摒弃了家族小义,通晓了民族大义,其思想已经升华。他体面地隐退,并把名声送给叶问,尽显大师的风范,但毕竟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暮年,而叶问,则正当年。
秦公子试着总结一下,何谓宗师?有德、有才,有爱之人,方可谓之宗师。当然,是博爱的爱。
02
接下来,咱们好好聊一聊《一代宗师》里面的爱情线,爱情的爱。秦公子认为,爱情,才是这部**的魂。
在表达中国人的爱情观方面,秦公子以为,王家卫和李安是两座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山。李安咱们以后单独分析,今天先聊聊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有人用云和剑,代表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含蓄,一个直接。如果秦公子泛泛地说,《一代宗师》里面的爱情戏,正是中国人含蓄地表达爱情的代名词,定然不能让大家满意。
秦公子的观点是,同样是委婉,王家卫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看破不说破,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一样,永远给观众留有一线遐想的空间。这种细若游丝、似有若无的感情戏,与那种平铺直叙一竿子到底、非爱即恨、甚至用力过猛的商业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感。
影片最后,为悦己者容的宫二,全剧唯一一次化上了精致的妆容,尤其是那张红唇,令人印象深刻。她向叶问表达了爱意,可我们的叶先生依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宫父的一句话作为回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希望有一日,我可以再见宫家六十四手。”
看到这里,秦公子估计很多人的心都碎了,那漫长的镜头,哀伤的音乐,显着压抑,透着绝望。
仔细回味,我们会发现,贯穿《一代宗师》全剧,始终撩拨、提吊着我们内心的,是一根细线,那就是:明明相互爱慕,也有委婉表达,但永远浅尝辄止,始终迈不出那一步。
如同宫二所说: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就让你我的恩怨,像盘棋一样保留在那儿。
叶问则全剧唯一一次肯定了自己的情感,他们之间,不是恩怨,是缘分。他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当然,秦公子以为,叶先生其实是表达过两次爱意的,只是做地比较隐蔽。他借口想再次印证宫家六十四手,与远在东北的宫二鸿雁传书,但穿插的镜头,却全是两个人在金楼交手时,擦鼻尖而过,肌肤之亲的慢镜头回放。后来,东北战事吃紧,他的东北之行去不了了,准备好的大衣也卖了,但他留了一颗大衣的扣子随身带着,直到后来在香港见到宫二时送给了她。
嘴里说的是,一直想看宫家的六十四手,而实际上,这是他能够光明正大地接触宫二的唯一理由。
有人说,叶问是有夫人的,所以,他对宫二的感情只能发乎情,止乎礼。但秦公子想提醒的是,那个年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叶问的克制,也许并非全部源于君子之道。
从追求爱情的角度来说,秦公子觉得,中国的男人不及女人。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红颜祸水;中国历代的鬼怪故事里,也都是女鬼、女妖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反倒是所谓正人君子、穷苦书生,个个薄情薄义,翻脸不认人。
这样的人设,虽然是故事,但潜意识里,反应了中国男人和女人在爱情里面的地位和观念,女性比男性主动,但传统观念认为女人主动是不好的,所以能给她们的名分就只能是鬼或妖,专门负责勾引男人;而男性,自信心严重不足,明明心里想,但偏偏嘴不说,等着女人自投罗网。
《西游记》中,唐僧一生不曾主动爱过谁,但是往他身上扑的女人无数。为什么吴承恩先生要这么写,秦公子认为,这是中国男性潜意识里,面对爱情时不自信的一种集体心理投射,想要女人主动。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一代宗师》里面的爱情,我们就能理解,王家卫想要表达的,正是中国式爱情的那种感情寂灭的美感,虽然表达得有些虐心。
所以,秦公子说,王家卫的**,特别是人物和台词,是一件构思精巧、打磨精细的艺术品,他的**,只能品,不能看,如同中国人喝茶,要慢慢喝,想大口下去,大块朵颐的,怕是看不下去。
套用某站上一位网友的话,王家卫的**,适合三刷、四刷,每一遍都有新的惊喜;而好莱坞的商业片,看完就只想看下一部。秦公子力挺该网友。
当然,《一代宗师》的精彩,远不止这两条线,比如色彩、服装、音乐,等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秦公子今天最想分享的,就是这两条线。
这是秦公子三刷这部**之后的一些感受,也期待你分享自己独特的看法。咱们下期再见~
可能会有很多人提出疑问:这个世界上有“普遍真理”吗?不管结果如何,总的来说,人们还是会同意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某种普遍性。这些是可以被事实证明的,比如,原子弹爆炸成功、卫星发射升天等。同时,真理的普遍性,往往指的是隐藏于语言表达或符号运作中的逻辑关系,例如,2+2=4。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也无论用什么符号表达,都无损于这种逻辑性的存在,即其客观性的要求。
“普世伦理”或“普世价值”就不同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可以同意2+2=4,但不会同意这个结论就是“善”或“恶”。
那么,到底有没有“普世伦理”呢?“普世”(general),也有人喜欢把它理解为“普适”(即普遍适用),但在这里还是用“普世”更为合适,因为它在意思上更接近于一种对“世界伦理”的构想。
如果说“普遍真理”的根由必须从人类语言活动的形式规则中获得答案的话,“普世伦理”的根由则存在于对人类活动的内容所具有的普遍性要求上。它与对人性的理解有关,也就是说,必须把合乎人性作为“普世伦理”的基本标准。这里所说的“合乎人性”,并不是事先假定了的人性的“善”,而是以“人的尊严”作为人之为人的基准。也就是说,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是他的尊严。所谓“普世伦理”,就是指一些什么样的伦理规则才可能使人真正如人那样活着。它预先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人为什么不应对他人撒谎、欺骗别人、偷盗与谋杀,即使这样做可能会使自己获得某种好处。
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汉斯·昆(Han kung)有一本书叫《世界伦理构想》,里面专门谈到了“普世伦理”的问题。从中大约可以概括出这样三层意思:
首先,它指的是一种价值基础的转移。这包括,从一种无伦理的科学转向一种对伦理负责的科学,从人的技术统治转向为人性服务的工程技术,从一种毁灭自然环境的工业转向一种促进人的真正兴趣和需要的与大自然相结合的工业,从一种形式上合法的民主转向一种活生生的、自由与民主两者重新和好的民主。
其次,它指的是一种“责任伦理学”。它必须使自己区别于“成就伦理学”(例如,以成败论英雄、论对错)与“思想伦理学”(以为伦理学只涉及行事人单纯的内在动机与修养)。“责任伦理学”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任何一个团体的内在和平,都必须同意以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社会冲突;任何一种经济或法律秩序,都得以某种一致同意遵守其规则为前提等。
最后,它包括这样一些可以“共同拥有”的东西:例如,坚信人类家庭的根本上的一致性,所有人的平等和尊严;关心个人及其良心的不可侵犯性;关心人类社会的价值;认识到权力并不等同于法律、人的权力不会自我满足,而且它也不是绝对的;相信爱、同情心、无私和精神的力量以及内心的真实性,最终拥有比仇恨、敌视以及自私自利更大的权力;深切期望美好的意愿将最终获胜等。
总的来说,普遍真理并不是普世伦理,但两者有着众多相通之处。普遍真理与普世伦理的根据都只能在人这里寻找,只是前者着眼于人的话语或思维形式的普遍性,后者立足于人性中的普遍性的情感要求,例如,维护尊严、获得承认等。其实,既然相信在所有语言后面都潜存着某种“普遍语法”,也就有理由相信在人性中潜存着某种共通的情感能力。
尽管多样性与差异性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但追求同一,并为这种同一提供论证,始终是哲学的内在动力。这几年,无论是各国政要,还是学者、专家,也都在思索着“最低限度”上的人类所可能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不管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有多么大,但至少应该存在对话与交流的可能。这种对话与交流,正是“普世伦理”得以可能的前提
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而“普适”仅仅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是普适价值,但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