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性文章

文学评论性文章,第1张

今天读了陈思和的一篇名叫《文学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方法》的文学评论,感触很大。我自己本身的专业也是文学,所以当陈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文学研究的弊病与误区的时候,我受的触动要深切的多,可以说击中了要害。但我很庆幸,在我开始文学学习的时候有这样一盏明灯,为我拨开迷雾,让我少走弯路。

现在的文学研究确实被笼罩在宏观的体系的理论的阴影里。我们对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导致了学术届盛行新方法和新理论,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逐渐取代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文本细读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宗教传统相当薄弱的国度,更加重要。

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文学阅读的过程是作家的主体,读者的主体和文学作品本身三个元素的互相融合和冲突的过程。陈用三个定语来作为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那就是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作品才使人真正地进入文学。我很认同这种观点。

他提出了文学细读的四种方法,读后获益匪浅。文本细读可以帮助你阅读文学名著,帮助你透过文字或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藏的精髓之地。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动机,把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的显现出来。

(一)直面作品 强调直面文学作品,以赤裸的心灵和情感需求来面对文学,寻求一种线索,来触动文学名著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读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其他外在的因素——研究和解说,只能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已经有了心心相印的可能性以后,才能发挥它的有益的意义。如果一个读者在没有直接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先读了大量的有关评论,就很容易陷入自我的迷失,找不到自己的感觉。

(二)寻找经典 这里的经典指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意象。比如,西方的文学经典是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是《圣经》。在西方,即使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的文学,与都离不开对文学资源的依赖。在这里提到了鲁迅的《斯巴达之魂》,鲁迅从古希腊的历史中攫取了这个片段,并融化自己的艺术创作里,正是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文学里世界性因素的形成。《斯巴达之魂》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创作中的经典意识。

(三)寻找缝隙 通过作家的遗漏和疏忽,慢慢读出很多我们从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文本背后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如《雷雨》中对周朴园前任妻子信息的缺失。

(四)寻找原型 原型指作品里隐藏了一个隐形结构,通常隐形结构来自民间的文化资源,反映了民间对于现实生活的习惯性理解。千变万化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文化模式,也是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帮帮忙啊

怎么写一篇小说的文学评论

解析: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 批评也需要 。没有 ,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 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 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 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3)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自古文无定法,其实文学评论的写法可以有很多种,如果抛开学院派的教条不论,从应试的角度,简单地来讲,可以这样理解:

文学评论的终极目标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作出评判,简单地讲就是这部作品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好在哪里(或坏在哪里),为什么好(或坏)。

什么是文学价值呢?总的来说基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价值(如思想意义、社会现实意义等),二是审美价值(如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性意义)。

通常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对他的评论,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既评认识价值,又讲审美价值,浮光掠影,缺乏重点,这是应考大忌。应该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重点深入评析。

我主张的原则是:小处落笔,大处着眼。怎么把握这个原则,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在乎意会。

通常而言,写文学评论要求借助一定的理论方法,也就是借助某种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分析,这也是文学评论写作会在文学理论考试中出现的原因。

但这一点看起来非常高深,往往让考生感到非常害怕,因为本科生通常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几乎是一片空白(中文专业的本科生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跨专业的与本专业的本科生几乎没什么区别)。

其实借助理论方法并没有那么高深。借助任何理论方法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文字有说服力,所以,只要能让你的文字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而不必管它属于哪家哪派的理论或方法。

因为对于本科生而言,各种常见的分析方法,比如社会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文化分析法,文本细读法、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等,都是高深玄虚不可企及的,根本不可能正确运用,即使勉强套用,结果也是贻笑大方,还不如不用。

那么怎么办呢?其实对于本科生应考而言,尊重常识、回到常识,用普通人通常都有的生命感悟和生活常理去讲道理、去分析作品是最有效的方式。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常的生命感悟和生活常理其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写好了,也是文学评论写作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历史上的很多批评大家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去写评论的,写出来的评论,深入浅出,普通人都能读懂。

但前些年,评论界流行套用西方各种尖新奇怪的理论方法去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喜欢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炮制出了一大批半通不通的洋八股,不仅普通读者读不懂,专业读者看了也不知所云,这种文风几乎成为一种流毒,近几年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反思。

所以,现在即使是在非常专业的批评家那里,尊重常识、回到常识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既然如此,作为专业修养基本还未成形的普通本科考生,就更没有必要去强求所谓的“理论方法”了。

因此,一篇文学评论写作应该讲清楚这几个问题:一是有什么好处(提出观点),二是好在哪里(分析作品),三是为什么好(讲清道理)。

还有三点必须要注意:

一是要善于把一部作品放到整个文学史或文学发展的传统中来衡量其价值。比如说散文,从现代以来,散文的发展就有好多流派和传统,如鲁迅式的散文(杂文),如匕首投枪,以思想性、批判性和战斗性著称,周作人式的学者散文,闲适冲淡,以知识性、趣味性著称……等等。那你评论一篇散文的时候,就应该善于把这篇散文放在这样的大背景、大传统中去,从一种比较的视野里,去评价其同异和优劣得失。这就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史修养。

二是应试的评论写作,语言上一定要有一些亮点,这是高分的重要保证。因为理论修养大家其实都差不多,阅卷人评价优劣的时候,最直接的依据其实就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畅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如果再能有点灵性和文采,那就更好了。所以,这就要求写作者有比较好的语言修养。

三是卷面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晰,格式正确。这个道理,在任何科目中都很重要,但评论写作尤其重要。因为一篇评论至少是一千字以上的,这么多的字,如果卷面潦草,格式错乱,阅卷老师读不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5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