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情感的歌是指从歌曲的歌词中流露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小苹果》就是一首典型的抒发作者对爱情的渴望。
歌曲演唱者要能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经验能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
既然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是必须的。
第一,自身音乐修养的提升
什么是音乐修养呢?它是指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敏感性、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度、对音乐技能的掌控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表现等能力。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经在论及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时说:“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叶繁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的花朵。”如果演唱者的音乐知识单一、艺术修养片面、文化水平偏低,单靠模仿去演唱,那自身的演唱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一定不够。因此,演唱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作品分析能力,以及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二,情感表达提升的方法
首先,要抓住歌词,理解创作主题。演唱者应该通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主题思想。其次,要抓住风格,明确民族特色。要想准确地将歌曲的风格表现出来,必须了解歌曲所属的民族特色。光是中国,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
另外中国民歌与外国民歌又大不相同,例如西班牙民歌以其强烈奔放的吉卜赛舞蹈节奏为特征,而陕北民歌则以秧歌节奏为特征。因此每首歌曲的风格怎样,体现怎样的民族特色,这在歌唱前必须要有所了解与掌握。最后,要抓住旋律,感受作品情感。旋律是歌曲在思想内容与感情上的主要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演唱者要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一、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时,它所表达的情感,凭借欣赏者的感性思维,自然产生出一种体验。如突如其来的极强的音响,会让人吃惊;单薄微弱又缓慢、低滑的音响,会使人感情上似乎有放松、平稳、失望、叹息等倾向;一连串急速、昂扬又渐次递高的音响,又会使人感情上似有紧张、热烈、兴奋、昂扬、高兴、希望等等倾向;一、二个非常长的微弱的长音,会使人的感情上有着平稳、舒展的感觉;反之,如果这个长音是渐渐非常强烈的,则会使人感到憧憬、向往等。当我们听到一个快速而又活泼的乐曲时我们会从乐器奏出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听到一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广博的音乐,令人舒心;奔放的韵律,给人豁达;细致的歌词,让人静思;忧郁的曲调,使人回首往事……这种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情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与归宿”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欣赏过程中如果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仅是直接的感情体验,虽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也达不到欣赏过程的体验和提高欣赏水平、能力、审美层次的目的。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有理解认识的参与,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超越感性欣赏音乐。
二、理性欣赏音乐的体验
其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历史等相关内容。
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对欣赏音乐会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在欣赏《长征交响曲》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时,让欣赏者回顾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片段,了解红军是怎么样夺取泸定桥的(飞夺泸定桥的背景是什么)红军能否顺利度过大渡河,关键是要夺取泸定桥的控制权。泸定桥的关键作用在于它是横渡天险大渡河的唯一桥梁。而历史上,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泸定桥附近的安顺场被清兵最后消灭了。蒋介石也梦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红军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左路军前卫红四团,就是在这紧急的情况下,迅速接受夺取泸定桥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有了这一背景的了解,在欣赏乐曲时就能更好地对作品所表现的情节及音乐形象加以想象,便以理解作品。再如欣赏《如歌的行板》时,这首作品几乎成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有时人们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如歌的行板》采取的是复三部曲式。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在乌克兰他妹妹、的庄园中度假。一天,听见窗外的泥瓦匠在唱一支古老的民歌,他被这支歌深深打动,便记录了下来。这首民歌就是《万尼亚坐在沙发上》。从歌词来看,它显然是一首无聊闲逸的小曲,但是柴可夫斯基以他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从这首歌的旋律中感受到深刻而丰富的内含,于是将它用于《如歌的行板》,作为这一乐章最主要的主题。演奏此曲时,弦乐器都加上弱音器,音色暗淡、情绪内敛,是心灵创痛的抒发。当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于1876年聆听这首乐曲时,禁不住流下了热泪,并赞叹说:“我接触到了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灵魂深处。”通过这一介绍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对作品的情绪更加把握到位。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在我看来应该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其中的一种结晶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活动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错综复杂的文化差异,中国古典音乐显然是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指的是交响乐)。我们可以从下面所举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之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之美。
因此延伸到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古典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表达了世间的美好都容易消逝,就像贝加尔湖畔美丽的风景。
《贝加尔湖畔》是李健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李健2011年12月10日发行的专辑《依然》。
2012年3月,李健作为“俄罗斯旅游年形象大使”,在发布会现场献唱了该曲。
2015年1月,李健作为《我是歌手第三季》的第一位补位歌手,凭借该曲排进了前三名。
《贝加尔湖畔》是李健去到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畔后写的。当时,俄罗斯大使陪李健一同参观贝加尔湖畔。
在俄罗斯大使的邀请下,李健决定以贝加尔湖作为创作背景,用俄罗斯式的配器创作一首歌曲,并当场用手机录下几句旋律。录回来之后,李健觉得这段旋律可以使用,就拿吉他试弹。李健在确定曲子后,又花费了两三个月创作完歌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