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如何理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第1张

怎么说呢,一般诗评,作者都是想还原古人诗中原意,所以说用古人诗中的意思或意象来推断古人的诗中志向意思。这就叫作就诗论诗,也就是评论者对读者的承诺是他会尽量做到客观不癔想癔断。

不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在看待一件事情或者评论一首诗或者一个文艺作品时候其实都会下意识地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带进诗中”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境就好像“疑人偷斧”自己带着主观判断和成见看什么都是自己想的这样子。

诗人评诗想做到客观其实是无解的难题,是做不到的,只能说减少成见,因为自我本来就是主观的存在。

不过如果你这是一道语文考试题,你一定要写就诗论诗就作品论作品。

因为语文题是一个大致题,也不需要过度探讨。否则世界上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一说了。语文考试还是要遵守标准答案。

是清代袁枚创“性灵说”。袁枚是性灵说的提倡者。先来欣赏袁枚的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语言流畅,风格活泼轻灵,很有些自然纯真的意趣。

"苔花"比喻的是所有默默无闻而努力活出精彩的人。这一人群遍布社会各行各业,深夜刻苦学习的学生党,三线小明星,普通的职场员工、深夜辗转难眠的人等等,"泯然众人"的人终究是大多数,这么一大群拼搏奋斗的普通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了"苔花"的影子。而袁枚以朴素真挚的语言去赞美苍苔,是对芸芸众生行了注目礼, "我看到了你们的美好。”

"性灵说"是清代试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清代袁枚创造最力,他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未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霞。

“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乾嘉时期以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为代表的诗词流派,称为性灵诗派。袁枚以诗歌理论著称,赵翼以史学著述见长,张问陶以诗歌创作名世,他们三人共同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作出了卓越贡献。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心思想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旨 以落红自喻,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如同满天的星辰,数不胜数。他们用爱写下厚厚的诗卷,供后人品读。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的诗人用一颗颗温柔的心剪一弯月亮,裁一瓣清风,拮一朵白云,夹进诗的扉页,留下更多的美好。

       千古词帝李煜,一个悲剧的传奇人物。“日以煜平旦,月以煜平夜。”他是政治的低能儿,无力回天,只躲在娇妻们的温柔乡里不愿醒来,与佛经和诗词中徘徊。

        大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他是凡尘中最美丽的情花。他的一生繁花似锦但惊喜悲戚,遇到挚爱但却不能长相守,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悲婉名句,千古流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逢乱世的李商隐,从来都没有丧失爱的权利,即使仕途的道路坎坷,他的爱情依然丰满着他的人生。玉阳山中,绿柳枝下,锦瑟年华前,默向晚晴。

        在论诗的数量之多,南宋诗人陆游就是座中国历史上第一把交椅的词人。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以豪放著称,大多数围绕着生前最重大的题材—抗金来展开。千百年后的今天,陆游真正能感动中国的,还是他和唐婉的那两首凄凉而悲伤的情歌对唱。

         今天,有四位纤尘不染的诗人,被我们带进爱恨情仇的红尘,在诗词与情感交织的世界里,他们同样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

       词人多情,更何况是江南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李煜,爱情,必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章节。李煜的生命里先后有两个最重要的女子,她们是亲姐妹——大小周后。而她们也造就了这位千古词帝。

        大周后,史书上说她“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娥皇多才多艺,弹琴歌舞,采戏弈棋,无不精妙。有一次娥皇弹琴为中主李璟祝寿,李璟为之惊叹,一高兴遂将名贵的烧槽琵琶赐予她。也许,就是在她为李璟抚琴时,那满腹经纶的才情让李煜深深痴迷。 以至于在父母之命,皇恩之言之后,两人日日夜夜欢颜相对,又是少年心性,怕是早就忘了后妃与君王的分寸了吧。通常情况下,娥皇谱曲,李煜填词。《十国春秋》记载,《邀醉舞破调》、《恨来迟破调》,都是娥皇和李煜在闺房中嬉戏打闹,吟诗赋词中所创作的。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才出现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通过努力,最终竟然能用琵琶弹出全曲,使得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得以重现,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回人间,赢得一片称羡之声。

        可惜好景不长,乐极生悲,结婚十年后的一天,娥皇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病魔将娥皇折磨得形体枯槁,神态木然可她临死前非常从容,亲自取过中主李璟所赐的烧槽琵琶交于李煜告别,并沐浴更衣,对镜梳妆,然后口中含玉,于瑶光殿中安然辞世。后主为她写了一篇数千言长长的祭文,署名鳏夫煜,命石工雕刻在大周后陵前的石碑上,这篇祭文字字血泪,哀思绵绵,令人断肠。马令《南唐书》记载,后主宠爱小周后。比当初宠爱大周后犹有过之。但我总觉得那只是一场短暂的欢爱,那是一种陪伴多于爱情的感情,其实小周后陪了李煜14年,比大周后与他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了4年,可是即使这样,小周后的身影,似乎仅仅留在了那些,风月初会的艳情词中。

       我有一个很大胆的猜想,国势衰微,在北方强权的虎视眈眈下,此时的南唐早已连挣扎也不能了,即使,即位之初的那一腔热血壮志,在现实面前早已败下阵来,沦为大国附庸连龙袍都不允许穿着皇帝的明黄,而且能穿着浅紫的紫色,还能祈求什么作为呢!而此刻,就能在身边抚平自己哀伤的大周后却病倒了,没有了这个情投意合的人,不能陪着自己一起填词谱曲填词,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这硕大的后宫如此清冷寂寥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所以遇见来看望姐姐的少女,青葱摇曳的年纪仿佛一道明亮的朝阳,顿时照亮了阴沉灰暗的后宫,他似乎又从这个女孩子身上看见了当年的娥皇,自己也似乎回到了当年春光明媚的少年时,这样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历史上对于小周后的描述寥寥几笔,我不知道小周后与李煜的,感情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即使,她和李煜在一起的时间比大周后还长,可是,她留给他的伤痛更多碰到再也无法呼吸,因为那被剥去的是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沈德符《野获编》中写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默记》说,每次小周后入宫都是数日不得归,回来后就对李煜又哭又骂,而李煜呢?生命里那些春天早已消逝,只留下一地残花,是破碎的春梦,眼睁睁看着风吹花,却无力获得一片残红痛的深入骨髓的麻木。

     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人,他自喻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是纳兰容若,他在词中称了帝,却做了感情的奴。

        佛说,万物皆法,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被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缘起即灭,缘灭即空。纳兰容若和她青梅竹马的表妹就是这样的缘分。表妹进宫为妃,康熙皇帝给纳兰容若赐婚,这是大病一场的纳兰容若心里万千滋味,他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个女子,他希望这样可以忘记从前重新开始。

        纳兰信缘,缘有深浅,她和表妹是一段短暂的缘分,而他和妻子卢意梅亦是一段缘。在纳兰容若最脆弱的时候出现,她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出现,看到他目光里的伤痕,看到他优雅背后的狼狈与感伤,也许爱就从这一刻开始。纳兰容若从来都没有想到缘分是这样的浅薄。在接连几个月的征战生涯中,纳兰容若明白他那悲悯软弱的性格注定不能成就大业,而他此刻,一心想与其妻子团聚。可是在他回去的时候,他的妻子因为难产去世,那些白日和爱妻泛舟湖上,看桃红柳绿,烟波画楼,一起吟诗作对,喝酒聊天的日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纳兰容若来到病床前握住妻子的手,看见她面容苍白气息微弱,悲伤的泣不成生。

        纳兰容若的人生仿佛注定是残缺的,上苍总是给他美好的希望,却又限制好时间,每次都仓促得令他措手不及,一片伤心画不成,丹青妙笔,锦词佳句都无法表达他心痛,那斑驳的伤痕,日日夜夜都会提醒着他,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不能忘记。

        信誓旦旦的爱情,从年轻的口中说出,我们总是理所当然以为所有的爱都会开花结果。而有一个人,于沧海明月夜蓝田日暖间孤独的行走。他是特立独行的孤独者,他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时代,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时代,作为李党令狐楚的门生,他与安康公主的近侍宋华阳,在玉阳山上相爱,他与柳枝常常相会于青楼之间,可故事的最后他却娶了父亲身为牛党的王婉晴为妻,他的爱情备受世人争议,他的词作却广为流传人人皆唱之,在当时多少的富家千金对于李商隐式的爱情爱慕和向往。

        宋华阳于李商隐而言,那不仅是排遣自己科举失意惆怅,更加满足了在这绵延几十里的玉阳山上他对爱情对美好的向往。玉阳山上他带着她踏遍山上的每一寸土地,看花开花落看细水长流。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带着她爬到山顶,依偎着看夕阳慢慢落下,在看星星闪烁夜空。这样的日子,让李商隐觉得幸福而甜蜜,可是当东窗事发,安康公主将李商隐赶出了玉阳山,李商隐却只能在山脚下失声痛哭,那些“对影闻声也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日子却时时侵袭着他的心,却只能无力的感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个人不太认为李商隐和柳枝之间存在真正的爱情,大概都是经历了感情上的风风雨雨,一如6年不见的故人惺惺相惜。而李商隐和王晚晴之间的故事,更如在外奔波的漫长日子里饥寒交迫的人需要一丝温暖,而王婉晴对于李商隐而已言,就是一簇温暖。可惜“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的日子,讲他拍片栏杆却无人回应,只能独自婉约与清丽,哼唱白转无人能理解的风情与风雅。

        每次提到陆游,我就会想起唐婉,以为才情与美貌同在的女人却被命运无情的践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分离,与陆游和唐婉如此相似。每次我想写他们相遇在沈园时凄凉惨淡里的脉脉柔情,却怕我的胡言乱语亵渎了这一段已经嵌入历史的落难爱情。

         唐婉,我无法想象出这么一位柔情似水出水芙蓉般的清纯女子,他被自己的婆婆撵出家门,被婆婆逼着,相爱的丈夫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埋怨,表情的无辜与悲凉,全然雕刻在千年的泥墙上面就一首钗头凤中,东风恶,悲情薄,莫莫莫!

       对于造化弄人,被母亲活活拆散,棒打鸳鸯的陆游而言,愚孝的天性使他不敢违背母亲的话,可是,他对母亲的怨气,心里的遗憾,还是有的。沈园相遇,陆游流离失所,落魄伶仃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前妻挽着他人的手,让人好不羡慕。

        游不禁想起,有爱的日子便是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那时,他的天空总是碧波如洗晴空万里,执子之手花前月下,饮酒颂诗焚香抚琴,他们一起在纵马踏春兴尽而归,一起在浩浩清辉洒祈愿,一起看晴空一鹤之冲云霄,一起观山川万里银装素裹。

        而今,却只能远远望着她,心里再也不能释怀。唐婉,在悲伤中死去,而陆游,随着岁月的更迭,更是常常去沈园追忆前妻,因此留下了不少诗作,人越老,被旧爱魂牵梦绕越不能控制。84岁的陆游,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最后做了一首悼念唐婉的沈园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但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生命就是这样,收获了对的人,安稳一世,美满白头,这是妙事一桩,若在感情上颠沛流离,那也不必对命运过于失望,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种幸福脆弱得令人惊心,却又因为这样的心惊而成为冰川上的花朵,人人趋之若鹜,只渴望在到花朵那一刻的惊喜,却无人去思考花朵凋零时的伤感失落。

        爱是最好的缪斯,每一次失去,都是命运用美好而残忍的方式给予最好的机遇。你大可在爱情焚尽的灰烬中等待涅槃,如若能不怕灼烧之痛,将灰烬中的星星点点探而取之,它便是再燃起另一场生命的希望火种。

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

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论诗五首·其二》是清代诗人赵翼的作品,原文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生活在清朝的赵翼接触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但作者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作者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思想主题:

此诗表达了作者提倡在诗词创作上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6月5日),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主城区东半部分)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赵翼论诗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

审时度势,推陈出新

――赵翼《论诗绝句》读解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举人中明通榜,选用为内阁中书,两年后入值军机处。乾隆26年(1761年)殿试拟为一甲第一的状元,但是被乾隆皇帝以清立国以来陕西未有状元为由,将他与一甲第三名王杰对调而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38年,他因在广州处理海盗案时未曾按律将108名罪犯全部处死,而是酌情判刑,仅将其中38人处以极刑,因此遭到弹劾,被降一级使用。后以母病辞归乡里,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的《论诗》绝句总共有五首,是专门讨论诗歌创作问题的: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先看第一首,李杜诗篇,指李白、杜甫的诗;江山,指人世间、天地间;才人,有才华的人;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合称,《诗经》有《国风》,《楚辞》有《离骚》,二者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一般借指为诗坛。

诗歌也和其他文化一样,一代有一代的思想风格,一代有一代的代表人物。千秋万代,总有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影响诗坛长达数百年。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现在觉得是潮流的焦点,过不了多久,现在很时髦的东西也就过时了。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个子矮的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做诗不能太刻意,越是较劲越写不出好东西来。要放松心态,灵感自会从天而降。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鱼和熊掌不能得兼,诗穷而后工。又不想花力气又想写出好诗,未免贪心太甚。

赵翼在年轻时即享有文名,以“捷悟”著称。他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存诗4800多首,其诗造语浅近流畅,诗风情新畅达,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但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他对自己的诗颇为自负,有人说“君诗虽不能及杜子美,却已胜过杨诚斋”的时候,赵翼傲然答道:“吾自为赵诗,安知唐、宋!”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说他的诗“忽奇忽正,忽庄忽徘”;蒋士拴说他的诗“奇恣雄丽,不可迫视”。其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尤其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认为诗歌创作要有时代性,诗人应立足当代,反映现实,推陈出新,自创新意,不要因袭摹拟,盲目崇拜古人。作者以唯物史观论诗,以才子之笔成文,有见地,有哲理,文字活泼而有气势。赵翼论诗颇重“性灵”,观点与袁枚接近,其主张“独创”,反对摹拟。他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祯、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

赵翼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列为清代史学三大名著。

赵翼机警有谋略,而且善于经营。他自己开了书局,刻印他自己的书,现在传世的湛贻堂刻本的书,就是赵翼自己刻印的。

然而,有人也指出赵翼的创新观有很多的片面性。赵翼所推崇的“新”是什么呢?他说“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新正以此耳。”又说韩愈开李、杜之新,因有“创体”“创格”“创句法”;白居易之新在于“和韵”“次韵”“新体律”。这未免有点形式主义。

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新在自然;赵翼说“天工人巧日争新”,新在造作。

赵翼是反对宋代的变法的,他称赞苏轼当年抨击新法,“口快笔锐”,而乌台诗案以后,“不敢出其不平之鸣”,“不敢复论天下事”,“故其诗止于此”,深以为憾。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可能发现赵翼文学观点存在的局限性,但是他毕竟领了那个时代的“风骚”。

各个时代都有新人新事新创造,科学创造日新月异,人才辈出,人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创新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不破不立。是先破,先推陈;还是先立,先出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要求,不能盲目创新,不能肆意抹杀前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要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不能凡事一概而论,机械地处理问题。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固然在千年之后有落伍的方面,但是谁也抹杀不了他们在文学史的地位,谁也掩盖不了他们曾经光耀千秋的辉煌业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能因为李杜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后人就永远望尘而不敢企及,认为那是不可超越的。毕竟时代是发展的,今人的业绩未必逊色古人,我们同样可以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自己的印痕,同样可以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独立潮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清代由于大兴文字狱,读书人不敢褒贬时政,就大量研究起古文化来。因此,读书人作诗复古成风。针对此现状,著名史学家、诗论理论家赵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厚古薄今,那么永远只能是裹足不前。

 此诗就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诗人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一味推崇古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赵翼 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时称“江左三大家”。诗风情晰畅达,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著有《瓯北诗集》、《瓯北诗话》。赵翼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列为史学三大名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5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