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是生活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也是虚构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 情感 是决定性的,他是事情终级的关联。我们写作时必须要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身份认同感,并把自己化身为他,从而找到人物的感觉。
我们写作时要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情是: 这个世界是由情感决定的,推动事情发生的动因是激情,而非理性。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情感都要支配思想。在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身边,情感都是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情感如此重要? 因为情感决定了我们。 比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感觉,给我们感觉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爱的方式、我们恨的人、我们恨的方式,还有落在爱与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这一切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哲学家笛卡尔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说的“我思,故我在。“可以说成 “我感觉,故我在。”
我们该如何刻画他们,才能让情感直通读者,打通读者和人物的情感,进而使两者形成一模一样的情感效果呢?
其实,我们生来就拥有一整套的情绪,不过我们没有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学会向自己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成长为有个性人的必修课之一。
情感 是脑子里一种非语言的图画,但是写作是依靠语言的,百分之百要依靠语言。我们该如何找到他呢?
最佳的向导之一就是现实生活,因为创作的目标是把现实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在纸面上打开揭示出来,一切虚构的故事都可能是活生生的现实,但并非所有的现实生活都是虚构的故事。
请仔细想一下: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最近有什么情绪吗?怎么知道有没有某种情绪呢?情绪具备什么样的形式?在自己的肉体里面,它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自己表现出来的呢?
夜深人静,停车场里空无一人,你正朝自己的轿车走去,正当你拿出车钥匙的时候,有人用枪顶住你的腰,说:“把钱给我,不然就打死你。”
体会一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候我们的情感、思想、肉体的反应都迅如闪电,我们感觉他们似乎是同时发生的,实际上思想还是跑了个第一名,因为事情必须首先印在人的脑海里,识别了眼下的事态,初步估计一下,然后才会害怕。在小说中,我们要把这个过程用慢镜头呈现出来,一步一步地捕捉到人物,对于那种经验有什么感觉。
书面故事是唯一能够把脑海里的情况很好地描述出来的故事形式,他可以描述人物脑海里的事情,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精确到分分秒秒,这是影视或者戏剧舞台难以企及的。
所以,在书面故事中思想活动是可以预期而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书面故事里直通思想世界的大门总是敞开的。既然我们可以走进人类的内心世界,我那么我们就必须走进它。
在书面故事里,我们可以探索主人公内心里不可告人的隐私,通过这种私密的想法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人物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三者的关系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在书面故事中,我们可以直达思想活动的最深层次,而不用顾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真实。
所有伟大的故事都涉及人物内心世界的 冲突, 这是人物与自己大脑之间的斗争。冲突是一种表现,途径他们说明人物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有不止一个身份,因为当我们想把自身不同的身份捋清头绪团结起来,然后采取一致行动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身份就会相互对抗打起架来。当我们面临一个危机的时候,这种事情总是会出现。
纯文学小说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思想内涵。而动作小说,探险小说往往不太注重人物的思想活动,比起惊险刺激的普通侦探小说,文学性的玄幻小说则更多关注人物的内涵。
当我们深深沉浸于人物的思想世界的时候,才能和人物建立起最强烈的关联或者认同。要把人物内心种种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它的要求最为苛刻不过他的回报也最为丰厚。越是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越能深刻的剖析自己。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最困难的工作通常也是最能够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现在来分析一下,当那支枪顶在腰上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有哪些思想变化?现在是什么样的情感体现?
多数人的情感体现首先应该是“恐惧”,内心世界的恐惧可以有千千万万种表现途径,处于不同状况的人的恐惧是不同的。
接下来也许是下面的念头:冷静,再冷静,我必须冷静处理这件事情。我必须要想办法逃脱这种险境,一定会有办法的。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有种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念头。作者总结了如下的清单:
一 关联割裂 : 思考某种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以便保护自己,以免悲情伤身。
二 否认危险 : 比如他在想“他只是想要我的钱,并不想要我的命。”
三 面对现实 : 这是否认的对立面。
四 讨价还价 : 求饶,祈祷,祈求上帝或者神、佛,或者许一些善愿,希望自己得到某种神力或者魔力的帮助。
五 替代效应 : 脑子里冒出种种念头后悔或者埋怨自己。
六 正面思考 : 哲学家尼采的信条:“不能把我摧毁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想办法克服自己的恐惧感,使自己变得坚强。
七 提问质询 : 为什么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味着什么?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
八 谋略策划 : 如何行动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何才能不受任何伤害的安全逃脱?
内心世界是一个戏剧性的地方,在我们真正用肢体实施行动之前,许多行动都已经在我们内心世界里发生过了。
直通人物内心的种种活动和人物隐秘的生活,这是作家一辈子的修行。情感是最为棘手最为复杂的东西。但这部分是在故事的最后时刻才写出来的,在早期的稿子中情感这部分内容往往很少。
情感 是创作过程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琢磨的一环,但是这个环节的回报也是最高的。在你和笔下人物之间的关系,日益加深的同时,你与自己的关系也在加深。
作者设计了一个直接而简单易行的办法帮助我们发现人物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当通读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每逢那些可能会适用的地方,就来问自己:“ 人物的担心,害怕,希望分别是什么? ”
假如人物不担心和害怕就没有戏剧性冲突,故事就会彻底失败。荒诞的幻想也是一种希望,而且特别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
情感可以导致一个人变得非常复杂,人物的性格里可能包含自相矛盾的复调交响,导致既能做慷慨大方的事情,又可以做极端邪恶的事情。一个复杂的人物能够同时体现不同的品格,这些品格通常是相互对立的。
同一人物的脑海里可以容纳多少种情感或想法同时翩翩起舞呢?我们能够同时感觉到多少情感
在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受到负罪,愤怒,悲伤后悔解脱,所有这些情感会一股脑地影响着你。我们可以让这些情感在一场戏里逐一的作用于人物的情感。让人物依次有一个悲伤的念头,一个负罪的念头,一个愤怒的念头等等。
我们在小说中寻觅的经验,是完整的经验,我们很少会在一个时间里,只有一种感觉。现实生活很少会如此单纯。危机一般都涉及在多个方面同时遭遇了紧张局势——内心世界的紧张状态,加上外部环境的紧张局势。所以当我们创作的时候要寻找的那种人物最好能同时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
NO,要写自己可以想象的东西。想象就是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类型,想象所揭示的东西可以像现实经验揭示出的东西一样多,甚至更多。
把 “写你所熟悉的事物” ,这条箴言换成 “写你能够搞明白的事物。”
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由同样的材料和结构组成的,为人之初我们都有同一套完整的情感,同一种为善或者为恶的潜能,如此等等。当我们逐渐步入成人行列的时候,我们往往拥有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需要,唯一的差异只在于程度数量有别罢了。
由于生活的磨砺会把人们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所以满足它们的手段会有区别。
比如特蕾莎修女喜欢关爱他人,唐纳德·特朗普喜欢赚钱,而职业杀手喜欢杀人。同样是 “喜欢” 这种情感,但是每个人获得这一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
实际上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每种情感都会有那么一点儿。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也都会有一点类似于虐待狂、色情狂、杀人狂、自杀者等那样的本能冲动,即便不是所有人,至少大多数人曾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动过杀人的念头。
塑造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的难点,在于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人物的处境中,把他们的情况搞清楚,我们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员,从而获得一些指导。
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很大,心理出现异常,行为反常乃至发疯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情:
第一,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有多么反常,在他自己眼里这些全都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了解他的生活感受,我们也会认为这些是理智行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反常行为一点也不疯狂。因此,我们要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中发现合乎逻辑的东西。
第二,这项任务没那么容易完成,所以我们还得问自己:“什么情况会让我做出那样的行为我的内心世界要有什么样的念头才能催迫我、驱使我做出那样的事情”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塑造的人物就会有更高的可信度。
我们的一切行为:理智的、古怪的、明智的、疯狂的都遵循一样的心理学原理,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我们身上,每种心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因此,我们要向自己求助,以找到答案。
一个人物的思想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通常在前面几稿中极少触及这些活动,肉体反应一般是最早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当它浮出来之后,我们要把它按下水去,因为下面的东西还有很多。
我们只管不停地写下去,在此后的每一稿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沉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最后我们就能如愿以偿。一旦成功,就要考虑把肉体反应全部删掉,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保留肉体反应。
内心世界是戏剧性、的狂野的、热闹的,不过它也是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因此假如它成为作品里最生硬笨拙,最扎眼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一定要牢记,不管我们创作什么故事,都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才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摆平,就像其他创作技巧一样,需要反复练习。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特色,情绪化容易引出互动环节推动剧情发展,增加读者共鸣感和文章可读性。如果一个角色没有情感的展现,那么就会少很多真实感和贴近感,人物形象则显得平面苍白。小说如果没有情感方面的内容,则会变成古板形式化的记叙文或报告。
我遇过你这种困惑,这是写作技巧的问题,看来你在文字表达方面还需要提升。你平时要多写。写作之路没有太多的捷径,无非就是多写,多看书。功到自然成。
我以前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找来一本小说的文本,再下载该小说的**版,看一遍**版,再看一遍小说版,然后思索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再看再读,不足几个月,你就能把握这些技巧之间的要领。
唉,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也许是我不想你重走我的路子吧,也许这是一种缘份。
问题一:爱情小说怎么写开头 要看你的目的了。如果是闲来无事,自己写着玩儿的,可以随意起笔。 如果你是打算从事小说写作这个行业,那么你最好先把内容构思好。一般的爱情小说的背景都是虚构的,所以大部分的爱情小说开头或者是楔子,都是把作者自己构架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包括里面的主要人物的身份之类的。 想要投稿的话,首先要看你的构思。你对于整体故事的设定。根据设定来决定你的开头如何起笔。 一个小说是否吸引人由3个方面决定。 一、小说的名字。 二、小说的简介。 三、小说的内容。 一般人看小说都是先看名字。看到感兴趣的名字,会进一步看小说的简介。如果觉得简介也感兴趣,才会开始看小说的开头部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二:爱情小说开头怎么写 例子 可以用一些写爱情的诗词,歌曲。例如,《神雕侠侣》第一章“风月无情”,开篇未直接写主人公杨过,而是写其他人,李莫愁,黄药师对歌声中那情的叹息。可以借鉴,但所引一定得对后文有开启的作用,还要有内在的联系。看一下《神雕侠侣》吧,我觉得写得很好。
问题三:爱情小说怎么写开头 你看别人怎么写的就知道了,一般先描绘场景任务再引出事件,爱情小说一般以男女主的爱情展开。你自由发挥就好
问题四:伤感爱情小说开头怎么写 建议你看一下饶雪漫的小说。主要看青春疼痛系列的
问题五:小说的开头怎么写? 一、人名。 给小说人物命名可谓写作伊始。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人物繁多,却每人名字皆美妙,个别还有暗喻。例如,英莲斜音应怜,纵观其命运可见文学巨匠的良苦用心。英莲幼年被拐卖,先冯后薛,生官司。后为薛妾,遭薛妻设计,遭薛毒打,重病不愈。英莲后得名香菱,也不是没来由的。同样是对应了她的命运――诗两首。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当然不是说小说人名一定要刻意追求,但也不能太随意。 简单讲:避免生僻字,避免常用字(容易混同文章内容,比如叫小的,就非常不合适),避免制造阅读障碍;彰显人物个性,提示读者阅读;关于绰号,鼓励巧妙应用,活跃文章气氛;简化,无关主题的人物,大可以路人甲,路人乙,突显主要人物,又方便阅读,作者也节约脑细胞。拿来主义,更改历史的人物,借用生活中的真实姓或名,但是注意不能抄袭,改得巧夺天工,青出于蓝才好。关于西化人名,彼得,亚里山大,露易丝,个人不鼓励,中文的博大精深,不至于无名可用;即使用,也是要突出这个人物西化前卫另类,或者人物经历身份就是香蕉人,这个时候还必须用西化名;杜绝通篇都是西化名,那可真是读之头昏脑涨。 虽然我们没有曹雪芹大师的鬼斧神功,但是起码我们的小说人物名看着养眼,读着顺耳。做到此足矣! 二、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个人鼓励积极阳光,憧憬希望的主题。作者向读者宣扬美好的主旋律。当然不是说反对揭露弊端,书写丑陋。但写这些绝对不是发泄不满,以个人狭隘的角度看问题事物。 那么主题对于小说来讲,囊括了文章的一切,却不仅仅如文章那么简单。小说的主题是时代烙印魂魄。小说要展示的是巨幅画卷,除了儿女情长,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无不涉及。中国人历来视著书流芳百世为荣耀,恐怕也是文人墨客的终身理想。但是这其中的责任却少有人思量。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客观反映时代的主题,没有敏锐的观察,没有长时间的生活沉淀,必定成为跳梁小丑。 常见主题错误如下:主题空洞,完全没有主题,堆砌华丽的词汇;主题模糊,左右摇摆;主题偏激,显示出经历不够,理性思维的薄弱;主题杂乱,没有主次;主题一味灰暗,温馨提示书写黑夜也要期许黎明;主题反社会反人类,怀抱着仇恨绝对写不出好的小说;主题粗俗,严重脱离现实。 你可以写出好的诗歌散文,但是你不一定写出好的小说。敢于写小说的人,勇者。能写出好小说的人,智者。 提笔三思,言中有物! 三、刻画人物。 首先选择人物要有代表性,人物性格突出,但不能脱离现实。其次刚开始设定人物不要过多,主次分明。另外可以把人物定格在自己熟悉的人物身上;也可几个类似人物合成一个小说人物来写;也可一个复杂的人物分成几个小说人物来写。 刻画人物无非从语言、动作和心理三大部分来下手。主要人物自然三方面都涉及到,当然你的主角是个沉默寡言的人,那么就要加强其他两项的描写力度。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动作,多元化,描述清楚。心理,一定要细腻。这里重点说说语言常见毛病: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所有人物说话都是一个模式语气,完全是作者自说自话;语言不精彩,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累赘(每一部成功的小说都有精彩对白);语言位置单一:快人快语,可语言在前,动作随后,心理活动丰富的人,可以先是心理描写,后语言,语言有中断,中间可以加动作心理;语言严重脱离主题,扭曲事实,这是属于低级错误。 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必须注意观察生活,磨练笔法。 四、结构。 小说是否吸引人,结构起比较关键的作用。感觉上结构大体分成:一,直接抛出小说矛盾点,小说情节>>
问题六:关于爱情的小说开头怎么写 你看别人怎么写的就知道了,一般先描绘场景任务再引出事件,爱情小说一般以男女主的爱情展开。你自由发挥就好
问题七:写爱情小说的开头样板 感受着你的想法,心里有一种刺痛,霎时间内心变得空荡荡的,感觉人生真的了无意义。你的处境,只是太牵挂一个人的时候,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你能感受到我的无奈吗?如同我能感受你的无奈一样的心痛?
问题八:怎样写校园爱情小说开头? 定好人物。列出大纲,在对细节分析,对故事情节进行有逻辑的安排,加上一些虚拟,使达到那样的目的呀,不能超越实际逻辑,有理,使人憧憬未来
问题九:小说开头怎么写啊? 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因为我也是一个喜欢写小说和看小说的人。
言情类的,一开始大多是一段主人公的内心对白。比如倒叙式的:“或许从那天开始,我就一直没有忘记过。”比如直接的:青春是一首歌,当从他口中唱出
时,忧伤,快乐或许就在那一瞬间取代了它所拥有的原本意义。又比如名言(俗语)开头,然后得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当xx听到老师说:“人尽可夫”时,她
的心忽然猛地跳了一下。她不是那种保守的女孩,也不是特立独行的愣头青。她喜欢一些尽可能轻快地旋律,就像她的生活一样。她偶尔会将四周的朋友悄悄隔开,
一个人躲在静静的小黑屋里,闭上眼睛,然后默默的流泪。但这回,她却忘记了控制自己,“啪”的一声从隔着三个正睡得满头大汗的网吧党后面站了起来:“不
对!”
夏末秋初那似有似无的微风从她白色的百褶裙上越过,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形。身后望着那白色身影微微发呆的xx突然惊醒,带着一丝诧异地望着这个女孩・・・・・・等等,
等等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都市类的,可以从描写主人公小时候的家庭开始,顺便把故事背景交代一下。也可以直接开门见山,将主人公的一些
基本信息描写出来。类似于内心独白的那种。举个例子,打个比方:阿黄出生在一个90年代的南方农村小山沟里。那时正是春末夏初的季节,田地里到处都开着一
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黄灿灿的,这也预示着这今年又一个丰收的年岁。所以,他爸也很高兴地给了他一个阿黄的小名。
他出生的这个季节并不算好,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一个寒冬的考验,所以他从小就没生过什么病,虎头虎脑的・・・・・・等等随意就好。
玄幻和魔幻类的,一开始大多是序章,写一些有关主人公的最终boss和他之前的死对头(死了或残了的对头)的信息并介绍一下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比如有什么牛
叉的魔法师啊,神仙啊,等等的和职业等级的确定(这个也可以放在主人公大显牛叉(倒霉?废柴?等特性)的考试时候的说明)(说实话,我本人不喜欢什么等
级,搞得好像是玩网络游戏似的,我砍你一刀,好,你死了,我就升级了。然后又砍谁一刀,好,又升级了・・・・・・)但这也没办法,话说当年金庸先生写的武
功都是几层几层的,我们又怎么能免俗呢?只是少用,淡化最好。前面着重描写一些这个世界的历史和文化是有好处的。写几首诗什么的,玄幻也好,西幻也好,甚至穿越都可以。
而
穿越就简单了,随你怎么写,反正烂摊子可以丢给那个世界的人,你只管把这个世界收拾好就行。比较经典的就是一出来描写主人公无比郁闷的心情和回忆。(本来
好好地在和基友窝在寝室里打dota,没想到一个闪电,闪瞎了屏幕和狗眼,而无比神奇的是基友发现自己也给闪没了・・・・・・(开个玩笑,不过大致就是这
样,那边有自己无比留恋的东西(基友,不是dota)而自己却与这些永远的告别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郁闷的?))之后就是怀恨在心的主人公利用无比博学的
现代科技型大脑征服这个位面和这个位面的女人了。当然这只是最经典或者说最俗的写法,你自己也可以写一些其他的,比如在这个世界开始了旅行,见识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参与了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并最终得到了回去的方法,和阔别了20多年的基友重逢,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再就是对人物的描写,这个贵在传
神,特别是那种一写起来就是好几百号人的小说,你不可能写出几百种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读者也不会接受。所以你得先在草稿纸上确定写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记住“矛盾”是
每个 重要 角色的性格特点,而 区别 只是或重或轻,而且只会表现在人物有意无意的所重视的情感上),以及他的口头禅?习惯性动作?特殊(y
dang,阴沉,豪>>
“侠骨”与“柔情”
———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幅对联是一位书剑漂零的侠客在抒写自己的侠骨柔情,颇有点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惟恐情多累美人”的味道,其实这是金庸用他的十四部小说名字的首字组成的,虽不能说对仗工整,倒也颇能表现金庸小说侠而情的气概。
“情”与“理”的冲突恐怕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恒久冲突之一。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情”与“理”一直是被当作人性的两个方面来对待的,传统哲学围绕着对“情”与“理”的认识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如果能联系社会发展史来考察哲学发展史,就会发现一种很有意味的现象:在哲学上如果“情”能稍稍抬头,则社会往往显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反之则死气沉沉。
当然,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理”总是要胜于“情”,这在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常相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我们且不评说朱熹哲学如何把中国传统哲学彻底精致化,把封建道德的最后一点能量都挤榨出来,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向后期的标志之一,只是想借此说明“情”与“理”、“人欲”与“天理”在传统文化本体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金庸小说里,“情”与“理”主要表现为人的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恒久冲突,具体说来就是爱情与俗常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小说既没有表现出脱离中国文化实际的滥情倾向,也没有做抑情绝欲的道德说教,而是合理地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理”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或是讴歌富有现代意识乃至恒久的价值的爱情,或是提供认识价值,使人引以为戒,把传统的爱情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从整体上看,金庸小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爱情描写而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毫无疑问,这种人生范式既是对传统的僵化、腐烂的人生范式的突破,又是一种诗意的人生,由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袁承志与温青青、陈家洛与霍青桐等人共同构建起的这种人生范式有着恒久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在一个禁锢封闭的社会里,敢于“携手走天涯”,本身就是对本真的生命之情的张扬,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理想状态中一种诗意人生。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融“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既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处的,又是为正统的封建观念所不容的,因为她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的本真生命的内在的合理因素张扬出来,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观念的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尖锐的冲突,并对其发生着撞击性的破坏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这一人生范式才对现在乃至未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之中,各人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无一相似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姑且把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分为理想型、补偿型、、未来型、庸俗型、变态型、无奈型、自由型七种模式。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型的爱情,其纯净程度几乎超越了爱情的基本组成要素----两性之爱。同时,他们的爱情又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俗观念、伦理道德乃至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对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爱情的扼杀,杨过、小龙女所经历的每一次人事惨变均不与此无关。杨过身世凄苦,自幼养成了愤激而又飞扬佻达的性格,蔑视俗常规范;小龙女自幼入古墓,不审“三从”,不懂“四德”,不谙世事,不存机心,几近老庄所谓的“婴孩”状态。如果严格地从当时的情景来考察这对“师徒”的爱情,就可以看到,这恐怕是人事间不带丝毫世俗色彩、功利色彩的最契合人的本真生命的纯洁的爱情。但当这一理论上的爱情被带出古墓时,因有师徒之分而遭到了黄蓉、郭靖、整个武林乃至社会的拒斥,使杨过和小龙女历经数次惨烈的分合。虽最后因二人为国拒敌立有大功而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这只是良好而又虚幻的愿望,最真实的还是他们遭受“迫害”的过程。
小龙女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庄子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神人”之爱遭受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残酷迫害,这就不仅仅具有社会层面上的“反封建”的意义,而且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反思了文化理想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为重塑民族文化本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蓉与郭靖的爱情最为现实,也最为动人,但其骨子里却充斥着道德的欺骗,是一种补偿型的爱情。
相对于上述的爱情模式,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更具有认识价值。郭靖作为“为国为民”的大侠,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在与黄蓉的爱情关系上,却陷入了“情”与“理”的复杂纠葛。黄、郭之爱的传统观念上的真实性和文化理想上的不合理性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任你怎样活泼轻柔、聪敏灵慧的女性也奈何不了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不论怎样鲜嫩娇美、天趣盎然的感性生命永远挣脱不了僵硬冰冷、专横残忍的传统理性的铁掌,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应是一声历史的浩叹。
黄、郭之爱还浸透着传统的道德宿命意识。道德宿命意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深处,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大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构建和变化,一是秦汉时期,宇宙观、认识论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政治的核心;二是宋明时期,伦理本体、人性论是这一时期文化思想和政治理论的核心。宋明以降,这种伦理本体型的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及广泛的社会心理,戏曲、通俗小说以及文言小说都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伦理本体型的文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当它内化为日常生活心理时,就不可避免地同迷信思想、果报轮回意识、消极退隐意识乃至“精神胜利法”等俗文化意识相融合,整合成道德宿命意识。
道德宿命意识是一种道德上的虚幻的承诺,在设定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本体乃至宿命的前提下,告诉人们只要恪守正统的道德观念就会获得应有的一切,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主要表现在其非现实性上,即使此生不谐,来世亦必可得,从而迎合了人们的懒惰、无奈人又希求精神胜利的深层心理,为普通的社会心理所接受。这种意识积淀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使之具有了真正的审美品格。
道德宿命意识具有极强的麻醉作用,牛郎、董永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证。如果牛郎被许诺得配仙女,董永被认定可娶织女,那么他们就会永远甘于放牛和做长工而不思觉醒,永远不会面对现实的悲剧性。郭靖作为一个万民敬仰的儒侠楷模,黄、郭之爱是以牺牲黄蓉为代价而对郭靖做出的虚幻的补偿,这一重要的补偿使郭靖的生活圆满起来,在他为国捐躯之后,人们只能唏嘘赞叹而无所遗憾。郭靖生前有艳福,死后有哀荣,他的道德付出得到了对等的补偿,人们觉得圆满而又自然,再也不会怀疑其中的虚幻性,如果没有这样的补偿,反而会觉得愤愤不平。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种虚幻的补偿中沉迷,在欺人与自欺中作了自了汉。
作为书生侠客的陈家洛颇似一位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然没有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式的对事物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但他对于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选择、对皇帝的轻信、为救周绮之子而放掉乾隆皇帝等做法已证明他试图把传统的文化理想施诸现实之中,这说明他还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再加上他以献出爱人来换取乾隆的“反正”,就构成了这样的寓意:以文化理想来取代现实政治。当然,陈家洛作为本质上的书生在这“书”与“剑”的“恩仇”中只有失败,但却正是这文化理想之“书”对现实政治之“剑”的不断的殉难式的矫正才使中国历史不致沉落。
上面使陈家洛作为书生的强硬和永恒的一面。但他与香香公主的爱情却属于内弱型的爱情。他不选择武功高强、多谋善断并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的部族首领霍青桐,而是爱上了霍青桐的妹妹香香公主----位柔弱纯善,满身花香但却只能成为他事业的累赘的姑娘,他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但他无法逃脱文化的限定:他对爱情的选择表现了传统男性文化品格中天然虚弱的一面,他试图在内倾的和谐中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来寻求男人的意义。
其实,最典型的恐怕还是《侠客行》中石清对爱人的选择。石清与师妹闵柔、梅芳姑同门学艺,梅芳姑深深地爱着石清,她无论相貌、人品、武功、诗文还是女红都比闵柔强出多多,但石清却选择了闵柔。梅芳姑对此大惑不解,并因此生出极大的怨恨,不惜抢走石清和闵柔的儿子作为报复。最后,机缘巧合,三人重新聚首,梅芳姑问起石清不爱自己的原因,“石清缓缓说道:‘梅芳姑,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梅芳姑听完以后,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能获得爱情,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太好,在后极大的悔恨中大叫一声,自杀而死。
中国的男人是虚弱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的虚弱。陈家洛与石清的选择不是他们自己的偶然选择,而是由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的。中国内倾型的文化----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化----决定了中国男人惧怕征服外在世界,包括征服女人。当一个具有人格和意志力量的女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中国的男人往往感到惧怕,不敢通过征服对方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是选取了另一条捷径----即选择一个比自己更卑弱的女人来衬托自己的强大。
前些年,鉴于男人的卑弱,妇女界掀起了一股“寻找男子汉”的浪潮,标出阿兰德龙、史太龙、高仓健来,希图按图索骥,寻找出中国的男子汉,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当然,她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那就是发现满世界充斥着《围城》中的方鸿渐,其特征是:当太监不用作手术。
段正淳的爱情观似乎带有对爱情未来状态的思考,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应该属于未来型的爱情。
未来型的爱情和理想型的爱情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超越现实、民族和文化类型的爱情的终极状态,当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时,应不受民族、地域、文化等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考虑符合本真人性的爱情要求;而后者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爱情理想,受到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然而,未来型的爱情并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爱情,她是人类对爱情的超越性的渴望,是对爱情的终极状态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选择进步的爱情模式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如果我们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应该看到,段正淳与他的五个妻子、情人的关系并非庸俗的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应该说段正淳和她们之间主要是一种爱情关系。当然,这里边并不是没有调情和滥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新的因素,这就是段正淳对她闷都有着真诚的爱。据小说叙述,段正淳每见到他的一个情人,就把原来的情人忘掉了,就全心全意地爱这个情人,即使为这个情人去死他也不会犹豫。在这里,段正淳已经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不把爱情当作服务于现实利害的一种方式,哪怕是成全自己的道德形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爱情的审美感受之中,与现实功利绝缘。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无意去下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定义,只要捻出其核心部分就够了,那就是对异性的美的形式的感受,一切违背这种感受的爱情都是不纯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否定“专一”、“忠贞”的爱情,只是想说明,那是在现实的基础出产生的道德型的理想爱情,因为道德具有浓烈的审美特质,所以这种道德型的理想爱情自然就被看作是天然合理的。但是,必须看到,这远不是爱情的终极状态。
一夫一妻制的稳定的家庭观念符不符合法律,当然符合法律;符不符合道德,当然符合道德。然而,符不符合人性呢?肯定不符合人性。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就像其他社会秩序一样,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对人类异化的结果,是人类要进一步改进的对象。而今天的“专一”、“忠贞”的美好爱情,其本质也是私有制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永恒性。爱情的“专一”、“忠贞”所具有的排他性,正是私有制的排他性在人的情感上的反映。
“专一”、“忠贞”道德型的理想爱情是美好的,具有丰富的现实合理性,但并不是永恒的。段正淳的爱情不一定具有现实的模仿性,但对爱情的思考却具有深刻的未来意义。不是吗,我们读完《天龙八部》,并不一定讨厌段正淳的“风流”,甚至还喜欢他的多情,这难道不透显出我们人性深处的潜在的渴望吗?
段正淳的爱情遭遇正显示出人类情感的避仄处境。段正淳对于他的妻子和情人,应该说主要的是爱,甚至是真诚的爱,只是由于现实中的秩序、规范和制度使他不能让每一个爱人都成为王妃,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和情人在爱情上的排他性使他无法兼有众美,因而能把他的爱情避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不要把段正淳的爱情看成是他对女性的贪婪的占有,他对她门的爱以及最后为她门而死的结局充分说明的他的真情与奉献精神。段正淳不能使他的妻子和情人满意,那并不是段正淳的过错,而是现实的过错,是现实对人异化的结果。反之,如果把段正淳和他的妻子、情人进行性别置换(如果现实允许),也一样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段正淳的爱情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夫多妻的庸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以令我们感到迷惑乃至恐慌,那是由于我们被现实所禁锢,很难感受到未来的美好;然而,它又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不仅在于在于它负载了对人类的爱情的未来状态、终极状态的富有悲剧意识的深沉的思考,更说明人性的活力是无法泯灭的,这也正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韦小宝的爱情是地地道道的庸俗型的爱情。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小农意识和流氓无产者意识,他出身妓院,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仅没有正统观念和传统美德,就连一般的是非观念也十分稀薄,因而,做起事来就不须瞻前,亦无须顾后,确实有点“无所畏惧”。所以,想从韦小宝的身上挖掘出什么高尚的爱情来,那是痴心妄想。他的女性、婚姻、爱情观大概是世界上最“实际”的,在他看来,妇女=妓女,爱情=占有,结婚=生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什么伦理、道德、崇高、尊严,一扫而光,连赫赫皇宫都被他误认为是妓院(文化实质上确是如此),难道还能希望韦小宝看到什么庄严和神圣的事情吗?
当然,韦小宝的流氓无产者意识确实解构了某些僵固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是他在解构负面价值的同时更多地解构了正面价值。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属于“建设不足,破坏有余”的一类。对此,数十年来的历史和现实恐怕不只是令我们心有余悸,恐怕还要继续发悸。然而,金庸小说在探索国民性时对这一充满流氓意识的女性观和其行为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和批判。关于这一点,纵观新时期小说,都似乎没有完全达到这一高度。
李莫愁和康敏的爱情是属于变态型的。说其变态,仅仅是指其心理的变态,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正常的歇斯底里的破坏欲,而这种心理的变态正是由其文化底蕴所必然导致的。李莫愁的变态的爱情观实际上反映了不为我所有便要毁灭的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具体表现为极度的妒忌心理。在李莫愁那里,没有平等的观念,只有为所欲为的占有,没有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对别人的强制。当然,李莫愁试图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感情问题,结果自然是玩火自焚。“问世间,情是何物?”当李莫愁唱着这首歌,在烈火中婉转而死的时候,她对爱情的追询从反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
康敏的爱情观更是大有意味。康敏实际上把爱情政治化,把一切居为己有,要做爱情霸主、爱情的独裁者,这与李莫愁的爱情如出一辙。她为得不到萧峰的青睐而耿耿于怀,更为段正淳的“负心”而怀恨在心,因此,她报复萧峰,毁灭段正淳。康敏要做男人世界和感情世界里的女皇,正是现实社会中的皇权思想在人的情感世界里的反映。
这种爱情的文化底蕴是小农意识,其实质是占有,导致心理变态的中介是嫉妒,结果是毁灭别人,更毁灭自己。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封建集权制的社会中,人们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是多么的契合、统一。
张无忌的爱情属于无奈型。说其无奈,是指他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在无可奈何中做出被动的选择,不仅爱情如此,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张无忌是个平民英雄,他尽管作出了惊天动地英雄业绩,但他骨子里还是平民,所以他注定当不了皇帝。张无忌的形象大有意味:没有自己的明确、固定、坚定的主张,尽管可能作出英雄业绩,但却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爱情选择上,张无忌也显示出突出的平民色彩,那就是敬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张无忌那里,这个“父母”和“媒妁”就是命运。不能说张无忌没有爱情,不能说他没有“抗争”,但他总是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命运的逆来顺受的奴隶。可以说,张无忌的形象在某些方面集中了平民百姓的特点。
令狐冲是金庸小说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他之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江湖意识,上升到了“自我”的高度,能够真正地不受江湖羁绊,能够真正地笑傲江湖。令狐冲是一个“潇洒”侠客,他看似没有萧峰那样的重大使命,也没有郭靖那样的生活目的,没有杨过那样的惨烈的经历,又没有张无忌那样的责任心,他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可以不干,实际上他有自己的大使命在,有自己的大悲苦在。当然,使得那些“轻薄之徒”艳羡不已的,也许还是于他可以在女人堆里厮混,最后还能得以归老温柔之乡,享尽天年,但这些,都是“现象”的东西。
鉴于上面的论述,我们把令狐冲与任盈盈的爱情归为自由型。令狐冲与任盈盈不受正、邪观念的拘囿,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伴侣,有点现代的“自由”的的味道,但取得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无比巨大的!
噫吁嘻!诚如古人所说,“红衣脱尽芳心苦”。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以其绚烂的形式使亿万读者痴迷,然而,爱其“红衣”者甚众,得其苦心者几希。也许,只有“脱尽”这绚烂的“红衣”,才可见其良苦之用心!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说:“英雄、儿女、鬼神为中国小说三大要素。”“武”与“侠”属于“英雄”的范畴,“情”与“理”属于“儿女”的范畴,金庸小说借助传统小说要素来充分阐扬了传统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把传统引向了现实。这里并不是希求重建一个充满着“侠骨”与“柔情”的世界,只希望能在“侠骨”与“柔情”的浇铸中,我们的民族生活得更加坚强一些、美好一些。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似乎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的那句话说得简明透彻:“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出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