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清箫吟情』 - 箫声的形容词
文松
形容乐器的声响,普遍很笼统的称为"共鸣",共鸣之词用得很广泛;为了明确区别,我将箫的声响效果分三方面来形容其差异
1共鸣
指箫声的多重泛音(倍频谐波)同时出现,操控其泛音叠音之深浅(强弱)变化。
低音称为”雾声”
高音称为”水声”
不共鸣称为纯音
2气声
指箫声因口风与吹口角度造成的风阻大小变化,气声大可以带沙哑,气声少可以纯净箫声
3通透度
指箫声与箫体(竹)所共振的效果,是物理材质与声波上的谐振,这在一般乐器上也称为共鸣
鹰击箫扬
请问文松老师,高音1以上还可以吹出水声么?如果是,那么应该是与哪些音产生共鸣呢?
文松
因箫而异,一般箫在超高音是无法明显水声,其谐振的泛音很小,出现的以吹口的气谐波为明显若制作高亮度箫,是可以让超高音仍然有更高倍频泛音来谐振;水声就会出现
鹰击箫扬
那只有能吹出高音倍频泛音的箫方能吹出超高音的水声了,嘿嘿,谢谢文松老师!
竹管无心吟淡趣,人间有味是清欢
12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将窗前独自枯黄的梧桐与南国翠绿、迷人的风景形成对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抒写思乡之情做铺垫。(3分)
13(1)这一动作描写,生动了写出了我既思念家乡,想念妈妈和爸爸,但又不想听爸爸的哪烦人唠叨的矛盾心理。
(2)在这个优美的菜园径,在明亮的月光下,我终于从爸爸哀怨的箫声中,感受到爸爸的苦楚与对我的思念;也终于找到了与他沟通的方式。(4分)
14文章第三段是插叙,一方面补充交代了父亲的卑微,没有文化,以及对我浓浓的爱意;另一方面也详细地表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的感情由喜欢到讨厌的变化过程。(4分)
15箫声表面是父亲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而吹奏的声音;而实际上是父亲表达对我浓浓的爱意以及思念之情。(3分)
16父亲是一个淳朴善良,关爱孩子,但是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让孩子产生误解。“后来上了高中,爸爸有多了许多叮嘱的话,又让我多了一份厌倦的情绪。”就写出了我因不理解父亲,而对他产生讨厌之情。(4分)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
中国古典爱情神话大盘点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神话为人类永恒的幻想,比之红尘凡俗中的痴爱情缠,神话中的爱情更为绚烂多彩引人神往,浪漫凄美扣人心弦。时光虽如逝水,世间几多变迁,这些动人的传说却代代相传,叙说着先民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珍惜。
鹊桥相会——这个哥哥有点“坏”
谈起中国的古典爱情神话,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哥哥的家中,有头神奇的老黄牛,它不但口吐人言,还知晓天上人间事。在老黄牛的照顾下,牛郎一天天茁壮成长,终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不知是那里地处偏远难觅人踪,还是老黄牛高标准严要求,总之它决定给牛郎找个仙女做媳妇。
这一天,正是农历七月初七,玉帝的七个女儿一时兴起,偷偷下凡到人间洗澡。在老黄牛的事先指点下,牛郎早早就埋伏在小河旁的芦苇丛中,趁着仙女们不注意,他抱起一身衣裳转身就跑。
被惊动的仙女们纷纷上岸,批上羽衣飞天而去,只留下最小的织女站在岸边。织女找不到自己的衣裳,正在惊慌失措的时候,牛郎又抱着衣裳跑了回来。
想要衣裳?可以!只要嫁给我就行!这就是偷衣贼的条件。
不知是天宫太过寂寞,还是牛郎帅到一塌糊涂,织女居然答应了这个坏小子!于是,老黄牛高兴的替两人主持了婚礼。转眼间,七年过去了,两人成亲后男耕女织,生下了一对儿女,每天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
天上一日,世上一年,玉帝和王母终于发现织女不见了。女儿偷偷和人结婚,还生下了小孩,换着哪家父母也要火冒三丈,更何况牛郎只是一介凡人。玉帝一声令下,狂风大做,雷电交加,牛郎和老黄牛赶回家时,织女已经被抓往天庭。
牛郎并不气馁,用箩筐挑了两个儿女,借助老黄牛的神力飞天直追。织女听到牛郎和儿女的喊声挣脱天将,两人眼看就要会合。王母情急之下,拔下头上玉簪用力一划,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立时横在了两人中间。
银河的水具有法力,牛郎飞不过去,一家人只能隔河相望却无法相聚。也许是幕后黑手老黄牛的神力,也许是两人的悲伤感动了苍天,无数的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搭成一座长长的鹊桥,牛郎和织女再度走到了一起。
玉帝虽然非常生气,暗中却担心天意难违,终于允许每年的七月初七的晚上,让两人在鹊桥相会一次。
这一天,也是传统习俗中女孩的节日——乞巧节。
(曾经何时,多少纯真少女在七夕之夜,遥望银河默默祈祷,企求能如织女般心灵手巧。可以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有点坏的帅气牛郎哥。)
吹萧引凤——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童话
这是一个如梦如诗的故事。
春秋霸主之一的秦穆公,有个名叫弄玉的女儿。秦穆公很疼爱这个女儿,给她专门建造了一座凤楼居住。小公主不但长的极为漂亮,还精于歌舞音乐,凤楼中经常传出优美的萧声。这天夜里,弄玉对着星星月亮吹萧,天空隐约传来一缕萧声合鸣。
晚上,弄玉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英俊少年吹着萧,骑着彩凤翩翩飞来。少年说他名叫萧史,住在华山,因为听到她的萧声,特来交个朋友。两人合奏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醒来后,所有景象依依在目,她对梦中的吹萧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后,派人去华山寻找这位梦中少年。让人吃惊的是,那里真住着一个名叫萧史,萧技神乎其神的少年。弄玉见到萧史非常高兴,他的模样和梦中丝毫不差,正是让她牵挂思念的梦中人。
性格豪爽的秦穆公,并不介意两人身份的差异,将弄玉嫁给了萧史。两人婚后恩爱无比,经过萧史的用心传授,弄玉的萧艺更为精湛。两人合奏时,萧声如同凤鸟鸣叫一般清越动听,时常引来孔雀白鹤翩翩伴舞。
秦国的少男少女们,被两人的浪漫爱情深深打动,纷纷效仿。整个国家盛行起了歌舞音乐,充满欢乐轻松的气氛。然而,那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群臣担心这样下去,国民会耽于享乐安逸,失去进取斗争的精神,开始不断给秦穆公上书进言。
两人不愿被俗事打扰,更不愿带给父王压力。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两人合奏吹萧,倾注了深深情感的萧声,比往昔任何一次都要打动人心。正当众人迷醉之时,一对凤凰翩然而至。萧史和弄玉一边吹萧,一边跨上凤凰,和秦穆公挥手告别,飞上云霄飘然远去。
(萧史和弄玉的爱情,是近乎完美的。梦幻迷人的奇妙恋情,志同道合的浪漫追求,臻至化境的艺术造诣,世间顶端的富贵荣华,宽容理解的慈爱长辈……一切一切的幸福,加诸在两人身上。也许,这样的幸福与完美,在古人看来,已经是尘世无法承受之重,只有在超越凡尘的天外仙境,才能容纳如此完美,如此幸福的爱情吧。)
劈山救母——好个神奇宝宝
书生刘彦昌赴京赶考,途经华山圣母庙,见到三圣母的塑像,一时惊为天人。按捺不住爱慕之情的他,在塑像飘带上写下表达心声的诗篇。谁知三圣母真身此时正在庙中,潇洒书生的热情与才华打动了芳心,一段人仙姻缘就此缔结。
三圣母是玉帝的外甥女,身份尊贵法力高强,还有一盏神奇的宝莲灯。这件法宝威力无穷,即便是她的哥哥,天界第一神将二郎神,也不敢撄其锋芒。心高气傲的二郎神,难以忍受妹妹违反天条,私嫁凡人的耻辱,决心亲手抓三圣母归案。
二郎神派遣啸天犬偷走宝莲灯,率天兵下界捉拿三圣母。一场激战,刘彦昌被打昏,三圣母不敌被擒。啸天犬正要咬死三圣母和刘彦昌的儿子沉香,一阵神风刮过,沉香消失不见。原来,是霹雳大仙正巧路过,暗中出手救下沉香。
时间一晃十五年,沉香从小宝宝长成了男子汉,在霹雳大仙的教导下,练就一身高强本领。霹雳大仙见时机成熟,便告诉沉香往事。得知三圣母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受苦,沉香悲痛万分,发誓一定要救出母亲。
赶往华山途中,沉香一路斩龙屠虎,连破霹雳大仙设下的考验,得到神兵劈山神斧。华山顶上天兵戒备森严,沉香无所畏惧挥斧直闯。连番激战,沉香越战越勇,不但将啸天犬和众多天兵打得抱头鼠窜,就连闻讯赶来的二郎神也不敌逃走。
夺回宝莲灯,沉香运转神力,劈山神斧绽放万丈光华,奋力一斧,将华山劈成两半。三圣母从山底冉冉升起,重见天日,母子得以相会。不久,沉香又找到流落在外的刘彦昌,全家团聚,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宝宝是爱情的结晶,子女的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当三圣母与刘彦昌携手相偎,回味十五年的离别之苦时,想必心中更多的,是为沉香而骄傲的幸福。)
雷峰镇塔——千古人妖恋
书生许仙西湖踏青赏雨,看到主婢二女衣衫浸湿,被淋得无处藏身,忙过去举伞遮雨。三人共撑一伞直至雨停,许仙担心一会儿再起风雨,便将雨伞借给二女。女孩们很是感动,互通姓名后,留下家中地址,约许仙前来取伞。
就此,许仙和白素贞、小青相识。许仙的温文尔雅和细心体贴,博得了白素贞的好感。不久,在小青的撮合下,两人成亲了。白素贞不但美貌,还贤惠能干,帮许仙把祖传药店打理的井井有条,被邻里亲切的称为白娘子。
谁能想到,心地善良待人和气的白娘子,其实是只可怕的千年蛇妖!人妖之别,注定两人的未来难以一帆风顺。这不,端午节上,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了原形,把不知情的许仙立时吓死,还好她拼死从仙府盗回灵芝仙草,才救回了丈夫的性命。
风波平息没多久,又冒出个法海和尚跑来降妖伏魔。渡过雷霆天劫的千年妖,可不是说降就能降的存在,法海查觉硬来难以得手,干脆把许仙骗去金山寺囚禁,以逸待劳备好阵势,坐等白娘子来自投罗网。
白娘子久等许仙不归,带小青去金山寻夫,和法海动手斗起了法。双方各显神通大打出手,正当白娘子引来西湖之水猛冲金山寺,逼得法海全力防守的紧要关头,却因为动了胎气法力锐减,被法海趁机用法宝钵盂摄住,镇在了雷峰塔下。
二十年后,逃走的小青炼就玄功,召集西湖水族再战金山寺,追得法海无处可逃,只得遁入蟹壳逃命。雷峰塔倒,白素贞脱困而出,终于和许仙得以团聚。
(谈起妖怪,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吃人的怪物。白素贞和小青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个传统。贤惠温柔的白素贞,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活泼坚强的小青,则让人倍觉可爱。如此美丽可爱的妖怪,难怪许仙见过巨蛇真形后,依然痴心不改。捍卫规则的法海,图惹得千古骂名。在真爱面前,身份种族之隔,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也是,又有什么,能比历经苦涩终得美满的禁忌之恋,更让人怦然心动呢?)
梁祝化蝶——爱因凄美而成绝唱
那是一个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少女祝英台聪慧好学,却因为女儿身,无法得到名师指点。一心求学的她,终于忍不住的对学堂的渴望,扮成男子出外求学。在学堂中,她见到了舍友梁山伯。这同一屋檐下的男生,是个勤恳好学到有些木纳的家伙,让羞涩坎坷的女孩放下心来。
同窗共烛,朝夕相处,两人渐渐相熟。每日里谈诗论文探究学问,木纳的梁兄原来满腹才华。两人话语投机,相处愉快,某天兴之所至,更结为兄弟。不知何时起,祝英台的心中,已满是梁兄的影子,再也容纳不下他人。
春去秋来,三年一晃而过,到了学成归去的时刻。这个梁兄虽说学问好,却是个十足十的呆子,两人同塌而眠这么久,竟丝毫没察觉他的祝弟,其实是个女儿身。离别时,祝英台再三暗示,甚至嘱他向子虚乌有的妹妹的求婚,都没能点醒呆头鹅。
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真相,急忙赶往祝家,却是姗姗来迟,女孩已被许配他人。梁山伯悔恨沮丧,郁郁而终。得知梁兄的死讯,祝英台不再闹别扭,顺着父母的安排穿上嫁衣。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前,风雷大做坟墓裂开,祝英台投身而入,以死相随。
一声巨响,坟墓合上,天色再度放晴。只见一对彩蝶飞出坟头,翩翩起舞相依而去。
(没有炽热如火的狂恋,梁祝的情感如水般内敛含蓄,但含蓄的背后,却是决然而刚烈的执着。爱在心中难开口,生死相许化蝶去。悲伤的结果,却不是悲伤的结局,梦幻与现实交织出如水晶般清澈,却又烂漫凄美的爱情。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欢乐,也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也许,神话故事之所以醇美动人,正是那绝望中的一线希想,带给人直面未来的勇气吧。)
张生煮海——潇洒“恶”女婿
这是一个浪漫欢快的故事。
潮洲书生张羽清夜拂琴,引来少女琼莲偷听,两人一见倾心,约定中秋海边再聚。很快,八月十五到了,张羽兴冲冲跑去海边,却迟迟不见琼莲到来。难道是被人戏弄?或者是出了意外?张羽心中彷徨不安,茫然无措。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身着道袍的美丽女子,问他为何到此。张羽如实相告,却引得那女子一阵轻笑。这位自称东华仙子的道姑,告诉他琼莲并非凡人,而是东海龙神的第三个女儿。龙神恼火琼莲私自外出,已经把她关了起来。
大概觉得张羽吃惊的模样好玩,美丽道姑又暴出猛料,说那龙神如何的凶恶残暴,要是知道有人勾引他的女儿,一定会把那人生吞活剥吃进肚里。如此口吻,自然吓不倒人。张生拿出琼莲给的定情手帕,辩解自己并非勾引,而是和龙女两情相悦真心相爱。
这位道姑也是热心肠的人,见张羽一片痴心并不退缩,便笑着给了他三件宝物。这三件宝物,却是一口锅,一把勺,一枚铜钱。依照道姑吩咐,张羽搬石做炉架起锅,把铜钱放入锅底,用勺舀起海水把锅倒满,点着柴火烧起了水。
不一会儿,水就烧得冒起了泡,大海也跟着沸腾起来。张羽烧了三天水,大海也跟着冒了三天泡,直烧得龙宫上下叫苦连天。得知是女儿惹出的祸事,东海龙神哭笑不得,只好托人做媒,把琼莲嫁给了这个恶女婿。
(不得不说,张羽实在是个幸运的家伙,不过惆怅慌乱片刻,就招来东华仙子这尊大神,硬逼得高高在上的龙神,送上女儿恳请笑纳。若没了两情相悦的引子,这生生就是一出恶霸逼亲的情景剧。神人之间地位的颠倒错落,让看惯此类悲剧者,不由为之会心一笑。但,也仅仅只是会心一笑。毕竟,冀望外力来改变一切,未免太过虚妄。)
嫦娥奔月——孤寂广寒可曾悔
故老相传,在那人神混居的远古时代,曾经有过一场浩劫。十日齐出,天下大旱。不但庄稼全部旱死,就连井水也渐渐枯竭。无数洪荒异兽趁乱而出,人间一派末日景象。人们向苍天祈祷,天神后羿下界,弯弓射下九日,诛妖灭魔平定天下。
然而,那些被射落的太阳,却是天帝的孩子。愤怒的天帝,将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夺去神格打落凡尘。同永生不灭的天神不同,凡人的生命不但短促,还要受衰老病苦的折磨。天帝的不公,引起众神不满,于是,后羿得到一个机会。
昆仑之主西王母,送给后羿一剂灵药。一个人吃下去,可以重归天界,两人分了吃,也可以长生不死。后羿高兴的回家,告诉嫦娥这个好消息,打算选个好日子,和她一起分享。夜半,嫦娥难以入眠,终究抵挡不住重为天神的诱惑,偷偷将灵药独吞。
神力回到了嫦娥身上,她登天而去。快要抵达天界时,嫦娥却想起了后羿,变得畏惧害怕,担心会被众神耻笑,于是转向飞往月亮。月亮上渺无人迹清冷荒凉,心中有愧的嫦娥,成了一个孤独寂寞的天神。
(传说嫦娥奔月的日子,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际。值此佳节,一家团圆,吃着月饼,赏着月亮。对空望月,月影婆娑,仿佛可以看到嫦娥美丽而寂寞的身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情此景,流淌心间的幸福,让人倍加珍惜现有。做凡人,还是当天神,这是个大问题。连累妻子被贬凡尘的愧疚,压下了后羿心中的愤怒。对月弯弓空惆怅,那曾射落九日的璀璨箭光,终究没有离弦而去。或许,只有曾为天神的他,才能真正理解,嫦娥为何选择了背叛。)
妲己惑纣——因爱而毁灭的王
有谁知道,千古第一暴君纣王,曾被天下众口称赞。
他,相貌堂堂威仪非凡;他,强壮武勇力能搏虎;他,文思敏捷激情澎湃。这就是朝歌之主纣王,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商天子。内有贤臣猛将忠心辅佐,外则四方诸侯心悦诚服,他本该成为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君,假如他不那么多情、那么骄傲的话。
纣王的多情与骄傲,招致了他的毁灭。三月十五,是女娲娘娘的圣诞之辰。依例前来进香祭祀的纣王,乍然目睹女神绝世容颜,难捺心中的震撼激情,在墙壁上写下了爱慕之诗。这首文才飞扬的情诗,却只换来女神愤怒的诅咒。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纣王,实在太过骄傲了。即便以天子之尊,在创世古神面前,也不过蝼蚁般的存在。招妖幡起,万妖齐聚,神旨一道,妖狐降世。乾坤逆转天命,三界乱舞封神。当妖狐化就的妲己,用不属人间的绝代风华,迷住纣王的刹那,一切都已注定。
鹿台高筑,酒池肉林,敲骨验髓,剖腹辨胎,炮烙虿盆……妲己的浅笑轻颦中,新奇的刺激层出不穷,纣王终于沉沦了。匪夷所思的享受,令那个曾经的名君一去不返。他同他的王国,在神灵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爱,究竟有错吗?从女娲到妲己,爱上不该爱的人,是纣王的悲剧。强大鼎盛的朝歌,在女娲嘲弄的目光中,崩离析解。兵临城下,众叛亲离,民心尽丧。冒犯神灵尊严的渺小男子,只得在摘星楼顶自焚,连同他的骄傲,一起化为灰烬。其因爱而罪,亦将因爱而亡,这就是纣王的罪与罚。)
柳毅传书——爱是两个人的事
爱情,的确非常古怪。有时一见钟情,有时形同陌路。两情相悦,可以恩爱无间;一朝情冷,却又反目成仇。缘来爱去,聚散无常,欢喜冤家。不知谁人主此造化,要让痴男怨女们,历遍这世间的悲欢离合,才能得见真情。
洞庭龙女的爱,充满了这样的波折。
先是,出嫁嫁泾川龙君次子,却被赶出龙宫去放羊。从娇生惯养的小公主,一下子变成了苦命的牧羊女。堂堂泾河龙宫,又怎需要女主人亲自放羊,不过是有意羞辱罢了。龙女并非无盐,出身亦属高贵,如此遭遇实使人叹。
逆来顺受,可不是这位龙女的脾气。一封情词哀转的家书,通过书生柳毅之手,传回了洞庭龙宫。这封信一到,立刻大起波澜。一场龙族激战,泾川龙君的次子被诛,泾河龙宫大败。得回洞庭的龙女,又从牧羊女变回了小公主。
文君新寡,欲求佳偶,柳毅看起来着实不错。
泾河洞庭路途遥远,龙宫水道关卡重重。柳毅这封信,送得并不轻松。听闻不平,慨然相助,可谓有义。不畏凶险,敢入龙潭,可谓有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可谓有信。一个陌路之人,竟能做到如此地步,怎能不令龙女心折。
龙女心中有情,柳生亦非无意,姻缘本该顺理成章,竟又横生枝节。
大抵看出侄女心事,钱塘君决定撮合两人。这位敢和天帝叫板的龙神,出言自有一番倨傲气势,好好的一件美事,竟变成了发号施令。话不投机,激起书生意气,一口回绝了婚事。离去的时候,柳毅颇为懊悔,却也分外决然。
爱固然可贵,可贵的却不只有爱。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这就是书生的信念。这份信念,让他跋涉千里义传书信。同样,也正是这份信念,让他选择了拒绝。怅然离去的柳毅,却不知那决然中懊悔,已牢牢抓住了龙女的心。
所以,多年之后,柳毅惊讶的发现,陪伴良久的美丽妻子,却是龙女变化。
(原来。爱,是两个人的事。不爱,也是两个人的事。缘来如是,缘散如是,缘聚亦如是。)
巫山云雨——古之一夜情
谈起古代爱情,给人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忠贞明誓礼法约束。实则自唐以前,民气的开放程度,不亚于今时此日。一夜情这种事物,当代社会亦属前卫,在神话中却早已流传千年,为古人津津乐道不说,还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典故。
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巫山云雨。
一位居住在巫山的神女,见到游历该处的楚怀王后,砰然心动。夜半,她悄然施展神力,和楚怀王在梦中相会。巧笑倩然,大胆暗示,朗情妾意,一夜欢爱。离别时,神女意犹未尽,留下了****,相约有情再聚。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巫山云雨由此而来。巫山神女毫不矜持,来的大方去的潇洒,留下烟雨般飘渺的梦中迷情,却不带走一片云彩。生死相许固是可贵,缘尽而散却也欣然。没有痴爱缠恋的离愁别恨,只有两情相悦的余韵回味。这就是巫山神女同楚怀王的一夜情。
(无视责任的爱情,究竟更为纯粹,仰或不过欲望?千古纷纭说,谁能分明断。或许,正因梦终究要醒,世界终究真实,神话才会被千古传说。)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流传过无数爱情神话。伴随时代与爱情观的变迁,这些传说也在悄然改变,不少同原始内容已大相径庭。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已深植于民族文化血脉中,歌颂爱情、歌颂人性、歌颂自由的不屈精神。
赏析1: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赏析2: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赏析3: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已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如《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