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人生总有遗憾。眼前有两条路,你只能选择一条。或光鲜亮丽,或默默无闻。
(一)
这是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的,在这个世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传奇。宛如,一曲美妙的乐曲,渐入佳境,忽的,戛然而止……
这部**就是《她比烟花寂寞》。是讲英国著名音乐家杰奎琳杜普蕾与她姐姐情感故事。
在看这部**时,我想起了曾经火爆的印度**《摔跤吧爸爸》。
在印度**中,退役的摔跤手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不顾一切阻扰,把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冠军。她们姐妹俩同时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
而,在这部**《她比烟花寂寞》中,两姐妹也都是出生在音乐世家。她们的母亲,就是皇家音乐学院教授。
两个人,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音乐,学习乐器。姐姐吹长笛。妹妹拉大提琴。两个都很优秀。有时是姐姐获奖多一些,有时是妹妹获奖多一些。
两人都是“别人家”小孩,都特别出色,拿奖几乎拿到手软。不过,两人之间,也有过小小的竞争,嫉妒,羡慕。
后,妹妹杰奎琳似乎,更用心一些,也练习的更起劲一些。16岁时,她就彻底爆红。
年少成名的她,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自此之后,家里所有的“资源”都向她倾斜。
比如,给她请更贵的名师。给她更多的练琴时间。给她更多的支持与陪伴。
甚至,不让她干一点家务。这个女孩子,只要拉好大提琴,似乎一切都OK。
而,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几乎都被她的光芒所掩盖,在家里多多少少被“忽视”。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越练得紧,越优秀,越杰出。年少成名的杰奎琳,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这里,导演用快闪镜头,通过家里奖杯飞速增多,来隐喻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姊妹两人长大。
有因有果。成年之后,姐妹俩的命运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
这部**,是由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的杰奎琳传记改编。曾获第七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
豆瓣评分83分。一部人物传记片,这已经是很高的打分了。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了姐姐希拉里身上,诸种原因吧,她渐渐被“比”下去了,事业不顺。
长大的她,认识了一个志趣相投的男孩,很快就嫁人了。并且,搬到乡下去住。过着相夫教子的闲适的、宁静的生活。
从此,远离喧嚣,远离音乐。
而,妹妹杰奎琳则一路凯歌,红遍大江南北。于是,常年奔波在外,不是去这个国家演出,就是去那个国家演出。
这里,导演也用组接镜头,快速闪过,行李箱上贴的机场标签多少,来展示杰奎琳的一路风尘。
表面上看,杰奎琳过得充实而光鲜,媒体总在报道,收获了金钱,收获了尊严,收获了掌声,也收获了鲜花。俨然成功女性,多少人渴盼这样而不得呢。
而,姐姐希拉里这个时候,已经生了两个孩子,成了家庭主妇。一天被琐事所缠绕,生活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谁更幸福呢?
我们接着看。
(三)
在影视剧中,塑造的人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苦命型,比如《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一种是病态型,比如《不一样的天空》中那个像鲸鱼一样肥胖的母亲。
在这部**中,女主杰奎琳,其实,也是病态型人物,人格不健全。
表面看起来,她过得似乎非常光鲜,风光无限。经常出国,一举一动都有媒体跟踪报道。
可,她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连衣服都不会洗,就别说其他了。
每次出国演出,如果时间长,就会把脏衣服邮寄给母亲来洗。母亲洗干净之后,再快速寄回去。
她十六岁爆红之后,就到处演出。文化课,是有欠缺的。她成名之后,有时说话,会爆粗口。这使得她个人形象打分降低。
后来,她认识了阿根廷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巧合的是,两人是在已故钢琴家傅聪家的客厅里认识的。他们于1967年两人结婚。当时报纸就称他们为“金童玉女”,也是乐坛佳话。
这个巴伦博伊姆有故事,得说说。他出生于犹太音乐世家。也是年少成名,有钢琴王子之称。且,这个人,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会七国外语。还曾经是我国钢琴家朗朗的老师。
幸福总是过于短暂,大约是两三年后,就发现杰奎琳,手指颤抖无法控制。检查后告知,得了多发性硬化症。那个时候,她的事业刚达到顶峰。
后,严重到坐轮椅,不得不告别乐坛。从坐轮椅到她去世,大约十多年时间,她都处在这种落寞,悲哀,伤感之中。
在她风光的时候,是全家人大力支持她。在她落寞无助时,也是全家人同心协助她。
可,她的偏执,她的暴戾,她的刻薄,她的尖酸,伤害了全家人的心。受伤害最深的是她的姐姐,那种亲人之间的肆无忌惮的语言“中伤”,比利箭射击更痛。
因为是根据亲人所写传记,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部**都有真实揭露。有的让人唏嘘,有的让人感叹,有的让人震惊。
原来,光芒万丈的后面,真实的人,竟然是那个样子。
(四)
多年前,看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的电视连续剧时,看到李小龙英年早逝,就颇为遗憾。
而今,看到音乐家杰奎琳的经历,也是这样,不由叹惋。
正如**的名字,她的一生,前半段宛如烟花一样璀璨,后半段则宛如烟花一样寂寞。
不过,无论如何,人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传奇还在,她的名字也早已镌刻在历史的册页上。
她离世后,她所用的大提琴“大卫朵夫”被我国音乐家马友友所拥有。
**结尾,也是前后照应。
**刚开始,是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沙滩上奔跑,玩耍。
结尾,也是两个小女孩在沙滩上玩耍。
只是在这里导演用蒙太奇拍摄手法,让童年时的杰奎琳与成年后的杰奎琳来了一场意外对话。
然后,片尾曲响起,**结束。
两个小女孩,两种不同的人生。
人生苦短,到底怎么过?是岁月静好呢?还是像蜡烛充分燃烧?
或许,谁有谁的答案吧。
(,侵删)
乐与感情
中央电视台,实在是偶的精神支柱之一。前些年提出的主旋律之说,是很有道理的。人是需要精神的,需要有精神生活的。哪怕是最贫瘠的地区,物质生活最匮乏的人群,最简单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全都需要精神生活,决不可能没有一点精神生活。更不用说,富足之后了。偶有时就想,中国人由于没有宗教信仰(更准确一些说,是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和人群那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的宗教信仰,而且在亚洲受到中国儒文化影响的地域内似乎情况基本都是如此),因此很可能我们这些人在内心的精神活动时天生地缺乏一种对纯精神事物的兴趣,由此也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崇高感、神圣感。因为,中国人受到的文化熏陶,自小是人伦文化,是人际关系守则文化,是道德文化,社会准则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对人自身的关注(这还不是说对完全的个体人的关注,而是说最高文化思考只停留在人的层面,不关注人之外的世界,更不关心虚无的世界),进而对家族利益的关注,再进而即变成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因为人的生活需要)。所以,在中国,在一般人来说,每个人说起自己的最高理想,无不是物质利益。更高一些的人,也不过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人的道德学识修养。这也就是儒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辅佐君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不到圣人,做不成官员,那就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得道升仙,长命百岁。这虽然豁达,虽然有一种出世情怀,但总的说还是把眼光和注意力,把人生的价值观集中在人本身,集中在人的肉体和物质生活上面。道理上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也不是没有优点和好处。毕竟,人作为物质化生命,生存本来就是第一要务。不过,从思维的构成和特性来看,这种思维体系确实是缺少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由此,又造成在人的情感方面,天然地缺乏一种对崇高性质的事物的景仰感,缺乏一种对神圣性质的事物崇敬感和追求心。这可能是我民族一种性格情感结构的天生缺陷。这一点,如果没有比较的话,如果没有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有相互比较的话,也不容易感觉到它是缺点。可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比较,就不时地让人会产生这种印象。应当说,以前中国的教育,多数是从儒学的圣人之教来教导国人的。这是完全的世俗化人性教育,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基本都是行为准则,社会规范。虽然按照圣人教诲,要奉行内心向善,这是没错的。可是向善,本质仍然是人性,社会性,物质性。而且,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基础和内容都完全是人本身。就是基于那种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因此亲情的感情是天生的,也是天生的善的观念出发形成的感情世界。只要在家内做到父慈母爱,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等互敬友爱,就可以安家安邦。又由于“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环境和感情,那么推己及人,全社会就可以都做到这一点。再由家中的孝悌达致对国家的忠君,天下就太平安乐,人人幸福。应当说,这个思维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但是,很明显,这里面没有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情,更没有对精神本身的尊崇和追求。因此,偶觉得,似乎反倒是到了新中国以后,我们社会才有些真正的理想化和精神性质的教育。偶甚至怀疑,是不是直到这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了一种具有内在的神圣性质的思想观念的渗透和情感方面的熏陶。是不是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才开始比较普遍地接受一种带有相对较多的纯粹精神性质的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其实,本来***自身组织和信仰,从她的发源地来说,显然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她在苏俄的实现,就开始带有比较明显的现实性质了。中国人重实务,做到了把这种理想化很强的文化,接受过来使之变成社会现实。但是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推动下,革命成功之后,还是能够继续带着一种比较专注人的精神方面的性质继续发展。所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主导意识形态,会很专心于精神方面的建设(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原因,是否也会与此有些关联呢)。当然,这样的趋势,后来因为社会政策的失策和物质生活的不足,加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施行了一段时间后,又被社会打断了它的发展势头。不过,偶想,这个问题,最低限度在文化层面上,还是要肯定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属性的意义和作用。举个例子,台湾省的教育,很纯粹的中国化,很典型的传统文化。但是,从现在看,台湾地区的50多年的教育,可是说也很失败。因为那种完全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人文方面,不包括科技)教育出来的人群,其实更加不谙世事,更加物欲化,更加盲目接受西方观念,却又达不到西方那种纯正的精神追求及其文化心理。而是变成为一种依赖西方科技水平,完全享受物欲化生活的精神观念性质。因为,那种脱离人的精神的传统文化,不能保证人在新的世界和生活中去提高符合新时代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变成完全物质化的一代。这种人群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严重的说,可能甚至还不如旧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等文化人群。所以说起来,今天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理性化程度要比台湾省高,精神需求的层面要比台湾省强,与***的精神化教育很可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过,话也说回来,***过去的精神崇高性教育,也有不足地方。主要是内容也是因为传统的文化因素影响,就是这种精神教育仍然局限在人的自身,主要是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历史自豪感、近代民族反侵略和革命人物的英雄崇拜等精神元素)。这本身没错,是很好的,在历史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后还要保持下去和加强与改善。说它不足,一个是渐渐与时代有些脱节。那个时期的英雄,是时代产物,教育那个时代的人是很有效的,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大家是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感,“人心换人心”,就很容易打动人。不过,现在时代生活和感情不同了,要现在人们理解那时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不如那时那么容易。虽然,也可以把今天先进英雄事迹人物加进来这个群体,这样做很需要,也有不少成功例证。但是仅此肯定还是不够的。道理还就是人的原因。人很复杂,先进的人物,不一定就会感动所有人,甚至于有的时候因为宣传和学习活动还会起到反作用。是人就会有缺点,把人宣传太好了,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抵触和反感。而这个情况,往深里说,又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天生敬仰心有着直接关系。再一个原因,这种教育和宣传,无论怎么说,总都是带有一些政治色彩(比如就很少见到宣传先进人物是一个完全的农民或者个体户甚至大民营企业家的情况)。这样,因为人物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等人之间的差异,就会造成这些先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感情世界与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主观性隔阂,不但影响社会效果,也不容易打动人心,很难给人们一种真正的灵魂深处的感动,更不能通过这个方法培养出一种人对精神世界本身的崇敬心理。所以,凡是宣传人,多少都不能让他过于完善,而且无论是多么好的人,也总是不能与所有的社会人群都产生亲近感,因为总会有一些因为人本身的差异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而与所宣传的之间存在着人性方面的距离和感情上的隔阂。因此这样的宣传,只能一时感动一下人的感情和心态,肯定不能长久地呼唤人的灵魂深处真正的崇高思想和神圣心理。而这些自身本来就具有的憧憬崇高、仰慕神圣的纯洁情感,这种精神性质的思想感情活动和由它们长期积淀形成的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与生俱来的天长地久的那种稳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在西方,基本是依靠宗教思想感情的教育和熏陶来实现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缺乏的就是这个。我们缺乏的,就是缺乏自身民族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化的传统和特性。不但我们传统文化中缺乏这个内容和特性,甚至连如何建设这种性质的文化方式都难找到,在传统文化中都不多。所以,对这个问题,依偶看,单纯靠以前那种政治教育方式和完全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内容,是很难甚至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我们可能要靠长期的文化建设来慢慢解决它,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而在其中,偶感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靠西方社会中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形式和养分。而这其中,在目前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
偶以为,不管这个加强民族思维精神化的任务多么长久和艰巨。在目前看,最现实最主要也是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文化的播撒和熏染。这个绝对重要。可以说,中国人、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心性改善,在将来的意识形态发展前景,都与此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世俗风格。所以,不能靠着这个方向的文化形式做到改善国人的精神特性的任务,至少是不能主要依靠它。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找那种能够引导人们精神按照纯粹化性质发展的文化品种。这种最能够让人生发出内心纯粹的神圣感的文化形式。偶认为,应当是音乐。音乐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最纯粹的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这里说的音乐,是侠义的音乐,不包括歌曲,特别是不包括流行歌曲。偶一直感到,流行歌曲是最能够抒发感情的音乐形式,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品种,很重要,也需要发达。不过,它只能抒发具体情感,虽然也有陶冶音乐素养的作用,有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有引导感情的作用。可是要说到前面那种养成民族对崇高性的心理崇敬和精神景仰,那就不可能依靠流行歌曲。这样说,倒不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品味和歌风等问题,而是因为歌曲由于有歌词,加上旋律的限定化,它必然把歌曲的音乐性质,导引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方面去了,导引倒具体的感情需求目标上去了。这样,就又回到人伦性质的文化属性上去,就不可能培养出那种对纯粹心灵的体验和寻求愿望。只能用比较空灵的音乐,才能达到这种目的。这些音乐作品,当然包括所有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含义指向的奏乐。但在这其中,又以协奏和交响乐的效果为最。只有较大规模的各种乐器协奏,最高形式是交响乐。才能够最充分的解放人的思想感情,最广阔的打开人们的精神想象之门,让灵魂彻底展开翅膀,飞向那广裘无垠的时空。只有在这个时刻,在这种形式下,才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帮助中国人逐渐形成一种完全是精纯无暇的空灵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产生一种被崇高精神和情感打动的震醒和灵性,慢慢产生一种会被纯粹的精神和情感打动的思想感情。(
音乐确实非常奇妙,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音乐能抚慰心灵的伤痛, 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 在我们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要爱上音乐。也许你一时无法体会这种心境,但我想走进音乐,你便能理解。 “音乐”是地球生灵的空气和水,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贵贱,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种都可尽管地享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每个人的文化、个性与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对音乐的感悟是会不一样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听同一首曲子,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不要过多的在意他人对音乐的感觉,凭心的指引,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就足够!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它可以把人们的喜怒哀乐集与一起,对人的情感产生一种共鸣;在生活,学习之中,我离不开音乐,我时刻都在想着它,让它陪伴我每一个寂寞的时刻。 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蕴含其中,总会有那么一首歌让你听了会落泪,它轻轻的击叩着你心里的某个角落,触动着你埋藏最深的神经,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浅浅的律动,蓝蓝的忧郁,深深的吟唱,缓缓的动人,真切的感动。 一首歌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有的歌曲只能以哀伤换取眼泪,有的则是激起心灵的回音,有的歌声换起心灵的共鸣,还有的歌曲触动你身体里那根心弦,使自己感动。 塞上耳机便是一个人的世界,原来每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来歌唱,回忆的、爱之切,情之伤。它默默搅乱你的心弦,使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并爱上它。 人的一生,不能少两样东西,那就是音乐和爱情,生活中因为音乐才生动,生活中因为爱才精彩,用心去聆听音乐,用心去营造爱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 对音乐的追求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充实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